百合文库
首页 > 文库精选

挺进深海之深海利器观后感集合

2022-05-27 来源:百合文库

挺进深海之深海利器观后感集合100句



01
昨天带儿子看了这部动画电影,除去中间几个有点吓人的镜头,儿子还是很喜欢这部电影的。
一开始我是不喜欢深深这个小章鱼的,觉得他太冲动好奇心太强且听不进旁人的劝告,一心只认为自己全是对的,结果给海底洞穴带来了灾难。
后来在去找南鲸的路上他和同伴遇到了很多危险,经历了很多,也认识了新的海底生物。他开始表现出勇敢有责任的一面,同伴们也在历险中锻炼了自己,表现出自己的特点。
最后一次大危机当中,深深还没意识到自己的问题,而同伴们已经忍受不了它了,直接告诉他他忽略了团队,忽视了同伴,才造成现在的局面。深深开始反省后,开始改变自己,也学会正视团队每个人的长处了。
最后的最后,他和同伴们终于和南鲸一起回到海底洞穴,救回了家,弥补了自己犯下的错。
这是一个还不错的"动画电影。希望动画电影越来越好,孩子们能有更多更好的动画电影看
02
带女儿看的,因为是唯一2d 国语的动画片 看内容好像也很低幼,就去看了,真心差,叙事散乱/强尬过时网络语言/主角就是个自大无耻不停闯祸不知悔改莫名其妙的熊章鱼也就罢了,为毛作为一个低幼片,搞那么多恐怖镜头干啥?整体色调阴森恐怖,一开始就拿出个恐怖洋娃娃肢解;泰坦尼克恐怖的章鱼加满屏幕骷髅;还有满屏幕恶心的僵尸鱼…商场废墟里阴森的塑料模特互相射击至肢解…简直了…晚上女儿睡觉就做噩梦了,强烈不推荐带小孩看…总之很奇葩的一部电影
03
很棒!阳光!积极向上!搞笑!探险!团队精神!其中包括三段歌舞,非常棒!喜欢小章鱼深深和皮皮虾霞妹!憨憨的灯笼鱼灯灯是笑点。动画制作堪比好莱坞大片,整个故事完整流畅,不晦涩!适合全部年龄段,值得大家去看看,影片宣传不是太多,在这里推荐给大家!在这里就不剧透了,大家看了就知道我说的没有妄言!
给炎炎夏日带来一片清凉!
04
在中国电影市场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国动画电影将何去何从?或许未来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合拍片,大家扬长避短发挥各自的长处,为中国市场创作更多优秀的动画电影,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动画从业人员也可以在项目的历练过程中快速学到需要的知识与思路,希望大家抱着一颗宽容的心去看待中国动画电影,虽然问题很多,但中国的动画艺术家们在这条布满荆棘的道路上从未停歇过前进的步伐,预祝《深海历险记》票房大卖!

挺进深海之深海利器观后感集合100句


2016年深海浩劫电影观后感一:
影片取材于真实事件:
2010年4月20日晚,美国南部路易斯安那州沿海一个石油钻井平台起火爆炸,造成7人重伤、11人死亡,以当时油价81美金一桶来计算,一共烧损了3亿9770万美金,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漏油事故,堪称“惊世之难”。
把真实的灾难事件改编成电影,如果过分戏剧化,会引发诸如“不尊重事实”、“消费苦难”等争议。
导演彼得·博格为影片设定的写实基调显得非常严谨。
全片采用了手持式摄影,带来强烈的不安定感,身临其境。
他的意图不是要让观众去享受灾难,而是要大家去反思为什么会发生灾难,以及在发生灾难的时候人们能够做些什么。
在登上钻井平台之前,爆涨的可乐瓶、坏掉的汽车、调侃英国石油公司领导的紫色领带会带来厄运,突然撞上直升机的小鸟...这几组镜头对灾难即将发生做了足够的心理暗示。
登上钻井平台之后,影片开始突出美国的石油雇佣工人与资方英国BP石油公司之间的矛盾。
英国石油公司为了利益最大化,决定尽快撤离这口已超期43天的油井,在撤离过程中急于求成,没有按专业的规范流程来操作,结果导致了灾难的发生。
这段内容非常具有批判性,是影片核心主题之一,强调了灾难是人为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利益的驱使。
石油作为地球上最重要的能源之一,它就像一头被困在地底的巨兽一般,在被人类利用的同时,也带来了战争、环境污染等严重恶果。
那些利用石油来榨取金钱的利益集团充满着原罪。
《深海浩劫》以最本真的方式还原了石油业的工作现场。
特别是大量的专业术语,一时间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会无形中增加了观众的距离感,但同时也将真实性做到了极致。
前半段的叙事铺陈为这部灾难片增加了较强的情节感与批判色彩。
这就是为什么《深海浩劫》的评分会远高于《世界末日》、《2012》、《末日崩塌》等传统好莱坞灾难大片的原因。
当然,影片也绝不缺乏震撼的灾难场景,其场面布景和爆破调度堪称完美,近30分钟里高强度完成了各种超级大破坏。

挺进深海之深海利器观后感集合100句


高速膨胀、倾巢而出的泥浆流十分骇人,瞬间喷涌、连环爆裂的油气团非常壮观。
威力巨大的气浪,随时可以将人冲翻天。
大面积火海也是以前灾难片少有亮相的,一片片倾盆火雨燃烧不停,让观众为主角揪心。
本片的临场感不仅体现在影画上,精心调制的音效使得身临其境成为现实。
在油井爆炸时,低音震颤感环绕其中,如同置身于现场;
当爆炸引起物体到处飞转时,那种微震感和方向性,有种你想躲闪的感觉;
全方位、高密集的狂轰乱炸,令其迅速进入到这场事件中。
这也得益于剧组一比一建造了个水箱式的钻井平台:耗时近1年打造,设施设备非常齐全,还聘请了10几位专家和事件经历者做了相当科学的素材考证,这一切都让影片显得无比真实。
影片在批判反思之外的另一个主题是在逃难过程中传递了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
不再是传统好莱坞灾难片的个人英雄主义,而是强调团结互助。
其中一幕,起重机工人勇敢爬上吊车用吊臂挡住即将垮塌的井架,最后不幸牺牲的场景,令人肃然起敬,人性中伟大的力量被唤醒。
片尾大高潮,男女主角“You Jump,I Jump”的场面有种穿越到《泰坦尼克号》的即视感。
这种美式主旋律来得真切又感人,确实值得国内影人好好学习下。
导演彼得·博格,拍过一批商业大片,国内影迷十分熟悉的当属《全民超人汉考克》和《超级战舰》,由于过分强调视觉冲击而饱受北美影评人的诟病。
但近年来,博格似乎从《孤独的幸存者》开始找到了自己拍电影的风格和方向,相对克制的纪实性,在商业与艺术价值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博格在突显出其作者化的同时,也找到了自己的御用主演—马克·沃尔伯格。
之后的《爱国者日》和2020年的《美国亡命徒》均是两人的合作,也同样取自于真实事件。
《深海浩劫》除了我们熟悉的马克外,还有一干好莱坞大牌。
出演过《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空中监狱》、《赤焰战场》的演技大神约翰·马尔科维奇,此番出演利益熏心的石油公司高管,其唯利是图的本性,事件发生后惊慌失措的状态都是奥斯卡级的表演。

挺进深海之深海利器观后感集合100句


好莱坞黄金硬汉库尔特·拉塞尔和昔日甜姐凯特·哈德森,看见他们都倍感亲切。
《深海浩劫》有一个小遗憾便是没有提及墨西哥湾漏油事故所造成的巨大的生态环境破坏。
该事故一共导致了6104只鸟类,609只海龟,100只海豚的死亡,给生态带来的恶劣影响至今都没有消散。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非常值得一看的灾难电影,北美9月底上映,内地11月15上映,还算及时,没有网络盗版,推荐观看!
2016年深海浩劫电影观后感二:
好莱坞大片中,灾难片是全世界通吃的一种重要电影类型,以连环的紧张刺激的求生逃生情节、震撼的视觉冲击力与娱乐效应赢得极高的票房价值与观众群,具有极高的商业与艺术价值。但近两年极为震撼的灾难电影并不多,而由墨西哥湾漏油的真实事件改编的《深海浩劫》,特效及剧情都棒极了,倒叙揭开序幕,到恰到好处的铺垫,理论知识交代足够,贪婪侥幸带来隐患……一个又一个情感纽带上有联系的极具说服力的角色,执导过《超级战舰》的彼得·博格,《变形金刚4》、《偷天换日》男主角马克·沃尔伯格担纲主演,让《深海浩劫》透出浓浓的灾难大片味道。
《深海浩劫》可以说是一部看完以后可以大致了解海上石油开采平台的教科书,之前原本以为这是一部美国英雄拯救世界的大片,看完才知道这是一场没有办法挽救的浩劫,著名的墨西哥湾漏油的真实事件:2010年英国石油公司在美国墨西哥湾租用的钻井平台“深水地平线”发生爆炸,导致大量石油泄漏,酿成一场经济和环境惨剧。不管是污染情况、经济损失、环境破坏、政治诟病、赔偿方案等,任何一个角度来说,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漏油事故。
在创作上,《深海浩劫》走了避重就轻的路子,将现实中整个集团规模的逐利和轻视风险转为了个人滥用职权,这个可以理解,毕竟是艺术再现。值得赞赏的是本片中构建出一个又一个坚实的角色,比如说开篇用了差不多半小时铺陈男主角与妻子的深厚感情,多处借喻和补充告诉观众这次勘探油井的危险,这些前戏看似冗长实则让观众与石油工人共同感受暴风雨前的平静。这是好莱坞灾难大片的惯用套路,不乏情感路线,灾难中的温情和爱更能打动观众,这种情感线索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挺进深海之深海利器观后感集合100句


本片由变形金刚团队打造,特效肯定过硬,但这部电影并非借着灾难的外衣去展示狂轰滥炸的特效,真实壮观、震撼人心的灾难特效与宏大场景,突如其来的泥浆喷发、冲天而起的熊熊烈焰,让人手心出汗;惊心动魄的海上求生路让人揪心。马克·沃尔伯格在灾难中利用专业知识和同事携手逃生,与家庭难以割舍的情感,让整部电影极具感染力,灾难之中这样温暖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化解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谐共生,正是人类希望看到的结果。
导演彼得·博格在本片中使用了大量的手持摄影、大特写以及充满仪式感的高潮戏,让本片并不是简单的高科技特效堆砌的视听大餐,也不是哗众取宠的一味迎合观众口味,而是融入了深厚的生态意蕴,并以温情化的情感线索表达“爱”的思想。近几年,我国洪水、地震、干旱、火灾、泥石流、矿难、空难、人祸等此伏彼起,“多难兴邦”虽说是国人常说的"一句老话,但更需要从灾难中咀嚼痛苦,品尝教训灾难过后,人们不由得把目光投向银幕,希望看到由中国电影工作者创作的灾难片,能给观众带来一些启示、一些深层思考,一些战胜灾难、继续生活的精神力量。就这个方面来说,《深海浩劫》是很好的模板。
2016年深海浩劫电影观后感三:
无论如何,《深海浩劫》是一部检验观众对美国主流价值观认同度的主旋律电影。
马克·沃尔伯格是一个,很接地气,的演员——这个地气自然是美国地气。《深海浩劫》中的马克·沃尔伯格无疑是一个典型的美式个人英雄,兼具智慧、力量和冷静,是天生的领导者。片中与其搭档的库尔特·拉塞尔和约翰·马尔科维奇表现也在意料之中,除了凯特·哈德森显得有些鸡肋——毕竟美国甜妞不可能仅靠甜去甜一辈子。但简言之,主要演员们基本上很好地捕捉和还原了美国南方民众的那种精气神——即使在大部分时间里,他们都在充当人肉背景或者躲避钻井台的惊天大火。
说到火焰,《深海浩劫》的CGI视觉效果着实出众。精心制作的场景涉及到整个钻井平台日常运转的各个方面,从开采石油到泥浆流动再到板块破裂——听起来很无聊,但却提供了足够的代入感,足以引起观众在情感上的共鸣。而大量的爆炸场面令人冷汗直冒,细节更是鲜血淋淋。

挺进深海之深海利器观后感集合100句


但《深海浩劫》最大的问题在于其过于套路的情节设计。既然是真实事件,故事的结局必然是缺少悬念的,只能在情节上下猛料。然而,过于戏剧化的剧情令人感到疲倦,不停呼唤美利坚人民心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并不值得鼓励。情节在某些时刻显得太假——用国旗灭火实在是令人无比惆怅。从某个角度来看,这种在创作上的保守是在变相地掩盖事实真相,利用交响乐和特写镜头交织的老掉牙的英雄时刻来传递好莱坞的流水线情感表达,将整个事件的重心从监查和处置失当转移成了人与自然的勇敢斗争,而将漏油事故对整个墨西哥湾生态造成的巨大影响一笔带过。
作为一部商业化的主旋律电影来说,这种处置方法没有什么。但终归并不是什么值得骄傲的事情。
好莱坞动作剧情片《深海浩劫》观后感一:
电影改编自真实事件,2010月20日,墨西哥湾的一个钻井平台发生了一次举世震惊的灾难。由于设备的老化失修,管理高层的敷衍逐利,以及质检工作的不到位,引爆了平台的安全隐患,最终整个平台被熊熊烈火吞噬。这次灾难中,共有11
人牺牲,大量原油泄漏,至今仍对该地区海洋生态造成严重影响。而在片尾处依次打出了他们的名字和照片,警示作用显得特别的沉重和深刻。
它是一部灾难片,但与《2012》不同,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更像是一部普及海上钻井平台知识的科普影片,电影在前半段,用大量通感镜头,阐述了钻井平台工作和发生状况的原理,深入浅出,特别是那个可乐爆冲的镜头,非常直观,也与之后的特效场面形成很好的呼应关系。前半段的冷静旁观,一方面在宏大视角下让人对“深水地平线”这架海平面上的钢铁巨兽的感叹,另一方面则随着安全质检问题的深入,为后半段灾难轰然而至举证出清晰的线索——
油井的设计、施工过程中,一系列节省成本的决定,导致了事故发生的风险。
电影前后呼应,前面交代漏油过程的真正缘由,石油公司高层的贪婪和管理不利,大量的手持摄影,大特写镜头,对资本家贪婪侥幸带来隐患。无论是对管理高层的愚蠢和贪婪,男主与妻女的`感情,还是石油工人的同袍之情,都是轻描淡写。而当灾难袭来,一个小小的钻井平台吞噬在一片火海之中,当幸存者们丢下同伴的尸体,狼狈逃生,跪倒在甲板上卑微地祈祷时,什么人类的尊严,什么荣誉与财富,都是浮云,重要的是保命。那一刻,人类的尊严被灾难践踏的体无完肤。总体感觉,电影《深海浩劫》显得节奏平稳而坚韧,但没有任何预判立场和道德批判,带有一种纪录片式的客观冷静。只是真实的还原当年的灾难,不是卖惨,而是为了怀念和警示。

挺进深海之深海利器观后感集合100句


其实,要拍这样一部影片很难,电影的背景只是在一个小小的海上钻井平台上,但却给了观众另一种完全不同的视觉冲击和内心震撼,它以原油这种堪比炸药威力的物质为爆发点,那种爆炸火焰与冰冷海水相交融,展现出的是一种小空间释放大能量的视觉效果,加上平台上的人在海面上的孤立无援和束手无策,让影片莫名的有一种悲怆感。这也许就是灾难的冲击力,希望这种冲击力能让人类警醒。
据悉,这部电影完全是实景搭建,在拍摄地实实的搭建了一个真实的油井。为了尽可能给观众一种实拍的视觉感,电影不仅最大化地还原了泥浆喷发的过程,连火焰的拍摄都力求镜头可以达到最大最近。导演是一个疯狂的人,在一段从直升机掉到80
英尺下海里的情节中,导演让替身和摄像拿着摄像机跳进水上火海,为的只是给观众真实感。《深海浩劫》在北美和国内的口碑都很好,这样的佳片你怎能错过?
好莱坞动作剧情片《深海浩劫》观后感二:
电影是基于真实事件改编,2010年的墨西哥湾钻井平台爆炸所引发的原油泄露事件。6年后故事被搬上了荧幕,依旧惊心触目。
可能是为更好地还原事件的本身,所以在电影中并没有设定过多的意外情节。不像一些灾难片会为了加强故事的紧张程度,不断地加入一些灾难中的灾难,或是出乎意料的意外,或是面对死亡中人性的黑暗。
《火海凌云》中没有,它只是一次次强化井喷可能会出现,而每一次深海下压抑的画面,都会让人产生恐惧感。
讽刺的“延工43天”,比“距离竣工43天”更加可笑,当这个项目的负责人不顾安全隐患而强硬要求开展施工,也就注定了这场灾难不可避免了。
而基层的员工却欢呼雀跃,他们觉得总算可以开工,总算可以迎接完工,他们幻想着回家打高尔夫,幻想着回家可以去钓鱼,幻想着离开看不到边际的浩瀚海洋。
其实这些幻想并不能怪他们,在没有安全感的深海中,每个人都会想要离开。只是面对灾难即将到来,对于观影者来说这样的画面会让人痛心。
影片后半段基本都是爆炸、火海的画面,没有司空见惯的灾难片里那种险情中还得墨迹一下,唠叨一下,抒发一下感情的情节。

挺进深海之深海利器观后感集合100句


可能也是这样无尿点的灾难现场,让我对这部电影产生了青睐,因为在前面半小时铺垫,我有一会也快睡着了。(不怪我,坐我隔壁的一位大哥租了个按摩垫,呼呼地睡了半小时。我也被催眠了……)
可能导演也只是为了还原事件的本身,所以并没有大刀阔斧地去反映现实和批判人性。整部电影看完,感觉就好像经历了场灾难,知道灾难的起因是人为,却也没有更深入地去思考的时间。
很庆幸电影不再是个人英雄主义,主角麦克也像平凡的人一样存在,他和里面的每个人一样都想着要救人。
最感人的可能是戴尔为了救所有人而牺牲了自己。
而最悲情的是安全员吉米最后在船夹板上点名的场景,当点到的人没有回应,所有在场的人都潸然泪下。
结局有点仓促,但可能说的不多,反而值得人去深思。
最后在接待幸存者的酒店,活着的人和亲人相拥而泣,失去亲人的人,捶胸顿足泣不成声。
这样的画面,可能比灾难现场更加痛心。
好莱坞动作剧情片《深海浩劫》观后感三:
如果不考虑源自BP的真实事件来说,这算是一个比较传统的灾难片。不过回到现实来说,美帝有把脏水泼到BP身上之嫌。
不管BP给了多少压力,但是实际操作都还是美国Transocean实际操作过程带来的灾难,美帝甩的一手好锅!就电影情节来说,吉米作为整个平台的负责人,表现并非无懈可击,部下给他的汇报隐瞒了不里的数据,吉米做决定的时候,本人甚至不在舰桥现场。然后黑锅就这么抛给了BP。这明显不合理。
我们的主角Mike表现亮点再在:
1, 钻井平台上10%的设备都坏了。
2, 甲方让他加紧进度的时候,把甲方损了一顿。
3, 平台做关键测试的时候,他跑回自己舱室跟老婆聊天。
4, 平台发生爆炸的时候,一台设备都没修好。
5, BP代表给他讲了一个屁“膀胱效应”之后,男主基本上就不敢说话了,只敢背后说BP代表从不说真话,那你的专业性呢,怎么不当面反驳BP那哥们啊?美国的平等自由精神哪里去了?

挺进深海之深海利器观后感集合100句


6, 救了几个同事(诉我直言,这些同事电影里面没啥亮点,我只记得汽车都发动不了的操作员,)
这说明啥,说明男主适合做救生员,而不应该是首席工程师。
另外,BP绝对选错供应商了,10%设备都不能用了,这钻井平台你们怎么通过内部考评的?
BP绝对是优秀的高级背锅侠!
另外,电影中钻井平台第一次大爆炸之后,星条旗还能完好无损的高高飘扬,男主太傻了,把星条旗扯下来裹在身上再去救援同事多好啊,那样保证男主上刀山下火海不受半点伤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