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文库精选

妈妈等你电视剧剧情观后感总汇

2022-05-28 来源:百合文库

妈妈等你电视剧剧情观后感总汇86句



母亲观后感 篇1
母爱无言,任你用千言万语,也难以表达对这份沉甸甸的感激。
我读了《我的母亲》心里久久不能平静,那份深沉的母爱充溢着我的胸怀。胡适的母亲23岁守寡受尽了人生的痛苦与折磨,母亲虽然没有读过书却千方百计的送儿子去读书,每个学生每年一般只送两块银元,先生教起书来自然也不尽心。母亲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学到更多的知识,第一年便送去六块钱,往后每年增加,最后一年加到12元,这就是母亲对儿子的希望和寄托。
有一次,胡适得了眼病,母亲听说眼病可以用舌头舔去。母亲便真的用舌头舔病眼,根本没有考虑会不会传染的后果,这一举动,表达了一个母亲发自内心的情感和无私的爱。
每天天刚亮时,母亲便把胡适叫醒,叫胡适披衣坐起,胡适从不知道母亲醒来已经多久了……十天当中,总有八、九天胡适是第一个开学堂门,表明了母亲艰辛的付出。
读了《我的母亲》,你能不为文中母亲那用尽一生的操劳和无私的爱为之肃然起敬,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的怀念和感恩。
我想到了现在的社会现象,现在有的孩子一味的指责自己的父母,不是大老板,不是当官的,觉得自己在富有的孩子面前抬不起头,但你有没有想到,父母无论的贫穷、富贵,每个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平等的,看看他们为我们付出了他们的全部,我们用尽一生也无法回报。
由此我想到了我自己,妈妈每天接送我上学放学,妈妈生病时,还依然为我洗衣做饭,生气时对妈妈发脾气认为是理所当然。读了《我的母亲》我愧疚不已,我每时每刻享受着这份关心,忘了叫一声感恩、一个拥抱。读了《我的母亲》能不感觉到母爱是最真挚的情感。母亲对我们不求任何回报,为我们呕心沥血,给我们无限的温暖!
母爱的深沉执着,我们只能用心去感受、用心去聆听,用自己的心和实际行动去感恩母亲。
母亲观后感 篇2
我通过读高尔基《母亲》一书有体会,此书讲的是苏联时期工农人民为理想﹑真理和对美好生活所向往努力奋斗的故事。

妈妈等你电视剧剧情观后感总汇86句


《母亲》是我极为欣赏和喜欢的一部作品。它描写了前苏联时期工农人民为真理,为平等,为自由,为过上好的生活而不断奋斗的故事。
巴威尔·符拉索夫是工人区中钳工的儿子。他偷偷地学习,因为这是工人所不能拥有的权利。一些工人的子女和他一起读书、讨论问题、办报、散发传单,干起革命事业。母亲起先担忧自己的儿子,慢慢的,她喜欢并钦佩这些年轻的革命者们,自己也受到了教育,参加了革命工作。随着革命事业的不断壮大,沙皇反动政府开始迫害革命者。但以巴威尔为首的组织却冒着生命危险宣传革命思想。工农运动越来越浩大,群众的反响越来越强烈,母亲的思想觉悟也越来越高,她将整个心灵献给了属于人民自己的革命事业。
《母亲》是一部思想上的革命作品。它号召人民团结起来,为自身利益而奋斗。小说中,巴威尔这一群青年将自己的青春献给了壮丽的革命事业。他们不顾个人安危,为无数平民的利益到处奔走,演说、散发传单,用宣传去唤醒人民,使人民从以沙皇反动政府为主的压迫大众的机构中解脱出来。他们追求真理、热爱和平,所以他们要奋斗,要用行动去打倒一切不平等的现象,去捍卫群众的利益,去创造社会主义的社会,去实现无产阶级的和平梦想。他们崇高的理想和真诚的呼吁使无知的工农阶级觉醒,他们伟大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感染了身边的人。母亲正是从一个柔弱、温顺、忧郁的传统工人区妇女变成了一个有着深刻见地、满腔热情、勇敢无畏的新时代革命工作者。她不辞辛劳地长途跋涉送报纸、传单,不顾警察的残酷毒打向群众宣传革命真理;她和青年们一起带头示威游行,高高举起代表理性、真理、自由的旗帜,向世界宣告着革命者强有力的信仰;
她忍受着儿子被捕、骨肉离别的痛苦,在一个个革命者接连入狱后仍坚持着实现自己的宿愿,当法庭审理这些革命者时,年轻人振奋人心的微笑显示着革命事业的光荣与革命工作者的顽强,他们慷慨激昂的演说宣示着坚定的信念:“你们使人们无法生活,毁灭他们;社会主义却要把遭到你们摧残的世界连成一个不可分割的伟大整体,而且这一点——一定要实现!”他们的眼睛里闪烁着正义的光辉。这部小说使人热血沸腾,令人强烈地感受到可敬的革命者们的勇敢不屈、正气凛然,由衷地赞叹他们对理想的坚持,钦佩他们对伟大事业的献身精神。特别是母亲这个人物的思想转变,由胆小、明哲保身的保守派到热爱生活、传播真理的革命先驱。这壮丽、激昂的革命故事震撼着我,让我看到了生命的真谛。

妈妈等你电视剧剧情观后感总汇86句


通过读本书对我有一些启发,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学习他们对真理,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而努力奋斗。无论在以后的生活,工作,学习总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阻力我们努力奋斗,去努力奋斗是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母亲观后感 篇3
昨晚我们看了一部电影“世上最伟大的女性——母亲”,这部教育片使我们都感受到了母亲的爱,电影是说一个伟大的母亲,很年轻时她老公就死了,她还带着一个小女孩,后来,她们母女搬到了姨妈的家里住,靠着卖豆花来养大她的女儿,和供她读书。后来为了女儿有个好的圆满的家庭,她又嫁给了一个带着儿子的单身男人。刚进家门时,儿子十分反感,而且很讨厌这个不是亲生的妈妈,但妈妈一次一次地打动了儿子,也让儿子慢慢地接受了她,她以为从此生活会美好一些,但不幸的事总是在她身上发生,她的老公在一次工作中失去了双腿,又在一次风雨中离他们远去了,两次的打击,她还是站起来了。她靠卖豆花来养大这两个子女,供书教学,她不曾休息过,不曾放弃过,不管什么时候,她都坚强地活着。
想下我们的母亲是不是也有类似的呢?母亲为了我们是不是付出了很多呢?小时候一年级母亲就天天早上起床送我上学,足足送了六年,有时候她累,送完我上学回来还得继续睡,长大了更不好,她开始担心着我在外面会不会出事?会不会犯法?会不会做错什么事?母亲无时无刻地为我们担心。母亲为我们的付出该用行动去回报,回报她对我们的关心、关爱。
亲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只要我们活着就离不开亲情。可以说,每一个人都浸泡在博大无比的亲情中,母亲的爱是没有一种语言能表明的,以后陪伴母亲的日子里更要好好地回报她、孝顺她。
母亲观后感 篇4
电影讲述的是一位用两斤面粉起家成为了著名的企业家母亲的故事,物质条件的提高并没有改变他的那一颗爱心:她爱慈善事业,更加爱她的儿子。孩子小时侯很懂事,但是,长大以后却因为家庭条件的改善,而成为了游手好闲,花钱月下的“公子哥”。母亲决心让社会去教育,锻炼自己的孩子。刚步入社会,孩子有着种种责备,不解和困惑。可是,逐渐地,生活的艰辛和自我的成熟,成长,最终,才使他突然发觉,母亲的良苦用心。但,遗憾的是,他的母亲在此时却去世了。

妈妈等你电视剧剧情观后感总汇86句


看完这部电影后,我才知道什么叫母爱。我不禁想到了我的母亲。我在小的时候,自己也经常犯错误,为此,我的母亲也经常教训我,以前在她教训我的时候,心里总是不舒服,总觉得她很坏,为一点小事责备我,可我现在才知道,她那样做,正是为我好,他是为了不让我再犯同样的错误,可我还常在背地里,骂她坏,我真不该啊!
以前,我常常向妈妈,要零花钱用,得手了就到处乱花,有些东西家里明明有,却还要重新再买一个,每次用完以后才会想到,这些钱都是父母辛辛苦苦睁来的血汗钱啊!
世间的爱有许多种,如父爱、仁爱、关爱,但是最让人动情的,当属那无私的母爱。
电影《母亲快乐》感人肺腑:一位母亲放弃了成为明星的绝佳机会,一心一意为丈夫服务。可自己怀孕之后却被那黑心的丈夫无情抛弃。她绝望之余,出于对生命的尊重,一方面为了摆脱世俗的歧视,一方面为了寻求内心世界的清净,孤身一人躲进人烟稀少的偏僻山村,生下了孩子。在大出血身体极度虚弱的情况下,这位母亲为了治好孩子的病仍坚持上山采药,摔断了双腿。
还没看完电影,我情不自禁的流下了感动的泪水,这份感动不只是因为影片中有着感人的场面,人物的对话,更因为整个故事中所蕴涵的母亲那种无私、崇高的爱。罗马尼亚著名理论家、政治家理查得。拉尔森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母爱,是一种崇高的爱,是所有爱中给予我帮助最大的一种爱。”这足以佐证母爱是多么的伟大,多么的无私。
其实,比母爱更无私的是母亲,正是她们给予了我们母爱,所以每一个无私的母亲都应该受到世人的赞美和夸奖。的确,母爱和母亲无时无刻不在关怀着我们,树上那舞动的叶片是母亲在向你摇动的胳膊,天边那似火的朝霞是母亲向你微笑的红润脸旁,身上每一件衣服都有母爱的.贴心呵护。
母爱是崇高的,是富有牺牲精神的!只有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母爱,那才更美好!让我们共同期待吧。
母亲观后感 篇5
《母亲》是日本一部讲述二战时期日本一位坚强而和善的母亲在面对当时日本国内社会现状和家庭的变故后而努力生活的影片。

妈妈等你电视剧剧情观后感总汇86句


影片借由对战争对一个日本家庭的破坏来反映对战争及当时社会观念的批判,同时对在战争迫害中的人们的一些真情的颂扬。
影片保持日本电影一贯平静,缓慢的叙事节奏。如此平缓的节奏正与当时战时紧张气氛显得格格不入,但这种平和的气氛是这个家庭呈现给观众看到的,无论家庭发生了多大的变故,社会如何的动荡,一个母亲总是用她看似柔弱其实坚强的身躯支持这一个家,没有抱怨,没有愤慨,没有悲痛,只是默默地承受一个社会的压力。
影片故事梗概是讲述一名大学教授因为发表反战的言论,而被当局关押。在丈夫被关押期间,妻子一边不断设法解救丈夫,一边抚养两个女儿,支撑一个家。最后丈夫在牢中病死,妻子依旧将两个女儿培养成人。
这位伟大的母亲,对于丈夫的观念一如既往的支持,即使他与当时社会背道而驰。而当发生丈夫被抓的家庭变故后,她表现出了坚定,乐观的态度,一边不断的安慰着孩子,一边坚强的维持生计。
影片没有正面回应战争,只是对一个母亲,对一个家庭的刻画来从侧面痛斥战争的可恨。这场日本发起的战争不仅对中国造成了伤害同时也对日本本国国民造成伤害。正是战争破坏了一个原本完整的家庭,对人性的迫害,让人承受苦难。但是人们总是在苦难中看到坚强与伟大,这就是影片要呈现给我们的爱的美丽。
母亲观后感 篇6
今天,我看了一部电视,题目叫《母爱》。剧中讲的是一位伟大的母亲,一个人,辛辛苦苦把孩子养大,孩子却从未得知母亲的生日与自己同一天。直到她上了初中,初三那年的生日那天,她才无意地看到了母亲的出生证,发现她母亲的生日。这不禁使我想起了自己的母亲。
我的母亲今年39岁,中等个子,偏胖,在我的眼里,她就是世上最好的母亲了。
由于我们家有两个女孩,不比人家独生女,母亲特别省吃俭用,平日里用钱大多是为了我和妹妹,可她却连过年也没买件新衣服。就拿今年来说吧。今年我们全家只挣了一点钱,我们姐妹俩读书又需要钱,所以,过年时,我和妹妹以为妈妈不会再为我们买衣服了。可万万没想到,妈妈不但为我们姐妹每人买了一套新衣服,她还见妹妹书包太小,有些稍大些的书放不下,又帮她买了一个书包。过年了,我和妹妹都穿着新衣服,十分开心,可妈妈却还穿着去年买的那件旧衣服,我看了,鼻子不觉得发酸,泪水夺眶而出。

妈妈等你电视剧剧情观后感总汇86句


由于我们的生日都不在休息天,所以,每当我生日那天的晚上,妈妈都会准备一大桌的美味佳肴,让人看了直流口水。吃晚饭时,她只管把好菜全给我们吃,自己却吃些蔬菜。我看了问她为什么不吃菜。可她的回答是:“我喜欢吃蔬菜……”一年过去了,我没见妈妈过生日。其实,每年都一样,妈妈就算过,也不过吃碗面条而已。
可怜天下父母心,其实,天底下每个母亲的心都一样,只盼望儿女能成材。我一定不会辜负父母,你们呢?
总是会有一段时间像神经病一样爱一部电影。
电影叫《妈咪》,父亲这个角色的存在感在电影里被物化为一张集锦CD《Die & Steve:Mix 4ever》(妈妈Diane称自己叫“Die”,母子的生命线也像这CD的名字一样永远地纠缠在一起)
电影里的插曲都收录在史蒂夫过世的爸爸给他留下这张CD里,让人禁不住在想这个未曾谋面的父亲是什么样的人,会收录这些歌曲的父亲有着什么样的性格,他若还在这个家庭会是如何。恰好电影有着唱片封面式的1:1的画面比例,这样精巧的细节设计让人心动不已。
Building a Mystery-- Sarah McLachlan (02:48)
出自加拿大女歌手莎拉?麦克拉克兰1997年的专辑《Surfacing》,这首歌那年在Billboard最好成绩排到第三。莎拉的唱腔极其清新,歌曲显得缥缈空灵,歌词里也加入了许多宗教元素。片中没有使用全曲,听完你会爱上它。
歌曲开头的吉他声响起,恰是黑底白字的片名出来的时候(唯一不舒服的一点是和前一首Childhood的衔接太太太太生硬了.....),然后画面里便出现一位开车的女子,车载收音机里放着这首歌。
阴天,雨后的路面和对面亮起的车灯,伴着车内的歌曲intro部分的吉他声,一切都安详平和。
第一句歌词出来的时候伴随着的便是急刹车的尖叫声,她目睹了戴安的车祸。于是旁边商铺的门打开,商铺里的音乐声,门铃碰撞,周围窸窸窣窣的人声聚拢到车祸现场,所有的背景音都正常地加进来,而歌曲没停,垫在这些社会图景的声音之下(这种感官体验像极了带着耳机走闹市或者坐地铁的感觉)。被撞的戴安费力的打开车门后,歌曲的声音变大了,原来她们听的是同一个电台,小城生活的感觉便立马出来了——可选的电台不多,播放的是自己国家歌手的老歌。

妈妈等你电视剧剧情观后感总汇86句


莎拉在采访中解释这首歌:“我只想表达一个事实,其实每个人内心都有份不安全感存在,只不过都用一副假面掩盖着。而正是这样的我们,才如此迷人而美丽。”
我想多兰在一开头就用一首歌讲出了主题,母子间的相互拉扯顶撞,源于撕下面具后想要守护对方却深埋内心不安全感,但正是它存在,电影中的爱显得锋利却迷人。
White Flag-- Dido (09:21)
出自英国女歌手蒂朵2003年的专辑《Life for Rent》。歌曲原本讲述的是一对分开的恋人,但是他们依然爱着对方没有放弃这段感情。是电影里唯一使用了全曲的歌,看完电影后我就单曲循环这首歌了,根本停不下来。
这首歌出现在戴安从拘留中心把史蒂夫接回来,一路回家的时候。本身就像在心平气和的叙述的曲风一下子就把母子见面时的愉悦感带出来了,儿子重新回到母亲身边,母亲重新开始有目标有照顾对象的生活,两个人要一起面对未来的所有不确定和困难,都从这一刻,缓缓拉开序幕。
架子鼓的均匀鼓点都挤在母子笑闹时语速飞快的吐槽和对话中,从背景音走到前台的那几句歌词
“And when we meet, which I"m sure we will.All that was there will be there still.I"ll let it pass and hold my tongue.And you will think that I"ve moved on...”,暗示着他们为了这份爱需要付出的妥协和坚持。
歌曲结尾,戴安站在自家门前冲对门的凯拉微笑,然后进屋,关门,蒂朵恰好唱完最后一段重复的Chores。我确定从她脸上看到了面对新生活的自信。
“There will be no white flag above my door.I"m in love and always will be.”
Colorblind-- Counting Crows (28:23)

妈妈等你电视剧剧情观后感总汇86句


来自加利福尼亚州的摇滚乐队1999年的专辑《This Desert Life》。人们往往不愿意向外人展露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而歌曲想表达则是在自己所爱的人面前,终于可以卸下面具的畅快喜悦感,Colorblind指的就是那种不再对自己的内心作权衡的自由的状态。
歌曲出现在史蒂夫像一家之主一样外出采购食物和礼品,一路上滑着滑板和玩儿手推车的时候。
玩滑板的少年跟着钢琴前奏滑出来,阳光,蓝天,天桥,空荡荡的街道,电影的色调一下子明亮艳丽了起来。缓慢深情的男声加进来的时候,史蒂夫耳机里放的却是rap,他和着耳机里的音乐打着rap手势,而Colorblind就像他脚下流畅行走的滑板,让看似完全两种风格的音乐融合得如此默契协调。
史蒂夫在超市前的广场上拉着手推车喊:“谁是你爸爸!谁是你爸爸!”然后扔掉了手推车。这里的旋转镜头中,层层叠叠的云朵夹在蓝天绿树之中,广阔而开放的感觉愈发使得这首歌显得大气自由,反复唱着:“I am ready. Pull me out from inside.”
最喜爱的镜头之一也出在这里,阳光微斜前,少年推着满满的手推车飞奔回家。
一切仿佛就像歌曲响起前,戴安说的最后一句话:“一章结束了,另一章开始了。”
On ne change pas(我们不会改变)-- Celine Dion (48:11)
加拿大国宝级的女歌手来了,这首歌出自她2003年的同名专辑。天知道多兰有多喜欢席琳?迪翁,在《费加罗女士》的采访中被问及是否有意愿让席琳?迪翁演戏,多兰立刻连用三个形容词来赞美她以示倾慕之情。
于是乎,在史蒂夫出场的升格镜头后,多兰直接安排了两段跟唱。史蒂夫降调的男声,还有凯拉几乎模仿原唱的好嗓子。斯蒂夫在旁边大声地说:“她是我们的国宝!”
三个人在歌声里翩翩起舞(基本跳完了全曲),大家都很放松,在头一次相互敞开心扉的聊天后,暂时卸下了身上背负的硬壳,裸露出柔软的内部,所以真的是“翩翩”起舞,那些肢体的扭动在歌声中分外缱绻。史蒂夫画上的黑色眼线、涂在指甲上的黑色、黑色的背心,戴安的烟熏妆和黑色蕾丝上衣,让歌曲更显的迷离而温柔。

妈妈等你电视剧剧情观后感总汇86句


在虾米上看到有人说:“唯一遗憾的一点是孩子拍手的那个动作没能跟音乐合拍”。我倒是喜欢极了那个先于拍点得拍手,它让画面和音乐的配合显得自由随意,因为毕竟这只是一个孩子和一个没工作的母亲,一个做老师的邻居笨拙的舞蹈罢了。多兰在这段想表达的自由和随性就因为这个拍手呈现的淋漓尽致。音乐的出现只是叙事的辅助手段,而绝非画面需要迎合的对象。
Blue (Da Ba Dee)-- Eiffel 65 (54:32)
Eiffel 65是意大利都灵的一支乐队,不是法国噢。Blue是他们最出名的一支曲子,发行于1998年,恰是欧洲电子舞曲(EDM)最为盛行的阶段。
歌曲里灵动快速的鼓点脉动、具有金属味的强烈音效出现在史蒂夫耍性子不听凯拉上课的时候,典型的生活场景刻画。于是动感的电子舞曲加上不听话的孩子,还有他过分的动作,让这一切在作为老师的凯拉面前显得分外吵闹,简直可以让人看到凯拉一忍再忍的表面下积聚起的愤怒小宇宙。
于是,凯拉果然怒了。
于是,果然这段音乐渐起的时候,史蒂夫被发飙的凯拉吓尿了(恩是真尿了)。那个片段里委屈蜷缩在一起的、恼羞成怒的史蒂夫,其实是对凯拉有着害羞而年轻的懵懂情感的。(这一段史蒂夫的`扮演者演技惊艳啊!完全孩子天性!很喜欢!)
Wonderwall-- Oasis (75:03)
看《妈咪》前不久的一段时间很爱英国摇滚,绿洲乐队1995年的《Wonderwall》当之无愧成为歌单里的心头肉。作曲Gallagher解释这首歌指的是一个想象中的朋友,他会来到你身边拯救你。
在电影里听到这首歌便十分激动,而恰在歌曲的第一部分结束后迎来了电影的第一次开屏,更是被深深地惊艳到!少年用力的在面前拨开屏幕,架子鼓的鼓点同时敲进来。
一比一的宽高比往往只能在镜头里容下一个人,恰是在戴安、凯拉和史蒂夫三个人走上正轨后变为宽屏,妈咪和邻居凯拉骑车,Steve滑滑板,三个人再一次集体出现在画面中,人物的生活都开始向好的方向发展。

妈妈等你电视剧剧情观后感总汇86句


“You"re gonna be the one who saves me? And after all, you"re my wonderwall”
整部电影最爱的镜头出现在这里,穿着夹克带着耳机的史蒂夫在滑板上像鹰一样张开双臂,抬起头,风从他的脸上、金发上、虎口里滑过,充满少年鼓起的夹克。
这大概是最简单的最让人感到自由的表现方法。
Vivo Per Lei(为她而活)-- Andrea Bocelli;Giorgia (89:59)
这首歌是意大利摇滚歌星Gatto Panceri于1995年为意大利盲歌手Andrea Bocelli度身定做,可说是一切音乐人对音乐发乎肺腑的赞美。经典对唱,好听极。不过电影里是史蒂夫面对律师邻居对妈妈展开的情感攻势,鼓起勇气走上台唱的跑调跑拍的KTV版本。
这个律师邻居居然在搭讪时对戴安说了一句“你是一个漂亮的姑娘你是不是都没意识到”(好罢我果断出戏想起了One Direction的歌词“You don’t know you’re beautiful”)。也正是这个正儿八经的邻居角色开始引爆Steve所理解的母子之间那种专享的排他的关系。母子之间的又一次吵架便发生在这之后。
Born To Die-- Lana Del Rey(89:59)
片尾居然用了打雷姐的12年首张专辑里的歌。
要是在电影院里听我肯定死坐着不走了。
片尾是一场精心酝酿的乖巧的逃脱,弦乐猛然响起的一刹那,白衣少年束身服的最后一颗扣子被打开,白色的笔直的通道,不远的尽头是白色的磨砂玻璃门,门外是墨水般弥漫的黑夜。少年嘴角的笑,挣脱开的双手,跳跃在白色灯光中的金色头发,终于在撕下乖巧面具后迸发出巨大的自由力量。
歌词有所隐喻,在打雷姐的氤氲迷幻的唱腔里,暗示着向“死”而生的宏大未来(妈妈戴安Diane管自己叫“Die”,所以也可以说这是向妈妈奔的未来),那个未来属于自由的史蒂夫和自由的戴安。“This is the last time, because you and I, we were born to die.”

妈妈等你电视剧剧情观后感总汇86句


我并不认为他真的能推开那扇门,但毕竟他和那个在家等他的她,都没有放弃,他们终归是胜者。
“Because, like this,there is hope.”
Experience-- Ludovico Einaudi (107:43)
在看电影前便很爱这段纯音乐。在片中也是全曲呈现。电影里画面太美,与这段音乐的匹配更是惊艳。
第二次开屏也是在这里。三个人出门旅行,车驶过大桥的时候,给大桥的航拍镜头在渐强钢琴声中缓缓展开,就像一副美好的画卷渐渐展开,而更美好的,是后面一段戴安的幻想。
她幻想着儿子毕业,想着儿子收到录取通知书时的那一场大雨,想着自己和邻居凯拉的开心自在的生活,想着儿子第一次带女孩子回家,想着儿子离家时从车窗里挥手道别,想着金色甜蜜的婚礼和舞会.....
大量的模糊镜头都用在了这段安静(河流流动的那种安静)音乐里,美好得让人看不清眼前发生的一切。即便是幻想出这一切的戴安,也挣扎着只看到了那些模模糊糊美好愿景。总之多兰这一段模糊镜头用到了点子上,音乐煽动起的情绪早已让我泪目(我泪点好低...),即便是清晰镜头,也和模糊没有什么区别。但我说这种安静平和,是大河流水的那种平和,其河底,实际暗流涌动。果然,开屏结束后,戴安就用上厕所的借口,看护所签了字,把儿子送进了她原本想都不会想的公共治疗机构里。
Welcome To My Life -- Simple Plan
Simple Plan是来自来自加拿大蒙特利尔的流行朋克乐团,曾被纽约时报喻为“朋克摇滚复兴”。
在看电影前便疯狂喜欢过一阵子这首歌,它收在2004年的专辑《Still Not Getting Any》中。第一次听的时候有Gala乐队的即视感,当真非常适合在KTV活跃气氛。(在电影中也是在KTV里出现,两个女孩子在台上唱这首歌)
今天陪孩子一起看了这部《妈妈别走》的电影,就今天的审美标准来看,电影既不是高清的,也不是特技的,更不是有多么好的服装,灯光,设计等等,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我还是觉得我又在人性的世界里周游了一次,也给我上了很好的一课。小时候,一部《妈妈再爱我一次》让多少孩子和父母泪流满面,今天带着成年人的审美观和道德观来看这闻《妈妈别走》,也让我有所思,有所感。

妈妈等你电视剧剧情观后感总汇86句


感悟一:生活。有人说生活就是一个杯具挨着另一个杯具。很不幸的是东东成了杯具的主人公,妈妈的离开,东东的失学,破旧的房子,再加上爸爸工作的艰辛和不顺,意外又不意外的撞伤……我总在想为什么好人的命运会是如此呢?但我要说的生活不止于此,我看到的生活是东东父子两个在这样的状况下仍坚持着自己的信念,坚持着一颗善良的心,当他们把钱包交回去的时候,故事也从此发生的奇迹……也许生活中像东东的这样的孩子不止一个,可是谁能知道他们也能有东东这样的一个好好结局呢?我们共同祝愿!
感悟二:人性。人有善恶吗?东东的妈妈算是善是恶呢?房东呢?当东东的妈妈离家的时候,她可曾想过孩子呢?可见她是自私的,她的心魔已生,追求自己的所认为的幸福,可孩子也是自己的心头肉啊!我不知道她离家之后可曾想到孩子,我所见到的却是她看到孩子找她之后才有有泪水和自责。电影的情节让我们不能以一个”坏女人“的名子盖在她的头上,因为她是一个好孩子的妈妈!房东却又是一类人,她也是一个受害者,她的"男人离她而去,让她的心里难免会产生扭曲,但两个小孩子却让这个本善良的女人再次重新开始,让她得到重生。两个女人,我的心里泛起了两个词:自私者和受害者。人们都愿意这样的结果,让自私者变的不再自私,让受害者重新开始,这也是我们中国几千年礼仪之邦的传统美德,儒家有言: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感悟三:成长。挫折是锻炼人的最佳方式。虽然我认为这样的方式太过于残忍,但在挫折中成长的东东却表现出了比他年龄大的多的心理,在可怜之余我又感到可慰,可喜。电影的结局是完美的,导演又给了东东一个完整的家,这也是东东的最大心愿,一句”妈妈别走“包含了父子俩的多少辛酸和苦难啊!我们也共同祝愿东东,一生平安,一生幸福,一生爱相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