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文库精选

广州黄埔旧址纪念馆观后感汇合

2022-05-25 来源:百合文库

广州黄埔旧址纪念馆观后感汇合90条



在这部片子中,没有一个人从一开始就是十恶不赦,也不是每个人都是圣人,所有人的思想都有着变化的轨迹,即便是那个“死硬分子”汤慕禹一开始也是一腔报国热血投身黄埔军校,也许正是瞿恩说的阶级立场决定你的态度,汤慕禹最后追随蒋氏,但是在杨立青营救老师瞿恩的时候,还是毅然参加行动。范希亮,早年已是军阀旅长,后舍弃官职,投身黄埔,从学兵干起,参加东征惠州,立下战功。在瞿恩家里的那次讨论他提出的关于湖南农民运动的问题,可见他是一个思考问题很有深度的人,他在思考这场运动对于国家的意义,也是一个具有家国忧患意识的人,可是最终因为党派之争以及所谓的军人服从性迫使他亲手杀死自己曾经的导师瞿恩,他的子弹使瞿恩的肉体消失了,可是他的精神却从此背负上十字架,无时无刻不折磨着他,让他无法面对瞿恩的妻儿,家宴上他涕如雨下,最终在中条山抗战战场上他以战死结局。
有人认为历史并不是教科书的约定,而是造就历史的千万人的无意识的真情记录,是一串完整的链条,记录着当事人的真实情感。我个人很反感成者为王败者寇的历史观,在这种历史观之下人的形象可以说是扭曲而不真实的,党派之争主义有别,很难说谁对谁错,也很难说那条道路就一定通往光明,只有在观点碰撞,主义对抗之后才能达到某种平衡,正如剧中当三期六班的同学齐聚瞿恩家中,不分党派的大声争论自己的观点时,带给人的不是针锋相对的剑拔弩张,而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温暖,一种感动。可是一旦这种力量的平衡被打破,当一方对最初的公开公平的争论感到不满,而采取用手中的枪杆去换取话语权的时候,变成一方凌驾于另一方之上的单方定义,那么屠戮也就随之而来。
个人觉得信仰的力量是强大的,强大到让人无惧死亡,在人心中犹如一盏明灯,让人在看似已无路可走的境地下,愿意生活下去,带给人希望和勇气。信仰可能是宗教也可能是政治信念。剧中的瞿恩就是一个具有信仰的人,因为信仰在强攻惠州城的时候他冲在最前面,因为信仰在惨遭囚禁时依然镇定自若,因为信仰他面对威逼利诱慨然就义,撇开党派之论不谈,在人格上他是一个大写的人,即便是他的敌人同样对他满怀敬意,即使在肉体上可以将他抹灭,但在精神上有信仰的人是不会被打败的。

广州黄埔旧址纪念馆观后感汇合90条


回归到人性的角度,才使得这部电视剧有了可看性,引起看客若干思考,只是很久没有写东西,觉得笔下晦涩,很多感触很难表达出来。
广州黄埔军校旧址导游词1
黄埔军校旧址位于广州黄埔长洲岛,是大革命时期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建立的一所新型军事学校。 黄埔军校大部分建筑物于1938年被日军飞机炸毁。1965年,做了一次较大修缮,基本恢复原貌。
1984年,建立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 现有军校正门、校本部、孙纪念碑、中山故居、俱乐部、游泳池、东征烈士墓、北伐纪念碑、济深公园、教思亭等十几处建筑。 此外还有中山公园、仲恺公园、黄埔公园(又称中正公园)、济深公园;张之洞倡建的大坡地炮台、白鹤岗炮台;中国海军的黄埔军港等景点。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孙中山在中共和苏联帮助下,为培养军事干部于1924年6月创办。
军校群英荟萃,名将辈出,在中国近代史和军事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黄埔军校旧址大门军校大门坐南向北,面临珠江,在牌坊门额上书有白底黑字的“陆军军官学校”横匾,是国民党元老谭延闿的手笔。门前有两个哨岗,后面的两间房子是卫兵室。
大门内正面有一幢走马楼,称为校本部。校本部是一座岭南祠堂式四合院建筑,两层砖木结构,三路四进,即三条主要通道,四排房舍。在南北走向的中轴线东西两侧,房舍排列的形式一致,相互对称。四排房子之间以走廊连通,四周有围墙,建筑面积1060平方米。
大门西侧有一幢2层砖木结构楼房,原是教职员宿舍,因民国6年(1917年)孙中山曾在此憩宿,孙中山逝世后,改建为“纪念室”;1984年又改为“黄埔军校纪念馆”,陈列黄埔军校校史和孙中山在广东革命活动的照片。 在万松岭北麓,有东征阵亡将士墓。此墓1925年动工,次年落成。墓中埋葬了在两次东征等战役中阵亡的516名将士。墓的.西边是十七将校墓,为一座仿巴黎凯旋门式建造的建筑,上书“东征阵亡烈士纪功坊”。纪功坊的后面是入伍生和学生墓群,东边是一座单人墓——蔡光举烈士墓。 校园南面,有教思亭和北伐纪念碑。纪念碑高7米多,为纪念1929年北伐中阵亡的将士而建。
广州黄埔军校旧址导游词2

广州黄埔旧址纪念馆观后感汇合90条


这是一所英雄辈出的军校,出了很多著名的军事领导人,这里走出的将帅不计其数,它曾是中国军事家的摇篮。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标志,也被叫做中国的“西点军校”。现在这里也展览了很多资料,带你走进那段历史。
十大元帅中很多毕业于这里,比如徐向前、叶剑英、聂荣臻、林彪和陈毅等。而校孙中山、校长蒋介石、党代表廖仲恺三位领导人同样是鼎鼎大名。
1938年,这里因为日军飞机轰炸而毁于一旦,只剩下支离破碎的大门立柱,直到19xx年一次大规模的修缮后才基本恢复原貌,现在可以看到的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是1996年重建后的模样。
它位于长洲岛上,需要乘地铁转黄包车到码头,然后再坐轮渡上岛,最后步行到达纪念馆。整个旧址纪念馆建筑呈现民国的风格,倘若带着一颗敬畏之心缓步入内,便会感受到厚重的革命历史感。
旧址纪念馆的景点有校本部、中山故居、孙中立纪念碑、俱乐部、游泳池、东征烈士墓园、北伐纪念碑、济深公园、黄埔公园、大坡地炮台、白鹤岗炮台。虽然是重修,但都带有当时的痕迹及历史感,特别适合爱好历史及怀旧的人。
校本部里面可以看到很多以前学生的床铺和教室,资料馆里也有很多当时时期的资料,常设展览有黄埔群英馆、《黄埔军校史迹展》 。中山故居是2层楼的黄色小房子,里面有常设展览《小楼昨日——粤海关黄埔分关及其旧址变迁》。另外纪念馆偶尔还会有临时展,就不是一直能见到的了。
黄埔群英馆位于校本部二进,展出的是42幅油画作品。油画中有大家熟悉的孙中山、廖仲恺、蒋介石、周恩来等叱咤风云的革命家、军事家,也有戴安澜、谢晋元、赵一曼等在革命征程中壮烈牺牲的黄埔英雄,还有郭沫若、茅盾等近代文化界的风云人物,大家可以看着油画,来认认看人物。
《黄埔军校史迹展》 位于校本部一进,展览通过近200多张照片,100多件文物,展现了黄埔军校的历史岁月及故事。
《小楼昨日——粤海关黄埔分关及其旧址变迁》位于中山故居一楼,通过一些绘画,讲述了粤海关黄埔分关的发展历史和旧关址的变迁史。
人间正道是沧桑观看之后的
(一)
目前央视8频道及一些省台正在热播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各种媒体也在热炒这部电视剧,就忍不住观看了几集。它所描写的就是以几个家庭为背景的1949年前的中国共产党党史,或者说是1924-1949国共两党的残酷斗争史。其中主线是杨立仁()、杨立青(共产党)兄弟俩互相残杀的历史,或者说是广州黄埔军校中的两党互相残杀的历史。这样来编故事,确实有相当深刻的涵义:这段历史其实就是俩兄弟互相残杀的故事,或者说是中国人分成两个集团(党派)互相残杀的历史。

广州黄埔旧址纪念馆观后感汇合90条


难道这就是"人间正道"?我们不知道代表的三民主义和共产党代表的共产主义到底哪个算是真理?难道为了一个什么主义就可以互相残杀?如果为了一个什么主义,人们就可以互相残杀,那可以肯定的是这绝对是个邪恶的主义!一个不把尊重生命当回事的主义,一个根本不懂基本人权的主义,真值得中国人去信仰?问题就在于就是有那么多的中国人会信仰这种靠杀戮掌握政权的主义,所以中国人信仰这两种主义只是文化的表像,而骨子里依然是中国数千年文化传统的延续: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我们不清楚在国共两党互相残杀的几十年间,到底有多少中国人的`生命被摧残、被毁灭?据有关的历史估计,所谓"消灭八百万蒋匪军"之类,加上共产党的近千万烈士……应决不少于数千万吧!其中和的确应该承担相当的责任!不过,难道共产党及其领导人就可以轻松面对?中国人(主要是这两党)为什么至今都还没有一丝的忏悔之意?甚至还在那里宣扬这种兄弟相残的战绩,把许多非常残酷的国人相杀场面放在青少年们的面前,培养他们从小就要痛恨大人告诉他们的阶级"敌人",培养一种可怕的阶级仇恨!
我不知道大多数中国人在观看此类电视剧时的感想如何?如果依然是毛泽东时代的阶级斗争的那种感觉,可以说中国人实在太可悲了!在经历了这么残痛的历史之后,许多人居然没有多少长进!至今还不懂得什么才算是"人间正道",不懂得不同观点和信仰的人们需要的不是互相残杀,不是残酷的暴力手段,而应该是互相协商,互相妥协,就是在互相尊重对方的前提下,制定出一些较为公正的社会运作游戏规则。那种自以为是"真理"的代表,且以这种"真理"随便杀人的年代与意识形态应该成为历史了!美国总统前些天就某一坚持实施晚期堕胎手术的医生被谋杀案件发表谈话时清楚指出:"美国人就不同问题存在的分歧不管有多深远,都不可以用邪恶的暴力手段来解决!"但为什么如今还会有这样多的中国人不明白这简单的道理?
人间正道是沧桑观看之后的观后感
(二)
最近以来,断断续续地看完了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这部精心编造的作品起码告诉我这样一个观点:历史是英雄创造的。
一个姓杨的和姓瞿的两个富人家族成就了一部国共内战史,穷人们被忽悠成了只配两个端着枪对射的团队。这两个团队的组成在开始时,一方面是由农家子弟组成的国民革命军、另一方面是"武装起来"的工人;后来,一方面还是由农家子弟组成的国民革命军、另一方面是"武装起来"的农民;再后来,一方面仍然是由工农子弟组成的国民革命军、另一方面也是由工农子弟组成的人民解放军。这些士兵们的血肉在炮火的锤炼下锻造成了将军们肩章上耀眼的星,而炮灰们也并没有达到他们想像的那样:全国解救以后,上学不要钱、火车随便开、农民有地种、工人有工做,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上层社会的变化是翻天覆地的,他们在舍弃了一部分家产和人口后,最终当上了总统、总书记员、总经理等。

广州黄埔旧址纪念馆观后感汇合90条


如果他们当初不领导穷人胡闹,尽管他们努力奋斗几辈子,无论如何也是达不到今天这样的社会地位的。而"喜儿"们呢?只不过是将原来的"上吊"自杀改成了"上塔吊"、上珠海大桥自杀罢了。这部电视剧意在告诉穷人:不要以为我闹革命就是全心全意为你们服务的,不要以为我们的子孙做了官你们就不服气,我们一年才强取了6K多万你们就很惊讶,其实我们祖先本来就很阔!天下本来就是我们的,不服气不好使!
胡南和平解放的的结果变成了这一家子英雄们了却恩怨的收场戏。想起了元代一位哲人的散曲: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正是这部作品生动的诠释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