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文库精选

浪潮之巅诺基亚读后感集锦

2022-05-28 来源:百合文库

浪潮之巅诺基亚读后感集锦50句



展开正文前首先感谢团支部组织的图书活动,有这样一个契机读一本好书,做一些思考,也为2013年留下些记录思想的文字。
浪潮之巅,On Top of Tides.凭此书名,便联想到许多。古人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浪潮更替之间,便是兴亡转折之时。只见浪潮捧出新一批弄潮儿,镁光灯下舞台中央接受大众膜拜,不见旧人黯然转身,随旧时代远去留下落寞背影。
对此类公司商业案例一向有执著的个人偏好,关注郎咸平、时寒冰,也曾读过吴晓波的《大败局》而深省。如果说《大败局》提到的公司因年代偏早而有距离感,那么这本《浪潮之巅》所讲述的公司,恰恰是我们这一代人极为熟悉的。从小接触DOS系统,经历486、586年代,旁观过互联网的兴起与泡沫破裂,身边不少同学去了谷歌、苹果、百度、IBM、思科、华为,手边用着的IBM电脑,苹果手机,hp打印机,微软操作系统,用google或者百度搜索,上雅虎淘宝,写博客微博,聊着qq/msn.我们都是信息革命浪潮的亲历者,是与这些公司共同成长的一代人,那些实体或虚拟的产物或多或少承载着我们的青春和记忆。当msn space消失,当雅虎邮箱关闭,当诺基亚手机被收购……熟悉的东西正在逐渐消失,我们的情感也愈发快餐化。
新技术取代旧技术从来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你必须接受大势变化。应时而变,顺势而为,最幸运莫过于发现和顺应潮流,站上浪潮之巅。当科技和信息以大爆炸般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伴随一大批公司兴起和没落,也颠覆了传统产业链、商业逻辑和商业模式。
互联网时代之前的商业模式属于电视广告。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亏损10多亿美元,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花费90亿美元且分文未赚。洛杉矶奥组委主席尤伯罗斯上任伊始就面临巨大财政压力,但是谁也没想到,奥林匹克和电视的结合能够开创一个伟大的商业模式,将数千万公司联结在一起,成为短短20天时间内聚集上千亿美元和数十亿人目光的大生意。
这是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商业模式创新,然而,正当我们津津乐道于电视广告收益屡创天价时,信息产业科技浪潮已暗流涌动。每一次产业革命都会加速推进历史进程,这一次尤为汹涌。科技成果商品化周期大幅缩短,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进程急速提升,"摩尔定律"带来行业颠覆,累积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传统经典模式在短短十年间就可能难以为继。

浪潮之巅诺基亚读后感集锦50句


新技术、卫星转播和电视普及曾经开创了一个时代,然而就在三十年后的今天,电视媒体正受到极大冲击。受众获取奥运会信息的途径不再仅仅通过电视频道,而是PC、平板和智能手机这类新的传播终端。正如"人们开着电视但更愿意在微博上看各种关于春晚节目的吐槽"所描绘的场景,媒体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碎片化,电视作为单向度的传播方式所能发挥的营销空间已经有限,而新的传播渠道,尤其是社交媒体,更能加深品牌与受众的沟通。
创新造就新的奥运商业模式,创新也同样会摧毁它,PC和互联网携第三次产业革命浪潮席卷并渗透到世界各个角落。我们是随着这波浪潮成长的一代人,是信息科技加速发展的见证者,更是创新带来民主化和全球化的亲历者。
但凡重大产业革命,必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依托于重大技术革命,第二阶段注重新技术快速发展并在主要领域广泛应用,第三阶段是拓展期,在技术基础上发掘潜力和创新应用。信息技术浪潮始于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及商业化,微软和英特尔的WinTel模式,无疑在横向产业链上牢牢占据了制高点。在进入互联网技术普及阶段,雅虎一跃成为最大互联网门户网站,Google开创搜索广告商业模式,这一阶段制定了互联网行业开放、免费和盈利的规则,并决定了这个产业的商业模式。到了WEB 2.0时代,门户网站的衰落与搜索网站、社区平台的兴起交迭,昭示着用户自主选择、开发和交互的需求。 Facebook, Twitter在极短时间就主导了一方领域以及一大群用户。而移动互联网的大力发展催生了iPad等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化,彻底颠覆了整个信息行业以WinTel为主导的生态链。
正如爱立信CEO Hans Vestberg 所预言的,手机就是当年的电灯泡,未来我们可以想象到的,就是几乎所有设备都会接入网络。
浪潮之巅的弄潮儿固然一时风头无两,但真正能从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成为行业执牛耳者不过寥寥。当雅虎、摩托罗拉、诺基亚没落之际,我们也真真实实地看到那些大败局的缔造者,曾经都是鲜亮辉煌的大赢家。即便现在风光无限的公司也都曾遭遇过危机。IBM固守硬件优势、忽略市场变化导致巨亏,通过改变战略、实现创新去创造市场,进而带动整个产业。苹果在微机发展初期处于行业领先,经历十余年蛰伏期,推出iPod、iPhone,重新定义、整合产业链,才重回顶尖行列。在这样一个新兴技术不断涌现的时代,十八个月硬件性能翻番,对于任何一家公司来说,创新还是不创新,早已不再是一个问题。无论是主动求变,还是穷则变通,我们必须重点思考:创新应当有其法,什么才是适合以及有价值的创新。

浪潮之巅诺基亚读后感集锦50句


首先是冒险与保守的平衡。保守并不意味着落后和错误,创新也并非保守的对立面,要有智慧分辨和取舍。AT&T以信息起家,家大业大,固守语音交换领域,空有顶尖的贝尔实验室,却接连错过互联网和无线通信两次绝佳发展机遇,最终落得曲终人散。反观IBM以保守著称,推出IBM-PC兼容机,但没有成为PC行业的领导者,保守令其失去了微机和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机会,但是却也使其从中看到了自身的优势——以服务和软件为核心、面向企业级用户市场。经营保守、技术创新,是一条适合IBM发展的道路。
第二是时机的重要性,也就是所谓的大势或环境。技术创新并没有错,但一方面需认准技术路线,另一方面要找准市场定位和推出市场的时机。产品理念太超前或应用环境不成熟就不具备植根土壤,而产品设计和性能落后者又被市场所抛弃,过犹不及,其结果可能都是失败。90年代初期移动互联网和wifi尚未发展,苹果推出掌上电脑PDA,最终因无法在市场上找到其定位、需求量低而停产。而在2010年初,苹果发布iPad,很快颠覆了以WinTel为主导的`整个PC工业生态链。一台不能联网的平板电脑究竟有多大的用处?iPad的成功,无疑得益于互联网,尤其是移动网络的发展,以及人们在手机普及之后对移动设备需求的增长。
第三是固有思维禁锢。当大公司于某一行业取得巨大成功后,在开拓新领域或面临环境变化时,往往倾向于复制其以往的成功模式,利用自身垄断资源而非技术进步获得更多市场和利润。但是市场环境会变,用户需求会变,商业模式也在不断改变。没有一家公司、一个行业可以依赖于一种模式持续繁荣。即便如巨无霸微软亦是如此,专注于开发操作系统一举成为业界老大,利用其操作系统绑定软件的优势形成垄断,击败网景浏览器、RealPlayer等公司。微软坚持操作系统和桌面软件的发展道路固然令其成功避开互联网泡沫危机,但复制成功模式的强大基因也将其思路局限于卖软件赚钱的商业模式,在互联网时代落后于雅虎和Google.成功者往往受制于固有思维,其组织架构和行为模式未必适应新的市场环境。

浪潮之巅诺基亚读后感集锦50句


第四,创新不应流于形式。2012年12月,新闻周刊在80周年创刊日之前,出版了最后一期纸质版本。传统平面媒体和新闻出版业在这一波信息技术浪潮中的光景只能用黯淡形容。默多克花重金创办The Daily数字版杂志是一个传统媒体转向新兴媒体的失败创新案例。适用于手机和平板阅读的数字版固然为传统杂志注入了新的产品形态和新的载体,但是当其内容不过是将纸上的图片文字转为电子版本,The Daily还是改变不了这仍然是一个旧产品的事实。应时而变,变在抓住大势和需求,而纸媒的落后绝不仅仅是其图片和文字的呈现形式。
第五,创新持续性。创新未必能在当下即刻体现价值,短视行为不可取,但若一味追求创新而导致创新研发与实际产品脱节,也是一种浪费资源。创新更不是某个项目、某个时间段的特定行为,事实上它应当成为每个领域、每家公司持续的日常化行为。3M公司允许每位技术人员自由支配15%工作时间从事个人感兴趣的研究,同时,3M也十分注重技术向实际产品的控制,拥有一整套成熟运作的NPI产品商业化流程,公司每年35%的收入都来自于近5年内开发的新产品。谈到复利时,人们总会感慨时间的巨大魔力,对于创新亦是如此,创新的持久化和制度化无疑是基业长青的基础。
第六,revolution和evolution.并非颠覆式的创新才叫创新,有些极其成功的创新反而来自于看似平凡的技术,这就是first to do it和first to do it right之间的区别。触摸屏技术、滑动解锁以及siri都非苹果首创,甚至有些已经经历了相当长的发展过程,直到苹果把它们装进了iPhone这样一个可以被揣在口袋里的东西中。而粘性无法长久持续的"失败"胶水华丽转身,成为身价10亿美元的黄色便利贴,改变了人们的信息交流方式。
第七,管理创新培育技术价值。对于公司而言,创新的意义在于面向用户服务、创造持续价值,不仅指提升服务质量,还意味着更广泛的服务、新层次的消费群体或者广阔的新市场。仅当创新具备这一深层含义,才是有价值的创新。在公司战略上应当捕捉市场趋势、明确发展方向,在内部做好技术和运营模式的准备,通过管理,或举多部门众人之力集中力量完成大项目,或将小事做得更精致、更具效率,最终在消费者和用户层面呈现更优质更符合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很多公司都在鼓励创新和试验,但是有创新意愿并不等同于创新的真正实施,大公司管理应当寻求理念和细节两方面创新,以宽松人性化管理培育创意土壤,重视技术人才以激励其创新。好的管理甚至能让人忘却被管理,正如满意的用户往往都是沉默的。管理创新的精髓不在于管理出彩,而在于其真正服务于最终取得价值的产品或服务,以及支撑产品的技术研发和组织生产方式。

浪潮之巅诺基亚读后感集锦50句


有人问:要改进一个灯泡,需要多少设计师。设计师说:等一下,我们要改进的必须是灯泡么?他们在用一种非常规的方式界定思考问题的方式,而我也相信,要攀上浪潮之巅并引领浪潮需要一种由"小"而"大"的优秀基因,"小"到明白什么是真正好的设计?"大"到预见下一个大未来是什么?
至于下一个大未来,"智慧地球(Smart Planet)"——IBM给了我们一个可能的答案。smarter ideas for smarter cities,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以及与之对应的物联网、云计算必将是未来发展大趋势,"更透彻地感应和度量世界的本质和变化,促进世界更全面地互联互通,在此基础上,所有事物、流程、运行方式都将实现更深入的智能化,企业也因此获得更智能的洞察".无论哪个行业,无论是否认同,大势就在那里,世界正在变得更小、更扁平、而且更智能,任何垄断模式都不会持久,唯有植根于开放、合作共生,提前布局、应势创新,才能占据主动、有所作为。
下一波浪潮已经在涌动,ARE YOU IN?
就在上个世纪80——90年代时,Motorola还是世界上技术最强劲的公司,它在模拟无线通信方面有任何公司都无法比拟的技术优势,并且创造出多项世界第一。在数字信号处理和计算机处理器领域,它也是世界上技术最强的公司。能够在这样三个具有无限发展潜力的领域同时处于领先的公司,那个时代可能绝无二致。但是,短短的30年,Motorola同时在这三个领域全部败落,如今它早已没有了当年领导科技浪潮的雄心和勇气,只是追随着一场新的技术大潮充当着里面的一个成功参与者。这30年里,到底发生了什么?Motorola这个昔日的雄狮,为什么会落魄如斯?如下分市场进行说明。
1.计算机处理器市场:
这个市场的成败,在讲述Intel的成功时,已经提及。只强调一点,Motorola并输于技术,而是输在了市场和商业模式上。
2.移动通信市场:
作为移动通信的领导者,摩托罗拉自然地垄断了第一代移动通信市场。Motorola在模拟信号技术上,有着非常深厚的积累,直到今天在这个领域,它的技术依然傲世群雄。但是,一个领域的发展必然会不断降低进入这个领域的门槛(我在《小璐公司兴衰记——记一个新兴科技产业链的始末》也提到了这个问题),第二代移动通信采用数字信号,使得摩托罗拉几十年来积累的模拟技术变得无关紧要,市场的优势荡然无存。

浪潮之巅诺基亚读后感集锦50句


在这个领域,因为Motorola是第一代移动通信的最大受益者,它不可避免的抵制即将到来的数字通信,推迟数字手机的普及。Motorola对模拟手机生命期的高估,使得它一开始就在数字手机市场落后了半步。
当然,以摩托罗拉技术上的优势赶上这半步照说应该不难,但是,Motorola另一根基因使得它很难适应新的市场竞争。长久以来,Motorola的成功都得益于它的技术和产品质量,这使得它身体里流着高贵的血,讲品质,却忽略了方便性,外观等其他用户体验。而移动终端却又是一个非常重视用户体验的市场,对于一款手机,甚至换一个外壳就能变成一款新的.手机。Motorola显然对于这种变化感到不适应,可能还略带一些不屑。最后的结果却是输给了这个领域没有太多积累的诺基亚和三星等公司。
Motorola在数字手机市场上的失利,说明了摩尔定律的重要性。但是,在商业界,并不是一项技术走得越早越超前就越有希望。当年北电的事例最有说服意义:2000年以后,北电由于在光通信领域的受挫,开始将目光放在了新兴的热潮3G上。这可以说是北电的押宝产品线。但3G的发展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快。特别是中国市场,北电曾预期中国很快就会上3G,但中国的3G由于要重组、发牌,这个过程中需要平衡各方面的关系,中国3G市场的周期往后拖了很久。一直等到最后,北电实在拖不下去了,以3.2亿美元的价格将3G部门卖个了阿尔卡特(这件事,阿尔卡特一直沾沾自喜,为自己2000年以后依然正确地坚持GSM而欢呼)。所以,在新技术不断涌现的这个时代,技术路线的选择并不是技术越先进越好,更重要的是技术的选择要与市场合拍。
值得一提的是,Motorola对于移动通信市场的另一次尝试是著名的铱星计划:由77颗低卫星组成一个覆盖全球的卫星系统,每颗卫星有三千多个信道,可以和手机直接通信。因此,它可以保证在地球任何地点实现移动通信。计划的失败是因为这个计划耗资太过巨大,没有一个有效的商业模式可以将其维持下去。摩托罗拉由于把精力分散到了铱星上,不仅失去了和诺基亚竞争的最佳时机,而且还把一些市场丢给了三星、LG等更新的电子公司。

浪潮之巅诺基亚读后感集锦50句


3.数字信号处理器市场:
在这个领域,Motorola遭遇了德州仪器,同Intel的竞争一样,它和德州仪器的差距也是一天一天的拉大,一直到最后变成了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到2004年,其半导体部门被迫分离出去,就是现在的Freescale。而Freescale在德州仪器和高通的双重挤压下,业绩也是不佳。
挣扎:
2003年9月,爱德华詹德(EdwardZander)临危受命。他上台后做的事和大多数临危受命的继任者一样,先是对公司重组,大规模裁员,保住公司的利润和现金流。把半导体部门分离上市,以便于可以专心于手机业务。但是,不幸的是,在管理公司方面,他并没有显示出过人的本领。办事效率依然不高、内斗明显,产品开发速度上居然赶不上后来居上的三星公司。之后还有几次尝试,比如Motrola在7,8年前就想要整合手机操作系统平台,可是依然不成功。最后,Motorola采用价格战,使得自己也是大吃苦果。
现今:
当Motorola不在是一个王者之后,他更愿意追随技术的潮流。而居詹德之后的技术出身的CEO嘉哈敏锐的感觉到智能手机可能是一个方向,他果断的加入Android联盟,并且只开发Android平台的智能手机(一开发就是20多款一起开发)。由于不需要自己设计芯片,采用高通或者博通的就好,也不需要开发操作系统,大大缩短了手机开发周期,成本也大大降低。2010年,Motorola成为全球业绩最好的手机公司(2010年年底,在智能手机市场,Android手机销售量增长了888.8%,市场占有率达到22.7%,超过苹果iOS,仅次于Symbian。当年摩托罗拉在Android市场占有率已超过50%)。但是这个新Motorola是否可以因此获得中兴却很难说,因为Motorola没有过增值服务的
2011年年初,摩托罗拉对其业务进行大规模分拆,分为摩托罗拉解决方案和摩托罗拉移动两大主要业务。2011年8月,谷歌宣布125亿美元收购摩托罗拉移动。相对于2006年时,摩托罗拉想要出售手机部门,却无人愿意接手时的况景,詹德已经是成绩斐然了。

浪潮之巅诺基亚读后感集锦50句


总结:
从Motorola的事例,我们可以感受到领导人的水平对于一个公司的重要性,Motorola精力过于分散,对于一个高手,比如通用电气的韦尔奇,或许有能力操控这个超级公司。但是一个平庸之辈,很难保证三个方向的高效率的运作,能够专注于一个领域就很不错了。
另一个方面,想要领导一个技术潮流是非常困难的,因为需要有很多的尝试,如果恰好眼光不是这么独到,可能所有的尝试都毁于一旦。然而,如果只是一个浪潮的追随者就会容易很多。正如过去的华为,一直都是一个技术上的追随者,它的发展也几乎是直线式的一路上升。而今,华为已经没有谁值得去追赶了,以后的路必须靠它自己去走,相信会艰难很多。
再者,从Motorola在数字手机战场的失利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一个大公司中,那些有可能代表未来发展趋势的部门,因为不盈利,或者利润比较低下,和公司正在挣钱的部门比,往往是最没有发言权的(很多大公司内部都是山头林立,所有部门之间竞争也是非常激烈),所以公司的资源很难会向那些代表未来趋势的部门倾斜。包括微软在内,微软90年代末就成立了MSN部门,一度决心进军互联网。可以说,一开始这个部门是受到重视的,但是前期和雅虎之战中,微软对于互联网免费提供服务的商业模式不适应,加上自己的一些失误,错过了进军最佳时期。互联网泡沫破裂后,微软收缩了自己的扩张步伐。于是这个一直不挣钱的MSN部门,越来越低调,越来越不被关注,如今它依然是个不挣钱的部门,而微软已经很难在互联网行业有所作为了。
《浪潮之巅》的读后感1
吴军讲述了整个IT产业的大公司,并从大公司发展寻找共同的特点。
首先,一家公司是有自己独特的基因的,它的成功取决于这家公司的基因,它的失败大部分的原因也是基因决定的。
其次,想要颠覆现有的大公司,一定不能是和大公司正面交锋,而是通过大公司疏漏的方面入手,然后迅速占领市场,以阻止大公司的攻击。谷歌就是这样对付微软的,吸取了很多前辈炮灰的经验。

浪潮之巅诺基亚读后感集锦50句


再次,硅谷是一个反派文化盛行的地方,不断的有新的创意冒出,然后有工程师把它实现。公司都是有生老病死,只有不断的跳槽,才能磨练自己,让自己更值钱。创业公司通过期权才能笼络更多的人才。
最后,未来的大公司一定不是现有的公司,大公司的转型是非常困难的,而成本也是很高的。即使是吴军这样的人,也没有看到互联网30的模样,而互联网20才是雏形。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不仅是技术史的书。而且对于个人的行为有所启发。你的工作未来有前途吗?你的公司的寿命还有多少?你有应对未来的能力吗?
这些思考一直在我心中萦绕,我开始学习了python编程,很苦很难很累,但是不会编程就是未来的文盲。
能站在浪潮之巅的公司,都是那些敢于创新,不断进步的,我相信,人也是一样。
《浪潮之巅》的读后感2
近日断断续续阅读完此书,由于时间跨度较大,相较前面的部分已印象淡薄,但总体来说,给我的感觉还是挺深刻的。
此书以近些年在IT领域高速发展的几个大型跨国企业:AT&T、IBM、Microsoft、Intel、Yahoo、Mac、Cisco、Google、Facebook为范本,简单叙述了各个企业的成长历史及发展历程,透过其发展壮大的过程,揭示了其在各个领域真正取得飞跃性突破的本质:一个企业的要真正寻求长远的发展,必须要发掘出自己独特的盈利模式,必须具有创新的精神、长远的眼光、战略性思维,必须能够不断的适应或引领社会的发展。真正的优秀企业应该是改变一个时代甚至是创造一个时代的新锐先锋!
“对任何人来说,时间是最大的财富,每个人都应该把他的"时间投入到最有意义、最有影响的地方去。经过多年的学习、思考和实践,我认定这样一个规律,就是:科技的发展不是均匀的,而是以浪潮的形式出现。每一个人都应该看清楚浪潮,赶上浪潮,如此,便不枉此生。”
的确,身为在这个时代生活的IT从业人员,我们无法逃避生存的现实,在这样的浪潮之中被裹挟前行。如果没有清醒的认识,没有果断的抉择,我们只能被潮流所左右。唯有充分的认识自我,看清形势,准确的把握机遇,才能在这个时代的潮头做一个勇敢而不败的弄潮儿,创立一番惊天伟业!

浪潮之巅诺基亚读后感集锦50句


《浪潮之巅》的读后感3
这本书是一本科技史的书籍,对于这本书的接触式在去年暑假八月份时,期间在家里用手机看微博,发现薛蛮子老师的一条微博是关于这本书的一个评论,我对于这个记得还是很清楚的。原意是这样的,这本书在豆瓣读书的评分已经在科技互联网分类中已经是首位了。
对于这本书的好奇,我就上亚马逊找这本书。当时我是想买纸质版本,但是当时是在乡下,图书购买不是很方便。所以后来我在电脑上找一下原来我找到了,我的电脑太神奇了,功能真的很强大。
我要谢谢我的电脑,找到了电子版本的,pdf版本的,我就好好地阅读了一下了。
这本书记录了一大批公司的兴衰史,由于我学的是文科类专业,所以对于历史也是兴趣很浓,对于科技历史的兴趣也是一步步培养当中。
来说说作者本人吧。吴军,以前在google中国公司担任工程师一职,平时对于科技行业有很深入的认识。后来这些都是在google中国黑板报上发表了。当时李开复就鼓励吴军可以把这些集成一个集子写成书,形成一个系统的认识。后来在2011年这本书在中国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了。以前的pdf版本在网络上传的很开。
后来吴军来到了腾讯公司担任副总裁一职。
首先写的公司是美国电报电话公司,惠普,AT&T、IBM、Microsoft、Intel、Yahoo、Mac、Cisco、Google、Facebook等公司的兴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