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文库精选

一个差生的中考奇迹读后感合计

2022-05-28 来源:百合文库

一个差生的中考奇迹读后感合计86条



几乎所有认识孙宇晨的人都觉得,他考入北大是个奇迹。
2007年2月,他因获新概念
在这所在他之前从未有人考入过北大的学校里,他原本是理科生,但因物理成绩始终徘徊在二三十分间而不得不改学文科。此后,他的成绩有所好转,但直到高三上学期结束时,仍然排在全年级100名开外。
大一时,他在《萌芽》杂志写下《一道论证题》,试图向人们证明“高中可以用一年的时间弥补任何的遗憾,只要你下定了决心”。他在文末留下自己的通信地址,邀请中学生和他一道证明这道题目。文章发表后两年多里,他收到了接近1万封信件。
而如今,他即将以北大历史系总分排名第一的成绩结束4年的本科学业。
沉浸于文学世界不可自拔成绩在全班稳居倒数前十
整个中学阶段,孙宇晨从来都不是老师和同学们眼中的“好学生”。初中时他就读于一所寄宿制学校,他对3年初中生活的记忆,大多与网游有关。为了玩网游,他常常装病回家休息,晚上趁父亲熟睡后溜去网吧,再在清晨父亲睡醒之前赶回家。
中考前他突然“觉醒”,用功学习了半年,跌跌撞撞地考入了惠州一中。
进入高中后,他对网游的热情骤减,因为他发现了新的兴趣点小说。受在大学中文系任教的父亲影响,他接触了王小波的作品,并因此开始疯狂阅读各类小说。他说:“沉溺于小说的每个人都不可避免有一个引诱者,我的引诱者就是王小波。”
在王小波“时代三部曲”的“引诱”之下,他整日沉浸于文学的世界中不可自拔。他如此形容自己的高一生活:
“将课表里的中英数政史地全部改成小说或者是文学;整天待在图书馆不出来;考
与这种率性洒脱相伴随的,是
那时的孙宇晨认为,应试教育和文学理想是对立的,因为二者的根本性质不同,一个是以机械的速度训练为根本,一个要以才华为根本。在他看来,接受“全面平庸”的应试教育近乎“奇耻大辱”,“有限的时间与精力无法覆盖诸多不擅长的学科,数学对于一个专于文史的人来说,真可谓是惨痛的悲剧。”他因此而并不在乎考试成绩,即使全科挂红灯也无所谓,只是害怕让父母知道,“因为他们已经不好意思打我了,毕竟我已经长得比他们还高”。

一个差生的中考奇迹读后感合计86条


必须纵身跳入应试教育的河水中尽管也许会将棱角冲刷干净
带着二三十分的数学、物理成绩,孙宇晨在高二时不得不选择转为文科生。此时的他发现自己已不再像高一时那样不带任何功利性地“为了看书而看书”,而已经开始渴望得到别人的承认。他坚信自己有着过人的才能,而身边的很多同学却“不知道这世界上除了做题还有何物”。
但现实却不断地给他挫败感,“400多分的成绩,我连自我安慰的理由都找不出”。
他觉得应试教育总有些使他“备感耻辱”的等级化仪式和细节:按照学校规定,考试时的座位顺序要按照上次考试的排名依次排定,他所在班级的教室是第一考场,而他每次考试都要提着书包“灰头土脸”地挪至第三甚至第四考场。一次考试时,他看到以往一直排在年级前五的同班女生也到了第三考场,他便有点幸灾乐祸地去讥讽她,但那个女生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我上次考试期间生病了,英语没考。”
强烈的"碰壁感使他开始考虑与常规的升学之路彻底决裂,他开始想办法给自己找一条出路,一条不是高考(微博)的出路。那时的他觉得,参加高考是对应试教育的妥协,“是一种相当可耻的行为”。他坚信自己的才华能让自己通过一条不用参加高考的路径,进入理想的大学。
带着极高的期望,他先后报名参加了第八届新概念作文大赛和北京大学的自主招生考试,结果却黯然落选。这对他产生了极大的打击,他开始意识到“自己必须纵身跳入应试教育的河水中,尽管它也许会将我这块石头的棱角冲刷干净”。
他为自己定下五项要求:第一是把所有与应试无关的书全部搬回家,只留下一本胡适的晚年谈话录;第二是绝对不进图书馆
馆,所有课程一堂都不能缺;第三是收起对老师的爱憎,以获得应试的知识为目的;第四是保证晚自修的时间,3小时积极进行应试训练;第五是制定每天的计划,并严格完成。
带着450分左右的模拟考试成绩和上述五项对自己的要求,孙宇晨进入了高三。他给自己偷偷定下冲刺目标:中山大学,“极限的非分之想”,则是中国人民大学,王小波的母校。

一个差生的中考奇迹读后感合计86条


一年时间成功完成从三本到北大的冲刺
孙宇晨执行五项要求的初始阶段,成效并不明显。他觉得在应试教育体系之中,“坏学生”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比“好学生”更多的代价,“众所周知,这年头老师都不怎么愿意帮助后进生。”但他觉得自己已经没有选择,“就像一个人临死的时候,他只想活,没有其他的目的了。”在他看来,到了高三的冲刺期,方法已经是次要的,最关键的是态度和坚持。
渐渐地,他的成绩逼近了600分,但增长势头也就此放缓。他的成绩在590分至600分之间徘徊了很久,他意识到,自己陷入了瓶颈期。在广东省,600分左右的高考成绩将意味着他很有可能无法考上重点大学。
而就在此时,他获得了第九届新概念作文大赛的复试资格。当时距离高考,还有6个月。
老师和父母都劝他不要去上海参加复试,因为这将让他缺课至少两周,对于一个成绩正处于瓶颈期亟须突破的高三学生而言,两个星期的意义似乎不言自明。但孙宇晨觉得自己“理想主义开始重新萌动”,抛下所有顾虑,前往上海参加复试。
事实证明,他作出了正确的选择。他顺利拿到一等奖,随后的高校见面会上,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程郁缀和招生办公室主任刘明利看中了他身上的理想主义,给予了他参加北大自主招生的资格,可在高考时于录取分数线下20分录取。而这意味着,若想考入北大,他还需要在剩下的5个月内将成绩再提高50分。
此后令他感到神奇的是,他此前最头疼的英语,从参加完“新概念”后的第一次考试起就彻底冲破了瓶颈此前他的英语成绩从未上过100分,而自那次考试起,就从未下过110分。而其他科目的成绩,也都在稳步提升。
他后来如此解释这种“完完全全的飞跃”:每个人的潜能其实往往是被过低的自我预期所压抑,而过低的自我预期则源于外在制度压迫。他觉得,应试教育的深层次问题在于分数崇拜,强调全面平庸。“在应试教育话语体系中,所谓好学生皆是成绩好的,坏学生皆是成绩坏的,分数评价变成了道德价值判断,人格被分数体系不断否定,破罐子破摔也不足为奇了。”在他看来,恰如其分的“新概念”一等奖肯定,是成功的关键性因素。

一个差生的中考奇迹读后感合计86条


在他前进的脚步中,高考如期而至。他最终考出
在北大相对更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中,他如鱼得水。他先习中文,后学历史,成绩稳居历史系第一。他担任北大西学社社长,代表北大赴荷兰海牙参加世界模拟联合国大会,还曾获演讲十佳称号。
直到今天,我每天早上起来都要听国歌,这使我每天都能保持旺盛的斗志。
听过国歌,我总要锻炼身体,三十下俯卧撑,三十个下蹲动作,然后是朗读英语课文。这之间,我可以把早饭做好,一碗稀饭,两个鸡蛋。
每天早上7点钟,我准时骑自行车去上学,路上二十多分钟,我总是骑得不紧不慢,我的很多同学反来问我:“你每天花费近一个小时的时间在路上,那么紧张的高三,你怎么能受得了?”实际上,他们有所不知,来回路上近一小时的效率,要比在教室时高得多。关于这一点我等一下再说。
我高三的时候,在学习状态和学习方法上各有“三大法宝”。学习状态方面的三大法宝是“埋头,素服,三缄口。”埋头,即我看书走路时总是低着头,将自己置身于一个不受干扰的环境。素服,即我绝不穿颜色鲜艳的衣服,因为我要杜绝自己心中哪怕是一丝一毫的浮躁。我有两套灰色的衣裤,其中一套屁股后面有补丁,我高三基本上是穿着这两套衣服度过的。说到这里,很多同学可能觉得我过于注重细节了,但我认为,这细节是应该重视的,我们年纪还轻,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我很难相象哪个同学在高三整日说笑,整日衣着华丽而能在高三保持平静的心。三缄口,是指对于学习以外的事情我要不说,不说,再不说。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我现在读大学一年多了,大学生活可谓是丰富多彩的,我每天不要那么紧张了,性格也回到了以前的爽朗,每日有说有笑,但我每每想起自己当年“埋头,素服,三缄口”,穿着补丁裤子又充满自信的状态,心中总是充满自豪。如果哪一天,再有那么大的“人生赛事”来临,我肯定会要调整自己进入那种状态的。
我的学习方法很简单,只有三条原则,我亦谓之“三大法宝”,这“三大法宝”即是:“紧跟老师,多次回顾,重视每一次考试。”

一个差生的中考奇迹读后感合计86条


我以前过于自信,喜欢一个人“跑单”,喜欢自己找很多题目,无计划地乱做。高一高二两年的惨败告诉我,那种做法绝对是事倍功半的。制定了紧跟老师的原则之后,我每堂课都聚精会神地听讲,做笔记。我把每堂课的重点和疑难点随手编上序号,下课后,闭上眼睛,按序号从头回顾一下每堂课的重点,哪一个想不起来了,就看一下笔记,如果有疑难点就及时问老师,问其他同学,直到把问题弄懂。高三阶段的老师基本上都是非常出色经验丰富的,他们为我们准备的复习内容和习题,基本上囊括了高考的试点;不过,有一门课——外语,我到最后都没有完全适应那个老师,但我还是坚持贯彻的我紧跟原则,尽量靠近老师的套路。
我的第二大“法宝”——回顾,尤其使我受益匪浅。我对记忆的观点是:回顾一百次也不为多,而只能使你记忆得更牢固;所以,我总是不厌其烦地回顾每一个知识点。很多问题在初学时没有深入思考,而在回顾的时候,由于时间比较充裕,所以能够将问题向各个方面拓展,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我前面说的骑车上、下学的时间效率高,就是因为每天下学的时候,我可以将全天的学习内容按序号回顾一下(之所以编序号就是为了防止漏下某个题目)。有时候,我回想不起来,就停下车看一下书。每天上学,我总是将前一天的内容在心中过一下,这样,隔了一夜,再次回顾,印象就会更深刻。
我每天的中饭、晚饭都在学校的食堂吃,晚自修在学校上,每晚9点半离校,10点半准时上床睡觉,绝不熬夜。实际上相对于大多数毕业生,我的睡眠时间是较多的,但与别人不同的是,我睁着眼睛的时间都在学习,包括吃饭、走路、上厕所的时间,我都在回顾,都在思考。
说到这里,我有点担心,我的方法可能对大多数同学不适合。因为我的方法中一整天都没给自己安排休息时间,这无疑是一种疲劳战术,可是,我确确实实就是用这种战术,取得了胜利。那么,我何以用此疲劳战术而不感疲劳,反而“越战越勇”呢?我想,我并没有惊人的体力,所有这一切,都应归功于那巨大的动力,那为中国的繁荣富强而奋斗终生的志向;所以,我再次强调一下这动力的重要性,没有思想动力,方法再好,都没用。

一个差生的中考奇迹读后感合计86条


我们接着谈我的第三大“法宝”;重视每一次考试。高三的考试非常频繁,很多同学到最后都考麻木了。我不同,我重视每一次考试,不管大考小考,我在考前都认真准备,考后认真总结。为什么要这样重视每一次考试呢?因为我需要信心,需要一个平静的心态。我永远忘不了我的“平型关大捷”:开学一个半月,全校的毕业生将举行力学部分的物理统一考试。我们在前半个月知道这个消息,其他同学都不以为然,都在进行全面复习,而我在那半个月则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物理上。我把老师上课讲的每一道题目都弄懂弄熟了。考试成绩出来了,我得了98分(百分制)。全班第一,全校第三。那对我真是极大的鼓舞,你知道我多么需要那种鼓舞吗?我的物理一直不行,高二下学期的期末考试,我只得了53分。这次,同学们都向我投来了格外敬佩的目光,我两年来第一次获得这种目光。
那次胜利,我谓之“平型关大捷”,因为‘它打破了日本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我真的有点飘飘然了,有点想骄傲,可是我很快平静下来。(
以后的每一次考试,我都认真准备,而每次考试之后,我都要进行仔细的总结。这一点,实际上对整个高三的复习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整个高三阶段有一半时间都是在考试和讲试卷,如果不能学会认真总结试卷,那就很难谈进步。我总结试卷的方法是一个字——回顾的时间将它们归类,串成一串,由点到线到面。开始的时候,感觉要背的东西太多了,但坚持到最后阶段,我发现难得有什么东西再需要背了。
老天爷有眼,中考我以比分数线多一分的成绩考上了县中。
考上县中实际上也是挺不容易的事情,我们镇那年考上八个(我当然排第八了)。我自己当时也很知道珍惜这个机会,没入校就下了非常大的决心:我一定要刻苦学习,再也不贪玩,一定要考一个重点大学。
高一高二的经历使我明白:并不是只要我努力奋斗,便能获得成功的。我差不多是班里最用功的学生,每天起床最早,睡得最晚。我甚至有很长一段时间在晚上学生宿舍熄灯后,躲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看书;但令我懊恼不已的是,我的成绩始终在后面徘徊,始终上不去。那时候,我觉得自己在老师、同学和父母面前,真的抬不起头。每次开学看期末考试的成绩,我总要等到别人去吃饭的时候,自己才敢偷偷地凑上去看一下自己的名次。每次心情都特别沉重,因为那名次,意味着什么也考不上,我记得高二下学期第一次回家,爸妈知道我的成绩后,竟然都是满面愁容,一个晚上不说话。我知道他们不是故意不睬我,他们是在为我发愁。第二天早上,我一声不响地收拾好自己的东西,给爸妈留下了一张纸条:“爸、妈,儿子能行的。”然后就登上了返城的汽车。接下来的一个学期,我玩命地学习;

一个差生的中考奇迹读后感合计86条


可是,高二下学期的期末考试,我还是排了个班里的第四十六名。
人在经过多次努力之后仍然遭到失败,是很难保持信心的,我也不例外。暑假里我知道自己的名次后,我觉得自己都快崩溃了!我从来没那么失望过,开学就是毕业班了,我该怎么办?我还能行吗?
我在精神空虚的时候,喜欢读小说(很多中外名著我都是在自己情绪不好时读的)。这一次,我读了一本人物传记——《毛泽东传》,是一个美国人写的,他的名字我记不清了,但我永远感谢他,因为就是他的这本书,唤起了我的民族使命感,使我有了巨大的前进动力。那本书写得很客观,展示了一个真实的毛泽东。我深深地感受到,这位伟人与一般人的不同之处,首先在于其强烈的民族使命感。
我开始反省自己。从小,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就喊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可是,藏在我内心深处的理想到底是什么呢?考个好大学?!考个好专业?!将来找个好工作?!穿名牌衣服?!有自己的车?!有别墅?!这些都是同学们经常谈论的,这些都是大人们不断灌输给我们的,可这些,就是我的理想、我的奋斗目标吗?不,这不会这样活着,我要改变这一切,我要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活,我要让五星红旗在世界经济领域冉冉升起,到那时,我和我的国人,站在经济奥林匹克的领奖台上,疑望国旗,满眼热泪……
我知道我的这些想法,在任何人眼里都是狂妄的,但宁可狂妄,我宁愿为这狂妄的想法而活,而奋斗终生……
接下来我应该感谢的是那场大病,我食物中毒了,恶心、呕吐、腹泻,甚至昏迷不省人事。住了五天院,我出院了。当天下午我去我家附近的中学操场散步,我觉得身体虚弱极了。几个初中生在打篮球,我凑上去扔了几个球。上了一个三步篮,跳起上篮后我差点跌坐在地,两眼发花,两腿发软。我第一次体会到身体这样虚弱的感觉。“明天就好了!”我不住地在心里安慰自己。忽然,一个令我非常不安的念头闪入我的脑海:如果有一天,我像今天一样虚弱,然而我的大脑只能告诉自己:“明天可能会更糟。”那样是怎样的感觉呀?而那种感觉,却是一个人到了老年都无法回避的。假使一个耄耄老人,或是一个病重之人,他恐怕对打球的中学生、走路如风的青年人都会羡慕不已,他甚至看到别人耳不聋眼不花、说话流畅都会羡慕不已。我开始真正体会到了人生苦短、生命宝贵。我觉得心情既紧迫又平静。

一个差生的中考奇迹读后感合计86条


两年不顺的学业,一本好书,一场大病,使我树立了高远而平静的人生观。这一切心理上的感受,不过发生在二十几天内,而这之后,我感觉到自己真正成熟了,我懂得了人生的道理,这道理,不是人从书上背来的,也不是哪个人教给我的,而是我从自己的经历中悟出来的。有所信仰,有所追求,心中充满动力,而又不急不躁,那种感觉真好!
有了强大的动力、美好的愿望,平静的心态,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始,但距离成功还太远太远,毕竟我一直在失败,而失败的原因并不是不努力。
我该制定一份现实的计划了。首先是环境。我还是老习惯,喜欢一个人闷头作事情;于是我在县城的北郊租了一间房子,很破,我和我妈收拾了一天,才使它看上去像人住的地方。甚至在房间都收拾好了之后,全家人还在劝我不要搬过去一个人住;但是,我一向“不撞南墙不回头。”开学后,班主任和管宿舍的张老师也竭力阻止我从学校宿舍搬出去一个人住,他们说,从以往的先例来看,高三搬出去的同学,没几个能取得进步的,绝大多数都是退步。后来的事实证明,出去住,对我来说是正确的,我需要那种环境。
1996年8月3日,我第一天住进我的小屋,我没有急着学习功课,而是给自己十天时间挖根源,找对策,制定全年的学习计划。
我的小屋本是菜农管菜的房子,所以周围都是菜地。其后有一条小河,小河那边是一片树枝,树枝边是草地。那十天,我每天搬上一个大红箱(我的书桌),带上一只小板凳,到树枝中规划我的蓝图。
首先,我错在哪?我得弄清楚,我踱步在河边,想……
终于,我理出了思路。
首先,最根本的原因,我看上去很用功,但心情浮躁,效率很低,学东西一知半解。我一定得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才能实现大的突破。
其次,我不注意“温故而知新”,以致经常是“熊瞎子掰苞米,掰一棒丢一棒”。做习题计划性差,而且不注意复习已做过的题型。
还有一点非常要命,我总是不太重视考试。我平时喜欢抠根问底,喜欢做难题,却并不重视每一次考试,包括期末考试,我总是在成绩出来之后才知懊恼,而之前从不做针对性的复习。

一个差生的中考奇迹读后感合计86条


根据自己的总结,我出笼了一套高三的复习方案。
我的高三
揣着一篮子计划,我迈入高三。
我本是一个性格开朗、很爱说笑的人,而步入高三,我整个儿变了一个人(后来我同学都说我那时有一个没过程的转变)。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