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文库精选

贫困考生自述读后感合集

2022-05-28 来源:百合文库

贫困考生自述读后感合集76条



篇一:四十自述
记得我第一次讲到“白话”诗歌 ,对胡适这个大人物 还没有深入的了解,只是凭借自己对于现代诗歌的偏爱 自我 性的解读了那首《两只蝴蝶》,殊不知,这首看似简单易懂的诗歌对于中国母语的进步与发展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虽然这本传记仅仅记录 了胡适从童年到青年的人生历程,但第六章“逼上梁山--文学革命的开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一个想要改变国人语言现状的伟大设想是多么需要充足的勇气和非凡的实力,外加坚定的信 念和不屈服的意志啊,而胡适,他做到了!
这首先源于他扎实敦厚的文学底蕴,从他的童年时代我们就不难看出,读万卷书对于一个人 的文学素养和精神变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必须要提起他的母亲,虽然是一个农村妇女,不仅恪守着丈夫胡铁花 对于胡适的最终“遗愿”,但更多的成为了胡适教育 方面的引导者,而胡适,也正是目睹了母亲坎坷的一生,承载着母亲的无限期待,才激励着他在人生轨迹上不断的走向巅峰,不断的突破自我,并且走向了世界的舞台,当然我认为这也离不开他父亲文学造诣的“遗传”,还有他不同常人的天资禀赋!
我不想过多涉及胡适在政治方面的作为,历史自有它判断的标尺,谁对谁错可能再过一百年才会有相应的印证。
在我看来,胡适虽然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在儒家经典和诗词 歌赋中汲取营养,但他的眼界是开阔的,思想是非凡的,他没有局限于眼前的这些经典书籍,而是把文学领域拓宽到社会甚至国家层面,他所思考的是不仅仅是老庄的哲思,诗歌的韵脚,小说的通俗,他所关注的是更广阔的生命 群体,是当下国人语言文化的退缩与改革的问题,这样深刻的远见性,相信不是凡夫俗子所能拥有的!他能够从深远的经典文化中抽身,在别人看来根本没有可能改变的情况 下,却毅然决然的提出了“文言”已经不适合当下历史发展的浪潮,并且大胆有力的指出“今日所需,乃是一种可读,可听,可歌,可讲,可记的言语。要读书不须口译,演说不须笔译,要施诸讲坛舞台而皆可,诵之村妪妇孺皆可懂。不如此者,非活的语言也,决不能成为吾国之国语也,决不能产生第一流的文学也”的深刻言论,可见,他的文学改革的思想是极具超越性又与时俱进的!

贫困考生自述读后感合集76条


当然,胡适应该感谢 和他一起留学 的朋友,正是他们的不解和批判,才成就了孤立的伟人,才让他更加坚定的走上了文学改革的道路,写了《尝试集》,并且在众多友人极力反驳的情况下,踽踽独行,用“白话”创作诗歌,也正是因为他对“白话”的坚守,才有了我们今天的母语现状,不然,我们可能依然操着文白夹杂的口音习惯,继续在死文字,半死文字,活文字的怪圈里原地踏步呢吧!
胡适的才华是公认的,他为国民文化做出的贡献更是不可磨灭的,现在的年轻人可能没有谁会去特别关注这个看似被时代逐渐淹没的伟人,他们或许根本不愿去了解母语的华丽又艰难的变迁,即便是有点文学爱好的人,也多数沉浸在悬疑小说,言情酸腐,或是什么语言艺术 ,心理技巧,怎么变成有钱人之类的畅销书堆中,我不知道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还是文化的萎缩倒退,我也不知道是不是自己应该跟上当下流行的思想脚步,或是应该继续保持一点对物质功利浮华之外的深度思考?
篇二:四十自述读后感
胡适一直推崇传记文学,他不仅亲力亲为,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关于他和他的时代的宝贵的口述史
我也想写点自己的事情。我当然不能和这些人物相提并论,以求名垂青史,让别人那自己的什么个别文字当作史料研究来研究去。我只是想回忆一下自己还记得的一些岁月,毕竟已经快过完了人生的第二个十年。下面这段文字是2005年冬天刚来北京时闲来无事,拜糊了几个字,是关于自己大学时光的。那个冬天的晚上,拿着同学刚买的笔记本电脑敲到凌晨一两点,想想确实有点符合适之先生的想法。在此不怕献丑,以凑凑这个草根文化日益兴旺的热闹。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将尝试将这几百个两年前的文字续接下去。
这就相当于一个引子吧。
篇三:四十自述读后感
胡适先生的《四十自述》(第一册)最初是由上海亚东图书馆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印刷发行的,我读的这本是上海书店于1987年根据亚东图书馆1939年第五版的影印本。正因为是影印本,完全保存了旧有的全书风貌——钱玄同题名的黄色封面,繁体字竖排。捧读在手,仿佛时光倒流。

贫困考生自述读后感合集76条


胡适先生是近代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领袖和著名学者,《四十自述》是先生四十岁(1931年)时写的自传,叙述自己从出生到上海读书的这一阶段的人生经历。通过作者对自己童年以及青少年时期
《四十自述》是一部可读性很强的传记,让我隽永回味。实际上,近代学人大多文字优美且又十分有味道。我在网络上看到有网友在追慕近代学人时这样评价,“传统私塾教育虽然有种种弊端,不过在国文基础方面似乎比现在的
我以前对胡适先生了解不多,读完《四十自述》,我萌发了到网上找胡适其它的文字来读的想法。发现有个专门的.“胡适读书会”,一群人共同研读胡适先生的着作,而后交流心得体会。这和一般的读书会不太一样,一般的读书会往往是针对某一着作,而不是系统的研读一个人的思想,我觉得这样的组织方式很好,大家可以共同研读感兴趣的书,针对性强,交流后往往有更多的收获。以后有时间和机会我也要组织这样的活动。
以下文字摘自胡适读书会,基本上表达了我想要说的话。但为了能更好地表达我的感想,我对内容做了修改。
胡适先生《四十自述》,不但是认识传主的主要资料,也是了解那个时代的重要文献,同时还是传记文学的名篇。在传统将断未断、中西思想交汇、社会有一定自由度的时代,他们那一批人就像流星雨一样,瞬间照亮暗夜,今天,我们只能通过他们的文字,回想那炫目的光华了。
《四十自述》是胡适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写的,前六篇发表在《新月》,叙述了胡适母亲的订婚、自己的家乡求学、上海求学,直到考取了官费出洋留学的经历。作者本来计划从四十年中挑出比较有趣味的题目,写成小说式的文字,这一计划得到了徐志摩的热情赞许,但是胡适是一个“受史学训练深于文字训练的人,写完了第一篇,写到了自己的幼年生活,就不知不觉地抛弃了小说的体裁,挥刀了严谨的历史叙述的老路上去了。”
因为是胡适自己的亲历历史,过往的种种,生命中的重要人物仿佛过电影一样一幕幕掠过:父亲所做的四言韵文,母亲隐忍的泪水、清晨的床边教诲,胡适上海求学的学业有成就和桀骜不羁,退学之后的放浪形骸……自传往往是拉近传主与读者距离的最好媒介。

贫困考生自述读后感合集76条


胡适先生不是忽然之间成为胡适先生的,他的家庭,他的教育背景,他的早年经历,加上他的天资和努力,成就了“再造文明”学人的不平凡。我喜欢看名人的八卦故事,以此鼓励自己:他们也是平常人,也许有一天,我也会做出不平凡的事情。《四十自述》讲的都是平凡事,亲切、平实、情感真挚、笔调淡定,从从容容的叙述中表现了一个时代的紧张和激变。如果想了解胡适之所以为胡适,了解他青年时期的一些心路历程,《四十自述》是一定要读的。哪怕是为了享受汉语的阅读美感,《四十自述》也不会让你失望,胡适先生散文写作的特质在这篇自传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感情充沛却不过分,文字平实却耐琢磨,可以说是白话文的典范之作。同时,想要了解当时的中国社会,读《四十自述》也是很有裨益的。
《季羡林自传》读后感1
作为学贯中西、享誉海内外的学术大师,季羡林的一生可谓丰富多彩,从幼年时的贫苦生活,少年时寄居叔父家求学,到清华园斑斓的学习生涯、留学德国十年的惊心动魄,再到回到北大历经多次政治运动,仍孜孜以求,最后得以善终的九十五年人生,该受的苦难,该享的荣耀,都没有落下,这是怎样的一笔财富啊!
季羡林多年如一日献身学术的精神,让我感佩不已。常年四时即起笔耕不辍,留下千万字的作品,世间几人能及?可以说,季羡林是为学术而生的,“文革”动乱中担任打杂人,也不忘翻译印度史诗,一字一字琢磨,那份执着,令人惊叹;耄耋之年,天天奔波在校园与北京图书馆之间,奋笔著作八十万字《糖史》,其毅力比年轻人更甚。古往今来,成为大师者,莫不如是!我辈当铭感在心,向他们学习,为这个世界留下一点自己的东西。
在季羡林的一生中,让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两个阶段,一是他在德国留学期间,遭遇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战争的恐怖中,他有家不能回,与亲人也失掉了联系,依然潜心研修梵文、吐火罗文,付出了多少心血,可想而知;二是“大革命”时期,他挨批斗住“牛棚”,工资被停,只发寥寥的生活费。在最艰难的时刻,甚至想到了自杀,但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信仰,一心向学。这样的刻苦与坚持,才造就了日后闻名海内外的大师。季羡林一生敢说真话,不屈不饶,留给后人许多人生启迪。正如季羡林自己所说:“我走过阳关大道,也走过独木小桥。旁边有深山大泽,也有平坡宜人;有杏花春雨,也有塞北秋风;有山重水复,也有柳暗花明;有迷途知返,也有绝处逢生。”季羡林和我们这些平凡人一样,有过得意,有过迷茫,有过高潮,也陷入过低谷,无论遇到什么境遇,他都处之泰然,坦然面对,这是我们最应该学习他的方面。

贫困考生自述读后感合集76条


这部自传,对家庭、妻子、儿女很少着墨,从中可以看出季羡林的家庭生活并不如意。六岁开始的寄人篱下生活,青年时期在德国的十年滞留,都对他的一生产生了重要影响。妻子德华目不识丁,终生局限于家庭范围内,与拥有博士学位、走过多个国家的世界知名教授有多少话可说,有多少真感情,是很让人怀疑的,难怪自传中只有几处提到“老妻”。据说,季羡林与儿子关系长期紧张,只是逝世前几年父子亲情才得以恢复,一代学术大师的寂寞与感伤,常人能否体会得到?设若季羡林有一个志同道合的伴侣,有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又生活在平安祥和的社会大环境中,取得的学术成就是不是更大呢?人生无法假设,也只能成为一个谜,永没有办法解答了
《季羡林自传》读后感2
季羡林的大名如雷贯耳,只是这样一位国学大师究竟有着怎样不平凡的人生,一直不甚了了。最近,用了近一个月的晚间时间阅读了《季羡林自传》,对先生有了更多的了解。
季羡林(1911、8、6―20xx、7、11),字希逋,又字齐奘,山东临清人。中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梵文、巴利文专家,作家。他精通12国语言,对印度语文文学历史的研究建树颇多。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教授、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
说来,和季老倒还是同行,只是咱教是的小朋友。季羡林6岁离开父母,跟叔父到济南读书。从私塾、一师附小到新育小学,因为认识“骡”字而直接读高小。12岁考入正谊中学。15岁转入山东大学附设高中。山东大学的校长是前清状元、当时的教育厅长王寿彭。季羡林因第一学年连续获得两个甲等第一名,得到了校长奖励的两件墨宝,“从此才有意识地努力学习”。18岁,转入省立济南高中,得到国文老师、著名作家胡也频、董秋芳等人亲切教诲和鼓励。这里学习的一年,是他一生中一个重要的阶段。“我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至今将过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老师之赐,我毕生难忘。”

贫困考生自述读后感合集76条


可见,好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是不可估量的。教育事业是天底下最阳光的造福工程,人民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老师肩负着创造人类未来的历史使命。为人师表率先垂范是老师共有的美德,但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老师能够几十年如一日不但为人师表,还为学生以后的道路铺满阳光的红地毯,就更值得可敬可亲了。
纵观古今中外的教育史,无论是孔子还是陶行知,是苏格拉底还是苏霍姆林斯基,他们之所以能名垂史册,除了在教育理论与实践上的贡献,更重要的一条就是他们都有崇高的人格。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教师是学生心目中最亲切、可信而又十分具体的榜样。因此,教师崇高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是长远而深刻的。人格魅力是指人的政治道德素质、知识水平、美感形象等方面综合起来对他人的感染力,这些方面又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其中又以政治道德素质为主要的、决定的因素。教师应该脱离低级趣味,树立良好形象,即高尚的政治道德形象、渊博的智能形象、高雅的美感形象。政治道德形象是指作为新时代的人类灵魂工程师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处处身体力行,真正为人师表,让学生敬重。智能形象是指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精湛的业务能力,善于学习和创新,对学生循循善诱,让学生信服。
美感形象是指教师不但要注意仪表、语言美,更要注重心灵美,全心全意热爱每个学生,让学生愿意亲近。这三种形象综合起来形成教师的人格魅力,变成“跟我做”的无声命令并内化为学生向上的动力,这就是教师的影响力。
《季羡林自传》读后感3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学问铸成大地的风景,他把心汇入传统,把心留在东方。季羡林,一位受人敬仰的国学大师,也是一位平易近人的长者。
开卷有益,掩卷有味。从季羡林先生的文字中,我看到了他对待工作和学习的勤奋钻研、谦虚谨慎,身处逆境的泰然处之,面对学生的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这些都让我感触颇多。

贫困考生自述读后感合集76条


季老的一生,几度起伏,也正是人生坎坷而丰富的经历,成就了他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的品格。不经历风雨,又怎么见彩虹。只有在风浪中不断磨砺自己,才能成为对单位、对社会有用的人。读季老的自传,不仅可以了解他丰富的人生经历,更可以学以致用。
一、眼界宽广、追求远大,永不停止学习的脚步
学习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身处一个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时代。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来充实自己,才能更好地工作,才能跟得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季羡林先生一生都没有停止过学习的脚步。无论是在日本侵略,时局动荡不安的清华园,还是在被饥饿和战争阴云笼罩的德国小城哥廷根,无论是在幽静的朗润园,还是在破败的牛棚中,他都始终坚持学习、写作,几十年来笔耕不辍。这也使得他日后能够精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12国语言,博学多才,在东亚语系与印度佛教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一生都没有停止学习的步伐,更何况是我呢?自从去年来到市政府办公室后,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单位浓郁的学习氛围。办公室许多有着丰富工作经验的领导、同事依然坚持学习,这种学习热情也无时无刻不在激励鼓舞着我。他们对业务的钻研精神,对知识的渴求和热情,都让我钦佩不已。
来到办公室近一年来,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学习的益处。其实,学习是无处不在的:不仅源自书本,更源于对生活的观察,对工作的实践与感悟。以前,我觉得学习知识是为了在别人面前更好的展示自己,但是,现在我认为:学习更是为了拓展眼界,丰富人生,让自己乐在其中,而不是过多地关注外物的变化。《论语》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伟大总是寓于平凡之中,只有真正享受学习,每天积累一些,学习一些,才能聚沙成塔,成为一名业务精通的优秀干部。
二、勤奋进取、谦虚严谨,在工作中不断超越自我
在治学态度上,季羡林先生勤奋严谨,一丝不苟。在担任北大东语系主任和北大副校长期间,他时刻把学生的诉求放在首位,谦虚和蔼、平易近人。有一个故事曾在北大流传多年:有一个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他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老人爽快地答应了。近一个小时过去,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谢过老人,两人分别!几日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座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我不知道当时这位学子的心情如何,但是听完这个真实的故事,让我感受到了大师的谦虚和蔼、可亲可敬。另外一个故事则让我看到了季羡林先生勤奋刻苦的工作态度:季老每天早上四点钟起床工作,风雨无阻。

贫困考生自述读后感合集76条


他到北大工作后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图书馆度过的。他曾在自传中写道:“我也知道每天遛弯、下棋是舒服的,但是几十年来,每个清晨,我都不曾留恋朗润园秀美的景色,直奔图书馆。如果一日不做研究,一日没有收获,晚上躺在床上,我便会惴惴不安,觉得自己在荒废光阴”。已入耄耋之年的季老,却依然如此勤奋的工作。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人生在世,不过短短几十年,所以我们更加不能虚度光阴,而在这几十年中,有多一半时间是在工作的,所以,勤奋进取、谦虚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作风是取得成绩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来办公室工作之前,我就听说这里工作忙。但来了之后才有更深的体会。这里大到市领导、秘书长,小到科长、科员,晚上加班、周末加班是家常便饭。领导、同事对待工作的兢兢业业,勤奋进取,不计回报,深深感染了我。我想,正是有全市这么多领导干部的默默奉献,才成就了莆田今天的发展成就。
三、看淡得失、贵在当下,做一个坚毅的人
季老在书中写道:“经历过这么多困苦,回头再看,我成了陶渊明的志同道合者。他的一首诗,我很欣赏:‘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我知道未来的路也不会比过去更笔直,更平坦。但是我并不恐惧”。季羡林先生曾经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东语系,并于毕业后远赴德国著名学府哥廷根大学主修印度学;曾经以勤奋、钻研的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一手创办了北大东语系,为我国乃至世界的梵文、吐火罗文、佛教等学科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曾经经历了浩劫,被抄家、批斗,在牛棚里一住就是几年;也曾经在平反后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北大副校长等职,蜚声中外。季老的一生,几度起落,无论是无人问津、受人唾弃,还是备受推崇、万人瞩目。在大风大浪中,他始终不喜亦不惧,淡然面对得失。
改革开放以来,不少为国家发展做出了贡献的人却因为败堕落而倒下了,邱华、志军……他们的人生轨迹让人不胜嘘唏,说到底还是没有坚定的信念,没有把个人荣辱与党和国家的事业牢牢地联系在一起。作为办公室的一名干部,我要时刻以这些反面典型警醒自己,沉下心来,踏实工作,在失败面前不气馁,在成绩面前不骄傲,在工作中不断锻炼能力,磨砺品格,完善自我。

贫困考生自述读后感合集76条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季羡林先生之所以被世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更是因为他宠辱不惊,始终如一的高尚品格。他在“文革”期间依然坚持翻译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又完成了《牛棚杂忆》一书,给后世留下了很多宝贵的财富。季老虽然走了,但是他的精神和品格将会永远地留在我们的心间。
人生只有一次,能在办公室这个团结进取、富有凝聚力的团体工作,我倍感荣幸。领导的谆谆教诲,同事的殷殷帮助,都让我受益终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把遇到的每一个困难都当作是锻炼能力、磨砺品格的机会,不断超越自我,用勤奋和汗水书写人生的崭新篇章。
《季羡林自传》读后感4
季羡林,字希逋,又字齐奘。是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他精通12国语言。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又是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作家。对印度语文文学历史的研究建树颇多。
季羡林6岁离开父母,跟叔父到济南读书。从私塾、一师附小到新育小学,因为认识“骡”字而直接读高校12岁考入正谊中学。15岁转入山东大学附设高中。山东大学的校长是前清状元、当时的教育厅长王寿彭。季羡林因第一学年连续获得两个甲等第一名,得到了校长奖励的两件墨宝,“从此才有意识地努力学习”。18岁,转入省立济南高中,得到国文老师、著名作家胡也频、董秋芳等人亲切教诲和鼓励。这里学习的一年,是他一生中一个重要的阶段。“我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至今将过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老师之赐,我毕生难忘。”
可见,好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是不可估量的。教育事业是天底下最阳光的造福工程,人民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老师肩负着创造人类未来的历史使命。为人师表率先垂范是老师共有的美德,但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老师能够几十年如一日不但为人师表,还为学生以后的道路铺满阳光的红地毯,就更值得可敬可亲了。

贫困考生自述读后感合集76条


季先生一生对亲人和朋友都是十分真诚的。他多次提到自己的母亲,他在自述中说到“母亲的娘家姓赵,门当户对,她家穷得同我们家差不多,否则也决不会结亲。她家里饭都吃不上,哪里有钱、有闲上学。所以我母亲一个字也不识,活了一辈子,连个名字都没有。她家是在另一个庄上,离我们庄五里路,这个五里路就是我母亲毕生所走的最长的距离。”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是一辈子都没有笑过。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笑容从何而来呢?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母亲去世时却不在身边是季羡林心中永远的痛。
季老在晚年每当谈到母亲就会泪流满面。
季老文章里最大的特点是朴实,看他的散文就如同与一位熟悉的老朋友侃侃而谈。你不会有生疏难懂的感觉,而且文字又不失优美。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朴素,我想季老的文风与其他人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这朴素了。这样的文风不知是否与他的出生与人品有关呢?我认为是有关联的,另外留学德国10年也是有一定关系的。日尔曼民族就是一个很朴实讲究规矩的民族,10年也许会在他身上有一定影响。
文化老人季羡林先生20xx年7月11日逝世了,享年98岁。如此高龄去世,在过去被看作“喜丧”。老人一生历经沧桑,有起有落,忧患过,也欢喜过,走时终究福寿全归、功德圆满。
季羡林先生走了,他也带走了的一段让人唏嘘感慨的历史。他漫长的一生经历过清末、民—国和共和国几个完全不同的时代。即使到了耄耋之年,他仍笔耕不辍,思想常新,保持着良知与清醒,成为一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导师。对于这个时代来说,相信大多数人看到他逝去的消息时,都会感到他音容宛在。那个可爱的老人形象,在我们心中一定很久都不会磨灭。

贫困考生自述读后感合集76条


《富兰克林自传》读后感1000字 篇1
“若想在尸骨已朽之时尚不被人忘记,要么写点值得一读的东西,要么做些值得一写的事情”这就是本杰明.富兰克林所说的,。富兰克林是多么令人敬佩的人。他通过“风筝实验”发明了避雷针,为我们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富兰克林七十八岁的时候一本《富兰克林自传》在他的笔下诞生了,读了这本书后,我更深一层地了解了富兰克林。
文中讲到在富兰克林小的时候,他的父亲让他在家打打杂什么的,可富兰克林一心想到海上闯荡,由于他的父亲不允许,他最后只好到哥哥的印刷所去。当学徒空闲的时候,他就到图书馆看书。对富兰克林而言,“读书是我让自己享受的唯一乐趣。”所以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学得许多的知识.文中还讲到他偶然看到了一卷零散的《旁观者》,便把它买回来读了好几遍,真是爱不释手,便试着自己写《旁观者》,然后把自己的《旁观者》与原文加以对比,发现一些错误,便予以纠正。经过无数次的改正,他对原文的章法或语言有所改进,鼓足了他的信心。
通过阅读富兰克林的自传,我想到了自己。在我小班的时候我就对古筝情有独钟,深深地爱上了它。于是在我的业余时间,我选择了古筝这个爱好。随着时光的流逝,年龄的增长,我的演奏水平也有了突飞猛涨的进步,在宜兴、南京等地的比赛中还得到了一等奖。我每天都勤奋的练着,每到晚上我都会让家人陪着我练习,时不时还把妈妈拉在身边听我弹。就这样,由于有了每天让妈妈陪在身边当听众的习惯,因此我胆子也壮大了几分.有一年,我接到要去北京比赛的通知,我就更加努力的去练习了,不管寒冬腊月、严寒酷暑我都坚持练习,并且寒假和暑假都去老师家练习,因为只有多练,才能在比赛的时候不紧张。有句谚语是“艺多不压身,艺高人胆大”吗!经过紧张的等待,终于到了比赛的那一天,我怀着激动不已的心情进入了“华夏之星”的比赛场所。看着一张张陌生的面孔,一张张充满自信的面孔,我的心里像十五个吊桶——七上八下的,信心也像伞兵跳伞——一落千丈。

贫困考生自述读后感合集76条


我紧张的脚直抖,看见评委那严肃的表情,听着别人那优美的琴声,真是把我“火上浇油”。在我身旁的大姐姐鼓励着我:“加油,不要紧张,你一定可以的!”我心想:我一定可以的,既然老师选我来参赛也是信任我,我可不能辜负了她呀!该到我了,我大步流星的走上前。就这样,每一根琴弦都被我弹成了一个个优美的音符,一只只可爱活泼的音乐小精灵就在我的手指下诞生了。弹完后我信心十足的走出了考场,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可等我过了十级,妈妈还是督促着我,让我继续练,可我没坚持。现在想想和富兰克林那坚持到底的精神,我很惭愧。“恒心 耐心”才能成就辉煌。今后我一定要学习富兰克林的精神,做个有恒心的人。
《富兰克林自传》读后感1000字 篇2
《富兰克林自传》一书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富兰克林的十三条美德。其中大多数是富兰克林用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习惯的,但其中也有一半的美德涉及到对待他人的方法和态度。从这件事中,可以感受到富兰克林很强的进取心,强大的自我控制力和坚定的意志力,或者换个词来讲“自律”。拥有这样的自律能力,你就能对自己进行严格的管控,认认真真完成每一项事务;而这种能力的缺失,会让人拖拖拉拉,浑浑噩噩,不能及时进步和自我反思,就像缺失了某种成熟的人格。
富兰克林给我们提供了为人处世的准则和方法,按照这十三条美德去做,就能够实现自身的成长,也能获得他人的认可。当然富兰克林这十三条美德有着强烈的清教主义色彩,并不是每一条都是正确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经过消化和吸收有些要求具有非常好的普适意义,即便是在几百年后的今天也很适合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用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美好的品质和德行是超越时空限制的,冷静自信,节俭勤奋,真诚正义等等这些美好的品质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具有永恒的意义。??我也把富兰克林的十三条美德记录下来,用来要求自己,着力改善自己的一些缺点。比如做事没有没有条理和计划,就尝试在做事之前为自己制定一份计划,按照计划有条理地去做事,最终我也就真正养成了这样的习惯。一旦养成一个好的品行或者习惯,人的一生都会受益其中。我们常说的得人千金,不如得季布一诺就是这个道理。

贫困考生自述读后感合集76条


富兰克林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能够对于后世的青年们产生积极的作用,他的优秀品质值得每一个人去效仿。
我们常说有的人是什么都会但是什么都不精,而富兰克林恰恰相反,他是什么都会什么都精通。在每个行业也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富兰克林在美国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从穷困潦倒、一文不名的印刷匠变成了卓越的政治家、优秀的社会活动家、杰出的科学家。他是美国梦和美国精神的一个杰出代表。正因如此,富兰克林的自传也对美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本书开创了美国文学史上的自传体裁,有着很重要的文学意义。这本书是我第一次读一个历史人物的自传,与他人为别人做传记不同,这本书读起来真实诚恳,朴实无华,很像是一个年迈的老人跟你娓娓道来人生的一些经历和经验,和他的智慧与思考。这样的行文风格让人感觉十分和蔼可亲,拉近了你与那个遥远时代的距离,也拉近了你与伟大人物之间的距离。我从中感受到了作者的坚强、自信、勇敢、善良、谦逊、勤劳、好学的人格。
富兰克林竟然能够在一生当中取得如此多的成就,拥有如此多的身份。的确,他传奇的人生让人着迷,当你翻开他的自传,了解他的一些生平往事,你就会发现一些隐藏在他生命中的真谛。
《富兰克林自传》读后感1000字 篇3
富兰克林生于1720年1月2日由于他出生在贫寒的小商人家庭。他几次被迫辍学在小商店里打杂。后来又在哥哥的印刷厂当学徒最后自己在费城开了一家印刷所。他在这期间过着艰苦的生活住得简陋吃得简单。但是却一直有一种非常强大的精神支撑着他。除了辛勤工作之外他还始终怀着强烈的求知的渴望和热情想尽一切办法挤出一切时间和一切金钱来读书和买书。
在他看来读书是他打开幸福成功之门的钥匙。书是无价之宝是他最大的快乐。正是因为如此他同小了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和拉丁语。
成功背后却是无比的艰辛最后当上了美国的总统而且也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家。他发明了新式火炉避雷针高架取书器自动烤肉机三轮钟等。

贫困考生自述读后感合集76条


我对富兰克林的感叹就是:一分耕耘一分才。他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就品尝到了成功的果实。他为全美国人们创造了幸福。我们应该学习富兰克林的这种精神。
看这本书之前,对富兰克林的了解只限于中学物理课本。
看了前言之后就迫不及待的想看完,因为被他太多的经历和特质所吸引。
那是一个时代,人们以科学作为茶余饭后谈资的时代。以人的学识和品格作为标准的时代。
而生在这个时代的富兰克林,即使因为家庭因素辍学学习印刷技术,当了很多年工人。仍然靠着自己的勤奋,智慧,还有人格魅力成为了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
这不是一本完整的自传,于我而言却是完美的。少了很多刻意的修饰,只是朴实的叙述,评论,还有教诲。他甚至没来得及写完便长辞于世。留下的,是读者无限的感动,感慨,还有反省……
在学习静电的课上,我和同学们分享了富兰克林的十三中美德。
富兰克林自传是一部影响了几代美国人历经百余年经久不衰的励志奇书,它包含了人生奋斗与成功的真知灼见,以及诸种善于美的道德真谛,被公认为是改变了无数人命运的美国精读本。毋庸置疑他是历史上最杰出最成功的人士之一。这本书告戒了人们远离陋习,远离平庸。提高生活品位,健全人格,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
学习富兰克林不一定是多么崇高伟大的"理想,实际上,从富兰克林的自传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拥有高尚的品格,不断学习及思考,为他人及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每一个人都应该用自己的力量去追求幸福,我相信这就是富兰克林及美国精神的核心吧。
歌德曾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多读书,读好书,不仅能从中增长丰富的知识,而且又能提高写作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获得努力的方向、生活的目标和成功的信心。
《富兰克林自传》读后感1000字 篇4
我是受其他书的作者推荐而看的这本书,此前我对富兰克林根本不了解。

贫困考生自述读后感合集76条


富兰克林因为家境困难,10岁之前就上过2年学。但是,他充分利用一切空闲时间刻苦自学,读书成为了他唯一的乐趣。他通过长期的刻苦努力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他后来通晓了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和拉丁语,还大量阅读了欧洲各国的历史、哲学、文学等著作,而且对自然科学和政治经济学也有很大的研究。
他认为:对什么事情都喜欢争论、抗辩或辩驳的人,在工作中往往是不幸的。尽管他们有时候能取胜,但他们却得不到人们的好感,而这种好感比争论对他们更有益处。
为了让自己达到完美品德,他提出了13项美德。第一:节制。食不过饱,饮酒不醉。这一点我认为自己可以实施。吃得太饱的确会影响思维。饮食方面有节制,常常使人头脑清醒、思想敏捷。
作者的父亲经常喜欢尽可能地请一些明理通达的友人或邻居来进餐聊天,这时候,他总是设法提一些明智的或有益的题目来讨论,以此增进孩子们的智力。听过这种方式,他使我们的注意力转向了立身处世中善良、正直和审慎等美德方面,而很少留意或完全不在意餐桌上的食物。
他每天都要拿出一两个小时来读书,这就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我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不足。读书时他允许自己享受的唯一的娱乐。他在业务上继续勤勤恳恳、辛辛苦苦地工作,因为这是必要的。
作者的父亲常常重复一句所罗门的箴言:假如一个人能够勤勉从事,他将站在君王面前,而不会站在普通人面前。
作者提到一句古老的格言:如果一个人帮了你一次忙,那么他将会比受过你恩惠的人更乐意帮助你。
看完此书,自己对书的前半部分感兴趣,对于此书的后半部分的完全看不下去。最主要是后半部分讲的是战争之类的,估计女性都对这种不感兴趣。前半部分还是比较精彩的。只可惜作者更加辉煌灿烂的后半生没有写出来就辞世了。不过,此书的确很激励人。他从一位一无所有的人,变成“美国缔造者”之一。他不是出生贵族,他靠着自己的能力成为了美国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外交家、科学家和实业家。

贫困考生自述读后感合集76条


看书并思考是否有用,只有当人自己去实践才能得出。起码自己觉得有用。通过认真看了40本书并大部分写了读后感的人,我觉得自己的内心不在浮躁。自己对待工作和他人都更加平和。同时,人的视野也更加开阔。以前为人处世,我只有从父母那里学习。但是看了书以后,才发现书中包罗万象。你可以学习到很多。看了几本刘墉写的书,他的为人处世的确非常棒。罗杰斯和李光耀的确是看得远,有很多是自己想都没有想到过的事。
希望下次重新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可以耐心的看完书的全部。
《富兰克林自传》读后感1000字 篇5
这本书讲述了富兰克林从一位贫困家庭的孩子在经历种种磨难后成为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通才的成长经历。它是美国传记文学的开山之作,而且还使自传成为一种全新的文学体裁。它是一部影响了几代美国人、历经两百余年经久不衰的励志奇书,它包含了人生奋斗与成功的真知灼见,以及诸种善与美的道德真谛,被公认为是改变了无数人命运的美国精神读本。
富兰克林是美国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外交家和科学家、实业家。出生在波士顿一个皂烛制造商家庭。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利用一切空闲时间刻苦自学,通晓了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和拉丁语,还大量阅读了欧洲各国的历史、哲学、文学著作,对自然科学和政治经济学也有很深的研究,最终成为他那个时代的佼佼者,并领导美国人民完成了独立革命,成为和乔治·华盛顿同享盛誉的领袖人物。他是美国最伟大的先驱者和美国民主的缔造者之一,是美国独立运动的领导人,曾参与起草并签署了《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他不仅是美利坚合众国的缔造者之一,更因其光辉的人性而名垂史册,受到各路大师的推崇。
他在20多岁的时候,就提出以十三项美德来完善自己的人格修养,使自己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方面臻于完美。分别是:节制、沉默寡言、生活有序、决心、俭朴、勤勉、诚恳、公正、中庸、清洁、平静、贞洁和谦逊。他一直在尽力地做到这些,尽管他也很难完全满足要求,但他还是坚持不懈。这一举动改变了富兰克林的人生轨迹,使他后来成为世人仰慕的精神楷模,就连世界著名的成功学大师对他也推崇备至,将他列为成功人生的导师。世界各国青年深受其影响,许多人因为这本书而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贫困考生自述读后感合集76条


在那些平淡的语句里,我明白了人不能被惰性所征服。人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有的人一生过得很伟大,有的人一生过得很琐碎。如果每天庸庸碌碌,没有理想,从此停止进步,那未来的一辈子都将是一堆琐碎。我们要拥有自己伟大的理想,经过不懈努力把每天平凡的日子堆砌成伟大的人生。
俗话说得好,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看书可以提高一个人的智慧。提升我们的品德修养,提升自己的内涵和素质。而不是成为一个绣花枕头,空有其外表,无真才实学。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正如一句话所说: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待每本书的态度和理解都不同。那些文字朴实无华却别有一种吸引力,使人沉浸其中无法自拔。每个人对这本书的理解都不同,但我们都被他所深深震撼,明白他为何能名垂青史。
我们都应该用自己的努力去实现人生理想,克服内心的惰性,向伟人致敬!
《富兰克林自传》读后感1000字 篇6
对于至今才读《富兰克林自传》感到十分汗颜,早就听说这是一部影响了几代美国人,历经百余年而经久不衰的励志奇书,它包含了对人生奋斗与成功的真知灼见,以及诸种善于美的真谛,被公认是改变了无数人命运的美国精神读本。
《富兰克林自传》,从一开篇我就被深刻的吸引住了,平生还从未有一本书能如此强烈地吸引着我。那如潺潺流水般朴实无华的文字,沁人心脾,其间流露出的情真意切的感悟,充满哲理的思考给我深刻的启迪,引发强烈的共鸣。
富兰克林十分重视自己的美德。因此,他给自己提出了13个要求,分别是:节制、沉默寡言、生活有序、决心、俭朴、勤勉、诚恳、公正、中庸、清洁、平静、贞洁和谦逊。他一直在尽力地做到这些,尽管他也很难完全满足要求,但他还是坚持不懈。我想能够做到那十三条的人们,已经都能称之为“圣人”了,事实上这样完美的人确实少见,但是能追求这样的完美的人也能在美德方面取得很大的成就。
读《富兰克林自传》,使我深刻体会到书中的描写中始终能反映出一种强烈的昂扬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告诫人们远离陋习,远离平庸,提高生活品位,健全人格,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富兰克林自传》是一部人生奋斗的励志奇书。当然这部书包含的思想远不仅仅是这一点,但于我而言这一点是最深刻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它洋溢着的那种生生不息、执着进取的精神!而此种精神与中广核的深邃的精神底蕴不谋而合。

贫困考生自述读后感合集76条


《富兰克林自传》使我懂得:人不能被惰性所征服,不能被原来的自我束缚,要前进就要志在前进。人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但是有的人一生过得很伟大,有的人一生过得很琐碎。如果我们有一个伟大的理想,有一颗善良的心,我们一定能把很多琐碎的日子堆砌起来,变成一个伟大的生命。但是如果你每天庸庸碌碌,没有理想,从此停止进步,那未来你一辈子的日子堆积起来将永远是一堆琐碎。我要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把每天平凡的日子堆砌成伟大的人生。
1790年4月17日,富兰克林逝世于费城,美国人民为他举行了最隆重的葬礼,他被誉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公民,受到各国人民的敬仰。富兰克林以自身的努力创造了一个不朽的神话,造就了一个属于他的时代,成为“他生活的时代和国家中最伟大和最出色的人!”
其中,富兰克林的13条生活原则或者说是美德(Virtues)令我深受启发。据说这13条美德是他在20岁时自己制定的,每周努力实习一项,到13周后重来一遍。我想,一个人的成功,就在于每一天的积累,而如果我们能够用心的做到下面的每一点,那么成功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富兰克林自传》读后感1000字 篇7
开学这么久了,一直想好好看几本文学一点的书。前些天听哥哥推荐,去图书馆借了本富兰克林自传。其实说实话,我的文学功底实在太差了,自己知道这样是不行的。
初借这本书,根本不知道这人是谁,呵呵,回来之后,听寝室说了下,才知道,原来他就是美元上那人,对了,还是放风筝引电的那人。
刚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觉得不怎么喜欢,因为觉得内容很平淡,而且他的自述经历没有想象中那么惊天动地。耐着性子慢慢的往后看,突然觉得不知不觉中有些领悟了。有一种喝茶的感觉,开始的时候觉得没什么太大的品味,越喝越香,越喝越让人感觉精神振奋,觉着还有那么点味道。
以前看书都没写过什么总结,而这次突然间有种想法,或者说启示吧。书里小富说到,要写些于人于己都有用的东西,要做些于人于已都有用的事,我自知自己写东西不怎样,但想以此为开始,自己多总结,多进步,多提高。总的来说,我觉得这是一本不错的书,能从中慢慢感悟很多事理。

贫困考生自述读后感合集76条


感悟一:一个人想成功,必须一步一个脚印的往前走,前途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夜成功,只有不断的努力,不断的进步才行。富兰克林早期也是从一个印刷匠开始努力,没有什么背景,没有什么人帮助,靠着自己不断的努力,一步一步的成就了明天的事业。困难只是暂时的,只要能坚持下去。
感悟二:知识就是力量,不多读书不行啊。富兰克林自说,他一生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他每天至少要花一两个种头的时间在书本上。“我从不把时间浪费于酒店、赌博或任何一种的恶劣游戏,而我对于事业的勤劳仍是照旧,不厌不倦。”喜欢阅读,始终是富兰克林最强烈的嗜好和研究世界并扩大知识的最主要的源泉。富兰克林所获得的各领域的广泛的科学知识是自我教育和阅读的结果。说到这儿,我想到了我现在条件这么好,正是读书的好时期,不多读点书,简直亏大了。
感悟三:勤俭!勤俭二字在其一生中占了很大分量。他用自己的一生践行着勤俭二字的好处。其实这点我还是比较有感触的,在高中的时候,我时常提醒自己的一句话就是勤以修身,俭以养德。我觉得这句话说的真是很有道理。富在其自传中以提到,勤俭的人必将站在上帝的面前。
感悟四:做一个全能型人才。全方位树造自己,使自己具有较强的能力,这能力包括社交,学习,生活等各方面。
感悟五:要有一颗善良的心,要有一颗为社会奉献的心,要有全社会全世界的责任心,要想不背历史所遗忘,那么我们就得做出一些对社会有意的事情来。也只有有这份心,我们才能站在另一个高度。
感悟六:道德圆满计划。
《富兰克林自传》读后感1000字 篇8
《富兰克林自传——卓越的人生》讲述了他成长路上成功的经验和得失,朴素的话语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作者本杰明·富兰克林是资本主义精神最完美的代表,同时也是美国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外交家和科学家、实业家。他参加起草了《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享有世界性的声誉。他一生最真实的写照是他自己所说过的一句话——“诚实和勤勉,应该成为你永久的伴侣。”

贫困考生自述读后感合集76条


富兰克林从最低层的“草根”一步步的走向成功的巅峰。他用他的亲身经历总结出了为人处世的13条原则也可以说是13条完美道德修养准则:1节制——食不过饱,饮不过量;2寡言——除对别人或自己有益的话外,不多说话,避免和人说空话;3秩序——用过的东西归还原处,做事情按部就班;4果断——该做的,坚决执行;决定履行的,务必完成;5节约——除对别人或自己有益的外,不乱花钱,也就是说,切戒浪费;6勤奋——不浪费时间。经常从事有益的事情,动作利索,不拖泥带水;7诚实——不欺诈,心地坦白、正直、言行一致;8公正——不侵害别人,不要由于你的失职而使他人遭受损失;9中庸——避免极端,责人从宽;10整洁——身体、衣服以及居住的地方,都保持整洁;11沉着——遇事不慌乱,不论是琐碎的、一般的或是不可避免的事情,;12贞洁——言正行正,不要损害自己或别人的声誉;
13谦虚——学习先哲的谦逊精神。
富兰克林正是用这些原则约束着自己的一言一行,才不断成为令我们尊敬的一代伟人,我们应该向富兰克林学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其实,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反省自己,只不过是不同的人反省自己的内容不同罢了。我们应该在一日三省中不断反思不断进取不断进步。
读富兰克林的自传,看着他的成长他的成功,无论贫穷还是富贵,只要有空余的时间他就会看书,从书中汲取知识、总结经验,同志趣相投的书友分享着其中乐趣,日子过得十分充实。反观,现在的大学生就在看书上这一点是远远贫乏的,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先进文化被接受的同时腐朽的思想也正在侵蚀大学生的心灵。看似充实的大学生活下有的是贫瘠的精神世界。
作为一个合格的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在有限的大学四年内成长为一个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合理安排学校的课程和自己感兴趣的业余活动。俗话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定性时期,所以更应该合理的规划自己未来的生涯,有计划有目一步一个脚印的向上走。所以我们应该把课堂的知识学好,同时,要多到图书馆博览群书,增加自己的理论知识,不断地积累,所谓厚积而薄发,这样才能向成功不断地迈进。

贫困考生自述读后感合集76条


《富兰克林自传》读后感1000字 篇9
去年,我们学习了《天火之谜》一课,了解到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进行“风筝试验”。为此,我佩服他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科学态度。
寒假里,我阅读了《富兰克林自传》一书,对富兰克林有了更深的认识及了解。富兰克林是美国最伟大的先驱者和美国民主的缔造者之一,是美国著名的科学家、出版家、外交家、政治家、哲学家和实业家,集六家于一身,可谓是成就非凡。除此之外,富兰克林还是美国独立运动的领导人,曾经参与起草并签署了《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
毋庸置疑,富兰克林是历史上最杰出的成功人士之一。他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是什么呢?《富兰克林自传》一书中给了我答案。
富兰克林始终怀着强烈的求知渴望和热情,想尽一切办法来读书和买书。他认为,书是无价之宝,读书是他最大的快乐。可以说,读书是他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除了辛勤工作之外,他常常醉心于阅读,是书给予他智慧,给予他前行的能量。因此,我们也要坚定我们的决心,平时养成爱阅读的习惯。我们学校在开展“书香校园”活动,我要积极参与,每天阅读相关书籍,并做好佳句佳段的摘录,在作文的时候,尽可能地加以运用。总之,我要让自己与书为伴,与智慧同行,让高尚的智慧充满自己的灵魂。
富兰克林的成功,与他注重塑造自己的美德分不开。他曾给自己提出节制、勤勉、公正、谦逊等十三项美德要求,并一直在尽力地做到这些。尽管他也很难完全满足要求,但他还是坚持不懈。我想,富兰克林之所以会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他的美德功不可没。为此,我也给自己确定了我的目标,那就是在自己身上也培养这些美德。我知道一下子全都尝试这些美德,是很难办到的,但我可以在一个时期内集中培养一点,接着培养另一项,直至越来越多。我根据自身情况,安排节制为美德培养的第一位。因为节制需要头脑冷静,思维清晰。这种冷静的头脑和清晰的思维是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经常保持清醒,抵抗旧习惯的惰性,并遏制永无穷尽的诱惑。获得这个美德后,再培养其他美德。

贫困考生自述读后感合集76条


看完《富兰克林自传》后,我深深地知道:阅读给予我们前行的能量,美德给予我们成功的动力。今后,我会与德同行力求贤,以书为伴力求博,做到贤博兼修,向成功进发!
《富兰克林自传》读后感1000字 篇10
很多人都看过美国经典励志读物《富兰克林自传》。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体验感受不尽相同。
富兰克林先生的一生是如此简单而馥郁,朴素而芬芳。它有一种不可抵抗的诱惑力,让我沉浸其中,回归安宁。慢慢品读,这位温文尔雅的老人用一种朴实无华的语言向你娓娓道来。行文节制法度,句法自然简单,用字准确生动。他代表了一种精神,一代人,一个世界的追求……
本杰明·富兰克林先生出生在一个贫寒家庭。因为家境贫困,他先是辍学到小商店打杂,12岁的时候在哥哥的印刷厂当学徒……20岁那年,他就已经在费城自营一家印刷厂了。20年间,他住得简陋,吃得简单,过着艰苦的生活。生活虽然很苦,但强烈的求知渴望和热情,让他想尽一切办法,挤出一切时间和金钱来实现读书的梦想。他用普通工人四分之一的伙食费来维持最简单的生活,用最少的花费干最多的活,把读书当成自己一生唯一的最大的娱乐。于是,年纪轻轻的他就通晓英语、法语、意大利语、法语、西班牙语、拉丁语,熟悉了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科技等。勤勉和诚实成就了一名伟大的政治家、科学家、实业家。正如杰斐逊这样说,本杰明·富兰克林是他生活的时代和国家中,最伟大和最出色的人。
我喜欢富兰克林,发自肺腑地折服。从贫寒里取得幸福,从战争中取得和解,从苍天处取得闪电,从暴君处取得民权。他不但实现了自己最初的梦想,也给人类带来了幸福。他参与起草了《独立宣言》,促成法美同盟的缔结,又为身边的人带来琐碎的方便,为同事提出合理的建议,在大气电方面做出伟大贡献,创办了宾夕法尼亚大学……用中国的一句古话讲,富兰克林先生是“正其义不计其利,所其道不计其功”。

贫困考生自述读后感合集76条


精彩的人生写照,带着悠悠哲思,富兰克林成为世界追逐的共同偶像。他在我徘徊时,让我懂得决断,懂得远离狭隘,拒绝平庸,寻找属于自己的精神内核,发掘生活的真情趣。
寒假的时候,曾经有过一段短暂的打工生活。想起最初的抱怨,最终的坚持,或许是《富兰克林自传》给了我力量,让我学会在繁琐的工作中感受细微的幸福,在人际交往中体会相知的愉悦。换一种心态去生活,换一种心态去体验。艰苦的打工经历让我了解不一样的文化,接触不同的人群,多一种体验,多一次学习。我们一直在路上,在不断地学习和进步中,拥有更宁静的精神内核,变得更加稳健,更加前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