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文库精选

赵武灵王改革读后感汇集

2022-05-29 来源:百合文库

赵武灵王改革读后感汇集60句



《赵世家》读后感1
赵世家记叙了春秋战国时期赵国从季胜起源,造父受周缪王赐赵地,从此以赵为姓氏;到赵衰扶佐晋文公重耳,赵盾在晋灵公、晋景公时期执掌晋国大权,赵朔被屠岸贾灭族,赵氏孤儿赵武被程婴所救,赵敬侯时期魏、韩、赵国共同灭亡晋国;再到赵武灵王首倡胡服骑射振兴国力;最后赵幽缪王杀大将李牧,被秦国打败后投降,赵国灭亡;的历史。细细数来,这其间有很多曲折的故事,扣人心弦。
一是赵氏孤儿获救经过,真是惊心动魄,分秒必争。晋景公三年,大夫屠岸贾以赵盾纵容其弟赵穿杀死晋灵公而未受到惩罚为由率晋国诸将领攻打赵氏,诛杀赵氏全族。其时赵朔的妻子是成公的姐姐,正身怀有孕,逃到晋景公家中躲藏,赵朔的门客公孙杵臼和赵朔的好友程婴商量营救。赵妻分娩生下一个儿子。屠岸贾带人到宫中搜索,第一次搜索时将小孩藏于身上且小孩未啼哭而幸免于难,第二次搜索时由公孙杵臼抱来别人的小孩冒充,以公孙杵臼和那个孩子的死换来赵氏孤儿的暂时安全。然后程婴得以带着孤儿赵武躲到山中扶养。整个过程中,公孙杵臼和程婴的忠诚、冷静、机智和面对死亡的坦然,紧急时刻新生婴儿在命悬一线时能够保持安静的侥幸,屠岸贾居然多次带人到宫中搜索的嚣张气焰,让人看着有身临其境,惊险刺激之感。十五年后,赵武得以继承祖业,赵氏重获爵位时,程婴不顾赵武的苦苦哀求而绝然自杀。
让人不能不震撼于这种古代士人的忠诚守信。
二是赵武灵王倡导胡服骑射的经过也写得甚为详细,一波三折。最开始提出来,群臣都不愿意;与肥义商议,进一步阐述提倡穿胡服练骑射的原因和功效,坚定决心;派人劝说公子成,争取德高望重的贵戚的"支持,未获得同意;亲自劝说公子成,成功。公子成第二天带头穿胡服上朝,武灵王正式颁布穿胡服的命令;众大臣谏阻,武灵王驳斥,胡服骑射得以推行。从武灵王在多种情形多个场合与不同对象的长篇大论的对话中,体现了此人作为统治者的难得的清醒和智慧。不过,在后来,武灵王在处理公子章与赵惠文王的事时就显得很不明智了,这直接导致了他饿死在宫中的悲惨结局。
还有一段故事是赵惠文王时期,赵国与秦国一起多次进攻齐国,齐国派人游说赵国撤兵,也是长篇大论,层层分析,丝丝入扣,很有说服力。可惜并没能发挥长久的作用。
《赵世家》读后感2
在春秋战国时代,‘赵’是个有传奇、有故事的国度,赵国的历史里有《赵氏孤儿》、《三家分晋》、《胡服骑射》、《触龙说太后》、《完璧归赵》、《将相和》、《纸上谈兵》、《毛遂自荐》《长平之战》、《围魏救赵》、等等不一而足,都是现代人们所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历史传奇故事,至今还被文艺家们进行着诸多版本的演绎,文学艺术界始终乐此不疲,足见这些故事及其人物的内涵魅力十足。对于历史故事人物的看法总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读者各人有各自的观点。对于赵武灵王及其‘胡服骑射’政策的看法,也不尽相同。

赵武灵王改革读后感汇集60句


敝人觉得:赵武灵王在其推行‘胡服骑射’政策的过程中,堪称一位坚定且雄辩的改革家,一位‘壮志凌云’、‘厚今薄古’、‘与时俱进’、‘锲[qie]而不舍’的改革创新政策推行者,他的言行可圈可点,非常值得现在的我们赞赏:
《尚书》有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其中的‘祀’就是祭祀。祭祀有两层含义,一是使得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在祖先面前有所畏惧,有所约束;二是不忘对祖宗先贤遗志的继承。‘戎’当然是兵事。赵武灵王把继承其祖先简、襄主的遗志,富国强兵,开疆拓土,牢记在心,并以此为己任,使之成为制定现行政策举措的出发点。
重大新政出自于最高决策者的亲身‘调查研究’和与一线要员的议论。其父赵肃侯死后,赵武灵王年幼继位,受到良好的教育,直到年长亲政即以孝悌治国,尊重其父赵肃侯朝的贵重之臣肥义,进而遍巡边境,调研国家的安全环境,并与一线战将楼缓议论国家的安全问题,从而萌生了‘胡服骑射’政策的雏形。‘胡服骑射’这一重大国策诞生的缘由是赵武灵王对国家安全形势的忧虑。
国家政策的核心在于‘制国有常,利民为本;从政有经,令行为上’,‘事利国者行无邪,因贵戚者名不累’。赵武灵王懂得治国不变的规则是‘利民为本’,行政不变的要旨在于‘令行禁止’。政策只要利国利民就予以推行,不必顾及既得利益的贵戚们因其名望而固执地反对。这是施政的原则,是不容改变的。
制定现行的政策举措应不拘泥于‘传统’,不拘泥于‘成法’,‘以书御者不尽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达事之变’,‘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人类社会从古代走来,遗留下来众多的传统文化,包括诸多政治、文化、习俗各方面的经验、教训、传统,为后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财富,但也可能成为当代治国的累赘、拖累。然而‘时过境迁’是历史规律的大势,是人人事事必须遵循的‘道’。向传统、向历史学习汲取经验教训,却不拘泥于古制才是对待传统正确的态度。顽强地继承传统,却灵活地不拘泥于古制,敢于挑战不利于当代的传统制度,赵武灵王作到了。这就是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没有继承,创新就没有根基,没有出发点;没有创新,继承就成了守旧,就成了泥古,继承就会僵化,就会走进死胡同。
推行新政必须讲求策略,这就是所谓‘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明德先论于贱,而行政先信于贵’,贤明之德要首先议论基层,推行政策要首先取信于高层。赵武灵王在推行‘胡服骑射’的过程中,阻力在上层,面对诸多贵戚重臣的固执反对,采取了相应的策略予以说服,从而减少政策推行的阻力。对赵肃侯朝的老资格贵重之臣肥义采取了:尊重地预先咨询,并提出自己的疑虑;对贵戚公子成的反对采取了:事先警示,登门造访,说理驳斥,赏赐胡服,使之就范;对其余重臣的反对采取了:朝议时当面据理驳斥,使之服从。这其中的辩辞:谈古论今,有理有据,大度雄辩,斩钉截铁,不容更改。

赵武灵王改革读后感汇集60句


一个暑假都在研读《左传》,只因为对这段历史不能条分缕析,确切地讲是不太熟悉。这段时间是中国文化大繁荣的萌芽发展期,我却知之甚少,所以总想了解一些概况。书籍很难读,文言词汇太生涩,人名地名国名多而杂乱又离奇古怪,每一个段落都得硬着头皮去反复咀嚼,玩味。因为是编年体的,每一个年代发生的事又不连贯,读完一部分,脑子里没有清晰地脉络,没有完整的情节。只好先放下书,到网上去搜索有关这段历史的电视剧。还好,有一部1996年、1997年拍摄的《春秋列国》,包括春秋篇、战国篇共62集。我对照着书全部看完。终于把春秋战国这段历史粗略的穿成了一串项链。
最让我伤感的是伍子胥掘开楚平王坟墓鞭尸的情节。一个只有家仇不顾国恨的人留下了永远的的凄惶,成功换来的是最大的失败,最大的痛苦。读历史让我明白:没有胜者!齐桓公看似胜利了,作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何等威风,却在饥渴中悲惨死去。桓公死后,众公子忙于争夺王位,直到67日后才在老臣的建议下发丧,其时,桓公之尸已腐烂不堪,虫蛆爬出户外,恶臭难闻。齐国霸业随之衰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何等英明大胆的改革使赵国国富兵强,强大的秦国都非常震惊。可是后来赵武灵王一个人被困在沙丘宫,没有人给食物,也不给水。英雄末路的赵武灵王饿的.只有在宫里爬树掏鸟窝,他居然坚持了很久。三个月后,赵武灵王被饿死。
吴国暂时胜利了,使越王勾践忍辱卑躬屈膝,卧薪尝胆,最后却自缢而死。
在历史长河中,我发现了仁者如鲍叔牙,知人理解人;智者如范蠡,低谷中不逃避成功后急流勇退赢得另一片艳阳天。最愚蠢的莫过宋襄公,战争中讲仁义,不攻击过河的部队,不攻击没有列好阵的部队,最后几乎命丧黄泉。岂不知“春秋无义战”。
读史使人明智,一部春秋让我更深刻地体味到了社会的弱肉强食,各个时代都如此,形式不同罢了,有的明刀暗箭,有的冠冕堂皇,人性大都是丑陋的,狰狞的面目往往被温情脉脉的面纱所掩盖。
假期阅读了孙皓晖先生所著的《大秦帝国》丛书,颇有感悟。该小说以战国时代为背景,以秦国为轴心,讲述了秦经变法而由弱转强,东出争霸直至一统天下创立帝国的过程,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
秦初为小邦,怎能争鸣天下?创前世不为之功绩,得先祖不得之名誉,唯因变法。但战国大争,七雄均有改制,大至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妙至齐威王铁腕整顿吏治,虽说广度、深度皆难比商君,但也终究改变了天下格局。却为何独独秦可一统中原?

赵武灵王改革读后感汇集60句


一场变法能否彻底成功,取决于三方面:国君、执法大臣、老世族。变法相当于一场新锐势力与顽固势力的拔河赛,赌的是自身性命,而国君所担当的责任既是这场比赛的裁判也是参赛者。在这过程中,必然会触及老世族的"利益,而遭到他们的反对,老世族会依靠自身的势力去对抗国君及执法者,甚至不惜发动谋杀或政变,这便是一场变法所要经过的残酷斗争与血雨腥风。
当今社会,发展迅猛,国家反腐倡廉整肃纲纪,深化改革强国利民,然则概我华夏文明,其根其源虽不离战国之世,谈古论今,却又有着本质的区别。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经历过跌宕,感受过起伏,攀登过高峰,游历过低谷。我们可以自豪,我们可以骄傲,因为我们知道这是我们的足迹,那是我们的方向。道路并不平坦,我们说:“登过山吗?我们登过,迷离于低谷吗?我们有过。正因如此,我们认清了目标,明白了渴望,并终将走向辉煌。”在成功的过程中,定会流血、必会受伤,但我们毫不惧怕,只因我们知道这是一个民族经历磨难、千锤百炼才会有的壮阔。这是梦开始的地方,也是前进的方向。
变法强国,大秦称霸,平天下,金戈铁马。
以史为鉴,吾辈奋发,再图强,振兴中华。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