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文库精选

搏击俱乐部电影的观后感合计

2022-05-25 来源:百合文库

搏击俱乐部电影的观后感合计70句



搏击俱乐部
你得先放弃一切,你必须没有恐惧,面对你总有一天会死的事实。只有抛弃一切,才能获得自由。
---题记
大卫芬奇的电影总是给我不一样的启发,每次走进他的电影王国,就好像自己就是生存在此间一样,导演很少用自然光呈现他的电影,这样做是为了让看者能拥有和主角拍戏时一样的
电影有两个主人公,但两个主人公却是一个人。在心理学上叫做人格分裂,这两个主人公分别由诺顿和皮特饰演。杰克(诺顿饰)是一个大汽车公司的职员,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可对周围的一切感到厌倦,他患上了严重的失眠症。失眠症让他感到一切如同虚幻,每天都是做着拷贝的事情。为了治疗他的失眠症,他不停地去参加绝症患者的聚会,再那里他跟每一个绝症患者拥抱,淹没在他们的怀抱当中,不顾一切,感到黑暗,沉默和完整。他找到了自由,抛开所有希望就是自由。每次参加完这种聚会,他都可以熟睡在任何地方,家里、机场、办公室,他都可以像新生婴儿般睡着,直到他遇到玛拉。玛拉也和他一样去参加这种聚会,当杰克发现玛拉穿梭于不同的绝症聚会时就如同自己的谎言被揭穿,赤裸裸的站在世人面前一样,他的失眠症又开始作祟了。
一次偶然的机会,杰克在飞机上“遇到了”泰勒,并从此变成了好朋友,并且成立了搏击俱乐部。如果看过这部电影第二次的人会知悉,其实泰勒是有杰克分裂出来的一个人格,可是杰克并不知道,其实在他熟睡的时候,正是杰克苏醒的开始。
为什么杰克会人格分裂出一个跟他性格如此大相径庭的泰勒?泰勒是一个不喜欢被任何环境亦或是人束缚着自由自在的人,这是杰克在现实生活中所不能做到的,他被上司束缚着,被金钱羁绊着,被物质驱使着,他或者并不是为了自己,他被物质奴役了。而泰勒则是他内心渴望自由的一面。 “工作不能代表你,银行存款并不能代表你,你开的车也不能代表你,皮夹里的东西不能代表你,衣服也不能代表你,你只是平凡众生中的其中一个。。”我是谁?这个哲学问题在西方一直被争论者,可在我们这个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当中强调的是集体主义思想,个人主义的领域很少触碰,而这部电影正启发了我们去关注自己。我把这部电影定义为人文主义电影也算是名副其实的。

搏击俱乐部电影的观后感合计70句


杰克映射的就是我们处于现代社会上的人,快节奏、追求物质的现代生活方式打造了一批又一批麻木而又无意义的人,每天都循环往复机械的做事。人处在这样的"环境当中,做着如同拷贝的事,跟机器有何不同!因此我们内心就产生了困惑,我们到底为了什么这样做?
现在生活方式反而把我们的思想甚至灵魂都禁锢了起来,连思想都被制止了,谈何自由?其实杰克很羡慕泰勒的果敢,不贪图物质,追求自由的性格。不过泰勒的一切疯狂行径其实也是杰克内心所渴求的,只不过杰克不敢面对现实,因此“造”出了泰勒来帮他完成组织“搏击俱乐部”、策划“大破坏行动”,以寻求对身心和社会的摧残和捣毁的念想。
当事情发生到不可遏制的地步,杰克终于意识到其实泰勒就是他自己,一直梦寐以求的想要极力模仿的人是他自己!他利用近乎自杀的方式让“泰勒”消失,他也终于意识到他之前一直所做的事情。直到最后,他拖着玛拉的手在看12座大厦的崩塌。在理性与疯狂不断交错的最后,我看到了所谓的自由。
搏击俱乐部观后感
布拉德皮特,我心中的最爱!
大卫芬奇的电影,果然每看一部,都没有让我失望。杰克开场的几分钟内心独白,是都市人心中对自己生活的内心写照,空虚、乏味、物质层面的浮空。在失眠的困扰下,杰克参加各种社会团体自救活动,血液病毒、睾丸激素的缺乏、肺结核等等组织。在这些被疾病困扰的临死之人面前,杰克发现自己可以释放自己的情绪,痛哭出来,每晚可以睡的像个婴儿样香甜,他对这些上瘾了。
玛拉在这时出现在了杰克视线中。玛拉和杰克一样,频繁的参加这些社会团体活动,但这让杰克很不满,这会让他不再有放松感,他在玛拉在场的情况下,会觉得自己也是个骗子,自然的,他失眠了。在连续4天没有睡着的情况下,杰克主动找到了玛拉,沟通好活动的参与分配,两人最好不要在同一个社会团体活动中出现。沟通过程是个亮点。对大部分的观看者来说,电影到目前为止,无聊的可以睡着,就是这个杰克和玛拉的对话,“我想要血液病毒”“不,脑部疾病都给我”“睾丸激素一定是我的,我是女人”,使这部影片有了几分跳跃感。

搏击俱乐部电影的观后感合计70句


杰克住到泰勒家了。因为杰克家的房子被烧了。杰克和泰勒的相识是在飞机上,泰勒是卖肥皂的,杰克是觉得泰勒是个很有意思的人。杰克和泰勒在喝了一杯,走出地铁后,应泰勒的邀请,二人打了一架,自此,二人走上了一条通过感知疼痛而感知自我存在的道路。
每周六晚,二人在泰勒家附近互殴,吸引了很多人加入到他们之中,时间久了,泰勒等人就成立了这个搏击俱乐部。俱乐部的规则很有意思,现在想想,大卫芬奇真是个玩悬疑的高手。搏击俱乐部第一条,不许对任何人说出俱乐部的存在。搏击俱乐部第二条,不许对任何人说出俱乐部的存在,同样的。一开始,我还以为是不想让太多人知道,害怕警察的干涉。直到看到结尾,真的是到结尾才明白,应该是杰克的分裂人格,泰勒的自我保护吧。如果没有玛拉的存在和出现,可能杰克永远都不会知道泰勒的真实身份。
泰勒训练来俱乐部的人,分给他们任务,和一个陌生人发生互殴,并且以自己打败告终。破坏一个公共设施。久而久之,引起了警察的注意。而这个任务最绝的是,任务要求第一条,就是不得对任务违背。第二条,是对任务不得有任何疑问。想想,泰勒为了自己,也是费尽了心思啊。直到将近结尾时,参加这个任务的所有人,都以训练有素的行动力来执行泰勒的命令。
那么,杰克是为什么会发现泰勒的身份的呢? 因为泰勒的离开。 在一次杰克的好友,鲍勃的死亡之后,杰克对泰勒所做的一切产生了不满。杰克要破坏所有美好的事物,于是泰勒开车带杰克飙车,几次在生死关头问杰克,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想,是不是,如果这时,杰克明白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一切都会终止。但又觉得,怎么会这么简单。几十年的经历造就了杰克这个人,只是一个泰勒,算是杰克的一次自我拷问,又怎能结束这所有的一切。
杰克想要的是什么呢?父亲六岁离开了他,父母给他的童年记忆就是每天的争吵,在和玛拉相处的过程中,其实也是在在现重复杰克记忆中父母的争吵。家庭亲密关系的缺失,社会的冷漠疏离,让杰克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价值。他其实也是想成为泰勒那样的人,有力量,自由,随心所欲。但杰克被束缚了,束缚他的有父母、自己,还有社会。人其实都是生活在被束缚之中,人人孤独。只是杰克缺了爱。

搏击俱乐部电影的观后感合计70句


最后,在泰勒带杰克飙车后,泰勒离开了。杰克开始疯狂的寻找泰勒,杰克不明白泰勒留下那么多的手下到底要干什么。疯狂的寻找泰勒,杰克也是在疯狂的寻找自己吧,自始至终,杰克都没能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一味的破坏社会治安,也只是在寻找自己存在的价值,通过破坏的乐趣,证明自己的存在。
终于,在杰克意识到泰勒要对玛拉不利,而自己其实爱玛拉后,他开始制止泰勒,主动向警局自首。只是没想到,警局除了长官,剩余的审问的人都是泰勒安排的,他们遵从泰勒的指令,要控制住杰克。导演真的太牛了!不得不感叹哪。那些人问杰克,你是泰勒吗?杰克说,不是。那些警局的人就要伤害杰克。杰克立即改口说,我是。那些人说,你说过你会说这句话。杰克说,我是泰勒,我命令你们停下来。那些人顿了一下,你说过你也会说这句话。哇,泰勒简直是天才!
最后,当杰克赶到大楼,与泰勒相遇了,终于从泰勒的手下救了玛拉。但是,这就最后一幕没看懂了,大楼周边的所有的大楼都发生了爆炸,而杰克和玛拉身处的大楼,最后是怎么样了,他们是死了还是活了?还有,泰勒真的消失了吗?杰克用手枪打自己的喉咙,真的不会死的吗?
但是,这一切一切的疑问,都没有阻止我对这部影片的热爱。一定要看第二遍,有机会!
每个人都想要上天堂,但没有人愿意死。
一个声音说:天堂是美好的,我应该上天堂;另一个声音说:生活是美好的,我不能死。
两个都是我们的真实想法,但是…只有死了才能上天堂。出现这样的矛盾是因为,我们的大脑里,并非只有一个自我。
你说的是哪个我
赫拉利的《未来简史》中提到过一个细思极恐的实验。
一个小男孩患有癫痫,医生为了治疗切断左右脑之间的连接。脑科学家将这个小男孩作为实验对象。
我们知道,人的大脑分左右半球,各有分工:左脑控制右边的身体,右脑控制左边的身体;左脑主要负责语言逻辑等功能,右脑则主要负责形象思维相关的功能。
实验人员首先问这个小男孩,你长大了之后想做什么?小男孩(的左脑)回答说。

搏击俱乐部电影的观后感合计70句


我想当制图员。
为什么说是小男孩的左脑在回答呢?因为右脑不会说话,而且左右脑之间的信息交流已经切断。制图员,是小男孩左脑的.理想。
之后实验人员问了同样的问题,但换了方式:
把问题写在一张字条上,并且遮住小男孩的右眼,让他用左眼看这个问题。然后给了他很多带字母的卡片,让他用卡片拼出自己的答案。这次他的答案是——
赛车手。
一个声音说:当制图员吧,工作稳定,没有危险;另一个声音说:当赛车手吧,又酷又刺激,多棒啊!
要知道他只是有癫痫,并没有什么精神疾病。这个实验说明,大脑中本来就不只有一个自我,只不过正常人的大脑中,信息可以充分交流,总有一个声音最终胜出,做出反应。
我们生活中也有这样的
那如果有一天,我们对这个选择,这个决定后悔了呢?如果我们对做出选择的那个自我,心生厌恶了呢?
这就是最近热映的电影《无双》想要探讨的问题。
逃避责任的自我剥离
之前的文章《什么是好的垄断》中提到过:有选择必有成本,成本是放弃了的最高代价。
电影里有一段台词是点睛之笔,正是为了说明这个道理——
想要得到什么东西,就必须付出代价;就算你现在说不想要了,也还是要付出!
我们的主角面临一系列的选择,换句话说,他需要付出一系列代价。
想要成功么,想要配得上你爱的人么?那就把你画的画卖出去,卖很多很多钱,成为世界闻名的画家。
没人买么?想要体验画画的快乐么?那就帮我作假,临摹大师的作品卖钱。
想要钱么?那就跟我们一起印假钞,一起干掉对手,一起枪林弹雨。
选择 = 获得 成本
每一个获得都是那么诱人,让他憧憬,于是他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但每一项成本又都是那么高昂,让他害怕,于是他在回过神后拒绝付出。
不,我是一个遵纪守法,有前途的艺术家。总有一天我会成功,会有很多人高价买我的画。我会住上大别墅,衣着光鲜,喝最名贵的红酒,在最有名的画廊办个人展览,我为什么要干违法的事?

搏击俱乐部电影的观后感合计70句


什么?杀人?我这样的老实人,看到别人拿枪都会害怕,听到炸弹响都哆嗦,怎么可能会杀人!只有为了最爱的人,我才会鼓起勇气冲入险境。我不会为了赚钱冒这样的风险,就算有人拿枪指着我也不行!
什么?失去心爱的人,却拿别人当替身?不可能,我不是这样的人,我做不到。
可你分明都做了,一步一步地越陷越深,做的时候,你的脸上甚至还洋溢着满足的微笑。
不不不,这肯定是另外一个人!都是他拉我下水,都是他自作主张,都是他逼我、骗我、误导我……才会发生这么多可怕的事。
可你分明在羡慕他的敢爱敢恨,雷厉风行,你时刻都想要变成他。
不,我可以给他一个名字,一个身份,一张脸。
别傻了,他就是你自己,你所厌恶的那个自己。
这就是一个人内心的挣扎:人不总是理性的,总会在诱惑面前做自己清醒时不会做的事。可以一生小心谨慎不做这样的事(比如老实人),或者做了之后承担责任,又或干脆放弃良知(比如连环杀手),都能达到自洽和平衡。
但如果良心未泯,又不愿承担应有的代价,那就只好否定自我,想要把那个自我剥离出去,就要受到最深的煎熬。
这才是这部电影真正的核心,是珍珠。其他的印假钞、杀人、剧情反转,都不过是装珍珠的盒子。说来说去都是人性,演来演去都是内心戏。
什么才叫抄袭
有人说《无双》抄袭了《非常嫌疑犯》,我觉得算不上『抄袭』。
有一部电影叫《十二怒汉》,后来国内买了剧本的版权,又翻拍了一部电影《十二公民》,非常好看。
请允许我斗胆定义一个『剧情重合度』,最高为 10 ,最低为 0。如果一个电影和另一个电影的剧情像《十二公民》这样完全重合,而又没有购买版权,那就是完全的抄袭,重合度为10;如果一个电影和任何电影都没有任何相似之处,重合度为 0 ,完全『原创』(这样的电影是不存在的)。
如果你认同前面的定义,那我要说与《非常嫌疑犯》比对,《无双》的剧情重合度顶多是 1 ,不能算抄袭。
现在的电影都是在讲故事,天下的故事套路就只有那么多,有一点出彩的改动就很不容易了。如果你拍一部电影,全剧任何地方都和其他电影不同,那这个电影没人会喜欢。因为喜欢 = 熟悉 意外,更招人喜欢的是那种老戏新唱,在大家都熟悉的故事里加一点变化。

搏击俱乐部电影的观后感合计70句


有人说《无双》的故事框架和《非常嫌疑犯》一样,这没错。但故事框架这个东西,就像饺子皮,故事怎么讲,人物怎么塑造才是饺子馅,决定了电影的水平。
《无双》这部剧重点是表现主角内心的冲突,《非常嫌疑犯》里没有。其实比起《非常嫌疑犯》,这部电影更像《搏击俱乐部》、《我是谁:没有绝对安全的系统》,最后一段甚至像《穆赫兰道》。
《非常嫌疑犯》里,整个犯罪团伙根本就不存在,只不过是嫌疑人的捏造;《我是谁》里,双重人格只是嫌疑犯脱罪的障眼法;《搏击俱乐部》里根本没有犯罪行为,也没有什么道德上的挣扎。他们和《无双》都不是一回事。
即便是采用同样的故事框架,也没有任何问题,不叫抄袭。越狱电影在《洞》、《芭比龙》、《胜利大逃亡》之后,还有《肖申克的救赎》;拳击电影《洛奇》之后,还有《铁拳男人》、《铁甲钢拳》、《百万美元宝贝》、《勇士》;篮球电影有《光荣之路》、《卡特教练》;他们都是在同一框架下讲了完全不同的精彩故事。
即便你看过前面提到的所有电影,《无双》还是值得看,它有自己独特的东西,他比《非常嫌疑犯》好看十倍。
我看过两本小说,都是讲有一块石头,吸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通了灵气,去到人间了却前生恩怨。年少时冥顽不灵,稍有不如意就摔摔打打,还到处惹祸,经历一番世事磨练后,最终大彻大悟,皈依佛门。
是它们互相抄袭么?不是的,这两小说,一本叫《红楼梦》,一本叫《西游记》。
哥哥通过变美(兼变性)自毁(我把这段剧情告诉同学她简直把这本书当成了变美
“遇到一个人生导师,通过各种极端行为改变自己旧有的人生”,这种模式在大一寒假看《搏击俱乐部》(电影)时给了我极大的震撼,并使我倒向了垮掉派,甚至是我后来对佛教感兴趣的一个动因。这种模式可能并不完全正确,但绝对符合我当时的口味,作为热血青年,我喜欢翻天覆地大革命。
佛教观点看,这种想法笼统的可以成为“出离心”吧,读后感《《隐形怪物》读后感》。出离旧有模式,男人变成女人,美女变成怪物,万众瞩目变为隐形,豪宅就要烧毁,帅哥必须是Gay(哈哈),认识到“在你身上没有一丁点的真是自我“(P161.嘿嘿,这不就是无我的观点么),然而如此极端的出离大概并非中道,可能也不会导向任何答案,极端出离也会变成一种旧有模式,可能还不如《猜火车》的主人公最后拿了钱回归生活,出离了这种出离本身(我当年凭本能就很赞叹他这种选择)。

搏击俱乐部电影的观后感合计70句


色彩缤纷的混乱和疯狂终有沉落的一天。不断向未来突进最终还是面对自己的过去。逃离现实也是一种现实,极端的另一端仍是极端,所以我当年看完《搏击俱乐部》后想要扔掉自己所有的鞋子独自走上公路但最终还是坐火车回学校,所以如今我看完《隐形怪物》后并不想用步枪打碎自己的`下巴。
PS:
我喜欢恰克小说中大量诡异生动的细节(比如印度儿童为了制造金丝布十岁前眼睛就会瞎掉),跳跃式的行文令我有点混乱但与小说内容十分合拍,文中人物纷纷宣说自己的世界观可能不够含蓄但照顾了我的理解力,另外我对过于奇诡或巧合的情节其实并不怎么欣赏。还有我觉得自己读什么小说都喜欢总结中心思想做阅读理解获得某种教育意义而不太能欣赏小说本身的美感,大概缺少冯唐所说的”金线“,好吧,就这样。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