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文库精选

一年级综艺节目观后感集合

2022-05-25 来源:百合文库

一年级综艺节目观后感集合70条



一年级
最近看了湖南卫视推出的电视节目《一年级》,这个节目用纪实的手法真实展现了几个小朋友适应小学生活的场景。这使得我们可以从较为真实的角度来观察和了解这个对于孩子最重要的学校活动阶段。
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而言,重要的不是学会多少知识和技能,而是学会适应学校生活,完成从幼儿园"以玩为主"到小学"以学为主"的转变,值得肯定的是,节目中的孩子在学校正是以此为主题展开小学生活的。
我仔细观看了前三期节目,感受到新时代孩子强大的生命力,以及那些张扬的个性,这是与以往年代的孩子迥然不同的。我感受到每个孩子的可爱,也发现一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现在结合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相关知识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
因为这个节目是在一个寄宿制小学拍的,所以我更要旗帜鲜明地提出这个观点:小学生不适合寄宿生活。当然,我的本意并不是要抵制寄宿学校,而是说在父母有能力照顾孩子的情况下,把孩子送到寄宿学校无疑是不明智的决定。
很多父母可能觉得把孩子送去寄宿学校既可以培养他的独立性,又能让父母忙事业,何乐而不为?但孩子独立生活的前提是建立在与父母拥有良好安全依恋关系的基础上,小学生每天都需要跟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因为这能让他拥有安全感。就像"昊坨"在节目中与妈妈分别前说的话:"没有你,我该怎么活?"在孩子看来与父母长时间分离的恐惧与生死离别是一样的。
孩子对这种分离焦虑的恐惧,在第二期节目的回家返校后更为明显,连独立性很强的"小苹果"都用哭泣和挣扎反抗这种分离,而"昊坨"更是要用400个手榴弹把学校炸掉。因为他们发现这与幼儿园一天不见父母的短暂分离不同,5天时间不见父母是件让他们感到很没安全感的事情。
孩子寄宿最起码要到初中,这个时候孩子基本已经完成了与父母依恋关系的建立,对父母的外在依恋减少,具备了与父母分离的心理条件。
节目播到第三集,"小马哥"无疑是最引人关注的孩子。在我看来,"小马哥"是其中想做到最好、最渴望得到认同的孩子,但是为什么最终却成为一个制造问题最多、同学最不喜欢,也最让老师头疼的孩子呢?这根本的原因或许就在于他内心缺乏必要的安全感和价值感。

一年级综艺节目观后感集合70条


心理学研究发现,内心缺少安全感的孩子往往具有很强的攻击性,而"小马哥"无疑攻击性较强。他在第一集就骂同学是"傻瓜"、"一群笨蛋",甚至在医务室大骂老师是"丑八怪";他经常与同学争夺东西,打斗。表面上看他蛮横霸道,盛气凌人,实际上他的内心却是弱小和不安的,最直接的体现就是第二期节目,上语文课时,"小马哥"头上套个塑料袋子,理由是害怕同学偷袭他。当"小马哥"总是带着警惕的目光与周围同学相处时,就容易认为别人是不友好的,要伤害他,他需要通过攻击别人来保护自己。这其实就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小马哥"内心缺乏"价值感"同样是导致他成长问题的心理原因,他在这方面的表现也很明显。比如第一集找宝藏时,他把自己弄丢了,就一直在说:"我已经输掉了,别人都找了很多样了。"在第三集当小老师时,他忐忑不安地说:"反正也没人与我同队……""蠢死了,果然跟我一样……"这都是不自信、觉得自己无价值、不够好的表现。这种无价值感也促使他产生了争强好胜,事事都要赢的心态,因为他需要用各种成功来填充内心无价值感的空洞,所以他才畏惧失败,计较得失。
"小马哥"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除了先天气质特点的因素外,我们更要关注他的家庭教育问题。在节目中,"小马哥"的妈妈讲过在儿子刚出生一年多的时间内换了6个保姆,这其实是一件严重伤害孩子安全感的事情,因为安全感需要稳定的依恋关系和依恋对象,()而保姆像走马灯似地换来换去,孩子不断经历着与熟悉保姆分离的焦虑和适应陌生保姆的痛苦,如何能建立起安全感?
"小马哥"的妈妈把换保姆的原因,归结于孩子的调皮,而真实的原因可能是她自身就是一个缺乏安全感的母亲。这很容易导致她对保姆的不信任,正如她怀疑班主任陈学冬会不喜欢自己的儿子,会抛弃他一样。
同样,"小马哥"无价值感的问题也能从母亲身上找到影子。比如第三期节目中她情绪失控地指责陈学冬时,她知道"小马哥"存在的问题,却接受不了实习班主任陈学冬直白的言语,正如她所讲:"你表达的方式……让我们觉得在你面前都抬不起头……""小马哥"平时的表现其实同妈妈一样,当受到挫折、失败和被人否定后,往往会表现出愤怒、攻击、情绪失控等行为。

一年级综艺节目观后感集合70条


虽然"小马哥"的行为带着父母的影子,但我们也不能因此对他们有太多的责难,每个父母都是从孩子走过来的,正如他的妈妈对陈学冬所讲:"我总觉得自己像个小孩子一样,在你面前……"如果她的童年没有得到父母足够的爱,没有建立足够的安全感,她内心就像永远长不大的孩子一样整日战战兢兢,很难有足够的能量去爱"小马哥",也很难让他拥有安全感。这也是为什么我总要强调父母需要跟孩子共同成长的原因。
尽管网上很多人都不喜欢"小马哥"的行为,但是我们需要知道他内心其实是慌张和弱小的,我感触最深的是他在第三期节目中当小老师时忐忑地说:"我只会讲吓人的故事……"一个只会讲吓人故事的孩子内心该有多少恐惧感啊!
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很多与"小马哥"一样的孩子,他们都需要被理解,被同情,被给予正确的爱和教育。
一年级观后感(二)
各行各业都存在很大的竞争,弱肉强食的生存规律总是在各种时代、各种场合所适用。而今,电视行业的竞争可谓精彩而丰富,各大卫视争收视,为搏观众眼球 想出了各式各样的节目形式,争奇斗艳!
而最近最火的一档节目中就有这样特别的一个,叫做《一年级》,顾名思义,真实再现了一群刚上一年级的孩子所发生的故事。有所不同的是,这个由36名学生组成的一年级一班的班主任是"暖男"陈学冬,生活老师是"女神"宋佳,两位都是演员。 当然,这是为了收视的问题,让明星来体验老师的日常可不是个新鲜的招数么!
巧的是,今年是我工作的第一年,所带的正是一年级!和一般的观众一样,我也是看到孩子们的各种表现都会忍俊不禁,看到两位明星老师招架不住的时候也会为他们心急,但却不得不说,除此之外,我也多了一些"感同身受".
大家都明白,这毕竟是一个公开的节目,很多时候明星老师还会克制一下自己的言行,加上后期剪辑等等众多因素,节目播出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
一年级难教是大家达成的共识,难教的.不是知识,而是"规矩".就像节目中那样,孩子们完全不在状态里面,不知道有多少孩子也曾经像节目中那些小孩子一样有过"想把学校一把火烧掉"这样的想法。
我总是觉得自己能在节目中孩子的身上看到我们自己班上孩子的影子。看过节目的人肯定都认识马皓轩这个孩子,就是一个"小炮筒子",一急说话就结巴,我们班上赵文强就是完全一样的!我还记得一个孩子叫"李昊煜",节目中有一次上语文课,他老是在讲话,捣蛋!当时我立刻就想到了我们班上王辛培,长得都有点像,行为举止也像,总是有很多很多莫名其妙的 问题。

一年级综艺节目观后感集合70条


还有生活老师宋佳,开始的时候都崩溃的哭了,也有家长因为孩子病了,就责怪她,这些都是真实而平常的。可以理解,谁家不宠孩子呢,遇到宠过头的就更麻烦了。我也遇到过这样的事情,我们学校食堂是用饭票吃饭的,曾经有个家长气势汹汹的来跟我说他们家孩子饭票没了,口气非常不好,意思是被班上其他小朋友偷了,结果是在他自己书包里找到的。
这个节目有血有肉,真实有趣,却有一点是没有体现出真实教育的,就是节目的重点放在了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上,课堂上的表现却画面不是那么多的。而对于我们来说,学习可能才是更重要的,课堂上存在若干的状况都是令人着急的。
每周我们学校要开会,特地用专门的时间搞了一个"讲坛",让每位老师轮流讲讲教学的
我时常走在学校里,会跟其他人说:"这些孩子一个个下课了看着都挺萌的,上课的时候我有时候会忍不住想发火。"为什么?归根到底还不是因为成绩,还不是因为你想要他们认真听讲,而他们却完全坐不住,没一会儿就东摸摸西摸摸,讲话走神。
节目再逼真,终究也只是一部分,绝不会是全部。教育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不断摸索、不断学习、也不断进步!
一转眼新的一期《开学第一课》又来了。每年的开学第一课都给了我很多的启迪和教育,下面是关于一年级学生《开学第一课》观后感的内容,欢迎阅读!
一年级学生《开学第一课》观后感1
开学之际,我收看了中央一台播放的“开学第一课”节目。
随着周笔畅姐姐的歌声,节目拉开了序幕。今年“开学第一课”的主题就是:乘着梦想的翅膀。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有了梦想才会有动力的去实现,在实现的过程中为了梦想,不管遇到任何困难只要坚持就能胜利。其中给我印象深刻的是付丽鹃姐姐和廖智老师。付姐姐加入了八一跳伞队,在队里她每天都要接受6个小时的高强度体能训练。刚开始,她累得想过放弃,但转念一想为了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跳伞运动员,她选择了坚持,凭着勇敢和毅力走到了现在。
常听大人们说:现实是残酷的。然而廖智老师面对她在地震中失去的双腿时却显得那么的美好。她为了自己的舞蹈梦想,虽然失去了双腿,但她忍着痛苦选择了坚持,就因为坚持才成就了廖老师的舞蹈梦,让她没有双腿也可以跳得那么精彩。

一年级综艺节目观后感集合70条


看完“开学第一课”,我知道每个人成功的背后都会碰到许多困难的事情,但是只要相信自己有毅力并坚持下去,再困难的事情也会很容易解决。所以,我相信只要坚持,梦想就一定能够实现。让我们为自己的梦想加油吧!
一年级学生《开学第一课》观后感2
今天晚上,我们在CCTV2看《开学第一课》,这是由国家教育局和中央电视共同举办的,以爱的教育为主题。《开学第一课》在象征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惜精神的长城脚下开讲。“爱是分享”是第一课,班主任是王小丫,班长是吴磊,我记得徐丹老师说了一句话:“爱是给予,爱是分享。”虽然这句话很短,但是会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爱是承担”是第三课,里面有个小故事十分令我感动:我个叫马鹏飞的同学,8个月父母双亡,本来是奶奶来照顾他的,可是到他8岁的时候,奶奶却因为糖尿病而失明了,8岁的鹏飞自己要撑起这个家,每天要做饭,帮奶奶按摩,打针,还要读书……每天只睡了6个钟,而且照顾了6年。这就我感动的地方,鹏飞他要照顾奶奶,又要干活,还要读书,真是不容易。
有了这次的《开学第一课》,使我明白了爱是力量,爱是分享,爱是承担,爱是荣耀!
一年级学生《开学第一课》观后感3
2018年《开学第一课》的主题是“创造向未来”,无论是“京剧小达人”王泓翔和虚拟歌手“犀”共同演唱的《墨梅》,还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用大飞机C919,亦或是神秘“嘉宾”无壳孵化小鸡“小茶缸”,都在像我们展示创造的魅力。在“创造精神”指引下,我们大胆想象,勇于探索,坚持奋斗,不断实现个人的目标和国家的进步。
生活中,人们总是向往着一种美好的生活,朝着远方去旅行,去看那美丽的`风景,去看那悠久的历史,更多的是一种梦想,一种梦想的归宿,一种看不见的灵魂里涌动的向往。
在2018年开学第一课节目中,成龙大哥寄语学子:未来需要梦想我们生活在一个每天都发生奇迹的时代,创造精神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往往有梦想的人才会取得更大的成功,梦想是指路的明灯,没有梦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所以说梦想创造未来。著名作家海伦凯勒,是一个残疾人,在她的生活中几乎没有一点光明,但是她克服了种种困难,看不见任何东西的她用手摸书本来获取知识,虽然生活如此艰辛,但是她却活得有滋有味,残疾带给她的有什么呢?她还不是生活得一样甜美,甚至比正常人做得更好,这就是因为梦想,因为梦想她走得更远、更好,是梦想创造了她未来的生活,所以她可以走得更好,因为这一切都是她努力去争取的。

一年级综艺节目观后感集合70条


如果说生命是一盏昼夜不灭的长明灯,那么梦想就是支持它尽情燃烧的灯油。梦想,创造人生的奇迹,创造美好的未来。
一年级学生《开学第一课》观后感4
今天早上,当我还在睡懒觉的时候,妈妈就把我从梦中扯了出来,让我坐在电视机前等这个节目,当时我很不情愿,但当节目开始的时候,我被深深的触动了。
在节目中,通过案例分析以及专家的讲解,让我了解了在灾难来临的时候应该怎样自救。
比如火灾来临的时候,我们应该迅速找到安全通道,尽量是身体贴近地面;有浓烟时,应用湿物捂住口鼻;若身上着火了应在地上打滚,将火扑灭。在农村,许多孩子的父母都外出打工,把自己的孩子交给年迈的父母照看。
所以许多小伙伴都在没有父母照看的情况下私自结伴去河边游泳。在这时,溺水的情况就常常发生。由于溺水者缺乏自救知识,不知道应该把自己的口鼻露出水面,因此导致悲剧的发生。
所以,当溺水情况发生的时候,我们不应该盲目的下水营救,应该呼喊大人相救。
随着节目的深入,也更加让我了解了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如在马路上行走的时候应靠右边行走;在过马路的时候应走人行横道;“红灯停,绿灯行”,“宁让三分,不争一秒”。
我们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安全教育对我们非常重要。通过这次节目,使我们树立了安全意识,了解了很多的安全常识,学会了自我保护,提高了应变能力。这次节目也更加让我明白了生活是美好的,生命是值得珍惜的。生命只有一次,让我们珍惜生命吧!
《一年级生》,也译为《我的80后同学》,影片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讲述了一位曾是独立运动武装斗士的84岁肯尼亚老人,为自己从未得到过的入学读书的权利而斗争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马鲁格是个反殖民的老战士,作为茅茅党的一员,参加过独立战争,并在战争中丧失了一切,他的妻子儿女,还有他的腿,一个人孤独而顽强地生活着。本来他可以在平静的生活中终老,然而肯尼亚政府提供给全民免费教育的通告,又让雄心再起,决心在死去之前学会写字,去读懂对他来说非常重要的一封信。
电影重点描绘的是老人争取入学时候的坚韧和入学之后引起的社会风波以及他非凡的校园生活。老人的入学经历颇为坎坷,当肯尼亚这个教育资源贫瘠的东非国家开始实行免费公民教育后,适龄儿童纷纷涌入小学,而无论是校方还是家长都对这个衣衫褴褛的84岁老人嗤之以鼻,马鲁格一路遭遇了阻扰和刁难。但是他放下长者的身份,自己修补校服,拄着拐棍来到学校,而这种精神也打动了学校的女校长珍妮,于是同意让马鲁格入学受教。珍作为开明且受过教育的非典型女性,具有教育工作者身上应该具有的优质道德和价值评判标准,在受到社会和家长甚至同伴和丈夫的质疑和刁难后,她仍以一颗赤忱之心帮助这位曾为国倾其所有的长者获得受教育的权利。

一年级综艺节目观后感集合70条


电影主要刻画的.人物当然是最老小学生马鲁格,这位老人已经过世,在此之前他曾是个反殖民的老战士,作为茅茅党的一员,参加过独立战争,并在战争中丧失了一切,他的妻子儿女,还有他的腿,一个人孤独而顽强地生活着,本可以平静老去的他为了争取自己受教育的权利,重新穿上校服拿起铅笔和作业本走进课堂,学习大小写字母和数字。当他的事迹受到了人们瞩目后,他的
影片最打动人的当然不是单纯的拍摄手法,而是两位主人公对教育宗旨的坚持,一个是为了受教育而奋斗,另一个则是作为教育工作者为教育平等而奋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