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文库精选

古典舞忆钱塘江观后感总汇

2022-05-25 来源:百合文库

古典舞忆钱塘江观后感总汇100句



【原文】
《忆钱塘江》
宋李觏
昔年乘醉举归帆,隐隐山前日半衔。
好是满江涵返照,水仙齐著淡红衫。
【赏析】
这首《忆钱塘江》,不写气势恢宏的钱塘江潮,而写夕阳晚照下的钱塘江美景,并以一个“醉”统摄全篇,十分新奇独特。
首句回忆当年在钱塘江“乘醉”游赏的情景。其中“昔年”二字,紧扣诗题的“忆”;而“乘醉”则表明诗中景物是作者醉眼所见。“隐隐山前日半衔”句,写夕阳西下,一半在山头悬挂,一半已经隐匿。着一“衔”字,化主动为被动,充满意趣,这正是醉酒之人所观景物的特点。“好是满江涵返照,水仙齐着淡红衫”两句进一步展开联想与想象,描写了一幅夕阳余晖映照江面的壮美画图。“满江涵返照”五字,概括力极强,把残阳铺射在水中以至江水通红、波光粼粼的景象一语概括。唐白居易有“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诗句,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暮江图,而“满江涵返照”所刻画的不仅有白诗的意境,还给人以悠悠不尽的"余味。最后,作者展开想象的翅膀,以“水仙齐着淡红衫”的比喻,再现了夕阳辉映点点白帆的奇景。这两句虚实结合,展现了钱塘江幽美宁静的一面,体现了作者的奇思异想。
【作者简介】
李觏(1009~1059)字泰伯,北宋思想家、诗人。李觏博学通识,尤长于礼。他不拘泥于汉、唐诸儒的旧说,敢于抒发己见,推理经义,成为“一时儒宗”,四方学子前来就学者常数十百人,曾巩、邓润甫等都是他的学生。后得范仲淹、余靖等推荐,皇佑二年(1050),旨授将仕郎,试太学助教。嘉祐二年(1057),用国子监奏,召为太学说书如故。嘉祐四年,令其权同管勾太学。因迁葬祖母,请假还乡。八月卒于家。
李觏自幼聪明好学六七岁始“习字书”,十二岁就能写文章。十四岁父亲去世,母亲“垦阅农事,夜治女功”(《先夫人墓志》),得免冻馁之苦。服丧三年,十七岁始出外游学。二十岁以后,文章渐享盛名。李觏也象其他读书人一样,想通过科举,登上仕途,干一番事业。但是,他在科举仕进的道路上却一再受挫,未能如愿,自叹“生处僻遐,不自进孰进哉!”景佑年间,他步行到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寻求仕进之途,毫无结果而归。次年,参加乡举,又名落孙山。庆历元年(1041),应茂才异等科,有旨召试。李觏入京,又未中选,在京城“忧愁经岁”,抑郁不乡。遭受这几次打击之后,遂无意仕进,隐居著述。南城立学,被聘为郡学之师。创立盱江书院,教授自资。

古典舞忆钱塘江观后感总汇100句


忆钱塘江
宋李觏①
昔年乘醉举归帆,隐隐山前日半衔。
好是满江涵②返照,水仙③齐著淡红衫。
【注释】①觏:读gòu。 ②涵:包含。 ③水仙:指水中女神。这里喻指归帆。
1.这首诗描绘了 时分的景色。诗中“隐隐”照应了前句中的“ ”一词。(2分)
2.此诗想象奇特,比喻生动。请描绘三、四两句所展现的画面。(3分)
3.请你从思想内容或表达技巧方面对诗歌第三、四句进行鉴赏
答案:
1.(2分)黄昏(傍晚) 醉
2.(3分)最迷人的是夕阳返照江面,江水一片红 光。水面上,点点白帆也泛着淡红光芒,在夕阳的辉映下,宛如一群穿着淡红衣衫的水仙,凌波微步,美艳动人。
3.思想内容鉴赏示例:诗人以优美的笔触描绘了返照入江的情景,展开想象的翅膀,艺术地再现了夕阳辉映点点帆的奇景,表达了诗人对钱塘胜景的喜爱之情
表达技巧鉴赏示例:①采用比喻手法,形象地描绘出了江面上点点白帆在夕阳的辉映下宛若水中仙女们一齐穿上了淡红衣衫的奇景②融情于景,诗人把自己对钱塘胜景的喜爱之情融入满江夕照和点点白帆之中③虚实相间,形象地写出了诗人醉眼中亦真亦幻、令人陶醉的钱塘江奇景的特点
赏析:
李觏的这首《忆钱塘江》,独辟蹊径,与众不同。诗人在诗中不写气势恢宏的.钱塘江潮,而以“醉”这一传神的诗眼统摄全篇,形象生动地反映了醉眼中夕阳映照下的钱塘江奇景。
诗的前两句“昔年乘醉举归帆,隐隐山前日半衔”,写诗人当年乘醉行船归来,一路观赏着钱塘江傍晚的美景。首句中的“昔年”二字,紧扣诗题的“忆”,表明诗人是凭自己的记忆来描绘他当年观赏钱塘江之奇景的;“乘醉”二字则告诉人们他当年是醉眼赏景的。正因为诗人是醉眼赏景,所以他放眼望去,隐隐约约地看到夕阳西下,一半已隐身匿迹,另一半还悬挂在山头上,仿佛山口衔着半个夕阳似的。次句中的“隐隐”、“衔”诸语下得颇为精妙,很切合诗人醉眼赏景的特点。
诗的后两句“好是满江涵返照,水仙齐着淡红衫”,其意是:此时此刻,最迷人的还是返照入江,满江一片红光,那江面上的点点白帆,在夕阳的辉映下,宛若水中的女神们一齐穿上了淡红的衣衫。这里,诗人先以“好是”二字提示下文将拓深诗的意境;继而,以优美的笔触描绘了返照入江的情景;最后,则展开想象的翅膀,以“水仙齐着淡红衫”奇妙的比喻艺术地再现了夕阳辉映点点白帆的奇景。这两句诗亦实亦虚,虚实相间,也完全切合诗人醉眼观赏醉景——令人陶醉的钱塘江奇景的特点,体现了作者的奇思异想。

古典舞忆钱塘江观后感总汇100句


【原文】
《忆钱塘江》
宋·李觏
昔年乘醉举归帆,隐隐山前日半衔。
好是满江涵返照,水仙齐著淡红衫。
【注释】
钱塘江:亦作“钱唐江”。浙江的下游,称钱塘江。江口呈喇叭状,海潮倒灌,成著名的“钱塘潮”。
昔年:往年;从前。
归帆:指回返的船只。
好是:好像;犹如。亦作”好似“。
涵:包含。
水仙:传说中的水中女神。这里喻指归帆。
【译文】
当年乘醉登上归家的帆船,看那两岸隐隐的青山前太阳已落下一半。
此时此刻,最迷人的还是返照入江,满江一片红光,那江面上的`点点白帆,在夕阳的辉映下,宛若水中的女神们一齐穿上了淡红的衣衫。
【赏析】
这首《忆钱塘江》,不写气势恢宏的钱塘江潮,而写夕阳晚照下的钱塘江美景,并以一个“醉”统摄全篇,十分新奇独特。
首句回忆当年在钱塘江“乘醉”游赏的情景。其中“昔年”二字,紧扣诗题的“忆”;而“乘醉”则表明诗中景物是作者醉眼所见。“隐隐山前日半衔”句,写夕阳西下,一半在山头悬挂,一半已经隐匿。着一“衔”字,化主动为被动,充满意趣,这正是醉酒之人所观景物的特点。“好是满江涵返照,水仙齐着淡红衫”两句进一步展开联想与想象,描写了一幅夕阳余晖映照江面的壮美画图。“满江涵返照”五字,概括力极强,把残阳铺射在水中以至江水通红、波光粼粼的景象一语概括。唐白居易有“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诗句,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暮江图,而“满江涵返照”所刻画的不仅有白诗的意境,还给人以悠悠不尽的余味。最后,作者展开想象的翅膀,以“水仙齐着淡红衫”的比喻,再现了夕阳辉映点点白帆的奇景。这两句虚实结合,展现了钱塘江幽美宁静的一面,体现了作者的奇思异想。
【拓展】
李觏的简介
李觏(1009~1059)字泰伯,北宋思想家、诗人。李觏博学通识,尤长于礼。他不拘泥于汉、唐诸儒的旧说,敢于抒发己见,推理经义,成为“一时儒宗”,四方学子前来就学者常数十百人,曾巩、邓润甫等都是他的学生。后得范仲淹、余靖等推荐,皇祐二年(1050),旨授将仕郎,试太学助教。嘉祐二年(1057),用国子监奏,召为太学说书如故。嘉祐四年,令其权同管勾太学。因迁葬祖母,请假还乡。八月卒于家。

古典舞忆钱塘江观后感总汇100句


李觏自幼聪明好学六七岁始“习字书”,十二岁就能写文章。十四岁父亲去世,母亲“垦阅农事,夜治女功”(《先夫人墓志》),得免冻馁之苦。服丧三年,十七岁始出外游学。二十岁以后,文章渐享盛名。李觏也象其他读书人一样,想通过科举,登上仕途,干一番事业。但是,他在科举仕进的道路上却一再受挫,未能如愿,自叹“生处僻遐,不自进孰进哉!”景祐年间,他步行到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寻求仕进之途,毫无结果而归。次年,参加乡举,又名落孙山。庆历元年(1041),应茂才异等科,有旨召试。李觏入京,又未中选,在京城“忧愁经岁”,抑郁不乡。遭受这几次打击之后,遂无意仕进,隐居著述。南城立学,被聘为郡学之师。创立盱江书院,教授自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