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文库精选

海边的曼彻斯特观后感手写汇集

2022-05-25 来源:百合文库

海边的曼彻斯特观后感手写汇集70句



《海边的曼彻斯特》观后感一:
《海边的曼彻斯特》这并不是英超曼联的那个,而是美国当地的一个小镇,如今这个小城故事却成了2017年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大热,对于这部片子的讨论也是不绝于耳。很多人在为马特达蒙放弃该片而惋惜,但转念一想,卡西·阿弗莱克在电影里的精彩,是不是该让你庆幸马特·达蒙太忙了呢。
比起大热的《爱乐之城》,《海边的曼彻斯特》确实人气不足,但这并不能掩盖其优秀影片的事实。名不见经传的男主卡西.阿弗莱克因这部片子增加了曝光度,也让更多人了解他,他的故事也如同这部电影一样,充满了话题性。人的一生本来就是这样起起伏伏,而这样一部充满人生哲理的影片《海边的曼彻斯特》足以令我们陷入思考。
《海边的曼彻斯特》和那些伟大的以塑造角色而著称的杰作一样(比如《肖申克的救赎》、比如《阿甘正传》),有着经典好莱坞电影的结构和特征,与此同时,本片在剧作上的高明和深厚功力,是这部影片出类拔萃的原因。《海边的曼彻斯特》就像是一部悬疑电影,很多人都会产生非常多的疑问,例如:这个男人怎么面瘫成这样?怎么老拍这个水管工在铲雪?这就是电影吸引人的所在。
《海边的曼彻斯特》叙事主线是李·钱德勒要处理哥哥的后事,他的侄子正值青春期,令人头疼。深层次的则是是他们俩之间的关系,一个叛逆的侄子和叔叔在这段相处时期闹出了许多矛盾和闹剧。他们俩之间虽然常常不愉快,可是却彼此深爱着对方,也成为电影的一抹亮色。
在《海边的曼彻斯特》中很多细节都令人回味。比如哥哥乔的温暖和细腻,他虽然戏份不多,可是形象非常丰满。弟弟生无可恋,住进了地下室(电影开头拍他天天铲雪的地方,就是那个房间唯一的窗子),哥哥来看他,二话不说,拖他去买了几件家具:“这才有点家的感觉。”
这部电影最令人触动的就是每个人的喜怒伤悲,都只能自己承受。命运将你击倒的时候,无论选择振作、放弃、遗忘、逃避、为别人而活着……选择权都在你自己的手上。生活的确要继续,可是生活的目的在哪?这是故事最后给我们留下的伏笔。

海边的曼彻斯特观后感手写汇集70句


《海边的曼彻斯特》观后感二:
第89届奥斯卡颁奖日期临近,没有被获14项提名的《爱乐之城》煽哭,却被获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最佳男配、最佳女配、最佳原创剧本6项提名的《海边的曼彻斯特》慢慢地灌了一大壶,好几天缓不过劲儿来。
李,波士顿的一个水管工,工作中的他是一个像没有情感没有嗅觉被抽掉了神经的人,会和客户吵架,拒绝道歉。在酒吧他又敏感得非得打一架才能活过来。
镜头回闪,年轻时曾经陪着哥哥和小侄儿出海,一个劲儿地想讨好小侄儿,试图想挤走侄儿心目中占第一把交椅的老爸,自己跃居其上。没想到,机会终于来了。哥哥去世,留了遗嘱,把侄儿的抚养权交给他,还给他留了5000元的搬家费。
曾经转念一闪的闹笑,没想到终于有成真的一天。但早已是物是人非。小侄儿已经成了16岁的大小伙子,个子都高过他一头。不再是那个可爱的小毛头,除了对那艘船的热爱以外,他要约会、要组乐团、要打冰球,忙得团团转,不肯离开他习惯的生活,甚至对父亲的尸体他只远远地看了一眼。
李貌似只能接受哥哥的安排,搬回此地。每个人告别故乡的理由都不一样,有的是为了寻找更好的生活,有的是要斩断不能回头的过去,李显然属于后者。
伤疤就这样一层层揭开:他因为一次雪后深夜的步行买酒,在孩子们居住的房子壁炉里没有放防火板诱发了一场致命的火灾,三个可爱的孩子被大火吞噬。他成了罪人,法律虽判他无罪,他却拔出警察的枪欲自尽。
子散妻离,他一个人远走波士顿,过着没有知觉的日子。被哥哥的葬礼拉回故乡的他发现时间在流逝,每个人都在治愈:前妻又结婚了,还有了孩子,向他道歉过去的伤害。甚至疯疯癫癫的嫂子也再次开启的新生活。唯独他像被囚禁在过去的时间轴上,无法脱身。就像涨潮退潮时冲到海岸上的浪花,潮一退,就又回到原来的轨道。
所有的人都可以原谅他,唯独他不能。
有一种痛是“生命中无法承受的痛”,不能轻易触碰,不能说放就放下,更不会须臾遗忘,就像那三张从头到尾没有露面,但观众都知道的三个孩子的照片一样,时刻相伴在他的床侧,但却不能随便触碰。

海边的曼彻斯特观后感手写汇集70句


回到故乡,就像回到了他过去的原罪现场,不管多少年过去,那些传闻总会如影随形。他爱自己的侄儿,尽职尽责,想完成哥哥的托付,但是他不能。
我们一向只对生活中的勇者献上敬意,对弱者似乎不屑一顾,但李在认怂的这一刻却特别地被打动。谁都有过不去的时候,并不是所有的过去都可以翻篇,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可以另起一行。
他认怂的一刻,甚至替他松了口气。
看过了太多痛苦挣扎过来的故事,很少有这样被生活吞噬、反抗无力的,但他们也是这世界上真实的存在。
《海边的`曼彻斯特》观后感三:
无论是英文原名,还是中文翻译,本片片名都给人很浪漫、很温柔的感觉。
但这是一个错觉。因为“海边的曼彻斯特”,并非描绘一个名叫曼彻斯特的海滨小镇,而是那个小镇的全名,就叫“海边的曼彻斯特”(Manchester-by-the-sea)。很自然的,影片讲述的,是发生在这个小镇上的故事;而这个故事,一点都不温柔。
再看预告片,它让人觉得本片会是那种有笑有泪的正剧,应该会表现人生有得有失,最终会主打亲情,以温馨暖调收尾。毕竟,一大波所谓“独立电影”,都是这个路数。然而,以那样的期待来看本片的话,会出现较大的偏差——取决于每位观众的偏好——这种偏差,或者会让你不满到郁闷,或者会让你在意料之外,有一丝领悟。我是属于后一种。
像很多文艺片一样,本片开场非常“平常”,但一点也不“平淡”。因为除了给出主角的日常工作,观众依然对他一无所知;敏感的观众,可以从很多场景和表演的细节,看出主角身上“有戏”,接下来,似乎可以期待很精彩的戏剧冲突。
影片接下来的情节,似乎也在逐渐揭示所谓“戏肉”,可能是一出家庭闹剧:这当中涉及到兄弟、夫妻、父子、叔侄的关系,其核心,可能是兄弟强加的对侄子的抚养权问题。
先不说后面的转折,影片前半段在展示这些表面情节时,若隐若现似乎有所保留。比如,主角看起来比较怪,别人看他的眼光不一样,特别是家乡熟人对他的态度,总有一种热情中夹杂着担忧的神情,然后再回头细品,“热情”也变了味,依稀更多是“同情”。再联系主角那种“近乡情怯”的表现,在“海边的曼彻斯特”那座小镇里,一定发生过什么事情让他难以忘怀。

海边的曼彻斯特观后感手写汇集70句


这种对真相的期待,可能会让不耐烦的观众、有按“快进”的冲动。但文艺片老饕们都懂,这种“欲盖弥彰”的隐忍,才是此类影片的魅力所在。其中关键,在于编导得在“揭示”那一刻前、提供足够丰富的细节,一方面让观众的胃口越吊越高,另一方面,则为提升“揭示”的震撼效果,而暗自积蓄力量。
本片在这方面的动作,多半靠那些貌似不经意的“闪回”。通过那些回忆场景,编导让观众了解了处于不同时期、处理不同关系时的主角,但这种了解,同时又被刻意局限在难以融合的范围内,观众虽说对主角过去的生活、以及他的个性了解更多,但这些细节还缺少一个担任连接——确切地说是“转折”——的关键节点;在这些有意制造的支离破碎细节中,编导无论是在情节演进节奏上,还是在观众的情绪上,都储备了足够的能量。
看完一部作品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
《海边的曼彻斯特》观后感1
这部影片之前我没看过预告,看海报以为是爱情片。而且没想到Michelle Williams戏份那么少,Casey Affleck是绝对主角。
Casey 饰演的角色是个曾经不懂得珍惜生活、家人的年轻人,一夜之间家毁人亡,三个孩子全部葬身火海,妻子也终于彻底崩溃,无法承受打击,离开了他。而后开始了浑浑噩噩行尸走肉一般的生活。而哥哥的离世,使他成为了侄子的监护人。一个对生活已丧失所有热情的人,却不得不担负起这突如其来的责任。他无力感知的亲情,以这种他别无他选的方式压了回来。而后前妻又投入到新的感情中,她的生活步入正轨了。时隔多年,她开始换位思考,她意识到了当初她的离开对Casey来说是多么残忍。当然,她的退缩、逃离也是情有可原。
对于这个角色,Casey演绎的非常到位,整部片中他没有一分钟令我出戏。他就是那个被平庸、残酷的生活折腾着的苟延残喘的普通人,看着真是心有戚戚。
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使得生命中那点遗失的美好几乎拾不起来,恍如隔世一般。日复一日的麻木已经是对灵魂的惩罚,但无常世事却还是能电击一般刺激得人颤抖。谁知道前面还有多少轮?心灵的解脱才是对自己的救赎。

海边的曼彻斯特观后感手写汇集70句


《海边的曼彻斯特》观后感2
很久没有看到交替蒙太奇用得如此舒服流畅的电影,故事冷静而克制,慢慢的很压抑,就像曼彻斯特的海水。有一场戏很厉害,男主遇到了前妻,看哭了,每个人都对爱自己的人更加苛责,甚至会因此责难,拉扯着成为一辈子的伤疤,时间久了,以为结痂了,可摆在面前时依然血淋淋的。
每个人都有一条终究要走完的路,对于一些人来说,路上有些坎儿终究是迈不过去的,但只要还存在着,就不得不继续前行,你只能绕着它走罢了。现实里没有什么能给你神奇力量的鸡汤,也没有什么人能帮你铲除这些坎儿,反倒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坎儿。然而这并没有什么关系,骨子里的.本能会带着你挣扎,就像一只受伤的野兽,只要还活着,就会舔着伤口上路。很惊讶本片美式的架构,日式的内核,与去年的《比海更深》以及很多日本电影探讨的内容真的很相似,但是用美式的手法表现出来带给你一种比日式更爷们更外向的一些的东西,要直观许多。优雅带感的画面,超赞的电影语言,不紧不慢的节奏,非常完整的表述,加上一部好电影的黄金时长,在这137分钟里你可以感受到一种人生。
“海边的曼彻斯特”的独特之处,正在于它不动声色地表现出,面对生命中最深刻的痛楚时,其悲恸和创伤导致更多人可能会被凝固在一个基本生活的水平,自我封闭在情感的牢笼,他不一定会去自我毁灭,不一定去用毒品和性作为出口,他只是无力和世界交互,他所有的温暖和爱已经被罪责和悔恨掏空了。
《海边的曼彻斯特》
从听说有这么一片开始,就非常非常的期待,甚至于下载出来我还一直憋着熬着等澳洲上映,结果家门口的电影院根本不上其他院线排片又太差,忍无可忍还是在电脑上看了。
它对得起我期待了那么久和那么高的期待,但是我对不起它因为这么好的片子我居然看了下载。
剧本太好太好了,本身这种生活片就是我非常喜欢的类型,恰巧导演用了我最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整个故事讲得好极了,平静隐忍又抓人。其实画面不如我想象中的那么漂亮,当然这也可能是因为我是在电脑上看的,镜头一直很喜欢给远景,印象中剧情片应该是喜欢给特写的,另外还有配乐不是太好,虽然我真的很喜欢背景的提琴声,但是有的地方使用得太突兀了,抢走了剧情想要表达的意境。不过这些小小的瑕疵都不影响故事本身的出色,这个出色,并不是说它制造了多少悬念出现了多少意外,我觉得普通观众其实都能基本上猜出剧情的走向,但是让人感到愉快的地方在于,影片使用了一种让观看者可以感同身受的方法,本身同情同理就是一项非凡的能力,既然它能够带给我某种与之相关联某种我也是其中一份子的感情,那么这部影片本身也是非凡的。

海边的曼彻斯特观后感手写汇集70句


我喜欢这种类型的片子是因为它不代表某种观念也不是高呼某种观点,它的美好在于它所讲的故事实在是太普通了,普通到我们到最后都会明白,这其实就是生活。
那些普通生命中不可抗拒的力量实在是太让人难过了,而影片的冲击力正是来自于我之前所提到的感同身受,那样的无能为力和无可奈何,人生就是有那么多无法跨过去的坎儿,那些不堪回首的记忆是你永远追悔莫及和无法和解的过去。
《海边的曼彻斯特》观后感二:
《海边的曼彻斯特》其貌不扬,也没有什么噱头。这个有点拗口的片名其实就是个美国小镇的地名。事实上也确实如此,这部影片在去年的圣丹尼斯电影节上首映,口碑甚高但是传播度却很一般。即便在有颁奖季前哨站之称的多伦多电影节上,这部影片在舆论中的提及率,也远远不及更有话题性的《爱乐之城》和《月光男孩》,但它的高水准是无可否认的。
它的故事是这样的:由于哥哥乔(凯勒·钱德勒)的离世,李·钱德勒(凯西·阿弗莱克)成为他16岁的侄子帕特里克(卢卡斯·赫奇斯)的法定监护人,他不得不回到家乡的小城市,他的生活也发生了改变。
是的,没有更多你需要记住的角色名字了(再加上一个吧,饰演她前妻兰迪的米歇尔·威廉姆斯)。
简单且生活气息浓厚的故事梗概,更容易让很多不明所以的观众望而却步。很多人说到这部影片,都会加上一句“马特·达蒙是这片子的制片人。”
一部电影可能让你笑,让你哭,可能会让你看到大开眼界的画面,或者剧情跌宕起伏让你惊讶,也可能演员的表演令你动容。这些其实都算不上是“好电影”的标准,可是一部“好电影”会包含以上的一切,更重要的是,它会成为你生命中的一部分。
这么说一点也不夸张。在这137分钟之后(是的,这个片长的确令人望而生畏),你会像是和这部电影的主人公共度了一段时光,你慢慢了解他身上的故事,改变自己对他先入为主的看法,就像是在自己的生活中,认识了一个新朋友。
这个角色和人物是如此的鲜活和丰满,足以让你相信,在地球上的某个地方,可能就是那个美国麻省的海边小城,那位李·钱德勒和他的侄子在生活着。你会好奇,他们今天过得怎么样?

海边的曼彻斯特观后感手写汇集70句


和那些伟大的以塑造角色而著称的杰作一样(比如《肖申克的救赎》、比如《阿甘正传》),《海边的曼彻斯特》有着经典好莱坞电影的结构和特征,与此同时,本片在剧作上的高明和深厚功力,是这部影片出类拔萃的原因。
在这里,再和你分享一个判断好电影的标准:有多少剧情不是通过角色们的对白或者更粗暴的旁白、字幕来推进的?反过来说,也就是影片中的“潜台词”有多少?
《海边的曼彻斯特》叙事的方式,像是一部悬疑电影。你在看影片的前15分钟时,会产生种种疑问:这个男人怎么面瘫成这样?怎么老拍这个水管工在铲雪?怎么他自己亲哥去世了他还能那么冷静?他还有良心吗?为什么别人说到他的时候都有异样的表情?他到底做了些什么?
对一个人进行先入为主的判断,甚至带有些恶意的猜测,和我们真实生活中的如出一辙。
《海边的曼彻斯特》另一个杰出的地方,是成为了那条生活的.渐近线。
影片的叙事主线是李·钱德勒要处理哥哥的后事,他的侄子正值青春期,令人头疼。暗线是他们俩之间的关系,一个叛逆的侄子和叔叔在这段相处时期闹出了许多矛盾和闹剧(比如他要让叔叔给自己睡姑娘打掩护)。他们俩之间虽然常常不愉快,可是却彼此深爱着对方,也成为电影的一抹亮色。
生活总是比电影更加戏剧化的。大多数陈词滥调的作品,只能用流于表面的情节和表情来“表演”。可是电影里卡西·阿弗莱克和饰演自己前妻的米歇尔·威廉姆斯为数不多的几场对手戏,都堪称是影帝影后级别的发挥。这两个令人心碎的角色把自己的悲伤和心中的真情隐藏得像是大洋中的冰山一样,更加令人动容。
说到这,你是不是又产生了疑问:他们因为什么而分离?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影片埋设下的最大伏笔,也会让你对于这个人物的看法产生完全的改观。在影片的中段,这个答案揭晓之后,之前的萦绕在李·钱德勒身上的一个个谜团都随之而解。就像生活里,你和朋友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知道了彼此心中藏得最深的秘密,自此成为了挚友——李·钱德勒这个人物,在这一刻从电影里走进了你的心里。

海边的曼彻斯特观后感手写汇集70句


每个人都一样,心中淤积的情绪需要宣泄的出口。电影里,直到影片的末段,李·钱德勒在一次酒吧打架之后,突然哭泣。那个时刻,你也会替他松一口气:哭吧,哭吧,别再憋着了。一个时刻表现坚强的人,只有在最信任的人面前,才愿意放下伪装,露出脆弱的那一面。角色和观众直接的关系,和故事发展一起递进着。
正因为如此,哪怕你知道了关于他的所有答案,哪怕你已经理解他现在的一切所作所为,可是当他说出全片最核心的那句台词:“对不起,我受不了(Sorry.I can’t beat it.)”的时候,你终于发现你永远没办法做到“感同身受”。
这才是这部电影最让人心碎的地方,也是最能打动我们的地方。
每个人的喜怒伤悲,都只能自己承受。命运将你击倒的时候,无论选择振作、放弃、遗忘、逃避、为别人而活着……选择权都在你自己的手上。生活的确要继续,可是生活的目的在哪?这是故事最后给我们留下的伏笔。
好电影就是这样,说得有限,但是给你带来的影响却很深远。我还记得我在看完之后的好几天时间里,都沉浸在整部影片之中,相信你也会是如此。
当然,影片也不是完美无瑕。比如影片的配乐有些喧宾夺主,太过精明以至于容易让人产生一些反感的情绪。对于结尾的处理手法,看法也会是见仁见智的。电影收尾在一个带有些许暗示性的镜头,把影片的情绪陡然提升起来。不过这些都是导演的选择,并不影响整部影片的出色水准。
影片的亮点还有很多,很多细节都令人回味。比如哥哥乔的温暖和细腻,他虽然戏份不多,可是形象非常丰满。弟弟生无可恋,住进了地下室(电影开头拍他天天铲雪的地方,就是那个房间唯一的窗子),哥哥来看他,二话不说,拖他去买了几件家具:“这才有点家的感觉。”
侄子帕特里克叛逆又可爱,其实内心也非常爱自己的叔叔——叔叔不让他和他的小女朋友在家过夜,没有什么原因,就是不让。他抱怨了两句,然后乖乖让小女友回家了。
最后,说一句题外话。当初本片是由马特·达蒙自导自演,后来因为没有时间才变成只当制片人。如今看看卡西·阿弗莱克在电影里的大师级表演,让你还有些庆幸马特·达蒙太忙了呢。

海边的曼彻斯特观后感手写汇集70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