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文库精选

戚继光的故事观后感选录

2022-05-26 来源:百合文库

戚继光的故事观后感选录80条



荡寇风云观后感【篇一】
万众一心兮,群山可撼;
唯忠与义兮,气冲斗牛。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5月27日《荡寇风云》,跟随战神戚继光一起剿灭倭寇!
《荡寇风云》是由陈嘉上执导,赵文卓、万茜、洪金宝、蒋璐霞等主演的历史电影。
明嘉靖年间,倭寇在中国沿海烧杀掳掠,战争节节失利。一代名将戚继光就此组建中国历史上首支“特种部队”戚家军,独创“鸳鸯阵”,装备“狼筅”“三眼铳”“虎蹲炮”等先进武器,与俞大猷将军联合扫平倭患,怒破千军。
戚家军凭借最先进的装备和百战百胜的战绩,及高达十余万的斩级记录,被誉为“16-17世纪东亚最强的军队”;从战队构成到训练方式做到行军作战,都对现代特种部队的建制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这支史上No.1的特战队是如何炼成的?《荡寇风云》将以同类题材从未尝试过的独家视角全新揭秘。
说起戚家军就不得不提这个队伍的灵魂人物戚继光和他的扮演者赵文卓了。长得就是一张“伟光正”的脸,饰演明朝抗倭英雄那是再适合不过了,而且,但凡他的剧也都是有品有质的。
不过光有英雄不行,同样也需要国家的支持,这就不得不提另一位重量级演员洪金宝了。《荡寇风云》是洪金宝首次与赵文卓合作,功夫宗师将饰演俞大猷将军,而且会和戚继光有对手戏,这场面想想就激动。
自古便有英雄难过美人关,万茜所饰演的戚夫人也是巾帼不让须眉,与戚继光的情感主线也将是一大亮点,家国、儿女双线并行,让倭寇闻风丧胆的大将军将亲身示范宠妻宝典。
导演陈嘉上为拒绝“抗日神片”还原真实史诗,跑遍了戚继光所经历的战场以及多个历史博物馆,并邀请到了真实的日本演员小出惠介、仓田保昭饰演最强反派。
“我希望影片可以做到比《鸣梁海战》更真实,不希望因为电影的艺术效果而牺牲掉历史本身的真实性。民族主义不需要把对手妖魔化,历史是怎样的,我就真实地把它还原。”
同时,战争动作戏也是影片的一大看点,导演陈嘉上重点选择了“岑港之战”、“台州之战”等九场大战,每一次大战均有不同的拍摄方法,耗费巨资精心打造的动作战争场面,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大格局战争场景。

戚继光的故事观后感选录80条


与倭寇浪人的对抗跨越海陆,既有长途追击又有近身肉搏,恢宏磅礴的场面是视觉的盛宴。来自《浪客剑心》的服装美术班底,保证了电影同时拥有丰富的考究细节,还有赵文卓、洪金宝两大功夫巨星“双强合璧。”
荡寇风云观后感【篇二】
欣赏京北绵延不尽的长城奇观,回想明朝沿海燃烧的抗倭烽火。两件事看似南辕北辙,实则殊途同归。因为都与戚继光密切相连。要知道八达岭长城正是孟诸公所修造。无论是塞防还是海防,他都可谓是大明王朝的万里长城。但相比于北镇蓟辽的拒虏固边,他横扫东南的"剿匪平寇,更为后世所称颂。《荡寇风云》所展现的正是戚继光抗倭传奇那点事儿,借助戚家军奋勇杀敌抵御外侮,来传递爱国主义价值观。
历史电影《荡寇风云》的导演陈嘉上拍摄这部电影的初衷很简单,就是为了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民族英雄戚继光,了解中国历史。可能很多年轻人会不以为然,觉得历史就等同于过去,了解过去有什么意义?这部电影就为年轻人深刻解读了历史的重要性。
电影《荡寇风云》中详实地还原了历史上明末抗倭的紧张局势,片中的人物都是有原型考证的,是属于忠于历史的拍摄。影片主要讲述明末年间地方官府腐败、明兵军心不整,倭寇趁虚而入,屡次进犯南海,正值内忧外患之时,一代名将戚继光(赵文卓饰)临危受命,与俞大猷(洪金宝 饰)共同联手,用非常手段操练新兵,以先进的武器和精绝阵法武装部队,成为史上首支“特种部队”,也就是闻名中外的“戚家军”,后来也就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南征倭寇还南海太平的传奇故事。
历史上的戚继光抗倭时间长达十二年。影片没有大而全地呈现戚继光参与的各个抗倭战役,只是截取台州战役作为横截面,利用围追堵截的各种战斗状况,表现戚家军如何以寡敌众、怎样连续奔袭歼敌。冷兵器与热兵器并用下,片子的战斗场面既有远景蔚为壮观的攻杀战守,也有中景疯狂对冲的两军交锋,以及近景逼近真实的短兵相接,看得人不禁热血沸腾、壮怀激烈。
一个戚继光带领一支“戚家军”,他一个人就像一支队伍,这支队伍也活成了一个人。在操练新兵的时候,戚继光运用了非常手段,使得每位战士的内心都树立了一种信心,也从精神上鼓舞了整个队伍的士气,这其中的手段,表面看似明末时期训练新兵的招数,实际上对现代的年轻人有着非凡的意义。比如鸳鸯阵法的运用,穿越到现代而言就是很好的职场宝典。戚继光作为戚家军的绝对Leader,首先是给战士们以温暖,爱兵如子,让战士们感受到了组织的温情,上下协同一心,这也成为了战场上致胜的关键法宝;另外除了“软的策略”,也要制定“硬规矩”,明确制度,赏罚分明,有功必赏有过必罚,这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战士的兴致,另一方面也是公平的体现。

戚继光的故事观后感选录80条


之所以“戚家军”能和“戚继光”本人一样名扬万里,其还有一个关键原因在于戚继光不光自己当英雄,他没有私心,他还想让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个协同作战的战士都成为英雄,这是尤为可贵的一点。回归现代而言,每一家公司团队里的领导,首先要有个人魅力,这样可以让身边的员工们得到普照,受感染,大家才有可能变成更好的人。所以说电影《荡寇风云》中关于“过去的历史”对现代也有着非同小可的意义。 片中当然少不了的就是赵文卓与洪金宝的功夫对决,两位功夫巨星的首次合作,功夫迷们怎能不热血沸腾?
可能很多人对历史没有兴趣,只对身边人的身边事感兴趣,那么观看《荡寇风云》这部电影绝对是最佳的选择。这种历史的真实再现,人与人之间的默契配合,领导与下属之间关系的处理,优秀的作战方针……这些真实的活生生的例子,其实要比很多人际关系如何处理、团队意识如何养成等等工具书要有用得多,电影中“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一支队伍要活成一个人。”这种意识的树立,对当今社会有着极高的价值,也因此可以说这部历史真实再现的历史电影其实是很多机构和团体团建的观影首选,这部电影会是一堂深刻的教育课。
荡寇风云观后感【篇三】
电影《荡寇风云》,基本上讲述了戚继光岑港之战、台州大捷的故事。人物形象比较丰满,可能和中日合拍有关,日本倭兵也不是抗日神剧里的那种智障人设。戚继光和夫人王氏的戏份是亮点。不过有个缺点是,对于官员“大人”“大人”的称呼听着辣耳朵。
服装造型上,终于不是飘来飘去的飞鱼曳撒了,披风、直裰、圆领袍、比甲、袄裙、褙子都有展现,立领袄也惊鸿一瞥;缺点就是袖子有点短了。夫人的发髻很好,男性角色的网巾也是妥妥的明风。
武戏方面,火器有鸟绳枪、三孔铳、虎蹲炮等。鸳鸯阵和狼筅也有体现,戚继光研究倭刀也展现出来了。就是强行加的功夫戏略有脱节,不过很好看。戚继光在义乌练新兵的场景与综艺《咱们穿越吧》第二季的一集不谋而合,当时了解到这段历史就觉得很棒。

戚继光的故事观后感选录80条


看了这部电影,我感觉自己对中国历史所知太少,很多像戚继光这样的英雄,我只知其名,却不能说出多少关于他们的事迹。有很多都是我看过一些影视作品后查了资料才了解到的。这样的影视作品太少,我们需要这样的英雄榜样来告诉我们民族曾经的辉煌,告诉我们我们民族经历了种种苦难后是怎样延续到现在的。通晓前路,方知后路,所谓文化自信就是如此吧。
电影《荡寇风云》根据中华民族英雄戚继光的事迹改编,讲述了明嘉靖年间,倭寇在中国沿海烧杀掳掠,在剿倭战争节节失利的情况下,一代名将戚继光(赵文卓饰)组建中国历史上首支“特种部队”戚家军,独创“鸳鸯阵”,装备“狼筅”、“三眼铳”、“虎蹲炮”等先进武器,与俞大猷将军(洪金宝饰)联合扫平倭患怒破千军,实现“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志向的故事。
2017年电影《荡寇风云》
明代嘉靖年间,倭寇在中国沿海烧杀掳掠,在剿倭战争节节失利的情况下,戚继光组建“戚家军”,与俞大猷将军联合扫平倭患,怒破千钧,实现了“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志向。《荡寇风云》还原的正是这一段时期的历史。
电影中展现的台州大捷,是戚继光抗倭历程中比较重要的战役之一。当时明军进至花街,遇倭寇大队人马,戚继光指挥将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歼灭倭寇5500多人,戚家军死亡20人。然后,挥师北进。
《荡寇风云》虽然是古装题材,却和同为博纳出品的主旋律商业片《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动》类似,完成度出人意料,保家卫国的主题很燃,却不过分说教,动作场面很少花架子,而是展示了戚家军如何成为一支拥有不败战绩的“特种部队”,以及戚继光如何成长为一名文武双全的武术家、军事家。
陈嘉上说,他走遍台州大捷中的9个古战场后,决定选取这段历史进行重现,因为这段历史不仅能够体现出戚家军是一支战术先进、训练有素的“特种部队”,也能够表现出戚继光是一个善于改革和管理的领导者,更能够表现出他的民族魂。
“打打打”之余,《荡寇风云》对于戚继光的“人格”也做了很多展示。他管理军队的方式体现了这位战神作为优秀管理者的一面。这种“接地气”展示,让历史传说不再虚浮。影片令人惊喜地在努力贴近年轻人的审美,裸露上半身的戚家军一边唱着戚家军军歌、一边跑步的瞬间,燃情指数不比《凌云壮志》差。更有趣的是,戚继光怕老婆的属性也得到了展示。这段情节很有爱,也承包了影片的一部分笑点。对此导演强调,这都是史书上明确记载的。

戚继光的故事观后感选录80条


2017年电影《荡寇风云》观后感【篇二】
端午假期的中国电影市场,被一部《加勒比海盗5》几乎承包。,但是在好莱坞电影的间期,还是有几部不错的中国电影值得观看,其中就包括《荡寇风云》。《荡寇风云》由博纳影业集团 、寰亚电影、东海电影集团联合出品,陈嘉上执导和编剧,赵文卓、万茜、洪金宝、蒋璐霞等主演。
2000年开始,中国进入了院线电影时代,张艺谋的《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以及陈凯歌的《无极》、吴宇森的《赤壁》、徐克的《狄仁杰之通天帝国》都是很好的武侠古装片。
但近年来国产古装片,对于挑剔的国内观众来说,已经成为了一个烫手的山芋。比如《赤壁》剧情起伏而且面好看,但是被很多影迷认为不符合历史事实;再在比如《大明劫》,很符合历史原著,但是被业内人士认为太过于呆板,严肃。最近几年的《忠烈图》,《杨门女将》,还有赵文卓演的《英雄郑成功》,演员阵容豪华,场面宏大,但是票房惨淡,制作公司和电影公司亏得一塌糊涂。
看完《荡寇风云》之后,我觉得这部历史题材的电影还是拍出了国产古装片的高水准。
腾讯影评说;《荡寇风云》重现冷兵器时代不动如山、动如雷霆的阵法最剧照高境界,及血脉贲张、拳拳到肉的近战肉搏,加入新的视觉效果让战争动作场面更加真实。用电影来讲历史,向全世界展现中国文化及内核,为观众献上一场前所未有、极具中国历史质感的视觉盛宴。
电影的故事情节很多人都已经很熟悉了,讲述了一代名将戚继光荡平倭寇,给沿海老百姓平安太平的故事。明末年间,大明朝已经腐败不堪,军队已经涣散不已、军心不整,难以胜任大规模的作战。倭寇趁虚而入,对东南沿海的居民屡屡进犯。在这个内忧外患,国家江河日下的时代,戚继光(赵文卓 饰)临危受命,与俞大猷(洪金宝 饰)招募三千义乌村民,将这群彪悍的村民训练成为一支阵法精绝、闻名中外的“戚家军”。
导演陈嘉上在接受腾讯网是表示,这部电影拍摄的初衷就是为了让更多的90、甚至00后的年轻人了解民族英雄戚继光,关注中国的历史。导演陈嘉上潜心多年,专门研究了《明史》中的海量资料,访问了大量的当地历史博物馆。

戚继光的故事观后感选录80条


主演赵文卓和洪金宝,是这部电影的看点,同时也是这两位功夫巨星的第一次合作。赵文卓饰演的戚继光,动作精湛,人物气质也很符合戚继光的英雄性格,洪金宝虽然已经65岁了,但是论起武术动作,依然是华语电影圈中最灵活的胖子,扮演的俞大猷给人感觉,依然孔武有力,和赵文卓对打的一段棍法戏也显得画风强劲,丝毫看不出一个老年人的雍容懒散。
对于戚家军的阵法,我们都知道它闻名古今中外。影片场景中,对于戚家军作战阵型的展示,以及人和武器的配合,显得震撼和生动。无论从布景、还是行军战斗都是依旧《明史》以及大量其它的资料撰写的。事实基本确确凿,戚家军成军的过程以及队伍发展壮大的经历,都贴合史诗,经过多方考证。
为了显得故事情节丰富,电影特意描述了一段戚继光和妻子的床戏以及“斗争”的画面。历史上的戚继光据说就是一个妻管严,这些电影特写,让影迷们有一种会心的一笑的感觉,我们也不觉得戚继光窝囊,反而丰富了戚继光这个英雄形象的性格。
拍摄一部以爱国主义为题材的主旋律电影,作为香港电影导演,不得不说是一种很大进步。这部电影对历史的.考证还是下了大功夫的,也不是脑残的国产抗日神剧,对于对手也没有刻意丑化对手。电影的音乐,对气氛的渲染相当带感。
总而言之,影片的思想性,包括爱国主义,民族精神,英雄风骨,都有待于经一部的刻画。但是作为影迷,我们看完这部片子之后们还是热血沸腾,豪情激荡玩万丈。《荡寇风云》作为古装的主旋律题材,导演的视角和功底都值得肯定,这部片子,对于与热爱武侠和动作片的影迷,是一部值得观看的电影。
2017年电影《荡寇风云》观后感【篇三】
《荡寇风云》本质上来说是一部尤有诚意的古装电影,在这部电影中我们能看到很多真实贴近时代的战争场面,也有着以真实历史为奠基的民族英雄,但另一面电影对整体节奏的掌控却是非常欠缺的,这无疑使一段本自激荡人心的故事变的尤为拖沓突兀。
精致的服装,考究的兵器枪械,对戚继光鸳鸯阵的还原,都是《荡寇风云》颇为不错的亮点,更为难得的是在这部作品里,电影并没有如同很多抗日神片般的去丑化反派,而是和很多欧美真正有气概的战争电影中那样,对倭寇也做出了精雕细琢的刻画与尊重,这种做法即使电影所呈现的并非只是一场黑白分明的抗倭之战。

戚继光的故事观后感选录80条


可总道是成也萧何败萧何,在《荡寇风云》里,陈嘉上依旧没有吸取自己在《四大名捕》中失败的教训,不同视角的多线叙事需要有着强有力的节奏掌控,但这一点却是这位导演自觉很是欠缺的,电影不仅在很多并没有太大用处的情感上耗费了太多时间,也完全看不到电影在主次线上有序的把控,而当其浪费了太多的时间后,最终能留给结局的时间俨然变的寥寥无几,这也使电影最后的结局难以去深华其预想的主旨,给人以非常仓促的感觉。
除了在节奏掌控上的失利,《荡寇风云》也犯了一个近乎所有香港导演在拍古装片时都会犯的问题,那就是深受武侠电影的影响,很难拍出一种历史正剧的气魄与仪式感,在这部电影中我们虽然可以看到陈嘉上想去展现大明官场的复杂黑暗,也想去攫取一些人性上更深层次的东西,但这些碍于节奏掌控的失利,到最后仍旧都是浅尝即止的,使之对比如《大明劫》这样的作品仍旧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知道要去呈现抗倭英雄戚继光,却不知道该怎么去呈现的电影,在历史与武侠模棱两可的摇摆中,《荡寇风云》最终变的仅只是差强人意。
《荡寇风云》凭借120多分钟的片长,尽可能用多个桥段丰富戚继光这个人物,导演跑遍了戚继光的所有战场,参观了多个历史博物馆,同时亲赴日本松浦的王植旧址,目的就是为了尽最大可能用电影语言真实还原那段过去,在观影过程中可能会觉得冗长,却一点不觉得乏味。下面是《荡寇风云》
历史战争影片《荡寇风云》观后感【篇一】
王朝正规军依仗人数优势获胜的剿匪战争,应该没有什么可看。戚继光抗倭的传奇性在于,戚家军人数较少,而且是从乡民中培养的类似于特种部队的军人。其对手倭寇的成分复杂而且战斗力惊人。在元末及至到明万历年间,倭寇构成多有不同,从日本浪人到沿海的商民甚至是日本藩主的正规部队都成为了倭寇中的一员。许多人对公元1555年72倭寇(一说53人)袭扰南京城印象深刻,这群倭寇转战浙江、安徽、江苏(按照现在的行政区划,明朝时安徽、江苏直隶南京,属南直隶,谢谢网友 徐草央 提醒)三省,最后虽被全歼,但是给明官军造成的伤亡超过4000人。这样一群具备超强战力,行动诡异,无恶不作的匪寇成为了大明军民的一场灾难,也是戚继光的强悍对手。

戚继光的故事观后感选录80条


《荡寇风云》聚焦于台州之战。台州之战是由九次不同规模的战斗合成的战役。片中重点呈现了新河之战和花街之战。新河之战发生在1561年4月26日,花街之战则在27日。其中花街之战颇具传奇色彩:此战明军歼倭寇1000余人,斩首300余人,俘寇首2人,淹死倭寇甚多,缴获武器650余件,救出被掳男女5000余人,而戚家军仅阵亡3人。这么精彩的故事,从商业片要求的故事性和传奇性来看,绝对是选对了。那么,陈嘉上团队做了哪些工作呢?
第一, 交代了倭寇的构成和敌我双方的常规战力对比。片子展示出,倭寇的主力是松浦藩正规军,包括了少主和一群家将,这群人具备一定的军事指挥能力,且纪律严明;倭寇中纠结了一群浪人,这些真正的倭寇烧杀掳掠无恶不作,单兵作战素质较高;倭寇中还有一些中国的商人武装,这些人伙同倭寇劫掠,战力和人数不详。这支合成部队占据有利地形,携带以火炮、火枪为代表的远程火力以及倭刀为代表的近战武器,给明军造成了惨重伤亡,抗倭名将、武术家俞大猷率军进攻数月也没有攻克护寨,而一般明军对倭寇存在畏惧心理,很多时候一战即溃,无法发挥人数优势;
第二, 展示了戚家军成军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了戚继光认识到了明正规军的懦弱怯战,发现明军抗倭不力是因为军人战力不足,战斗意识不强;戚继光从永康和义乌两地民间私斗中发现浙江本地人战力惊人,可堪大用;随后,训练军队,改良武器;
第三, 呈现了明受倭乱的政治因素。当时的明朝权臣严嵩当道,诬害忠良。即使像胡宗宪这种想为民谋利的官员,也无奈遵从官场规则,夹缝求生,求取了一场即使胜利也可能引来责备的战争;
第四, 展现了戚继光与妻子的生活日常。着力展示了戚继光妻子生活中的小女人,大事上有担当的巾帼英雄形象,而戚继光则有惧内的嫌疑;
第五, 呈现了几场动作和战争戏。主要包括了戚继光和俞大猷,戚继光与村民头目,戚继光与倭寇首领三场格斗,以及宁海新兵战、新河守城战和花街遭遇战。

戚继光的故事观后感选录80条


在评价《荡寇风云》时,首先要明确的是,本片是近些年少有的古装历史战争片。就历史而言,如上所述,台州之战包含了9次战斗,作为本片着力展现的花街之战,片子设定为倭寇的伏击战,但是在历史上此战更可能是遭遇战;片中在力量对比方面,呈现出了1500戚家军击溃并追歼20000倭寇大部的故事,可能并不符合历史。而且片中有意将戚继光的妻子塑造为巾帼英雄,成为新河城城防的实际领导者可能也不符合历史。(戚继光夫人确实指挥守城,谢谢 知乎网友 儒雅的子木君 提醒) 但是电影不是正史,不能以是否符合历史作为标准去评判一个电影的好坏。所以那么书生谨从电影呈现方面说这个片子的优点和可能的不足。
先说优点。
第一,荡寇风云中的武器、盔甲以及演员服饰非常考究、美工布景也颇为精良、画面极富质感。特别是片中日本官军的盔甲以及休憩场所的布置应该参照了经典日本武士电影,布置考究、细节丰富。至于我们很多人想要看到的戚家军的鸳鸯阵、三眼火铳、狼筅、藤牌等在片中都有细节体现。
第二,洪金宝、赵文卓、吴越以及仓田保昭的加持,让这部片子的动作表现在水准之上。比如,洪金宝与赵文卓在展示棍术时,洪金宝棍法刚猛,而赵文卓以枪术化为棍术的打法非常精彩。
第三,陈嘉上作为一个成熟的动作片导演,有意向经典电影致敬,对熟悉这些动作电影的观众简直是会心一击。
比如,抄起棍子的赵文卓口中的,我可是“一寸长、一寸强”,来自《功夫皇帝方世玉》,赵文卓与李连杰对打前的一句台词;
再比如,赵文卓与仓田保召的对打中,赵文卓手中的长刀被削断为短刀,赵以断刀胜敌的设定来自于徐克导演的《刀》,片中赵文卓手持断刀快速旋转打败熊欣欣的场面堪称经典;
还有,洪金宝在片中扮演名将俞大猷,但是在1975年胡金铨先生的《忠烈图》中,俞大猷由乔宏扮演,洪金宝扮演的则是倭寇头目。40多年过去了,洪金宝转换了角色,却依然是全宇宙最灵活的胖子。
再说缺点

戚继光的故事观后感选录80条


第一,片子由于详略失当,显得剧情拖沓、节奏缓慢。
说其详略失当在于,片子本要着力展现的是花街之战,但是在戚继光与妻子的生活情节、戚继光通过俞大猷之口和自己的观察发现明军的问题等方面着墨过多。如果这些剧情能够为片子高潮蓄势,那也无可厚非。问题在于,对戚继光妇人的展示特别是闺中情话的展示除了徒增尴尬之外,与片子主线剧情基本无益;
在呈现戚继光与俞大猷的惺惺相惜、在一群人讲战争战术时,也没有通过精炼的对白将此环节快节奏推动,而是走向了类似于电视剧的对话形式,坐而论道。国内除了冯小刚能驾驭这样的内容而且保证观众不出戏外,好像还真没有太多的人有成功的经历。要知道,姜文让一票演员在《一步之遥》中密集对话并没有收获太多的好评,而昆汀则是一个异类,那种叨逼叨、叨逼叨的作风确实吸了一波粉丝,但那是昆汀啊,人家cult片起家的,至今也未入主流啊。
我们可以将这些内容看做是陈嘉上在为片子增加厚度和温度。但是这种以破坏电影叙事节奏为代价的尝试还是应该适可而止吧!
第二,混淆了历史战争片与武侠动作片,动作精彩,而战争场面呈现不足。片中出现了三场格斗虽说颇具水准,但在历史战争片中,显得过于牵强,给人一种剧情不够打来凑的观感。事实上,讲述明朝抗倭的作品有成功的先例,最典型的要数胡金铨先生的《忠烈图》。胡金铨先生充分发挥自己在执导武侠片方面的套路优势,在打斗方面别出心裁,而且突出了俞大猷作为名将的智谋。
在本片中,虽然有一些战术层次上的阐释,但是并未出现智谋上双雄对峙的场景。胡金铨以历史为背景做武侠片,大量的格斗动作无可厚非,但是要展现《荡寇风云》这种历史战争题材,则不能拘泥于个人的战斗力。在历史片战争片中不是着力展现战争,而是大量加入武侠格斗场景,明显不合时宜。
第三,片子缺少富于仪式感的场景,其结果就是想要传达的爱国主义情绪以及战争中伤亡带来的悲壮感时,难以将观众代入预定情绪。
爱国主义情绪的表达在电影中依赖于语言、符号或者是仪式性行为。但是片子在这方面明显着力不足。

戚继光的故事观后感选录80条


士兵跑步时喊出的口号非常精彩,但是在电影后部分并未展现;军队出征前、两军交锋前或者军队遇到重大挫折时,将领的.训话其实是非常重要,也是升华电影主题,传达价值观的宝贵节点,但不知是何原因,荡寇竟然放弃了这些节点;
战士阵亡或者惨烈打斗是要展现战争的悲壮感,但是陈导因为在战争时没有全景展现,也没有刻意用一些慢镜头或者闪回处理,再加上背景音乐没有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所以情绪表达不到位;
本片最大的缺失还是是仪式感不足或缺失,对阵场面中,仅在鸳鸯阵新兵对敌时才有阵法的呈现,但在战士牺牲、战争胜利时全然没有适当的情绪引导性的仪式性镜头,整个片子中,我们看不到明显的旗帜特写,也没有太多用于激励战士的口号,没有太多将领发号施令的展现,这不得不说是片子的缺失。
如果将香港的商业导演看做一个群体,我们能够看到一些很鲜明的特征。比如,与很多大陆导演相比,这些导演商业嗅觉更为敏锐,对桥段的把控更为精准,类型片技法也更为纯熟。但是这批商业片导演,往往过于拘泥于成熟的电影桥段,有时将商业元素的直接代入,以至于,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显得过火夸张,不合时宜;而且,习惯了聚焦于个人的商业导演在执导武侠、动作、爱情片时,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游刃有余,但在面对宏大历史题材时,其内蕴的格局就略显不足;还有,最近的香港电影似乎也在尝试对家庭价值的展现,这点在叶伟信制作的叶问系列中非常明显,但是如果将这种家庭情趣不加选择的生硬代入,就有些牵强了。比如本片中,导演还给戚继光一段床戏……我非常赞同将英雄人物塑造成有血有肉的形象,但是原谅书生无力消化这样的设置。
总而言之,荡寇风云是一部沾染着武侠风气的历史战争片,就题材而言,香港导演敢于触碰都是一大进步。作为披着古装的主旋律题材,导演如果能摒弃一些动作片思维和小市民情趣,将历史、国家的大情怀、大格局注入片中,相信会有一个更为精彩的作品。
历史战争影片《荡寇风云》观后感【篇二】

戚继光的故事观后感选录80条


节奏不行,前面略显拖沓,但是从开打开始全是高潮,层层相叠,很精彩,看完出来的时候稍微有点腿抖站不稳,当然不免略有心累之感。
对历史及历史剧了解不深,不做评价,但是总觉得从声音方面来说,需要浑厚有力的声音才符合,而赵文卓和洪金宝的声音,一个丹田气力不足,一个是略带港腔,不免略添逊色。或许不是重点,只是我太敏感。
但以仓田和小出为首的日本阵营,不管从声音、眼神、语调哪方面都是相当精致老练,日语台词也是认真的,不像抗日神剧里只会喊八嘎。(我承认是为了小出去看的,一开始沉迷美颜无法自拔以致于无法跟上剧情,不免带有粉丝滤镜。但是就我而言日方的演出除了浪人头儿有点浮夸以外,是无懈可击的)
武打动作和战略战术很精彩,是全局的亮点,即使是我这种专注小清新说理片二十年的人也看的畅快淋漓。有些地方简直机智。双方都是非常走心地在打啊,虽然没看懂明军后来是怎么反围剿的,是因为提前料到了于是让虎什么炮殿后了吗?(抱歉有记名字苦手症,全剧人名只记住了戚继光)
制作、服装、镜头美学等从我这一介素人的角度来看也很棒。有几个镜头的构造映象很深,很好看,色彩也很舒服,具备印象中历史剧应有深沉稳重。虽然被中间有个地方和结尾突然出现幻灯片字体雷了个措手不及……
bgm也很棒,豪迈沉重的乐章里壮士们英勇赴死,疲惫追击,妇女老人顽强守城,简直泪目嘤嘤嘤。相比之下,苟且于世的在下是如此渺小。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一介庸民何尝能有勇气面对这样壮烈深沉的人生?_(:з」∠)_遂叹之。
总而言之,觉得是一部很真诚的作品,历史剧也越来越少了,应当鼓励不是嘛。去看吧!不会太失望的。但是感觉自己观点很弱,有不足之处恳请提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