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文库精选

50字的抑郁症观后感汇聚

2022-05-26 来源:百合文库

50字的抑郁症观后感汇聚96条



看完某一作品后,能够给我们不少启示,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
“我的脑海中,进行着一场葬礼,悼念者络绎不绝,不停的走着,踩踏着直到仪式的氛围渐浓。当所有人入座仪式开始,敲鼓的声音沉重有力,敲打着,敲打着直到我的意识变得麻木”美国十九世纪著名女诗人艾米莉·迪金森通过
作家安德鲁在这次演讲中说,在患上抑郁症之前,他是坚信自己即使身处集中营,也是那种存活下来的坚强的人。但是,在经历母亲去世,爱情总结的一系列悲伤之后,他突然对所有的一切人与事失去了兴趣。抑郁的反面,并非快乐,而是活力。
抑郁不等同于悲伤,悲伤是在伤心难过之后,日子还是可以正常地过下去,时间可以治愈悲伤。但抑郁不是,它是持续的莫名的悲伤,生活失去了意义,似乎没有终结的尽头。安德鲁形容他感觉那段时间从身体中慢慢消失,所有需要完成的事情,都让感觉麻烦,包括有时候该吃午饭了,他在想还得把食物拿出来并放到盘子里,得切开咀嚼、吞咽都像耶稣受难一样。
抑郁,像耶稣受难一样的感觉。听起来一切都显得如此荒谬,而人们却因此而忽略真正的事实,好像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我们活在美好的时代,虽然有时候看起来很糟糕。”人们普遍认为抑郁离得很遥远,像是文化作品中的一个虚无飘渺的东西,但抑郁是人类天性,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等待时机爆发的炸弹。我们的情绪陷入低谷却得不到正确的解决,我们莫名其妙地感伤却无人理解。无论多么强大的人,总有脆弱泪流的时刻,快乐并非与生俱来,所以人们渴求它并不断追寻。可抑郁的反面不是快乐,而是活力。没有活力,生命如同在进行一场葬礼。
很抱歉,我写的这么老长,与电影大多无关。
也是觉得写影评,系统负责排版,这点很省事。
就说说看别人的故事,流自己的眼泪,那几颗感同身受的金豆子。
第一颗金豆子。
对父母,迈不过的那道坎。
片子里的小女主角,代表了一个黑暗面,站在原谅的对立面,恨的咬牙切齿,恨的有理有据,对她的父母。她瞧不起宋慧乔虚伪的原谅,她想杀了那个总是打她的父亲,她也原谅不了那个只会站在旁边对她说“快向你爸求饶啊 就不打你了啊”的母亲,她对父母真真切切的那种恨意,并没有让我觉得无理取闹,我同情她,就像同情我自己。

50字的抑郁症观后感汇聚96条


但这同情,毫无意义。
父母,是一个严重的词,代表了伦理纲常与一个人的情一个人的良心,父母又是一个简单的词,谁没父母,遍地都是甲乙丙丁的父母。对待这个词汇,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这理解可能千疮百孔。
看阿加莎的侦探小说,看死亡看人类之间的阴谋,看她道破真理之后嘲弄的表情,她不认为恨这种东西的致命性,我想她是对的,“恨”是会消失的,它不像爱有那么持久的强大力量。
恨是会消失的么,我有时候不信,可能是因为我蠢。
我的第一份恨,竟然给了我的家庭,不知道还有多少人,会把这种高级复杂的感情给了自己最亲近的人,起码蚂蚁与单细胞动物,他们不会在夜里蒙着被单哭得像个傻逼,他们不懂那种微妙又危险的感情,我以为我会像他们说的那样子,什么我长大了就懂了我长大了就知道自己过多幼稚了我当父母了就知道了,只差最后一个没完成,剩下的成长,我迅速经过,但很抱歉,我还没懂。
可能还是因为我蠢。
老生常谈的话题,和母亲不和,从小到大一路打架闹别扭过来,没有过沟通,不怎么一起说悄悄话,不怎么一起逛街,我这个贴心小棉袄,显然不太合身,或者这个小棉袄自己成精了,不服帖了。说一件事,小学的时候,我妈抽屉里的一块裸钻不见了,然后她来质问我是不是我拿走了,并且活色生香的制造了一个理由,是我拿给我们音乐老师了,用来献宝和讨好,这什么跟什么啊,我一头雾水,当然是没有,但我也懂,小时候我有个不好的毛病,特别爱动家里的东西,东拿西拿的,我妈第一个就问我,她没错,但我真没拿。可她不管,反复询问无果之后,就已经升级到扬起巴掌作势招供,我也嘴硬,也是事实,就是没拿,结果就是,我永远忘不了的场景,她拿了把剪刀,把来劝的姥姥锁在外面,就在我的房间里,举着剪刀逼问我。
就是逼问。
我吓坏了,看她每次就要落下来的剪子,我就哭着大喊,妈妈,是我拿的是我拿的。可当她收回,我就又一口咬定真的不是我拿的,这反反复复的举动是不是可笑极了,估计我妈也累了,也是哭笑不得,我却是战战兢兢的像上了次战场,到现在,我也记得,那是一张歇斯底里到有点疯狂的脸,那张脸是我妈的脸,像一个吃人的怪物,屈打成招这个词,想起来是真的委屈。

50字的抑郁症观后感汇聚96条


后来这钻石到底哪里了,我不知道,她到底发没发现她误会我了,我不知道,因为我的母亲从来不会向我道歉。她会跟我说,沟通?什么叫做沟通,你姥爷都是拿烧火棍和我沟通,更甭提心灵上的沟通。小时候我就很讨厌那个从未谋面的姥爷,想起来真是可笑,明知道,这和别人又有什么关系,我在想,小时候的妈妈,会不会也在恨着姥爷的爸爸,如果是,那我会心理平衡点。
第二件事,我知道我妈的病史了,竟然是抑郁症。这种病,第一次从小说里走出来,进入我的生活。请注意,这种疾病,不可忽视,它迅猛如虎,或许是现在生活中的一大隐患。
就在上中学的时候,因为家里一笔生意坏掉,那人拿着钱跑了一个月,一个月后回来了,却一分钱也不答应给我妈。有天我妈早上收拾着东西就走了,后来听我爸讲才知道,她准备了一桶汽油一包耗子药,准备和那个人同归于尽,可能是我爸敏感,老早就有预感,给阻止了下来,接着,我妈就发病了,一发不可收拾。她第一次发病是刚生完我哥的时候,我奶联合着一群小姑子对我妈不好,百般欺负,冷嘲热讽嫌弃我妈农村来的,配不上我爸,可我爸也不过就是个农村娃,自己本事,混到了外面。我能想到我奶的样子,当时我爸在外地赚钱,她一人对付不过来,精神就坏了,不吃不喝。我爸请了三个月假,每天就只照顾我妈,和她一起熬了过来。
这次发病,让我对之前她的某些做法,有了底。
我开始放软,那是一个病人,那更是我的母亲,她脆弱的像个小孩,我第一次知道这种精神疾病,并不是书上文艺青年所向往的那种东西,它是货真价实的疾病,致死。它病在脑子里,精神里,却拖垮整个身体,整个生活。没有药物可以快速有效的医好它,像是一个巨大的黑洞,死亡与绝望相依相伴。此外,这种疾病,给患者,更给患者的亲人,带来无尽的摧残,你想不明白,你如此爱身边的这个人,但这个人只想抛下你不管,只盼着死,你不知道是拿这个病还是这个病人撒气,你可以诅咒癌细胞,但不能对着她的脑子大吼大叫,他们太脆弱了,脆弱到不争气,如果他们真的走了,那活着的人怎么办。所以到后来,我一直很厌恶自杀的人,是真心瞧不起那些把又死又矫情的话挂嘴边的人,他们不知道什么叫做死亡,死就是什么都没了,没那么好看,没那么皆大欢喜。

50字的抑郁症观后感汇聚96条


印象最深的就是,我妈迅速消瘦,每天就坐在沙发上发呆,两眼无神,既可怕又可怜,我问她在想什么,她平静的说,她看着家里浴室缠着的水管,就想拿来勒在脖子上,死了就好了。听她这么说,我又是一阵害怕,我害怕失她,即使我和她总是在争吵,但那是我的母亲啊,她温暖的手和香香的味道,是谁都给不了的。人真是可笑的动物,自动删选过后,留下的都是美好温存的画面,这是不是一种自我修复的能力,足够治愈。
好在这个发病期过了,我又像上了一次战场。
关于抑郁症的常识,我是知道了不少,原来是有发病周期的,熬过了,就好了,但得死死的看着守着,这考验的就是身边人的意志。
我看着疲惫又开心的父亲,不禁想哭,这个男人,又在过我不知道的多少年里,陪着母亲过了多久呢,他想过放弃么,答案是没有,否则我的生命,就早不存在了。我和我爸聊了很久,关于妈妈的过,我决定像他说的那样,小心翼翼的维护这个家,呵护母亲,更像是一种保护,爸爸说,她是脆弱的,她只有我们三。
那一刻我觉得我长大了。
甚至我原谅了,原谅了一切母亲过的莫名其妙,这原谅听起来有点假惺惺,忸怩作态,毕竟我是女儿,她是母亲,但是你们又知道多少,关于过那些不好的回忆,它们确确实实是存在的,不会因为亲情的情分,少一点,或者浅一点,或者又因为以亲情之名,多了很多分的痛,与不可原谅,世界上所有的伤害与隔阂都是一样的,不分轻重,不分你我,都是痛,结结实实的,由表及里。
我可能理解了那句话。
恨是会消失的,它不像爱有那么持久的强大力量。
但我知道,我和我妈还是会有很多争吵,就像上个月我俩还在电话里因为一点小事吵得不可开交,理由很搞笑,我妈问我我男朋友近况,我说就那样,她阴阳怪气的说我看你俩都是玩玩的,他上班了又进社会了,你俩又异地,肯定背着你乱搞,也是,他乱搞你也不知道。当时听完我就火了,觉得这妈当的真是莫名其妙,泼冷水都泼的和情敌有一拼。后来我想了想,也许是我妈想表达,担心我被骗被欺负,但以她的性格,说出来就是这样子。我能选择一个会说好听话的母亲么,不能。

50字的抑郁症观后感汇聚96条


我的.耳朵与心不是一个高科技产物。
它不会自动转换成大家都可以理解的东西,它需要倾听与交流,需要慢慢来,需要真诚的交换,但显然我妈和我之间,永远少了一个步骤,永远是一个过激反应,不管是实施方,还是被实施方,哪个都是一面墙,硬邦邦的,不会拐弯。
可能就像我哥说的,你俩简直就是一个样,连吵架都像是对面安了面镜子,要多像就有多像。有一天我做了一个很好的梦,我嫁人了,我穿着红彤彤的衣服,美滋滋的坐在床上等待新郎来接我,我妈坐在我的旁边,她没有哭,我也没有,不像是别人结婚那样,哭得死活来,生离死别,我们都很高兴,那一刻特别好,我与她之间没有了任何隔阂,我只知道我要走了,幸福的过日子了,我妈也是祝福我的,为我高兴。是的,我不希望她做什么,她只对我笑笑就好了,我是个简单又直接的人,如果你是爱我的,就别伤害我,对我笑笑,让我知道,我们不需要任何语言的交流,这很难么。
所以第二颗金豆子,给原谅。
宋慧乔,最后大声质问笑的满脸褶子的修女,也质问神父与所有以感化众生的宗教,信仰,是的,她并没有原谅,又凭什么原谅,她以为自己原谅了,但谁都没有,只是哪一种方法让我们更好受一点,哪一种方法就是可行的,这方法与其叫原谅,不如叫逃避。我们不愿拿着别人犯的错来惩罚自己,除了原谅,还能做什么呢。
可真正的原谅,是来自于对自己的妥协,而不是给别人。
她骑着自行车,气喘吁吁地一路下来,等待体力耗尽那一刻,那一刻来了,像是和情人的每一次高潮一样,你以为心脏已经超负荷,在绚烂之极的边缘,要停止了,但是它没有,它继续且周而复始的跳动了,这就是活着的人,还要继续活下。我们原以为我们会死,我们会因为失恋而死,与至亲的隔阂而死,爱人世而死,辞职而死,2012而死,但我们都没有。那还有什么可以继续恨的呢,活着的人,恒温,会呼吸,会到处走走停停,最重要的是,我们还会遇到更好的人,爱上他,和他度过一生。

50字的抑郁症观后感汇聚96条


而那些恨,太微不足道了。
对我的母亲,我也常常在想,若是无法真正沟通,索性就不在纠结如何沟通,就让她慢慢老,我慢慢长大,这比例会越发反转,但完美,看着她日渐嚷不起来的小身子骨,我竟觉得,她变小了,会是我的孩子,换我照顾她,当然,我不会原谅她的那些小性子与无理取闹,真想也拎过来打下屁股啊,这是原则问题啊,哈哈。
但是我会原谅一些,然后再原谅一些。
恨是会消失的,它不像爱有那么持久的强大力量。
爱是什么,自己掂量。
认真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
《小欢喜》观后感1
这部剧讲述了方一凡、乔英子、季杨杨等几个高三家庭进入高考备战期的焦灼状态。本来是孩子们的高考,家长们也不敢松懈一丝一毫。随之而来的教育问题就如同决堤的洪水一般泛滥。毫不夸张的说,这是一场艰苦的战役。每个家庭的环境背景不同,面对高考,家长们也是使出浑身解数让自己的孩子争分夺秒学习,仿佛胜负就在那过去的每一秒决定。业余爱好该放弃的也逼着孩子放弃了;该搬的家也还是二话不说地搬了;该刷的题也总是一大摞一大摞地刷着。于是,那些考生的高考生活就这样在装上了隔音墙的小房间里啃着书度过了,所能张望世界的途径也就只有那一扇小小的观察窗.....
对于那些备考学生的家长来说,这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这是中国普遍存在的中国式教育理念——“以爱为名”。也许,家长认为这样是对孩子好,是爱孩子,可是孩子们却未曾感觉到快乐,他们在家长的期待下负重前行,可能内心已经伤痕累累了。他们会认为,这样的爱,不要也罢。
这部剧之所以会让人感受到它的真实,就是因为它还原了我们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或者说它就是我们生活的写照。家长逼,孩子学。在我们努力的过程中,家长却仍然无法真正看到我们努力,又换句话说,他们是视而不见。《小欢喜》这部剧中曾出现多少家长与家长之间“比孩子”的剧情,或说你家的孩子学习好,或说他家的孩子性格好。日常生活中的家长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在一群家长中,他们普遍认为;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总是比自家孩子优秀呢?却不曾看见自己孩子身上的优点,似乎是他们总能把缺点放大好多倍,所以屏蔽掉了他们寻找优点的能力。也许,对于他们来说这样比一比可以激励孩子改进,但是他们却不知道这样对孩子来说是扼杀他们“做好自己”的天性。

50字的抑郁症观后感汇聚96条


我特别喜欢剧中方一凡说过的一句话:“各个家庭状况不一样,这根本就没有可比性。”这句话是真的特别耐人寻味。其实他说的一点也没错,每个家庭有每个家庭的教育方式以及生活方式,而在不一样的环境中生活的人所养成的一些习惯、性格以及特点当然都不一样了,自然也没什么可比性。而家长们却还总是愚昧地“攀比”。
我从别的地方看到过这样一句话: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完美的角色,残酷的现实需要我们用漫长的时光去接纳彼此的平庸。把这句话铭记在心里,坚信“做好自己”最重要。
《小欢喜》观后感2
最近,观看电视剧《小欢喜》已经成为了日常,每天两集,不多不少,其中,看到了家长们“攀比”孩子的章节,深有感触,作为从事教育工作多年的人,有必要在这里说几句。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带着无限宝藏出生的。
我们的父母就是这宝藏的开发者,有的孩子闪闪发光,有的孩子被埋没一生。
人生不止高考一条路,学习好的冲清华北大没有错,有自己梦想和兴趣爱好的更是不该阻拦,不管是天文还是地质,学习没那么好的,喜欢唱歌跳舞的咱就走艺考,没有那么大追求只求一个本科的也很ok。
就像剧中黄磊说的,“我们年轻的时候也没觉得高考多么紧张,能出个状元固然好,考个技校、职高家里也很高兴,同样可以为社会主义做贡献。”
真的是这样,英子的妈妈不容易,英子也不容易,两个人在争执的`时候都曾说:“我理解你,我知道你不容易,我知道你爱我,我也很爱你。”
但是伤害还是造成了,本质就是英子的妈妈没有看到每个孩子的差异,没有认识到自己,没有真正的尊重孩子,也没有尊重自己。
用没有自我的爱,去爱孩子,会让孩子觉得是绑架,会喘不过气来。(不只是孩子,爱人也是)
这里我又想到另外一部电视剧(看来我时间还真是多,追了这么多剧)《带着爸爸去留学》里面的刘若瑜,为了留学的儿子,放弃自己北京阜外一把刀的工作,跟着儿子去国外做陪读妈妈,一做就是六年!她在异国时间久了,没有朋友,家人不在身边,自己找不到自己的价值感,没有了自信,失去了自我,所有的爱只能都给儿子,期待自己的“牺牲”和六年能换来儿子的“回报”。

50字的抑郁症观后感汇聚96条


但是越这样越适得其反,她开始酗酒,人生差一点就毁了。
好在,她及时的对孩子说:这些年,我把我全部的爱全部的希望都压在你身上,我知道我趴在你背上给了你太大的压力,现在我该下地自己走走了。
转眼间,她又成了阜外雷厉风行的一把刀,刘主任。
人都说,我们最难改变的就是一个人的性格、脾气,我们很难将自己的价值观嫁接给其他人。
但是有一个人却相当容易,那就是父母,父母可以轻松的将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甚至爱情观,植入给自己的孩子,孩子想逃都逃不掉。
所有的孩子都是父母的翻版,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是父母直接导致的。
所以,当我们已经为人父母后,我们一方面学会理解自己的父母,如果我们的父母曾经带给我们过伤害,我们现在有能力进行自我修复,并帮助我们的父母修复他们的童年创伤;另一方面,我们必须紧锣密鼓的学习,孩子成长的太快,我们不能落后于他们的成长。
拼父母是没有错的,但是鸡娃不如鸡自己!加油!爸爸妈妈们!
《小欢喜》观后感3
最近常听人聊《小欢喜》,所以作为中考生家长的我也来追追剧,提前感受一下高考生的生活。
《小欢喜》主要讲述了几个高三考生家庭在高三这一年发生的故事。这部剧演得非常真实,就像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甚至是我们自己身上的故事。
剧中的英子是个学霸型人物,只可惜父母离婚,妈妈又太过强势。妈妈对英子的爱变成了一种控制,什么都要按她的意思来,不让英子吃麻辣火锅、油条、豆腐脑……就连英子在气球上写梦想,妈妈也要干涉,最终导致英子患上了抑郁症。英子妈妈忽略了孩子是和家长有平等关系的一个完整的人。
环顾四周,又有多少个英子妈妈,许多时候妈妈们都是打着对孩子好的旗帜在设计孩子的人生,其实是在满足自己,完成自己的梦想。
孩子从来都不属于我们,不是谁谁谁的私有物品,而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我们应该庆幸有了孩子让我们有机会全程参与一个生命的成长。遇事多想想这是我自己的想法还是孩子的想法?相信生命向上向善的力量,全心全意陪伴孩子就足够了。

50字的抑郁症观后感汇聚96条


我很喜欢剧中的方一凡一家。方一凡,典型学渣,各种闯祸。可是方一凡性格好呀!阳光、开朗、自信、善良。方一凡的爸爸方圆可谓中国好爸爸,天天在老婆和儿子之间打圆场,总是能换个角度去看问题,总是那么理解儿子。方圆说的好,人的一生都在横着比,自己的问题却只有竖着比才看的清。横着比让我们自己少了很多的欢乐,因为横着一比就发现比自己优秀的人太多而让自己否定掉了自己的进步,徒增许多烦恼。竖着比才能开到自己的进步,人其实只需要和自己比就好了,今天的你比昨天的你有所改变,今年的你比去年的你有所改变。方圆、童文洁相继离职,爸妈又被骗,欠了那么多钱,还要养两个孩子,这时候二胎来了,逼的卖了房子,可方圆和童文洁没有被生活压垮,乐观、积极,努力的把日子过好,一家人其乐融融羡煞旁人。
季杨杨,不差钱的主儿,官二代,又有个有钱的舅舅。可是季杨杨因为父母的疏于陪伴,性格内向,总是闷闷不乐,和父母的关系曾一度僵局。最终季杨杨在爸爸妈妈的努力下,打破了和爸爸妈妈之间的隔阂,一家人又幸福的在一起了。季杨杨的妈妈可以说是所有孩子心中理想的妈妈,知性、温文尔雅,总是不急不躁。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季妈妈内心的那种宁静、坦然。我觉得季妈妈是所有妈妈的终极目标。
《小欢喜》最终的结局是欢喜的。英子的抑郁症好了,英子的爸爸妈妈复婚了,一家三口又在一起了。方一凡虽然文化课成绩不好,可是有艺术天赋,最终也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季妈妈的病也好了,季妈妈、季爸爸和季杨杨的关系也改善了,一家人亲密无间。真好!皆大欢喜!
真心祝福每个孩子都能顺利通过中考、高考。祝福每一个家庭都幸福万年长!
希望我们也能皆大欢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