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文库精选

历代服饰赏析观后感汇集

2022-05-26 来源:百合文库

历代服饰赏析观后感汇集66条



中国古代服饰中的审美意识
①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贯穿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历史。从服饰的演变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文化审美意识的演变。
②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不同派别的意识形态渗透到服饰美学思想中,从而产生了不同的审美主张。如儒家倡“约之以礼”,墨家倡“节用”,法家倡“自然”,反对修饰。
③魏晋时期是政治经济最为混乱的年代,但在精神上却是极自由解放的时期。最有名的竹林七贤,主张道家的自然主义思想,抨击虚伪的儒家名教,以蔑视朝廷,不入仕途为潇洒超脱之举。表现在装束上则是袒胸露臂,披发跣足,以示不拘礼法。《魏晋记》载:“谢鲲与王澄之徒摹竹林诸人,散首披发。”这种人格上的自然主义和个性主义摆脱了汉代儒教的礼法束缚,直接展示人格个性之美。
④如果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种内在精神的释放,那么,唐朝的服饰则是对美的大胆追求。其服饰色彩之华丽,女子衣装之开放是历代没有的,即使是现代人也会惊叹不已。唐代出现追随时尚的潮流,其石榴裙流行时间最长,《燕京五月歌》中“石榴花,发街欲焚,蟠枝屈条皆崩云,千门万户买不尽,剩将儿女染红裙。”安乐公主的百鸟裙为中国织绣史上的名作,官家女子竟相效仿,致使山林奇禽异兽扫地无遗,充分显示了当时时尚的感召力之大。服饰风格是与现实分不开的,唐朝前期经济繁荣,手工艺发达,对外交流频繁,博采众长,首都长安堪称中国古代的`“巴黎”。
⑤到了唐代后期,人们社会意识和精神状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原来那种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激情,渐渐被忧患重重的顾虑取代,先前那种能动的对外在世界的探索渐渐地转变为被动的对内在精神世界的体验。服饰审美中那种真率奔放的阳刚之气不得不让位于细腻含蓄的阴柔之韵,此种审美倾向的转变,是与当时唐朝由盛转衰的经济状况密切相关的。
⑥宋朝受程朱理学的影响,服饰以取纯朴淡雅之美。明代是中国古代服装发展史上最鼎盛的朝代,服饰华丽异常。这是因为明朝已进入封建社会后期,封建意识趋向于追求粉饰太平和吉祥祝福。此外,明代中期南部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发达的手工业和频繁的对外交流,使其服饰从质料到色彩到图案追求艳丽,形成了奢华的风气。到了封建社会末期,西洋文化逐渐东渐,留学生脱长袍马褂,变西装革履,也与当时所处社会的意识形态有密切联系。

历代服饰赏析观后感汇集66条


⑦在中国古代,等级制度森严。为巩固自身地位,统治阶级把服饰的装身功能提高到突出地位,服装除能敝体之外,还被当作分贵贱,别等级的工具,是阶级社会的形象代言人。《中国历代服饰》记载:秦汉巾帻色“庶民为黑、车夫为红,丧服为白,轿夫为黄,厨人为绿,官奴、农人为青”。唐贞观年间曾两次下诏颁布服饰颜色和佩带的规定。在清朝,官服对于黄色亦有禁例。如皇太子用杏黄色,皇子用金黄色,而下属各王等官职不经赏赐是绝不能服黄色的。
⑧纵观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我们可以清晰看到中国古人审美意识对服装的影响,服装从最早的遮羞敝体功能,经过岁月的流逝与历史的演变,从等级制度的代言人,到后来标榜个性的象征物,走过了漫长的岁月,而审美意识贯穿其中。今天,我们只有紧抓时尚脉搏,吸收传统文化之精华,了解现代人之审美情结,才能设计出中国民族服装的时尚精品。
15.各个朝代的服饰有各自的审美意识追求。阅读全文,完成下列填空。(3分)
魏晋时期:个性解放
唐朝前期:
元 朝:
明 朝:
16.阅读③④两节,回答下列问题。(任选一小题作答)(3分)
(1)第③节中引用《魏晋记》相关内容,意在说明什么?
(2)第④节中着重介绍安乐公主的百鸟裙,有何作用?
17.简要分析第⑦节画线句中加点字“绝不能”的表达效果。(3分)
19.下列对文章内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以时间先后为顺序,说明了中国古代服饰发展的演变过程。
B.文章多处引用典籍诗句,真实地说明了古代服饰在不同时期的审美追求。
C.中国古代服饰的审美意识主要取决于不同时期人们的个性化追求。
D.文章意在告诉人们在继承中结合现代需求,设计符合时代特点的服饰精品。
参考答案:
15.(3分)(1)色彩华丽开放(对美的大胆追求、追求时尚)

历代服饰赏析观后感汇集66条


(2)淳朴淡雅
(3)服饰华丽异常(追求粉饰太平和吉祥祝福)
16.(3分)(1)说明竹林七贤服饰审美对后人的影响之深。突出魏晋时期服饰审美追求自然,个性解放。
(2)运用举例子说明方法,说明唐代人追求时尚,追求服饰色彩华丽的审美意识。
17.(2分)“绝不能”语气坚决,不容置疑。突出强调清朝等级森严,黄色服饰只有皇室成员才能穿戴。
18.(3分)C(审美意识主要取决于不同时期政治经济发展水平)
中国 素有“衣冠礼仪之邦”之称。中国的服饰 艺术 是中国深厚人文传统的重要部分,它经历了数千年甚至更长时间的 发展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各朝代、各个地域、各民族、各阶级有其不同的特点,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有时代特色的服饰制度及服饰风俗。并为现代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很多元素可以在现代设计中加以应用,这就需要设计师对中国服装文化有精神方面的了解。并不断地努力挖掘。
人类服装文明.自走出了唯一实用目的时代以后,它的功能就复杂了。自古国君为政之道,服装是很重要的一项,服装制度得以完成, 政治 秩序也就完成了一部份.使人人各守本份,不得僭越。
中国完整的服装服饰制度虽在汉朝确立.但其得到重大发展的阶段却在唐代和清朝。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承前继承了周、战国、魏晋时期的风格.融周代服饰图案设计上的严谨、战国时期的舒展、汉代的明快、魏晋的飘逸为一体,又在此基础上更加华贵,使服饰、服饰图案达到了历史上的高峰。唐代唐代的服饰、服饰图案对后代的影响一直沿续到今天。缠枝纹在现代服饰图案中的运用,展示了传统纹样与现代审美意识结合所产生的意蕴。
宋代衣冠服饰均沿袭晚唐的服饰制度,新制颁发后,才逐渐将其服饰分为祭服、朝服、公服、时服、戎服以及丧服。宋代服饰的主要特点是清新、朴实、 自然 、雅致。元代的服饰比较特别。元代人的衣服主要是质孙服是较短的长袍.比较紧、比较窄,在腰部有很多衣褶,这种衣服很方便上马下马。她们穿的袍子,宽大而且长,走起路来很不方便,常常要两个婢女在后面帮她们拉着袍角。一般的平民妇女。多是穿黑色的袍子。明代恢复汉族的传统,贵妇多是穿红色大袖的袍子,一般妇女只能穿桃红、紫绿及一些浅淡的颜色,裙子宽大,样式很多.像百褶裙、凤尾裙、月华裙等。男子流行的网巾有象征国家法令齐全的意思,四方巾象征国家太平。还有瓜皮帽,它几乎被现代的西方人当作中国典型的帽子了。

历代服饰赏析观后感汇集66条


清朝是我国服装史上改变最大的一个时代,清代是个满汉文化交融的时代.尤其是服装文化,也是在进入中国后,保留原有服装传统最多的非汉族王朝。清代的衣服长袍马褂,早先是富贵人家才穿的服饰.到后来普遍了,变成全国的"一般服饰.平日所戴的便帽就是瓜皮小帽,颜色是外面黑,里面红。满族妇女穿的旗袍.早期是宽宽大大的,后来才变成了有腰身,在旗袍外面再加上一件坎肩、背心。她们的鞋子也很特别.是一种花盆式的高底鞋。至于汉族妇女的服饰,则和明代差不多。
承袭历代服饰发展的,都逃脱不了继承、延续、革新的紧密关系。不仅中国古代各朝服饰如此,中国现代的服饰也延续着这样的步伐。在现今世界文化如此频繁的相互影响下,中国的现代服饰呈现出更加多元化,创新、个性化、商业化、强烈的民族风格等等成了如今服装的代言词。
上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人服装出奇的统一.穿的几乎都是“红一片”蓝一片”绿一片”,款式也非常单一,工装、军装、中山装……而现在.人们的服装不仅在国内设计流派众多.款式百花齐放,面料色彩缤纷.并开始对世界服装时尚潮流产生影响。 立领、刺绣这些 中国 元素一直在影响着时装界。20O0年《花样年华》的戛纳风光无限带动了旗袍的流行;2001年.上海亚太 经济 合作组织APEC会议上,与会领导人身着唐装的集体亮相.又使唐装成为当年的时尚关键词。在国际著名品牌上:亚历山德罗-戴拉夸的中式立领夹克;德赖斯·范诺顿的花朵与竹子图案;赛琳礼服的亮紫红色调;范思哲系带凉鞋和迪奥高跟鞋上悬垂的黑色流苏;襟式的立领和盘扣.香奈儿使用得最多……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传统文化更是得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全世界的面前。而李宁为中国队设计的服装装备。融合了“未来概念”和“中国元素”.以中国红为主色,辅助金色、鹦鹉蓝等颜色.在印花工艺上,运用颜色光学原理.达到色彩渐变、金属质感等未来感强的视觉效果。中国代表团出场时候,男运动员穿鲜红的西装.内衬鹅黄衬衫,五环图样烙在领带上;女运动员则鹅黄贴身短西装配白色一步裙,系的是祥云丝巾……,主色调选用了“中国红”和“国旗黄”。正装纽扣材料源白于南美一带出产的一种坚果,正面“祥云图案”,侧面采用了精湛的雕刻工艺。 中国元素的表现形式不仅仅是立领、盘扣、收腰、水袖、丝绸,而是寻求中国传统文化的脉络,会心所至,自成佳境,以性灵为主,不为格套所拘.不为章法所役。

历代服饰赏析观后感汇集66条


结语
时装是一种 艺术 ,中国的服装还缺少些浪漫和情调.技术上的成熟、学习西方浪漫样式的成衣只是“形”上的进步.但要是没有真正的浪漫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艺术.中国人的浪漫是含蓄的,但时装的表现上.还需要大胆。我们一定要有自己最核心的东西,而且要坚持下去。
首博的观后感1
首都博物馆观后感基地分会组织我们参观了首都博物馆。首博新馆于2006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正式投入使用。它集北京珍重文化遗产和当代建筑成就于一体,是一座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大型综合性博物馆。北京国宝荟萃,首博收藏了一大批极具文化和艺术欣赏价值的历史文物。在那里,我们不仅仅看到了历代宫廷古瓷,还欣赏了名家翰墨;从温润玉器中体会古人对平安生活的向往,从古朴的青铜器遥想燕赵悲歌。3000多平方米的展厅,陈列了《古都北京历史文化与城建》、《古都北京艺术精品展》、《京剧文化展》、《京都旧事老北京民俗展》,可谓是民族文化遗产的集中展示。
我们兴致勃勃地参观了每一层的展览。从战国时代一向到民国解放时期的历史文物一一陈列在橱窗中,货币、撰文、玉器、碑文以及皇室专用物品。清朝盛世时期的街市微缩景观图全部用木头雕刻,做工精细,工程繁杂,陈列了皇帝身穿的龙袍,每一针每一线都凝聚了制工者的智慧与辛劳。皇帝戴的金翼善冠制工相当考究,笔筒、带勾、凤钗、金簪、金錾花饰件、纹镯等全部是纯金做的,显示了皇室生活的奢华,这些是当时的百姓望尘莫及的啊!
四层是艺术精品展,古瓷的精品都在那里一览无遗了,彩瓷、青花、黄釉等种类繁多。五层的民俗文化展最贴近百姓生活,当我们进入这个展厅时,感觉像回到了老北京,亲切之感油然而生,看到那里立刻感觉到了做个北京人的自豪与骄傲。老北京的结婚习俗、过年习俗、包括生子的习俗让我们这些生长在70后的人感到新鲜。结婚在老北京有其特有的程式,迎亲仪仗队、抬婚轿、抬聘礼、洞房花烛等一系列的程序,繁复又热闹非凡,新娘要穿凤冠霞披,女孩子一辈子的大事就在这热闹非凡的氛围中完成了。过年是中国的大节日,过去的百姓一年中最盼望的就是这个节了,从腊月二十三一向到大年三十每一天都有事情做,送财神、买年画、贴对联、祭灶神,充满了年味,大人孩子各个精神饱满,迎接春节。老北京的街头满是热闹的景象,街头卖艺人踩高跷、舞扇、杂耍,一片太平盛世,体现了老百姓对平安生活的向往。

历代服饰赏析观后感汇集66条


十分感谢工会组织的这次活动,令我们大长见识,对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感到自豪,更加深化了我们的爱国主义思想以及民族自豪感。
首博的观后感2
首都博物馆观后感这天在学校的领导组织下,我们来到位于北京长安街沿线的首都博物馆。刚来到这个壮观的比武官时,我们的情绪是无比的激动,从外观上看这个比我馆的设计是十分独特的,有一个像绿色的大钟似的东西突出来,拒收这是一个十分大的放映厅。从总体上看这个东西体现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特色。
一进入博物馆大厅,映入眼帘的是一面硕大的老北京式大牌坊,顿时一股浓浓的京味气息扑向我们。我们首先参观了大英博物馆,在这个馆中有272件展品是英国博物馆捐献出来的,展品出自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不一样时期与各大洲。同时记录了不一样人群和个人的多样化表现。在这次展览中有许多的展品都是举世无双的藏品,而且是首次在中国展出。如来自新西兰的毛利人战时用哨,著名画家伦勃朗的版画代表作《三个十字架》,达·芬奇的《裸体男子画像》,拉斐尔的《圣女像》等。我想这些展品的展出意味着我国与别国文化的交流。透过展出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自然,了解世界,了解我们的历史。
当然看完大英博物馆的展出,让我不得不向一个问题,为什么要侵略别国的文化?如果少一些侵略和掠夺,每一个国家都可|||以完好的把持各国的文化,在以后各国的交往中,能够享受一下各国的文化历史的特点。还有在以后的交往中就会少一些纠纷!
中午午饭过后,我们来到首都博物馆的其他展馆。这个展馆一共有五层,每一层都据有各自的特点,而且体现出了我们中华明祖的特点与风采。二层的展区主要是一些历史事件及一些关于历史事件的产品,在这一层,我们找到了许多关于历史课上的指示,透过兰立体电影与详细地说,让我们对历史这一学科更加得感兴趣,而且知识也掌握得更加牢靠。同时也知道了在新中国成立前,我国的几个重要转折点的实践与电表的人物,透过这一层参观让我更加的`热爱祖国,而且有一种想为祖国献出自己全部力量的决心。而第三层则是我国的建筑,进入展馆,我们能够看见许多的古建筑的模型和一些门上的装饰品,在那里我了解到我们北京的几个门的分布及名称。透过我们对门和建筑装饰的了解我们能够更好地看出,我国古代人的生活气息及生活习惯。才能够养成更好的生活习惯,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历代服饰赏析观后感汇集66条


而四层则是以宗教为主,大多数是以宗教为主,大多数则为佛像的展出,这些佛像显得十分的庄重,而且具有神圣的感觉,每个国家的佛像都是不一样的,都具有各国的特点。从中我们能够了解到,以前的人们拜宗教的程度以及信仰与爱好。以便于我们以后的学习和研究。
最具有民族气息的就是五楼的展出,在那里我们能够找到许多的旧式玩意,如七巧板,抖空竹,抓周盘等,这些都是老北京的特色玩意儿,而且还有描绘,嫁娶的展馆。真是京味十足呀!让我们感觉到了老北京人的热情与热闹。而且透过这些东西的展出让我们知道了许多北京的习俗,和国粹京剧的历史!
总体来说,这次的首都博物馆只有是有好处的,有必要的。正因透过参观我学习到了许多历史知识,还看到了世界闻名,让我了解了许多历史事实的真相,认识了自然。了解到了老北京是如此的热闹与好玩。这让我更加的热爱学习,热爱历史,热爱自然。热爱祖国!
首博的观后感3
首都博物馆观后感参观首都博物馆新馆给了我这个机会。首都博物馆新馆坐落于西长安街延长线白云路的西侧,外观雄伟,气势磅礴。进入之后,按照导览图一一参观,不知不觉沉醉于祖国首都的一草一木,一鼎一印之中。
透过参观首都博物馆,我对首都的认识在以下四方面得到了提升:
一为博。首都地大物博自是早就知道,但仅限于一个模糊的概念。这次系统详细的参观了古代玉器艺术精品展、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古代佛像艺术精品展、燕地青铜艺术精品展、古代书法艺术精品展、馆藏京剧文物展、书房珍玩精品展等各项展览,不禁感慨祖国首都的文化底蕴之博,物产资源之博,艺术内涵之博。首都以她博大的胸怀,包容和养育着生活在那里的2000万人民百姓。
二为史。北京是古城,历史悠久。曾有多个朝代以此为都,北京的历史中填充着无数色彩缤纷的故事。承载着朝廷权威的皇家玉玺,记录着世代变迁的竹简,刻画着沧海桑田的铁器铜器,象征着雍容华贵的玉器古玩,还有留着战争疤痕的民间遗物,每一件都在给我们讲述着自己说不完的经历和史实。

历代服饰赏析观后感汇集66条


三为情。老北京的民俗和风土人情是闻名世界的。展厅中模仿的婚庆场面洋溢着热闹喜庆,也洋溢着纯朴的民风民情;原汁原味的老北京吆喝,从头到尾透着诚恳和热情;还有日渐稀少的老北京四合院的风情,街坊邻里们谈笑风生,互相帮忙,谁家有事,一声招呼,一个院落携手共济,不是亲情而胜似亲情,让我们现代人无比羡慕那完美的和谐。真正老北京的民情是淳厚的、温和的、谦逊的,这是需要我们此刻去重温,去寻找和拾回的。
四为美。名胜古迹之美,现代建筑之美,自然风光之美,北京的美无处不在。活灵活现的皮影儿和面人儿,独特的传统服饰和民间剪纸,享誉世界的京剧文化,神秘高雅的篆刻和书法,首都北京的文化艺术之美更是魅力无穷。再看从博物馆本身的建筑设计,到展区展品的设置,无处不在的贴心服务,到细心品味的参观人群和天真活泼、认真参观学习的孩子们,也展示了我们首都北京的精神礼貌之美。
只有真正了解一个城市,才会真正热爱她。参观之后这一个月以来,我走在街上总是有意无意的用欣赏的目光去观察路边的建筑;每次看到有损市容市貌的行为时心中总是想,这么好的城市,我们为什么不能好好爱惜她保护她。首都博物馆是一个窗口,就应面向社会各界免费开放,让大家都来了解北京,热爱北京,进而更加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人民。很难想象一个乱贴小广告或随意扔垃圾的人会是一个对首都,对国家充满感情的人。因此,倡议各中小学校组织学生进行群众参观,倡议我们同事带家人和孩子前去参观,倡议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到首都博物馆进行参观和学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