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文库精选

论述文化类节目观后感集合

2022-05-25 来源:百合文库

论述文化类节目观后感集合50条



文化类节目《见字如面》观后感一:
2016年12月29日,极具观众期待的《见字如面》合集版第一期在腾讯视频首播,节目一上线,腾讯视频的点击量就突破了500万,主话题#在此见字如面#冲至新浪微博综艺话题榜第二。去年底,谁也没有想到当《见字如面》这样一档节目横空出世的时候可以获得如此的关注与口碑。目前节目已进入冲刺阶段,近日,总导演关正文应邀在清华大学进行演讲,从做《汉字听写大会》时的纯电视人,到现在踏入网台联动的模式,关正文有了新的感悟——市场是个好东西。
谈背后历程
提案受阻
百分之七十的观众在互联网上,这是关正文要去的理由。去年,当关正文拿着《见字如面》的方案去腾讯视频总部时,包括腾讯总部的领导、深圳前来的高级管理人员在内,现场四十多人听关正文诉说《见字如面》的构思。“大家听完特别兴奋”,关正文回忆,当时节目在腾讯内部有个评价。“他们四十多人有一个不记名投票方式,这个投票方式以20分为满分,我说完了我就出去,人家自己评议投票,出来跟我说这个节目的方案得到了19.5分。”
当时,所有做内容、判断内容的管理人员都说关正文这个节目是一个很好、很有价值的节目,但当他提出希望和腾讯联合投资时,才得知腾讯要出钱需经过另外两个部门——流量评估部和广告部。关正文坦言,当《见字如面》走进流量评估部时评价推测的数据每单集大概产生20万的点击量。“20万!20万在整个互联网视频传播上基本上是一个可以忽略不计的数字,所以不管内容群体如何喜欢这样一个构思,他们也没有办法再往前迈一步,而且这个评估没有太多广告价值,没有办法运营。”
联合卫视
关正文告诉北京晨报记者,虽然提案在腾讯受阻,但是自己仍然很有信心。“不是因为情怀,不是因为坚守”,在关正文看来,只要《见字如面》这个节目认真去做,效果一定会合乎团队的预期,也一定能够获得广大观众的欢迎。另外,关正文也坦言,这件事情如果不做出来它的市场价值就永远无从验证。
而后,关正文与他的《见字如面》和黑龙江卫视一拍即合。“黑龙江说非常喜欢这档节目,他们当时的做法也感动了我,他们说我们要投,但是我们有个问题,我们所有季播的节目已经完成的广告销售最多不超过500万元,在整个电视节目广告市场份额里500万元顶不了什么大事,但是我们只有这些,我们卖不过这个价钱去。”

论述文化类节目观后感集合50条


而当时睿智的关正文也萌生了新的想法。“我说可以换一个思路,我们一起去征战互联网。你作为这个项目的投资人,如果我们在互联网上有收益,我们俩一起奋斗。”由此,关正文正式开启了《见字如面》的制作。
一鸣惊人
当关正文12月初开始试放第一集的时候,用他自己的话说,那天晚上所有的预想都成了现实。“互联网非常可爱,在腾讯上线开始播出,立刻就是20万点击,然后是40万,我们跟腾讯朋友通电话,现在已经是你当初评估的翻倍了,结果第二天突破100万点击,然后人际的传播效应开始形成。”关正文告诉记者,腾讯是一个纯市场性的平台,当这个节目品种呈现出了它具有一定的市场潜力的时候,市场机制立刻被启动。“没有人在意我们曾经出过什么评价、我现在是不是证明我错或者对,所有的市场资源就开始倾斜性的向这个节目投放。”
对于市场资源的倾斜,关正文举例称,比如一个视频网站某一个品种之所以产生高的点击量,是有开机画面引导、有竞选画面大图引导,分类里面又有图片引导,大图小图等等。这些引导系统决定了点击量,而这个引导系统在腾讯是一刻千金的。“腾讯一次性拿出6000多万价值的推送资源给了《见字如面》,市场真是个好东西,截止到上周我们单一合辑节目在互联网上点击超过4000万,我们的单曲在腾讯端,张国立和曹禺先生的往来信大概是2400多万,王帆读的那封信1300多万,这些实际上是我们现在传媒市场化带来的巨大力量和结果。”
谈互联网
互联网传播处于阶段性
在关正文看来,实际上现在整个内容生产产业的市场化步骤、市场化价值,还存在着相当严重的问题,还需要新一代人不断去改革、推进、扭转。“事后我们跟腾讯的朋友交流,为什么当初会给出20万点击这样一个评估?腾讯的朋友说他们也很无奈,互联网就这样,互联网没文化,互联网只要娱乐、只要碎片化。”关正文说,事实证明不是如此。
对于互联网传播,关正文坦言,目前还处于阶段性,“我们首先要承认互联网传播在中国确实是具有内容意义上的特殊性,它确实给内容生产和传播带来了此前没有的空间,但我们不能只看眼前的事实,这只是阶段性的,我们要有一个更大范围的参照系。”关正文说,“很多人都在说网剧、网综、网感、网红,如果我们的视野稍微打开一点,你就会发现特别奇怪,因为这件事情在全世界、在欧洲、在美国没有人说网剧的概念,没有人说网综的概念。”

论述文化类节目观后感集合50条


关正文举例说,《权力的游戏》在美国就是HBO剧,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传统媒体剧,它通过传统媒体传播,在中国通过网络传播。“这是网剧吗,它是媒体剧,还有《纸牌屋》,人类社会只分好剧烂剧,不分网剧传统剧,或是什么网大。”在关正文看来,互联网平台对于传统媒体本质上是一个技术替代、也是一次技术革命,但这样的本质同时也决定了它不可能带来内容的革命。“好戏就是好戏,好节目就是好节目。”
谈代际误读
阻碍互联网传播认知
在关正文看来,80后、90后、00后是中国人都常挂在嘴边上的一句话。“弄得好像每十年产生出来的人品种都不一样、精神特质都不一样,怎么可能?全世界都没有80后、90后的概念,只有咱们有。”关正文说,正是这样的误读,阻碍了我们对互联网传播的认知。“我后来跟腾讯的朋友说起起初20万点击评估,他们说没办法,大数据会告诉我们谁会被吸引过去。”
关正文坦言,大数据不过是一个我们刚刚开始使用、刚刚开始在学习掌握分析的.工具,而在大数据里边指出最广大人群习惯消费的舒适区,这样的节目会火、会有人爱看,结论过于简单。“鱼香肉丝是所有饭馆里卖得最多、最经常的,于是所有人就只能吃鱼香肉丝,所有人看到的网综也好、网剧也好,都有一种非常高的同质化和趋同化,因为有大数据,大数据告诉你哪样舒服,我们现在没有办法从中辨认舒适区里不舒服的人,那些人需要什么,那些人是多大的人群,其实大数据也没有办法辨认现在这些人对这些品种有多么的不满,因为大数据得一直供着。”
清华演讲经典语录
你的电影票房高,甭管你拍成什么样,你都是英雄,但实际上这是个经济英雄。
一个人他自己直接的
文化类电视节目这个归类方式本身就是荒诞的,这个荒诞我们自己是直接亲历者。2013年的时候我们推出《汉字听写大会》,它拿了全国无数电视奖项,荒诞的是没有一个类别可以标注这个节目。
文化类节目《见字如面》观后感二:
关正文说,筹备《见字如面》,最艰难的莫过于信件选择,最让人惊喜也是这些入选信件。几乎每一封信件都会让人感到意外,每一封信都有一种特殊的力量敲击人心。
数十位文化名人和信件收集家、多家信件博物馆和档案馆参与了节目所需的信件收集推荐工作。

论述文化类节目观后感集合50条


节目入选的一百多封信件,跨越古今,涵盖中国历史的诸多阶段。从春秋时代的第一封私人家书,到魏晋唐宋,从晚晴民初一直到现在。
关正文介绍,最终入选信件强调了关涉历史的重要性、当事人的重要性和信件内容的有趣性。但所有标准最终其实只有一个:这封信值得更多人看到。
最终入选的信件,包括那些影响世界、影响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也包括已成历史的社会生活的有趣片段和截面。
一百多封信件呈现出对应复杂历史的丰富的多样性。有求爱信也有分手信,有战争中敌对双方的平静通信,也有父子间唇枪舌剑的激越交锋,有名人不为人知的心事,也有荒唐年代的锥心往事。无论是情感状态、价值观念还是文字风格,都是多元呈现。
历史的不断重复,人性的善恶交织,让信中的生活跟今天的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所有的历史因此也都成了当代史,成了人们身边的历史。
入选的那封2249年前由秦国将士黑夫和惊两兄弟写的家书中,已然定型了今天信件的模样。
兄弟俩除了殷殷问候家人之外,也毫不隐晦地直接向家人要钱要新衣服,此外还告知,官府因为他俩卫国有功已经给家里授予爵位,文书应该已经送到。
这封信是黑夫和惊的大哥衷的陪葬品。用两封信陪葬,其中的兄弟情深可见一斑;此外,从信中也可看出:分封授爵光宗耀祖从来都是将士敢死的动力;即使强盛如秦,也管不起将士的衣服和零花钱。
记现场宣读的所有古代书信都被翻译成了生动的白话文。古文变得亲切,也变得陌生。
在关正文眼里,这是一个回到常识的过程。“中国几千年的文明是异常丰富的,不然也活不到今天。我们今天世界几乎所有的遭遇、所有的情感,古人全都经历过。大家未必要去爱古文,但通过读懂他们写的那些信,大家一定不会感觉那是发生在古代,一定会感同身受,也一定会爱上古人。” 
“朗读者”三个字,也是见字如面,是一个很清爽的词,似乎能看到一个有生活阅历的人出现在面前,于喧嚣中放缓节奏,将那些字节从心灵深处放出,冲出唇齿,闯入听者的耳膜,最终走进对方心里,于是完成以心对心的沟通方式。
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
《朗读者》是董卿特别坚持要做的节目。但阅读其实是一件很私人的事,它为什么需要被搬上屏幕?

论述文化类节目观后感集合50条


对此,董卿直言,阅读是很私人的事情,但朗读不是,朗读要有对象,它和唱歌一样。只不过我们很多人没有形成这种习惯,因为它显得略微有些正式。
“我对文字是有偏爱的。我其实是变相给大家一段阅读时间,不长,也就一个多小时。”
那么到底给观众读什么,选择标准是什么?董卿说,“我首先会问,我被感动了没有?我有没有看着看着就情不自禁地读出来。”
挑选朗读者是一件特别费神的事,董卿说,“他们经常会一页纸60人,密密麻麻,然后说勾吧,可能60个人里我只挑了10个、15个,然后他们特别沮丧地拿着那个名单就走了。再来一页纸60个人,再挑10个。”
董卿认为选的朗读者有知名度、影响力,肯定有利于传播。但仅仅有知名度是不够的",朗读者还必须很有个人魅力。就像翻译家许渊冲像一匹黑马一样杀出来。许渊冲是最早朗读嘉宾名单当中的一员,但开始的时候董卿还担心,会不会显得高冷。
柳传志在节目中朗读儿子婚礼的致词感动了无数观众。对此,董卿透露一个秘密。“柳总本身是一个非常认真的人,为了这个朗读,他跟我们非常认真地谈,光见面就有两次,然后通过秘书反复沟通。”“我第一次进他办公室,聊了一会儿,他就从西装口袋里掏出了一沓纸,叠得四四方方的,就是那段婚礼致辞。当时他儿子婚礼还没办。他说:‘我真的想了很长时间,要不先读给你们听听,你看这个成不成?’”
董卿说,当时去了三个女导演,加上他的两个秘书,一共五个人坐在他办公室,就静静听他把这封信读完,没有人出声,因为都哭了。“当时我觉得好尴尬呀,我们俩第一次见面,算是陌生人。我觉得,一个做父亲的人,不管有多成功,最后你就是个父亲,没什么比看到自己的孩子幸福更幸福的了。后来我们当即决定,就它了。”
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观后感二:
过去二十年,从东方卫视到中央电视台,从《魅力12》《欢乐中国行》到青歌赛,直至主持了十三年“春晚”,董卿像她的其他央视前辈们一样,踏入了“家喻户晓”的行列。谁也没想到,2017年1月一档原本冷门的知识类节目突然爆红,并让在节目中对古典诗词、外国文学信手拈来的董卿,成了网友们口中的“真女神”。

论述文化类节目观后感集合50条


董卿坦言,观众对于这一节目的热情,让她略微有点出乎意料。但是,2016年2月份她开始写《朗读者》创意案的时候,潜意识中已有一种感受,是时候做这样的节目了。
“当我提出这个案子之后,从同行到客户,几乎没有人提反对意见,大家觉得,好像中央电视台是应该做这么一个节目了,这也给了我很多信心。”
那么,大家对知识类节目的这种热情,有多少会转化为对知识本身的渴求?董卿说,“这很难去做一个统计,但如果说唤醒了观众的一种新的认知,就成功了一部分。所谓的知识点是没有太大用处的,知道一百首诗,一千首诗,这些数字是没有意义的。有意义的是,你从中认识到了什么,或是跟你的人生体验是否有所结合,帮助你成长,重新去审视周边。”
很多观众惊讶于《中国诗词大会》中董卿的诗词量,对此董卿称,“可能因为诗词大会涉及的面比较广,有些正好在我知识点上,正好和大家应和一下,我不会盲目地展现自己对诗词量的储备,或者去显示自己。” 
《何谓文化》的读后感一
拜读余秋雨先生的文章不下一次了,这次又品读了他的著作,令我这个所谓的文化人貌似没什么文化。这本书从理论,生命,文明和古典四个方面逐一分析,解答文化是什么再展开叙述。
同时回忆著名的作家例如:巴金、导演谢晋等文化巨匠与他的交往经历,谈古论今。我相信如果读者身在此中必定乐淘淘。因为众多的文人把丰富的见识传授、交流是多么令人向往的事情啊!
虽然还没细细研究完这本书但我还是会抽出时间再此阅读,希望能帮助自己这个所谓的“文化人”!
《何谓文化》的读后感二
近期拜读了余秋雨先生的《何谓文化》一书,收获颇多;本书透过学理、生命、大地以及古典的视角对文化一一作了回答,既有理论的深度,又有鲜活生命的动情,既有珍贵遗迹的见证,又有古人情怀的述说,可谓最诚恳最隆重。虽然文化这个课题极大,但也可以依着作者的思路来谈谈自己的见解。
说起文化,首先应该是给文化下一个定义,借余先生的话: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这句话说得非常简洁却又不容易理解,举个例子,我们每逢过春节,漂泊在外的人们总要赶在除夕之夜回去团聚,不远千山万水,总要贴

论述文化类节目观后感集合50条


这点在我看来,因为我们有着共同的的精神价值,认同并且一直践行着,这才让我们没有文化差异和突兀,交流起来才能有家一般的感受和体味,譬如某个企业文化,员工认同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表现相似行为方式。
《何谓文化》的读后感三
一直很喜欢余秋雨的书,从《文化苦旅》到《山居笔记》以及《寻觅中华》等,他的书特别适合夜读,在静静的夜里,一盏台灯,随着他的`脚步可以轻轻的漫步历史,细细的咀嚼文化,这种喧嚣的世界获得暂时的宁静感觉特别轻松。他的新书《何谓文化》出版了,便迫不及待的从当当上买来,一周左右的时间看完。
对于何谓文化,作者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解答,第一、学理的回答,较为系统详细的介绍了文化的概念以及功能,虽然名为“学理”但很直白,让我们对文化有个很直接的认识;第二,生命的回答,通过几个人物,导演谢晋、戏剧家黄佐临、作家巴金以及其他几位文化人如何用生命解读文化的真谛;第三、大地的回答,是作者本人撰写的一些碑文和书法作品。第四、古典的回答,主要是把四篇古文如《离骚》翻译成现代散文,进步体会文化的魅力。
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读起来荡气回肠,字里行间把文化的魅力一展无遗,但第三第四部分实在不敢恭维,大有凑页数之嫌,有的碑文的确值得一读,但附带的书法作品有点画蛇添足,四篇古文翻译更是差强人意,就像把唐装改成西服,有点不伦不类。瑕不掩瑜,还是值得一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