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文库精选

金陵十三钗四百字观后感精选

2022-05-25 来源:百合文库

金陵十三钗四百字观后感精选56句



用了这样一个名字,是想纪念一些正在失去的东西。
先说和这个电影无关的:大学以前我们经常被要求写
说点和这个电影有关的:这部电影再一次激起了我对日本的仇恨。仇恨的种子原来一直都在。我始终做不了一个大度的人,我小肚鸡肠地把这份恨波及到整个日本。我自认为还是一个比较善良的人,所以我无法理解南京大屠杀中日本军的变态行为,“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都是活生生的人啊,他们怎么下得了手!我力挺这部电影,希望它可以唤起我们对历史的记忆。我想我不会买日货了,不会支持日本的一切了,一个犯过大错又不知悔改的.民族变强大后会很可怕。
不知道伤痛的人是不会进步的,好了伤疤忘了疼的人肯定还会再次吃亏。如果一个民族忘了曾经的屈辱,如果一个民族里接班的一代没有抗日战争的概念,怎样能赢得其他民族的尊重?
真的退步很多,写着写着就不知道怎么组织自己的语言,心里很多想法,就是写不出来。
忘记是可怕的,比如恰好你忘记的是历史和
1937年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2月13日中国南京沦陷,战火中,六朝古都化为废墟。而此时,南京城内一座天主教堂暂时未被占领,教会学校女学生、秦淮河畔风尘女子、军人和伤兵,还有一个美国人约翰,都先后进了教堂,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他们共同面对一场生死浩劫,产生了各种各样奇妙的感情。然而,教堂也不是永远的净土,暂时的宁静很快被打破——日军冲进教堂并且发现了女学生,在日军准备强暴女学生的千钧一发之际,殊死抵抗的军人开枪救下女学生,英勇牺牲。后来,日军又强征女学生去庆功会为日军表演节目,谁都知道,这将是一条凶多吉少的不归路。女学生们不甘被日军凌辱,准备集体自杀,却被以玉墨为首的妓女们救下。这13个风尘女子,在日本侵略者丧失人性的屠刀前,展现了民族豪气,人间正义,她们身披唱诗袍,代替教堂里的女学生,去赴一场悲壮的死亡之约…

《金陵十三钗》
看《金陵十三钗》时,不仅心情沉重,而神经高度紧张,为那些弱女子含恨毙命流泪之余,胸中充满了仇恨,咬牙切齿的恨!
看到了尸横遍地,血流成河的南京;看到同胞们惨死在日寇屠刀下;看到无
可想,那个年代惨遭不幸的又何止南京一座城市?
影片中战争残酷镜头和鲜活的生命历历在目·······

金陵十三钗四百字观后感精选56句


英勇无畏的李教官,用血肉之躯谱写着对祖国人民的大爱。抢救奄奄一息的蒲生,用智慧狙击日寇,给女学生逃生赢得了机会,战斗到最后,献出宝贵的生命。
会英语的墨玉与十二个沦落风尘的秦淮河妓女,从人性缺失的见死不救,到毅然收养照顾蒲生,最后替代女学生赴庆功宴的几个情节,让人性光辉得以展现。
以书娟为首,未经历过苦难的女学生,单纯可爱憎分明。当得知赴日军庆功宴的后果时,大家集体跳楼,这种不可辱的精神让人感动。
业余神父约翰,原本是唯利是图的美国人,在日本鬼子的兽性面前唤起良知。为了爱,奋不顾身的去找香兰和豆蔻,途中遇友有机会逃离,但他选择留在教堂。为了解救女学生,千方百计的修卡车,把生死置之度外,让人性光辉得以升华。
当汉奸的父亲,为了救出女儿和学生们,尽一份有人性的父爱之心,最后还是被自己主子枪毙了。告诫人们,这就是当汉奸卖国贼的应得下场。
伤痕累累的小蒲生,激起豆蔻像亲弟弟一样的精心照顾,临死时还挂念着家里的麦子,被痛苦折磨的情景令人心酸,看到豆蔻临死时流淌在发间不知是血是泪时,含泪的恨在心中燃烧。
男扮女装的小男孩乔治,代替女学生赴会,深知此去无回,可毫不畏惧。可想结果,无
最后日寇的车开走了,带走的,不是一群沦落风尘的女子和一个女扮男装的男孩,而是人性升华的`灵魂。
看完后,心里想的最多的就是:要和平,不要战争!我们的祖国要强盛,我们的民族要团结!
《金陵十三钗》是一部警醒民心,激励长志,不忘历史伤痛的好电影!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600字
今天看了《金陵十三钗》,看之前已经听妈妈讲过大意和一些精彩片段了,但是当我真正看的时候却是另一种感受。
这部影片讲述的是南京大屠杀的故事,故事里12名妓女与14名女学生是故事的主线。14名学洋文的学生逃难到名义上没有士兵和战争的教会躲避外面的日本人的屠杀,12名妓女随后也来了,她们与一个来自美国的殡葬师一起躲在教堂里,却没想到有一天,在女学生们和妓女发生争吵的时候,日本兵还是冲了进来,而唯一能够藏身的地窖也被妓女们占用,日本兵们见到女学生就像发了疯似的,看到女的就乱抓,直接在地上拖,揪着她们的头发拖,整个教堂传来一阵阵稚嫩的尖叫声,这时,原本贪生怕死的美国人约翰心中的正义终于发现了,他拿着教会旗大喊着“stop!”他企图着挡开那些罪恶的手,他企图想保护那些女学生免受侮辱,可是,他也无能无力,他没有一点点力量,没有一点点有用的作用,他只能白看着,白看着那些人和那些女学生们,没有一点点可以干的事。

金陵十三钗四百字观后感精选56句


最后,只剩下一个中国士兵,为了保护女生学生,牺牲了自己。他无能为力,只有铁了心,抱着必死无疑的念头,希望别人来给希望。最后,日本兵把13冒充女学生的妓女和小男孩带走去庆功宴,让女学生们免遭一劫……而那些妓女们则是踏上一次去送死的路途……
我不得不说,在那个年代,战火纷飞的年代,马路上遍地都是堆成山似的尸体,充满了子弹和炮火的大街,人似乎是没有人格的,那时候,你的身份并不是你自己说了算,而是当时的胜利者说了算,他们需要你什么,那么你对他们而言只有那一小部分躯干的用处,你不是一个完整的人,不是你想象着的那个人。14名女学生是这样,12名妓女是这样,玉墨是这样,约翰是这样,乔治也是这样。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着大大小小的挫折、打击,他们的痛苦感都是一样的,只是他们的面对的方式不一样。玉墨选择的是用微笑来面对,约翰选择的是坚持他的工作,那12名女学生选择的是准备自杀,12名妓女选择的东扯西拉、乱喊乱叫,而他们的结局有改变么,想一想最后他们走出教会,踏上日本兵为庆功宴而接送她们的车时,玉墨报以微笑,其他的妓女也都好淡然,可是呢,却有一个叫做“小蚊子”的妓女最后却叫了出来“我不是女学生,我不去!
我不是女学生!我不去不去!”我在想,万一在场有一个日本人会中文,或者说那个汉奸不是那个女学生的爸爸的话,那怎么办?所有妓女都会死,所有女学生都会死,那个约翰也会死,所有人都会死,那有什么意义呢?到头来,还不是全死?
我想,这个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发生在战争年代,发生在不是我们存在的这个年代,可是,有什么关系呢?也许社会变了,可是人和人之间,变了什么么?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500字
《金陵十三钗》这部电影是讲述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发生的故事。
电影一开场,就是一片战乱,到处都是尸体,民众扶老携幼仓皇出逃。中国军队与日本军队进行了殊死搏斗,可惜中国的武器不如日本先进,损失惨重。
看到这里,我心想:日本人太残忍了,杀死了那么多中国人,简直惨无人道。镜头转向教堂内,管理这个教堂的是一个外国人,他细心地照顾着中国伤兵,这一幕与日本人的残暴行为是多么鲜明的对比啊。同时藏在教堂里的还有十三个女学生和一群风尘女子。
有一个细节,我至今记忆犹新。有一次,日本兵在追杀时,躲在一个草堆中的人发出了一些声音,引起了他们的注意,我原以为他们会把那几个人找出来,谁知,他们竟然用刺刀狠狠扎进去,我清晰地看到,拔出来的刺刀上已经染上了殷红的鲜血,我的心颤抖了一下。虽然我早在历史书上了解到日本鬼子无恶不作,但当我看到这一幕时,我还是震撼了,日本人太可恶了。而另一场戏,是日本军队到教堂搜查,女学生和风尘女子都在四处逃窜,当十四个风尘女子躲进地窖后,地窖里发生了一场分歧,所有人都想把地窖入口紧紧顶住,只有一个叫墨玉的,一直说着:“让学生进来。”而当女学生逃到地窖口时,日本人也已追到门口,其中一位学生毅然决然地带着同学们离开了地窖,朝楼上逃去,这一刻,我看到了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是自私,只顾自己,不顾他人安危的态度,一种是无私的态度,处处为别人考虑,反差真的很大。

金陵十三钗四百字观后感精选56句


我事后想了很多,其实这两种态度也就是现在社会上存在的两种人啊,看来,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人心都是一样的,有善良就会有自私啊。 
《金陵十三钗》曾经被张艺谋拍成电影,严歌苓和刘恒共同给《金陵十三钗》做编剧。视觉化的电影作品和文字化的《金陵十三钗》各有各的优点。电影表现直观,文字表现内在心理活动。
严歌苓原著的《金陵十三钗》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故事的高潮可以在只言片语中结束。《金陵十三钗》讲的是秦淮河上十三名娼妓代替教堂里的`十三名未成年女学生去做日本人的慰安妇。整本书前半部分讲娼妓和女学生们在南京大屠杀这个时间节点相遇,后半部分讲撤退的三名中国军人藏身教堂后的故事。在娼妓、神甫、教堂工作人员、女学生和身负重伤的中国军人的磨合里,道出了故事想要表达的一个观点。那就是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即使她是一名娼妓。
原著的结尾出乎我意料的短。我看书一般先看开头和结尾。但当我直接翻到最后几页的时候,好像那个救人的故事就已经圆满地叙述清楚了。所以我超级佩服这种结尾。我才发现故事的高潮可以写在结尾的几页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