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文库精选

公开课人性观后感集锦

2022-05-26 来源:百合文库

公开课人性观后感集锦100条



《教有所思》优秀读后感1
假期,我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教有所思》。李老师是一位非常成功的教师。同样,我也想成为一名成功的教师。在书中,我慢慢思索,慢慢探寻,慢慢寻找答案。他之所以成功,在他身上一定有独特的东西。教师独特的人格魅力是学生愿意接近你、信赖你、被你感染、被你影响的重要条件。书中讲到,教师应具有三颗心:童心、爱心、责任心。我想,这也应该是李老师成功的魅力所在吧!
永葆童心之人,可以永远健康、阳光、永远年轻,拥有更多的朋友,更何况是天天与孩子打交道的老师呢?回忆教过自己的老师,我喜欢那些和我们一起唱歌、一起跳舞、一起做游戏、一起欢呼、一起流泪的老师,他释放自己的情感,直率而不虚伪;喜欢那个在我们面前不知为不知,有错就认错的老师,他真诚而不深沉……
有童心的老师,意味着我们可以和他开开玩笑,在愚人节那天让他跑东跑西,而他绝不会生气;意味着我们可以将自己的秘密告诉他,将自己的烦恼向他倾诉,而他绝不会一本正经、板着脸教训我们……
要怎样才能保持童心呢?我把童心看成是教书的艺术,既是艺术,就带有一定的天赋性。我想,童心还体现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即尊重和相信学生。书中,李老师谈到了叶圣陶老先生的一句名言:“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而真正要做到不需要教,我们做教师的是应该有放手的勇气和信心的,多给学生自我教育的机会,在一次次的机会中,学生会成长得更快,会越来越自信、自尊、自爱,会越来越不需要教。我们只需要保持着一颗童心与他们共同体味着成长的烦恼与快乐。
享有童心,方得学生之心。做一位有童心的教师,才能做一位成功的教师。
《教有所思》优秀读后感2
读李镇西的《教有所思》让我感动,感动的是:“爱是教育的前提,但远不是教育的全部。由爱而升华为责任——对孩子的一生负责,这才是教育的真谛”。读张文质的《教育的十字路口》让我激动,激动的是:“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过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走进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从来没有读到一本令他(她)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读物,从来没有苦苦地思索过某一个问题;如果从来没有一个令他(她)乐此不彼、废寝忘食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如果从来没有对自然界的多样与和谐产生过深深的敬畏,从来没有对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发出过由衷的赞叹``````那么,他就没有受到过真正的、良好的教育。”读朱永新的《新教育之梦》让我感叹,感叹的是“现实存在的教育与理想意义的教育差距竟如此大!”读苏霍姆林斯基的《帕夫雷什中学》让我醒悟,醒悟的是:

公开课人性观后感集锦100条


“难怪我们现实的教育在学生成长中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通过读书,终于让我明白: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这种规范、狭隘、重复、忙碌的生活状态,要改变这种生存状态,使教师对教育永远充满一种吸引力,最好的办法就是读书。读书会让我们教师更加善于思考,更加远离浮躁;读书会让我们教师更加富有教育的智慧,领略教育的真谛;读书会让我们的教育更加美丽。
教师,历来被人称为知识分子。读书,在教师身上体现出来的,不仅是知识数量的增加,更是文化内涵、素养品质的提升。教师读书的根本目的在于发现自己、充实自己、发展自己,教师只有通过读书才能让自己丰富起来、深刻起来、精神起来。
《教有所思》优秀读后感3
看到全国名师李镇西的《教有所思》时,我也在思索。一个学期又一次画下句号,作为教师,我的生命历程又刻写了许多或难忘或短暂,或明晰或困惑,或开心或郁闷的痕。我用了一天的时间总结整理下来,我认为这远远不够。借到书后,我没有像看其他书一样一睹为快,而是把它轻轻地搁置到书架的最顶层,几乎每天都能看到“教有所思”这四个字。我想激励自己利用假期这段宝贵的时间来反思自己的教学。于是,有了很多更明朗积极的想法、更客观理智的评价。
当思绪处于“山穷水复疑无路”时,我捧起了《教有所思》。
刚开始,我还有空闲将书中精美的语句抄下来,后来,几乎忘记了做笔记。因为李老师的文字如一块神奇的魔石引领我忘情地读着,二十一万字的书竟然只用了五天全部读完。当读完最后一篇时,心中生出些许遗憾。合上书静静思索,竟有口留余香、余音绕梁之感。
全书分为六辑:边教边想、胡言乱语、师恩难忘、心动时刻、说语论文、凝望窗外。分别从语文教学、教育现象、与名师交流、自己的人生经历、语言文字、时事评论等方面,选取不同的观察点进行阐述。有的文章清秀隽永,如海面上一朵轻盈的浪花;有的文章热情澎湃,如熊熊燃烧着的烈焰;有的文章慷慨激昂,如那只与暴风雨搏斗的海燕;有的文章发人深省,如一支穿透腐朽思想的利箭……李老师熟读各种教育经典,与叶圣陶、苏霍姆林斯基等教育大师对话,很多文章引用大师的名言几乎是信手拈来;他寻找各种机会学习、写作,提高自己的水平,拓展自己的视野,增强自己的领悟力。因此,书中文字读来甘之如饴。

公开课人性观后感集锦100条


李老师选了这样一段话放在书的封面,十分鲜明地表明自己对教育的认识,也是他整个教育思想的浓缩:今天的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我认为,需要一种把人当成人的教育!我们向往并为之奋斗的教育,应该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为了一切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充满着民主精神,散发着科学芬芳,闪烁着个性光芒的教育!
在教学中,他也是这样执着地实践着,并且时时自省着。李老师由向学生借笔,发现学生争先恐后地双手奉送,反思作为老师的自己没有亲自将水杯送到学生手中,而深深地自责源于自己根深蒂固的潜意识:师生是不平等的。又从五千年的封建意识挖掘开去,呼吁大家(包括学生、家长和同行们)摒弃“师道尊严”的落后思想,追求师生在人格和感情上的天然平等。试想,这样的老师,怎能不被学生尊崇?这样的老师,怎能不使家长感动?这样的老师,怎能不被同行敬佩?由此,我想到自己,作为一名有良知的教师,自认为做得很好了。可是与李老师却有天壤之别。
“我从来认为,作为知识分子的特质是思考,是批判,是创造。因此,我从来认为,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同时也就是一名思想者,他应该站在人类精神文明的制高点俯瞰自己的每一堂课,他的心中应该装着整个世界——国际风云、时代变化、社会焦点……”正是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使已经身居名师之位的他,时时牵挂着那些边远地区的普通教师,为千千万万的普通教师呐喊呼吁;使已经身居名师之位的他,常常回到零出发点上思考当今社会对教育的关注、对教师的重视程度;使已经身居名师之位的他,敢于发现教育的弊病,并很尖锐地提出“万炮齐轰假教育”,教育科研:警惕‘伪科学’”,大声地质疑“儒学”能够“救中国”,十分坚决地反对从上到下“表演”公开课的做法。
写到这里,我不禁汗颜。我在教育教学岗位上已经兢兢业业地工作了二十几年,与李老师的成就相比简直是自惭形秽。李老师的著作几乎等身,而我却沾沾自喜于得过奖的几篇拙文;李老师语文造诣和工作成就已经很高了,仍然攻读教育哲学博士学位,而我却时常陶醉于读几本书或写点小片段,还以年已不惑为由劝慰自己别累坏了身体;李老师主动请缨,担任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而我却时常因为自己班里有几个比较特殊的学生而大呼不幸……

公开课人性观后感集锦100条


班里有一个小女孩,入学的第一天是爸爸抱着送到教室的,家长如此娇惯孩子,让我大跌眼镜。后来的表现更让我连连叫苦。上课三心二意,下课却生龙活虎;学习起来心猿意马,对同位漂亮的钢笔却几次据为己有;家庭作业几乎不做,但说起谎话来一点不脸红。家长对老师的要求表现出极端的不配合,每每强调自己的工作忙,甚至还认为自己身居官位女儿的各种表现给自己丢人。这样的一个学生,几次三番的教育引导都没有丁点进步,从一年级到三年级的每一次考试语文和数学都稳居最后一名。学校考核班级成绩时每次都会把她的成绩取消,如此一来,更纵容了我对她的放任。上课时,她的作业没完成,我会很“宽容”地让她下课补上,至于补上还是没补上根本没有去看;早晨,她迟到了,我也会很“和气”地让她回位上坐,而没有进一步询问迟到的原因;晚上的作业又没做,我会在第二天晚上适量地给她减些作业,美其名曰“异步作业”,实际上实在不愿意与她多生气。
看李老师的书,我很庆幸还能感受到自己的面颊滚热、心跳加快。李老师专门申请将全年级最差的学生集中到一个班,由他来带。他与学生朝夕相处,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将自己的教育随笔集结成书,《爱心与教育》《走近心灵》《心灵写诗》《民主与教育》……一本本凝结着爱与责任、付出与汗水的著作给了多少人以智慧的点拨和实践的证明?我不可能与这样的名师相提并论,但我可以以他为榜样,向他学习一种精神——对学生充满着人性化的关怀和爱护,对教育充满着昂扬的热情和理想,对社会充满着强烈的责任和使命感。
学生,首先是一个享有平等教育权利的人,而教育首先是教学生做人的教育。像我这样做,是多么自私和不负责啊!今后,我会想办法将过去遗失的找回来。如果她再不完成作业,我会搂过她来轻轻地询问她:“为什么不做完?有什么困难需要老师帮忙?”然后针对她的情况帮助她。如果她再一次迟到了,我会了解情况后,和她约好老师会一直关注她,期待她的进步;如果……是啊,一定会出现许多许多种令我想不到又心烦意乱的情况,我会记住李老师的叮咛,用爱心和耐心,用宽容和责任。我也能把这些比较特殊的孩子当成一种幸运的教育资源,把我的关爱、理解和宽容给他们,让他们和我相伴的日子成为一生宝贵的财富。

公开课人性观后感集锦100条


写这些时,我接到学生的一个电话:“老师,我们小组明天到商场门口卖报纸,您会来支持我们吗?”怎么会拒绝呢?和学生们讨论研究社会实践活动时,很多学生选择较难的“卖报纸”。我感到欣慰,孩子们在我的潜移默化下,喜欢挑战,喜欢实践,喜欢从多方面提高自己的素质。
上学期,学校安排我参加“送课下乡”活动,课已经准备好了,为了挑战自我,又调整教案,分别在四个班进行“一课多教”,到其他班级试课过程中进行横向比较。尽管很累,但自己在教学方法和课堂驾驭能力等方面更上一层楼。寻找到差距,又有了很多新的感悟,并写下教学反思。另外,我设计了一次和沐浴店中心小学学生的联谊活动,每一个学生都准备了一封信或小卡片进行交换,使学生有了一次新的体验,在这次体验中增加了对农村教育和同龄学生的了解,从而加深了对自我的认识和感知。这是一节课带给我和孩子们的新体验和新超越,也是在读《教有所思》时,能想到的为自己骄傲的一点。
“多年来,正是抱着这种信念,我一边教书,一边读书,一边思考,一边写作。教育与文学共进,思想与激情齐飞,青春与童心为伴,生命与使命同行。”这是我读书时一直在默记的一段话,也是李老师教育思想的精髓。我会铭记心中,将生命与使命同行,使我的教育教学工作更有意义,让我及与我共度时光的孩子们的生命绽放更多绚丽光彩。
《教有所思》优秀读后感4
很早就听说过李镇西老师的大名,知道他是全国著名的班主任,是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由于之前我所教的专业与他相离太远,因此没有去拜读他的文章。直至今年寒假前期,我无意中看到了李镇西老师撰写的教育随笔选集——《教有所思》,随手翻阅,没想到被书中那一个个小标题吸引住了,继而翻看其中内容,发现那散文式的叙述我颇为喜欢,决定细细研读。
从此,一有时间我就认真阅读,经常被其中的一些文章所感动。当读到《寻找杨老师》、《姨妈》、《铁皮鼓印象》等文章时,心里总禁不住地说:“真感动。”有时甚至忍不住红了眼眶。也每每对他的文章产生共鸣,如《家长也是教育者》中李老师提到对于学生来讲,他的真正成才,教师或者说学校教育的功劳最多占三分之一,还有两个三分之一分别是其家长的教育培养和孩子自身的天资以及勤奋,也就是说,成功的学生=https://simgs.baihewenku.com/upload/1/3老师的教育 1/3天赋 1/3家教。是啊,孩子是社会人,生活于社会群体中,与组成社会的各个群体有着丝丝缕缕的联系,只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教育好孩子。当我读到这样一篇文章《把祝福献给普通的老师们》中的这些话语:“他们可能一辈子都没发表过一篇论文,却兢兢业业地上好每一堂课;他们也许从来没有机会上公开课,却把一批又一批的学生送进了高级学校…

公开课人性观后感集锦100条


…”不由得非常敬佩那些老师。我想,他们应该也是成功的老师。那么成功对教师来说是不是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教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生,不是光说成绩有多么的优秀,而是要对社会有用,适用社会的健康的人呢?
身为一个语文老师,李老师所提到的一些观点也让我获益匪浅,如《让语文课充满活力与灵气》中他说到:“师生内心深处的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要在课堂上流淌与飞扬,让课堂呈现富于变化的蓬勃生机。要让语文课有灵气与活力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教师要让自己成为自己教学的主人,有自己的.东西、自己的个性。”李老师还希望教育者《以书为友》,不停地阅读,是每位语文教师乃至所有教师教育生命的体现方式。大家都知道,“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只有多读书,多充实自己,才能不断地进步。
李老师的文章语言质朴、直白,娓娓道来,没有长篇大论的枯涩的论述,有的只是一个个他经历过的、所想到的细节上的描写,但又蕴意其中。李老师认为,今天中国需要一种把人当作人的教育,我们向往并为之奋斗的教育,应该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为了一切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充满着民主精神,散发着科学芬芳,闪烁着个性光芒的教育。那么,当代老师就应具有童心、爱心。童心:赤子之心;爱心:对学生的所有能包容的爱。对于李老师来说,勤奋是成功的关键,但显然,童心、爱心同样是他成功的基础,让他塑造独特的自己,这从他的文章《童心万岁:写给我永远的儿童节!》、《让孩子们走向大自然》、《学生请我吃火锅》等可以看出来。一个老师有童心、有爱心,才会有事业心,老师有童心、有爱心,才会有责任心。扪心自问,我有童心、爱心吗?
学生是否愿意和我说悄悄话,是否愿意和我开玩笑,是否愿意我加入到他们的活动中,他们是否会喜欢我这样一个老师呢?……细想起来,我做得实在还不够。
我愿以此自勉,在教育的道路上继续跋涉,追求成功。
《教有所思》优秀读后感5

公开课人性观后感集锦100条


翻开书本——李镇西《教有所思》教育随笔,静下心来,细细翻阅,给炎日里浮躁的心带来丝丝凉意。
喜欢开篇第一辑《边教边想》中的《童心万岁:写给我永远的儿童节》,永葆童心,可以使人永远健康、阳光、永远年轻,拥有更多的朋友,在这方面,身为“孩子王”的老师可谓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老师可以天天与充满童真童趣的孩子打交道。
先闭上眼睛,回忆教过自己的老师,他们是不是有童心的人呢?喜欢小学那个和我们一起唱歌、一起做游戏、一起欢呼的老师,她,直率而不虚伪;喜欢初中那个在我们面前不知为不知,有错就认错的老师,他,真诚而不深沉;喜欢高中那个敢于伸张正义、敢于向邪恶说不的老师,他,正直而不世故;喜欢大学那个热爱生活、不拘小节的老师,他,率性而不做作……
有童心的老师,意味着可以和他开玩笑;意味着可以将自己的秘密,烦恼向他倾诉,而他绝不会一本正经、板着脸教训学生;意味着可以大胆地提问,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独特的甚至有些叛逆的邪说,而他一定会耐心倾听……
我不禁要问,我有童心吗?学生们是否愿意和我说悄悄话,是否愿意和我开开玩笑,是否愿意我加入到他们的活动中,他们是否喜欢我这样一个老师呢?细想起来,我做得实在不够。
反思自己,看到有的学生成绩下降了,有时竟用粗暴的态度和严厉的言辞来对待学生,有时还把怨气撒到学生头上。读李老师的著作,心中如针在刺着。李老师的文章似一面明亮的镜子,照出了自己自私狭隘的一面。从李老师的文章中,我深深感悟到了:以心灵赢得心灵,以人格赢得人格。教师的尊严是学生给的,不是自我感觉的。
“走下神坛摘掉面具的教师才有长久的魅力。”据调查,学生喜欢开玩笑的教师,喜欢看老师自己犯了错误抓头皮的样子,喜欢老师讲义气够朋友,喜欢看老师在球场上与他们一起打比赛,喜欢听老师在台上唱歌跑调……原来学生讨厌老师摆架子,他们宁愿他们的老师有很多的小缺点,然后他们有资格当面评论你的小缺点,希望你改正,这时学生是多么爱你!这样的老师充满魅力,因为你本色,你个性。你是普通的,你是善意的,你是真实的,因而你也是最美的。

公开课人性观后感集锦100条


茅塞顿开,恍然大悟。当教师首先是当回自己,不要刻意扮演,更不要老想着证明自己像个老师。你无须证明,你就是老师。如果你真实,如果你本色中有善良和美好,如果你有追求学问的勇气和策略,那么就尽情在学生面前表现你自己吧,不必遮遮掩掩,不必正襟端坐,像个被人供奉的神灵。尽管你也许并不高大,也不漂亮潇洒,但是,你是最美的。
“一个老师有童心,有爱心,才会有事业心。老师有童心,有爱心才会有责任心。”“教育千万不能以损害学生的尊严而去进行教育。我们的教育不能以伤害学生的心灵为代价。剥夺学生的尊严,这不是真正的教育。”李老师的文章让人了解,教育是需要思考、需要理解、需要爱的。
教有所思,是啊,教师在日常教育中既要勤奋踏实,又要勤于反思;既要把爱献给学生,又要感受来自学生的爱;既要严格规范学生言行,又不能践踏学生的自尊性来达到所谓的教育目的。
《教有所思》优秀读后感6
用了三天时间,终于读完了李镇西的《教有所思》,掩卷闭目冥想,我收获了什么?一路读来,一路思考,其实读书也应做到读有所思,我们并不是一味单纯地无条件接受别人的思想,每一个人都是鲜活的个体,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轨迹,岂能用别人的套路来充当自己的灯塔。我们可以去借鉴,去汲取,但不必全盘接受,不是有句俗语说的好吗——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争取做独立且有特色的自己。
一、微观品教育
之所以说“微观”,是因为我还有自知之明,一个普通的小学教师与名师们相差甚远,岂能相提并论。我只能一叶障目似的看到自己眼前的教育,并不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和高度,高屋建瓴或跳出教育之外看教育。虽目之所及之处充其量还算不上冰山一角,但我依然热衷于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也不止一次的去品读、去背诵,只有牢记在心,才能运乎于行,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一是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二是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三是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四是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五是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六是解放他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填满,不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其实这就是让我们不仅在课堂上做到心中有生,而且生活中时时处处皆学问,正所谓“时时都是创造之时,处处都是创造之地,人人都是创造之人”,写到这里,不知为何倏然想起了《窗边的小豆豆》里的小林校长对孩子们的做法,应值得我们深思。

公开课人性观后感集锦100条


我喜欢小林宗作,因为他对每个孩子都很关爱,特别是小豆豆,每次见到她都会说:“你真是个好孩子。”这句话让小豆豆有了很大的自信心。小豆豆总是很调皮,但校长先生一次都没有骂过他。小林校长是个让人喜欢的校长,有耐心,有爱心,还有一颗童心。他会对孩子们提出一些有趣的要求,比如午饭要带“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吃饭前要唱“好好嚼啊”的歌,衣服要穿最差的;他会组织一些有趣的活动,比如别出心裁的运动会,紧张刺激的“大冒险”,新奇好玩的“露营”、“泡温泉”;他会用有趣的方式进行教学,比如孩子们可以自由挑选学习课程的顺序,可以在完成了学习后进行散步,边玩边学,可以在课余时间爬树,还请来“旱田老师”给孩子们讲课,甚至孩子可以在校园里随意地挖开厕所,只要把一切复原就没有问题……在他的眼里,连孩子们所犯的一切错误都是正常的,都是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他的“巴学园”里,每一个孩子都是平等的,每一个孩子都很自由,每一个孩子也都很快乐。呼吸着这样自由平等快乐的空气,孩子们知道了宽容,懂得了责任,也学会了爱。这些东西,都是比成绩更重要的东西,是影响一个人一生的东西。我们作为老师的是否能从中感悟些什么?
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听、说、读、写、思。可试看当下的课堂,还有多少教师在讲台上喋喋不休地把一篇篇文章嚼碎吐给学生,为什么不把时间留给学生自由思考呢?其实答案很简单——怕浪费时间。虽然课堂上学生说得乱七八糟,但恰恰暴露了孩子们不会学习的这一现象,也正说明为师者对于课堂上的收放还不能做到自如。一位合格的教师,不仅要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更应能在学生不愤时启,不悱处发。课堂如同散文,形散而神不散。
开始也许孩子们不会学习,不会思考,不会提问……真的会浪费很多时间,可如果长此以往坚持训练下去,教给他们怎样去提问、思考、学习……半个学期过后,定会面目非昨,我们既能轻松教学,孩子们又能学趣盎然,何乐而不为呢?“授之以渔”比“授之以鱼”更重要,教就是为了到达不需要教的境界。当然,要想到如此境界,非得用心对待不可,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到的:用一辈子的时间去备课,这种“一辈子”的准备,就是不要停住你阅读的脚步,以书为友,在书海中畅游,徜徉在翰墨书韵之中。不间断的读书,您做到了吗?

公开课人性观后感集锦100条


二、静心做教师
选择了教师这个在职业,就等于一辈子要与学生打交道,用我们的信念托起学生自由飞翔的心灵,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人。我们不应囿于按教案教参照本宣科,一个不思进取的老师,怎能让学生们奋发图强。作为教师正如李镇西所言:我们应一边教书,一边读书,一边思考,一边写作。教育与文学共进,思想与激情齐飞,青春与童心为伴,生命与使命同行。让我们拂去生活中的繁琐,拭去吞噬人心的急功近利,为自己的灵魂恪守一方净土。在纯真中感动,在朴实中升华,用爱去融化。书中“师恩难忘”“心动时刻”及“凝望窗外”让我看到了一个性情的李镇西,那一份份情愫,那一缕缕感怀,在岁月中蔓延、沉淀、留香。只管耕耘,莫问收获,书香、墨香、悠远飘香,静思、凝思、一路沉思……
《教有所思》优秀读后感7
每一个做教师的都渴望做一个成功的教师,那么什么是成功的教师呢?怎样才能获得成功呢?读完《教有所思》这本书,我从李镇西老师身上找到了答案。他之所以成功,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他的人格魅力。书中他谈到的一个个优秀的教师,如魏书生、陈钟梁、朱永新等都是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的人。书中讲到,教师应具有三颗心:童心、爱心、责任心。我想,这应该是李老师的魅力所在吧!
这本书中最打动我的是一节专门谈童心的文章:《童心万岁:写给我永远的儿童节》,摘录如下:“保持童心,就是保持对人民的善良之心。……保持童心,就是保持对邪恶的正直之心。……保持童心,就是保持对事业的创造之心。……保持童心,就是保持对生活的热情之心……”的确,童心非常重要,永葆童心,可以永远健康、阳光。做老师又岂能没有童心?
我不禁要问,我有童心吗?学生们是否愿意和我说悄悄话,是否愿意和我开开玩笑,是否愿意我加入到他们的活动中,他们是否喜欢我这样一个老师呢?做老师做久了,忘了自己的学生时代,曾经也是如此痴狂,不知掩饰。其实,我们在学生面前真正该忘记的是我们的年龄,我们的身份,这样才能找回有童心的感觉。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时常检查一下自己:我是否开怀地笑了,我有没有压抑自己的感情;我是否在学生面前还想着成人世界的烦心琐事,而带着坏情绪来了;我是否因学生违背了一些尊师重道的潜规则而恼羞成怒了;……不要怕自己在学生们面前出丑,就端起教师的架子,不懂装懂,而我们此时应该想到是,人都会犯错,学生更欣赏你认错的勇气和真诚;不要学生一有差池,立刻就拿出自己的教师身份去教育他,总觉得自己有这个责任,有这个义务,与学生的距离不就在这时产生了吗?

公开课人性观后感集锦100条


我们应该好好想想自己的成长过程,是否也犯过诸如此类的错误,为什么不相信自己的学生,相信他犯错误的合理性,相信他自我教育的可行性,相信学生们相互之间的影响性?
叶圣陶老先生有一句名言:“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我们做教师的应该有放手的勇气和信心的,多给学生自我教育的机会。我们只需要保持着一颗童心与他们共同体味着成长的烦恼与快乐。
《教有所思》优秀读后感8
细节决定成败,这是我读了李镇西老师所着的《教有所思》之后最大的体会。
在书中,你清楚地可见李老师的为人、性格、喜怒哀乐。结合之前所看的《爱心与教育》、《最好的老师》,我对李老师为什么能够取得令人羡慕的成就渐渐找到了答案。
文如其人,通过读李老师的文章,感觉到李老师是一个非常真实坦诚的人,是一个率性而为的性情中人,是一个非常善良幽默的人,是一个感情极其丰富的人,是一个非常善于思考和创造的人,最重要的是因为他是一个有追求有理想的人,是一个对祖国的教育事业乃至祖国的命运有着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人。
以我,一个渺小的初出茅庐的执教者的观点,李老师是做了真正的教育。别的撇开不说,单就平常教育工作中的一件小事说起。孩子渴了进办公室喝水和教师在教室改作业红笔没水了。这本没什么大不了的,可李老师却从中深挖到了一个教育界普遍的现象:平等关系,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学生进办公室喝水肯定是自己动手倒,临走还会向你道谢。可你想到吗?你在教室改作业红笔没水时,学生们会纷纷拿出自己心爱的红笔跑上讲台毫不犹豫地借给你。还有个女孩子更加细心地将红笔转一下,旋出红笔芯塞到你的手中。而你拿起就抓紧时间改作业。不知你是否忘了一件事,还是你已与孩子们在无形之中划出了界限?你觉得这样的师生关系平等吗?
开始时我只对书中所描写的师生故事感兴趣,渐渐地却对他的整个人产生了兴趣。借用李老师书中谷建芬老师的话:“成功和成名是两回事。有的人成名了,并不意味着他事业成功,事业成功的人也未必都成名成家。”李老师之所以由一名普通老师到一位名教师,我觉得其中最主要的还是人格的魅力。正如李老师经常提醒自己:“先为人,次为知识分子,再为教育者,终为语文老师。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同时也就是一名思想者,他应该站在人类精神文明的制高点俯瞰自己的每一堂课,他的心中应该装着整个世界——国际风云、时代变化、社会焦点……这些都应该在他心灵的湖面激起思想的涟漪或巨澜。”读着李老师的书,他的形象在我的眼前时而亲切,时而熟悉,时而陌生,时而激越,时而幽默,但最后一点点高大起来。

公开课人性观后感集锦100条


《教有所思》教我思考身边的教育现象,教我观察自己周围的朋友同事,教我洞察自己的课堂,教我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教我坚守自己的理想……感谢您,李镇西老师。正如一句古诗所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书本上与您相伴,虽然相隔天涯,但是却感觉思想上在与您同行。中国有您这样的优秀教师代表,我们这些普通教师在前进的道路上就有了灯塔,有了舵手,有了追赶的方向。
《教有所思》优秀读后感9
读了李老师的《教有所思》这本书,我被李老师对教育的热诚投入深深折服。真的教育,真的生活,真的随想,真的反思在李老师朴实的笔触中,可以感觉到他对学生的浓浓爱意,他把思想的触角伸向社会的各个方面,反思教育,批判教育。我深深地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教书育人,身上的担子是沉甸甸的。这个担子不能假手于人,必须亲力亲为,只能通过自己的摸索和自我能力提升,用最恰当的方式把学生送达快乐的彼岸。为什么说是快乐的彼岸而不是成功的彼岸,因为所谓成功于不同的人而言,也是不同的。
阅读此书,我的思绪也许会不知不觉随李老师的心灵一起飞翔题记中写道:“今天的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我认为需要一种把人当成人的教育!我们向往并为之奋斗的教育,应该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人道的教育,是为了一切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充满着民主精神,散发着科学芬芳,闪烁着个性光芒的教育!”我的心灵不禁一颤:这才是我们“寻常百姓”教育一线工作者们爱读的,这才是最贴近我们教学实际的呀!教书育人,就应该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
本书的代序上写着:“生命与使命同行。”尽管只有短短七个字,但是言简意赅。生命的范畴广阔,可理解为人的生命,也可以理解为教师职业精神之魂,而使命,就是教师这份职业对我们的要求。如果说,教育是孕育新的生命,那这是每一位教育者责无旁贷的使命。这是李镇西老师的理想,也是我们的理想,更是我们坚定的人生信念!李老师正是抱着这种信念,一边教书,一边读书,一边思考,一边写作。教育与文学并进,思想与激情齐飞,青春与童心为伴,生命与使命同行!

公开课人性观后感集锦100条


书中分为六辑,分别为:边教边想、胡言乱语、师恩难忘、心动时刻、说语论文、凝望窗外。每一辑都是那么朴实而又深刻,使人启迪,引人共鸣,促人深思。读了这本书,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要学会反思,学会换位思考。去年,我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刚开学那会儿,我怀着满腔的热情和高昂的教育理想迎接孩子们。在我的眼里,他们都是一样的,我要求自己要用关心和耐心感化每一个孩子。但是,随着教学任务日益繁重,我分给孩子们的精力也越来越少,加之班级管理不成熟,孩子们的问题渐渐暴露出来。初时,我还是很有耐心地个别指导纠正,但是后来,我的耐心在一次次的挫折中锐减。我的心态便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我开始出现“某某孩子真的是没办法教了”这一类的想法。我的脾气也变得暴躁起来,对着那几个孩子,总有恨铁不成钢的愤恨。我甚至开始抱怨,为什么我们班那么多让人操心的学生。
直到有一天,有一个人问我:“你有想过他们为什么这样吗?你有站在他们的角度想过吗?”我顿然醒悟,是呀,我有换位思考过吗?哪个孩子不想学好?如果每个孩子都能严于律己,那还要老师来干嘛?老师的职责不就是要帮助这些孩子找到正确的方向往上爬吗?我翻看自己开学初写的日志,上面赫然写着一段话“每个孩子在我心里都是一样的,不管别人基于他们以前的表现给出什么评价,在我的心里他们就是一张白纸。每个孩子都有闪耀的地方,我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发掘孩子们身上潜在的优点。”看到这里,我羞愧无比,原来我已近迷失自我了,我把自己弄丢了。我没有换位思考,我只按照大人的思维方式与孩子们相处,这是错的。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要时刻准备好奉献。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把知识交给他们,我们的一句话,就有可能改变他们的一生。
所以,我必须花费更多的时间,付出更多的爱,不求所有的孩子受用,哪怕只有一个孩子听进去了,也是成功的。所以,想要获得成长与进步,必须要学会反思,之不足而改之。

公开课人性观后感集锦100条


爱,也是李镇西老师宣扬的教育内涵,要心中有爱,才能教出有爱的学生。爱是一种信任,爱是一种尊重,爱是一种鞭策,爱是一种激情,爱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会爱学生,才能给学生民主平等。被世界公认的大教育家孔子,他的教育行为堪称爱生的楷模。在他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无时无刻不体现着对学生的关爱。他经常在一种愉快、和谐、理解与尊重的气氛中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
《教有所思》优秀读后感10
在我校今年开展的教师读书活动中,我读了李镇西的《教有所思》。
这是李镇西老师的一本教育随笔录,“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同时也是一名思想者,他应该站在人类精神文明的制高点俯瞰自己的每一堂课,他的心中应该装着整个世界……”。我想,李老师正是抱着这样一种信念,一边教书,一边读书,一边思考,一边写作的,也正因为如此,他才会成为专家,才有如此累累的收获的。
为什么处在同样的教育环境中,李镇西老师就能从教育中感受到快乐,成为名师,成为教育专家,而自己却只能成为一个普通的教书匠呢?这时的我不禁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生活,审视自己的懒惰,反思自己对工作的态度。
读了李镇西老师的《教有所思》让我感动的是:“爱是教育的前提,但远不是教育的全部。由爱而升华为责任——对孩子的一生负责,这才是教育的真谛!”
其中一篇《老师,用我的笔吧!》我感受特别深刻,老师在上课过程中有时急需用笔向学生借这是常有的事,而且我们向学生借笔时,我们也有李镇西老师的待遇,即享受学生争先恐后递笔的热情。我这人是个马大哈,往往借了学生的笔就忘了还。但我很荣幸,我的学生很理解我,说是老师事多所以忘了还,每次还是热情的借笔给我,学生的宽容又助长了我有借无还的坏习惯,甚至每次享受这种习以为常的待遇时连思维也迟钝了,从来都没有像李老师那样从小事中往深处思考:为什么学生向我借杯子,我想都没想过亲自把杯子递给她呢?而我向学生借笔时,为什么学生没对我说:“喏,文具盒里有,自己拿吧”?细细反思自己这几年对待学生的行为,虽然没有恶劣到体罚学生的地步,但在生活中却对学生的感情越来越淡漠。自读了李老师的这篇文章后,让我觉得很惭愧。李老师的文章似一面明亮的镜子,照出了我冷漠、自私的一面,让我明白真爱从小事做起,明白了润物细无声的真谛,我明白了李老师与很多庸碌无为的老师的不同之处正在于,李老师懂得有爱才有真正的教育,有思考才能闪现个性的光芒。

公开课人性观后感集锦100条


李老师对教育是如此热忱的投入,善于感受来自学生的爱是他工作的不竭动力,他的批判反思精神是他成功的基石。李老师反思自己为什么不会亲自倒杯水给学生,这根源在于根深蒂固的潜意识:师生是不平等的。自古以来就有师道尊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之说,这表面上是尊重老师,实际上是要求学生完全服从老师。如果不服从便有了体罚,体罚说得冠冕堂皇一点是爱学生,我想理解了爱的真正含义,你绝不会说体罚是爱,不平等也是爱。爱是一种信任,爱是一种尊重,爱是一种鞭策,爱是一种激情,爱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会爱学生,才能给学生民主平等。
新课程倡导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现实教学中,我们有些老师也在努力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然而曾几何时,我们真正把学生当作了一个人去尊重,甚至去敬畏?又曾几何时,我们班上的事情是学生说了算,我们只是去引导、去合作、去参与?因为一次作业未完成,我们可能对学生冷嘲热讽;因为一次不认真听讲,我们可能罚其面壁思过……
纵观古今中外的教育思想,爱永远是教育的主流。无论是被誉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的陶行知,还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苏霍姆林斯基;无论是被誉为“爱的化身”的斯霞,还是机敏而敢说真话的李镇西,他们都追求实现师与生的交流,心对心的陶冶,用精神塑造精神,以智慧之火引燃智慧之火。李老师这样的教育名家是一棵高大的树,一本厚重的书、一首凝练的诗,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永远盛满鲜活的爱,值得我们用心去品读。
李镇西老师《教有所思》读后感1
细节决定成败,这是我读了李镇西老师所着的《教有所思》之后最大的体会。
在书中,你清楚地可见李老师的为人、性格、喜怒哀乐。结合之前所看的《爱心与教育》、《最好的老师》,我对李老师为什么能够取得令人羡慕的成就渐渐找到了答案。
文如其人,通过读李老师的文章,感觉到李老师是一个非常真实坦诚的人,是一个率性而为的性情中人,是一个非常善良幽默的人,是一个感情极其丰富的人,是一个非常善于思考和创造的人,最重要的是因为他是一个有追求有理想的人,是一个对祖国的教育事业乃至祖国的命运有着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人。

公开课人性观后感集锦100条


以我,一个渺小的初出茅庐的执教者的观点,李老师是做了真正的教育。别的撇开不说,单就平常教育工作中的一件小事说起。孩子渴了进办公室喝水和教师在教室改作业红笔没水了。这本没什么大不了的,可李老师却从中深挖到了一个教育界普遍的现象:平等关系,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
学生进办公室喝水肯定是自己动手倒,临走还会向你道谢。可你想到吗?你在教室改作业红笔没水时,学生们会纷纷拿出自己心爱的红笔跑上讲台毫不犹豫地借给你。还有个女孩子更加细心地将红笔转一下,旋出红笔芯塞到你的手中。而你拿起就抓紧时间改作业。不知你是否忘了一件事,还是你已与孩子们在无形之中划出了界限?你觉得这样的师生关系平等吗?
开始时我只对书中所描写的师生故事感兴趣,渐渐地却对他的整个人产生了兴趣。借用李老师书中谷建芬老师的话:“成功和成名是两回事。有的人成名了,并不意味着他事业成功,事业成功的人也未必都成名成家。”李老师之所以由一名普通老师到一位名教师,我觉得其中最主要的还是人格的魅力。
正如李老师经常提醒自己:“先为人,次为知识分子,再为教育者,终为语文老师。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同时也就是一名思想者,他应该站在人类精神文明的制高点俯瞰自己的每一堂课,他的心中应该装着整个世界——国际风云、时代变化、社会焦点……这些都应该在他心灵的湖面激起思想的涟漪或巨澜。”读着李老师的书,他的形象在我的眼前时而亲切,时而熟悉,时而陌生,时而激越,时而幽默,但最后一点点高大起来。
《教有所思》教我思考身边的教育现象,教我观察自己周围的朋友同事,教我洞察自己的课堂,教我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教我坚守自己的理想……感谢您,李镇西老师。正如一句古诗所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书本上与您相伴,虽然相隔天涯,但是却感觉思想上在与您同行。中国有您这样的优秀教师代表,我们这些普通教师在前进的道路上就有了灯塔,有了舵手,有了追赶的方向。

公开课人性观后感集锦100条


李镇西老师《教有所思》读后感2
翻开书本——李镇西《教有所思》教育随笔,静下心来,细细翻阅,给炎日里浮躁的心带来丝丝凉意。
喜欢开篇第一辑《边教边想》中的《童心万岁:写给我永远的儿童节》,永葆童心,可以使人永远健康、阳光、永远年轻,拥有更多的朋友,在这方面,身为“孩子王”的老师可谓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老师可以天天与充满童真童趣的孩子打交道。
先闭上眼睛,回忆教过自己的老师,他们是不是有童心的人呢?喜欢小学那个和我们一起唱歌、一起做游戏、一起欢呼的老师,她,直率而不虚伪;喜欢初中那个在我们面前不知为不知,有错就认错的老师,他,真诚而不深沉;喜欢高中那个敢于伸张正义、敢于向邪恶说不的老师,他,正直而不世故;喜欢大学那个热爱生活、不拘小节的老师,他,率性而不做作……
有童心的老师,意味着可以和他开玩笑;意味着可以将自己的秘密,烦恼向他倾诉,而他绝不会一本正经、板着脸教训学生;意味着可以大胆地提问,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独特的甚至有些叛逆的邪说,而他一定会耐心倾听……
我不禁要问,我有童心吗?学生们是否愿意和我说悄悄话,是否愿意和我开开玩笑,是否愿意我加入到他们的活动中,他们是否喜欢我这样一个老师呢?细想起来,我做得实在不够。
反思自己,看到有的学生成绩下降了,有时竟用粗暴的态度和严厉的言辞来对待学生,有时还把怨气撒到学生头上。读李老师的著作,心中如针在刺着。李老师的文章似一面明亮的镜子,照出了自己自私狭隘的一面。从李老师的文章中,我深深感悟到了:以心灵赢得心灵,以人格赢得人格。教师的尊严是学生给的,不是自我感觉的。
“走下神坛摘掉面具的教师才有长久的魅力。”据调查,学生喜欢开玩笑的教师,喜欢看老师自己犯了错误抓头皮的样子,喜欢老师讲义气够朋友,喜欢看老师在球场上与他们一起打比赛,喜欢听老师在台上唱歌跑调……原来学生讨厌老师摆架子,他们宁愿他们的老师有很多的小缺点,然后他们有资格当面评论你的小缺点,希望你改正,这时学生是多么爱你!这样的老师充满魅力,因为你本色,你个性。你是普通的,你是善意的,你是真实的,因而你也是最美的。

公开课人性观后感集锦100条


茅塞顿开,恍然大悟。当教师首先是当回自己,不要刻意扮演,更不要老想着证明自己像个老师。你无须证明,你就是老师。如果你真实,如果你本色中有善良和美好,如果你有追求学问的勇气和策略,那么就尽情在学生面前表现你自己吧,不必遮遮掩掩,不必正襟端坐,像个被人供奉的神灵。尽管你也许并不高大,也不漂亮潇洒,但是,你是最美的。
“一个老师有童心,有爱心,才会有事业心。老师有童心,有爱心才会有责任心。”“教育千万不能以损害学生的尊严而去进行教育。我们的教育不能以伤害学生的心灵为代价。剥夺学生的尊严,这不是真正的教育。”李老师的文章让人了解,教育是需要思考、需要理解、需要爱的。
教有所思,是啊,教师在日常教育中既要勤奋踏实,又要勤于反思;既要把爱献给学生,又要感受来自学生的爱;既要严格规范学生言行,又不能践踏学生的自尊性来达到所谓的教育目的。
李镇西老师《教有所思》读后感3
用了三天时间,终于读完了李镇西的《教有所思》,掩卷闭目冥想,我收获了什么?一路读来,一路思考,其实读书也应做到读有所思,我们并不是一味单纯地无条件接受别人的思想,每一个人都是鲜活的个体,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轨迹,岂能用别人的套路来充当自己的灯塔。我们可以去借鉴,去汲取,但不必全盘接受,不是有句俗语说的好吗——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争取做独立且有特色的自己。
一、微观品教育
之所以说“微观”,是因为我还有自知之明,一个普通的小学教师与名师们相差甚远,岂能相提并论。我只能一叶障目似的看到自己眼前的教育,并不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和高度,高屋建瓴或跳出教育之外看教育。虽目之所及之处充其量还算不上冰山一角,但我依然热衷于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也不止一次的去品读、去背诵,只有牢记在心,才能运乎于行,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一是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二是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三是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四是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五是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六是解放他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填满,不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其实这就是让我们不仅在课堂上做到心中有生,而且生活中时时处处皆学问,正所谓“时时都是创造之时,处处都是创造之地,人人都是创造之人”,写到这里,不知为何倏然想起了《窗边的小豆豆》里的小林校长对孩子们的做法,应值得我们深思。

公开课人性观后感集锦100条


我喜欢小林宗作,因为他对每个孩子都很关爱,特别是小豆豆,每次见到她都会说:“你真是个好孩子。”这句话让小豆豆有了很大的自信心。小豆豆总是很调皮,但校长先生一次都没有骂过他。小林校长是个让人喜欢的校长,有耐心,有爱心,还有一颗童心。他会对孩子们提出一些有趣的要求,比如午饭要带“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吃饭前要唱“好好嚼啊”的歌,衣服要穿最差的;他会组织一些有趣的活动,比如别出心裁的运动会,紧张刺激的“大冒险”,新奇好玩的“露营”、“泡温泉”;他会用有趣的方式进行教学,比如孩子们可以自由挑选学习课程的顺序,可以在完成了学习后进行散步,边玩边学,可以在课余时间爬树,还请来“旱田老师”给孩子们讲课,甚至孩子可以在校园里随意地挖开厕所,只要把一切复原就没有问题……在他的眼里,连孩子们所犯的一切错误都是正常的,都是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他的“巴学园”里,每一个孩子都是平等的,每一个孩子都很自由,每一个孩子也都很快乐。呼吸着这样自由平等快乐的空气,孩子们知道了宽容,懂得了责任,也学会了爱。这些东西,都是比成绩更重要的东西,是影响一个人一生的东西。我们作为老师的是否能从中感悟些什么?
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听、说、读、写、思。可试看当下的课堂,还有多少教师在讲台上喋喋不休地把一篇篇文章嚼碎吐给学生,为什么不把时间留给学生自由思考呢?其实答案很简单——怕浪费时间。虽然课堂上学生说得乱七八糟,但恰恰暴露了孩子们不会学习的这一现象,也正说明为师者对于课堂上的收放还不能做到自如。一位合格的教师,不仅要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更应能在学生不愤时启,不悱处发。课堂如同散文,形散而神不散。
开始也许孩子们不会学习,不会思考,不会提问……真的会浪费很多时间,可如果长此以往坚持训练下去,教给他们怎样去提问、思考、学习……半个学期过后,定会面目非昨,我们既能轻松教学,孩子们又能学趣盎然,何乐而不为呢?“授之以渔”比“授之以鱼”更重要,教就是为了到达不需要教的境界。当然,要想到如此境界,非得用心对待不可,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到的:用一辈子的时间去备课,这种“一辈子”的准备,就是不要停住你阅读的脚步,以书为友,在书海中畅游,徜徉在翰墨书韵之中。不间断的读书,您做到了吗?

公开课人性观后感集锦100条


二、静心做教师
选择了教师这个在职业,就等于一辈子要与学生打交道,用我们的信念托起学生自由飞翔的心灵,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人。我们不应囿于按教案教参照本宣科,一个不思进取的老师,怎能让学生们奋发图强。作为教师正如李镇西所言:我们应一边教书,一边读书,一边思考,一边写作。
教育与文学共进,思想与激情齐飞,青春与童心为伴,生命与使命同行。让我们拂去生活中的繁琐,拭去吞噬人心的急功近利,为自己的灵魂恪守一方净土。在纯真中感动,在朴实中升华,用爱去融化。书中“师恩难忘”“心动时刻”及“凝望窗外”让我看到了一个性情的李镇西,那一份份情愫,那一缕缕感怀,在岁月中蔓延、沉淀、留香。只管耕耘,莫问收获,书香、墨香、悠远飘香,静思、凝思、一路沉思……
李镇西老师《教有所思》读后感4
继读完《爱心与教育》之后,我又捧起了李镇西老师的《教有所思》。从《直言不讳》到《爱心与教育》,再到《教有所思》,最大的感受就是李老师的文章真实、直白,娓娓道来,没有长篇大论的枯燥的论述,纯朴的文字如涓涓细流般向我们讲述着他在教育时的点滴故事,向我们传达着他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反思着自己在教学、生活、为人处事中的一言一行,让人读来不由得与自己联系起来,反思着自己的一言一行。
《教有所思》这本着作书共分六辑:边教边想、直言不讳、思念无限、说语论文、我当校长、凝望窗外。每辑里又各包含八篇小文章,读每篇文章都直入人心。在百问简答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促进青年教师成长最大的因素是什么?”李镇西老师答:“青年教师本人强烈的成长欲望。”看到这里我想到最近遇到的一件事情。从上学期开始园里将我调离一线,负责一些教辅类的事务,其中包括蒙氏操作室的管理,从这学期开始也负责给老师指导教具的操作方法(园内以前懂蒙氏操作的老师还有几个,到现在只剩下我一个人)。
园里以前安排我给其他老师就蒙氏教具的操作方法做过几次培训,可是从开学到现在的上课情况来看,还是有一些老师不会操作。我想不会操作的原因一个可能和培训的时间有关,因为时间关系,不可能把每一个教具的操作方法都讲解一遍,只能每个领域里选择有代表性的教具进行操作演示;另外一个原因还在于教师本人没有强烈的成长欲望,没有端正的学习态度。在培训时有的老师可能看着挺简单,可实际操作的时候却一脸蒙圈,不知如何操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那就是老师没有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事情,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于培训,一说就是不会,要么就是这个没有讲过。

公开课人性观后感集锦100条


新网师郝晓东老师在上学期《儿童的人格教育》这门课开始学习之前就说过:“不要把学习寄托于讲师,讲师只是指月之手。”是的,培训也一样,教师首先自己要有成长的欲望,有学习的态度,这样才会慢慢地进步,把希望寄托于培训,而自己在课前甚至连课都不备,进入操作室才想着今天要上什么,怎么能把课上好呢?怎么能成长呢?有句话说:“不要试图叫醒装睡的人。”老师自己都没有强烈的成长意愿,靠别人推着拉着拽着,这样的学习收获又能有多少呢?
在《我当校长》这辑中,李镇西老师写道:“教师要有书卷气。现在的教育问题太多太多,在我看来,最大的问题是教师普遍不读书。”。正如李镇西老师所说,教书人不读书简直不可思议,但如此不可思议的现象却几乎成了许多学校的常态。书中列举了各种不读书的理由,以我个人来说,我算是比较喜欢读书的,可是我最主要的问题是“不会读书”和“不知读什么书。”“不会读书”体现在我以前也喜欢读书,但仅限于读完了,看完了,属于感性阅读,凭着自己感觉、自己的喜好去读而没有思考,一般都是囫囵吞枣式的阅读。但是去年的新网师学习中我学到了一种新的读书方法——啃读。啃读的最高境界是和书的作者对话。现在我还远没有达到这样的境界,也许以后很长一段时间也未必能达到这样的境界,但是我很高兴能学到这样的读书方法。
感觉这种读书的方法让自己慢下来,有时间去思索书中所讲的内容,有时间去反思自己,把书中所讲的和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联系起来。“不知读什么书”——我以前读书看得比较多的书是专业类的书籍和和育儿类的书籍,但是一般都是跟风,今天出了什么样的畅销书,赶快买来看一看,明天又出了什么书,再买回来……书读了不少,可是在实际应用中又不知该如何去做。上学期郝晓东老师推荐了魏智渊老师《教师阅读地图》一书,我不仅学习了读书的方法,也从中知道了一些经典书籍。李镇西老师的书中也多次提到一些经典书籍,这些都为我指明了阅读的方向。

公开课人性观后感集锦100条


在《做一个孩子不怕的校长》一文中李镇西老师让我们了解到:李老师是一个孩子不怕的校长,他在节假日带着孩子去公园做游戏、玩耍,孩子可以随时给他提意见,可以随意到办室里借书,可以找李老师聊天,给李老师写信倾诉烦恼,甚至借钱……由做一个孩子不怕的校长,可以想到做一个孩子不怕的老师。一个老师有童心、有爱心,才会有事业心,一个老师有童心、有爱心,才会有责任心。扪心自问,我有童心、爱心吗?孩子是否愿意和我说悄悄话,是否愿意和我倾诉他的烦恼,是否愿意与我分享他的快乐,我是否是一个孩子不怕的老师呢?细想起来,我做得实在还远远不够。
我愿以此自勉,在教育的道路上继续跋涉,做一个有童心、有爱心、有事业心、有责任心的老师。
李镇西老师《教有所思》读后感5
看到全国名师李镇西的《教有所思》时,我也在思索。一个学期又一次画下句号,作为教师,我的生命历程又刻写了许多或难忘或短暂,或明晰或困惑,或开心或郁闷的痕。我用了一天的时间总结整理下来,我认为这远远不够。借到书后,我没有像看其他书一样一睹为快,而是把它轻轻地搁置到书架的最顶层,几乎每天都能看到“教有所思”这四个字。我想激励自己利用假期这段宝贵的时间来反思自己的教学。于是,有了很多更明朗积极的想法、更客观理智的评价。
当思绪处于“山穷水复疑无路”时,我捧起了《教有所思》。
刚开始,我还有空闲将书中精美的语句抄下来,后来,几乎忘记了做笔记。因为李老师的文字如一块神奇的魔石引领我忘情地读着,二十一万字的书竟然只用了五天全部读完。当读完最后一篇时,心中生出些许遗憾。合上书静静思索,竟有口留余香、余音绕梁之感。
全书分为六辑:边教边想、胡言乱语、师恩难忘、心动时刻、说语论文、凝望窗外。分别从语文教学、教育现象、与名师交流、自己的人生经历、语言文字、时事评论等方面,选取不同的观察点进行阐述。有的文章清秀隽永,如海面上一朵轻盈的浪花;有的文章热情澎湃,如熊熊燃烧着的烈焰;有的文章慷慨激昂,如那只与暴风雨搏斗的海燕;有的文章发人深省,如一支穿透腐朽思想的利箭……李老师熟读各种教育经典,与叶圣陶、苏霍姆林斯基等教育大师对话,很多文章引用大师的名言几乎是信手拈来;他寻找各种机会学习、写作,提高自己的`水平,拓展自己的视野,增强自己的领悟力。因此,书中文字读来甘之如饴。

公开课人性观后感集锦100条


李老师选了这样一段话放在书的封面,十分鲜明地表明自己对教育的认识,也是他整个教育思想的浓缩:今天的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我认为,需要一种把人当成人的教育!我们向往并为之奋斗的教育,应该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为了一切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充满着民主精神,散发着科学芬芳,闪烁着个性光芒的教育!
在教学中,他也是这样执着地实践着,并且时时自省着。李老师由向学生借笔,发现学生争先恐后地双手奉送,反思作为老师的自己没有亲自将水杯送到学生手中,而深深地自责源于自己根深蒂固的潜意识:师生是不平等的。又从五千年的封建意识挖掘开去,呼吁大家(包括学生、家长和同行们)摒弃“师道尊严”的落后思想,追求师生在人格和感情上的天然平等。试想,这样的老师,怎能不被学生尊崇?这样的老师,怎能不使家长感动?这样的老师,怎能不被同行敬佩?由此,我想到自己,作为一名有良知的教师,自认为做得很好了。可是与李老师却有天壤之别。
“我从来认为,作为知识分子的特质是思考,是批判,是创造。因此,我从来认为,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同时也就是一名思想者,他应该站在人类精神文明的制高点俯瞰自己的每一堂课,他的心中应该装着整个世界——国际风云、时代变化、社会焦点……”正是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使已经身居名师之位的他,时时牵挂着那些边远地区的普通教师,为千千万万的普通教师呐喊呼吁;使已经身居名师之位的他,常常回到零出发点上思考当今社会对教育的关注、对教师的重视程度;使已经身居名师之位的他,敢于发现教育的弊病,并很尖锐地提出“万炮齐轰假教育”,教育科研:警惕‘伪科学’”,大声地质疑“儒学”能够“救中国”,十分坚决地反对从上到下“表演”公开课的做法。
写到这里,我不禁汗颜。我在教育教学岗位上已经兢兢业业地工作了二十几年,与李老师的成就相比简直是自惭形秽。李老师的著作几乎等身,而我却沾沾自喜于得过奖的几篇拙文;李老师语文造诣和工作成就已经很高了,仍然攻读教育哲学博士学位,而我却时常陶醉于读几本书或写点小片段,还以年已不惑为由劝慰自己别累坏了身体;李老师主动请缨,担任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而我却时常因为自己班里有几个比较特殊的学生而大呼不幸……

公开课人性观后感集锦100条


上学期,学校安排我参加“送课下乡”活动,课已经准备好了,为了挑战自我,又调整教案,分别在四个班进行“一课多教”,到其他班级试课过程中进行横向比较。尽管很累,但自己在教学方法和课堂驾驭能力等方面更上一层楼。寻找到差距,又有了很多新的感悟,并写下教学反思。另外,我设计了一次和沐浴店中心小学学生的联谊活动,每一个学生都准备了一封信或小卡片进行交换,使学生有了一次新的体验,在这次体验中增加了对农村教育和同龄学生的了解,从而加深了对自我的认识和感知。这是一节课带给我和孩子们的新体验和新超越,也是在读《教有所思》时,能想到的为自己骄傲的一点。
“多年来,正是抱着这种信念,我一边教书,一边读书,一边思考,一边写作。教育与文学共进,思想与激情齐飞,青春与童心为伴,生命与使命同行。”这是我读书时一直在默记的一段话,也是李老师教育思想的精髓。我会铭记心中,将生命与使命同行,使我的教育教学工作更有意义,让我及与我共度时光的孩子们的生命绽放更多绚丽光彩。
李镇西老师《教有所思》读后感6
读李镇西的《教有所思》让我感动,感动的是:“爱是教育的前提,但远不是教育的全部。由爱而升华为责任——对孩子的一生负责,这才是教育的真谛”。
读张文质的《教育的十字路口》让我激动,激动的是:“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过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走进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从来没有读到一本令他(她)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读物,从来没有苦苦地思索过某一个问题;如果从来没有一个令他(她)乐此不彼、废寝忘食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如果从来没有对自然界的多样与和谐产生过深深的敬畏,从来没有对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发出过由衷的赞叹.......那么,他就没有受到过真正的、良好的教育。”读朱永新的《新教育之梦》让我感叹,感叹的是“现实存在的教育与理想意义的教育差距竟如此大!”读苏霍姆林斯基的《帕夫雷什中学》让我醒悟,醒悟的是:“难怪我们现实的教育在学生成长中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公开课人性观后感集锦100条


通过读书,终于让我明白: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这种规范、狭隘、重复、忙碌的生活状态,要改变这种生存状态,使教师对教育永远充满一种吸引力,最好的办法就是读书。读书会让我们教师更加善于思考,更加远离浮躁;读书会让我们教师更加富有教育的智慧,领略教育的真谛;读书会让我们的教育更加美丽。
教师,历来被人称为知识分子。读书,在教师身上体现出来的,不仅是知识数量的增加,更是文化内涵、素养品质的提升。教师读书的根本目的在于发现自己、充实自己、发展自己,教师只有通过读书才能让自己丰富起来、深刻起来、精神起来。
李镇西老师《教有所思》读后感7
读了李老师的《教有所思》这本书,我被李老师对教育的热诚投入深深折服。真的教育,真的生活,真的随想,真的反思在李老师朴实的笔触中,可以感觉到他对学生的浓浓爱意,他把思想的触角伸向社会的各个方面,反思教育,批判教育。我深深地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教书育人,身上的担子是沉甸甸的。这个担子不能假手于人,必须亲力亲为,只能通过自己的摸索和自我能力提升,用最恰当的方式把学生送达快乐的彼岸。为什么说是快乐的彼岸而不是成功的彼岸,因为所谓成功于不同的人而言,也是不同的。
阅读此书,我的思绪也许会不知不觉随李老师的心灵一起飞翔题记中写道:“今天的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我认为需要一种把人当成人的教育!我们向往并为之奋斗的教育,应该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人道的教育,是为了一切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充满着民主精神,散发着科学芬芳,闪烁着个性光芒的教育!”我的心灵不禁一颤:这才是我们“寻常百姓”教育一线工作者们爱读的,这才是最贴近我们教学实际的呀!教书育人,就应该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
本书的代序上写着:“生命与使命同行。”尽管只有短短七个字,但是言简意赅。生命的范畴广阔,可理解为人的生命,也可以理解为教师职业精神之魂,而使命,就是教师这份职业对我们的要求。如果说,教育是孕育新的生命,那这是每一位教育者责无旁贷的使命。这是李镇西老师的理想,也是我们的理想,更是我们坚定的人生信念!李老师正是抱着这种信念,一边教书,一边读书,一边思考,一边写作。教育与文学并进,思想与激情齐飞,青春与童心为伴,生命与使命同行!

公开课人性观后感集锦100条


书中分为六辑,分别为:边教边想、胡言乱语、师恩难忘、心动时刻、说语论文、凝望窗外。每一辑都是那么朴实而又深刻,使人启迪,引人共鸣,促人深思。读了这本书,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要学会反思,学会换位思考。
去年,我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刚开学那会儿,我怀着满腔的热情和高昂的教育理想迎接孩子们。在我的眼里,他们都是一样的,我要求自己要用关心和耐心感化每一个孩子。但是,随着教学任务日益繁重,我分给孩子们的精力也越来越少,加之班级管理不成熟,孩子们的问题渐渐暴露出来。初时,我还是很有耐心地个别指导纠正,但是后来,我的耐心在一次次的挫折中锐减。我的心态便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我开始出现“某某孩子真的是没办法教了”这一类的想法。
我的脾气也变得暴躁起来,对着那几个孩子,总有恨铁不成钢的愤恨。我甚至开始抱怨,为什么我们班那么多让人操心的学生。直到有一天,有一个人问我:“你有想过他们为什么这样吗?你有站在他们的角度想过吗?”我顿然醒悟,是呀,我有换位思考过吗?哪个孩子不想学好?如果每个孩子都能严于律己,那还要老师来干嘛?老师的职责不就是要帮助这些孩子找到正确的方向往上爬吗?我翻看自己开学初写的日志,上面赫然写着一段话“每个孩子在我心里都是一样的,不管别人基于他们以前的表现给出什么评价,在我的心里他们就是一张白纸。
每个孩子都有闪耀的地方,我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发掘孩子们身上潜在的优点。”看到这里,我羞愧无比,原来我已近迷失自我了,我把自己弄丢了。我没有换位思考,我只按照大人的思维方式与孩子们相处,这是错的。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要时刻准备好奉献。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把知识交给他们,我们的一句话,就有可能改变他们的一生。所以,我必须花费更多的时间,付出更多的爱,不求所有的孩子受用,哪怕只有一个孩子听进去了,也是成功的。所以,想要获得成长与进步,必须要学会反思,之不足而改之。

公开课人性观后感集锦100条


爱,也是李镇西老师宣扬的教育内涵,要心中有爱,才能教出有爱的学生。爱是一种信任,爱是一种尊重,爱是一种鞭策,爱是一种激情,爱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会爱学生,才能给学生民主平等。被世界公认的大教育家孔子,他的教育行为堪称爱生的楷模。在他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无时无刻不体现着对学生的关爱。他经常在一种愉快、和谐、理解与尊重的气氛中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
李镇西老师《教有所思》读后感8
在我校今年开展的教师读书活动中,我读了李镇西的《教有所思》。这是李镇西老师的一本教育随笔录,“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同时也是一名思想者,他应该站在人类精神文明的制高点俯瞰自己的每一堂课,他的心中应该装着整个世界……”。我想,李老师正是抱着这样一种信念,一边教书,一边读书,一边思考,一边写作的,也正因为如此,他才会成为专家,才有如此累累的收获的。
为什么处在同样的教育环境中,李镇西老师就能从教育中感受到快乐,成为名师,成为教育专家,而自己却只能成为一个普通的教书匠呢?这时的我不禁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生活,审视自己的懒惰,反思自己对工作的态度。
读了李镇西老师的《教有所思》让我感动的是:“爱是教育的前提,但远不是教育的全部。由爱而升华为责任——对孩子的一生负责,这才是教育的真谛!”
其中一篇《老师,用我的笔吧!》我感受特别深刻,老师在上课过程中有时急需用笔向学生借这是常有的事,而且我们向学生借笔时,我们也有李镇西老师的待遇,即享受学生争先恐后递笔的热情。我这人是个马大哈,往往借了学生的笔就忘了还。但我很荣幸,我的学生很理解我,说是老师事多所以忘了还,每次还是热情的借笔给我,学生的宽容又助长了我有借无还的坏习惯,甚至每次享受这种习以为常的待遇时连思维也迟钝了,从来都没有像李老师那样从小事中往深处思考:为什么学生向我借杯子,我想都没想过亲自把杯子递给她呢?而我向学生借笔时,为什么学生没对我说:“喏,文具盒里有,自己拿吧”?细细反思自己这几年对待学生的行为,虽然没有恶劣到体罚学生的地步,但在生活中却对学生的感情越来越淡漠。自读了李老师的这篇文章后,让我觉得很惭愧。李老师的文章似一面明亮的镜子,照出了我冷漠、自私的一面,让我明白真爱从小事做起,明白了润物细无声的真谛,我明白了李老师与很多庸碌无为的老师的不同之处正在于,李老师懂得有爱才有真正的教育,有思考才能闪现个性的光芒。

公开课人性观后感集锦100条


李老师对教育是如此热忱的投入,善于感受来自学生的爱是他工作的不竭动力,他的批判反思精神是他成功的基石。李老师反思自己为什么不会亲自倒杯水给学生,这根源在于根深蒂固的潜意识:师生是不平等的。自古以来就有师道尊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之说,这表面上是尊重老师,实际上是要求学生完全服从老师。如果不服从便有了体罚,体罚说得冠冕堂皇一点是爱学生,我想理解了爱的真正含义,你绝不会说体罚是爱,不平等也是爱。爱是一种信任,爱是一种尊重,爱是一种鞭策,爱是一种激情,爱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会爱学生,才能给学生民主平等。
新课程倡导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现实教学中,我们有些老师也在努力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然而曾几何时,我们真正把学生当作了一个人去尊重,甚至去敬畏?又曾几何时,我们班上的事情是学生说了算,我们只是去引导、去合作、去参与?因为一次作业未完成,我们可能对学生冷嘲热讽;因为一次不认真听讲,我们可能罚其面壁思过……
纵观古今中外的教育思想,爱永远是教育的主流。无论是被誉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的陶行知,还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苏霍姆林斯基;无论是被誉为“爱的化身”的斯霞,还是机敏而敢说真话的李镇西,他们都追求实现师与生的交流,心对心的陶冶,用精神塑造精神,以智慧之火引燃智慧之火。李老师这样的教育名家是一棵高大的树,一本厚重的书、一首凝练的诗,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永远盛满鲜活的爱,值得我们用心去品读。
李镇西老师《教有所思》读后感9
《教有所思》是李镇西的教育感悟汇集。李镇西不愧是教育的有心人。他参加工作后一直担任中学班主任和语文教学,长期致力于民主教育和语文人格教育的研究与探索,成果颇丰。《教有所思》就是著作之一。“边教边想”、“胡言乱语”、“师恩难忘”、“心动时刻”、“说语论文”、“凝望窗外”,这一个个标题需对着目录写来,但一个热情又有情趣,理智又不乏感性,成熟又率真的李镇西,已经活生生进入我的脑海。

公开课人性观后感集锦100条


在《让语文课充满火力与灵气》一文里,我看到一个不迷信书本和传统模式的李镇西,他的话很有意思:“对于《回延安》这篇课文其实相当多的老师学生都是不喜欢的”,但因为他是教材啊,所以“许多教师还得装出很有感情的样子给学生分析来分析去的”,简而言之,正是这种对名家的迷信、对教材的迷信,对程式化教学模式的迷信,才造成我们的课堂很容易死气沉沉!而在《公开课,请别再演戏了》一文中,我几乎是看到了另一位“清风明月”,为了达到预期的这个“完美”,我们在越来越“讲究精雕细刻的同时”,也在等于是“公开地给学生进行作假示范!”,公开课,公开假,究其原因,乃是“长期以来语文教育对教学个性的排斥”,扼杀了学生的个性,也剥夺了教师自己的个性。
在一堂让“自己比较满意”的语文课上,李镇西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他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哪怕并不合预定的教学程序,结果如何呢?——“整个教室里却弥散着浓浓的学术氛围,大家都感到了一种交流的快乐!”可是,李镇西接下来却说到:“如果是公开课,我敢这样上吗?”庆幸的是,最后他这样说:“以前我不敢,现在我倒很想试试——以这样质朴、真实、自然的公开课,呼唤语文教学的个性。”以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叶圣陶为师,与朱永新、魏书生、姚思俊等为友。虔诚地学习,激烈地争辩,理性地批驳,实践中反思,李镇西最终成为李镇西,而不是苏霍姆林斯基或者魏书生。从书中,我读懂了一个教育家对生命的热爱,对使命的尊重,对事业的热忱,对社会的热心。
而他,没有任何的豪言壮举,没有夸夸其谈的理想抱负,只把这一切融入了日常的教学生涯中,凭借一支笔,一种思绪,倾注于纸上,把自己的教育情怀、人生体味用随意的“随笔”表现出来,李校长的可贵之处还在于,他追随教育大家,并不是做简单的复制,他要做最好的自己,做有个性的教育家。
“如果我们仅仅把教育当作一门职业,那将是很累的,而且累得很被动——为学生累,为家长累,为社会累……但如果我们把教育当作一项事业,那么一切酸甜苦辣都是‘自找’的,因而是心甘情愿的。”我们老师如果不把教育当职业,而当成事业,换个角度来看待一些教育现象,你会发现教育生活原来不那么苦涩,换个角度来看待后进生的行为和表现,你会发现他们除了学习成绩差一些以外,其实他们也有许多可贵之处,也许你的心情就愉快得多。

公开课人性观后感集锦100条


教育工作中如果我们也能不断反思和总结,在不断学习的前提下,相信日积月累之后,每一个老师都会取得或多或少的成就的。
李镇西老师《教有所思》读后感10
假期,我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教有所思》。李老师是一位非常成功的教师。同样,我也想成为一名成功的教师。在书中,我慢慢思索,慢慢探寻,慢慢寻找答案。他之所以成功,在他身上一定有独特的东西。教师独特的人格魅力是学生愿意接近你、信赖你、被你感染、被你影响的重要条件。书中讲到,教师应具有三颗心:童心、爱心、责任心。我想,这也应该是李老师成功的魅力所在吧!
永葆童心之人,可以永远健康、阳光、永远年轻,拥有更多的朋友,更何况是天天与孩子打交道的老师呢?回忆教过自己的老师,我喜欢那些和我们一起唱歌、一起跳舞、一起做游戏、一起欢呼、一起流泪的老师,他释放自己的情感,直率而不虚伪;喜欢那个在我们面前不知为不知,有错就认错的老师,他真诚而不深沉……
有童心的老师,意味着我们可以和他开开玩笑,在愚人节那天让他跑东跑西,而他绝不会生气;意味着我们可以将自己的秘密告诉他,将自己的烦恼向他倾诉,而他绝不会一本正经、板着脸教训我们……
要怎样才能保持童心呢?我把童心看成是教书的艺术,既是艺术,就带有一定的天赋性。我想,童心还体现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即尊重和相信学生。
书中,李老师谈到了叶圣陶老先生的一句名言:“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而真正要做到不需要教,我们做教师的是应该有放手的勇气和信心的,多给学生自我教育的机会,在一次次的机会中,学生会成长得更快,会越来越自信、自尊、自爱,会越来越不需要教。我们只需要保持着一颗童心与他们共同体味着成长的烦恼与快乐。
享有童心,方得学生之心。做一位有童心的教师,才能做一位成功的教师。
关于人性的一点思考——《三体》读后感600字1
世界在我眼中是灰色的。

公开课人性观后感集锦100条


《三体》三部曲,又名“地球往事”三部曲,作者刘慈欣。该系列小说由《三体》、《三体Ⅱ黑暗森林》、《三体Ⅲ死神永生》三部小说组成。
《三体》三部曲讲述了地球文明和三体文明在宇宙中的兴衰历程。作品对人类历史、物理学、天文学、社会学及哲学等均有涉及,从科幻的角度对人性进行了深入探讨,全书格局宏大,立意高远,被誉为迄今为止中国当代最杰出的科幻小说,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将中国科幻推上了世界的高度。
刘慈欣用大胆的想象,富有冒险勇气的语言描述出了文明先进的人类或尔虞我诈、任意妄为,或心思茫然,渴望用三体文明来拯救地球文明,或与虎谋皮,渴望登上至高的权力巅峰。
同一个世界,不同身份、不同行业、不同年代、不同出生的人,齐聚一堂。受过“文革”伤害的科学家叶文洁,深受父母恩怨,自身经历囚禁和自由。面对巧然发现来自外星球的信号,绝望的她毅然决定帮助期望恒基元的三体文明入住地球。从经历上来说,叶文洁是有悲剧色彩的。从人性上来说,叶文洁似骆驼祥子,经历黑暗而人性扭曲。她既爱这个世界,仿若爱自己的孩子;又厌恶这世界上的人,他们的丑陋虚伪令她心寒。她感情细腻却又让人觉得冷漠麻木,写出了现代人矛盾的心理状态。
刘慈欣的大胆之处是将过去和未来连接起来,用小说演绎史实,用议论续写传奇,他用别人的话来表达自己,又用自己的经历去充实别人的故事。
三体,不同的意义,不同的寓意。引导人类进行对世界立体的思考,将眼光放远到外星球,又将自己的眼光聚焦到人心的多元化上。
读了这本书,更上我懂得了:世界不只有黑白两种颜色,更多的时候,灰色才是世界的色彩。
我爱这个世界,我愿意守护她!
关于人性的一点思考——《三体》读后感600字2
“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个文明都是带枪的猎人”。《三体》是刘慈欣先生的科幻大作之一,是中国科幻史上一大著作,令人回味无穷。

公开课人性观后感集锦100条


《三体Ⅱ》主要讲的是:三体人锁死地球的科学后,开始直扑太阳系,要消灭人类文明,一些地球人建立了庞大太空舰队,利用三体人思想透明的缺陷,制定了“面壁计划”,选出四位“面壁者”,而三体人却从地球叛X中选出了“破壁人”,与“面壁者”展开了生死斗争。
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在太空中那次大战,4000多人的生命一瞬间就付之一炬,顷刻便消失在茫茫的宇宙之中。人类,这一宇宙中的渺小群体,不停的抗争着三体人的入侵;地球叛X虽为人类,但对人类失去希望的灵魂,促使他们摆脱人类文明,让三体文明入侵。现在的我们,生活在二十一世纪,也许还不肯相信有没有这一天,但数百年之后谁能预料这一天的来临,是事实,或是泡影?
“这些已经在时光中远去的人很幸运,他们在最后的时刻,肯定认为自己生存过的这个世界将永恒地存在下去”,我们真的很幸运,在有生之年也许不会看到这一天,虽然有人对人类失望过,但既然选择又何必反悔。我们是人类,也许人类做的一些事情毫无意义,但要相信,人类文明之所以持续至今,是因为有美,有爱。“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地球经历过亿万万年的沧海桑田,文明就如同漫漫时光中的一段小插曲,不可能永恒,也不可能忘却。文明稳定下来,虽然点燃了辉煌之火,随着时间打磨,不断巩固,因为巩固的太深,让辉煌之火失去了活力,颓废逐渐走下没落。
“黑暗森林有严酷的法则,也有生存的希望……”
关于人性的一点思考——《三体》读后感600字3
一个多月的时间看完了《三体》,如果不是有故事情节,我是肯定看不下去的,什么天体物理学?什么组织?什么恒星行星?各种计划?傻傻分不清楚啊!
出场较多的人物我还是记得的,于是,整理了一下,形成思维导图,整个故事脉络也变得清晰了。
叶文洁,在父亲受迫害之前,她应该是过的非常幸福的小公举吧,家庭和睦,聪明伶俐,受尽万般宠爱,只是命运突变,父亲受审查,母亲弃她而去,后来又被那个编辑陷害,大概是对人类彻底绝望,才想着用三体文明拯救地球,后来又经历了丈夫身死、女儿自杀,可以说是非常悲剧了。

公开课人性观后感集锦100条


史强,那种狂放不羁又侠肝义胆,颇有金庸武侠小说中的英雄人物之感,但是他又粗中带细,处处顾忌别人的安全,是整部小说中我最喜欢的人物了,开始还以为生病之后会死掉,还好后来冬眠,然后病也痊愈了,继续自己的事业。
章北海,心机boy,明明自己是一个失败主义者,却伪装成一个胜利主义者,最后带着战舰逃离太阳系,不但带走的战舰幸存,追击他的战舰也幸存下来,可以说为人类延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了。
罗辑,从消极懈怠的教授,到拯救世界的英雄,是变化非常大的人物,但是中间有点不懂他到底想干啥,还找了个梦中情人结婚生子,最后还当上执剑人,相比于其他的面壁者,简直人生赢家有木有?
程心,咋就突然成了主角,一脸懵逼,不是喜欢云天明的吗?最后就因为世界上就关一帆一个男人了就在一起了?不应该与云天明团聚,然后有甜甜的恋爱吗?
云天明,费那么大劲儿传来消息,最后想和程心团聚,但是遇到突发状况后就和艾AA度过了幸福的一生?也不去长生不老了?不去见程心了?心心念念的初恋就这么说不爱就不爱了?看不懂你们之间的感情,太复杂了!
反正专业的东西我也看不太懂,故事情节还可以瞎扯一下,就这些吧,不是很懂。
关于人性的一点思考——《三体》读后感600字4
生命、文明的存在仅属于偶然。为什么有偶然?高纬度世界与低纬度世界的相对时间差值以及大量物质的随机组合足够允许偶然的存在。这里所指的世界不是人类社会、地球,而是宇宙、宇宙之外以及包含宇宙的物质。至于物质,没有明显的界限,我相信存在比夸克更小的物质。物质代指一切真实存在的实体。
或许,你撕碎一张纸,成功毁灭了无数个存在的生命的宇宙。即使是原子、夸克,又有谁能保证里面没有“宇宙”。
仅四个脱氧核甘酸的随机组合便可带上亿万种遗传信息,而有机生命又是由无机物质的随机组合而来,那么一个夸克粒子中没有生命、没有文明、没有宇宙是不能否定的。

公开课人性观后感集锦100条


人类创建的各种物理定律全部依附于宇宙的存在而存在,但宇宙可以随时改变,人类的智慧像龙卷风中的蜘蛛网,无论重建、修补多少次,依然渺小,无力挣扎毁灭。
试想:一个莫比乌斯环首尾反向连接着,纸面中间画着线,一只蚂蚁沿着这条线一直爬行,不停的转圈,对吧?但从蚂蚁的视角看的确一直向前走,这是二维视角与三维视角的区别。如果我们处在四维世界里,只能观察到一维、二维、三维世界,不能观察四维以上的世界。莫比乌斯环是扭曲的,同样,我们的世界也是扭曲的。为了生存,人类对宇宙进行研究探索,但结果如同从蚂蚁视角得出的结论一样可悲。
如果有人恳求一个主保护另一个主,那么只有一种可能:那个主是真的,他是我们的宇宙。
存在算是一种幸运,珍惜幸运。
如果我想的这些理论是在课堂上进行的,我被叫起来了,那可真的是宇宙末日万物灭亡,然而时间差允许我在被提问提前想这些,所以我还活着。珍惜幸运!
关于人性的一点思考——《三体》读后感600字5
“认识到自己的渺小,对一切不再那么执着,或许就是宇宙最大的浪漫”不记得在哪里看到的这句话,只记得小时候每次看到地球的卫星图,曼妙的银河系,都会哇地一声感叹宇宙的浩瀚与美丽,感慨视野中大海的无边无际放到地球在宇宙中微小的如一粒尘埃那种震撼!想到宇宙时,觉得人类世界发生的一切都变得非常平静,就像蚂蚁忙忙碌碌可是对于人类也很难发现一样,所有大大小小都凝聚在宇宙的一个光点,渺小而闪耀。
从古至今,中国人就有很多探索太空的尝试,明代士大夫万户在椅子上绑了47个自制火箭成为探月第一人,现代嫦娥探月工程,载人航天,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与好奇从未终止过。而我们,也会在不经意的时候幻想宇宙是怎样的,蔚蓝色的星球外还会有生命吗?会吧!他们跟我们一样吗?也要靠氧气吗?也是通过语言交流吗?宇宙有多大,外面的世界是怎样的?
于是乎,读完《三体》,好像给想象的世界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宇宙外世界的轮廓清晰了起来。大刘是怎样的神仙?理工科的逻辑与文科的感性完美地结合(我哭!)这本书里你可以感受比光速还快是怎样的操作,看到三体入侵人类不堪一击的精彩的星球大战,绝境时人性的体现,三体人脱水,科学家相继自杀的神秘倒计时事件,面壁计划,阶梯计划,黑暗森林威慑,四维世界,反物质……一系列烧脑的新鲜事物。

公开课人性观后感集锦100条


还不止还不止,如果你是跟我一样感性的文科女,你还可以在里面看到绝对甜爆,感动到爆的爱情,可恶的云天明,你为什么这么浪漫!先是送给程心一颗星星,再后面居然送给她一个宇宙。
我不行了,此刻挂机。我不管,这应该是每个女孩儿能享受到的最美丽的浪漫了吧!程心太幸福了……有这么好的男人,可是她居然答应送云天明的大脑进入无边孤寂,让他可能永远流落在浩瀚的宇宙享受至极的孤独。
关于人性的一点思考——《三体》读后感600字6
其实,《三体III:死神永生》这本书早就读完了,只是一直没有写出来读后感,因为我的思想第一次受到了如此之大的冲击,一时之间我竟无言以对了,同时,它也给了我以唯美的享受。现在,如果有人让我推荐书的话,那《三体》无疑会成为首选。
今天终于鼓起勇气,写点东西,但脑子里却还是空空如也。如果偏要说读了《三体》之后,我有何收获的话,那还真有:对空间、时间、维度、人性等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全新的认识。
黑暗森林打击都有两个相同的特点:一、随意的;二、经济的。宇宙中,存在着各种文明,你无法想象它们的发展高度。对于那些有危险的文明,会有其他的文明时不时清理,以确保自己概念下的自身安全。
有一颗远远的星星,是夜空中一个隐约可见的光点,所有随便望了它一眼的人都说,那颗星星是安全的。这就是宇宙安全声明。你也可以发出安全声明,对整个宇宙广播:你是安全的,无毒无害的。这是一种可以生存的方式,也是对外部世界的妥协,是对自己生命的一种苟延残喘。
死亡是唯一一座永远亮着的灯塔,不管你向哪里航行,最终都得转向它指引的方向。一切都会逝去,只有死神永生。
然而,死神永生,作为一种生命特征,人类最终要走向死亡。人活着,只是在几十年间,挣扎也罢,痛苦也好,最终要走向死亡。死亡,可以说是一种最终状态,()也是保持时间最长的一种状态。作为活着的一种象征,爱是人类一种进化来的瑰丽的宝藏。爱,指引人去做力所不能及的事,去开拓人类的疆域,试图在外宇宙寻找自己的玩伴。

公开课人性观后感集锦100条


人生来,就是来承受自己给自己创造的痛苦的。
爱是没有错的,一个人不可能毁灭一个世界,如果这个世界毁灭了,那是所有人,包括活着的和逝去的,共同努力的结果。
关于人性的一点思考——《三体》读后感600字7
“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自从不知在何处看到这句话起,便对《三体》这本小说产生了浓厚的阅读兴趣,想来获得雨果奖的大作应该不会差到哪里去,于是便找来这本书仔细的读了读。
故事还得从太阳系外的一个行星——三体行星说起。三体环境并不像地球那样安全,舒适,甚至,不知哪一天就会消失在宇宙之中。三体人为了摆脱这个恶劣的生存环境,一直在寻找一个可以居住的行星,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能不用再过着担惊受怕的日子,只要能活下去就已经很好了。
一个偶然的机会,三体人发现了地球的存在,这个发现把他们高兴坏了,对于他们而言,地球简直是天堂,比起他们的生存环境,地球环境不知道高了多少个档次,这个蔚蓝的星球一切都是那么的完美,完美的令人陶醉……为了顺利移居地球,三体人设法与一群对人类彻底失望的人取得联系,他们一同建立了一个三体组织,加入这个组织的人坚信,三体人的到来会使人类停止那些愚蠢的破环行为,拯救人类文明。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口号十分耐人寻味:“消灭人类暴政,世界属于三体。”就这样,自然而然的,故事拉开了序幕……
读完了这本书后,我的心情十分的复杂,总有些患得患失。文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这么一句话——“你的无畏来源于无知!”人这种生物啊,总是苦于没有自知之明,自誉为高等生物,实则尽做些愚蠢短视之事,天真的以为无论如何破坏环境,人类也能一直生存下去,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生存变成了一个理所当然的事了呢?呵,罗曼罗兰有句话说的很对;“认识的人多了,我就更喜欢狗了。”
“没有什么能永远存在,即便是宇宙也会有灭亡的那一天,凭什么人类觉得自己应该永远存在下去?” “活着本身就很美妙。”“在意义之塔上,生存高于一切。”

公开课人性观后感集锦100条


所以,好好活下去吧!
关于人性的一点思考——《三体》读后感600字8
抓紧时间看完要不然又忘记了。最初看了第一部的一点点然后放弃了,听完高晓松的解读《三体》又饶有兴趣地把书翻出来看。话说其实我比较喜欢被剧透…
大刘的世界很宏大,不只是世界,而是宇宙。地球被二维化的结局,就像梵高画中的《星空》,定格在那一刻,甚至不留下任何证据。最后归零者在宇宙发布的广播中,地球文明和三体文明都在期待听到自己的语言,至少在浩渺的时空中自己的文明被肯定过,留下了印记。守卫着地球文明墓碑的罗辑也会欣慰吧。
不懂得深究物理学原理,来不及细看行文描写,波澜壮阔的宇宙文明图景和跌宕起伏的人物情节都足矣让人叫绝。就像高晓松说的那样,大刘的每一个脑洞都足够去拍一部科幻大片,而这样的脑洞在书中一个接一个,不遗余力地把能想到的都展现了出来,称得上是伟大。
第三部看到后面,好多人都在骂程心。几次写到她俯瞰众生的视角,她是圣母心了,可地球文明的毁灭怪她吗…在我看来她只是喜欢揽责任,什么都当作自己的责任,保护全人类全宇宙怎是她一人能办到?响应归零者的号召回到大宇宙,却在小宇宙中留下一盆鱼缸。关一帆看淡了,不计其数的小宇宙不会全都归还质量,一个小鱼缸又能改变什么。没有单一个体有能力决定宇宙的命运。
很多地方是诗意的,把地球变成画,把情报编进童话,送星星,送宇宙…说到这儿其实最希望看到关于云天明的番外,他在三体世界的生活,他和AA在小行星上的相守相伴。
宇宙规律是无情可怕的,“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宇宙面前,人人都卑微而敬畏,唯有死神永生。
关于人性的一点思考——《三体》读后感600字9
活到如今,粗粗细细地读了许多书。随着年龄阅历的不断变化,对所读的文章书籍类型也不断改变着,总体来说,还是比较喜欢偏现实体裁的作品。人嘛总是活在“吃喝拉撒睡,静动坐卧走”之中,因而,我给自己下了个定义:一个现实中的俗套之人。

公开课人性观后感集锦100条


几十年来,很少读科幻小说,其中记忆最深的当然就是《西游记》了。文革期间基本无书可读,但《西游记》却可读,一套《西游记》都快翻烂了,书的边缘卷起掉角,还好不缺页。不知《西游记》算不算科幻类,可能属于神话类的读物吧,不过在童年时代的我看来,是很玄乎很热闹一本故事书。
科幻小说《三体》斩获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慕名而来,我也断断续续地捧读起来。
虽只读了一遍,但读得比较仔细,经常往回翻翻,想一想,并随手做个笔记。
在我眼中,这是一本“亦幻亦实”的科幻小说,绝大部分是对中国现状的实录。静下心来,回味书中某些章节的内容时,仿佛时光徐徐倒流,从现在开始,一步一步地倒退着往五十年前寻寻觅觅,书中所曾描述的情景历历在目,历史不可欺骗,记忆不可欺骗,人类不可欺骗!
人类需要拯救,这是《三体》的宗旨,也是对人性绝望的叶文洁灵魂深处的神圣使命感。
不知《三体Ⅱ·黑暗森林》、《三体Ⅲ·死神永生》的具体情节内容如何?很渴望继续读下去,但我的时间及空间实属促狭。
看了一下内容简介,好像《三体Ⅱ》是人类挣扎自救,《三体Ⅲ》是生命在宇宙中重生。
很可笑吧,我竟然胆大妄为地揣度巨作,这多像一只井底赖蛤蟆玩味儿伟大天象呀。其实,这也是我心里对人类的无限寄翼。
祝福人类。
关于人性的一点思考——《三体》读后感600字10
早就听说三体的作家刘慈欣在二零一五年获得了雨果文学奖——他也成为第一位获得雨果奖的中国籍作家。我为他感到非常的自豪,早就想见识一下他的大作《三体》,所以我这个暑假阅读了想与中国的《三体》三部曲。
三体三部曲讲的就是在红岸计划发射并接收外星人的信号后,一部有一部激动人心紧张的形势的严峻变化。最后外星人与地球人展开激烈的竞争的故事。这部书描写的精彩激烈,让我不禁沉浸于其中,有时候甚至看到晚上一两点都不想放下书本,总是抱着书,细心的研究。书中有令人感伤的故事,也有令人痛快的瞬间,有令人不可思议的奇思妙想,也有令人拍掌称赞的好主意。

公开课人性观后感集锦100条


其实书中介绍的两个主人公令我印象最为深刻,一个就是程心,另一个就是罗辑。罗辑所带给我的是一种男性的阳刚之气——他做事爽快麻利,丝毫没有懈怠之情,他每办一件事就要把它办到最好,每做一件事就要把它做到最优,这样的人正是值得我学习的。有一次他在制定一个计划的时候,一些古板的老科学家总是向他提出反对,但是他却丝毫的不接受他们的意见,因为他总是觉得,他的方法就是他自己的想法,他自己的理论知识支撑他相信一定是正确的。后来的事实也证明这样的正确性。而文中的程心这个人却是非常优柔寡断,而且有些愚昧的善良的人。他总是把自己的善当作自己的高尚品德,殊不知他这样的‘善良’其实是一种愚蠢,一种假善。后来也是因为他的这种善良,害死了不少科学家,让外星文明登陆地球,地球文明从此得到了永生。
《三体》这本书用辉煌壮丽的环境描写以及天马行空的想象,为人们叙述了未来的一幅神奇的世界。这这让我感到非常的惊异。只不过我更期待的是《三体》电影的上映,总是盼星星盼月亮,却盼不到那部我最心爱的电影。
关于人性的一点思考——《三体》读后感600字11
《三体》这本书我之前就看过了好几遍,本来不是科幻迷的我在这之后就被大刘带进了这个坑。每一次读《三体》我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每一次我都会惊叹,原来还有这些细节是我之前没有注意到的,还有这些描写是我印象不深的。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本可以让人看上瘾的书。
《三体》这个名字是天文力学中一个至今无解的难题,同时也是三体星系的名字。故事从“文革”期间,红岸基地的叶文洁向三体世界暴露了地球位置开始说起,一直到几个世纪以后归零者重启宇宙结束。
这本书不仅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就是作为小说来看,它也有许多闪光之处。作者在书中埋下了一个又一个伏笔,设置了一个又一个悬念,给读者一个又一个惊喜。有一处,三体人利用智子给常伟思等人发送了一条讯息:“你们是虫子!”,可他后面又写道,即使人类用再先进的办法,也不能将地球上的虫子杀光,而我们跟三体人的差距比虫子和人的小多了。这也照应了三体世界入侵地球失败的情节。在第三册中,如果你没有看到后面,你根本想不到山杉惠子竟然是她丈夫的破壁人,仿佛前面写的所有伉俪情深都是为了最后一句讽刺的:“面壁者比尔·希恩斯,我是你的破壁人。”

公开课人性观后感集锦100条


在文中,人类首先是掌握了大自然的法则——火,然后又用五万年的时间进化到现代文明。可当我们遇到三体文明时,所有的骄傲都土崩瓦解,一滴小小的“水滴”就能将代表人类最高科技水平的恒星级别飞船瞬间摧毁。正如三体文明说过的那一句话:“毁灭你,与你何干?”但即使是强大的它们也被歌者文明的小小光粒几乎灭绝。接着歌者文明又和其它上帝文明进行了一场战争,宇宙的所有法则都被当成武器,就像猿人拿着火把一样。人类文明,毫无还手之力。
每一次看完这本书后,我都会望着天空思考着:在宇宙的某一角落,会不会有三维空间正在向二维空间坍塌?此时此刻,会不会有一支舰队,正在大开杀戒?我们所处的`宇宙,在其他文明看来。可能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灰尘……
一切,都无从知晓……
关于人性的一点思考——《三体》读后感600字12
刚读完《三体》这本比较流行的科幻小说就带给我一种久违的激动,《三体》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深邃且以为深长。《三体》这本书讲述三体文明与地球文明之间的碰撞,三体作为外太空另一个可适宜生物居住的星球同样也居住着三体人,三体人把地球人当作敌人,地球人却对他们的看法褒贬不一于是地球上展开了一场人类关于三体的激烈斗争。
对于我一个理科高中生而言,由三体问题引出一个全新的世界,这样的世界会产生一个什么样的文明,这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人类不断去探索宇宙的奥秘,然而真谛又何在?宇宙如此之大,外星文明又是否真的存在?科学的发展是否会有上限,人类对世界的探索和旅行能否突破银行系的范围?小说的内容,不禁让我对这样的问题去思考。当我再一次抬头仰望星空,感觉意义都变了,繁星点点在这无穷的宇宙之下,星星是多么渺小,而自己却又是更加的渺小,就像里面有句话说“我们都是阴沟里的虫子,但总还是得有人仰望星空。”是啊,人类是那样的卑微,但《三体》并不是想告诉我们自己是多么的微不足道,然而我更相信另一句话“地球上存在着虫子,你踩死了他们,却从未战胜他们。”个体的力量是多么微小,然而群从的力量是巨大的,只有相互理解,相互认可,我们才能团结集体,尽管威胁来的多么猛烈和强势。

公开课人性观后感集锦100条


我个人认为这本小说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在描述叶文洁过去的往事时,对人生的讨论。叶文洁但是处在时期,站在历史的角度看,的确摧毁着人性,在那时人们迷失自我,叶文洁迫不得已向三体世界发送信息,企图想用三体文明拯救地球文明,可以看出他对人性的绝望。不难看出叶文洁在当时的影响下也做了一个疯狂的举动。
关于人性的一点思考——《三体》读后感600字13
刚刚看完《三体》,趁热写点。
第一部中人组成的计算机令人兴奋,这之前我看了《编码的奥秘》和一个《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公开课,觉得用人来实现基本电路太浪费了吧,但当有足够数量的由人组成的部件后,整体产生的计算能力超出个体的简单组合。查作者资料发现他原本是个电脑工程师,那这个念头可能早扎在脑海了。
人类对于外太空满怀好奇,希望在孤独的宇宙中找到可交流的生命,而霍金曾警告不要去寻找外星人。《三体》中有一个黑森林理论,由两个基本定理推得,宇宙像一个黑森林,不同的文明是提着枪的猎手,谁暴露了位置谁就被消灭。和霍金的警告雷同,不要去寻找外星人,暴露了地球的位置迎来的只会是灾难。
三体人的技术水平能够实现自身的脱水,以低耗度过不适合生存的时间。而后来的人类则可以依靠休眠系统,沉睡百年后再醒来继续生命。它们都给人很多想像,是另一种形式的时间旅行。
大脑被送进茫茫太空的云天明给了程心一颗星星和一个小宇宙,几乎一生都献给人类的面壁者罗辑最幸福时光是在小屋。在平均年龄150岁且可休眠的年代,生命是需要被重新定义的。不能说活的越长越好,得到的越多越好,一些东西恰是因为易逝易失而珍贵。
罗辑在后来的人类时代,被指责为魔鬼,因为他毁灭了一个星球和星球上可能存在的生命。在危机前,自顾不及,没人怪他没人提出异议。危机过后,开始谴责。总觉的刘慈欣是在隐射什么,但我举不出事例。
威慑纪元,人类来到了伪娘时代,“男色”流行。这一段有点突兀,是一个突兀的预言么?哈哈,春哥在,这不会成真。

公开课人性观后感集锦100条


和三体人的斗争,是个博弈游戏,打败三体人依靠的是宇宙其他文明的力量。博弈的胜利是因为对宇宙形态进行了深度的探索,或者可以说是哲学上的胜利
关于人性的一点思考——《三体》读后感600字14
真正使读者沉思的不是故事情节的发展,不是人物跨越时间的爱情。而是作者用已经超越了身为人类自身的盲点的视角,以一种符合宇宙恢宏的冷酷来转述“黑暗森林边缘”的两个文明的征伐。虽不见血液但是却笼罩这灭世的绝望,可在绝望中又流淌着缕缕希望。
读这本书的过程总是一气呵成,一点点的停顿都是在忍受心灵的煎熬,但当彻底结束时却又开始手足无措,宇宙的沧桑也加载到了心上。
在这个三体入侵的大环境下,很大一部分的故事是讲述人性。并且都不是极端绝对的好坏,人性的弱点更是体现酣畅淋漓。叶文洁的叛世是个开始,但她对于宇宙社会学的透露又帮助了人类,历史的原因将她逼上仇恨,到人生的尽头也有悔恨,人性尚存。罗辑则是从沉迷爱情到成为孤独的守护人,由玩世不恭到沉稳。程心虽然说是善良,散发着母爱但却是格外的自私。用自己认为的尊重人权却使文明甚至失去存在的机会。黑暗森林的背景将每一个人性的缺点都无限放大,称得上是人性之战。
虽然三体是一本硬科学科幻,但是却不乏文学色彩的增华。人类的太空舰队被水滴击毁时的悲壮,太阳系跌落为二维,色彩缤纷却又悲惨绝望,还有云天明的童话,简直奇思妙想的科普知识。使学习物理也产生了奇妙之处,这就是这本书不单单局限于情节而被无数人所拥读的原因了。
当然对我本身来说,是我对宇宙产生求知欲,也因此去查阅了爱因斯坦的统一场论。改变的不仅是我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还有就是鼓励我对于未知的探索。
一本小说若可以使读者将其延生到真实生活中,改变一些什么,有一些对于人类的促进。那么它就是可以被历史所保留下来的经典了。
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
关于人性的一点思考——《三体》读后感600字15

公开课人性观后感集锦100条


自《三体》第一部问世至今,已经十多年了,我是一直久闻其大名,却一直不敢触碰。为啥呢?有两个原因:其一是当年的我不是那么喜欢看书,其二是怕看不懂。说出来不怕大家笑话,确实书中的很多内容没有看懂。
幸亏这次书友会活动,我开始了《三体》的阅读,越读越觉得好看,越看越入迷。以前,看很多书,看到一大半就基本知道了情节走向,而《三体》不看到最后,根本就不知道结局,甚至很多情节都是那么不可思议,细细品味下来,却又在情理之中。
书中两大主人公罗辑、程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被人类寄予救世主的期盼之后,两人迥异的表现,源于人生经历和性格的不同。而且,我觉得作者在起名时便留下了伏笔。罗辑不就是“逻辑”么,思维缜密,逻辑性强,才能在关键时刻沉着冷静,力挽狂澜,给人类赢得了暂时的安宁。程心可以理解为“诚心”,真诚善良,富有爱心,才会一次次做出了“错误”的选择。这里的“错误”是加()双引号的,很多人认为程心是人类公敌,我有不同的看法。她没有行使执剑人的职责,“万有引力”号不是发出了信号了么,最终三体世界毁灭了,人类也不过是苟延残喘,太阳系最终难逃毁灭的命运。程心不想做,是因为她明白这是两败俱伤的结局。
正是因为程心的善良与真诚,为人类赢得了最后的机会,曲率飞船成功研制,不正源于她和云天明的交流么。最后,她和艾AA飞出了太阳系,遇到了“蓝色空间”号的同伴,不正象征着人类的延续么?
《三体》是一本伟大的著作,它向我们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宇宙画面,弱肉强食的黑暗森林,变幻莫测的人类内心,凡此种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期待《三体》电影的上映,期待走进三体世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