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文库精选

柴生芳观后感2000字细选

2022-05-26 来源:百合文库

柴生芳观后感2000字细选60句



柴生芳观后感【篇一】
柴生芳,这个有着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共产党人高尚情操的一县之长,用他短短45岁的生命诠释了他说的“莫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这句话。
电影用质朴的语言、平凡的故事和琐碎的小事构架了柴生芳崇高的信仰和伟大的人生,朴实无华的表达了柴生芳厚重完整的人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表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纵观柴生芳的一生,他其实并没有做出什么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大事,但他悲天悯人的情怀和人民公仆的精神却深深地打动了我。柴生芳,一个从山间小路走向世界的留日博士,在学成后毅然选择回到自己的祖国,回到自己相对贫穷的家乡,为国家探索贫困地区的脱贫之路,他是我们时代呼唤的榜样,这样的情怀和信仰也是所有共产党人应该学习的。
一个北大毕业生,一个留洋博士,为什么拒绝了舒适而高薪的工作,偏要回到贫瘠的家乡,来到这个贫困县当县长?电影中父亲埋怨他忙的没时间照顾家里,没时间陪家人,还挣不到钱,他回答:“我要是为了挣钱,当时就留在日本或者去北京工作了,我当官不是为了挣钱”。当妻子说让他帮忙给侄子找个工作的时候,他首先想到的是让侄子考公务员,他认为大学生毕业了就应该为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做些实事。是啊,他自己就是这样用尽全部力量为家乡父老乡亲谋幸福,这种视乡亲如父母的情怀,正是一方父母官最难得的精神品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柴生芳淡漠名利、心系群众、执着于事业的坚持正是我们许多党员领导干部学习的榜样。
他生病发烧还捧着《资治通鉴》看,案头常有《求是》、《中国经济周刊》等时事期刊,办公室的灯常常亮至深夜,8年间记录30本工作日志……在我看来,一个博士县长已经非常博学,但他依然坚持随时随地学习。自任县长以来,在不到9个月的时间里,他跑遍了全县323个行政村,行车里程达4万公里。凡是他到过的村子,其地理位置、产业状况、民情风俗等他都能过目不忘。我想这不仅仅是记忆力强的原因,更多的是因为他用心,用心下基层,用心向基层学习,这种学无止境、学而不厌、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体现出的是一个共产党人的先进性,一个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一个共产党人的.优良作风。

柴生芳观后感2000字细选60句


三岁的女儿只要有人按门铃找爸爸就会说“我爸爸去临洮了”,让爸爸陪放烟花的愿望直至最后也没实现。女儿过三岁生日,他都因为忙于工作而未能到场,遗憾的留下年幼的孩子、年轻的妻子、年老的父亲。至今,想起电影最后他在去世前一天工作的每个时间节点、每项工作内容,我都不禁心绪难平。长达17个小时的连轴转,凌晨1:30的办公室,一盏盏声控灯随着脚步一点点熄灭,光亮处把他疲惫的身影拉的很长,我知道,当办公室门关上的那一刹那,他的生命也将走到尽头,这怎不让人痛惜!心系群众、一心为公、无私奉献,他有着一个共产党人应当具备的优秀品质,在父亲、妻子、女儿眼中,也许他不是一个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但他一定是党和人民的好干部、好儿女。
在柴生芳的工作日志中我看见这样一句话,“此木生芳流千古”,人如其名,作为一县的父母官,柴生芳同志用生命诠释了共产党员的人生价值。我们也应当学习柴生芳同志,无论身处哪个岗位,都要以强烈的事业心去努力,去拼搏,尽心尽力,敢于担当,始终把党和人民的事业放在首位,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人。
柴生芳观后感【篇二】
电影《柴生芳》根据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中宣部“时代楷模”,甘肃省临洮县委原副书记、县长柴生芳的事迹改编创作。柴生芳是北京大学考古系1990届毕业生、日本国立神户大学博士。6月月29日下午,“向建党95周年献礼——电影《柴生芳》全国上映仪式”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举行,北大师生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满怀沉重心情“迎接”柴县长重新“回到”母校。通过这部电影,我深深地被柴生芳的平凡但伟大的事迹所打动,也为北京大学有这样一位守正笃实、久久为功的校友而感到骄傲。
执着内心的选择
去年,我曾开车途经定西,这里山大沟深、土壤贫瘠、道路崎岖,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让我不会想到的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曾有一位叫柴生芳的县长为百姓脱离贫苦生活而日夜奔走着。甘肃省定西“贫困苦瘠甲天下”,交通不便和水资源匮乏是造成贫困的主要问题。电影《柴生芳》让我知道,我途经所看到的贫困景象远远没有柴生芳在那里经历的深刻和真切。柴生芳放弃相对舒适的省城工作,主动要求到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临洮工作,这是他执着于党性原则的选择。面对自己的选择,他从不后悔,选择来这里工作,就是选择了一条艰苦的路和沉重的责任,他深知贫困地区的百姓需要他,他的心在那里。

柴生芳观后感2000字细选60句


衷情当地的文化
柴生芳在北大学习的是考古专业,因此他对当地的文化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思考。他对临洮县的马家窑文化非常重视,从来到这里开展工作之初,就着手编制马家窑遗址保护规划,先后三次考察遗址。他积极奔走,几经努力,保护和开发马家窑遗址的方案获得国家文物局批准,落实1000多万的保护开发资金。这是他最开心的一次,一方面是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回报,更重要的是他看到了保护与开发而形成的文化产业有发展希望。柴生芳不仅把自己的学识和专业很好地与当地文化结合起来,还以国际视野和思维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如马家窑文化国际学术论坛暨马家窑遗址发现九十周年纪念活动和公祭老子大典等活动都在临洮举办,让临洮备受关注,这关注不仅来自甘肃省,而是整个中国,甚至是全世界。
支撑坚实的“脊梁”
柴生芳心系贫困地区的百姓,让百姓脱贫致富是他的心愿,他的每一分努力都在接近自己的目标。柴生芳对于关系群众利益的事,不管多难、多复杂,他都会去办、去解决,而且办起来不遗余力、实实在在。他在定西工作的8年时间里,留下的30多本工作
影片最后回顾了柴生芳本人工作、生活的录影,我看到的不再是田间地头里一个朴实的身影,而是一个追求价值,默默奉献,一心为民的真豪杰,然而他却永远地离开了他热爱的陇西热土……一时间我泪眼模糊,心生悲痛,然而内心却感受到一股强大的力量,这力量来自一个个像柴生芳一样的“脊梁”,在中华民族艰难前行中,用自己的身体撑起希望。
柴生芳观后感【篇三】
他总是很忙。直到去世,他们家连一张全家福都没有……6月29日下午,一部反映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甘肃临洮“博士县长”柴生芳真人真事的电影《柴生芳》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首映,向建党95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
首映式上,千龙网记者看到,该片以甘肃省临洮县县长柴生芳精准扶贫修路为核心事件,描写了他夙夜在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员形象,表达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守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柴生芳观后感2000字细选60句


6月29日下午,一部反映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甘肃临洮“博士县长”柴生芳真人真事的电影《柴生芳》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首映,向建党95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图为北京大学学生向献礼电影《柴生芳》主创人员献花致敬。千龙网记者 于振华 摄
该片最打动人心的是片尾的视频片段,它真实记录了柴生芳县长生前在临洮县深入田间地头、走村串户调查研究的珍贵镜头,以及他去世后,临洮县出现老百姓自发走上街头送县长的一片悲恸的影像。这如同向现场观众又发射了一枚“催泪弹”,更增加了该片的真实性、生动性、感染力和悲剧美。
国家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剧作家赵葆华认为,该片通过妻子和女儿甜甜寻找柴生芳这个角度引入,就是观众走进柴生芳、接触柴生芳的过程,使影片萌生一种感人的亲情力量。该片最大的优势是展示柴生芳的情怀,这就是深深牵挂临洮人民。其次是以家庭的副线来烘托主线,他总是亏欠亲人――用给女儿放烟花这个细节,着重写英模人物大情怀、大境界,有力地展示了柴生芳崇高的信仰。
“电影《柴生芳》反映了一个接地气的真实的柴生芳。”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时任中共甘肃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连辑评价说,该片作为“三严三实”活动成果的一次艺术化表达,电影充分展现了柴生芳这位西部基层干部的优秀代表的先进典型事迹,意义非常重大。
据该片编剧、导演、监制张忠介绍,从2014年8月开始筹拍,到2016年6月首映,该片历时近两年,先后在甘肃兰州、临洮、北京等多地取景拍摄完成,并经过反复修改,最终定型,将于今年7月1日在全国上映。
据千龙网记者了解,柴生芳1969年7月生于甘肃宁县一个农民家庭,2004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6年7月,他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1997年5月,他被公派到日本国立神户大学留学,先后获得艺术史学硕士和文化结构博士学位。2002年10月,他回国后在中共甘肃省委办公厅工作,2006年4月至2011年8月在定西市陇西县、安定区工作,先后任陇西县副县长、中共安定区委常委、副区长。2011年9月,他被调任中共临洮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2013年12月任中共临洮县委副书记、县长。

柴生芳观后感2000字细选60句


柴生芳心系贫困群众,主持起草了“1236”扶贫攻坚行动实施方案,细化建立了任务目标、产业培育、基础建设、帮扶措施、责任考核“五个到村到户”的精准扶贫机制,确定了全县323个行政村的主导优势产业。
柴生芳废寝忘食地工作,在他去世前一天,连续工作长达17.5小时。2014年8月15日上午,原计划7时30分赴辛店镇参加民主生活会,但是,工作人员发现一向守时的柴生芳仍未出门,后来又发现办公室的灯依然亮着,而他静静地和衣躺在床上,半角被子斜盖在身上,脸色苍白,已无自主呼吸,床头的办公桌上还放着半片未吃完的萝卜。经过医学鉴定,柴生芳因长期超负荷工作,劳累过度,诱发心源性猝死,享年45岁。2014年8月29日,中共甘肃省委决定,追授柴生芳为“全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同年9月25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柴生芳“时代楷模”称号。
一心为民,服务群众之门永不关闭;求真务实,三年足迹踏遍全县281个行政村;清正廉洁,平时常穿的2件衣服,磨破了也不舍得扔掉。这个人就是群众的好干部——柴生芳。他一生都以为民、务实、清廉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他的离世将会如同其名,百世流芳。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柴生芳用生命将这个八个字书写在了那片他曾经工作过的黄土地上。有人这样评价他,“他就如同一个停不下来的陀螺”。的确,柴县长就如同陀螺一般,在不停的工作,不停的旋转,而他的圆心就是人民群众,他旋转的半径就是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了更好的服务群众,掌握群众困境,解决群众难题,柴生芳每天都在超负荷的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或许,他也如同一只燃烧的蜡烛,直到燃尽自己,都在照亮别人。我们每个人对于生命的意义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但是我们有一个共识,即是生命的价值不在于你活了多久,而在于在有限的时间内,你做了多少有意义的`事情。柴生芳在短暂的一生里勤勤恳恳、尽心尽力,用行动践行着对人民的承诺,用生命拓展着对人民的事业。
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吕氏春秋·忠廉》中这样说道:“临大利而不易起义,可谓廉矣。”作为县长,相信摆在柴生芳面前的诱惑自然是不少。然而,我们看到的却是令人震惊又感动的场景,脚趾头破了洞的袜子、袖子烂了的衣服、没有像样家具的办公室等等。这些场景在无声地向我们诉说着他的清廉。在大利面前,他并没有失去自己的本心,没有忘记肩上的责任,没有卸下自己的重担。他为官一生,廉洁奉公、刚直不阿,始终以一名共产党员的身份来要求自己,警醒自己,从不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己谋取私利。“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柴生芳为官清廉,为各级党员干部起到了表率作用,也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柴生芳观后感2000字细选60句


一心为民,百世流芳。作为一名官员,自己的工作做得成功与否,似乎也不再是看那些可观的gdp数据,也不再是看那些耀眼的政绩工程,最关键的是看我们赢得了多少百姓的爱戴与尊重,这才是检测一个合格官员的最高标准。8月18日,洮河含悲,临洮县城万人空巷,老百姓自发送别他们的好县长最后一程。那一副副动人的挽联,是对柴生芳毕生工作的肯定与回报。他虽然走了,但是他的名字却不会停留在这一天。
心中装着群众,一心为了群众,这是柴生芳的公仆情怀。在弘扬正能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应以柴生芳同志为榜样,牢记党的宗旨,加强党性修养,以优良的作风、扎实的行动,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推进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在本职岗位上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争做合格共产党员。
2014年8月15日凌晨,连续工作17个多小时的临洮县县长柴生芳同志因劳累过度,诱发心源性猝死。他的事迹是值得我们学习,值得我们敬仰的。
柴生芳同志先进事迹材料1:
2014年8月15日凌晨,连续工作17个多小时的临洮县县长柴生芳同志因劳累过度,诱发心源性猝死,在办公室不幸去世,年仅45岁。8月18日,从临洮到定西沿途几十公里上万名老百姓自发涌上街头,打着“人民的好县长柴生芳”“焦裕禄式的好干部”的横幅,依依不舍地含泪为他送行。8月26日,中共甘肃省委决定,追授柴生芳同志“全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号召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向柴生芳同志学习。
知民意暖民心的海归博士。学业有成的柴生芳,怀着回报家乡的愿望回到甘肃,主动申请到“苦瘠甲于天下”的定西去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作为一个留学归来的博士,为了尽快了解基层、融入百姓,“出门招商、回家下乡”成了他工作的常态。在临洮工作的三年里,他几乎跑遍了全县300多个行政村,写下了29本工作
实打实破难题的实干县长。临洮县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除了沿川沿路的少数乡镇,山后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十分滞后,群众生活比较困难。解决发展难题,造福临洮百姓,是柴生芳最大的心愿,也是他从副县长到县长几年里操心用力最多的地方。柴生芳深知,不解决路的问题,山后群众脱贫致富就无从谈起,而争取交通扶贫项目是破解行路难题的关键。他先后6次赴京汇报衔接,终于使临洮跻身“六盘山片区交通扶贫攻坚示范试点县”之列,争取到1173.3公里的农村公路改造项目,相当于前几十年公路建设的总和。农村人畜饮水安全也是他心中始终放不下的一件大事,在他的带领下,实施了西南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今年年底所有行政村、自然村可达到自来水管网全覆盖,入户率70%以上,基本解决群众吃水难问题。针对多年来城区供热矛盾突出,群众意见大的老大难问题,在县财政十分拮据的情况下,他克服压力,力排众议,千方百计筹资融资,启动实施了临洮县历史上单体工程投资最大的城区集中供热改造工程,3万多户、10多万群众受惠,他夙夜在公的务实作风得到了全县上下一致好评。

柴生芳观后感2000字细选60句


为了解决贫困群众贷款难问题,他反复协调与甘肃银行签订了15亿元的金融扶贫战略协议,创造了以农业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统贷统还、群众分散使用的贷款模式,被评为“全省金融扶贫试点县”。抓危旧房改造,到中小学听课,解决低保发放不公,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惠民实事,为他赢得了“实干县长”的美誉。“任务上图、进度上墙”、“周督查、月通报、季分析”制度,挂满扶贫攻坚、项目建设工作任务图的办公室,被同事们戏称为“作战指挥部”,他本人则成为同事眼中的“工作狂”,而他却说:“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没有人一之、我十之的甘肃精神,不发扬咱们定西的三苦精神,是不行的。”
拒浊富守节操的人民公仆。柴生芳对自己要求很严,从不接受他人财物,甚至使人觉得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他经常说:“如果我爱财,我就不从国外回来了。”他刚到临洮,就有人在他的车上放了一些土特产,并给司机说跟领导说好了。柴生芳知道后十分生气,很严肃地批评司机,让他退了回去,从此“约法三章”:“今后车上一律不能放别人送的东西。”从那以后,在柴生芳坐的车上,除了雨鞋、雨衣、草帽、茶杯、笔记本外,再无他物。妻子祁雪莉印象最深的是,柴生芳曾对她反复叮嘱:“随便收别人的东西,咱们就离婚”。这个底线,他俩一直在坚守。“宁可清贫自乐,不可浊富多忧”,这句写在柴生芳笔记本上的话,更是他对清白做人、清廉为政的恪守。他长期在外工作,母亲去世多年,父亲与哥哥一起生活,他们家的房子一到雨天就会漏水,至今也没有来得及翻修。柴生芳始终坚持吃在食堂、住办公室,单位统一安排的公寓几乎就没有住过,他经常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工作,办公室里的灯每天都亮到凌晨。
到村上调研,他经常自带馍馍、矿泉水,有时候入户路远不能回县城时,就到附近村民家吃顿家常饭,临走时总是不忘支付饭钱。今年8月4日,柴生芳在北京出差时,感到身体不适去同仁医院检查,医生诊断他患有睡眠重度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症,告诫他病情严重一定要立即治疗,但因工作确实太忙他顾不上治疗就赶回了临洮,本想等忙完这一阵再抽时间去医院,可这一拖就拖到了生命的终点。而这之前,他已经连续工作,超负荷运转,几个月都没有休息了。今年6月6日,是他女儿三岁的生日,已经很久没见到爸爸的女儿吵着要他陪着过生日,他却告诉女儿爸爸工作忙顾不上,等到周末回家一定陪你补拍生日照,可谁也不曾料到,这个机会却永远错过了。

柴生芳观后感2000字细选60句


柴生芳同志先进事迹材料2:
柴生芳同志已逝,但他崇高的精神品质却浩然长存,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他信念坚定、对党忠诚,扎根黄土、勇于奉献,怀着一颗热爱家乡、回报故土的赤子之心义无反顾地来到苦甲天下的定西工作,在这里一待就是八年,坚守在平凡的岗位上,勤勤恳恳,忘我工作;他牢记宗旨、甘当公仆、一心为民,一心想着群众,一心为了群众,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在我县任县政府主要领导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跑遍了全县80%的行政村,行程4万多公里,坚持生活在群众中、工作在第一线,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他始终勇挑重担、敢于担当,锐意进取、不断创新,为临洮人民争项目、引投资、修道路、解难题;他始终艰苦创业、严于律己、清正廉洁,工作中一心为公、任劳任怨、不计回报,生活中简单朴实、勤俭节约、廉洁自律,对待同志谦逊真诚,不自恃清高,对待群众诚恳热情,不摆架子、耍威风。
他是新时期党员干部的优秀代表,是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杰出楷模,是自觉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鲜活典型。
由此想到,我作为一基层乡镇领导干部,我们应该学习柴生芳同志,应该将学习其精神与学习科学社主义理论相结合、与加强自身信念修养和推进全镇中心工作相结合、与本职岗位相结合,学习并在工作中发扬他那种扎根基层、甘于平凡、耐住寂寞、踏实工作、任劳任怨、心系百姓、为民谋利、创新进取、恪尽职守、清正廉洁的精神品质,从本职工作的点点滴滴做起,为家乡的发展做一点贡献、为家乡的人民谋一些福祉。
柴生芳同志在他的第22册工作日记封皮上写道“升官发财,请走他路,贪生怕死,莫入此门”,身体的消亡无惧,精神的永存可贵,柴生芳同志担得起这句话。“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卑鄙庸俗而羞愧;在临终前,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奋斗!”柴生芳同志可以这样告慰自己。

柴生芳观后感2000字细选60句


柴生芳同志是甘肃庆阳宁县人,是全县文科状元,是北京大学的高材生,是留洋博士,2003年他毅然决然地离开省城兰州,离开了自己的家人,来到自然条件艰苦、经济发展落后的定西。在临洮工作的3年来,他的身影遍布全县323个村的各个角落,南至南屏镇的划不着山庄、北至中铺镇的王家沟,村民的家中和田间地头无不闪着他忙碌的身影、关切的眼神。他那语言朴实、记录详尽的30本170多万字的工作日记记录了他在临洮几乎所有的工作轨迹。我县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柴生芳同志深知道路建设是全县人民致富的关键,多次衔接争取到“六盘山片区交通扶贫攻坚示范试点县”等一批重大项目,实施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自来水入户率已达70%以上,完成涉及3万多户10万多人的城区集中供热改造工程,协调惠农贷款15亿元,制定精准扶贫计划等,为全县未来的快速发展蓄积了无穷动力。
“出门招商、回家下乡,开门办公、马上就办”是柴生芳同志始终坚持的工作原则,在党的领导下,在柴生芳同志的带领下,在县党员干部的齐心协力之下,我县的各项工作正朝着更加健康有序的方向前进!
然而,当文化底蕴深厚的临洮正踌躇满志地走向新的发展的春天的时候,一声惊雷,将全县人民震呆了:为临洮人民鞠躬尽瘁的好干部、呕心沥血带领全县人民奔向幸福生活的好县长柴生芳,却永远地离开了!柴生芳同志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热爱农村、扎根基层、为民谋利”的感人篇章!
学习柴生芳同志的事迹,我对他日记中发自肺腑的心声特别留意。从他“我是农民的儿子”、“我能奉献给你们的,只有热血和汗水”的言语中,我感受到了他为民爱民、无私奉献的精神,我感受到了他勤奋敬业、艰苦奋斗的精神;从他“一个人掌握的.知识每年不能保持7%的更新,就难以担当重任。学习是领导干部的一项基本功,是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的记录中,我感受到了他的勤奋好学、勇于担当、积极进取的品质,我的心灵受到了洗礼、认识得到了提高。从他“此木生芳留千古”的豪言壮语中,我

柴生芳观后感2000字细选60句


这一段时间,我仔细回忆了与柴生芳同志交流的点点滴滴,认真地在各大主流媒体和报纸上寻找着他的身影,不断学习领会他那种高尚、无私的个人品质,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很多优秀共产党人的影子,焦裕禄、孔繁森、杨善洲……他们都是真正的共产党人,为党员干部立下了永恒的标杆。我觉得,我们现在的社会,太需要这样一种精神与正气了。在当下轰轰烈烈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之际,柴县长正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忠诚践行着,他的精神应该成为我们最为生动的教科书!
柴生芳同志离去的噩耗牵动全县人民的心,他的优秀品质涤荡着太多党员干部的思想,他的光辉事迹激励着无数干部群众。作为我,作为一名与柴县长有过亲身交流的乡镇党委书记,在悲伤之余所想到的最多的就是今后要以柴生芳同志为榜样,以柴生芳同志为镜,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大力发扬“三苦精神”,在自身岗位上做出应有的、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