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文库精选

我得1919观后感整理

2022-05-26 来源:百合文库

我得1919观后感整理56句



《我的1919》观后感 篇1
电影一开始,屏幕上现出大大的“我的1919”,我想这个“我”是指谁。就电影本身而言,它可能是在刻画一个“真正剪掉辫子的中国人”、一个杰出的外交家—顾维钧。但这个“我”又何尝不可为中国或世界。我们故且说“中国的1919”吧。
本来就是帝国主义围绕着争夺霸权和殖民地展开的激烈斗争,本来就是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本来就是中国许多血肉之躯参与的战争,本来就是中国代表在国际法庭上据理力争起效。但是,一句“弱国无外交”,中国的山东或许还有我不知道的地方就只能在列强的铁蹄下挣扎了。在一个弱国里有几个精明爱国的有识之士又有什么用呢?所以,那么多的爱国青年只有用鲜血来激起什么或证明什么。最后,中国第一次拒绝在国际性和约上签字。
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中国恢复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订了《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同年,中日邦交实现正常化。这是新中国在外交上的一些成就,我们看到以后就像锋利的坚冰慢慢融化了。我们不禁要想一想,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对,是中国在慢慢强大起来。
所以,我们只有铭记教训,强壮自己,中国才能走好,单靠满腔的激情是远远不够的。
《我的1919》观后感 篇2
1919年,中国阴霾的天空突然红了半边。那是屈辱激怒了中国人民,激怒了头东方雄狮。爱国热情以及民族的愤慨点燃了半边天空。熊熊烈火中,巴黎和会上的顾维钧,先进的爱国青年肖克俭,以及千千万万个爱国学生、工人都愤怒了。
弱国无外交。和会上,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却无法获得平等的待遇。顾维钧——个真正剪掉辫子的中国人,他站起来慷慨陈词,驳斥列强的傲慢无礼。然而时代的英雄却不能扭转时代,中国在付出几十万劳工的辛勤后,还是没能收获点光荣,成了列强分割蛋糕的牺牲品。他们虚伪的嘴脸在和会上暴露无疑。他们企图将这已千疮百孔的东方古国再次撕得粉碎,而完全不顾那四千万中华儿女悲凉的抽泣声。这,是个民族应该永远铭记的悲哀。

我得1919观后感整理56句


继而,中国开始反抗了。先是个剪掉辫子的中国人站了出来,大声斥责西方列强的强盗行径,他大声的说道:“中国不能没有山东,就像西方不能没有耶路撒冷。”紧接着,又个剪掉辫子的中国人肖克俭,带领着群爱国青年,勇敢的站在巴黎的街头,迎着来自四面八方的风潮,迎着列强的霸气,激昂的演说着。在走投无路时,他毅然的决定用自己的死亡来警示中国人民,用个中国的血淋淋的爱国热情震撼那些自恃强大的列强们。凡尔赛宫前的熊熊大火燃烧了个爱国热血青年的躯体,更燃起了中国人民的愤怒。国内,学生在新生的.共产党政权的带领下开始了反帝爱国运动。石激起千层浪,批又批爱国青年走上了街头。紧接着,无产阶级的工人们也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穿越90多年的时空,我也愤怒了!影片真实再现了那个时代,在我胸中激起了强烈的共鸣。我恨自己没有出生在那个时代。否则,我将也是街头举着旗帜振臂高呼的爱国学生,甚至是名肖克俭样的爱国青年,也愿用血的牺牲来表明自己的愤怒,自己的爱国热情。
当顾维钧站在发言席上激动地说出“这样丧权辱国的条约,谁能接受?”当他起身带着中国人的骄傲和自尊毅然离开,中国在1919年6月28日,第次勇敢地向列强说不,中国人昂起了头。这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强音。声深自肺腑的的呐喊爆破了整个天空。随后,黑暗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落下了帷幕,新的光明新的舞台展示在世人面前。
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铭记历史,铭记耻辱,然后继往开来,勇往直前。
《我的1919》观后感 篇3
回首那一刻,耳畔是否还能听得到那一声声动魄的呐喊与口?蓦然转身的那一瞬,是否还能看得见天边那一抹如烈火燃烧般的残阳?母亲啊!多少次,多少次辗转于灾难与中,又有多少次,多少次伤痕累累地站了起来,因为你有一群勇敢的儿女,一群敢于拼搏,敢于的儿女!是他们一次次地将中国从危难之中解救出来,他们所表现出的勇气和力量震撼着整个世界,一个个坚定不屈,昂首傲立的身躯共同支撑起了中华民族的与骄傲!
勇敢、坚定、不屈、奋斗,这,就是中华民族的国魂。

我得1919观后感整理56句


当历史的车轮辗过1919年的时候,巴黎和会的谈判桌前,英、法、美等国家不顾及身为战胜国的中国的利益,在《凡尔赛和约》中,竟决定将本应属于中国山东半岛割让给日本!消息一经传出,中国愤然了,中华儿女愤然了,如此怎能受?而北洋的软弱更是令所有国人感到!
巴黎广场上那团的烈火,燃起了中华的。“中国不能没有山东,一如不能没有耶撒冷!”
于是,一幅幅街头,强烈要求中国在和约上签字!“为争,内惩”,“在和约上签字”,“还我青岛”……在中国学生的带动和感染下,工人、商人、市民纷纷街头,加入了中华的运动中,出现了工人、学生、商人的“三罢”运动,将整个运动推进了!最终,迫于压力的中国北洋没有在和约上签字,中国第一次对说出了“不”!
这种种举动,向世界宣告了中国坚强、勇敢的一面,中国凭借着与决心向说“不”,中国,不会被摧毁,中华儿女也不会低头,这是不会被改变的,即使在面前,也从不!
在声声的奋喊中,体现出了中华儿女大无畏的民族气节,中国是自尊的、自强的,中国的领土不是任凭谁宰割的,中华儿女是永远不会的!
1919年已被岁月铸成历史,但5月4日,这个会让我们铭记一生的日子,在历史的长河中永不磨灭,五四,将如一棵常青树,深深驻扎于每个中华儿女心中。顽强、勇敢、坚定不屈,这就是国魂,永远不会改变!
《我的1919》观后感 篇4
这是一部含着血泪的影片,这也是一部含着血泪的历史。
我用两个小时去看完它,却用了很久很久去体会这部影片带给我的落寞。
《我的1919》,我的民族,我的国家!
一九一九年,这个多事之秋,一九一九年,这一年,有屈辱的巴黎和会,这一年,有无奈的外交妥协,这一年,也爆发了举国震惊的五四爱国运动。这一年,勇敢的中国外交官在和会上奔走斡旋,这一年,无畏的中国人民在巴黎走上街头,洒着鲜血呐喊。
看一部电影,我看不懂它的拍摄技巧,也看不出演员的演技,我看的,只是这个电影讲述的故事。我深刻地明白,当那些已经发生的事情被当成故事讲给一代又一代的人听时,那个故事,已经成为了一段历史。《我的1919》就是这样一个承载着历史风尘的故事,厚重得令我窒息。

我得1919观后感整理56句


影片的开头,是一个神情疲惫的中国男人,他坐在马车上,沉思着。他是中国驻美公使,他也是代表中国参加巴黎和会的全权代表——顾维钧。从美国赶往巴黎,他带着收回山东的要求,带着四万万同胞的希望,带着国家的尊严。我无法揣度那个男人赶往巴黎时的心情,但我却看见了那个男人脸上是深深的疲惫,我仿佛透过他的眼睛看到了他心中的沉重。这一趟,他或许会带着国家应的利益回去,也有可能至此成为民族的罪人。
我不懂在一九一九年,在那个积贫积弱的时代,怎样才能拯救中国,但我知道,那时的人们,每一个国人都在为了拯救中国的理想而奋斗着。有人在外交上忙的焦头烂额,有的人在报刊上传播着思想,有人在街道上高举着旗帜反抗……但是,不管用哪一种方式,不管是机智如诸葛的顾维钧,还是为着理想奋不顾身的肖克俭,亦或者是为爱远涉异国的梅,在那样一个时代,他们都不能将落后的中国彻底解放。
我不了解外交,但我却知道,在外交上,每个人都在维护自己国家的利益,为了利益,他们可以不管正义,也可以失去同情,为了利益,他们像丛林里分食的老虎,忘记了承诺,也抛弃了曾经作为盟友的中国。
对于那些在和会上张牙舞爪的老虎们,我的印象不是很深,但有一个人,却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不可淡忘的身影,他是威尔逊,一个带着他的十四点来到和会,又带着同意抛弃中国的不平等的意见离开巴黎的美国总统。他让我渐渐明了,在面对国家利益时,有时候,个人信念、个人理想、个人情感、信任等等都不再重要。威尔逊被后世认为是理想主义典范,他曾说,我的国际联盟的设想,应该作为全世界人类的有组织的道义力量发挥作用,无论在何时何地出现错误的行为和侵略的行径,或者产生采取此类行为的企图,它们都要暴露在良知的探照灯下。那么在巴黎,是什么暴露在良知的探照灯下了呢?
面对背叛和抛弃,肖克俭跪在英美法的国旗面前,用熊熊燃烧的烈火将自己的信念彰显,那是四万万同胞的愤怒的火焰,那也是最悲凉的挽歌,那更是在弱国无外交面前的悲痛。中国,作为一战的战胜国,却不能收回本国应有的主权,列强将山东半岛的主权送给了日本,像是赠送一个礼物般,他们完全无视中国人民的感情,无视中国人的愤怒。但是我们不能去责怪他们,落后、贫穷、软弱,我们没有责怪他们的资本,也没有责怪他们的力量。这是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公平,还需自己争取。

我得1919观后感整理56句


中国代表团团长陆征祥在得知中国的山东主权被日本抢夺之后,无奈地说:“我不知道我留在巴黎还能做什么,我没有勇气去拒绝签字,但是我的良心不允许我去签字,不能成为民族的罪人。”
作为代表团成员之一的顾维钧在离开的时候也流泪了,那个铁血男儿的眼泪里有着屈辱和不甘,还有深深的无奈。有人说顾维钧不理解普通群众的心理,他指责群众的鲁莽,但群众也不理解他的思想,外交是一个复杂的东西,和会的签字仪式上,顾维钧痛心地对那些西方的强盗们说:“请你们记住,中国人永远不会忘记这沉重的一天。”
我们也不会忘记,一九一九年,有一场丧权辱国的巴黎和会和一张凡尔赛合约,一九一九年,有无数的英雄在反抗和救国的道路上留下了鲜血和生命,一九一九年,有一种思想在扎根萌芽,五四的鲜花即将开遍祖国的上上下下。
我们更不会遗忘,唯有强大,才能立足,公平是努力的结果,公平,也是强国的特权。
影片的最后,有这样一句话,让我难以忘怀:一九一九年,中国第一次向西方列强说不。
《我的1919》观后感 篇5
17世纪中叶,随着英国资本主义阶级革命的胜利,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欧纷纷确立,资产阶级为摆脱自身经济危机,不断地开拓殖民地。到19世纪四十年代,在中国的大部分近邻地区和国家先后沦为殖民地,他们将魔掌伸向了我们地大物博的中国。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国蒙受了奇耻大辱。从鸦片战争到1919年,帝国主义通过军事侵略和外交讹诈,强迫中国签订了70多个不平等条约和协定。
然而在众多的不平等条约中,最令人愤恨的是在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帝国主义列强竟丝毫不顾及中国的尊严和权利,把作为战胜国的中国的领土割让给领略的日本。
中国人民争取过,赴法谈判代表团努力过,可最终中国山东的割让写在了协定上,众多的帝国主义代表也在协定上签了字,但是,衰落的中国不表明她精神的衰退!中国,仍然有着热血的青年,有着反抗的青年。最后的会议上,我们听到的是中国代表的这样一段话:你们凭什么,凭什么把中国的山东送给了日本人!中国人民已经做到仁至义尽了,我想问问,这样一份丧权辱国的合约,谁能接受!所以,我们拒绝签字。中国人永远不会忘记这沉重的一天。

我得1919观后感整理56句


是的,中国人永远不会忘记这沉重的一天,但我们更不会忘记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中国的精神仍然在焕发她的气息。
记住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展望未来。今天我们中国在中国人的不断奋斗中不断走向富强。今天的中国已不是往昔那任由帝国主义宰割的中国,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今天的中国,是苏醒的雄狮,是跃跃欲飞的蛟龙。作为当代中国大学生,我们应铭记历史,同时努力学习,为把我国建设成为更富强的国家。
今天,一幕幕艰辛屈辱得外交史呈现在了我的眼前,映射在我脑海中的,是愤怒。
回顾1919以前,这是个中国被欺压被逼迫的时代。
从近代开始,中国就被硬性埋入了一条无法隔断的因果链中:清的闭关锁国,糜烂的腐朽制度,
懦弱的外交政策,无力的反帝行动.........让中国已在历史的舞台上演了一场场耻辱滑稽的小丑剧
回顾历史,这屈辱的近代,令人咬牙切齿,《我的1919》
回归影片,《我的`1919》是以中国外交才子顾维钧的视角讲述的巴黎和会期间中国人不屈不挠的斗争的真实故事。
在一战中,中国曾派军队支持战场,为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能忽视的重要贡献。但在铁证面前,列强们仍将中国玩弄于掌心中,无耻的掌控了和会的大权,肆意地将中国的权利践踏,非但拒绝取消“二十一条”,还百般无赖的决议将山东半岛割据给日本。
政府不行,人民在。顾的挚友,爱国青年肖克俭带领了一支支人民队伍向法国政府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嘲笑抗议,
耻辱啊,多少英雄豪杰徒有血泪!因一弱国,弱到心坎儿里去了!
江山满目创伤,规诫地下愁肠。任人屠宰,任人羞辱,国已不国。
中国作为战胜国,理应受到公平对待,但事实却是这样不公平,难道真的像男主角说的那样“弱国无外交吗?”是的,就是这样,苍天也这样的回答。一幕血淋淋的历史就被承载至今。
历史的长河曲折坎坷。今日,中国已非昔比,但是以史为鉴,我们还要更强更强,只有强盛的过礼,才是最好的发言权,才能在世界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丰交先富国”

我得1919观后感整理56句


想到此境,我的心湖平静了。愤怒解决不了任何问题,那只能告盲目的麻痹自己,我得行动,为国家做点什么。不能像伟人般“乱世出英雄”,叱咤风云做变革,但是我能做一颗小齿轮,为社会转动。
第一篇
1919年,中国阴霾的天空突然红了半边。那是屈辱激怒了中国人民,激怒了一头东方雄狮。爱国热情以及民族的愤慨点燃了半边天空。熊熊烈火中,巴黎和会上的顾维钧,先进的爱国青年肖克俭,以及千千万万个爱国学生、工人都愤怒了。
弱国无外交。和会上,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却无法获得平等的待遇。顾维钧--一个真正剪掉辫子的中国人,他站起来慷慨陈词,驳斥列强的傲慢无礼。然而时代的英雄却不能扭转时代,中国在付出几十万劳工的辛勤后,还是没能收获一点光荣,成了列强分割蛋糕的牺牲品。他们虚伪的嘴脸在和会上暴露无疑。他们企图将这已千疮百孔的东方古国再次撕得粉碎,而完全不顾那四千万中华儿女悲凉的抽泣声。这,是一个民族应该永远铭记的悲哀。
继而,中国开始反抗了。先是一个剪掉辫子的中国人站了出来,大声斥责西方列强的强盗行径,他大声的说道:“中国不能没有山东,就像西方不能没有耶路撒冷。”紧接着,又一个剪掉辫子的中国人肖克俭,带领着一群爱国青年,勇敢的站在巴黎的街头,迎着来自四面八方的风潮,迎着列强的霸气,激昂的演说着。在走投无路时,他毅然的决定用自己的死亡来警示中国人民,用一个中国的血淋淋的爱国热情震撼那些自恃强大的列强们。凡尔赛宫前的熊熊大火燃烧了一个爱国热血青年的躯体,更燃起了中国人民的愤怒。国内,学生在新生的共产党政权的带领下开始了反帝爱国运动。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批又一批爱国青年走上了街头。紧接着,无产阶级的工人们也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穿越90多年的时空,我也愤怒了!影片真实再现了那个时代,在我胸中激起了强烈的共鸣。我恨自己没有出生在那个时代。否则,我将也是街头举着旗帜振臂高呼的爱国学生,甚至是一名肖克俭一样的爱国青年,也愿用血的牺牲来表明自己的愤怒,自己的爱国热情。
当顾维钧站在发言席上激动地说出“这样丧权辱国的条约,谁能接受?”当他起身带着中国人的骄傲和自尊毅然离开,中国在1919年6月28日,第一次勇敢地向列强说不,中国人昂起了头。这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强音。一声深自肺腑的的呐喊爆破了整个天空。随后,黑暗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落下了帷幕,新的光明新的舞台展示在世人面前。

我得1919观后感整理56句


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铭记历史,铭记耻辱,然后继往开来,勇往直前。
第二篇
一九一九,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
一九一九,中国人第一次向列强说:“不”。
一九一九,有太多的中国人走向了绝望的边缘,也有太多的中国人走出了抗议的第一步。
《我的一九一九》,苦难的一九一九;耻辱的一九一九;振奋人心的一九一九。因为中国最广大的青年走向了抗争奋斗的道路,不论工人学生,不论贫穷富贵,不论民族地域,于是五?四成为他们不朽的丰碑。
当肖克俭跪在英美法的国旗面前,用熊熊烈火将自己燃烧的那一瞬,那是愤怒的火焰;那是四万万同胞的愤怒的火焰;那也是最深沉的悲歌;那更是在弱国无外交面前的悲痛。中国,作为一战的战胜国,却不能收回本国应有的主权,德国占领的山东半岛在巴黎和会上划分给了日本,中国的主权变成了列强的盘中餐,成为他们相互交易的砝码,赠送的礼物,他们完全无视中国人民的感情,中国人的愤怒。这一切只源于两个字:贫弱。
一九一九,正是我国内忧外患的灾难时期,国内军阀混战,各地拥兵自重相互争战,国外则面临着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掠夺,他们正在中国掠夺交通权,经济财政权,进而提出了更为苛刻的领土主权要求,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国在经济、科技为主的综合国力上远远落后于西方大国。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要任人宰割。耻辱的历史使我们悲愤,耻辱的历史更应该使我们铭记责任、吸取教训。
眼前依然难以忘怀的是他在烈火中的视死如归,他坚毅的目光,似乎要告诉世界:中国人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国人终有一天会洗刷今天的耻辱,沉睡的东亚之狮一定会站起来。恍惚间,泪水已经充满了我的眼眶,一个人可以有太多的选择,可以富足可以安逸,可是,是怎样的一股力量,怎样的一份坚毅使他远离故土,使他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在富足面前他选择了漂泊,在安逸面前他选择了冒险,在一己之爱面前他选择了祖国之爱,这样的胸怀这样的气魄,只因为他心中装着祖国。
今天,世界正处于总体和平的大环境之下,但是各国之间的竞争并没有因此而减弱,它以新的形式在新的领域,展开着更为激烈的斗争。经济侵略、文化侵略也带给了我们新的威胁。而我们是青年的一代,先辈的努力使我们有了安定舒适的生活,我们应该无愧于我们所享有的幸福和安定,生活的富足不应该使我们丧失斗志和迷失最起码的信仰。

我得1919观后感整理56句


画家之责在于尽显自然之美,歌者之责在于谱写生命之音,青年之责在于壮祖国之强大。今年是纪念五四运动八十八周年,八十八年一晃而过,也许肖克俭的尸体已溶解在深厚的泥土中,也许他的尸骨正滋润着一株幼苗,也许正如这株幼苗一样,他的精神正感染和带动着新的一代人。
还记的他留给自己妻子的那句话“梅,回祖国去吧,那里正在燃烧!”我们这青年的一代,挺起我们的脊梁,抬起头,将这样的精神传承。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吧,那里正需要我们,那里正期待着我们的燃烧。
影片《我的1919》深沉厚重,哲理精
88年过去了,忆昔思念,中国人虽历经战乱、饱受苦难,但始终坚持公理,自强不息。我们坚信:公理必胜。
巴黎和会的行径,自然激起中国人民维护公理、爱国反霸的高度热情。影片《我的1919》着力渲染甚至张扬的正是包括顾维钧在内的所有中国爱国志士的这股激情。不过影片的精到之处,不是煽情式的强烈宣泄一种朴素甚至狭隘的民族情绪,而是冷静地站在公理高度,运用艺术刻刀,看共性更看个性地勾勒出不同中国人爱国行为的不同轨迹,从而使情节更加合理,人物更加鲜活。
顾维钧是位外交官,特定的身份,确定了他的爱国热忱和机智才华必然要通过外交途径才能充分体现和抒发。他见识广、阅历多、站得高、看得准,视野开阔、焦点集中。所以在外交斗争中才能有理有节、不卑不亢,坚持正义立场,又不失外交风度。影片中精彩的一笔,是那场在和会辩论会上的慷慨陈词。他先以日本代表失落的一块怀表为契机,对日本代表欲擒故纵,引蛇出洞。待日本代表发怒上套,然后根据事实真相,据理痛斥,后发制人。引得会场一片掌声,使日本代表尴尬万状。影片这种颇具匠心的艺术手法,不禁令人吐气扬眉,拍手称快。且不论怀表细节是否属实,但这篇演说却非虚构。根据史料记载,1919年1月28日,顾维钧在辩论会上即席发表的影响全世界的阐述中国立场的演说,被誉为“中国外交史上的一次经典的发言载入中国外交史册”。而他顶住列强和本国政府的压力,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则被历史学家誉为“中国近代外交史上画下最光辉的句号”。

我得1919观后感整理56句


毛泽东同志生前曾说:“我很敬佩顾维钧先生的外交才华和为人。”
当然,影片中表现爱国主义最宏伟、最鲜明的抗争轨迹,还是当时国内外千千万万愤怒、呼号的中国群众。像在巴黎和警察搏斗的中国人;像在北京“五四”运动中游行集会的中国人……因剧情需要,影片虽淡化了他们的形象个性,却张扬了他们的精神共性。
因为他们的行动轨迹表现了当时的中国人由受压迫到反抗,由懵懂到觉醒。开始,美国首相乔治说顾维钧是“一个真正剪掉辫子的中国人!”后来法国总理克里孟梭不得不惊呼:“是一群,一群剪掉辫子的中国人!”甚至当时在公理的感召下,连救助顾维钧的法国姑娘让娜和为了正义而向总理开枪的法国行刺者,也都进入了维护公理的抗争行列。
巴黎和会结束了,棕红色的漆封里,掩埋着死难者的尸骨,掺和着中国人的血泪,为列强们的分赃画上了句号。影片沉重地向观众又暗示了一条历史规律:弱国没有外交,落后就要挨打。
第三篇
影片《我的1919》是以1919年一战刚结束在法国召开凡尔赛会议为背景来讲述中国驻美公使,亦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全权代表之一顾维钧在会议上与法、英、美、日各国
顾维钧,影片的主人公,年轻,一表人才,他的身上,似乎拥有了一切优秀的品质,而他所作的种种,也足以证明他是一个无可指责的爱国青年。为了争取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五个席位,他和陆征祥总长前去拜访法国总统克里孟梭,表现得不卑不亢,深受克里孟梭赏识;美国充当“和事佬”,希望中日能友好协商解决山东问题,当日本貌似公正友好地表示不会攫取山东的主权而只是拥有在山东行使经济特权时,他毫不客气地讽刺日本是捡个钱包把钱拿走还给主人一个空钱包,愤然离席;在面对个大国的刁难时(要求中国代表团在下午三点前阐述自己在山东问题上的观点,二他们接到通知时已是将近两点),他顶住国内政府的压力,发表了激情洋溢的演说,斩钉截铁的指出:“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语出惊人,获得全场一致的掌声。
只是,正是应验了那句话,“弱国无外交”,他的努力一次又一次地付诸东流,举办国法国权衡各种利益,最终仍只给予了中国两个席位,而山东问题,英法美三国左右权衡,最后仍然决定牺牲掉中国来获取自身的利益,将山东转让给日本。这所有的一切,早已不是一个外交家所能左右的结果,尽管直到最后陆征祥总长都灰心丧气绝望的时候,他还相信“我们还有机会在争取”,只是局势,早已不是他顾维钧一个人便能力挽狂澜的,无论他再出色,再如何才华横溢,因为他的背后是一个软弱无能的政府。

我得1919观后感整理56句


外交失败,代表团成员成了众矢之的,更有甚者,说在法国的中国留学生愿意以三个人头来换代表团成员的一个人头,之前的担忧“如履薄冰,稍有不慎就可能成为中华民族的罪人”似乎正在成为现实。国内政府叫他们签字——他们倒像成了卖国贼。
与顾维钧相对应的另一个人,他的好朋友肖克俭,是个不折不扣的爱国主义者,领导工人有幸罢工,为争取山东权利为废除“二十一条”领导法国的华人华侨和留学生游行示威,最终视死如归,在凡尔赛广场自焚,以死来抗议《巴黎和约》的签订,他把自己的满腔热血献给了深爱的祖国,相对于顾维钧,他的爱国是激烈而直白的,引起无数爱国者的共鸣。
似乎肖克俭这个人物的出现就是为了与顾维钧相对照的,肖克俭的激烈而直白的爱国容易被人们所儿呢和赞同,但是谁又能说顾维钧不是同样爱国的呢?他在和会的最后,拒绝和约签字,在未接到国内政府关于任何拒绝签字的通知的前提下,仅仅从这里,便可知道他对自己祖国的感情,他与肖克俭不同的只是,他在运用自己的方式与手段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其实是殊途同归。
还有影片中的另一个人物——中国代表团团长、外交总长陆征祥,某种程度上他是软弱的,亦如身后那个软弱的政府,只是他那句“取消顾维钧的资格我立刻辞职”而得以保住顾维钧的全权代表资格,只是他最后黯然离开巴黎,称政府叫他在和约上签字而他的良心不让自己签字,由此可见,他也绝非就如以前我所以为的那样是一卖国贼的形象。只是当时复杂的国际局势和国内环境,还有他所处的位置的尴尬,是很多人并不能理解的。
爱国有很多种,爱国的人也有很多种,我至今仍然不能说清顾维钧和肖克俭的爱国方式究竟孰优孰劣,只是他们身上都具备着那份爱国的热情,这是毋庸置疑的。肖克俭这个人,历史上究竟有没有存在过我并不清楚,因为查不到真实的资料,但是这并不是最重要的,我只是想说,在我们去判断一个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时候,或许该设身处地地去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还原任务所处的特定环境和位置,这样才不至于一棒子把人都打死,才可以看清历史的真相,这是我们面对历史时应有的,也是影片为我们提供的另一个的视角。

我得1919观后感整理56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