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文库精选

弟子规出则悌之二观后感选录

2022-05-26 来源:百合文库

弟子规出则悌之二观后感选录80句



篇一:弟子规“出则悌篇”的读后感
在学习这一段的时候,我们部长说出则悌,不只是在兄弟亲戚之间,在公司里,我们相互之间也要表现出一种兄弟姐妹之间的友爱与团结;就是走在大街上,面对一个陌生人,我们都应该保持一种礼貌和谦让。我很有感触,为往日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每天早晚上下班要做厂车往返于宿舍与公司之间,车上的座位并不能总是满足人人有位。于是,我们就要在车子停下来时往车门前挤,或者是在车子没来的时候就要先往前跨几步,以便能早些上车,占到一个位置。我们是一个公司的员工,就像一个家庭的兄弟姐妹,在相互挤攘的过程中,我们漠视了这种感情。
有一次我搭公交车的时候,车上上来一个老奶奶,一个小姑娘要站起来让位,却被她的妈妈拦阻了。教育不只是学校的事情,家庭教育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家长对孩子有一个潜移默化的"影响,可能影响孩子一生。父母良好的指引会让孩子的身心更加美好,有时候要示范给他们看,而不是阻止他做正确的事。
当今教育倡导的是对孩子进行全面素质教育,教育孩子如何做人是家长的主要任务,而做人的教育首先是道德教育,人品是第一位的,才学是其次的。孔子说过:“骥不称其力、而称其德”,被称为骐骥的马,不是因为它日行千里,而是因为它有忠义的美德。没有优良的好品质,即使才华盖世也不为人们所齿。现实生活、中损人利己的苟且之徒,其中不乏知识高深之士。作为家长应给予孩子正面引导,千万不可只重知识,忽视基本品德教育。一个人若能拥有一个优良的品质,自然会赢得人们的尊重,他的生活、事业、爱情也会因优良品质的滋养和支持,得到幸福、成功和美满。对于子女的道德教育应该从小做起,而弟子规这种书籍恰是一种很好的指导;如果你有孩子,在学习弟子规的同时,也应该教教你的孩子。
我感觉我说的有些多了,有时候该则么做,每个人心里都很明白,我们都是成年人,是非黑白应该能分得清楚,别人对你说教反而会引起你的反感,我应该热心地致力于照道德行事,而不要空谈道德。

弟子规出则悌之二观后感选录80句


篇二:弟子规“出则悌篇”的读后感
星期天听了蔡老师的细讲《弟子规》讲座,很受感动,蔡老师在广东讲课时问学生们,学生们说蔡老师弟子规我们都会背,蔡老师没有反映直接讲了二个字“道理”,听了蔡老师的讲解才知道,做人要先学敬孝,要懂得尊重别人,弟子规会背不行,得按照弟子规的内容一条一条去学去做才是最主要。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是《弟子规》的总叙,充分概括了所要求我们达到的准则,告诉我们如何去做人,如何去学习,如何讲究文明和礼貌。
《弟子规》全篇十分短小,360句,仅1080字,却蕴含丰富,它总分为七大部分,分别是“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入则孝”告诉我们在家中要听从父母,爱亲人。亲人有困难或者有病,要真心实意地帮助照顾他们,不与父母争吵,听父母的话。这让我们在家中与父母之间更加和睦、温馨。“出则悌”告诉我们出行在外要和在家中一样,为人为谦虚,见长辈要让道懂道理,这使我们在外出时有“风度”、“彬彬有礼”。“谨”告诉我们在生活中要处处留心,小事上也可以体现你和性格,不要不把小事放在眼里,做人必须从小事做起,这使别人眼中的我们十分文雅,完全是一谦谦人子。“信”告诉我们要时时讲诚信,诚实守信是做人本分,要直言不讳,不要喜怒无常。“泛爱众”告诉我们,要做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勿喜新厌旧,要爱每一个人,要心胸宽广。
“亲仁”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爱,不要勾心斗角,这就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亲密无间。“余力学文”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是最重要的,它告诉我们听讲时要认真,学习时要努力,写作时心态要端正,要心无旁物。
弟子规用平实的语言讲了很多大道理,在今后的做人学习上,我要按弟子规上说的去学去做。
弟子规出则弟读后感
现在家庭中基本都是一个孩子,独生子女更要学习《弟子规》,尤其是《弟子规》“出则弟”部分,它主要说的是家中兄弟姐妹相处之道,以及如何和长辈在一起的规矩。在这些规范中,训练小孩谦恭有礼,懂得尊重别人,自然容易融入团体,为大家所接纳。

弟子规出则悌之二观后感选录80句


这里的“出”是指家庭之外,“悌”包含兄友弟恭,包含尊敬长辈的礼节态度。如果一个人在家里面兄弟姐妹之间能够友爱,能够以礼相待,他出去外面与人相交就会做到和谐、和睦;如果他在家与兄弟姐妹吵吵闹闹,不守礼节,那出去外面自然不可能守规矩。有人可能说,现在很难去看这个孩子是不是做到了“出则悌”,因为多数孩子在家都是独生子。如果有这样的想法,只能说明我们对“出则悌”理解还不够深刻,他不仅注重兄弟姐妹的相处之道,还包含了尊敬长辈的礼节态度,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觉得现在的独生子女远离了“孝道”,虽然我们可能通过对“入则孝”的学习,已经知道了在家孝敬父母,但是,在外面呢?做得又如何呢?
下面是一位老人写的乘车经历,想想,我们是否该反省一下?
“这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我搭乘公共汽车回家。整个车上人满满的,我只能站着。我突然注意到旁边有一位年长于我的老者。他满头白发,身子有点佝偻;我头发虽然不够白,但早已谢顶。如此两个老人站在车厢的过道上,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但坐在两边的乘客,都像是没看到一样,没一个人起来让座。此时我想,自己早已年近七旬,没人给我让座,足见我还不老,但身边这样的一位长者,则无论如何也不该被忽视。我不禁有点悲哀,难道文明已经离我们远去了?”
对于这位老人的感慨,我们真的能无动于衷吗?我们该如何面对这位老人的疑问?在学校里,很多同学之间因为一句微不足道的话语,就能面红耳赤,甚至拳打脚踢,在老师苦口婆心地教育下,学生渐渐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可是回到家中,把这件事和家长一说,性质就会发生变化,他们关心的不是孩子品行上的问题,而是孩子吃亏了么,下次一定要还回来等等,致使老师的教诲化为乌有。在家中,何为“长幼有序”早已分不清,我们真的不得不感叹难道文明真的离我们远去了么?
到底是我们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脚步了,还是我们的思想被禁锢了?如何做到“入则孝”、“出则悌”,一直深深的困惑着我,也许我还需要不断的提高吧。
兄道友 弟道恭——读《弟子规》入则弟解读

弟子规出则悌之二观后感选录80句


当哥哥姐姐的要友爱弟妹,作弟妹的要懂得恭敬兄姐,兄弟姐妹能和睦相处,一家人和乐融融,父母自然欢喜,孝道就在其中了。
当哥哥姐姐的,年纪大,懂得道理多,应该在生活上多照顾弟妹,学习上多帮助弟妹。而且,在兄弟姐妹吵架的.时候,年纪大一点的哥哥和姐姐要谦让弟妹。那么,当弟弟妹妹的,要听从哥哥姐姐的指导,不能因为自己小就任性不听话。
兄弟姐妹是同一个父母所生,在同一个家庭生活。所以,兄弟姐妹是除了父母之外,我们最亲近的人,也是一生里陪伴我们时间最长的亲人。我们从小懂得尊敬自己的兄长,做兄长的懂得爱护自己的弟妹,不但你在家里能和睦共处,将来在社会上也能与人互相帮助,互相关怀。
《孔融让梨》的故事大家应该都听过,孔融是东汉时期的大文学家。他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大家都夸他是神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
历史上有很多这种“悌”的故事,譬如说唐朝的《李绩煮粥侍姊》。李绩当时已经贵为像宰相,当他年老的时候,他还不忘照顾生病的姐姐,还为他的姐姐熬煮稀饭,不小心当中,一阵风吹来,火就把李绩的胡子给烧焦了。他的姐姐在旁边看到了,就说:弟弟,你这是何苦!家里的佣人这么多,你就请他们做就好了,不要自己在那里这么辛苦。结果李绩就回答说:姐姐,你的年纪都这么大了,
我不知道还有多少机会能够为你服务。所以,李绩在煮这个粥的时候,内心是充满感恩的心,时时都记住姐姐陪着他成长过程给予他的关心和爱护。
亲兄弟,明算账?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题记
隋朝时有一个吏部尚书牛弘,他的弟弟牛弼非常喜欢喝酒,而且喝完酒后就发酒疯。有一次醉酒之后,竟然将牛弘驾车用的牛用箭给射死了。牛弘一进家门,他的妻子就迎上前对他说:“小叔子把咱家的牛给射死了。”牛弘听了之后,并没有说什么责怪的话,只是回答说:“把牛肉拿去作干牛肉吧。”牛弘坐定后,妻子又说:“小叔子平白无故射死了牛,这不能算平常事吧!”牛弘只是说:“我已经知道了。”说完之后神态自若地继续读书。牛弘的行为感动了弟弟和所有的人,大家都说他是个重亲情、不爱财的君子。再看当今社会,兄弟之间为了争父母留下的财产,上法庭打官司,反目成仇的例子特别多。如果父母当时知道留下财产会起这么大的纷争,一定不愿意留这么多财产让子女争吵。

弟子规出则悌之二观后感选录80句


别把钱财物品看的太重要,少计较,兄弟之间就不会产生怨恨。讲话时,多说好话,不说坏话,忍住气话,不必要的冲突、怨恨的事情自然就会消失了。
家里的人最常沟通就是用言语,所以言语当中要柔软,要和谐,绝对不要讲话很冲。所以,我们《弟子规》才说“言语忍,忿自泯”。
这里,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个父亲,他的孩子脾气很不好,他就跟孩子讲:“你每次发脾气,就到后院那根木柱子上面钉上一个钉子。”这个儿子一发脾气就钉一个钉子,钉了一个星期左右,孩子一看,密密麻麻的钉子在上面,突然才警觉到:“我的脾气原来这么不好!”慢慢就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他发脾气的情况慢慢减少了,后来终于不发脾气了。他的父亲又跟他说:“你只要今天不发脾气,就到后面的木柱上拔一个钉子出来。”就这样一天一天把钉子拔掉,拔完的那天他很高兴,就跟父亲说:“钉子我都拔完了。”父亲带着他到后院去看,告诉他:“你虽然已经把钉子都拔完了,但是这根木柱能不能恢复到原来的样子?”不可能,已经千疮百孔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当你向别人发过脾气之后,你说的话就像这些钉孔一样,会在人们的心中留下伤口。无论你说多少次对不起,那伤口都会永远存在。我们要珍惜身边的亲人,千万别因一句错话,一件错事伤了他们的心。 所以从小,我们懂得言语能控制。我们都晓得人与人在谈吐当中,都希望对方讲话能很好听。自己讲话,我们也要特别注意。你讲话很急、很紧张,又很大声,对别人来讲,可能会误以为你在骂他,所以,我们在谈吐当中,应该要特别注意。人与人之间,也要替对方想一想。当别人很忙的时候,我们去问他,可能他的言语会很快很急,我们也不要误以为他就是在骂我。能彼此互相地体让,就可以减少很多言语所造成的不必要的误会,还有争吵。
前面是讲对钱财,还有言语,如何与自己的兄弟姊妹相处。一个人能与自己的兄弟姊妹好好的相处,你将来在外面也同时可以跟你的朋友好好的相处。
篇一:弟子规入则孝出则弟读后感
现在家庭中基本都是一个孩子,独生子女更要学习《弟子规》,尤其是《弟子规》“出则弟”部分,它主要说的是家中兄弟姐妹相处之道,以及如何和长辈在一起的规矩。在这些规范中,训练小孩谦恭有礼,懂得尊重别人,自然容易融入团体,为大家所接纳。

弟子规出则悌之二观后感选录80句


这里的“出”是指家庭之外,“悌”包含兄友弟恭,包含尊敬长辈的礼节态度。如果一个人在家里面兄弟姐妹之间能够友爱,能够以礼相待,他出去外面与人相交就会做到和谐、和睦;如果他在家与兄弟姐妹吵吵闹闹,不守礼节,那出去外面自然不可能守规矩。有人可能说,现在很难去看这个孩子是不是做到了“出则悌”,因为多数孩子在家都是独生子。如果有这样的想法,只能说明我们对“出则悌”理解还不够深刻,他不仅注重兄弟姐妹的相处之道,还包含了尊敬长辈的礼节态度,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觉得现在的独生子女远离了“孝道”,虽然我们可能通过对“入则孝”的学习,已经知道了在家孝敬父母,但是,在外面呢?做得又如何呢?
下面是一位老人写的乘车经历,想想,我们是否该反省一下?
“这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我搭乘公共汽车回家。整个车上人满满的,我只能站着。我突然注意到旁边有一位年长于我的老者。他满头白发,身子有点佝偻;我头发虽然不够白,但早已谢顶。如此两个老人站在车厢的过道上,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但坐在两边的乘客,都像是没看到一样,没一个人起来让座。此时我想,自己早已年近七旬,没人给我让座,足见我还不老,但身边这样的一位长者,则无论如何也不该被忽视。我不禁有点悲哀,难道文明已经离我们远去了?”
对于这位老人的感慨,我们真的能无动于衷吗?我们该如何面对这位老人的疑问?在学校里,很多同学之间因为一句微不足道的话语,就能面红耳赤,甚至拳打脚踢,在老师苦口婆心地教育下,学生渐渐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可是回到家中,把这件事和家长一说,性质就会发生变化,他们关心的不是孩子品行上的问题,而是孩子吃亏了么,下次一定要还回来等等,致使老师的教诲化为乌有。在家中,何为“长幼有序”早已分不清,我们真的不得不感叹难道文明真的离我们远去了么?为什么一个素有文明礼仪之邦的泱泱大国,会让人们一次又一次的发出这样的感慨,到底是我们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脚步了,还是我们的思想被禁锢了?如何做到“入则孝”、“出则悌”,一直深深的困惑着我,也许我还需要不断的提高吧。

弟子规出则悌之二观后感选录80句


篇二:弟子规入则孝出则弟读后感
我读了弟子规中的入则孝和出则弟,我知道了: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一切言行中,要谨慎,要讲信用;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 。以上这些事是学习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还有余遐,更应努力的学习礼、乐、射、御、书、术等六艺,各种经典,以及其他有益的学问。
在家中,父母叫唤我们时,应该一听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的答应。父母有事要我们去做,要赶快行动,不要借故拖延,或者懒得去做。父母要我们学好而教导我们时 ,必须恭敬而不可随便,要将话听到心里。我们犯错了,父母责备我们,应当顺从并且承担过失,不可忤逆他们,让他们伤心。
为人子女,冬天要留意父母亲穿的是否温暖,居处是否暖和。夏天,要考虑父母是否感到凉爽。每早起床,一定要看望父母亲,请问身体是否安好;傍晚回来了,也一定要向父母亲问安 。外出时,先告诉父母要到哪里去,回家以后,一定面见父母亲,让他们感到心安。日常生活起居作息有一定的`秩序,而且对于所从事的事情,不随便改变 。
事情虽然很小,不要擅自做主而不禀告父母,假如任意而为,就有损于为人子女的本分,东西虽然很小,也不要背着父母,偷偷的私藏起来,被父母知道了,父母心里一定十分难过 。
父母亲所喜爱的东西,当子女的都应尽力准备 齐全,父母所厌恶的,都该小心排除。万一我们的身体受到伤害,一定会给父母亲带来忧愁,我们的品格有了缺失,会让父母亲感到羞辱、没有面子。
母亲爱护子女,子女能孝顺父母亲,那是极其天然的事,这样的孝顺又有什么困难呢?如果父母亲讨厌我们,却还能够用心尽孝,那才算得是难能可贵。一般人 总认为,父母要对子女有所付出后,子女才要有行孝的义务,这和菜市场的讨价还价有什么两样呢?
父母亲有了过失,当子女的一定要劝谏改正,而劝谏的时候,绝对不可板着面孔, 声色俱厉,脸色要温和愉悦,话语要柔顺平和。假如父母亲不接受我们的劝谏,那要等到父母高兴的时候再劝谏。若父母亲仍固执不听,有孝心的人不忍父母亲 陷于不义,甚至放声哭泣,来恳求父母改过,即使招父母亲责打也毫无怨言、

弟子规出则悌之二观后感选录80句


当父母亲有了疾病,熬好的汤药,做子女的一定要先尝尝,是否太凉或太热 。不分白天或夜晚,都有应该侍奉在父母身边,不可随意离开父母太远,在父母重病时,最需要有人照顾,尤其是自己的子女能在身边陪伴,照顾起居,是父母心中最感温暖与满足的。在父母临终病重之际,为人子女的我们, 岂能因为事业忙,或没有时间,而放弃这种机会呢?
当父母不幸去世,必定要守丧三年,守丧期间,因为思念父母就常常悲伤哭泣起来,自己住的地方也改为简朴,并戒除喝酒、吃肉的生活享受。办理父母的丧事要依照礼仪,不可草率马虎,祭祀时要尽到诚意 。对待已经去逝的父母亲,要像对待父母生前一样的恭敬。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