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文库精选

陈嘉映哲学观后感聚集

2022-05-26 来源:百合文库

陈嘉映哲学观后感聚集50条



《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最近刚刚读完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香港中文学大学哲学博士周濂的《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忍不住要推荐这本书给大家。"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是在电视剧《虎妈猫爸》里面女二号主人公唐琳跟男一号罗素关于儿童教育观的一段对话,当时猛然听到,觉得有点绕,但很有哲理;不久在街头的书店突然发现居然这是一本书,简单地看了崔卫平、梁文道和刘苏里的推荐,就迅即收入囊中,当晚启开序言,立觉甘之如饴。但实话实说,因为是哲学教授写的书,读起来并不是那么放松,甚至有很多生涩的部分需要你时刻把全部的意念都集中起来才能理解一二,但读罢之后觉得书香甚浓,余音绕梁,里面很多金句值得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拿出来重新回味。
周濂是一位年轻的学院派知识分子,也是当今最被看好的新生代学者之一,顺便八卦一下,人也真的很靓仔。《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这本书精选了周濂的随笔文章,包括时评、书评和部分学术文章,纪录的是他关于幸福、公正、德性生活、民主、自由、道德等的哲学思考。我们生活在一个乌烟瘴气的喧嚣迷茫时代,在一个颠倒是非的时代,每个人作为个体,在各个层面面临压力,产生纠结,体验痛楚。我们的世界里有太多的心灵鸡汤来教我们如何不纠结如何跟随大流与这个肮脏的时代握手言和,其实,就是让我们放弃自身的价值标准,闭上眼睛装睡。周濂作为一个有人文情怀的学者,采用了"一个飞翔的姿态来写作,从概念的高处飞往地面,飞往粗糙的世界;同时,他又从现实的沟壑飞往天空,飞往理想的所在",告诉我们一个人依然可以选择过一种合乎德行的生活,并以此来安排自己的日常生活,依然可以选择不止做个"好人",还可以做个"好公民"。
在周濂的拥趸中,我可能要算作最不懂哲学的一个,但阅读就是这样,不管你有什么背景,只要有一块海绵的心态,无论如何还是能吸到一些水的。我个人向Forcomer推荐这本书是从几个方面来立意的:
1、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大爆炸的年代,加之通讯工具的便捷,微信、网络文章等碎片化的阅读已经成为我们获取信息的最重要途径之一。

陈嘉映哲学观后感聚集50条


碎片化的阅读最大的副产品是浅思维。而周教授的这本书是帮助引领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和深度思维的极佳典范,对我们提升思维高度和深度绝对有帮助。在他的文章中,很难看到众多鸡汤式的劝慰。事实上,现实生活中的很多鸡汤是加了很多味精和鸡精的,闻起来很香,但却没有什么营养,甚至吃多了味精会引起脱发、中毒等健康问题。而《你》却是一点儿味精不加的纯天然制造,其中学者关于幸福、公正、德性生活、民主、自由、道德等的哲学思考以及对世界范围内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们对上述问题的观点讨论和对比分析,逻辑严密,思考缜密,层层推进,丝丝入扣,让我们看到学者在研究问题时的严谨、客观、斟酌,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位学者以天下为己任的负责任的态度,不仅拘泥于讨论概念本身,而且以柔和的态度给当今中国如何建立民主社会,兼顾经济增长和社会公平,提升公民幸福指数等给出了非常有价值的哲学参考。
看他的文章,没有一句废话,真是做到了东家之子的美,精炼却又掷地有声。
2、对我们在普及基本的哲学常识方面有帮助。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了的世界观,或者说,是人们世界观的理论体系。作为理论形态世界观的哲学,是从总体上研究人和世界的关系的。而人和世界关系最本质的方面就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在周濂的书中,我们不但可以认识过往和现今的诸多哲学思想家,比如康德,尼采、罗素,维特根斯坦,桑德尔还有国内的著名哲学家陈嘉映等以及他们的观点外,周濂更用他同样作为哲学家和人文主义学者的身份,把这些哲学家的观点和差异进行对比分析,没有强烈地倾向性,却把不同观点之间的利弊和可实践性等分析得深入浅出。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啃大部头的哲学巨著显然不太现实,但如果你对哲学有兴趣,周濂的这本《你》绝对是一个精选过的哲学观点集,做一个普及读物再合适不过。
3、可以帮助拓展思维,更可以梳理我们的思维,对解决日常碰到的一些思想上的困难非常有益。
《你》中很多观点虽无鸡汤的外衣,但字字珠玑,实为金玉良言,可以指导和解惑我们日常的工作、家庭生活以及自我成长方面诸多的困扰。毕竟,"每个人的自我改善是改善这个世界的必由之路。某种意义上,人生就是一场彻底的清算,一场与自己的本性进行的战斗,一个也许永远都没有标准答案的"认识你自己"的追问。"

陈嘉映哲学观后感聚集50条


下面引用一些书中的佳句,作为吸引各位看客的诱饵,也作为我此份读书心得的结束。
在一个普遍性伦理崩溃的时代里,在一个绝对之善匮乏的社会中,你是选择犬儒地活着,还算追求一种合乎德行的生活?
在庞大森严的社会控制力量面前,愤怒、仇视这些应激性的情感终难持久,继之而来的第二反应就是充满无力感的沮丧、无奈和泄气。
所谓"微革命",就是一要人人行动、敢于担当,二要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如果因为你的所作所为、一言一行使得此时此地的世界是一个更好的所在,哪怕就好那么一丁点儿,那么你的言行作为就是善的,你就是一个合格的公民。
谎言一旦变成赤裸裸,信任的"支柱便被抽离,此时支撑谎言继续运转的动力要么是利益要么是暴力。赤裸裸的谎言不再承担造梦的功能,但它依旧可以让每一个人继续生存在一个虚假的空间里,在这个空间里,大伙儿集体在装睡。
生活贴得太近会伤害灵魂,灵魂贴得太近会疏远生活。但是时间不会戛然而止,时间在灵魂低眉举目之间轻轻跃过。
改善自己是为改善世界所能做的一切。
《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读后感
(二)
但不久前,当我重新翻阅这本书的时候,心里完全没有了那份悸动,而是以更为旁观者的视角去品读,去分析。去品读他字里行间透露出的观念,去分析文字本身蕴藏的逻辑,有时目光还会在文字里驻足,因为似乎能够看透作者此处书写的动机,还有时会淡淡一笑,笑这久居象牙塔内的学者气和书生气,真的是很可爱。不一样的经历,不一样的心境,衍生出完全不同的读书味道,对我而言,不知这样的成长究竟是否成熟,不过已然不需要去追究。
下面让我再带大家回到这本书的意境里。
这是一本合集,它收录了作者十多年间的文章,主题从时评政治到影评书评再到自己这十年间的思考变化
他想要相信什么,并没有清清楚楚的讲述,他想要相信谁,也没有直白地说出,他只是想大声说出自己想要做出"相信"的选择。他想要告诉我们:在这个乌烟瘴气的时代,在这个颠倒是非的时代,不论是红十字会里的黑幕,还是动车事故里的态度,每一个呐喊都在宣告着群体的不信任。在这种状态下,失败主义已经成为了一种情绪在弥漫,似乎总有一种向下的力量要将所有人拉低,总有一种执拗的怀疑要撕破热闹道主义的温情面纱。每一个个体都在阵痛,每一个灵魂都在忍受煎熬,人们在无力改变中"深深地不相信",除非放弃自身的价值标准,和这个肮脏时代握手言和,或者闭上眼睛选择装睡。

陈嘉映哲学观后感聚集50条


但即便如此,在如此糟糕的背景下,他依旧认为,一个人依然可以选择一种合乎德性的生活,并以此安排自己的日常生活,不仅仅做个"好人",还可以做个好公民。
周濂在此书中传达思想多通过时评的方式,因为对于传统读者来说,时评具有形式美、思辨美和一定的内涵,很明显的优势是能联系起读者,激起共鸣。但时评也有自身的瓶颈,因为时评的体量太小,多是表态,并无多少论证空间,这就很容易走向情绪化、空洞化、口号化,落入决定论的窠臼。很多时候,给一个结论,或者灌输一种情绪,不如给一种思维方法和一个看问题的角度。
思考的趣味本应在论证过程中碰撞出火花,如果只是给一个答案,那么就很可能成为新的反智。这本书的时评形式新颖,善于从最新、最鲜活或者最具备争议的案例、理论、事件入手,与我们当下的背景相结合,打开了一片不一样的视界。虽然如此,此书依旧存在瑕疵,比如带有强烈的学院派的风格,钟爱旁征博引,并没有像他推崇的老师陈嘉映先生那般平实和易懂,书中的最后一章几篇作者在大学的演讲,信息量颇大有些招架不住,全不如之前几章浅入深出、春风拂面。即便周濂是一位随笔和时评的撰稿人,也不能忽视他的根基依旧政治哲学,就像我们生活中与人的交流无法忽视其专业和生活背景一样,对于这本书的受众而言,他所做的已是相当之好,并不影响此书成为一本值得阅读、引人思考的好书。
我们这个时代,因为知识的普及和资讯的发达,越来越多的人可以毫无门槛地接触各种佶屈聱牙的哲学理论,能够触摸各类高深莫测的超级概念,但是正如维特根斯坦担忧的,大家非但没有养成谦卑的思想习惯,学会鞭辟入里的分析,反而借此赢得了智识的矫情,随心所欲的滥用,公共讨论的品质和日常生活的常识感已然受到践踏。但作者相信,由于某种巧合,我们碰巧成为了这个世界的一小撮,只有成为了世界的一小撮,才能真实地看清这个世界。在这个信息铺天盖地的时代,面对那些很容易引人相信负面消息,通过思考分析信息的来源及准确性则显的非常必要,这就是作者要"做淡定的一小撮"的原因。

陈嘉映哲学观后感聚集50条


谈了这么多,很多人也许会问,不管是读书还是教育,不管工作或者生活,不论是自省还是学习知识,这些究竟对我们有着怎样的价值?
我想,这些价值也许就如同书中提到的那样当你接受了教育,又把当初学到的内容忘记后,最后剩下的东西。这剩下的东西是什么?也许就应该是陈寅恪先生所说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这一年,书看的确实少了很多,但丝毫没有感觉自己缺少思考,因为工作的缘故,因为生活的丰富,也因为自己一直秉持的精神独立和思想自由。这一年经历了太多太多不一样的东西,让我体会到了生活不一样的面向,可能有时候生活的历练远比书籍本身来的更深刻隽永,就像书里说到的时至今日,我们已经无从把自己交付出去,我们找不到一个合适的理由或借口,那个曾经能够让我们"变得坚强,变得宽广,敢于去承担,去挑战,去赢得"的"信仰"不见了,每个人都提溜着无处安放的自我在人群中游荡。我一直都觉得自己不是个拥有信仰的人,但时不时说出的有哲理的话总能让周边的朋友觉得与众不同,因为要的很简单,想法可以很单纯,所以生活可以很简单。
我愿一直做一个简单的人,这样不用装睡,一直活得清醒。
燃灯者读后感1
被教育部的课题追着,发誓必待完成之后才写博文——毕竟它是题外之事,不能用它代替结项。但周三晚上参加学术沙龙,我的一个“文青”学生,送我一本名为《燃灯者》的书,副题为《忆周辅成》。我不知道“周辅成”为何许人也,作者“赵越胜”也不认识。以为是我这学生的朋友,回答说不是,而是周国平、徐友渔、陈嘉映他们一帮的。周、徐二人很熟,买过、读过他们很多的书。去年徐友渔来川大,也去听过他的讲座。但赵越胜,确实不熟。问学生为什么想起了要送我这书,回答说是猜想我会喜欢。后来推测,他可能也把我当成了“文青”,因为时不时地和他聊些文学什么的。谢过他,把书带回家来,也没打主意马上看,心思仍被课题缠着。
次日下午,难得的秋日阳光,很暖,却不晒人。坐在书房里写,总觉得有些辜负,最后还是移到了阳台,沏一壶朋友送的青城“韵味”,拿过《燃灯者》来读。这是一本时下难得的关于师生交谊的书。一个普通的青年工人(即作者赵越胜),在一个为工农举办的哲学学习班里,有幸与北大的周辅成先生结识了。带着那个时代特有的对知识的渴望,作者开始向周先生陈述自己读书遇到的困惑。也是带着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特有的风范,周先生开始孜孜不倦地给作者讲述西方哲学的要义,引导这位好学的青年步入西方哲学的圣殿。他们常常相约在饭馆,吃着聊着,以饭菜裹腹,以哲学铸思,每次都是周先生付账。相约以后,一个乘7路无轨电车去动物园换32路回北大,一个乘5路汽车去德胜门换车回清河,两路茫茫,以学为媒。一年年下来,到文革结束,作者已从一个普普通通的青工变成了一个深谙西方哲学奥秘的学者,并顺利地考进了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工作。

陈嘉映哲学观后感聚集50条


之后,他们又相约在北图,借书看书,每周的师生抵心交流不亦乐乎。在周先生无怨无悔的指导下,作者考取了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的研究生,又一步步地成就了自己的事业……
一口气读完,半天找不回魂来。在作者的娓娓道来里,我总抹不开孔子与学生浴于沂、咏而归的场景,抹不开朱熹与蔡元定抵足共校《参同契》的场景。那是旧式知识分子才有的情藻,在我们这个老板与学工的时代已经成了令人艳羡的回忆。我很感谢周先生,让我看到了传统学人的纯正品格;我该祝贺作者,在动乱的年代遇上了一位爱才的尊师。这不仅仅是如何为师、如何为学的问题,而是为道的问题——于中贯穿了两千年来儒家的师道理想。
周先生和唐君毅、牟宗三为同学,一辈子致力于道德哲学的研究。但在我们这个不讲道德或只讲伪德的社会里,他注定是要踽踽独行一生,不仅失名于我等文革成长起来的寡闻之辈,即连他的相关著述也都很难见诸天日。但周先生是旧式学者,学问之于他不只是器,更是道,他耐得住寂寞和孤独,不会趋炎附势。他把陆游“独吟古调遣谁听,聊与梅花分夜永”的诗句写成条幅赠于作者,于中有他的孤独,也有他的坚守。他还曾将刘孝标的“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制成贺卡赠人,以此激励学生世道故乱、慎勿放逸。这是旧式知识分子的风骨,任你沆瀣满地、虎狼成群,“善人为善,岂有息哉!”
作者将书名取为《燃灯者》,自叙来自《五灯会元》:“是知灯者,破愚暗以明斯道。”又引《马太福音》:“人点灯,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灯台上,就照亮一家的人。”作者认为,周先生是一盏放在灯台上的灯,照亮的不仅有求善问道的莘莘学子,也有漫游精神世界的读书人,还有辛劳于野的普罗大众。就此而言,周先生又是幸运的。灯之为光,不枉此生。可是这个时代,我就点亮了自己的灯,也找不到安放的灯台,因为除了灯,我已经是一穷二白了。再说,这个时代真的还有需要光明的人吗?
燃灯者读后感2
“骊歌清酒忆旧时”,从阅读《燃灯者》开始到意犹未尽的读罢此书之后,这句话一直在我脑海中萦绕。三十年,三个人,三种不同的人生,四段截然不同而又有着某种共同轨迹的命运。当读到那些述说过往的青葱岁月的潇洒肆意的文字,似乎耳畔真的想起了那个懵懂青年和友人把酒言欢,引吭高歌,似乎作者是在轻松愉快的骊歌清酒中写下了这写回忆。但是在回忆唐克的文章的末尾,作者写到“唐克,老兄弟,你如今在哪?那把老吉他是否已常悬崖壁上,久不作声?摘下它吧,请抚弦再歌一曲,在喑哑的歌声中有我想说的话:‘晚风轻轻送来,想念你的那一首歌’”。恍然间才发觉,原来我忘记了赵越胜所要书写的是他这一生中的三位“燃灯者”。

陈嘉映哲学观后感聚集50条


相比而言,“燃灯者”这个主题固然比不上“骊歌清酒忆旧时”的诗情画意。正如书中所言,所谓燃灯者乃是“是灯者,破愚暗以明斯道”,言语间透入出的是一种人生的"哲理。但是仔细品读书中的三位,辅成先生是“我”哲学之路上的引路人,教我如何“哲学的生活和思考”;宾雁则是“我”一生敬仰的英雄,他的勇敢、睿智、担当,是“我”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人生境界;而唐克,没有辅成先生的学识,没有宾雁的大义凛然,但是这个背着一把老吉他的不羁青年,在“我”最为懵懂的年纪,教会了“我”唱流行歌曲,他的洒脱、放浪形骸使“我”学会了追求自由的生活态度。而这些东西,若不是在作者短暂的一生中遇到这三个人,也许及时是皓首穷经也未能理解其中的深意,更有可能在那个喧嚣的年代,被淹没巨大的政治洪流之中。
既然是这样一段充满深刻的人生感悟的回忆,赵越胜为什么要用如此华丽的文笔将他书写的如此“自然”?所谓“燃灯”,燃烧的究竟是什么?三十年的光阴,物换星移,沧海桑田,尤其是这三十年是中国变化最为深刻的三十年,但是在赵越胜的笔下却丝毫感觉不到随着青春消逝后的苍凉,理想幻灭后的失落。其实这三个影响了作者一生的人的三十年的际遇所折射是同一个人生的理念——“自由”。追求自由是伴随这三个人一生的宿命。辅成先生终其一生徜徉在哲学的“理想国”中,即便是在最动荡的年代,他渴望的仍旧是像希腊先贤一般思考哲学,哲学的思考;而宾雁,人生的起起落落,矢志不渝的为了社会的公正,个人的自由呐喊、抗争,捍卫每一个人的自由权利;唐克,所有人的眼中最为卑微的一个,不管意识形态的宣传怎样的义正言辞,人们的目光多么的鄙夷和不屑,他依旧我行我素,从那个当初追求婷婷时在月下抚琴高歌的小青年到廿多年后在巴黎相见时那个挂着个破相机,不修边幅的中年老男人,始终如一的还是他身上那股子向往自由的冲动。
由“燃灯者”,我想到了顾准,那个至今还躺着我们大多人的视线所不及的角落里的灵魂,那个曾被人用泰戈尔的名言来形容的人,在最黑暗的时光里“拆下肋骨当火把,照亮前路”。固执的为了自己的信念,在肉体的折磨和精神的摧残中,冷静、理性的思考民族、国家、历史问题。所谓“燃灯者”,亦是“盗火者”,普罗米修斯的神话从来就不是希腊人的无端臆想,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同样的故事总是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舞台”上上演,从苏格拉底为了唤醒民众的从容赴死,到纳吉为了自己的社会政治理念请求政府赐他死刑,从布鲁诺为了真理踏上火刑架,到卡斯特里奥为了捍卫每个人的信仰自由与加尔文大战…。其实这本《燃灯者》写的何止是作者一生中的三位燃灯者,也是千千万万人的燃灯者,更是献给那些为了国家、民族、人类的事业,点燃自己,照亮人心、照亮历史的先驱者们的赞歌。

陈嘉映哲学观后感聚集50条


也许作者没有如此宏大的情怀,我们也不缺少那些充满了宏大历史叙述的著作,但是经过这些过于复杂的解构的历史,以及历史中的任务,早就模糊了他们原来的面貌。而“燃灯者”可以看做是大背景下的一段“小故事”,那种随着历史的波纹一同起伏的人生遭遇,虽然由于夹着个人的情感有有失客观的嫌疑,但是弥漫在笔端的那种隽永的人生体验,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新生儿”最为缺乏的。这或许对于我们理解我们的历史的一种读到的方法、方式。
一本好书,就是能让一千个读者,读出一千个莎士比亚。而让一个读者从一本书中读到一千个人的命运,也许也是文字的另外一种玄妙。《燃灯者》就是这样一本书。我觉得完全可以用李慎之的观点来解读这本书,所谓燃灯就是启蒙,燃灯者所书写的三十年就是中国新启蒙运动的三十年,也是中国一百多年的启蒙史的一个缩影。鉴往知今,启迪赵越胜的辅成先生和宾雁正是近代以来,无数启蒙者的写真,从严复、梁启超到胡适、陈独秀,从顾准、林昭到李慎之、孙家栋、陈乐民等。作为一个历史的旁观者和继承人,我们可曾想过:他们“为谁燃灯”
燃灯者读后感3
读罢越胜先生的《燃灯者》,心中感慨良多。
同样类型的书,之前有所接触。之前曾读过陈来先生的《燕园问学记》以及何兆武先生的《上学记》,同是对过往求学道路上师者的追思和记录,但是论文风,越胜先生的《燃灯者》对我的心灵震撼更为强烈。
与其说这是一部哲学学人追思恩师的回忆录,倒不如说这是两代学人思想激荡、相知相伴的成长史。
追随作者的视角,让我这个后生能够跨越时空的障碍,与上世纪八十年代那些如饥似渴的学人一道重温他们求学问道、探寻人生真谛的成长历程。
尽管这些学人的成长道路各不相同,但是就像越胜先生能够遇到周辅成先生这样的良师益友一样,他们的求学经历却都往往是后人可望而不可及的。他们面对复杂多变的政治环境,面对艰辛、清贫的生活条件,面对珍贵稀有的学习资料,心中没有丝毫杂念,仅仅是为了追求知识和真理,执着、坚毅却又乐观地享受着属于他们的幸福生活。不管你是否经历那样一段岁月,但是透过字里行间,你都能感受到他们那一代人对过往的求学成长经历是很受用的。

陈嘉映哲学观后感聚集50条


而这一切,在越胜先生的笔下,是那么地熠熠生辉,栩栩如生。情之切、爱之深,不用任何华丽的辞藻和刻意的渲染,读后感同亲历,那种亦师亦友的情谊令人颇为感动。犹记得越胜先生与辅成先生踏着雪走在鼓楼东大街交谈的场景,步行两站多地的距离固然算不上遥远,或许很多时候只是默默地相伴而行,但是这幅画面在作者内心深处却激起了千层浪,因为他们彼此已经超越了学术层面的探讨和追问,直达内心深处达到了心与心的交融。在政治背景不甚明朗的岁月里,谈国事,论人生,这需要勇气更需要彼此之间的充分信任。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事后越胜先生如此挂念先生的身体状况,甚至是“半夜心不安”,当收到辅成先生“雪夜漫步京城,心情大好”这寥寥数语的回信后,才终究放下心来。
越胜先生是幸福的。因为他能够得到辅成先生的教诲和指导。辅成先生对越胜先生而言,犹如他人生道路上永不熄灭的长明灯,不知疲倦地照亮远方。他们之间的师生情谊是纯粹的,不夹杂丝毫功利之心的,从1975师从先生思想启蒙开始,到后来在学术道路上站稳脚步,三十四年间,彼此始终将对方当做最为尊敬的人。因为在他们看来,他们彼此是真正能够读懂对方的,是知音,是灵魂伴侣,是超越传统师生情谊的真性情。
写到此,想到曾经朋友对我说过的一句话:朋友犹如路灯,它照亮了你的前程。你一直往前走,会一直有路灯亮。一生中,你会遇到不同的朋友,与周遭的一切发生着莫名其妙的关系,有的朋友依旧伴随在身边,而有些,却已经不复存在了。但无论怎样,他们都见证了你的成长历程,那些幸福美景,那些辛酸往事,人生大喜大悲的时候总是有朋友在你身旁的,如此我们才不会孤独地或是享受快乐或是承受痛苦。也许始终陪在你身边的路灯并不多,三两盏,甚至一盏就足矣,人生得一知己已是莫大的幸福,我们当然不能奢望。读完《燃灯者》,此种感觉更为强烈,物化时代,真正的朋友不多,知己就更难能可贵。这种情谊犹如美酒,越陈越香,越有滋味。
语言论
篇一
《语言论》是爱德华·萨丕尔的一部代表作。全书共分11章,主要论述语言的性质、形式、结构、演变以及它跟思维、种族、文化等方面的关系。

陈嘉映哲学观后感聚集50条


萨丕尔作为语言学家和人类学家,显然对“什么是语言”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全书的第一章就阐述了其对于语言本质的看法。
对于语言,我们太过熟悉,正因为如此,对它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并不如想象得那么容易。首先,萨丕尔将走路与说话进行比较,以此来说明“语言是一种非本能性的、获得的、‘文化的’功能”(《语言论》第4页)。在这里,突出强调了“文化的”功能,即将语言的本质属性放到人类社会的大环境中考虑,加强了言语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这也是萨丕尔作为人类学家与众不同的着眼点。作者认为更改一个人的生活的社会环境完全能够改变这个人的言语,他的言语的形成有赖于周围人们的言语,“正象不同民族之间,宗教、信仰、习俗、艺术都有差别一样”,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参杂了大量的人的因素,以及社会长期积淀下来的“习惯”。
为了论证语言的“非本能性”,作者又将语言中的象声词和感叹词抽出来进一步说明语言是“人脑的创作,想象力的发展”(第7页)。这个观点当然无可厚非,在论证过程中,作者将象声词定位在对于自然声音的“摹拟”上,象声词,顾名思义,我们很容易认识到它是对自然界固有声音的模仿;但是作者认为感叹词同样也是“自然声音的习俗的定型”(第5页),这就让我产生了一些困惑:如果说我们惯用的感叹词,例如:“啊”,“噢”,“哇”等是对自然的模仿,那么那么它们又是对自然界中哪些声音的模仿呐?不能否认感叹词的来源与其他语言成分一样来自于自然所启发的、人脑的创作,但既然肯定了其与自然声音的联系,我认为为了确保论证的严密,就应该加上相关的例证,使得结论更加的可信。
在说明了语言不是什么之后,作者为语言下了一个可用的定义:“语言是纯粹人为的,非本能的,凭借自觉地制造出来的符号系统来传达观念、情绪和欲望的方法”。这个定义概括了前人“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和“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这两种观点,并把它们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从文中可以发现,萨丕尔并不否认心理—物理基础对于语言的必需性,但是,他认为,语言的研究决不是对于作为语言基础的生

陈嘉映哲学观后感聚集50条


理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研究,而应当是讨论语言——“这个任意性符号系统的功能和形式”。
萨丕尔认为语言的本质在于“把习惯的、自觉发出的声音(或是声音的等价物)分派到各种
在这样的框架内,萨丕尔开始着手讨论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作者认为语言不但是交际的工具,而且也是思维的工具,没有语言,思维是不可能的。思维活动,尤其是抽象思维活动,必须借助于语言,不能离开语言而单独进行。乍一看这一观点十分接近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说的:“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观念是不能离开语言而存在的”,但细究一下还是有很大差异的。
一般而言,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使用并不总与概念有关,一个个单个概念的联合可能并不具有概念的意味,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语言就是这样一种为个别印象所占据的东西,在更高的水平面上,譬如焦点中只有抽象的概念和它们的关系的心理状态,它仍然和意识的内在内容平行。因此,从语言的观点发出,按照萨丕尔德说法,
思维的定义可以是:“言语的最高级的潜在的(或可能的)内容,要达到这内容,联串的言语中的各个成分必须具有最完满的概念价值”(第13页)。
作者将语言界定在符号的表现的最高、最概括的水平上的思维的外表,认为思维将语言的内容精炼的解释了之后,便能从语言中看出思维。因此语言决不是“贴在了完成了的思维上的标签”,作为一种结构来看,它的的内面是思维的模式。在这一层面上,萨丕尔区分了语言与思维。
对于语言与思维,作者还认为他们是相互作用的。一方面,语言的成长要充分依赖思维的发展,当原有的语言不足以表达人类的思维时,人们便借助想象等方法创造出更多的新的语言成分。另一方面,思维的运作是通过语言来完成的,或者说,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只有在思维过程中运用才有存在的意义,当人脑在进行想象或推理的时候,就已经默默念出了一连串的语言成分。萨丕尔用一个形象的比喻,道明了语言与思维的这种相互作用:“工具使产品成为可能,产品又改良了工具”(第15页)。

陈嘉映哲学观后感聚集50条


作者对于语言与思维的论述看似十分辨证,与马克思等唯物主义哲学家的观点没有多大差别,但是我们还是能在字里行间发现作
者对“语言决定思维”的片面强调,以及对“语言先于思维”的强烈暗示。萨丕尔说:“正象数学推理非借助一套适当的数学符号不能进行一样,没有语言,思维的产生和日常运用未必更能想象……作者本人颇以为许多人觉得能不用语言来思想,甚至推理,只是一种错觉”(第14页)。在第一章文末,作者甚至明确地表示相信语言甚至比物质文化的最低级发展还早,这无疑脱离了唯物主义的观点,带上了作者鲜明的个人印记。
爱德华·萨丕尔关于“语言是什么”的论述,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人类学家对语言本质的认识,也为我们在课程讲义之外,明晰语言的本质打开了一扇窗户。
布龙菲尔德语言论读书报告
篇二
摘要:布龙菲尔德的《语言论》对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形成、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其语法理论对中国语言研究,特别是对汉语语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布龙菲尔德 语言论 向心结构 离心结构
列昂纳德·布龙菲尔德是二十世纪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奠基人。他在美国语言学界的地位,有如索绪尔在欧洲语言学界的地位。布龙菲尔德(Leonard Bloomfield,1887-1949),1887年4月1日出生于美国芝加哥。北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先导人物之一。19岁毕业于哈佛大学。嗣后转入威斯康星大学师从E·普罗科什攻读语言学,1909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布龙菲尔德从研究日耳曼语系和印欧语系入手,继而研究了普通语言学和阿尔表琴语等语言。他曾在很多大学任教,最后执教于耶鲁大学,并任该校高级语言学教授。
他在语言学理论上发展了索绪尔的结构主义思想,又进一步具体化,并有所创新,于1933 年出版了他的 代表作《语言论》 。这部著作可说是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奠基之作,对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形 成、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使得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成为世界结构主义语言学中发展最完备、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为了与索绪尔的结构 主义相区别,有的又称美国的结构主义语言学派为描写主义语言学派。布龙菲尔德的《语言论》对中国语言学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他的很多分析语言的方法直到今天仍为我国的语言学家所采用,用来分析汉语及其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对我国语言学的研究及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陈嘉映哲学观后感聚集50条


《语言论》全书共二十八章:可以分为上下两部分。 1-16 章属于共时语言学,后半部分 17—28 章属于历时语言学。第一章到第四章论述语言学的一般问题;第五章到第八章论述音位学;第九章至第十六章论述语法和词汇;第十七章至第二十八章论述比较法、方言地理学、语言演变、语义变化、借用等。我们的评价重点放在前十六章。
布龙菲尔德的《语言论》和其他重要论著的主要意义在于提出了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派研究语言的基本原则和描写语言结构的总框架。
(一)区分语言的共时系统和历史演变
在语言理论方面,布龙菲尔德受索绪尔影响,在基本观点上有许多一致的地方,这首先表现为区分语言的共时系统和历时演变,并把共时系统的语言看作一个符号系统。布龙菲尔德和索绪尔一样,为了确定语言学的真正研究对象,主张把言语和语言区分开来,认定语言学只管语言。他说:“对我来说,也像对索绪尔(参看他著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一样,在某种程度上和萨丕尔(参看他著的《语言论》)一样,认为这一切,即索绪尔所谓的“言语”,处于我们语言科学的范围之外。……语言学只管语言,即索绪尔所谓的“语言”的那些对说某个社群的语言的所有的人都是共同的特征,如音位﹑语法﹑词汇,等等。它们都是抽象的,因为它们只是言语的话语中(复现)的部分特征。 ……语法和词汇的说明归根到底是抽象的。”
布龙菲尔德认为,要研究这样确定出来的语言,必须区分语
言的共时系统和历时演变。他在对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第二版的评论中说:“这个刚性系统,即“描写语言学”的对象,就是我们所说的“语言”。但是“言语活动”也包括了更多的东西,因为组成社群的人们并不是完全一致地按照这个系统说话的。”
实际的言语,不仅在系统所不确定的东西(例如每个音的确切的语音性质)上有变异,而且系统本身也可以有变异,因为不同的说话人往往会背离这个系统的几乎任何一个特征。这就出现了“历时语言学”;当“言语”的这些个人的和临时的特征在社群中变为普遍化和习惯时,它就构成语言系统中的一个变化–语音变化或类推变化,即我们在历史语法中所记载的那些变化。

陈嘉映哲学观后感聚集50条


布龙菲尔德主张首先把语言和言语区分开来,并把共时系统的语言看作语言学的真正研究对象。接着又把语言的共时系统和历时演变区分开来,并把共时系统的语言看作一个符号系统。这些基本理论后来贯彻到他的名著《语言论》中,成为布龙菲尔德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基础。
在《语言论》中,布龙菲尔德明确指出:“任何言语社群的语言在观察者看来总是一个繁复的信号系统,……一种语言在任何时刻呈现在我们面前的都是词汇和语法习惯的稳定结构”,但是,“每种语言时时刻刻都在经历着缓慢而不断地语言演变过程”。
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到,布龙菲尔德在《语言论》中是明确区分语言的共时系统和历时演变的。
布龙菲尔德区分语言的共时系统和历时演变的这条基本原则,一直被美国描写语言学家所遵循。把语言共时系统的描写放在语言研究的首要地位,这些被认为是美国结构语言学的突出特点。
(二)排除对心理学的依赖
布龙菲尔德在1933年1月为《语言论》写的《美国出版序言》中指出:“??公设的方法节省了讨论,因为他把我们的叙述限定在了确定的术语中。特别是它使我们免除了心理学上的争议”。 上面引录的两段话表明,在语言研究中,布龙菲尔德力图排除对心理学的依赖。
但是,他在《语言论》第二章“语言的用途”中提出的一个有名的公式却使一些学者对他提出的“排除心理学”的基本原则深表怀疑。
布龙菲尔德提出的有名公式是:S→r?s→R ps:(刺激反映论)
其中,S:表示实际的刺激
R:表示实际的反应
r: 表示语言的替代性反应
s: 表示语言的替代性刺激
布龙菲尔德说:S和R都是“实际事项”,从某意义上说,是存在于语言之外的,r和s都是“言语事项”,是语言学家所关心的。为了说明这个公式,布龙菲尔德讲了一个小故事:杰克和琪儿(假定他们是兄妹关系或者夫妻关系)沿一条小路走着。琪儿饿了(“她的某些肌肉在收缩,有些液体,特别是胃液,分泌
出来”),而且看到一个苹果(“光波从红色的苹果那儿反射到她的眼睛里”),即s;于是,她“在喉咙和嘴巴里做一些动作,发出一点声音”,即r;杰克听到了,即s;接着,杰克爬上树去,为琪儿摘来苹果,即R。

陈嘉映哲学观后感聚集50条


疑问:很清楚,运用这种“刺激——反应”的理论来解释言语行为,是行为主义的。它跟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相吻合,是从心理学来的,怎么还标榜“排除”对心理学的依赖呢? 关于这个问题,布龙菲尔德在为《语言论》写的《美国初版序言》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说明。他承认,他1914年出版的《语言研究导论》是建立在冯特心理学体系上的,但申明,在1933年出版的《语言论》里,“我力求避免这样的依赖性,我只用阐明事实的方法,在少数几个论点上,讲述了目前两种主要心理学倾向在解说方面的差异。心灵主义学派是想用一种心灵方面的说法来作为语言事实的补充,……机械论者的主张是,在阐述这些事实时不要做这种辅助因素的假定,我之所以力求适应这种主张,不仅仅因为我相信机械论的观点是科学探讨的必要形式,而且还因为我认为以自己的立足点为基础的论述,比起另一种仰仗另一个人的或变化无常的各种论点来,是要更为扎扎实实,更为易于掌握的。

他排除对心理学的依赖,其实际含义是反对传统心理学的“心灵主义”,强调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机械主义”,并认为,只有排除对“心灵”的依赖,才能建立起独立自主的语言科学,才可以保证研究取得的成果。
(三)提出语言的科学描写的标准
布龙菲尔德语言学读书报告
篇三
姓名:XX 学号:XXXXXXXX 班级:20XX级 XXXX班
摘要:布龙菲尔德是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他的著作《语言论》也是一部优秀作品,在语言学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集大成之作。《语言论》一书制定了语言结构的总框架,其中谈到了许多研究语言学的原则和方法,对我们研究语言学的产生、内在规律以及发展都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布龙菲尔德 结构主义语言学 语言与文字 语言用途
列昂纳德·布龙菲尔德是二十世纪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奠基人。他由日耳曼语系和印欧语系入手,继承并发展了瑞士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布龙菲尔德并没有止步于接受索绪尔的理论,他将语言学具体化,并在此基础上创新,由此于1933年发表了他的著作《语言学》。(《语言学》一书是布龙菲尔德1914年《语言学研究入门》的修订本)

陈嘉映哲学观后感聚集50条


一、全书简析
布龙菲尔德的《语言学》共分二十八章,可以在内容上分为两个部分:第一章至第十六章为共时语言学,第十七章至第二十八章为历时语言学。其中共时语言学中,第一章到第四章论述语言学的一般问题;第
五章到第八章论述音位学;第九章至第十六章论述语法和词汇。而历时语言学中则主要论述比较法、方言地理学、语言演变、语义变化、借用等。可以说,布龙菲尔德的《语言论》一书内容几乎涉及了语言学的所有方面,构成了一个全面而具体的语言学体系,既使得读者更加明晰语言学的结构和主要内容,又具有开创性,对全世界语言学的发展都有巨大的帮助。比如:布龙菲尔德的语言学理论对中国的语言学发展就有很大影响,他的语言学分析方法现在仍有很多为中国语言学家所采用,用以分析方言以及少数民族语言。
语言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艺术,它随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语言产生之初,只是简单语素的组合,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维方式、认识能力的提高,语言也日益丰富完善。语言的生命存在于人类社会对它的使用过程中。语言因人类认识事物和互相交流的需要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完善。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漫长的历史画卷中留下了它发生、发展、变化或消亡的轨迹。
布龙菲尔德《语言论》中的语言学系统研究内容主要从语音层、语义层和语法层三个层面分析,与我们所学的基本一样。但《语言论》中有许多布龙菲尔德的创新之处,比如:提出语言的科学描写的标准,排除对心理学的依赖,主张从“形式”入手,谨慎对待“意义”等。
由于我对语言学的理解及学习有限,目前水平尚浅,因此本报告中大体分析一下语音、语义和语法三个层面,之后主要分析《语言论》中第二章“语言的用途”,就这一章节谈一些个人观点以及语言学家的相关观点。
二、三个层面的分析
首先,在语音层上,布龙菲尔德先生首先给语音学和音系学下了定义。语音学是关于语音的发出、传递与接受的科学,也就是现代语音学的发音语音学、声学语音学和听觉语音学。音系学是具有限制、能区别意义的语音的科学,也就是关于音位的科学。事实上,语音学又可以分为生理音位学、物理音位学,此外还有实用语音学。音位是区别语言特征的最小单位,其主要的类型有噪音、乐音等。布龙菲尔德以英语为例,对各种类型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随后对音延、音长、重音、音高等概念作了分析,并且根据发音方式研究各种变异,把语音的结构分为主音位和次音位两类。布龙菲尔德还使用了“替换法”研究音位学,这也是创举性的做法。

陈嘉映哲学观后感聚集50条


其次,在语义层面,布龙菲尔德在其研究中提出了对语言意义研究的看法。他认为,意义是“说话人发出语言形式时所处的情境和这个形式在听话人那儿的所引起的反应”,“语言学的描写工作在于对语言形式作出比较严格的分析,同时假定这些语言形式具有固定的和可以确定的意义。”与语言的形式相比,布龙菲尔德认为意义的研究有其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是难以界说的,所以语言研究应该立足于形式。布龙菲尔德对于主观性的“意义”提出质疑,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他并未在其理论中否定意义的重要性,“言语——话语,无论它本身多么微不足道,只要它有一个意义,它就是重要的,因为意义包含着言语——话语所联系的重要东西,即实际活动。”他也认为,完全否认语义研究的人“是根本不存在的”。事实证明,布龙菲尔德在他的《语言论》中是中国没有抛开对于
意义的研究,相反还多次提到“语言研究必须包括意义的考虑和运用”。
最后,在语法方面,他从语法的角度提出了研究语言的方法,从句型上,布龙菲尔德通过语调变化特征和选择特征来区分不同的句子类型。他把语言分为两大句子类型,完整句和小型句,并作具体分析;从句法上,他依照传统的方式,把语法分为句法和词法两部分,先讲句法,他认为短语和句子都属句法部分,“一个语言的自由形式(词和短语)在较大的自由形式(短语)里出现,是按变调、变音、选择和语序这些语法单位来安排的。任何有意义的、重复出现的这些成套的语法单位就是句法结构。”可见布龙菲尔德基本上还是从语音的角度分析语法的。他在分析短语时,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向心结构和离心结构,并且运用向心结构和离心结构的方法,把合成短语分成具体的类别,他认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由形式结合成一个短语称为合成短语。关于语法形式的配对方式,布龙菲尔德也把它分成了四种,即词序、变调、变音、形式的选择。
三、浅析第二章“语言的用途”
在《语言论》第二章中,布龙菲尔德认为“在语言研究中,最困难的一步就是第一步”也就是确定语言研究对象,而语言的研究对象不是文字,“文字并不是语言,而只是利用看得见的符号来记录语言的一种方法。”“优美的或‘正确的’言语的区分,是一定社会条件的副产品”,“语言学家的任务,有一部分就是查明在什么样的条件下说话的人们赞许或非难某个形式,而且对于每一个具体形式都要查明为什么会有人赞许和

陈嘉映哲学观后感聚集50条


非难。”他认为语言就是声音和意义的结合“在人类的语言里,不同的声音具有不同的意义。研究一定的声音和一定意义如何配合,就是研究语言”认为语言学只管语言,语言是言语的话语中的部分特征。言语是具体的,语言是抽象的。
我们所学的北京大学出版的《语言学纲要》一书中,有关语言的用途,名之为“语言的功能”,大体意义相同,内容虽非一致,但主要都是从语言的信息传递功能、人际互动功能和思维功能三个方面来说的。不同的是,布龙菲尔德的《语言论》阐述的更加具体,举例更加详尽,当然,所涉及的专业名词及抽象概念也更多更复杂。很显然,《语言论》更适合专业语言研究者研究,与针对以大学生为主的受众编制的《语言学纲要》有很大不同。
比如,《语言论》一书第二章中列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假设杰克和琪儿正沿着一条小路走去。琪儿饿了,她看到树上有个苹果。于是,她用她的喉咙、舌头和嘴唇发出一个声音。杰克接着跳过篱笆,爬上树,摘下苹果,把它带到琪儿那里,放在她的手里。琪儿就这样吃到了这个苹果。”
布龙菲尔德将此例子分为三部分,即:A言语行为以前的实际行为,B言语,C言语行为以后的实际行为。然后开始了详尽的分析,从说话人的刺激和听话人的反应,分析到二人关系,并以S和R代表刺激和反应,说明“语言可以在一个人受到刺激(S)时让另一个人去做出反应(R),并在接下来分析出“劳动分工以及人类社会按分工原则进行活动,都依靠语言”等许多语言学内容。在这个例子中,布龙菲尔德还提到了声波
语言哲学
篇四
前面四章谈语言哲学的背景、简要介绍语言哲学一些基本论题,中间九章介绍从索绪尔到乔姆斯基20世纪重要语言哲学家。14章简要介绍以往哲学家对专名问题的看法,探讨指陈/意义问题,15章简要介绍语言哲学发展后期几位哲学家对隐喻的看法,探讨字面/隐含问题。16章整体上探讨语言和现实的关系,概述我(陈嘉映)对语言哲学的见解。
本书偏重19世纪末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哲学家。原因是这一时期语言哲学最有影响,且以后的语言理论均以此形成。本书所作的是了解语言哲学的知识的辅导性材料。(书中作者采取的是复述形式,学多原文出处作者声明不作详细说明,引用需区分作者个人观点还是原著者思想,最好是查阅到原文献进行阅读。)

陈嘉映哲学观后感聚集50条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语言哲学题解
语言是所有人都有,且只有人类才有。太初有言(逻各斯)。
语言和心灵、精神密切相关。洪堡“语言是世界观”“语言是一个民族人民的精神,一个民族人民的精神就是其语言”。培根“人们以心智指挥语言,但经常有这样的情况:语言控制着人们的心智。”先秦诸子,“白马非马”之辩,墨学逻辑对语言本性思考。孔子的名和言,言辞达意。后世儒学语言通道的途径。老庄对名实在、有言无言的思考。
语言是一种心灵活动,是一种社会现象。索绪尔认为,语言符号系统(施指系统)是纯形式,无实质用途,这个施指系统的力量乃至存在都依赖其本身的系统。语言的系统性来自其分节的清晰性。语词的“功能”在句子关系中。
“语言哲学”广泛上用法指20世纪以语言为主要课题的哲学研究,狭窄指分析哲学传统中语言哲学。 20世纪西方哲学传统分类:1、分析哲学,主要代表弗雷格、罗素、维特根斯坦、奥斯汀等人。2、现象学-解释学,代表人物胡塞尔、海德格尔、伽达默尔、梅格-庞蒂、德里达。3、实用主义,皮尔士、威廉·詹姆士、约翰·杜威。一般认为实用主义与分析哲学接近。皮尔士被视为分析哲学-现代语言哲学开创人之一。本书只说分析哲学和现象学-解释学两个传统,外延上“语言哲学”特指分析哲学传统的语言哲学。
内涵上“语言哲学”。塞尔区分philosophy of language 和linguistic philosophy,前者研究语言的普遍性质,如指陈、意义、真假,关心普遍哲学问题,后者研究特定语言中特定语词的用法。万德勒区分philosophy of linguistics、linguistic philosophy和philosophy of language。philosophy of linguistics语言学哲学学科对意义、同义词、句法等语言学共相进行哲学思考,对语言学理论的逻辑地位和验证方式研究。这一学科与物理学哲学、心理学哲学并列。linguistic philosophy包括基于自然语言或人工语言的结构和功能的任一种概念研究。如亚氏关于存在的思考、罗素的特称描述语理论。philosophy of language是对语言哲学原初领域剩余部分的研究,包括语言的本质,语言与现实关系和少有哲学性质论著。

陈嘉映哲学观后感聚集50条


如沃尔夫《语言、思想和现实》、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
陈认为对哲学理解为对重要概念的考察。概念分属不同领域,有语言哲学、历史哲学等,其中语言与概念关系最为密切,经常不能区分概念和语词,于是一切概念考察就是语词考察,语言哲学等于是哲学本身。这个意义上,维特根斯坦是第一个“语言哲学家”。“一切哲学都是‘对语言的批判’”。陈的结论是,语词是概念的最高形态,但概念考察不限于考察其最高形态,因此,不宜把哲学等同语言哲学,而应把语言哲学视作与科学哲学并列的一个格外重要的哲学分支。
第二节 古希腊哲学对语言问题的思考(p5-9)
赫拉克利特。从各个角度阐述logos,logos大致有言谈、思考、所思、所谈、所写,公理,理性,论证、尺度诸义。一般音译为“逻各斯”。赫拉克利特提出,“逻各斯是公共的”,是“必须遵从的共有的东西。”他把逻各斯比作清醒人的理智、法律。
高尔吉亚主张存在无法被认知,更无法被言说。语言与物体不同,我们用感知语言的途径不同于感知物体的途径。语言和感觉异质,语言和存在更相异,用语言传达存在自然不能成功,而且即便可用感觉传达,但各个人感觉均不同。可视作私有语言讨论先声,高尔吉亚还提出语言由外界事物的刺激而产生。
柏拉图《克拉底鲁篇》。对话中,赫摩根尼主张语词约定俗成,同样东西不用民族有不同名称。克拉底鲁则认为语词用法根据自然,有对错之分。苏格拉底借赫摩根尼为托,他持自然说反对约定说。原因1、我们不能把“人”叫作“马”,也不能把“马”叫作“人”。2、命题由语词构成,命题有对错语词亦有对错。苏格拉底进一步用工具来说明语词,语词的选择如工具制造者选择何种材料创制工具,“质料可以不同,形式却是一样。”苏格拉底隐示,他说的是理想的词语,正确的词语显示出被命名事物的不变本质。苏格拉底引入模仿说,认为语词用字母组合来模仿事物的本质,每个字母本身就有某种特征,如o模仿圆。对话的后半部分,苏格拉底用语词比作肖像,表示一幅肖像可能不够真实,但不完全走样。克拉底鲁反驳,肖像可能不大像原型,但是仍然可辨认的肖像,但一个语词减去一个字母,可能就另一个词或不是词了。

陈嘉映哲学观后感聚集50条


(这里苏格拉底的词语图像说与后世维特根斯坦的图像论接近)不真实的话语是错误还是没有意义?成为语言哲学的争论点之一,苏格拉底没有给出答案。对话的进展,苏氏转而列举有利于约定说的事例,逐步调整语词模仿本质主张,结论是:如果语词能够完全模仿事物的本性,我们就得到完善的语言,然而实际语言却总是由约定来加以补充。
错误还是无意义,在希腊时期表述是:真的就是存在的,那么,错误的就是不存在吗?《泰阿泰德篇》从认识论角度探讨这问题。柏拉图对事物的认识是逻各斯为首要,对事物的直接认识凭知觉,通过逻各斯成为思想,就此而言,思维和语言是同一。但悖论是思维怎么会与逻各斯出错了?苏格拉底告诉泰阿泰德,构成人和万物最基本元素无理可解,不能述说这些元素,因为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方式述说都会增加了一些什么,破坏元素的简单性,所以我们只能以无规定性直接为它们命名,而别无其他。而元素组成的东西是复杂的,可以述说,由名称的组合来表达。
亚里士多德是系统探讨语言的第一人。《解释篇》亚氏定义了名词、动词,然后解释否定、肯定、命题等含义。接着表明对语言的看法:口语是内心经验的符号,文字是口语的符号。语词由约定产生,名词与时间无关的意义,动词具有意义且与时间有关。(西方语言,动词带有时态,译为时间词)名词与动词结合形成句子。各民族的口语与文字不同,但人类的内心经验相同,所以这种内心经验表现的对象也是相同。词汇本身无对错,词汇组成的句子有对错。句子或心中的思想,在祈祷时无所谓对错,但对存在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时,就有对错之分,这就是命题。亚氏在《解释篇》中研究的是命题,属于修辞学和诗学的研究。命题有:肯定/否定,简单/复合,单称/全称,可能性命题/必然性命题。《范畴篇》对语词分类,实体、数量、性质、关系、处所、时间、姿态、动作、承受等。
《形而上学》对基本哲学概念分析,《诗学》、《修辞学》对“非命题形式的”语言的讲解,其中一则,赫拉克利特的信徒克拉底鲁坚持万物不断流动,因此无法给事物命名,乃至他不肯开口说话,只用手指来指出。

陈嘉映哲学观后感聚集50条


第三节 罗马、中世纪哲学对语言问题的思考(p10-)
中世纪重视语言与当时热衷《圣经》诠释有关,《旧约》里有一个关于语言著名故事巴别塔。
中世纪初奥古斯丁。他把《约翰福音》开篇一句理解为“太初有言”,提出言语创生万有的认识。奥古斯丁区别声音与意义,声音因人而异随时而异,意义却是同一。“幸福”有不同语言表达,但幸福本身是各种语言共同追求的。奥氏认为意义同一性可用记忆来解释。奥氏有时把意义称为内在的语词,内在语词无须声音存在,外在的语词依赖内在语词预先存在而存在。在内在语词到外在语词的表达,发生了变化,思维最终在表达中成为清楚的东西。在上帝那里,内外语词无先后之分。后来,托马斯·阿奎那继承这一点,将内在语词规定为上帝的语词,外在语词是一种受创物。人们最初是通过人们的表情、眼神、肢体动作和声调口气来展示心灵种种感受,从而学会这些语词。
中世纪学者对语法学研究。唯名论和唯实论的争论。名词分为两类:专名(苏格拉底)和通名(人)。唯实论者认为专名与通名均指称实在对象,唯名论者阿伯拉尔认为个别高于一般,专名“苏格拉底”所指是唯一,通名“人”却没有明确对象。“人”的意义在于代表一个类的记号,而不在于有所指。另一个唯名论者奥康姆也类似观点,他区分实体语词(桌子)和形式语词(“有些”、“如果?那么?”等逻辑常项)。20世纪语言哲学大部分持唯名论。
中世纪的语言哲学问题。句子在先还是词在先?多数认为词在先,因句子由词构成。
第四节 近代哲学对语言问题的思考
近代哲学中,对分析哲学传统的语言哲学家影响较大的是洛克、莱布尼茨、贝克莱、休谟、康德、密尔等人。 洛克。认为词指示的是观念,不是事物。通名指示类的观念,类的观念由类的属性合成。马的四足、有毛、食草等多种属性合起来就是“马”的意义,也是识别马的标准。
莱布尼茨。反对洛克,认为语词不是观念,因每个人观念不尽相同。倾向把语词作为语言共同体共享的符号。强调自然语言依赖知觉,但知觉有模糊、歧义缺陷,自然语言不是最佳描述客观物的工具,人们发明的语词渗入人们自己的偏好,为此需建立符号体系。

陈嘉映哲学观后感聚集50条


贝克莱。另一角度反对洛克,认为名称不直接指称任何对应于实体的观念,而是指称对应于现象的特殊观念。最终否定了“物质实体”的概念。
密尔。名称对应于对象。通名既有意义又有指陈,也可说既有内涵又有外延。内涵代表对象根本属性,外延是名称所使用对象的结合。内涵决定外延,eg“人”的内涵是两足无羽的理性动物,凡符合这一定义的所有对象是人。内涵视作通名所指的类对象,识别类的标准,且说出对象的属性。专名没有意义的标记,只有外延无内涵。密尔把“如果”、“和”之类的词称作“语法词”甚至“句子的句法成分”。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综合命题和分析命题的区分。
第五节 语言转向
阿佩尔说法。西方哲学发展:古代本体论确定“什么东西存在”,近代认识论确定哪些东西能够被认识,进步是不再独断什么东西存在,而是通过人类怎样认识世界来确定什么东西存在。20世纪语言论阶段,则是何种“意义”上能够认识存在,“意义”的首要载体就是语言。哲学归根到底是对语言的思考。
20世纪语言转向的具体缘由,说法不一。常提到的有几条:
1、新逻辑的发现。
2、对古典哲学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厌倦。罗素等人认为对命题意义的研究将代替对认识能力的研究,哲学不纠缠不清楚问题,凡是可以表达的就可以表达清楚,不能回答的问题不是哲学问题。1、2两点是新逻辑拥护者,用新的逻辑手段进行语言分析。
3、反对哲学中的心理主义。弗雷格、胡塞尔反对心理主义,心理活动解释难免会主观,语言-命题的意义可
进行客观研究。
4、语言科学的建立和进步。
阿尔斯顿《语言哲学》提到:“传统上人们觉得,概念分析的工作无论怎么重要,毕竟是一项初步的工作,哲学家的终极任务是获取对世界的基本结构的充分理解、获取关于人类活动和社会组织的一套充分的标准。”但在现时代,人们觉得概念分析师和哲学家做,概念总是牵涉到语言。陈认为这是解释“语言转向”的最重要角度。亚氏把哲学定义为求真科学,哲学=科学事业,如今科技迅猛发展,求真由科学完成,思辨的哲学被科学驱逐。现在剩下两方面适合思辨,一是伦理生活、艺术生活等实证方式没有那么强的领域。二是沟通科学理解和自然理解,使技术概念获得非技术性的理解。求真活动和概念思辨分离,概念思辨本就在语言分析层面上进行,因此,当概念思辨明确成为哲学主要工作,语言转向也自然发生。

陈嘉映哲学观后感聚集50条


第六节 语言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般认为,语言哲学的中心问题是:一、语言和世界的关系;二、语言或语词的意义问题。Eg一句话是真还是假,我们需察看实际情况(语言和世界的关系),还需懂得这句话的意思(语句的意义问题)。
意义问题在先。首先懂得这句话,才知道要去察看什么,从而辨别话的真假。
是否为真的问题在先。了解一个句子的意义就是知道它在何种情况下为真,这样是否为真的问题在先。 句子真假问题。1看场合.美国现任总统是尼克松。(1972为T,1992为F)2无关世界。Eg2×2=4. 3要看世界世纪发生的事情。老子是孔子的老师。 这些问题是逻辑句子与经验句子。逻辑句子,只要前提为真,推理有效,就可达到真结论。经验句子为真在于符合事实。
深大读书笔记要求
篇五
管理学院本科学生教学实践环节((读书笔记和假期见闻)作业说明
发表日期:2012年9月2日 15:1 共浏览5432 次
一、 教学实践环节学分分配说明
根据我院各专业教学计划规定,教学实践环节为本科学生必修课程,总计7学分,相关学分分解到学生在校学习的前七个学期内,即从本科一年级开始,每位学生每学期必须修读实践环节相关学分,此学分实现形式为社会实践、专业实习等实作形式。此外,学生在完成实作环节之余,必须在每学年上交三篇“读书笔记”及一篇“假期见闻”作业(每篇字数为1500至3000字)。
未完成社会实践、专业实习或未上交相关作业的,不能取得相关学分,且不能按期毕业。
二、阅读书目范围及写作要求 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在任课教师指导下,从以下范围选择自己喜爱的书籍阅读并撰写读书笔记:
1、国家教育部高教司推荐的“大学生100部阅读书目”; 2、管理学院推荐的“管理类专业好书文库”; 3、任课教师推荐的相关专业参考书籍。
上述第1、2项为必读书目,第3项为选读书目,如任课教师未推荐相关书籍,学生可自行选择其它书籍阅读及撰写读书笔记。由该三项书目读书笔记构成完整读书笔记作业。

陈嘉映哲学观后感聚集50条


假期见闻为学生根据个人暑假、寒假期间相关经历(社会实践、专业实习、旅游经历等)撰写而成的心得、感想,文章形式不限(
三、作业规范及上交程序 1、“读书笔记”、“假期见闻”文章基本格式参照深圳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论文标准格式; 2、原则上每学年开学后一个月内(国庆假期前后)上交作业,学生个人登录学院实践环节作业系统提交电子文档;
3、电子文档命名规范范例:
例如:2009040001张三读书笔记1;2009040001张三读书笔记2;2009040001张三读书笔记3;2009040001张三假期见闻 注:1为“大学生100部阅读书目”;2为“管理类专业好书文库”;3为自行选读书目;4为假期见闻。
四、组织领导机构
1、学院成立由主管教学副院长、主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及各系负责教学实践环节的系主任组成“本科学生教学实践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相关工作;
2、学院教务办公室对相关作业进行业务指导,学生工作办公室负责组织作业收发及组织批改、评分等工作;
3、作业管理系统由学院学工办统筹管理,学院教学实验室开发维护。
备注:
1、实践环节作业相关问题由辅导员及教务秘书负责解释;
2、作业系统提交相关问题由教学实验室负责解决。
3、学生如遇相关问题可统一发送电子邮件到cms@szu.edu.cn反映。
附件:
大学生必读书目100本(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定)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