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文库精选

十三邀观后感100字精选

2022-05-26 来源:百合文库

十三邀观后感100字精选90条



十三邀片头——许知远身材不错,十三邀写的很棒
《十三邀》是一个名人访谈类节目,近两天观看了三集分别是采访蔡澜、罗振宇和贾樟柯。之所以选择观看这三集,是因为对蔡澜和贾樟柯的作品有所涉猎,想进一步了解他们的思想和观点;而选择观看罗振宇的采访,是近来突然发现罗振宇的名字已经很响亮,而我还不知道他是做什么的,借一集《十三邀》作为一个直观的了解渠道。
再回归到为什么选择观看《十三邀》这个节目,其实完全是因为这个节目名称的吸引,我对这个节目的策划人和采访人许知远更是只是甚少。
做人当做蔡澜——边吃边喝边聊顺带把收视率和Money赚了——何其乐哉!
然而在观看第一集时,对许知远的节目开场白留下很深印象,感觉他首先一定是个很有想法和有自我认知的人。我观看的第一集是采访蔡澜,不同于其他访谈类节目主持风格的是,许知远是与蔡澜约在一条街山碰面,在许知远见到蔡澜到达后只是进行了简单的打招呼和问候,而不像有些节目主持人表现出来的对被采访者的诚惶诚恐或者说是毕恭毕敬。我所要表达的中心意思并不是说许知远不够礼数,而是赞叹和推崇许知远这种不卑不亢、自然而然的礼遇方式。当然能做到这一程度必定需要有强大的自信和内涵。
罗振宇——自信的力量很强大
随后观看的其他两集,许知远与被采访人之间的开场也近乎是同样的方式。访谈过程中他在嘉宾表述的某一段话之后会偶尔出现无言可叙转而用泯然一笑代替,这一笑的背后或许是真的不知道该如何就嘉宾的观点继续展开聊下去,亦或是他对嘉宾的观点持保留意见但不直面回应。仅凭一个人可以面对不同领域的佼佼者进行约访和侃侃而谈已经足以说明采访者本人也是某个领域的佼佼者。
抽雪茄也是门艺术——贾樟柯抽雪茄的感觉怪怪的,贾导得导一导
今天观看了采访贾樟柯的一集。说起对贾樟柯的认知,是在大学时代经由被艺术熏陶良久且有向艺术方向发展的同学介绍的。不过当时也仅限于观看过一两部贾樟柯的电影。对他所拍摄的影片,凭观感觉得是与其他影片差异明显,当时同寝室几位同学给他的影片归类为纪实类纪录片电影。或许有些许对艺术抱有兴趣的人都会特别愿意观看这类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影片。贾樟柯的电影在国内连通过审核上映都难,但是在国外却会屡获殊荣。

十三邀观后感100字精选90条


《十三邀》中的贾樟柯已经在20XX年趁躲避雾霾之机从北京回到了老家山西临汾贾家庄过起了隐居性的生活。访谈过程中,贾樟柯自顾自的`燃着雪茄,面对镜头毫不避讳,甚至表达观点时偶尔还会爆出几句粗口。我能感觉到这是他现实生活状态的一种真实展现,不是装模作样更不是做作。根据他所描述的远离了都市,在家乡的房屋内,夜晚独自观望一轮冰月,想象着或总结着一些自己的新观点或旧想法,好不惬意、好不令我艳羡。
人到某个时间点会发生一些质的改变。正如贾樟柯通过一年的"家乡隐居"已然变化巨大——他不再刻意追求别人的认同和共识,反而背道而驰,转向独裁。用他的话说,是精英就应该有着与普罗大众不同的思想认知,否则精英就不再是精英。
节目中贾樟柯还表述了自己对未知世界的敬畏和好奇,他已然在向科幻方面思考和预设场景。他有一个想法对我有所触动,即我们现在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或许像VR虚拟世界或游戏场景中的一样,我们也正在被外太空中的某群生物控制着,像游戏操作一样,每个人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通过工作,积累财富,建造起一个又一个新的领域。
通过观看《十三邀》这种类型的访谈类节目,在对被访谈者有所了解的同时,感触更深的是每个被访者都有属于自己的思想和某种专长,在自己专注的领域内充分发挥和释放自己的能力并悠然沉浸于其中,乐此不疲。愿我们都能够在人生的某个节点,寻得一个兴趣支点,点燃自己的激情,释放自己的能量,温暖和丰富自己同时照亮和影响他人。
01《十三邀第三季》观后感
一份崇敬的道歉,愿你拍出更好的电影。
在影迷群里大家断章取义的把老谋子对好莱坞的看法发出来,对于当下的好莱坞有他自己不屑一顾的看法,当然影迷群的朋友们更是把他看作电影界的“王境泽”
作为大陆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两座金狮奖、一座金熊奖、金棕榈评委会大奖,那是张艺谋离金棕榈最近的一届,那年张艺谋的《活着》败给的是昆汀的《低俗小说》。八九十年代那是“第五代导演们”在国际上披金斩银,张艺谋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也是五代导演中率先尝试商业电影和市场化的第一人,96年的《有话好好说》、02年的《英雄》大陆电影的市场化的先锋的身影中一直都有张艺谋。

十三邀观后感100字精选90条


随着03年香港电影最后的辉煌,和大量香港导演和电影人北上来大陆市场,大陆电影市场化和制片厂时代的逐渐远去,在这个逐渐形成市场化和电影产业的洪流中,我们依然能看到张艺谋的身影。不管我们看到了第六代导演、第七代导演,张艺谋导演身为五代导演一直都是大陆电影重要的一块,或者说第五代导演们在大陆的大银幕上重来没有缺席过。
张艺谋身上的标签一直都不少、国师、国际名导,但是“低调”我认为是张艺谋导演身上十分重要的标签。当年对于奥运开幕式导演的选定,其实是有很多导演团队竞争的,李安团队、蔡国强团队、张艺谋团队,三个作为在国际上都是十分优秀的导演、艺术家,在国际影响力、艺术表现力都是顶尖的三人中,张艺谋有他对于色彩、形式感、造型的独特理解,这也许是张艺谋在竞争中胜出的原因之一,但是奥运会作为国家的脸面,在导演的选择上面,张艺谋作为大陆出身也是一名十分低调的导演,低调的作风也是张艺谋的加分项之一。
家庭出身的问题,从小给张艺谋就没带来过什么正面的影响,更给张艺谋带来的是深深的自卑感,也让张艺谋清楚的认识到收获的狂喜,并不能加大收获的成就感,只会加强下次失败的挫折。
埋头苦干,低调做事也一直是张艺谋拍电影一以贯之的原则,正如张艺谋导演的新片《影》定档之际,张艺谋的下一部新片《一秒钟》又已经开机了,已经年近70的导演依然充分释放着他的能量。
在“十三邀”许知远的采访中,张艺谋一直给我感觉是很会说,很能应对媒体的采访,但也许面对许知远一系列针对导演生涯的提问,和联系张艺谋自身思想的提问的时候,张艺谋又显得那样真实,能发现张艺谋在自我的理解是那样冷静,他对自我也是有着准确定位的这么一个人。
如果我们还是只拿着张艺谋的作品,去看张艺谋这么一个人当然会觉得,张艺谋作为导演也许在某一部电影开始,就给人感觉他在创作维度好像有一个巨大改变和落差。但张艺谋本身并不在意这种变化是否能满足所有人,他还是清楚认识到多方面的去探索,是一个导演应该去做的尝试。

十三邀观后感100字精选90条


张艺谋个人的`真实和冷静,我并不能在他的电影中发现他本人的这种特质,但是这些特质就是最吸引我的那部分。
很会面对媒体的张艺谋还是展现了,张艺谋他本身有他个人性的一面,不仅是让许知远让我更是让不了解他的观众,有了对张艺谋更多维度的认识。
最后帮张艺谋导演做一个广告,张艺谋导演的新片:《影》将于9月30号上映,敲定国庆档。
02《十三邀第三季》观后感
这事没人知道。
林妙可这个事情到底该怎么处理?张艺谋其实也说不上来。
他只是说清楚了为什么这样安排的前因后果。
他觉得林妙可唱的问题不大,但是技术团队认为音准差,还是需要换一个。老谋子还特地请教了国外的团队,来判断这个算假唱么。然后大家巧妙的用了个“这算一个情境表演”的概念,换的了当时的逻辑自洽。
但是后来我们也知道,网友不买账啊。
林妙可因为假唱的标签变成众矢之的,而杨沛宜则被抱以普遍的同情。在当年和后来的一些报道中,会称赞杨沛宜的低调稳重及歌唱实力,说到林妙可则觉得她哪怕表演都满做作的。那时候吧会不自觉的感觉在看一部漫画,女主角是个有才华但是被压迫的小姑娘,现在台上的总有一天会被女主角 仙女的角色打败。
但目前反转并没有出现,杨沛宜现在是个有才华、低调但表演评价不错的小姑娘(也该是高中生了吧),林妙可上了南京艺校,容颜的辨识度也没有小时候那么高。
当年那些认为一个被彻底耽误了,一个将得到风光无限的预言也没那么准,她们的道路就目前来看,仍说不上有什么天壤之别,也判断不了未来会怎么样。
老谋子在访谈中说,早知道应该坚持一下,就没事了。
但是谁敢说,坚持了以后就肯定都买帐了?林妙可会不会因为音准问题,被搞上风口浪尖,也不知道。
虽然对于林妙可的质疑不断,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也有很多声音渐渐认为,林妙可也只是个“受害者”,她作为一个孩子根本无法选择当时的情况,不要说她,连张艺谋当时也瞻前顾后,不知如何是好。作为一个孩子,承受了许多不该承受的恶意和责任,“我们”真的还有必要追着这件事不放么?

十三邀观后感100字精选90条


这些转变和声音其实引申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我们”到底是谁。
在张艺谋那个年代,他可能是知道“我们”是谁的,就如同开会,党员和团员就是“我们”,不是的(也就他一个)要默默走开。
人们总想不停地划分出“我们”,你是同情林妙可的那个“我们”,还是反对林妙可的那个“我们”?
但是现在,“我们”已经越来越模糊了
这十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世界越来越大,声音越来越多,观点越来越多元,每一个人身上可能都带着多多少少矛盾的,流动的观点,我这个时候是这个想法,过了一段时间是那个想法,我还是那个我,但是“我们”还会那么团结一致吗?
而这种现状,正是张艺谋这一代导演在年轻时候没有经历过的,也是我们每一个人,虽然在经历,但是找不到规律的现状。
在张艺谋年轻的那个时候,找到一条“大多数人认为正确的道路”的,大多数人的利益就是集体的利益,为了集体的利益,小部分人是可以牺牲的,这天经地义。
就如同在奥运舞台上,为了让大多数人听到好听的声音,看见可爱的面容,林妙可和杨沛宜,是不能够完整出现的,她们一个贡献了声音,一个贡献了姿态和容颜。
哪怕她们自己不想这样,哪怕张艺谋这个总导演觉得没必要这样。
但成长于照顾大多数利益的张艺谋,仍然下意识的认为能照顾到大多数人的情绪。
然后不是那样。
而且越来越不是那样。
从“大多数人”都攻击林妙可的假唱,到越来越多的声音指出林妙可及其家庭的身不由己,或者到对张艺谋甚至整个团队的体谅……虽然观点冲突仍然不断,但是不同的声音越来越多。
因为每个人,都希望有每个人自己的想法。并且是当下的想法,就要在当下表达。
我们现在说话,评论,也喜欢说“如果事情没有反转……”,也就是说,太多的时候,事情会有改变,甚至反转,不是因为一开始描述错了,而是有各种角度不同的描述。
个人主义,其实多多少少带着茫然和不确定性。虽然我们知道自己很重要,但是我们自己到底有多重要,我们无法判断。我们的声音会变成什么样的力量,在我们发声的时候,我们不知道。

十三邀观后感100字精选90条


如果说这次张艺谋在那里说“如果坚持一下就好了”,给我带来什么样的想法的话,我理解是:还不如承认自己不知道。
坚持一下,不是因为要改变什么答案,因为答案不可知。
坚持一下,其实是为了求自己一个心安,找自己的一个可能。
除了力求自己的心安,对于其它人的反应,我们不知道。
在现在这个时代,他人的反应不可控,也不该控。
张艺谋不知道他许多决定的后果(比如林妙可假唱后的轩然大波),许知远不知道他许多决定的后果(比如有些访谈播放后的全网……黑),我们当然也可能不知道自己决定后的后果。
别人对你的反应可能也只是他一时口快,或者无心之举,打法打法时间,但可能会对你自己造成不小的冲击。
你越在乎别人的反应,你就越容易陷入冲击的泥沼。
这种冲击,就是我们现在个人主义的代价之一。
也是自由所带来的代价之一。
你说的一切言语,都有可能带来负面的评价。而且你甚至分不出到底是负面多,还是正面多,或者干脆是不知所云的话语多。
虽然我们可以起许多调侃的词对待反驳的人,说他们杠精什么的,但是不要忘记,这些ID后面,就是一个一个的人。他们也在说出他们的想法,以满足自己的需求。
这个人,是真实的,这个需求,是合法的。任何反馈,都有概率,让人发现,赞同,或者反对。我们自己也有可能,在某个时刻,某种心情,变成某个杠精。
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可以承认自己不知道的年代。没有斩钉截铁的权威,也不该有这样的导师……我们应该知道我们不知道,而不是再像以前一样,我们明明不知道,但是要装出我们知道的样子。
承认无知,才能进步。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我们只有不停拷问自己,才能慢慢前行。
自由有代价,自由也有意义,这个意义就是,你不要揣摩,不要预测,你拷问自己,然后说出你想说的就好。
只要你合法,你就可以说你想说的,你可以批评,也可以被批评。你可以表扬,也可以被表扬。你可以无视,也可以被无视。

十三邀观后感100字精选90条


任何反应,都不可预测。
我们都会渐渐习惯这种不可预测,既然说什么话都不可预测,既然已经没有“绝大多数会赞同的套话”了,所以也许大家反而更加诚实,诚恳,公开,透明。
我不知道我说的别人认为是对的还是错的,于是,我只是说我想说的。我知道我说的会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和反馈,我可以在乎,也可以不在乎。关键是,我要怎么坚持说出自己所想,坚持寻找到我自己,而不是期待有人生的救世主。
寻找到自己,突破自己,反思自己,接受自己选择的后果,才是我们最值得过的生活。
这种寻找、突破、反思,接受,张艺谋在《十三邀》第三季访谈里其实也表现了。
看十三邀,经常会觉得很饿……
虽然许知远说他觉得十三邀都快是行活了,但是其实,采访不一样的人,都会有不同的观众产生不同的角度的兴趣。
比如我看张艺谋,他生于集体主义时代,也经常说要照顾大家的情绪,但是他也是非常愿意往个人主义元素在走的导演——作为一个中年人,我想他很难摆脱年轻时候集体主义带给他的阴影,但也带给他的机遇;而作为一个艺术家,他仍然在尝试自己本身的各种可能性,他说,我是一个不太爱惜羽毛的人,这就是一种尝试的代价,他愿意付出代价,然后看见自己的某种可能性。他拍活着,也拍商业片,现在则想拍替身的故事,感觉就是当你背负着集体的力量和利益,但又有自己私心杂念的时候,你是谁,你知道你行为处事的后果吗?他的确有迷茫后悔的时候,比如对林妙可的不坚持,也有各种自己不被认同的时候,比如筹备了几年的片子骂声一片,但是他没有停下来。
当我们关注自己,知道要为自己负责的时候,我们真的很难停下来。
我们总是用50、60、70、80这样的数字,来称呼着时代,和那个时代的人,在以前,我们总是觉得每个时代的人,会有一个多多少少共性的思想,80后怎么想的啊,90后怎么想的啊,我们经常看见这样的问题。但是现在,这种分法没有多少意义,与其追求时代的特征,不如尊重时代的多元,每一个人,都既可以承认自己,也可以改变自己,这次访谈,其实我比较中意的也是张艺谋坦然地说出自己可以不爱惜羽毛,是的,当一切无法预测,也不应该去控制的时候,我们承认自己的不知道,用一点点代价,去突破个人的可能。

十三邀观后感100字精选90条


去突破个人的可能,去找到那些还未找到的,自己的灵魂碎片。如果你自己不重视你自己,你可能被诱惑,可能被利用,可能被无视——已经没有一个“我们”老教导你是谁了,你只能自己尝试,成功或者失败。
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便利,和负重。
03《十三邀第三季》观后感
大早上起来看了这一季的第一集,许知远和张艺谋两人的对谈十分流畅,张艺谋也是个十分健谈的人。
印象最深的是当许知远问道:…你有想超越时代的欲望么?张艺谋没有犹豫“你还想超越时代?能把事儿做好就不错了。你放心,这东西人走茶凉。”
许一下就语塞了。许知远还是那个许知远,他在乎时代精神,在乎思想深度,在乎普罗大众的人文素质,他信奉精英文化,他对当下的时代也一直充满反思与批判。
但是被誉为大师的张艺谋却不这么想,他很清楚自己的定位,知道自己的不足,他在做好艺术的同时也并不会排斥商业。
张艺谋谋的确很真实。
再回首十三邀这两季的采访对象,从大师级的导演学者,到第二季的李诞以及这一季的流行选秀的偶像孟美崎,许知远也在尝试放下姿态,去接近他口中的“年轻人流行的粗鄙文化”。
这是许知远的妥协,不过我们都一样“我们都是俗人,别把自己看得高高在上”。
观访谈节目《十三邀》有感而写,也推荐大家看看不错的节目。
我们这一代是势利的一代,这是新一代 the beat generation,人们不相信理想,人们不相信情怀那是什么,能买房,能买车吗?!
我不知道当下的成功学的盛行是不是市场的自我选择,我也不否认成功学有其积极的一面。
但是一个人崇尚高尚,一个人喜欢文化,一个人喜欢科学艺术被骂能不能别装逼时,我感觉时代变得冰冷与麻木了。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如今的问题是燕雀以燕雀为荣,并以燕雀的视角看待与评判他人:人们把自己包裹在信息茧房中,自以为自己看到的是全世界,自以为自己的思想理性且成熟。
自以为自己是井底之蛙终于跳出水井放眼看世界了,实际上不过是跳进了另一个水井。

十三邀观后感100字精选90条


上大学变得只是混个文凭,向前主义都他妈成了向钱主义,大学成了流水线,大学生成了原来庸俗的大众阶层,大学生为主体的"精英分子阶层消失了,大学把年轻人培养成年轻自己讨厌的庸俗的身上一股腥气的社会人,功利化和现实主义占了上风。
我开始明白了,开始庸俗的始终并将永远庸俗,文化艺术,对美的鉴赏性始终属于小众群体,并不会由于教育而改变,更别说教育你的就是庸俗的一代人。
势利被贴上成熟的标签,低俗成了社会主流我不得不说这是新一届垮掉的一代,用许知远的话说,这是庸众的胜利。
一个身处时代中央唱挽歌的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