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文库精选

鲁豫的婚姻观后感集合

2022-05-26 来源:百合文库

鲁豫的婚姻观后感集合100句



一分钟定下终身大事
我们13岁相识,18岁相爱,21岁分开。9年后,我们重又相遇,终于明白,什么都不曾改变。我们之间没有求婚的过程,因为没有必要。我甚至觉得办结婚手续都多余。两个人在一起生活,要向别人申请,要盖章,我觉得别扭,而且,极不浪漫。
可是,我们还是要结婚。
那是2002年6月的一天,我在香港,他在北京,终身大事在长途电话中不到一分钟就定了下来。
我不想惊动太多的人,只把要结婚的事告诉了高雁,她兴奋不已:“你们什么时候办婚礼?婚礼内容我早就策划好了。主持人是文涛和许戈辉,地点在中国大饭店,舞台两侧设两块大屏幕,播放社会各界的
“怎么还有广告客户啊?”
“这么大的活动,起码200个来宾,没有广告,费用从哪来?”
在凤凰,高雁负责所有娱乐类的节目和大型晚会。她要按照电视晚会的标准来操办我的婚礼。
“你帮我打听打听,在香港结婚该找谁啊?我们想结婚了,可不知道该怎么结。”我说。
“那你的婚礼办不办呐?”高雁不依不饶,“可不能浪费了我这么好的创意。”
“我得和他商量商量。他特别害羞,一见大场面就晕。”
果然,在电话里一听说又是红地毯又是200人的大场面,他就已经紧张得结结巴巴了: “那,那我走路一定会顺拐的,不如让我扛台摄像机边走边拍吧?”
他是摄像,习惯于躲在镜头后面。
“不行!”我对着话筒大叫,“从现在开始,你要练习走红地毯。”
辗转后,登记成功
高雁很快打听到了在香港登记结婚的程序:“你们俩带着证件去红棉道婚姻注册中心就行了。”
听起来简单,其实很复杂。首先,要公证我俩的单身证明,然后,他要办赴港签证。最简单的方法要算跟旅行团赴港旅游。中旅的北京——香港线分7天团和14天团,每星期五出发。以往他都跟7天团来看我,这次他选了14天的,然后打当天第一百零一个电话向我汇报进展:“老婆,都办好了。11月22日到香港。”

鲁豫的婚姻观后感集合100句


红棉道礼堂座落在公园中央,公园里有几个想必是来参加婚礼的人,各个脸上都是一副欢天喜地的神情。只有我和老公,手拉手神情肃穆地走着,看上去像是一对被包办婚姻捆住了手脚的不幸男女。其实,我们只是紧张。
我有一个毛病,对于教堂、机关和所有有象征意义的地方都充满敬畏,一旦身处其中常常会有不能控制的奇怪生理反应。我和老公神情严肃地来到公园中央的一座小楼前。楼前正有一对新人和亲朋好友在拍照。新娘一袭婚纱,所有来宾都是盛装出席。我一下子蒙了,怯生生地拽了拽老公的衣袖:“来这登记还得穿礼服啊?”我俩面面相觑,他不敢看他的仔裤,我也不敢看我的短裙。我们低头穿过欢乐的人群,推门进了小楼,楼里一片安静。
一位和蔼的中年女士接待了我们。“我们是来登记的。”老公和我异口同声。话一出口我们俩都乐了,因为这像极了电影《小兵张嘎》里的
“这里是行礼的地方,婚姻登记要去金钟大厦。”工作人员显然没看过《小兵张嘎》,她大概猜想我们要么是幸福坏了,要么是紧张坏了,所以她善良地选择了和我们一起傻笑。 我们三个人尴尬地面对面乐了半分钟后,我和他起身告辞。
香港婚姻登记处位于金钟大厦,大约100平米的一个大厅,有二十几个柜台。此时,每个柜台前都坐着人,凝神回答工作人员的提问。屋子的中央有十几排塑料座椅,也都坐满了人,男女老少,各种肤色,像联合国一样。
我先认真阅读了墙上贴着的布告,立刻对这个嘈杂但却秩序井然的地方充满了景仰。这儿恐怕是全香港最重要的地方了,生老病死,婚丧嫁娶,人生的每一个步骤都归这儿管。 我和老公诚惶诚恐地把一大堆
工作人员一边翻看我们的材料,一边指着桌子上的日历说:“你们先挑个行礼的日期吧。年底快到了,结婚的人特别多,大会堂和红棉道都快排满了,最近的一天是12月31日,在大会堂,你们要不要?还有一个多月,到时候,你们的结婚申请也就批下来了。”
我必须要解释一下在香港结婚的手续:首先在婚姻登记处登记,然后在结婚申请被批准之日起3个月内举行婚礼,超过3个月仍未行礼的`则需要重新申请。行礼的地点有两处,红棉道和大会堂。新人服装可随意,礼服或便装都行,但必须整洁、得体。观礼人数没有上限,但不得少于两人,因为在结婚证书上需要两位证婚人的签名。

鲁豫的婚姻观后感集合100句


“好啊。”面对穿制服的长官,我从不敢说个不字。可心里直打鼓:“还有1个月零5天的时间,办晚会是来不及了。”我正在犹豫,身后凑过来一对年轻人,手里拿着一叠证件:“劳驾,我们来登记。”“不好意思,今天的名额已经满了,下周一再来吧!”工作人员彬彬有礼。青年男女只得扫兴地离开。原来结婚还有名额限制呢,于是我毫不犹豫地说:“12月31日可以。”生怕错过了那天就再也嫁不出去了。
工作人员细心地填好所有表格,指了指桌面上镶着的一块铜牌说:“你们两个人谁来宣誓?”
我主动站了起来,像是在课堂上回答老师的提问一样,一字一句念完宣誓词。想必工作人员从来没有听过谁如此声情并茂地朗读宣誓词,待我念完,由衷地赞叹到:“北京话真是好听。”“好了,一旦你们的结婚申请获得批准,我们会电话通知你们的。别忘了12月31日准时来行礼。”
面对陪了我们一下午的恩人我不知道怎样报答。我真后悔事先没在口袋里装上几块喜糖,而隔着柜台拥抱政府工作人员似乎也不合适,于是,我和老公就一直傻笑。
“香港人结婚的规矩真是挺奇怪的。从现在开始,今后的15天里,咱俩的结婚公告会张榜贴出来,任何人都可以提出反对的意见。你说,不会有人反对吧?”我的脑海里出现了George Scott主演的电影《简爱》中的情节:罗切斯特和简爱站在神父面前正在行礼,突然,罗切斯特前妻的弟弟冲了进来,大声宣布反对他们的结合。然后,简爱含泪出走。
想到这,我已是热泪盈眶了。
“你看你,放心,全国人民高兴还来不及呢,不会有人反对的。”他轻轻地拍了拍我的脸。“那,那我得吃块Cheese蛋糕。”我破涕为笑。
15天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感谢上帝,没有人反对。
31日,我们结婚啦
12月27日,离31日行礼的日子还有4天,老公再次跟旅行团来到香港。他的行李很简单:一套西服、一双皮鞋、一条领带。现在万事俱备,只等31日的到来。

鲁豫的婚姻观后感集合100句


31日一早,我7:00就起了床。我需要足够的时间来洗澡、喝咖啡,最主要的,我还没决定该穿什么。8:20,老公起床了,可我还捧着杯咖啡呆站在衣柜前,不知道该挑哪件衣服才好。
老公飞快地洗漱完毕,一边打领带,一边腾出一只手从衣柜里拽出一条高领无袖的咖啡色连衣裙:“这条新买的不是挺好的吗?”我放下了咖啡杯,穿上裙子,在镜子前面左照右照。好像还不错。
8:45,我和老公衣冠楚楚地走出了家门。他的服装是:黑西装、黑皮鞋、白衬衫和金色的领带。相比之下,我的造型略显简单:没有化妆,呢制的连衣裙外面是一件浅咖啡色的及膝短大衣,脚上是咖啡色的长靴。虽然打扮不像新娘,但本色的衣着让我觉得舒服、自然。
9:30,我和老公以及证婚人嘉耀、晓文就正襟危坐在大会堂的接待室里了。
“陈鲁豫、朱雷!”一听到我的名字,我噌一下就站了起来。老公紧跟在我的身后,我们三步并两步几乎是蹿到了工作人员面前。
长条办公桌前并排摆着4把椅子,我俩和嘉耀夫妇小心坐下。工作人员先收走我们的证件,大概是拿去影印,然后把结婚证书放在了我们的面前。在证书的最下端,分别有中英文两行小字:结婚人和证婚人。我们4个人依次用婚姻登记处提供的黑色圆珠笔签下了名字。
“好,请你们稍等,登记官马上会为你们完婚。”说这话时工作人员脸上满是微笑,但她的目光在我们4个人的脸上移来移去,好像不知冲谁笑最合适。显然,她没搞清楚到底谁是新郎新娘。因为嘉耀和镜头上一样西服笔挺,而晓文穿着皮夹克,系着围巾,和我一样的随意。也难怪别人分不清到底是谁结婚。
我们又等了几分钟,就被工作人员领进了大厅旁边的一个小礼堂。礼堂另一侧是观礼席,大概能坐50人。可惜,今天一个观众都没有。
前一天晚上,我和老公给各自父母打了电话。我的电话很简单:“爸,明天我和朱雷就去登记了。”“好。”爸打电话和拍电报一样简短。放下电话,我呆坐了半天。我知道爸心里也许有很多话想说,可当着我的面,他什么也不会说。我也是一样。

鲁豫的婚姻观后感集合100句


我又看了看那空着的50张椅子,心里倒并不遗憾。爸妈知道我终于拥有了我想要的,这对他们来说就足够了。
我正在胡思乱想,礼堂一边的小门被打开了,刚才接待我们的工作人员走过来将我们的证件放在桌上。“两位新人请熟悉一下宣誓词吧。”工作人员用手指了指桌面上镶嵌的一块铜牌,转身走了。
我又忘记了娴静,身体哗一下地扑上去,脑袋几乎贴在铜牌上,好奇地边看边念出了声:“我请在座各位见证,我(新人名字)和你(新人名字)结为合法夫妻。”念完我又哗地转头看着老公:“等一下你可千万不能把新人名字这几个字也念出来啊!”
“那……”他刚要说话,被我慌忙挥手打断,因为,登记官进场了。
“啊,你是陈小姐,我常看你的节目,很高兴能主持你的婚礼。”她客气地说着国语。 我没想到在这里会碰到观众,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老公先宣誓。
他一从椅子上站起来,我就紧张得不行,他可从来没当着这么多人(4个人)发过言啊。 他好像挺镇定,声调平稳,吐字清晰:“我请在座各位见证,我和你结为合法夫妻。”
我低着头,拼命忍住笑。这个老公,我不让他说“新人名字”这4个字,他倒好,干脆谁的名字都不说。这还行,这不是钻法律的空子吗?
“朱先生,你要说出你和陈小姐的名字。”
我咬着嘴唇,抬头看老公。他还好,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该不会是太紧张,忘了我们的名字了吧?
再看对面的嘉耀和晓文,两个人脸都憋得通红,还是死扛着不笑出声来。
“我请在座各位见证,”老公旁若无人地念第二遍宣誓词,“我,”他停顿了一下,我在嗓子眼里小声咕哝了一句“朱雷”,也不知他听没听见,反正,他终于说出了他的名字:“朱雷,和你……”我又紧张地屏住呼吸,还好,毕竟刚才练了一遍,他熟练多了:“和陈鲁豫结为夫妻。”
昨晚作为形势教育课程的一环内容,我们集体到院楼观看了《鲁豫有约之游本昌访谈》。没有了看时的兴奋愉悦,也没有了刚散场时的激动澎湃的心境,只是在想着那人、那些事。

鲁豫的婚姻观后感集合100句


他出场时,有一个60多岁的老人——他的多年的崇拜者——搀扶着,当时心里很不是滋味,一个年轻人怎么能让老人扶呢?后来才知道游本昌那时其实已经77岁了,现在78岁了的。调养的真好,或许就是因为他常笑——故有云“笑一笑,十年少”嘛——当时是这么想的。
在台上他跟鲁豫有着谈笑风生的那种豪爽,偶尔让人觉得他该收敛一下、注意形象,没点传统老一辈的稳重。不过这跟他初上台时说的东西很符合,“不要哭,要笑。”或许他就是一只都自己实践着。
如他所说,他是一名性格演员。在鲁豫的几次现场考验下,他真的做的活灵活现、像模像样的,有点小孩子般嬉皮扮鬼脸样好动。他说过他曾在飞机上演了个小品,自夸是世界上时间最短,同时水平最高的。当时心里一惊:这老顽童好自恋啊。而后明白那是在海拔两万米上的哪能水平不高呢。唉,这就是大师的幽默,自愧不如,脑瓜转不过来啊。
演示迎见男朋友时,有点看不明白,不知道他表演的重点是手。但在他表演接见女朋友时,全场轰动了。或许我们都是给真实感染了。一个老年人演示热恋中青年的东西真的很少见,这也很逗人……依然觉得好笑~~~
当然如果据此断定游本昌就是个生活恬适、事业上平步青云的话就不对了。在他前大半生,做的都是些小打小闹的小角色。《济公》是他接的第一部大制作,但是当时他已经年过半百了。在拍摄中他倒是顺风顺水的了,上天也让他们顺心顺意的拍了好几个可遇不可求场景。
作为主角,游本昌的出演费对现在的人来说有点匪夷所思了:一集100块,一共八集,只是到最后大结局了加薪50。游本昌自嘲是导演觉得他演的好100元太少了。或许是吧,万人空巷的收视率,连偷窃犯罪都减少了。如是说游本昌演的"深入人心啊,不愧是经典版《济公》而后续拍的貌似真的没有超越它。
话锋一转,当鲁豫谈到他妻子谈到他们共同抗争癌症时。游本昌不禁老泪纵横,台下的妻子也欲哭又止。那年是1991年妻子杨慧华被诊断为癌症二期晚,这在常人看来不一隅直接判了死刑,但是他们没放弃。一起努力一起抗争,16年走来(相对《鲁豫有约》拍摄时间2009年4月)杨惠华依然活着,而且感觉比过去还好。这除了因为他们乐观积极的抗争外,他们的养生之道也值得推崇。

鲁豫的婚姻观后感集合100句


谈起养生之道,游本昌认为就是一个字——动。因此天天运动是游本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内容,“游氏健身术”也就在他长期的运动和不断的摸索中诞生了。他建议中年特别是老龄人每天起床前都应该先活动活动筋骨,不要马上起来。他相信老中医观点,“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同年十月,在鲁豫节目里还说剪光头是好玩的游本昌终于看破红尘到绥芬河市大光明寺剃道出家了。或许他跟济公已经合二为一了。在他奋斗人生里我深深记着那句“一息尚存,坚持不懈。”在过去的生活中,我缺少的就是这种奋斗的意志。胜时骄,败即妥。曾认为自己对生命思考得够深入,但对于生命的意义我一直都是一无所知。应该说游本昌是我的救赎。
叶永烈 鲁豫有约——
说来有些惭愧,在老师还没放该节目给我们看之前,我一直不知道有位名人名叫叶永烈。看来以后得加强人文方面的素养啦。通过观看这部片子,我学到很多,同时也做了不少的思考。
叶永烈爷爷小时有过
叶永烈爷爷11岁起发表诗作,18岁起发表科学小品,20岁出版第一部科学小品集《碳的一家》,21岁成为《十万个为什么》主要作者。他是以儿童文学、科幻、科普文学及纪实文学为主要创作内容,他的《小灵通漫游未来》带来的巨大的影响,还有《毛泽东的秘书们》、《陈云全传》、《叶永烈采访手记》、《星条旗下的中国人》等等一系列的作品都受到好评。这一切,都是从1951年4月28号那天开始的,那是他11岁,小学五年级,从一首出版在《浙南日报》(即现在的《温州日报》)上的《短歌》开始,叶永烈爷爷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后来就读于北京大学化学系并不影响他对文学的热情。其实这得益于他的好奇心,更重要的一点是他敢于为止付出行动和对文学的热爱,试想一下要是当年他对那个“投稿箱”仅仅只有好奇并没有为之写《短歌》,或者在大学期间转向研究化学,结果会怎样。
所以说,我要向叶永烈爷爷学习有想法了就敢做的品质,特别是当今社会,现实是残酷的,当你有自己的想法并理性地判断它的可行性时,我要立刻行动起来,并坚持着那份属于自己的梦想,勇往直前。

鲁豫的婚姻观后感集合100句


他是一个以写作为生的人,更是一个以写作为乐的人;他是一位勤于科学幻想的作家,也是一位擅长传记文学的作家。
当叶永烈爷爷科在科普小说方面干得正红时,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他感到科普写作已不能反映他的所思所想。他的视角,更多地放在国家、时代的命运和人民的呼声上,所以他选择了纪实文学。这是一个多么坚定、伟大的抉择啊,他的心不仅仅放在个人的事业上,同时还牵挂着国家与人民的命运。
前几天看过一篇题为“我们不一定会输在起跑线上”的文章,其中讲述了一个道理:起跑线虽然不同,但同时通向成功顶峰的路也是不尽相同的,你是否选择了正确的路线才能决定你是否是最先达到顶峰的人。叶永烈爷爷的成功就很好地为这个道理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明。
此时此刻,我在为那份属于我的梦想而奋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