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文库精选

咸阳先进事迹观后感聚集

2022-05-26 来源:百合文库

咸阳先进事迹观后感聚集80条



学习XXX先进事迹点滴
读完《共产党人汪洋湖》这篇文章,汪洋湖平凡而又伟大的事迹和精神情操,使我们深受感动。我们要学习汪洋湖,首先就是要学习他几十年如一日,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淡泊名利、甘于清贫、廉洁从政的品质。汪洋湖同志担任过多种领导职务,他始终把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权利面前经得起各种精神上和物质上的考验。群众评价他“最突出的是廉政勤政,最可贵的是几十年如一日,最难得的是所到之处有口皆碑”。按照世俗的眼光,他有很多“发财”的机会,但他始终把手中的权利看作是为人民服务的工具,从没利用权利为个人某取任何私利,他视奢侈为祸、视俭朴为宝,一向艰苦朴素,克己奉公。他不仅严于律己,而且还严格要求家属不参政、不收礼、不搞特殊化,要求自己的孩子靠自强自立,而不是靠父辈的权力。他从没有利用自己的职权给家属、子女办过事。
他这种廉洁自律、一身正气、甘于清贫、廉洁自律的精神,今天看来,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第二是学习他恪尽职守、兢兢业业、忘我工作、勤奋敬业、勇于献身的.精神。在汪洋湖眼里,工作总是第一位的,他总是把党和人们的需要做为自己的唯一选择,忘我工作是他几十年主要的生活方式。他对工作极端负责。他的工作作风十分严谨,实事求是,绝对不搞虚报浮(转载自第一范文网,请保留此标记。)夸。在工程建设上,他严把资金管理和工程质量关,确保数十亿水利专项资金得到有效利用,建设工程质量全部合格。他以勤奋敬业、求真务实和献身负责的实际行动,展示了人民公仆的精神风貌,为我们树立了一面旗帜。
第三要学习他紧跟时代步伐,勤于学习、勇于拼搏、务实求新、开拓进取的境界。在他的工作经历中,曾主管过党务、工青妇、农林水、财粮贸、公检法等工作,他从来都是让干啥就竭尽全力去干好啥,每到一个新的岗位,他都能努力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打开新局面,创造新业绩。他以共产党人特有的生命力和进取精神,在每一个工作岗位上都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第四要学习他心系群众、甘当公仆、努力实践党的宗旨的作风。汪洋湖常年奔波在外,舍小家顾大家,始终把群众的冷暖安危放在首位,千方百计地解决群众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努力实践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咸阳先进事迹观后感聚集80条


总之,汪洋湖同志的先进事迹,对我们是深刻的党性教育,使我们心灵受到震撼,灵魂得到净化,思想得到升华。他高度的政治觉悟,强烈的事业心,崇高的思想境界,优秀的品质,勇敢的进取精神,严谨的工作作风,高尚的情操,都值得我们学习。他干干净净做人,实实在在做事,使我们敬佩。我们都要以他为榜样,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不断加强世界观改造,严格要求自己清正廉洁,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作出应有贡献。
听了省级优秀老师桂贤娣的讲座后,让我感受良多:认识到做一个能真正地培养好孩子,让小朋友都爱戴,家长尊敬的老师是多么的不容易。
在教师这行里桂老师无疑是非常出色的,我们要学习她,不仅要学习她的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更要学习她在工作中勤于思考、善于创新的工作态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幼教这个行业里真正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以前,面对一群活泼好动的孩子,我更多的是希望用老师的威严来让小朋友安静下来听我讲课,通过这次的讲课我才明白,原来可以通过环境的诱导作用,将孩子们的注意力自然而然地引导到老师的讲课内容中去。小朋友天生好动,对太多的东西都有好奇心,所以注意力都不会太集中,如果老师一味只是通过单纯的说教去让孩子们集中注意力学习,可能是吃力不讨好,效果很差。桂老师说的太对了,我们应该多想一些方法来配合自己的教学,通过各种适当的环境,营造一个好的学习氛围,让孩子产生学习的兴趣,这样很好地结合环境,才能让孩子们乐于学习,并逐步培养起小朋友的.学习兴趣。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
小朋友的教育应该是全方位的,不仅在幼儿园老师要教育他,回到家里,家长也要配合教育,所以正如桂老师所说,家访也是非常重要的。当小朋友进步时我们要家访,一方面让家长知道他的进步,对他进行适当的鼓励;另一方面也通过当面夸奖他,让他为自己自豪,培养他的荣誉感。而当小朋友犯错后,我们也要家访,通过让家长了解孩子的不足,好在家配合老师教育孩子,不过这个时候我认为应该避免让孩子知道我们家访了,因为小朋友也有自尊心,如果让他知道老师向家长通报了他的缺点,那么他会认为老师是个告密者,对老师产生抵触情绪,反而不利于以后的教育。

咸阳先进事迹观后感聚集80条


通过这次学习,我不仅学习了很多好的教学方法,也为桂老师那种对教育事业倾注全部心血的工作态度所打动。作为一个幼师,一方面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干好自己的
本职工作;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应该辜负家长把孩子送到我们手中时对我们的信任。以上是我通过这次学习的一些感受以及自己的一些想法,希望以后还能有这样的学习机会,好提高自己更好地为幼儿园作出自己的贡献。
二XXX年八月三十日
莫振高事迹
心里装着学校与学生,当然是一名称职校长的职业责任所在,也为整个社会所期待。但坦率地讲,相信不会有人愿意将一所学校的命运和自己的
如果我们将观察的目光折回到莫振高生前的付出中,就不难发现,与“化缘校长 ”感人事迹所对应的,恰恰是某种令人心情沉重的基层教育现实——
即如在一位前来哀悼的学生所回忆的:“一条不标准的煤渣跑道,一个平房食堂里,停电的教室亮起的煤油灯,漏雨漏风的宿舍……”这样一种乃至更差的场景,应该是不少人的共同回忆甚至是一些孩子正身处的真实求学环境的写照。
再比如,莫振高所管理的都安中学,有近一半学生来自贫困山区,每年高考结束后,莫振高都要四处奔走,为考上大学的贫困学生筹集学费。假如这些贫困学生都能获得制度性的助学支持,“化缘校长 ”是否能够少一分艰辛?
正是以一种近乎“化缘”的方式,30多年时间里,莫振高筹集到3000多万善款,资助近两万名贫困生圆了上学梦。在我们为此表达敬意时,另一组来自两会的数据不应该被忘记:2014年全国各级财政预算共安排教育经费 2.4万亿元,实际支出2.29万亿元,有1千多亿元没有花完。两相对比,不禁令人唏嘘,莫振高30年来化缘所得的3000万助学金,是否只是以一己之力来补缺某种制度化的教育经费 拨付的漏洞?
事实上,在基层中小学中,募集资金,扮演“化缘者”角色的校长,其实并不少见。莫振高或只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而且,教育经费 要靠“化缘”所得,或还不仅仅是基层校长们的个人困境。于此而言,我们的教育资源特别是农村基层教育经费 的获取,如何告别“化缘式”、“讨钱式”的路径依赖,恰恰是对于“化缘校长 ”最好的告慰。

咸阳先进事迹观后感聚集80条


没有人能够否认一位如莫振高般的校长所彰显出的道德力量与现实价值。但回归现实,一位几近圣人般的好校长 终究只能是可遇而不可求,高效而富有“良心”的教育支持体系,才是最可期的制度保障。
莫振高事迹观后感500字
“莫振高同志的先进事迹感人肺腑、催人泪下,他一生辛勤耕耘、鞠躬尽瘁,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这是看完莫振高同志的先进事迹主题情景报告会后的感受。视频报告会中,莫振高生前同事、学生以现身说法的形式,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不同角度再现莫振高同志的感人故事。短短的1个半小时报告会里,莫振高校长一个个感人的事迹,他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辛勤耕耘,鞠躬尽瘁的精神,在平凡的`工作岗位做出不平凡业绩的高尚情操,让在场的每一位听众情不自禁流下泪水。在他身上体现出来的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认真负责的优良品质,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种具体体现,也体现了“三严三实”的重要精神。
我们应该认真学习莫振高同志的先进事迹,因为他的感人事迹激励着干部们开拓进取、奋发向上的动力,更加坚定我们要以榜样的力量做好本职工作,用正能量引领社会新风尚。
莫振高事迹观后感1000字
斯人已逝,风范永存。曾任广西都安高中校长的莫振高逝世虽然已过去3个多月,但他的故事仍在流传。
今年3月,时任河池市都安高中校长的莫振高不幸病逝,在他的葬礼上,整个小县城的花圈都卖光了。很多校友赶回来参加吊
“九分石头一分土”是都安恶劣自然条件的真实写照。都安高中每年招收的1000多名新生中,有近四成都是贫困生。
2010年9月新生入学,一位同学跟着爸爸从乡下到县城的高中报名,这位父亲掏遍全身只有30元零钱。莫校长看到后从自己口袋掏出100元,他说:“孩子交给我,你拿这些钱作为路费回家吧。”30多年,莫振高自己资助300多名贫困生上大学,并通过各种渠道“化缘”,筹款数千万元,为大山送出了数万名优秀大学生。
都安高中资助办的老师韦喜凤因为从事校内贫困生建档、资助事宜,与校长莫振高的接触更多,也经常陪同校长下乡进村走访贫困生家庭。“只要提起某个贫困村的名字,校长都能说出我们学校哪些学生是这个村的,家里情况如何。”韦喜凤说,在她整理贫困生资料的过程中发现一个现象,凡是与校长沾亲带故的学生,哪怕家里确实贫困,也不能享有学校的资助名额,而是由校长在背后用自己的收入默默资助。

咸阳先进事迹观后感聚集80条


如今就读西华师范大学的都安女孩卢贵飞对校长的关爱永生难忘。她从小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谁,养父独自一人把她养大。高三那年,养父去世了,卢贵飞说自己在万念俱灰的时刻,班主任和校长伸出了双手:校长说以后学校解决她的一切开支……卢贵飞没有失学,得以考进了大学。听闻“校长爸爸”去世的消息,她久久不愿相信。
莫振高对贫困生的关爱细致入微。他在给贫困生发放生活费的时候,会特意说明,自己不赞成贫困生不可以吃好的。“拿到这些钱,你们就去食堂,对阿姨说"我要吃鸡腿",不要害羞。”莫振高曾说过这样的话,这些细节温暖着贫困生们一颗颗脆弱而敏感的心。
除了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爱,莫振高在教学上也是标杆。为了解决高考学生的心理问题,2008年,50多岁的莫振高自费到北京参加心理学培训,取得上岗资格证后,他回到学校开设了心理课,成为学生感到“永远听不够”的课程。更多热门观后感文章推荐:
1、
2、
3、
4、
5、
6、
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