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文库精选

扶贫路上好支书电影观后感锦集

2022-05-26 来源:百合文库

扶贫路上好支书电影观后感锦集70条



看完一部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
近日,公司组织观看了精准扶贫题材电影《最后一公里》。电影是以中国农村脱贫攻坚工作为主题,讲述了宜宾珙县珙桐村的李双洪临危受命出任村支书带领村民勤劳致富的真实感人故事。
时代把留守党员李双洪推上了村支书的平台上。他是电大毕业生,喜欢琢磨技术;为了照顾七公留下来,有情有义。在有人眼里,他是成事不足的“憨包”,在有人眼里他有担当的有志青年。事实上他身上有一股不服输、打不败的“硬汉”精神,临危受命当了村支书。
穷则思变,他带领村民开荒种茶,改良新品种,建立茶叶合作社,建立茶厂。可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新官上任遇到老干部的不支持甚至阻挠;穷怕了的村民也未必理解支书的苦心;资金的缺乏让他寝食难安、绞尽脑汁;遇到个别贫困户的胡搅蛮缠、无理取闹;而最让人无法接受的是一颗颗被贫困冰冻的心,让人不寒而栗。为此还受到无赖的诬告,几近发疯。在月色里,他手拿砍柴刀在山顶对着杂草乱舞时的发泄的样子,有些英雄末路的悲哀,就要走上小姑周彤彤的老路,幸好周七公的一个拥抱融化掉了所有的失落与委屈,晓莉的爱情也给了他力量。这样塑造的人物就避免了“高大上”的套路,让人物更真实感人。
影片的成功,在于人物的"塑造上栩栩如生,很接地气有生活味。在人物上,再现了人性的自私贪婪,也有人性的善良美好,有的贫困户好吃懒做、居心叵测,有的村干部贪权恋权、不思进取。通过描绘李双红、周富贵、周大奎之间尖锐的矛盾冲突,精彩的情节演绎,个性鲜明的人物,使电影更加的贴近生活,感染观众,激励人心,得出了精准扶贫中扶贫得扶志和智。
在公司推行的“两长五大员”和“四联五服务”的平台下,作为班组工会组长的我,首先应该以身作则作表率,并通过精准查找存在问题的根源,通过扶“志和智”,实行差异化内部管理和帮助,利用先进员工引领落后员工,带领全体员工共同进步,确保圆满完成事业部下达的各项任务。
驻村故事告诉我们住村以后,只有付出真情真意,才能与百姓建立真挚感情,只有建立真挚感情,才能心甘情愿地为他们付出。

扶贫路上好支书电影观后感锦集70条


《驻村故事》
桐梓县新站中学教师聂常跃做起事来风风火火,说起话来温文尔雅,黑里透红的脸上留下岁月的痕迹。2001年,聂常跃师专毕业,就开始在新站中学从事教育事业,躬耕于三尺讲台,一门心思扑在教学教育上,把身心献给了那一双双包含渴求眼睛的学生……
2015年,县委县政府掀起万名干部下基层深入开展精准扶贫帮扶活动,只是一名普通人民教师的他,带着青春的激情与梦想,响应号召,到农里村任第一支部书记,开始了人生的新征程……
一个产业解决50余群众就近务工
在新站镇农里村中心组大面坡石榴种植基地,新栽的石榴苗在深秋小雨的滋润下茁壮成长。村民们望着漫山遍野的石榴苗,总是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以前在外打工,现在因有了这基地能够就近务工的村民有感而发:“以前都是舍家弃口的在外面打工,现在在家门口也能当工人,何必再东奔西跑的呢?这还得感谢聂老师、聂书记啊。”
村民们口中所说的聂老师、聂书记就是新站中学的老师聂常跃,现在任农里村第一书记。他上任后,在走村入户深入调查中,发现农里村中心组大面坡这片土地虽然撂荒了多年,但土质肥沃,如果种植适当的水果,将会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
他把这一想法告诉了同学赵平,赵平的父辈就是依靠种植而成为该镇首个万元户的,耳目渲染的赵平也因此有多年的种植
在基地上做工的该组村民王先良告诉记者,他有二十余亩土地,由于人少忙不过来,已撂荒了多年。现在,他将土地流转出去,自己又在基地做工,每天基地管吃三顿饭,还有70元的工资,又照顾了家庭,真是一举几得的好事。真感谢聂老师、聂书记!是聂书记深入实际,才有了我们村今天的发展。据了解,现在这片土地就解决了该村中心组、宝山组、磨刀组、农里组50余群众就近务工。
主动融入才能受老百姓欢迎
“我当初决定到村任第一书记最担心的问题,就是如何让群众认同自己。”提起自己决定驻村时的想法,聂常跃感慨良多。是父亲“只要你不存私心、不想捞钱,你就能干好,就能得到群众的信任”的话语鼓励了他,坚定了他的决心。所以,他随时在告诫自己:“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来踏踏实实为群众做力所能及的事。”

扶贫路上好支书电影观后感锦集70条


聂常跃告诉记者,种植老板算是找到了,接下来流转群众土地的事才是最棘手的事儿。别看这些个土地,平时在那里撂荒着,杂草横生,但谁如果有事没事的去动动,对于“土地就是命根子”的群众来说,那就不得了了。又加上现在大多数人都外出打工去了,联系都成问题。但聂常跃始终相信,群众是淳朴实在、是通情达理的。父亲那句鼓励的话语再次在他耳边响起,现在就看自己工作做得怎么样了。
说干就干!15天中,聂常跃从镇上骑着摩托车到距离十多公里的农里村中心组大面坡来回跑了20多次。他白天深入农户家中做工作,晚上拖着疲惫的身躯到家顾不上休息,又开始联系外出务工的人员,不厌其烦的做群众工作,讲解土地规模种植才能产生经济效应,讲农户流转土地后产生的多种经济效益,讲产业带动会给地方经济带来拉动效应……摩托车骑坏了三次,电话费花费了不少。功夫不负有心人,15天过后,该组50余户农户全部高高兴兴的签订了土地流转协议。聂常跃悬着的心才放下了。
现在该基地上做工的王勤开心地告诉记者,当初聂书记在做工作时讲的“农户流转土地后会产生多种经济效益”“产业发展会给地方经济带来拉动效应”这些话都变成了现实。我们相信,有镇党委政府的为民情怀,有这样为家乡父老乡亲谋事干事的支书,有大家的辛勤付出,我们这片土地一定会产生经济效应的。
群众心中有杆秤
聂常跃任该村第一支部书记后,就以“勤走访、勤记录、勤办结”为要求,通过建“驻村台帐”、记“民情
赵久元是该村中心组村民,家有年老的母亲和年幼的孩子,他家房屋是几十年前篱笆砌筑的,早就摇摇欲坠了。这么多年来,他年年被纳入茅危房改造对象,但都因为自己自筹资金不足而望洋兴叹。
聂常跃在走村入户开展精准扶贫遍访活动中,了解了赵久元的实际情况。该基地成立后,聂常跃就请赵久元到基地上当管理,每个月工资1000元。同时,赵久元还可以在工地上做工,每天70元工资;并请他的妻子为工地上做工的工人煮饭,同样是每天70元的工资。
现在,赵久元一家人生活也解决了,每个月还有5100元的收入,因为有了经济来源,他们一家人对生活充满了新的希望。赵久元很开心的告诉记者,他现在也可以实施茅危房改造了。

扶贫路上好支书电影观后感锦集70条


最令中心组的村民兴奋的是:因为有了这片种植基地,他们组到木耳厂之间的断头路就能打通,就能连接“一事一议”时修的通村油路。这样,他们组就可以和210国道线连接起来。在聂常跃的带领下,这条7公里的断头路已经挖通了4公里,想到以前梦寐以求的事儿就要变成现实,村民们就会情不自禁的`想起他们的第一书记聂常跃。也会自然的哼起顺口溜“他来农里三个月,各项成绩看得见。连心道路正在修,村民心里乐悠悠。石榴基地在给力,致富路上不用愁。群众心中有杆秤,喝水不忘挖井人……”
“驻村帮扶工作,关键在一个‘实’字。农里村驻村第一书记聂常跃真正做到了脚踏实地摸村情,实心实意谋发展,在帮扶上,定实招、出实力、办实事、求实效。群众看到驻村帮扶干部真心干、实心帮,自然就举双手赞成,就会和你打成一片,哪有干不好的事儿呢!”对于聂常跃的驻村帮扶工作,该镇党委书记梁水平谈出了自己的想法。
《驻村故事》观后感二:
今年26岁的藏族女孩陈林拥宗,是一名在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八宿县同卡镇俄觉村驻村的大学生村官。她喜欢笑,笑起来很甜,接受采访时,几乎每次回答问题前,都会露出甜甜的笑容,但是这个爱笑女孩子的驻村工作生涯,却是伴随泪水开始的。
驻村没几天,陈林拥宗大哭了三次。
第一次哭,是2012年8月赴任路上。陈林拥宗虽是个藏族孩子,但她12岁就考上了西藏内地班,之后在天津念了3年初中,又在南昌念了3年高中,最终考取了华南理工大学。大学刚毕业,在城市生活10多年的陈林拥宗对工作充满热情,但让她万万没想到,自己即将工作生活3年的俄觉村路况会这么差,一路坑坑洼洼、磕磕绊绊,一走就是近一天。路上,她忍不住哭了。当时,不放心女儿陪她一起去的妈妈并没说什么,但第二天早上要离开时,妈妈哭着说:“孩子,要不咱别干了,辞职回家吧。”
倔强的陈林拥宗并没有退缩。送走妈妈,擦干眼泪后,她决心一定要把驻村工作做好。但第二天,意外的状况又让她哭了鼻子。“那天,我起了个大早,想烧水做酥油茶给同事们喝,好让大家对我有个好印象。”但让她没想到,条件艰苦的俄觉村至今生火都是用牛粪,而点燃牛粪对她来说,简直完全不知道门路,整整半个小时还是没有点着。想想自己学习一直名列前茅,老师同学都大加赞赏,母亲也以自己为骄傲,但这种自豪感、优越感却在这堆久久未能点着的牛粪中荡然无存,陈林拥宗的眼泪又忍不住了。

扶贫路上好支书电影观后感锦集70条


很快,陈林拥宗又哭了第三次。到村里没几天,村干部带着她挨家了解情况。村里有一家孤寡老人,兄妹三人视力都极其不好,最小的妹妹72岁了,戴上眼镜才能勉强看见东西,她也是家里唯一的劳动力。哥哥和姐姐基本看不见东西。兄妹三人非常贫穷,住的还都是土坯房。见此情景,陈林拥宗忍不住掉下眼泪,当即就把自己的钱全部拿了出来,送给这家人。她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帮助这家人。没多久开始秋收,这家的妹妹来到村委会,提出能否让村里派些人手帮助她家收一下庄稼,这事就落在了陈林拥宗的肩上。在众多村民帮助下,仅用了一天时间,就收割完了庄稼,3位老人当时感动得直掉泪。
慢慢地,陈林拥宗适应了俄觉村的生活。村民的质朴善良深深打动了陈林拥宗,她也用自己的真心付出获得了村民的信任和尊重。说一万句空话,不如做一件实事。很快,一次“修”手机的经历,让陈林拥宗一下成了村里的“名人”。“2013年1月的一天,一个村民拿着一部手机慌慌张张跑来问我,有没有人要去昌都或县里,他的手机突然就打不通电话了,要拿去修。我拿过手机一看,原来手机设置成了飞行模式,我立即给他调成了标准模式,告诉他,手机没有坏,只是设置出了问题。”当这位村民拨通儿子的电话时,他用一种不可思议的眼神看着陈林拥宗,继而向她竖起了大拇指。
从此以后,不管是手机出问题,还是家里电视信号不太好,或者是新买的洗衣机不会用,村民都会过来找陈林拥宗帮忙。渐渐地,村民对陈林拥宗越来越信任。有人生病了,都会找她帮忙看看该怎么治疗、该吃什么药。家里的小孩作业遇到不会的题目,也会拿着作业向她请教。现在村里人都亲切地称呼她为“陈老师”。
作为村里第一个大学生村官,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不断告诉村民,上学念书是一件重要的事情,甚至会改变人的命运,必须要重视教育。在她的影响下,很多村民都开始主动让自己的孩子上学,这在俄觉村是从未有过的现象。
20多岁正是花季少女,每次请假去市里洗澡或者购买生活用品时,陈林拥宗都会碰到在市里工作的同学,望着他们穿着当季最流行的服装、梳着时尚的发型,而自己身上却只有因长年烧牛粪而熏染的牛粪味时,心中不免产生种种羡慕。但想到村里几百名群众对自己的信任与支持,陈林拥宗就觉得这一切值得。

扶贫路上好支书电影观后感锦集70条


当被问及为什么毕业之后一定要回到西藏,陈林拥宗毫不犹豫地回答,是因为心怀对祖国多年教育培养的感激,是因为自己对家乡深深的爱恋。“我的家庭条件并不是很好,如果没有国家的培养,我也不会念这么多年书,还一直受到很多人额外的照顾。我很感激,也不断告诉自己要知恩图报,好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能为家乡的人民尽到自己一份力量,我感到很幸福。”
今年8月,陈林拥宗的驻村任期即将结束。当被问及还有什么心愿时,她又露出了微笑:“我唯一的心愿是想帮助那3位孤寡老人建一座新房子,我已经请专业人士算了,大概需要15000元左右,我打算向一些基金会求助筹措资金,争取让老人们在有生之年住上宽敞明亮的新房子。”
3年的驻村,让陈林拥宗成为一名能够与群众打成一片的人民公仆,成为一个吃得了苦、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的年轻基层干部。她先后两次被自治区、昌都市评为优秀驻村队员。
像陈林拥宗这样的驻村干部,目前在整个西藏自治区有数万名。仅自治区、地(市)、县(区)、乡镇四级联动派出的第四批驻村干部就有两万多名,这些驻村干部进驻5465个行政村(居委会),实现驻村(居委会)工作全覆盖。他们与各族群众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完成好建强基层组织、维护社会稳定、拓宽致富门路、开展感党恩教育、办好实事好事等重点任务,夯实了城乡发展稳定的社会基础,确保了农牧区稳定。 
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会有不少感想吧,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
在鄂西武陵山的一个村庄,因山路不通,村民出行受阻,发展受限,生活贫困。为了实现有路的梦想,除了政府拨款,村民们慷慨解囊,贫困户山根把唯一一头猪卖了,捐出800元;大家花了一年时间辛苦挖出的路基,被一场山体滑坡毁于一旦,大家伤心顿足之后继续苦干……这正是电影《村路弯弯》里打动我的剧情。
在修路过程中没有一帆风顺。我看到了村支书王光国带领村民在绝壁上修路的艰辛历程;看到了村民为修路关掉自家养猪场的决心;看到了突如其来的暴雨冲垮了驳岸,村民为了修路不畏挫折,勇往直前的毅力;与其说是修路工程,我觉得这更像一个筑梦工程。

扶贫路上好支书电影观后感锦集70条


路,是经济腾飞的`基础。“要想富,先修路”是个亘古不变的事实。影片中,村民在“愚公支书”王光国带领下,克服重重困难,开山凿路。路的建成使该村发展起了特色产业、农村物流、旅游开发、农家乐、“网购热”在村子里兴起……公路的建设为当地百姓脱贫致富插上了翅膀。然而,为了修路,奋战在一线的建设者们饱受风吹雨打,风餐露宿。
作为一个铁路人,我在影片中仿佛看到了铁路建设者的身影。建国初期,襄渝线的建设过程也同样像一部历史史诗。铁道兵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在此期间,牺牲无数。傲人的成绩总离不开建设者们的实干,在今天有更多数不清的感人故事。铁路建设者们在冻土上,在氧气稀薄的高原地区建设出青藏铁路;在地势落差极大的地区修建西城高铁,破解了千年“蜀道难”的问题;在中国极寒地区修建哈佳铁路,独具匠心的设计使动车适应了不同的气候的温度;扶贫专列在全国落地开花……
在建设者们的辛勤耕耘下,一条条畅通的路,把一个个偏远村连接在一起。像一根根线串起了散落的珍珠。它承载了百姓脱贫致富的梦想。村路弯弯,铁路长长,中国广袤的大地上,正传诵着一个个因路而变、因路而富、因路而美的动人故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