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文库精选

反垄断斯坦福电影观后感聚集

2022-05-26 来源:百合文库

反垄断斯坦福电影观后感聚集50条



大国崛起根据历史事实描述了自15世纪开始,500年的时间里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九个国家相继称霸世界,成为超级强国的历程。
《大国崛起》系列之美国
如果说有人问我:“你最想在世界上哪个国家工作?”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他是美国!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上,老师给我们放映了一部纪录片--《大国崛起之美国》,影片描述了美国从一个殖民地到一个独立的国家,再到现在的世界超级大国的过程。影片平淡而真实,没有多大的跌宕起伏,个人观点也不多,可以说是原生态地向我们展示了美国崛起的全过程。看完影片,再对比中国,我有很深的感触。
影片大概是以时间为主线,先记录了英国对当时属于殖民地的美洲大陆增加税负,从而使矛盾激化,引发了人民的反抗,最终爆发美国独立战争,13个州签署《独立宣言》,标志着美国的成立,这里主要介绍了华盛顿。之后又记录了美国历史上的又一大战争--南北战争,记录了奴隶制在美国的湮灭,简单地介绍了林肯。之后又介绍了美国自西向东扩展领土,照搬欧洲技术,鼓励创造发明。还介绍了奥兰多•罗斯福反垄断,富兰克林•罗斯福新政,还有两次世界大战对美国发展的影响等。
以上是影片的主要内容,下面我谈谈我自己的感悟,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作为现实主义者的我,看到了美国现在的强大,更看到了中国的落后。
美国人虽然是罪犯的后裔,但美国人却并未因此而自卑过,相反地,他们用行动证明了历史虽可耻,但他们却可以创造新的辉煌历史!众所周知美国是一个好战的国度,在二战中,美国凭借其进退自如的地理优势,频频参战,从中捞取利益,而其损失,无疑是小之又小的。两次世界大战,对于世界其他国家来说是一次劫难,而对于美国来说,却成了一次天赐的发展良机,之后的美国,跻身于世界大国之列。而这一点,本人觉得对中国是非常有借鉴意义的,因为,从历史的角度,战争永远不会消亡,这世界永远会存在利益纠纷。并且随着人口的暴涨,更会加速世界第三次大战的到来。故中国作为军事强国,亦应紧抓机遇,勇居世界头号强国之位,引导世界的发展!

反垄断斯坦福电影观后感聚集50条


再者就是美国竟把保护专利权写进了宪法,由此,足以看出“创新”对美国的重要。美国由照搬欧洲技术到后来的自主创造发明,确实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这里
不是简单的量变而引起的质变,而是美国的政策所向。美国抓住了工业革命的时机,鼓励自主创造发明,这点燃了全体人民的创造热情,很喜欢影片中的那句话“专利制就是将利益的燃料添加到天才之火上”!再反观中国,“创新”是什么?“创新”只是一个潮流的词汇而已!以本人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本人是学物理学的,世界上的绝大多数用品都是由物理学家发明的,然而,我现在所能做到的实验却是连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学生都不屑于去做的!没有大量的投入,何来质的转变。如果中国只是更多地倾向于借鉴与复制外国科学技术,教育模式等等,那么中国的命运定然会是永远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走。为什么美国远远走在中国前面,因为它的所有发展模式都是创新的,并一直在寻求更好更快的模式,而并不会去模仿其他任何国家!所以中国应该走的路线是孤独的,特立的,不应仅限于社会主义或资本主义。
原则固然重要,但当原则阻碍了利益的获取的时候,那最应在做的不是坚持原则,而是改变原则 ,去适应发展所需。世界本不存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更无所谓孰优孰劣!正如“美国精神”一样,敢于做他人不敢做之事!既然中国曾如美国一样,是世界的头号强国,并且是历史维系最久的头号强国,包括经济,军事,技术等多方面!那么,中国为何不可能再次成为世界头号强国,不能再次成为聪明人最多的国度?!只要我们如美国一样不断地改变自我,发掘每个国民的积极性,不局限于任何的框架当中,中国跃居头号强国的日子并不会太远!永远不要以人口基数大限制经济增长为籍口,因为没几个国家的人口密度比日本大的,但人家是却第二大强国!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说不可能,我们要做的只是要不要去创新与进步,同时强大!所以说中国应该投入更多的资金用于支持和奖励发明与创造!
最后,我知道我的观后感很多人都是敢想不敢言的,但我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中国的强大才是我想看到的结果!正如我们现在再看《大国崛起之美国》,我期望在我有生之年,能听到世界上的人都在看《大国崛起之中国》!

反垄断斯坦福电影观后感聚集50条


《大国崛起》系列之美国观后感二:
大国崛起之美国篇分为了两集,新国新梦和危局新政。对于纪录片的具体情节已不必赘述,以下所写乃是观看该片后对于美国文化的些许片段的思考。
提到美国,我们会联想诸多,诸如美国梦、自由女神像、Michael Jackson、Hollywood、NBA等等。如今,美国元素正如潮水般涌入中国,年轻人对美国更是推崇备至,无限向往。我们打小就知道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家,但我们同样疑惑于既然是如此年轻的国家,又怎么会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变得这般强大,到现在我渐渐感觉年轻正是这个国家的优势,没有历史沉淀的同时更没有历史包袱,这给了美国人充分的发展空间,因为无论怎么做,他们终将创造历史。而我们自己却时常嘲笑别人是没有历史的民族,夸耀自己的民族有多么深厚的历史底蕴,殊不知历史给我们这个民族带来了多少的伤害,每一次王朝的更迭无不是建立在人民流血牺牲的.基础上的,频发的战争使人民苦不堪言,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故事我们已不知听过多少次。而两千多年的封建思想更是禁锢了一代又一代人,甚至在辛亥革命之后都能发生袁世凯称帝以及张勋复辟这样的闹剧,而军阀(实际上的“土皇帝”)割据混战更是达到数十年之久,可见封建思想对民众毒害之深。
如果一味追怀属于历史的荣耀,我们必将停止不前,这样的教训实在是太多,自明清开始我们的科技发明一直停滞不前,渐渐落后于西方,我们发明了指南针和火药,而西方列强却靠着指南针驾驶着军舰用火炮轰开了天朝的国门,此时的贵族们也许还在观看缤纷的烟火。
谈及美国无法回避众人皆知的美国梦,这在众多的电影中都有所体现。美国梦是一种理想,一种情愫,无数世界各地的人涌向美国,希望在这个机会众多的国度获得成功。事实上这些移民大都得以成功,因为他们足够勤奋。因此美国梦还包含着进取独立的精神。
我觉得美国最值得推崇的是其科学技术与教育。人类工业史上的诸多发明均来自美国,有我们熟知的生产线、飞机、电灯、电话、计算机等等。在20世纪策划了著名的三大计划即曼哈顿原子能计划、阿波罗登月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在科学研究方面,美国学者获得了大量诺贝尔奖。我们国家已经是世界制造业中心,现在正在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而这一过程无疑是漫长的,所以重视科学技术显得尤为重要。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大量人才,在美国,教育制度尤为完善,教育发展水平,尤其是高等教育水平极高,有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大学,诸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加州理工学院这六所高校每次的世界大学排名都能进前10。美国的其他许多院校也有很强的竞争力,在世界排名前500大学中,美国占168所,前20名中,美国占17所。

反垄断斯坦福电影观后感聚集50条


每年都有许多世界各地的大学生慕名前来深造。而在中国,虽然教育体系比较完整,但关于教育制度弊端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教育制度的改革也已进行多次,却没能得到理想的结果。至于高等教育,中国的高校虽多,但真正有竞争力的却在少数,大学课程难以联系实际,使得学生面向社会时普遍面临众多困难,因为他们在大学根本学不到多少有用的东西。
美国文化的主要内容是强调个人价值,追求民主自由,崇尚开拓和竞争,讲求理性和实用,其核心是通过个人奋斗、个人自我设计,追求个人价值的最终实现。美国公众注重成就,仰慕英雄,有深厚的成就崇拜和英雄崇拜的心理积淀。美国人有很强的成就意识。成功是所有美国人的追求,是诱人的前景,前进的动力。他们坚信,一个人的价值就等于他在事业上的成就。一些事业有成的企业家、科学家、艺术家和各类明星,成了新时代的英雄。他们个人奋斗的过程和结果,成了社会文化价值取向的参照系,父母教育子女的活教材。
如何成为大国,或者说大国之谜是什么,单一的因素肯定是错误的,应该有很多的因素,诸如要有凝聚力,重视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善于学习但决不简单模仿。
成为大国后,大国间的较量说到底是国民素质的较量,是人才的较量。我不相信所谓的中国人的劣根性,那是对自己盲目的否定,是妄自菲薄,只能说我们的国民素质亟待提高,而途径是唯一的,那就是注重教育,培养真正的人才。
大国崛起是一部难得的好片,关于大国的讨论永远也不会停止,至少在国家这一概念消亡之前不会中断,而我所希望的唯有中国真正的崛起。 
01
看完其实会失语一阵。
的确就像是电影最后部分,“狱警”陈述的那样:我只是想做一个我的小实验,试试看语言对待到何种地步人类才会反抗说“no”,但是没有人阻止我。
Micle对zimbardo说,我们也成了实验的一部分,如果我不是那么崇拜你,崇拜权威……
的确是这样,当个体作为个体而存在的时候,价值判断始终会盘旋在心里,决定权在自己手中,黑白对错由自己掌握做与不做。但或许真的是那句话,“人性经不住推敲”,内里是否一直存在恶的因子,于是一旦有一个强过自己的权威站出来“施压”,于是“我”就可以“被迫”地去向更弱小的群体施压——因为“我”也是被逼无奈,你们要怨就怨这个实验选择了你们吧。

反垄断斯坦福电影观后感聚集50条


这个论调,好像在战争中的屠戮者当中无比受用,同时传销好像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了解这类实验真的很有必要,万一遇到了,你至少有个明确的概念提醒你不要陷进去)。
忍不住,我会想,如果我遇上这样的事情呢?我会沉迷在被迫赋予的角色当中无法反抗吗?我无法反抗的,是权威,还是自己的“入戏”?好比是盗梦空间中分不清现实与虚幻的茉,最终是否会被植入一个小小的念头,然后一发不可收拾,继而一跃而下?
不能停止内心的质疑和嘲讽,尽管它们带来的痛苦也不少,然而相比起被植入一个念头无法自拔而言,质疑与嘲讽带来的尖锐利刺掌握在自己手里,向内或向外亦或是雪藏,由自己而定。
所以好像,那些“老子天下第一”的人这样看起来好像比较稳没谁的权威干扰的了自己,内心硬得一批啊。。。从未入戏,于是毫无内心波动。就像418,清清楚楚知道,只是一场实验,并且是一场可以质疑的实验。
02
在很多心理学和社会学著作中看到这个著名的监狱实验,今天来一探究竟,不管整部影片还原度有多高,我想它想传达给我的就是对环境的思考以及如何理性的做自己。观看影片的时候总是不自觉的把那个监狱情景与自己的学校联系在一起,统一的校服、严格的班主任和那些不敢反抗的惩罚。初中的时候班主任叫我给她洗碗,语气就像是命令,当时我的内心是什么情况,我只是她的`学生而已。有人提到了军训,在那个没有接受太多教育,更没有任何社会阅历的年纪,没有经过丝毫的考虑就一味的服从教官的命令,甚至是不尊重的对待。凭什么笑一下就得做俯卧撑,凭什么一人违反规定一个班的人都要一起受罚,如今我不奢求改变那时的环境,只是如果当时困惑的我能得到某个人一句解释,告诉我要与自己的环境保持一个距离,我想我自己会少一些麻木和冷漠。
这部电影让我想到《肖申克的救赎》,恐惧使你成为囚犯,但希望使你自由。针对这部电影,这句话可以改成麻木和妥协是你成为囚犯,但审视自己的生活使你重获自由。
这个实验带给那些试验者的创伤也许是永恒的,实验之外那些不能由我们选择的环境仍旧在影响着我们。苏格拉底说过: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

反垄断斯坦福电影观后感聚集50条


看完影片我想告诉自己,在我可以选择时,要极力争取更好的环境,在不可选择时,请让自己与环境保持一定距离,时常审视自己的内心,注意那些改变。
03
前几天在课堂上看到的电影,下课铃响仍意犹未尽,回去自己找来下了看,越看下去,心越揪成一个点。人性的弱点完全赤裸地暴露在这所改造的监狱里,与2093号人性的光辉对比更显得扎心。每个囚犯个体都被剥夺了基本的人权和自尊,无着内衣物,逼直男在众人前与另一囚犯表演后入的把戏。可是最令人心寒的是,仅有两名囚犯表达了近乎疯狂的反抗,一名冷眼绝食抗议,其他人或违心,或入戏太深,依旧尊称并屈从于那些日夜对待他们身心的那些Mr. Correctional Officer(纠正警官)(在素来讲究人权观念的美国尚且如此,很难想象无人权意识地区会是怎样一番景象)令人感到揪心的地方很简单,那就是他们是无罪的和他们正接受着专属作恶者的制裁之间造成的心理上的不公。其实这个实验真的很残酷,它的结果是令人震惊的,而津巴多他仅仅想研究监狱情境对囚犯和狱警这二者造成的心理影响,我觉得这未免会对小白鼠造成不公,他们始终是人类。
不过,人的心理是很复杂的,一个实验里,变量并不好控制,这些囚犯本是乖乖上学的男大学生,无犯罪记录,所以他们在面对严酷的监狱环境时,就不会有“我活该,有罪当责罚”这样类似的内疚感,相当于平白无故大大增添他们的罪恶感,按理来说这样也就更深地会激起人的心理抵抗,但是现实居然不全是这样,至少很大一部分不是。当然还有更加多的其他因素考虑,知乎上津巴多本人的叙述里有很多,我在这里只说我认为的不可控变量。
04
首先感谢导演,使得这部"路西法效应"的电影被重新拿出来拍。
人性本恶
进入正题,一般认为的,进入一个环境后环境会改变人。从始至终我都有另一个想法,初衷不同但熟路同归。即是,人都具有人性,或者说本性或者说动物性,形容词不是重点。重点是,脱离了束缚以后,会回归本性,说到底就是人性本恶。
但是不是说没有法律的束缚,人就会作恶。答案是肯定的,但不是每一个人,关于这一点。以前听过一个很形象的例子。说,人的脑子里住着一个爱因斯坦和一只虫子。虫子代表本性,爱因斯坦代表理性。虫子会让你饿了就吃,得到同样结果的前提下能偷懒就偷懒,付出少索取多,以利为先。爱因斯坦会告诉你要承担责任,获取自己所应得的,万事不要以利为先。以电影为例子,一开始收不住的只有一个胡子渣渣的男狱警,别人问他是否是有人告诉他可以这么做,他回答道没有我们就是最高权威。之后,渐渐出现第二个第三个路西法。原本爱因斯坦站上风的人渐渐让虫子爬到了爱因斯坦的头上,这现象也印证了破窗效应。

反垄断斯坦福电影观后感聚集50条


斯坦福实验可能只是个特例
每个了解斯坦福监狱实验的人估计都多多少少会有疑问,是否只是狱警刚好太坏。关于这一点,我觉得答案是不可否认的。如果换一批人可能会如菲利普教授一开始猜想的那样,会是个很长很无聊的实验。也可能会出些状况,但至少坚持下2个礼拜。结论是:缺少足够的样本来支持,是否斯坦福监狱实验是否有可重现性。
囚犯号码,第一天,菲利普看到某扮演囚犯角色的人写信的署名写了自己的囚犯号码,说:这才第一天,实验将会变得很有意思。他是在暗示,已经有一名学生进入的角色。而进入角色这个关键词要充斥了整个实验。笔者觉得进入角色是停止思考的表现,从拒绝思考开始,失去自己原有的个性。
假释会议。每个人囚犯轮流被带进会议室,每个人用自己的各种借口要求假释,脱离这场实验。重点在于,理由并不是扮演狱警的学生多么离谱,而是生病需要看医生想出去过生日等等。整理一下情节就知道,因为狱警的离谱脱线,导致囚犯生不如死,但是囚犯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而是找各种接口想假释。证明了所有的囚犯都进入的自己是囚犯的角色中。
黑人教官的离开。在"欺负"了之后第一个离开监狱的囚犯学生后,个人要求退出实验,在电梯前丢下一句话,我刚才对他做了这么可怕的事而我当时居然还乐在其中。你无法杀死自己脑子里的虫子,爱因斯坦打个盹,虫子就会爬上脑门。
牧师。牧师询问每个人名字的时候,已经只剩下了囚犯号码。
终止。关于菲利普宣布终止后面无表情的学生们,有一个非常合理解释。从假释会议可以看出囚犯已经接受了自己收到不公对待是正常的这件事。而宣布终止的一瞬间,其实囚犯和狱警都还在自己的角色中。讨论区里有人问为什么终止后没有囚犯殴打狱警,答案显然是不会殴打狱警。因为实验本身并没有任何规则约束无法殴打狱警。当然,当他们回过神来,跳出角色以后,会殴打对方也说不定,但至少在电影中,当时的状况下,他们还沉浸在自己的角色中。
我们每个人都是路西法
学校欺凌。听到的最多的借口是:如果自己不参与欺负别人的集团,自己就会被欺负。可以解释为进入一种欺负与被欺负的"监狱"中,在电影的第二天,囚犯的学生也提到过后悔作为囚犯,作为狱警会轻松很多。

反垄断斯坦福电影观后感聚集50条


DV(家庭暴力)。白天在外面当孙子,晚上回家那自己身边的人出气。现代人,对陌生人客气,对自己身边的人苛刻的现象。多到让人光想到就会叹气。顺带一提,现代的DV不光是男对女,暴力也包括语言暴力。
踢猫现象。白天在公司里是个好好人,下班以后,去饭店的时候对服务员呼来唤去,在家里对至亲恶语相向。在服务业中,觉得只要付了钱了,就应该什么都听自己的。
别让爱因斯坦打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