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文库精选

卢沟桥博物馆的观后感整理

2022-05-27 来源:百合文库

卢沟桥博物馆的观后感整理100条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坐落在北京丰台区卢沟桥畔宛平城内,距市中心约15公里。下面是相关的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观后感【篇一】
10月2号,我和爸爸还有奶奶去了卢沟桥抗战纪念馆参观。那里天气晴朗,风和日丽。我们经过安检后进入了纪念馆。
从1937年7月7日,随着卢沟桥畔的第一声枪响,中华民族开始伟大的抗日救国战争,到1945年9月9日,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在这场历时8年的抗战中,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重大贡献。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形成了真正战胜日本侵略者的无坚不摧的力量源泉。杨靖宇、佟麟阁、左权、张自忠…。。国难当头,英雄辈出。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牺牲时,年仅37岁,东北抗联将领杨靖宇牺牲后,日军发现他的胃里只有枯草、树叶、和棉絮,没有一粒粮食。可以说,没有数不清的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为国奉献的崇高精神,中国抗战胜利是不可能的。
今天,我们应当谨记团结奉献的抗日精神,不忘国耻,缅怀先烈,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锻炼身体,把满腔爱国之情化为发奋学习和工作的动力,长大保卫祖国,建设祖国。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观后感【篇二】
昨天上午,我校一行十九人来到了“七七事变”的爆发地卢沟桥畔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参观,这里陈列了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许多珍贵资料、照片、用品,当我们看到那血腥的"场面时,看到我们的无辜同胞在日本帝国主义的屠刀下成为亡灵时,心中的愤怒与强烈的民族感犹然而生,千百万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民为了保家为国,为了不当帝国主义的奴隶,为了今日的幸福生活,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愤然反抗,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篇军民共唱抗日金曲。
这样的教育活动对我们的触动太大了,作为一名小学教师,看到这些惨不忍睹的画面,心中起伏是可想而知的,我要通过各种形式让我的学生们知道,我们的安定幸福的生活是来之不易的,如今我们伟大的祖国能够强大起来,能够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能够去除东亚病夫的名字,是我们全体中国人民积极努力,奋力拼搏的结果,我们只有掌握了知识,掌握了本领,才不会挨打。

卢沟桥博物馆的观后感整理100条


今年,我们国家就要成功举办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了,通过现在的火炬传递,我们就可以清晰地看到,世界上有很多的人都不希望我们中国强大,都在破坏我们中国在世界上的良好形象,我们有很多的有识之士,都已经加入了反对这些反华势力的队伍,正在用有力的手段与这些势力奋力抗争,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做好我们的本职工作,教好我们的学生,告诉他们: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努力学习,掌握本领,将来为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把我们国家建设得更加强大,更加富强!
参观九一八纪念馆
参观九一八纪念馆内蒙古包头一机三小四二班纳仁高娃经过几天的奔波,我们来到了东北沈阳,参观了“九一八”纪念馆。
九一八纪念馆是一座长长的石窟,里面讲述了七十四年前的一段历史,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本侵略者侵占我东三省,炸死了张作霖,引起了少帅张学良的抗日决心。我通过照片,文物,光电片看到,日本侵略者在东北犯下了滔天罪行:平顶山的居民被无原无故的活埋;七三一部队的残酷迫害;白色恐怖下的东北被折腾的血痕累累。东北人民抗战十四年,终于结束了抗战,赶走了日本鬼子,结束了这些可怕的生活。
出了九一八纪念馆,我心情很沉重,一直在想:如果我们的国家强大了,还会遭到日本的践踏吗?不会的!振兴中华,人人有责。
唱不完的凄凉的太行山,松花江、长城长;数不尽的灭绝人寰的屠杀,实验和入侵。起伏在,原是平静安详的东方的土地上,在黄土的灰暗中传来一阵阵警笛。一切的一切,都从那一天起?那一天,在东北,九一八!
昨日,上午,
今天,我又一次抬头,看看天空,现在是日出时候,天空如染血,一切都在沉默。说不尽的故事,是说不尽的灾难,仿佛,我又看见,疯狂的太阳在吞噬每一寸土地,燃烧的岛国四处放火,中国,这个悠远而又安静的国度。此刻接受了撒旦的洗礼。天空的白云朵朵霎时化作敌机架架,投下一颗颗罪恶的炸弹。一个孩子,他稚嫩的身体平铺在黄土地上,他是一个女人的孩子,千万儿童的缩影:嘴角流出一缕鲜血,而胸前已为弹片洞穿。手无力向上伸前,眼茫然的看着天,天空。一个个“太阳”在狂笑。“为什么?”为什么?一个孩子,会发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一个生命这样被剥夺,为什么?一切美好之花瞬间凋落,为什么?

卢沟桥博物馆的观后感整理100条


东方,太阳已升起,红色的黎明照亮了黑色的夜,太阳发出万丈光芒,抚慰着受伤的大地。天空,不再灰暗;太阳不再血红。几只白鸽飞过,大地依旧安静。历史作证,我们赢了。昔日,穆旦在路上踟
九一八纪念馆观后感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是一座让我们不忘过去,铭记国耻的博物馆。
1931年,日本侵略者发动的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它作为中华民族的国耻,是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的。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是纪录东北人民深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屈辱历史,也是在中国共产党号召和领导下,东北人民和全国人民一道反侵略、反奴役、不屈不挠的抗日斗争历史。“九·一八”事变,使东北人民遭受十四年奴役之苦的悲惨历史,告诫国民要时刻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活,教育人民“勿望国耻,振兴中华”。
1931年9月18日,是中国最耻辱的一天。当天,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沈阳北大营的中国驻军发动武装进攻,接着对我国东北地区进行大规模的武装侵略。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为了重温历史,我们今天观看的“九一八事件事迹”,让我感触很深。
日本侵略者在东北犯下了滔天罪行:平顶山的居民被无原无故的活埋;七三一部队的残酷迫害;白色恐怖下的东北被折腾的血痕累累。东北人民抗战十四年,终于结束了抗战,赶走了日本鬼子,结束了这些可怕的生活。
纪念馆介绍了“九一八”纪念馆收集的资料图片。一幅幅图片让人看了心惊肉跳、毛骨悚然。有一幅图片展示的是日本侵略者灭绝人性的残害中国人民。还有一幅是日军屠杀中国人民,并把人头挂在电线杆上示众。看着这些图片,我的心在流血,在颤抖。通过资料解说,我还知道了日本帝国主义很早就有侵吞中国的野心,他们制造许多伪证,说中国侵犯了日本人的利益,并向中国挑衅,无能的清政府竟签定了丧国的中日《马关条约》,日本帝国主义还不罢休,出兵侵占中国的领土,发动了卢沟桥事变,进攻北大营。国民党军队7000余人听从南京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惨遭失败,只用了20天左右时间,华北沦陷,日本人占领了大半个中国。他们在中国的土地上犯下了滔天罪行,长白山上焚烧的尸骨、713部队遗留下来的实验室,都是不可抹去的历史罪证。他们毁我家园、辱我民族,掠夺去的是大批奇珍异宝留下的却是死尸遍地、血迹斑斑。

卢沟桥博物馆的观后感整理100条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反抗,不屈的中国人民共产党联合抗日,虽然共产党的武器没有日本先进,共产党员和革命人士也被抓住很多,不过共产党员曾说过一句话“竹签是用竹子做的,但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杨靖宇、赵一曼等等的抗日英雄,就是凭着这种意志、气魄,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历史再一次证明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九一八”事件让我知道了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建设出强大的、富绕的国家才不能让历史的悲剧重演。这部影片更赋予我们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
九一八事变电视剧观后感
电视剧《中国地》说的是:“1931年9月18日,日军突袭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师长熊向本却接到了总部‘撤退’的命令。二营营长赵永志一怒之下,跑回了家乡朝阳县内的清风岭。赵永志的父亲清风岭的`大当家赵老嘎,听说东北军不抗日,日军已攻进了沈阳。赵老嘎急忙去找隔壁村的拜把子兄弟杜二脑袋和许三骨棒商量抗日事宜。三人和赵永志带领村民拦住了撤退的东北军。熊向本奉命撤退本是无奈之举,可不论他怎么解释,民众都不肯放行。赵老嘎更是要求熊向本将队伍的武器交出来,留给老百姓自己抗日。双方顿时剑拔弩张,流亡的地质学者王思恺从中调解,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后,熊向本只好顺势答应。赵老嘎看重王思恺的文化和骨气,强行将其留在清风岭做抗日的军师。从此也陈述了王思凯偶然发现和挖掘古化石的过程......”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清风岭这块“中国地”上的人们,他们都有不可欺,不可辱,勇于抗击日寇侵略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在《中国地》的电视剧中,又一次淋漓尽致地展示给我们。他再次歌颂了我们中国人不受欺辱,勇于奋斗和不怕牺牲的民族精神。我认为:《中国地》这部电视剧,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都达到了完美的结合,堪称是又一部继承和发扬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经典之作。对于我们一些沾沾自喜,不知国土之外还有敌人在磨刀霍霍的人们,有着不可或缺的历史意义和强烈的现实意义。对于和平年代出生成长起来的后来人,更有着特别的教育和启迪。

卢沟桥博物馆的观后感整理100条


《中国地》首先描述了:在抗日战争中,赵老嘎(李幼斌饰)一家为中心的山村百姓,他们不向日本侵略者妥协,誓死守卫清风岭这块“中国地”,一心一意“打鬼子”为主线的故事情节。突出地表现了赵老嘎一家、老二叔和杜二脑袋等中国老少爷们打鬼子,赴汤蹈火在所不惜的牺牲精神。此剧,自始至终热情而又悲壮地歌颂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也展示了统一战线下,国共合作的斗争背景。也从侧面表现了东北民众,坚持了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它是我们重温历史,特别是青年人学习历史,继承前辈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当前,在我国海洋领土主权屡遭挑衅之际,此剧的播出更具有特别的教育意义。
其次,《中国地》讲述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沦陷后,全东北成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满洲国。唯独朝阳清风岭这座小山村还是“中国地”。以赵老嘎为代表的山村百姓坚持斗争,誓死保卫清风岭这块“中国地”。一开始的斗争,他们只是为了一个村寨不受欺辱,不向日本鬼子妥协自发地保卫家乡的战斗;而后来却是在国共两党统一战线的形势下,与共产党合作为抗日战争大局做贡献。在清风岭这块“中国地”上,与日本鬼子展开了殊死的斗争,走向了自觉地为全东北和全中国而斗争的阶段。
再则,《中国地》即是展示人们封闭和开放的小矛盾,由开始根深蒂固的一言堂家长说了算,到接近新事新办,给青年人留有一定的生活空间;也是人们保卫“中国地”和日寇侵犯“中国地”的大矛盾,从只保清风岭一小块“中国地”不受侵略,再到夺回全中国的失地。全剧动态地展示出了赵老嘎等众多人物的思想风貌与独特的性格;又显示了没文化时只为自己,有了文化就会为全中国的思想进化过程。
作为观众的我们,应该在愉悦的观赏活动中,积极主动地去品味,去认知,去领悟和吸收作品中有益于提高我们思想境界和水平的营养。以此不断提高我们不怕艰难,不怕牺牲,热爱祖国的优良品质。以适应国家事业对每一个中国国民,特别是年轻一代人的要求。同时,也可自觉地以此为武器,勇敢的抵制那些有悖于时代和国家、民族的沉渣和废物。使我们的民族永远朝气蓬勃,永远乐观向前。在此,我们欢呼电视剧《中国地》佳作的热播。期待有更多更优秀的影视作品的出现。期待影视剧的作者们,在弘扬民族精神主旋律作品的创作上再创新的辉煌!

卢沟桥博物馆的观后感整理100条


卢沟桥事变观后感
(一)
在"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接着又蚕食华北,妄图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全中国。至1937年上半年,北平的东、北、西三面都被日本侵略者控制,位于北平西南郊的卢沟桥便成了平津通往南方的咽喉要道。
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实现它鲸吞中国的野心而蓄意制造出来的,是它全面侵华的开始。1937年7月7日夜,卢沟桥的日本驻军在未通知中国地方当局的情况下,径自在中国驻军阵地附近举行所谓军事演习,并诡称有一名日军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北平西南的宛平县城(今卢沟桥镇)搜查,中国守军拒绝了这一无理的要求。在日军无理要求遭到拒绝时,竟向中国驻军开始攻击,守桥士兵们以桥上的望柱、栏板为掩体,向敌人射出仇恨的子弹,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从此,中国人民经过了8年的流血牺牲,艰苦抗战,以死亡数千万军民、耗资千万亿美元的代价,终于在1945年8月15日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赢得了民族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奋力抵抗的是中国国军第29军。其中,有一个师长叫赵登禹。他惨死在日军的轰炸之下但他没有倒下,而是站在石狮子旁牺牲的。之前这位师长这样对孩子说:"孩子,如果爸爸没有把鬼子赶跑就已经倒下了,你也要参加抗日志愿军,和我一样杀鬼子!"这使我很感动,因为这位师长不甘心自己倒在鬼子面前,他希望下一代能抗日胜利,赶跑侵略者。让自己的祖国又恢复和平。战士们越战越勇,奋不顾身地冲向敌人,和小鬼子同归于尽。日本人把自己国家的国旗插在桥上,中国战士把他们的国旗砍下来,全都扔到河里。29军的战士们怀着愤怒的心情,英勇杀敌。显现出了中国人的那种不低头折节,不向敌人所屈服的优秀品质。
日本帝国主义早就对中国进行侵略,但中国对帝国主义地反抗从七七事变后才开始,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当时的中国十分弱小,不敢正面和敌人交锋,只是想通过谈判、忍让的方式得到一点和平。想不到日本帝国主义不但没有让步,反而得寸进尺,变本加厉,这便有了后来的七七事变。在日本对卢沟桥一代进行挑衅的时候,中国战士毅然选择了反抗,拿起手中的武器,向小鬼子开火。第二天晚上,战士们怀着同仇敌忾的心情向敌人发起了猛攻,双方一直激战到凌晨,侵占桥头的日军全部被歼,卢沟桥重又回到了中国军队的手中。中国人从此知道了一味退让是丝毫没有作用的,这只能让敌人更加的嚣张,只有反抗才是唯一的`出路!但是,日寇依然不死心,继续向平津一带调集兵力,不断对中国军队发起攻击。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就通电全国,大声疾呼:

卢沟桥博物馆的观后感整理100条


"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号召全国军民团结一致,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
这个故事都告诉我们,一个国家落后就要挨打。俗话说:"弱国无外交",一个国家只要落后,就会被帝国主义所欺凌,只有被宰的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作为战胜,参加了在法国巴黎举行的和会,这时候,中国享受的不是胜利者的荣誉,而是莫大的耻辱。国联向作为胜利者的中国提出了21条不平等条约,其中规定了把德国以前在中国的特权,转让给日本。这就充分说明了一个国家只要落后,他的权益就无法受到保障,只能任人宰割。但在弱小的国家收到欺凌时,选择逃避,是没有一点作用的,退让,只会让敌人更加嚣张,他们永远都不会满足。哪怕国家再弱小,也要和侵略者进行斗争,()只有反抗才是唯一的出路。这样,才能维护自己以及国家的尊严。这使我想起了发生在明朝那场保卫北京城的故事。当时,明英宗亲征,却在土木堡被瓦剌打败,明朝的精锐部队几乎全部阵亡,瓦剌乘虚而入,一举包围了北京城。
这时摆在大家面前的只有三条路,投降,逃跑和反抗。当时的兵部侍郎于谦决定要和瓦剌决战与北京城下。在他的带领下,明军最终取得了胜利,把瓦剌赶出了北京城。
如今中国已经强大了,我们的军事力量也越来越强大了,没有那个国家再来侵略我们。虽然是这样,但我们这一代仍然应该好好学习,把我们的祖国变得更加强大,让和平之光,永照这块大地!
卢沟桥事变观后感
(二)
近日,**小学利用下午午读的时间和少先队活动课组织全校师生在各班级教室观看《红领巾剧场》微电视剧。
据悉,《红领巾剧场》微电视剧以抗战故事,福建抗战英雄为蓝本,共10集,每集10多分钟。包括《卢沟桥事变之王冷斋》《东进抗日——叶飞》《抗日华侨女英雄——李林》等经典抗日故事。
据了解,该校此次大面积地组织收看,旨在积极响应团省委、省委教育工委、省少工委、团市委、团区委的号召,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培养广大少年儿童的爱国主义精神。学生们从这些抗战英雄身上看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一面,并真切地感受到,作为一名中国人,永远都不能忘记过去的英雄!永远不能忘记历史!立志长大报效祖国!

卢沟桥博物馆的观后感整理100条


卢沟桥事变观后感(三)
今天中午,老师组织我们观看了一场电影《卢沟桥事变》。这是一部关于抗日的影片,作为新一代的小学生,我们不能只看到今天的繁荣昌盛,而忘记那昔日的国耻。这是一段每个中国人都不能忘却的历史!影片中那一幕幕动人心弦的画面,那一句句感人肺腑的话语,都令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心中不禁燃起一股莫名的爱国情!
这部影片有许多感人的地方,我就不一一细说了。但有两处地方我却一定要和大家谈一谈。这两处分别是“妙对怒斥日寇”和“古稀老太怒摔花瓶”。不知大家还是否记得这样一个情节:日寇和我们中国士兵同坐一席时,一个日本人拿着一幅上联出场了,那上联便是:“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这在座的人心里个个都明白:日本人这是在借中国的文化侮辱中国人!所有的日寇都大笑起来,为他鼓掌。而中国士兵则个个义愤填膺,却又无词答对。这时,一位老人走到了日寇身旁,那老人已是银丝满头、年逾古稀,但却精神矍铄,说话声音铿锵有力。他挥毫泼墨,写下了十一个大字:“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这幅下联形象得把日寇比作无恶不作的“四小鬼”,真是大快人心呐!这时,日寇一个个瞠目结舌,哑口无言。
这位老人是可敬的,而另一位老人也十分值得我们尊敬,影片中有这样一个片段:华北的最高司令官收受了日寇的贿赂,他们私底下进行了肮脏的交易,真是令人鄙夷和唾弃啊!这时,那华北的最高司令官把收到的贿赂——一只国宝级的古董花瓶给自己的母亲看。他母亲是一位老妇人,年逾古稀,她作了一番慷慨陈词,许多内容我已经记不得了,但老妇人那充满正义的表情却已铭刻在了我的记忆里。随后,那老妇人手重重一拍,花瓶摔到了地上,化成了无数个大大小小的碎片。那老妇人用行动诠释了她深深的爱国情怀。
这两位老人都是好样的,是英雄!以前日寇说我们中国是“一条沉睡的巨龙”,可是现在,这条巨龙醒了!两位老人尚且如此爱国,那我们呢?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想必不用我多说了吧!同学们,让我们好好学习,为祖国将来的建设出一份力。

卢沟桥博物馆的观后感整理100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