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文库精选

马石山的十勇士观后感收集

2022-05-27 来源:百合文库

马石山的十勇士观后感收集86条



爱国主义影片《马石山十勇士》观后感【篇一】
根据我同学父亲部队真实故事拍摄的《马石山十勇士》(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我同学妹妹导演)首映式于今天下午四点钟在北京政协礼堂举行。军委及各总部领导,驻京部队代表,各界群众及文艺界人士600多人观看了首映式。我和我弟弟全家,我们同学王洋洋,黄新原,张晔璎等代表及家人(我夫人同学李夏平,小五,小郝及亲属也来捧场)也来到现场观看了影片。
影片音响效果一流,演员表演出色,特技效果及战斗场面震撼,真实故事感人,特别是电影采用了大胆的拍摄手法,使用黑白形式表现整个过程,使人回到了过去年代,结尾再还原彩色回忆,的确让人耳目一新(虽然有个别地方稍显粗糙,但是其振奋人心健康向上的题材及影片中几个催人泪下的高潮,我给打90分)。
故事情节如下:
王殿元,胶东军区五旅十三团七连二排六班班长、共产党员。抗日战争时期,为掩护被日本侵略军包围的2000多名群众转移,王殿元带领全班9名战士,与数十倍于己的日伪军进行了几个小时的惨烈搏斗,全部壮烈牺牲。
1942年11月下旬,日本侵略军驻华北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指挥日伪军两万多人,对胶东抗日根据地进行空前残酷、拉网式的大“扫荡”。来自莱阳、海阳、文登、牟平、栖霞、福山等地的几千名群众,也被敌人网进了包围圈,围困在马石山等地。
王殿元带领全班战士去东海军分区执行任务,完成任务归队途中路过马石山。他们见几千群众被围进了敌人包围圈,其中大部分是妇女、儿童和老人,决定留下来带领乡亲们突围。王殿元坚定地对大家说:“各位父老乡亲们放心,我们是人民子弟兵,是共产党、毛主席教导出来的革命战士,生死和乡亲们在一起,我们一定把大家带出去!”夜色中,他们利用事前侦察好的路线,分几批带领上千群众先后冲出了包围圈。
天色将明时,战士们又返回来,准备把困在马石山前的乡亲们也救出去。当护送最后一批群众突围时被敌人发现了。敌人的机枪、步枪一齐向突围的人群扫射。王殿元一看情势危急,立即向战友们喊道:“机关枪吸引敌人火力,其他人跟我来坚决顶住敌人!”

马石山的十勇士观后感收集86条


就在群众突围的时候,王殿元果断命令全班战士:“同志们,牵制住敌人,把鬼子引到山上去!”战士们将敌人的火力吸引过来后,边打边退,上了马石山主峰。在战士们的掩护下,群众大部分突出了敌人的包围圈,王殿元和9名战士陷入了重围中。
晨曦中的马石山主峰上,六班战士以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凭借有利地形,与数十倍于己的敌人拼杀了5个多小时,抗住了敌机的几番投弹轰炸,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冲锋。子弹打光了,就用刺刀拼、石头砸,与敌人展开短兵相接的白刃战,打死了七八十个鬼子兵。战至最后只剩下身负重伤的共产党员、班长王殿元和另外两名同样身负重伤的战士,以及最后两颗手榴弹。就在日军再一次冲上阵地时,王殿元用尽全力把一颗手榴弹扔向了敌群,另一颗拉响后与冲到跟前的.敌人同归于尽。
战斗结束后,乡亲们来到烈士们浴血奋战的主峰,找到了王殿元、赵亭茂、李贵、王文礼等十勇士的遗体,把他们安葬在山顶那棵平顶松附近,并为十勇士竖立了纪念碑。“马石山十勇士”作为一个英雄群体,永远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爱国主义影片《马石山十勇士》观后感【篇二】
故事发生在42年11月23日 地点是胶东地区 马石山 故事的讲述的马石山十勇士是整个马石山突围战中最有名的一个集体 实际上在11月23日日军将7000余群和八路军部分部队包围在了马石山地区 而八路军各部队建制已经被打乱 基本上是各自为战 但是所有部队都以掩护群众突围为第一要务 最后有6000余群众顺利突围 八路军各部牺牲指战员500余人
结合电影说说当时八路的主要战斗情况
八路军胶东军区13团7连6班由班长王殿元率领,在马石山西麓掩护群众突围,三次进出日军包围圈,救出1000多名群众。就在第四次进入日军包围圈时,遭遇日军攻击,10人全部牺牲,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马石山十勇士"。王殿元和坚持到最后的两个战士用手榴弹自爆而死,武器被砸毁。这十个人本已经突围但是为了救群众毅然返回了包围圈 最后全体牺牲

马石山的十勇士观后感收集86条


同日16团团长周光,政委张寰旭率团机关和部分连队突围时,发现沿途有很多群众,遂派人四处聚拢失散的群众,带领群众一道突围,结果延误了时机,拂晓时分遭遇"扫荡"日军,周团长,张政委指挥部队拼死阻击敌人,掩护700多名群众冲出了险境,而张寰旭政委和参谋长陈志英,参谋周文彬,组织股长牛文蔚等100多名指战员英勇牺牲。
16团1营3连指导员带领1排20多名战士,在马石山北麓组织第四批群众突围时被日军发现,激战中指导员和20多名战士全部牺牲在马石山上。
17团2营营长孙涛和团敌工股长赛自来带领第7连突围至马石山以东时,遇到数百名群众,随即组织部队阻击日军,掩护群众突围,赛自来牺牲,孙营长被战士强行拖出阵地。连长丛培露,指导员黎光指挥全连百余名战士与日军展开搏杀,除6人受伤被俘外,其余全部牺牲
17团8连,9连在马石山东麓掩护500多名群众突围成功,转移至马石店,未及突围的数百名群众全部被日军杀害。当获悉小股日军宿营于海阳郭城镇,为了给死去的乡亲报仇,17团决定8,9两连向郭城镇发起攻击。战斗发起后才发现日军多达千人,攻入镇中的8连遭到优势日军围击,力战不退,只生还3人。
胶东行署**局警卫连指导员带领3排16名战士连夜救援千余名群众脱险,天亮后被日军包围,血战至中午,16名战士全部牺牲。
东海独立团2连1排为解救被敌人追赶至半岛最东端的群众,战斗至弹尽粮绝,跳入大海。
通过上面这些战斗想必大家就能明白为什么八路能得到群众的支持了吧!
马石山十勇士观后感【篇一】
今年9月3日的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让全国人民热血沸腾。阅兵式上,马石山十勇士的荣誉旗帜和晋察冀军区、狼牙山五壮士等荣誉旗帜一起在天安门广场接受了检阅。这面旗帜,承载着马石山十勇士舍生取义掩护群众的厚重历史,更从一个侧面叙说着乳山这片革命老区、红色摇篮的光辉革命历程。
11月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二十七集团军政治部副主任秦明奇一行,参观了我市马石山红色教育基地,并代表第二十七军向我市赠送了阅兵式上使用的那款“马石山十勇士”荣誉旗帜。

马石山的十勇士观后感收集86条


马石山十勇士纪念馆在二楼展厅专门为荣誉旗帜设置了展区,秦主任和咱们毕书记一同把旗帜安放到了展台上,小伙伴们有机会一定要去一睹荣誉旗帜的风采哦。
马石山十勇士观后感【篇二】
以 “马石山十勇士”为代表的多个英雄群体,在数千群众身陷绝境的危急关头,挺身而出,不约而同发起救援父老乡亲突围战,谱写了人民军队舍生为民的壮丽诗篇。
战斗在马石山上的英雄群体很多,主要有:十勇士所在的山东军区五旅十三团七连六班,十八勇士所在的胶东行政主任公署公安局警卫连三排;还有胶东军区十六团、十七团七连,东海军分区独立团二连一排,等等。牺牲的已知名烈士所在单位还有:牟海县独立营、五旅十三团一营二连、五旅侦察连、十四团二营、十七团一营、胶东军区后勤处警卫连、胶东军区兵工厂、胶东行署等。
1942年11月23日傍晚,方圆数十里内7000多名群众和八路军零星部队被围困于马石山区。日军在山下燃起层层火堆,密布岗哨。正在群众身陷绝境、走投无路时,八路军第五旅十三团七连六班10名战士,执行任务路过马石山,毅然决定留下帮助群众突围,他们四闯围网、轮回拼杀,救出上千名群众,自己却壮烈牺牲在马石山上。
在这一部分,纪念馆专门设置了接近半景油画的艺术景观“突围战景观”,采用声、光、电技术形象地展示了当年日军包围马石山、军民合力突围的场景。整个景观面积接近200平米,景观后侧的幕画由知名画家用了5个多月,才绘制完成。
半景油画对面,马石山十勇士的照片赫然呈现于墙上。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的名字:王殿元、赵亭茂、王文礼、李贵、杨德培、李武斋、宫子藩,还有三位战士没有留下姓名。
纪念馆内,五组马石山勇士浴血奋战、英勇杀敌直至血染马石山的组图将参观者带入了战火纷飞的场景。陈列柜内,在马石山遗址发现的手枪与子弹,抗战时期使用的手榴弹与手雷,八路军使用的棉帽、绑腿、子弹袋,缴获的"日军棉被、背包等物资,夏云超烈士使用的望远镜、手枪,民兵使用的土枪、铁沙袋与地雷,王亚明缴获的日军军刀等赫然在列,默默述说着那段抗战历史。

马石山的十勇士观后感收集86条


在这些珍贵的红色历史文物搜集过程中,我市各界齐心合力,多次前往马石山区和外省地市,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其中,王亚明缴获的日军军刀就是我市红色文化探访班底远赴南京探访革命后代时有幸获得的。当时,移居南京的革命战士王亚明的三个儿子得知我市对马石山烈士陵园的修缮改陈规划后,心情非常激动,三个人结伴返回海阳老家,找到了父亲当年从日军手中缴获的军刀,送到我市,用于陈列展览。
一楼展厅出口处,一个小型沙盘展示了马石山突围战中英雄群体的战斗位置。十勇士、十八勇士、十六团一营、十六团二营、十七团七连、东海独立团二连一排,他们各自带领被困群众冲出敌人的围网。
令人眼前一亮的是一楼出口处的复原石屋草房和一楼通往二楼的模拟“山洞”通道,设计者们匠心独运,石屋草房墙壁上的两行大字标语“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抗战到底还我河山”气势十足,令人精神一振。从草房出来,模拟“山洞”立刻映入眼帘,“山洞”里面仅有黯淡的应急灯,沿40级台阶而上,转过三个弯,仿佛置身于反“扫荡”时胶东军民挖地道、藏山洞的真实场景,给大家一个直观的感受。
上到二楼,首先看到的是油画《马石山突围战》,它是由中国军事博物馆画家周武发绘制的,原作被中央军事博物馆收藏。油画右侧是弧形的兵器展示台,分别展出了日军使用的重机枪、轻机枪、迫击炮和我军使用的汉阳造、三八大盖,兵器对比中可见八路军坚定的抗敌斗争信念,也说明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警示后人勿忘国耻,奋发图强。
马石山十勇士观后感【篇三】
“马石山十勇士”与“狼牙山五壮士”等在2014年被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为著名抗日英雄群体。近日,记者来到山东乳山市,追寻73年前发生在这片热土上的英雄事迹。
一:天降奇兵 八路军战士挺身而出
“1942年深秋,日军华北最高司令官冈村宁次亲抵烟台部署,对胶东抗日根据地进行拉网合围式‘扫荡’。”乳山市党史市志办原主任高玉山告诉记者。
高玉山介绍,那时候,胶东军区确立的方针是:主力部队采取“翻边战术”,地方武装和工作人员以营连为单位分散游击,发挥人民战争的威力,对敌展开斗争。

马石山的十勇士观后感收集86条


11月21日,两万多日伪军白天密集平推进逼,严密搜索;夜晚露宿山野,每隔百余米点燃一堆篝火防突围,每条要道、山口岗哨密布,将莱阳、海阳、文登、牟平、栖霞方圆数十里的群众团团围在网内。11月23日,日伪军收网于马石山地区。
“被围的人群,大多数是老幼妇孺。他们手无寸铁,在敌人的合围下,向马石山退去。很快,马石山周围聚集起数千名百姓。”高玉山说。
就在大家以为只有死路一条时,“傍晚暮色中看到十位战士迎面走来,黄绿色棉军衣、钢盔、绑腿、三八大盖……”当时同在八路军第五旅十三团的王济生在《鲜为人知的马石山十勇士》中如此记载。
这十名战士,是山东军区五旅十三团三营七连二排的一个班。他们几天前赴东海军分区执行任务,归队途中路过马石山,见这么多老乡被围,决定留下来带乡亲们突围。
二:视死如归 十勇士四闯敌人围网
“那天傍晚,班长王殿元与部分熟悉地形的群众研究突围路线。等到深夜,王殿元和战士们把第一批群众分成两队,顺着1500米长的山沟向预定突围的沟口转移。”高玉山声情并茂地讲述着当年的突围,“趁火堆旁的日伪军人困马乏,王殿元带领3名战士悄悄干掉哨兵,扑灭两堆火,护送第一批200多名群众顺利突围。”
第一次成功突围后,十勇士并没随群众一起离去,而是重新回到马石山上,继续带其他群众突围。十勇士找到海阳县八区100多名群众,王殿元把9名战士分成3组,约定了会合时间、地点。王殿元率领3名战士,趁敌哨兵戒备懈怠,打通了一处新的突破口,引导群众就近迅速跳出包围圈。其他两组也数次组织零零散散的群众从第一个突破口成功突围,又救出上百群众。
此时,战士们第三次返回山上,王殿元与其他战士会合,并带领第三批数百群众陆续赶到第一个突破口。这时,东方刚刚发白,敌人发现了被杀的鬼子,立刻鸣枪赶来。王殿元布置用机枪吸引敌人火力,自己率领其他战士向敌人扑过去。敌人被杀退了,惊慌的群众冲出了包围圈。但一名战士在战斗中牺牲,王殿元等也受了伤。

马石山的十勇士观后感收集86条


当得知还有 “满满一沟”老百姓被围困在西南山沟里,战士们又四闯围网,此时天已大亮。山下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日伪军。混战中,又有3名战士牺牲。
三:留存记忆 是对英雄最好的纪念
在第四批群众大部分突围之际,越来越多的敌人被吸引过来。6名战士且战且退,登上与群众突围相反方向的马石山主峰西侧峰顶。
战斗最激烈时,战士们与四面攻山的敌人殊死拼杀,子弹打光了,就用石块砸向敌人。最后,班长王殿元和两名战士宁死不降,抱在一起拉响了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
战后经过多方查证,十勇士中只有7人被证实了名字,他们是王殿元、赵亭茂、王文礼、李贵、杨德培、李武斋、宫子潘。还有3位战士的姓名难以考证。据被营救的百姓说,十勇士中,大部分是胶东口音。
“一个忘记过去的民族是没有根的民族,一个没有英雄的城市是没有魂的城市,”乳山市委书记高书良表示,“留存红色记忆、传承革命精神,是凝聚地方品格、留住城市之魂的需要。”
目前,乳山将按比例复原300多名乳娘哺育1300多名革命后代的“胶东育儿所”,生产炮弹地雷和印刷报刊的“胶东八路军兵工厂”,以及抗战期间收容救治了大量伤病员的“胶东军区卫生部四所”等革命遗址。
马石山十勇士纪念馆是在马石山革命烈士陵园的基础上整体改陈布展,于2015年8月15日建成并对外开放,是一处集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党史党性教育于一体的红色教育基地。下面是马石山十勇士
马石山十勇士观后感2017【篇一】
咱们中国的八路军和共产党一定要把日本赶出中国,打出钓鱼岛,日本小鬼子要把马石山血洗,不能让他们血洗马石山,把八路军加上村民,一定能把小鬼子打出马石山,冲出包围圈的,打小鬼子,把他们打的落花流水,中国加上八路军和共产党,一定可以把小鬼子打出去,打的远远的,远远的,我们一定要长大当个八路军队员,打鬼子,炸鬼子,让中国强大,八路军把日本鬼子打的,两手雷,就把日本鬼子的一个团定了,一个手雷定半个团,一发子弹就把一个团的队长定了一枪。

马石山的十勇士观后感收集86条


马石山十勇士观后感2017【篇二】
2015年5月,年近九旬的抗战老兵于成,又回到了马石山。老人的腿脚早已不便,却执意要在众人搀扶下来到接近顶峰的一处陵园前。半身躬下,泪水滴到地面,晕开一片。这里是马石山烈士陵园。
73年前,曾任八路军胶东军区16团侦查员的于成,在此亲历了日军对胶东半岛发起的最大规模屠杀,也就是马石山惨案。而今,他是健在的唯一幸存者。
他目睹了当年巍巍青峰被战争燃为焦土,也看到了今日的"马石山,蓊郁青葱的树木重新拔地而起,庄严肃穆。
陵园一侧,新的纪念馆正在精心修葺。洁白的建筑上方,镌刻着血一样鲜红的大字——马石山十勇士纪念馆。
8月15日,纪念馆就要开馆了,为了纪念那残酷的扫荡和屠杀来临时,撇下生死,掩护千余乡亲突围而壮烈牺牲的十位八路军英雄。
这独立行动的十位勇士,没有留下籍贯、生辰、甚至精确的姓名。但那四进包围圈救走老百姓的无畏英魂,永远留在了马石山上。
马石山十勇士观后感2017【篇三】
真看不出来这是2007年的电影,我还以为是1957年的电影呢……刚刚吃饭的时候,东方电影频道在放这个片子,我居然看完了。那个热血,那个愤青。
不过,真是让人着急啊,鬼子来之前还有时间唱个歌吹个喇叭到个别什么的。不过,我不得不说,那些演员,演的太认真,演的太用力,明明有点假,还是看的热泪盈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