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文库精选

一次的别离观后感精选

2022-05-27 来源:百合文库

一次的别离观后感精选90句



《一次别离》(其实我更喜欢台译的《分居风暴》)是我第一部接触伊朗的电影。单从画面上说,《别离》(以下这样称呼)确实没有国内的画面精美(也不知道是不是关我看的版本问题),但故事情节却引人入胜。
先把丑话说在前,这部电影我只观看过一遍,没有定格或是一个画面重复播放,我只能从普通观众的角度浅析一遍。
《分离》没有大成本的宣传,第一次萌生看这部电影的念头也仅仅是我庸俗的认为奥斯卡外语片九强一定有它的动人之处。
事实也是如此。
阿斯哈·法哈蒂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崭新的名字。但观看这部电影的手法却没有陌生的感觉。它就好像是某个我们熟悉的导演拍出来的,于是我想,它最动人的地方就在于它的故事和里面千丝万缕的暗喻与感悟。
他们为什么要离开_
在影片的一开始,纳徳和西敏就在争吵着,因为丈夫不同意出国生活而选择离婚。于是出不出国就成为了这次分离的导火线。而纳徳的理由是因为老年痴呆的父亲需要他。这似乎也很理直气壮。西敏的意思是把女儿带到国外,让她有更好的学习环境。当判官问到国内是什么环境时西敏却避而不答。影片到这里让我想起中国一个相似的状况——官员在致力于国内的政治和国家的改善,而他们的孩子往往被送到国外生活。造成这种现象的.很大原因就是因为连改革者都对这个国家失了信心。而纳徳是一个耿直的人(从后面不肯承认自己推保姆下楼能看出),他对这个国家(他的爸爸作为国家的暗喻)依然尽忠职责,即使他已经不认得他了(国家已经老),纳徳仍然愿意留守。
保姆的出现_
西敏的离使得纳徳不得不请一个保姆来照料他的家庭。而梅特是清楚她母亲的,她知道母亲在两个星期后会回来。如果剧情不出现点波澜,那么,两个星期后西敏会回来,保姆却要离开,分居风暴就这么结束了。于是转折点出现了,纳徳发现他的钱不见了,保姆把他的父亲锁在房间里差点使父亲死亡。两个家庭的纷争出现了。保姆指出纳徳是使她流产的凶手。

一次的别离观后感精选90句


保姆瑞茨是一个信奉上帝的伊朗女人。宗教的信仰使她有一套很严格的操守和道德观。
让上帝作主
事发之后,两个家庭开始纠缠在一起,对簿公堂。
他们说的都是真话,纳徳没有推瑞茨下楼,瑞茨没有偷纳徳的钱。(只是在纳徳的父亲走失那一段到瑞茨回来看着孩子们玩游戏的那一段的衔接有点生硬。)
既然这是由万能的上帝引起的混乱,也应该由上帝来作个终结。
由于瑞茨的信仰,谎言被识破。
结局
结局实在是耐人寻味。
纳徳和西敏各自坐在走廊的两边等待着女儿的答案。
答案
答案导演没有给出,但我们不妨进行一个推导。
首先,从两人坐的位置。纳徳坐的是最近镜头的右手面,而西敏坐得远离镜头,并且在中间隔了一层玻璃,面部表情失焦。说明二人心灵已经有了隔阂。
其次,女儿的心意。女儿在后来跟父亲哭诉,为什么不愿意给钱让妈妈回来,然后坐上母亲的车离。在此之前,梅特一直守候在父亲身边照顾着爷爷。但她为的只是母亲能够回来和父亲团聚。也许好多人会认为梅特一定是比较喜欢父亲所以才一直留在父亲身边,但后来的事说明梅特也是一个耿直的人,她不喜欢父亲撒谎。
由此种种,我也纠结了,未能得出答案。
但作为一个孩子,我深信她是同等爱她的父母,她一直在强调,她已经作出了选择,那么这个选择一定是能平息这场风波的最好良药。
01
电影从名字上看就是从一件小事情入手和着眼,实际上也是由一个家庭发生的事情反映整个伊朗整个社会的问题。故事发生的场景包括:家里、学校、法庭,人物有老师、孩子、感情破裂的夫妻,患有老年痴呆的父亲,底层的一家三口,电影中的故事完全以一个普通中产阶级为基础,反映这个阶层的人面临的养老、教育和夫妻之间等问题的同时,也凸显出底层人的无助与绝望。
围绕中产阶级,他们至少面临以下几个问题:

一次的别离观后感精选90句


一、夫妻对未来的期望和打算问题
共同生活了十几年的夫妻,已经没有热恋时期的生死相许,而只有现实主义的对老对小对未来的打算,当这个与另一半出现巨大冲突时,矛盾就发生了。剧中女主角一心想要离开这个国家,为了让后代接受更好的教育,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减少这个国家社会可能对女儿造成的伤害,所以愿意不惜一切离开故土,离开自己的父母。而男主是出于孝道,无论如何不会抛弃自己患病无人照料的老父亲。其对妻子的欲求与期望没有给予充分关注与回馈,本质上仍然是缺乏充足有效的沟通,由此造成其妻子决定离开,不再尽儿媳妇和母亲、妻子的义务责任。
二、对女儿的教育问题
剧中,我们看出该女儿出生于中产阶级,物质生活较为优越,内心善良,勤奋好学,且父母对其教育投入精力很多,其自身要求也很高,英语阿拉伯语还有波斯语等等都在学习。但是父母的感情破裂给了她巨大的心里阴影和伤痛,其父母意识到底层男到其学校和老师骚扰时候,感觉到被按住了命门,只求女儿不受到影响。但是女儿察觉到了父亲对于事实的隐瞒,父亲决定和盘托出,并将正义的决定权交到女儿手中,女儿也帮助父亲免受牢狱之灾而说谎,从而内心对于现实又有一次巨大的失望。在这个混乱的家庭中,想要一心受到高等级教育的目标肯定会受到干扰,连善与恶的边界线都会变得模糊。
三、对父亲的照料问题
男主的父亲患有老年痴呆,生活不能自理。一方面他牵扯了男主的"大量精力去照料,成为男主不愿赴国外发展的最大羁绊;另一方面男主仍然住在其父亲的房屋内,且几乎没有存款,每日必须工作,所以需找人照料其父,而不能将其送至养老院悉心照料,也体现出中产阶级可支配收入少,社会福利少,养老靠自己的社会问题。剧中男主面对上有老下有小的顶梁柱压力,疲于奔命,且哪里都需要他费心,最终乱上加错,造成自己官司缠身,给原本脆弱的家庭造成了更大的摇晃。
四、法律与传统的问题

一次的别离观后感精选90句


这部剧中出现的有双方打得控诉,法官权利非常大,但是也凭证据和规矩办事,也有专业化的明辨是非调查真相的业务能力。但是动辄要将人送进监狱,这对每个脆弱的家庭都是毁灭性的,可见法律无情。再者,底层人们对宗教的信仰非常虔诚, 坚信善恶终有报,不允许自己做任何亏心事情,即使现实已经是多么残酷。撇开法律决定私了,抛去其他进行男人之间的对决,男女之间的巨大不平等地位与差别,这些都是与现代化不对称和矛盾冲突的地方。
这部剧反映了好几个当下这个社会面临的几个问题,或者说一个个现实人物的缩影。但是从另一个民族的人来说,我们很容易被他们的虔诚、善良、正义,有什么说什么,还有勤奋,甚至是帅小伙,漂亮菇凉的独特气质所吸引。我们都认为他们可以过得更好,可以将他们的笑容绽放的更加迷人,他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希望这个过程给善良虔诚人们一些缓冲,将伤害和失去的损失降到最少最小最低。
02
刚看完。大概也是第一次看伊朗的电影,从电影中也可以了解到一些关于伊朗的文化和信仰。这部电影的好看在于,给人的感觉就是现实生活中很平常的事情,但是还是牵扯到了宗教,道德,亲情,家庭,还有对子女的教育。其实矛盾从一开始就隐藏着,只不过在保姆流产后,引出了好多个矛盾,也没有想到,这件事会这样发展。
从阶级的层面也可以看出来,男主教养好,工作体面,孝敬父亲,对女儿的教育也很好。只不过,挑战他内心道德的,是他为了女儿的未来还是撒谎了,甚至女儿也为了父亲圆了谎,这是让人很无奈的地方。
关于是不是男主导致的保姆流产,感觉都有点悬疑片的意思了??,总算是最后解开了谜团。
电影观看全程都让人有点揪心,不过这也是它的精彩之处,并没有什么表面上大的冲突,但是还是让观众在心里掀起了好几层浪。
03
我得承认,自始至终,我都是站在纳德(中产阶级,上层精英阶级)这一边。纳德在法庭上质疑瑞茨钱去哪儿的时候,导演两次把镜头给了她丈夫,我看到她丈夫游移的表情。那时候我便认定钱是瑞茨的丈夫偷了去,因为他也来过纳德的家里,可以拿到钥匙。潜意识我会认为,这是一个负债累累的家伙,还进过监狱,一定不是什么好货色。电影最终也没有说明这笔钱的去向。我还想,一定不要跟有不明历史地人来往,否则引火上身。又想,怎么能这么想呢?……

一次的别离观后感精选90句


影片的节奏非常紧凑,气氛一直保持着紧张,导演把握很有度。不得不说,这是非常漂亮的一部电影。这次我可能看懂了,大学那会估计没看懂吧。
瑞茨和西敏的对比。瑞茨,为了在她丈夫面前掩饰自己被车撞而流产的罪过,而把责任推在纳德身上,影片最后才让其亲自道出真相,可以说这是一个没有主见的妇女。而西敏,却完全不同,不管是在抵押房产保释丈夫还是在私下与瑞茨丈夫谈判的事情上,都是很有主见分寸的。就像影片里,两个家庭的女孩在法庭上读的那段历史知识,社会分成两个阶级,上层阶级和普通阶级…也许,导演刻意如此安排,为的说明,这样的不平等还将在下一代继续延续下去。
04
开头几分钟的镜头都是关于这对夫妻要移民的争吵,我以为这就是本片的中心路线了,后面应该是一直围绕着要不要出国来进行的吧。然而这只是一个小插曲,整部电影从头至尾都是走的朴实风,对发生的事件及人物的反应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并且区别于欧美的大片,一点背景音乐都没有,完全是活生生的对于生活以及现实的思考。对于片名一次别离,就看完整个片子的感受来说,更多的是指阶级之间的分离,既是思想的分离,也是中产阶级和低层人民的分离。
阶级不同,不仅会影响一个人的物质环境,更多的是教育、思想、理念这些脑子里根深蒂固的东西,影片中有一个片段,瑞茨的丈夫本来答应第二天来纳德家工作,结果看到还是瑞茨过来,问她丈夫为什么没有过来,瑞茨解释追债的人一直找他,但是纳德却对这个回答没有任何回应,只是在最后强调如果你丈夫不能来,至少提前两天让我知道。正因为每个阶级有各自不同的生活,中层阶级常常会对底层人民的生活视而不见,就像人温饱满足后是不会去顾虑那些还在挨饿的人的,本性使然而已。
另一个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剧中两个小女孩受到的待遇。一个是中产阶级的孩子,每天上学还有家教可以补习,父母会定期抽查所学知识,并对不懂的数学进行辅导;另一个是每天跟着妈妈上班,偶尔还要帮忙做点小活,最后眼睁睁看着别人要把母亲赶出去,为了工钱而被纳德推倒。所以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话是现实不是道理,在你的阶级没有进行选择权利的时候,生活会迫使孩子过早成熟,就像片中特梅在走廊里背书时,瑞茨的女儿只能静静的看着嘴里乱说些什么。

一次的别离观后感精选90句


最关键的是,在这种环境下,你无法预知努力是否就能打破一个人的阶层,过上美好的生活……
太过专业的评论留给那些资深的人士吧,只想简单谈谈这部影片留给我的触动。
纳德:
一个男人在看这部影片的时候忍不住会有点太过于入戏,会情不自禁的把自己融入到这部片子当中,妻子的争执,女儿的呵护,父亲的照料,包括影片未曾提起事业生活中的窘状。每天睁开眼,每一件事残酷的摆在面前。就因为自己是个男人,就得承受这残酷的现实赋予的一切。做人难,做个男人更难,换成是我,可能跟他的结局是一样的。亲情永远是第一位的,虽然父亲患有老年痴呆,可是,作为一个有良心的人,谁又能割舍呢?我不管他认不认得我,只要我认得他是我的父亲。曾经看过一个很感人的短片,父亲和儿子坐在公园的椅子上休息,一直鸟飞过,父亲问,那是什么?儿子告诉了他。一连问了几遍,儿子开始有些烦了,到最后甚至开始咆哮,可父亲还在问,儿子刹那间意识到了些什么,态度突然转变,又开始一遍接着一遍不厌其烦的回答。想想我们还在牙牙学语,我问会把同一件事问上几百次,父母不但没有厌烦,反而乐此不疲。
帮我们换尿布,叫我们读书识字,供我们吃饭穿衣。想想自己还有父母,每一天都是幸福的,生活懂得知足
西敏:
结婚前叫女孩,结婚后叫女人,为人母,为人妻。自己不能像婚前那样放纵,要懂得怎么过日子。也不能像婚前那样约束男人(要想改变男人的一些坏毛病,怀孕期间是这一辈子最黄金的时期),为了男人对离婚的不挽留泪腺分泌过剩。人活着永远不能只为了自己,这样太自私了,动不动就离婚,感情又不是儿戏,最后损失的还是自己。其实面对这样一个家庭,西敏挺幸福的,没有经济上的担忧,有自己的父母疼着,女儿陪伴着,包括丈夫对自己的态度始终都是和善的,影片的很多细节都能直接表现纳德对西敏的爱。虽然移民是为了孩子好,可是鞋舒不舒服只有脚知道,孩子的`意愿值得当父母的考虑。在这一点,纳德做的更好。西敏对女儿的爱,胜过对自己,宁愿舍弃自己的一切,也要为孩子提供一个适合她的成长环境。母爱这个主题永远不会褪色的。

一次的别离观后感精选90句


女儿:
小时候我生活在这样一种环境当中,每天早上5毛钱,吃一顿路边小吃,那个时候油条还没有洗衣粉,5毛钱买6根,稀饭不花钱,吃完上学。中午1块5,吃一份盒饭,下午坐公交5毛钱,晚上可以回家吃点。但有时候总是伴随这父母各种各样的争吵。
抛开父母的争吵,女儿的的生活还算不错,有人疼,有人爱。就是因为这样一次别离,让她蒙上了一层阴影,11岁的孩子好懂事,只要他跟爸爸在一起,妈妈就不会走,就不会离婚,她可以不要一切好玩的好吃的,只希望劝说爸妈能够在一起,她也做了很多努力,但始终在父母的眼里她只是个孩子。
现实的残酷让她过早的卷入到家庭纠纷当中,父母老是问你跟谁生活在一起,这个问题没有答案,就像影片的结局一样,跟谁都是错。父母就像孩子的两个翅膀,缺少一个的只会是折翼的天使,怎么会飞的起来呢?连这么点道理都不明白的父母们,你们有资格为人父母么,真忍心下得起手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