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文库精选

猪肉价格上涨观后感集合

2022-05-27 来源:百合文库

猪肉价格上涨观后感集合76条



一、基本情况
今年以来,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市猪肉价格持续下跌,从收购价格来看,我市1月生猪的收购价格为16元/公斤左右,2月收购价格为14元/公斤左右,3月收购价格为12元/公斤左右,目前收购价格为10.6-10.8元/公斤,一路呈下跌趋势。从批发价格来看,我市猪肉1月份的批发价格为19.8元/公斤,2月份的批发价格为18.5元/公斤,环比下降6.57%,3月份批发价格为16.88元/公斤,环比下降8.76%。截止到4月24日,我市猪肉的批发价格为15.5元/公斤,较1月份下降21.7%。从零售价格来看,1月份我市猪肉零售均价为24.1元/公斤,2月份零售均价为23.51元/公斤,环比下降2.45%,3月份零售均价为22.89元/公斤,环比下降2.64%,截止到4月24日,我市猪肉的零售均价约为19元/公斤,较1月份零售均价下降21.
16%左右。
二、猪价持续下跌的原因
近期猪肉价格下滑属全省乃至全国趋势,我市猪肉价格下跌主要受生猪养殖业壮大,猪肉加工产业发展较快,导致市场供大于求,价格下跌。此外,受生猪节后波动效应影响,造成猪肉价格下降,加之公款消费、赈酒风得到遏制,造成餐饮行业对猪肉消费需求不旺。
1.生猪出栏增加导致供大于求。近两年来,随着国家在养殖方面投入的增加,一些生猪养殖大户和养殖场在政府政策的扶持下,获得了一定的经济利益,极大的提升了广大养殖户的养殖信心。规模养殖户剧增,生猪养殖户积极补栏,生猪生产得到快速发展。而生猪及猪肉的市场需求却相对稳定,从而导致供过于求,从市场规律来讲,供大于求必然会引起价格下跌。
2.市民消费结构转变导致需求量降低。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肉类商品的需求也日趋多元化,逐渐从以猪肉为主的消费转向以牛羊肉、鸡肉等肉制品消费,这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猪肉消费量。加之春节刚过,许多家庭都还储备有大量的"腌腊肉品,对新鲜猪肉的需求量减少,也是造成猪肉价格下跌的一个重要原因。

猪肉价格上涨观后感集合76条


3.餐饮行业对猪肉的消费量下降。自2012年底以来,从中央到地方陆续出台了一些规定、禁令,对公款消费、赈酒宴都进行了严格整治,我市也积极响应,各种茶话会、团拜会、升学宴、生日宴已基本取消,加之从中央到地方的厉行勤俭节约之风,我市的餐饮行业尤其是高端餐饮行业受到了较大的影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猪肉消费的需求量。
三、后期预测
目前生猪价格可能会跌入谷底,并在谷底持续一段时间震荡。预计随着农忙季节的来临,腌腊制品的逐渐减少,猪肉需求量会有所增加,猪价会缓慢回暖,并持续一段时间。加之国家对猪肉储备和外销的增加,将会拉动猪肉消费,生猪需求总量将会上升,从而带动生猪价格逐渐回升。
四、建议
一是建议政府在生猪产业化经营中要加大指导和调节功能,防止出现周期性价格波动;要大力扶持发展生猪产业协会和生猪专业合作社,并积极指导和发挥其作用。
二是建立和完善龙头企业与养殖户的利益联合机制,发挥带动作用,要求并帮助农头企业建立自身加工原料基地,实行订单和受控生产,要体现优质优价,使养殖户分享到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建立起龙头企业和养殖户,养殖基地紧密相连,互利共赢的利益联合机制。
三是要针对生猪疫病防控的严峻形势和疫病风险增大的现状,政府相关部门要做好疫情防控和市场调控工作。
本文的主题是“乡愁”,但是文章并没有用大量华丽的辞藻或者煽情的句子来渲染思乡的情谊,本文所描述的乡愁是非常具体的一盘菜——“猪头肉”。
通篇写了作者对猪头肉的"喜爱,本文中“猪头肉”就像是一条线索贯穿了文章的始末:开心要去吃,不开心也要吃,无聊还是要吃,即便内心觉得猪头肉可能不是什么高雅的食物,即便对吃它略带害羞,还是依然喜欢。猪头肉不知不觉中伴随了作者多年,而这盘菜就像一个人,见证作者的青葱岁月,见证了作者的变化与成长,而作者对这盘菜也产生了深深的感情。

猪肉价格上涨观后感集合76条


后来,作者出国了,出门在外难免想家,想家的时候就会想到“猪头肉”这盘菜,然而国外很难再找到这盘菜,于是“猪头肉”也成了作者的乡愁。一想到猪头肉,就会想到家乡,想到曾经的点点滴滴,想的时候很暖同时想而不得却又使内心忧愁。
有时候,对于在异国他乡漂泊的人来说,最亲切美好动人的也就是一盘冒着油花的猪头肉,不高雅不精致不上档次,但是就像胡同里认识多年的老邻居一样,能让你放下所有的伪装和客套,安心的顶着油头在街边撸串,安心的在那一瞬间相信一切都会好的。
每本书都或多或少地会有些我们喜欢的或不喜欢的地方,我的习惯是先把自己喜欢的记住,其他部分就随缘了,当然,最好是能将不好的部分从自己的记忆中剔除出去。
整篇文章主要讲了理财观念、全局意识、基金常识、股票常识四个部分。
理财观念
跟所有事物一样,理念永远比细节更重要,因为理念决定了我们是否会做正确的事儿,细节决定了我们是否能正确地做事儿。
首先,我们要想清楚到底要分配多少精力到理财上面,只有抓住了重点,才能整体收益最高。作者举了个例子很形象:小A月收入8000元,有存款4万元,怎么来评估理财的精力分配呢?
当前我们把钱放到常见的理财产品里面收益大概是5%,如果把小A看做是一项资产的话,那么他自己本身这份资产每月产生的收益是8000元,反推出小A的身价是https://simgs.baihewenku.com/upload/8000/5%*12=192万元。所以要花多少精力来投资到自我成长,花多少精力来理财就一目了然了。
对于大多数年轻人来说,让自己成长,提高投入才是最划算的投资,个人的增值速度要远快于理财的收益。虽然如此,我们还要需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财商,双管齐下,才能最终实现财务自由,老有所依。
再者,就是年化收益率目标定在多少最合适?这里我也只转述作者的观点,因为以当前自己的理财能力,我实在是没信心达到她说的这个值。
作者的逻辑是至少要跑赢CPI GDP的增长速度之和,比如2017年,CPI=1.6%、GDP=6.9%,那么也就是理财的目标至少要为8.5%。不过她的思路是没有问题的:单纯跑赢CPI,只能保证30年前我们能吃上一斤猪肉,30年后依然还能吃上一斤猪肉,但是并不能跟上这30年社会财富增长的速度。

猪肉价格上涨观后感集合76条


30年前人们的生活水平远不如现在,那时候吃上一斤猪肉的感觉可能跟现在吃上一块阿根廷进口牛排的感觉差不多,而现在满大街的人都能每天吃上猪肉,所以显然生活水平是下降了。
而作者的理财目标是20%收益,她的意思是最好能跑赢M2增速(M2指的是广义货币,近十年的增速平均为17.22%),这样不仅能保持正常的生活水平,连货币超发的风险都能屏蔽掉。
最后,就是一定要弄清楚自己的投资偏好,把风险设置在自己可接受的范围内,方法很简单,不管投资了什么产品,如果自己寝食难安了,那么还是收一收比较好。不少人选择理财产品,只看见了年化收益率20%,却没注意看见这个产品历史最高亏损值高达60%,光看贼吃肉,没看贼挨打。这就跟选择伴侣一样,光看人家妹子长得好看了,却没注意这妹子好吃懒做,邋里邋遢,早晚都要分手的(不过我个人坚持认为女神们各个方面都是优秀的,不要拍砖)。
宏观意识
很多的时候我们过分聚焦特定的理财产品,却忽略了整体的经济形势,就像个人的发展不可能超越历史时代,理财产品也是一样。
M2增速20%、人民币贬值、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甚至是台湾地震,这些看似跟我们毫不相关的信息都在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人民币贬值意味着我们的购买力会受到剥削;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意味着制造业的原料成本会上升,企业利润缩减,产品价格就会上升,股票形势也会受到影响;台湾生产了全球15%的芯片,地震会影响很多IT企业的产品上市速度和成本,那么苹果、戴尔这样的企业利润就会下降,相反使用三星芯片的厂商优势就会提升,这些都会体现在股票和商品价格上。
另外,我们每天看电影,比如最近最火爆的电影《我不是药神》票房3天就破10亿,相关影视公司的股票都是连续涨停;我们喜欢的商场、超市以及衣服品牌,它们背后的资本我们都可以关注,既然大家都喜欢,那么它们就是有价值的,背后的资本也势必跟着赚得盆满钵满,所以我们不妨顺手买个股票,沾沾人家的光。

猪肉价格上涨观后感集合76条


如果这些东西我们并不擅长,那么我们可以关注自己熟悉的领域,试着投资一下那些我们熟知的好企业,在细分市场反馈良好的品牌股票是大概率会赚钱的,我们可以同时持有自己企业和竞争对手企业的股票,享受行业发展的红利,不管他们是谁,我们只选择优秀的、有前途的。
春节回家过年的时候,跟小叔叔一起聊天,他讲到卖给自己房子的那个房主就是深圳的一个小学老师,她觉得深圳的基础教育可提升空间很大而且自己所在学校的校长教育理念又非常先进,于是她坚信她们小学所在区域的学区房会涨价,靠着那个执念这些年省吃俭用买了几套房,现实也确实给她发了一个大大的红包。
可能房子涨价的这个事情是由很多因素决定的,但是这样的思路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如果实在对那些天花乱坠的理财产品无感,不妨多留意下身边的各种机会。
所有这些观念开始建立之后,我们再去关注选择理财产品的技巧,才是真正有意义的。
基金常识
这里我们只介绍货币基金、债券基金和指数基金三种,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可以从股票部分学习,不做赘述。
货币基金
1970年,基金投资的门槛动辄几十万美金,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养老基金-“教师年金保险公司”现金管理部的主管Bruce R.Bent在详细考察了金融市场后产生了“让小额投资者享有大企业才能获得的回报率”的念头,同时拥有高流动性。
1972年,他创立了Reserve Management Corpgon公司,购买了30万美金的高利率定期储蓄,同时以1000美元为单位出售给小额投资者,就这样,第一只货币基金诞生了。
货币基金,俗称货基或火鸡,这类基金是被政策规定不能投资股票类资产的,所以说货币基金中的大部分钱也是放在银行的,区别在于货币基金百亿级别的资金规模很容易跟银行谈判,获取远高于散户能拿到的利率。一旦银行遇到钱荒,货币基金更可以“趁火打劫”,赚银行一笔。

猪肉价格上涨观后感集合76条


同时,因为货币基金的资源池很大,弹性比较好,所以除了大部分钱放在银行存款外,还能拿出一部分钱购买一年期的债券、逆回购、央行票据这类风险特别低、价格波动很小的资产,实际上就是买了一部分定期的理财业务。除了极个别的挤兑情况,货币基金都可以用活期部分直接满足散户零取的需求,既满足了高流通性,又获取了远高于银行存款的收益。
货币基金的收益跟银行是否缺钱息息相关,不同货币基金之间的收益差距不会太大,我们在选择的时候可以首选规模大、流通性好、散户多(不会出现大额存取,更稳定)的基金。
债券基金
债券基金,是指专门投资于债券的基金,基金资产80%以上投资于债券。,在国内,债券基金的投资对象主要是国债、金融债和企业债。通常,债券为投资人提供固定的回报和到期还本,风险低于股票,所以相比较股票基金,债券基金具有收益稳定、风险较低的特点。
债券基金分为纯债型基金、一级债券基金和二级债权基金。纯债型基金是只投资于债券的基金,本金的安全更有保障;一级债券基金以投资债权为主,其中20%以下用于购买一级市场的原始股;二级债券基金以投资债权为主,剩余的20%用于购买交易公开发行的"股票或其他金融工具。从安全性角度讲,纯债型基金>一级债券基金>二级债券基金。
债券基金所投资的债券,是固定收益证券,票面上规定了固定利率,因此债券基金的收益会与市场利率呈负相关,市场利率上调时,债券基金的吸引力就会下降,因为大家没必要再牺牲流动性来购买债券了,反之则上升。
另外,债券具有固定回报,到期会有可归还固定本金,所以债券基金的风险相对较小,收益较为稳定。和单纯投资债券相比,债券基金的转让赎回不受时间限制,在流动性上更具优势。总的来说,债券基金风险小,收益也相对微薄,因此债券基金较适合不愿过多冒险,谋求当期稳定收益的投资者。
指数基金
在金融市场上预测某一只股票的涨跌非常困难,但是有一种基金则是依葫芦画瓢,使得预测涨跌变得相对容易,它就是指数基金。

猪肉价格上涨观后感集合76条


指数基金是指跟踪某一种指数表现的证券投资基金,所谓指数,是一种统计数据,根据采样的股票或者债券的价格进行设计并计算,常用来衡量市场的波动情况。而指数基金则是通过购买该指数包含的全部或部分成分股,紧密跟踪指数的变化,获取盈利。一般可供参照的指数主要有上证指数、深证成指、沪深300指数、标普500指数、纳斯达克100指数等等。指数上涨,则对应的基金收益上涨,反之,则下跌。
对于广大投资者来说,指数基金管理过程受人为影响较小,不会因为基金经理的平庸或者人事变动带来风险;采用跟踪指数且不经常换股的策略,所以管理费用相对低。
由于指数基金广泛地分散投资,任何单个股票的波动都不会对指数基金的整体表现构成影响,从而分散风险。此外,指数基金所跟踪的指数一般都具有较长的历史可以追踪,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指数基金的风险是可以预测的。
指数基金风险相对较小,业绩透明度相对较高,总体来说,与其他股票基金相比,指数基金风险可控,收益中等,非常适合不喜欢鼓捣股票又有一定风险承受能力的小白。再啰嗦一句,投资指数基金的基本原则就是身边没人谈股票的时候就果断买,连保洁阿姨都开始谈股票的时候就可以抛了。
还记得上一篇中提到的最简投资组合吧,本书的作者也提到了这个算法,都是沪深300指数、中证500、纳斯达克100、标普500的组合,通过降低资产类别的相关性来降低投资风险,而且这个模型的近十年收益确实不错,不妨一试。
股票常识
学完这一章节,主要的感悟是自己要再好好审视下投资组合,趁着年轻抗风险能力强,增加高风险投资的比例,以前的投资稳妥的简直像个老大爷。其他的套利思路感觉并不来电,所以不做赘述。
选择第一只股票的时候,可以参照上文中讲的逻辑,选择自己熟悉的行业或者是自己生活中高频接触的企业,总之,原则就是挑熟悉的买。如果大家都在盯着火爆的企业,我们可以稍微延伸去看看这些企业对应的产业链,别人都去淘金的时候我们可以卖水。

猪肉价格上涨观后感集合76条


债券是最接近经济核心的一块市场,因为它大都是政府、大型企业发行的,对市场利率的变动十分敏感,上文提到过,债券的收益跟市场利率呈负相关,所以当债券收益提升的时候就意味着市场对未来持悲观态度,那么股票市场可能就要跟着遭殃,这时候最好就清仓跑路。
作者强调的一点可能是大家平时都不太在意的地方,就是交易费用,大部分散户在股市中不挣钱的原因,除了被割韭菜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交易太频繁,每次交易的佣金和印花税都足以吞噬掉我们大部分的收益,所以需要格外放一分注意力。
连着读完《好好赚钱》和《躺着赚钱》,深切感受到自己对投资市场上的概念越来越有感觉,虽然两位作者的思路不同,但很多东西都是可以相互校验的。我想再连续读上几本书,就能慢慢培养出对这些概念的辨识能力,就像吃的餐馆多了就知道哪家好吃一样。
《躺着赚钱》给小白科普了太多套利的小技巧,但是在选择基金和股票的基本功上面篇幅不足,这些套利的技巧性操作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作者是通过自己开发的一些自动化软件进行管理的,个人认为不太适合普通人,所以就不做总结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