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文库精选

红楼梦1到120回读后感收集

2022-07-07 来源:百合文库

红楼梦1到120回读后感收集80条



红楼梦第1回读后感 篇1
红楼梦开篇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是我本人十分喜欢的一回谈谈原因。正因时空的尺度被拉得十分的大。大荒山、无稽鸭、青埂峰;富贵温柔乡,花柳繁华处。这是空间。时刻跨度上,从女娲补天一向到通灵宝玉下凡历世,再到情僧,再到曹雪芹批阅十载,再到脂砚斋再评。
让我有个基本的反省,人生一世但是白驹过隙。脂砚斋的批语里用到多处的幻境和真身之类的表述,甄士隐的注好了歌里有一句讲:“反认他乡是故乡”。你说,贾府是宝玉的故乡还是天界是他的家乡?石头的故乡本来就在的青埂峰下,而不在宝玉的绛云轩里。同样的推理,你我的人生未必如同咱们所笃信那般真实存在,也许只是一个幻境罢了,咱们存在的好处也许就是在历劫。曹雪芹是个佛学大家,这是佛学的普遍价值。其实在道家的庄子那里,有着相似的明白:“庄周梦蝶”。其实我也搞不清到底是蝴蝶活在在你的梦里还是你活在蝴蝶的梦里。简单点说:咱们的人生是不是某种形而上的东西的梦境,而咱们的真身也许是某个地方的某块石头或者某棵草之类的。这种观念在西方也有类似的,比如柏拉图认为的地洞和影子,咱们看到影子但却执着认为那就是咱们自我。这是本回给我的一些比较形而上的思考。
讲点世俗的感触。我认为本回的两个男主角:甄士隐和贾雨村。他们的故事给咱们带给了一个观察人生起落的独特视角。这一回把5—6年的人生经历浓缩成了几百字来描述,让我一目了然的看到这样的两个人生:
1、甄士隐在走下坡路;
2、贾雨村在往上爬升的人生通道。
而当咱们静态的观察一个点,比如说中秋赏月这一出戏时。年轻如我总会得到:“羡慕甄士隐,怜悯贾雨村”的结论。但是当短短数言之后,你发现两人此点之后开始各自走入自我的人生通道的时候,你会发现结论下的过早。3—4年之后,贾雨村当了大官,甄士隐潦倒出家。这时候,年轻如我又轻易下结论了:“羡慕雨村,怜悯士隐”。但是你会发现等到贾府抄家败落之后,雨村又会受牵连(脂砚斋在“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才批语里提到:“贾赦、雨村之流”,能够佐证)。

红楼梦1到120回读后感收集80条


我很庆幸自我在那么年轻的时候看到了这一回。我本人对此的感触是这样的:人生是个动态的过程,不好轻易在人生的某个点上,下定论。真正聪明的人,看得懂自我所处的人生通道,向上或是向下。然后平心静气的按照这个通道走。人生是1条波浪线,看不懂的人在人生的每个点上都选错,看得懂的人知道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这点我喜欢雨村,虽然很多人都厌恶这个势利小人。你看他被罢官的时候的表现:表面平心静气,不闹腾得罪人,安置家小,存好本钱,游历名山大川,伺机而动。在这个点上,笨蛋的选取往往不懂得暂时收手以避锋芒,一味强求。
如果你实在看不懂我说个例子:范蠡和文种。越王勾践这个人范蠡相面之学告诉他:可同贫贱而不可同富贵。因此功成之后赶紧身退,还拐带了一个叫做西施的二手美女;文种智商低一点,还想做大官,结果落得个赐毒酒被迫自杀。而越王勾践功成名就这个时刻点很关键,聪明人和笨蛋的选取很不一样。
说到底,其实我觉得以上的.事件发展到最后才是我最得益的智慧。如果人生真的发展到无法逆转的境地,懂得看破,并选取出世会是1条可取的道路。这一点我欣赏马晓旭(87版红楼梦的黛玉),但是她有点太迟了。其实兵法里有类似的智慧比如三十六计里:走为上。毛主席说过:“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我反正是一样都舍不下,看看先了解一下,以备不时之需吧。
最后,我实在太喜欢这一回的《好了歌》和他的注解了。非得写一下不可,但是在古抄本上的《好了歌》实际上是不全的。我读的版本只有这几句: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好了歌》甄士隐的注解: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
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
昨日黄土垅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

红楼梦1到120回读后感收集80条


正叹他人命不长。哪知自我归来丧。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做强梁。
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
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
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还是老话重提,功名、富贵、娇妻我是一个也舍不了的了,另外,还有一些通行本里写的儿孙更是舍不下。但是谁知道呢,也许老子这辈子来享福的也不必须,不必须来历劫。像韦小宝和苏荃姐姐说的:“我又要做大官,又要赚大钱,还要那么多个漂亮老婆。”腐朽了一点,当做笑话看。如果宝宝你能看完的话千万别正因最后这句骂我。正因你知道,我不是段正淳,你也不是冯宝宝。
红楼梦第1回读后感 篇2
这天,我看完了《红楼梦》第一回,感触甚大。
《红楼梦》是一篇古文小说,作为小学生的我,对于古文还是百思不得其解,但小说中作者曹雪芹华丽优美的语言句子使我赞叹不已。以下是我对于《红楼梦》第一回的肤浅的明白:作者曹雪芹写的唯妙唯肖,当中写了神话故事女娲补天中补天石时掉下了一颗宝石,而这颗宝石隧有灵通之意,会讲人话,每一天汲取大地灵气。然而这颗宝石,却成为了《红楼梦》中重要的主角“贾宝玉”。而贾宝玉的身世正是与《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身世相仿,因此从这部中国四大名著中的小说《红楼梦》中就能够看出作者曹雪芹当时的情绪。作者曹雪芹用尽了生命的心血写了上半部,但还是没有写完。曹雪芹临终前嘱咐高鹗要完成他的心愿,高鹗为了却曹雪芹的毕生心愿,最后还是答应了。。因此这部小说的后半部也就是高额所写。而作者曹雪芹不惜笔墨写了这篇长达731029万字的小说,一方面是为了表达自我当时的情绪,另一方面则是自我的感触而写下了这篇《红楼梦》。
《红楼梦》的前半部是曹雪芹写的,后半部是高鹗写的,虽然高鹗大体大家没有去太多的了解他,但是如果没有高鹗,就没有这一部人人仰慕的《红楼梦》,因此高鹗的才华也让我佩服。
据说,《红楼梦》直到此刻还没有人真正了解其中意思,因此,咱们国家特地开展了一个专门研究《红楼梦》的活动,主题叫“红学”,我很想去见识见识,如果以后有机会,我必须会去参观参观!

红楼梦1到120回读后感收集80条


红楼梦第一回读后感 篇1
小时候就读四大名著,唯独《红楼梦》无数次的翻开却读不进去,最后丢在一边。最近很偶然的机会开始重新读红楼梦,越读越使我感动,这本书就像是一直等在我生命的某个时刻,哪怕无数次的错过,依然等着与我相遇。
读《红楼梦》的最大收获是让我重新认识了青春,大观园里住着的是一群十几岁的小男孩、小女孩,贾宝玉只有十三岁,林黛玉十二岁。青春是什么?我觉得是不知天高地厚的,有一种浪漫,刚刚发育,生理起了变化,对生死爱恨懵懵懂懂,充满了梦幻、忧伤、不确定,充满性的欲望和爱的渴望,也开始尝到人生的失落与幻灭之苦。我们渐渐的回不去那个年纪,也慢慢变得无法理解青春,若不能以青春之眼去看待青春,恐怕是永远无法读懂《红楼梦》的。
我没有读过任何有关《红楼梦》的考证,希望通过文本,把自己的理解加上听来的、看来的,整理成文,谨以此向这部伟大的作品,这位等待我三百年之久的导师致敬!
《红楼梦》前面有个类似序的东西,作者说自己“一事无成,半生潦倒。”然后重点来了,写这本书是为什么,竟然是“我之罪固不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己护短,一并使其泯灭”。他自己一生潦倒也就算了,可不能因为他的一事无成,让这些闺阁中他认识的精彩女子不被记录,所以呕心沥血写下这本伟大的小说,竟然是给这些女子一一立传。在作者的眼里,男人都是污浊之物,女人都像花儿一样,应该被疼惜和保护。这样的立论,放在三百年前,实在是够“荒唐”的,但这也正是《红楼梦》动人的地方,处处透着叛逆与不妥协。
《红楼梦》是以神话故事开头,交代贾宝玉的前世,宝玉的前世是女娲补天时多出来的一块石头,这块石头自经修炼,通了灵性,便动了凡心决意去到人间经历繁华。回来之后将自己在人间这一段故事编写成《石头记》记录下来。讲到这里,曹雪芹跳了出来,说自己将《石头记》增删修改,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并写道: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读到这里,总有一些感慨,曹雪芹并不觉得自己写出了多么了不起的文学,只是把人生,像镜子一样的呈现出来。当我们回头看自己一生的点点滴滴,大概都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吧。

红楼梦1到120回读后感收集80条


“都云作者痴”,写到这个“痴”字,“痴”可以是“白痴”也可以是“痴情”到底是哪一种,“谁解其中味?”
林黛玉的前世,是一棵绛珠草。这颗草快枯死了,旁边有一块石头,这个石头修炼变成一块宝玉,觉得这棵草非常可怜,就每天舀一点甘露去滋润它,这棵草因此才没有死掉,最后修炼成女身。这块石头忽然有一天动了凡心要去人间,经历一下繁华世界。这棵草就说,我受了他的甘露之惠,并没有这种水可以还他。所以它也跟着下凡,用一生的.眼泪来还他,这就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前世缘分。所以林黛玉是一直要哭的,不懂她的人大概觉得烦死了,这个小女孩怎么一直哭,是不是“痴”啊?人世间有一种情缘是“还”,总觉得欠了别人的,一定是要还的,不然心中就郁结着缠绵不去的东西,这一世不能还,下一世还是要还。这是一种不可解的哲学,但我们多少能理解林黛玉的哭,他要用眼泪来“还”前世受到的恩惠,这也是一种“痴”。两个“痴”的意思完全不同。
小说第一个出场的人物是甄士隐,借着他的出场,作者把我们拉回到现实世界,《红楼梦》经常游离于现实和超现实之间,经常出现一僧一道,前面是一僧一道带宝玉下凡,这里又出现了一僧一道,这个一僧一道对甄士隐说,你这个女儿英莲,是个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不如给我吧。我们在梦境中遇到一僧一道,往往更容易相信,可是现实中,这个一僧一道跛足蓬头的,你可能觉得他大概是神经病吧。甄士隐当然不可能相信,可偏偏之后全部应验。
接下来讲到了贾雨村,《红楼梦》经常喜欢通过谐音传达作者的意思。“甄士隐”是将真事隐去,对作者来讲,回看自己家族的历程,他既要透露,又要隐藏,在隐藏里包含着对活过的人的爱恨,他已经超然了。很多考证拼命想把“真事”挖掘出来,恐怕违反了文学创作的初衷,这种将真事隐去的悲悯和宽容,大概是文学与八卦的最大区别。
贾雨村,姓贾名化,号雨村。这很直白,“假话”。贾雨村,假语村言,这是对比前面的甄士隐,文中有一副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真假”就像“有无”,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权利、财富、爱情,在执迷不悟的时候,都是真的;经历过了以后,可能又都是假的。一个杯子,如果“空”、“无”才可以装水;房间之所以可以容纳很多人,是因为它的空。作者将真事隐去了,写下的这些都是假语和街巷议论的小说村言。小说中有一个甄家,一个贾家;一个甄宝玉,一个贾宝玉;一“真”,一“假”。小说一直用“假”写“真”,假当做真时,真亦假了。

红楼梦1到120回读后感收集80条


贾雨村在小说中是个穷书生,得到了甄士隐的资助之后再得以考取功名,甄家应是他的大恩人,后面可以看到他是如何“报恩”的。甄家有个丫头,多看了他一眼,可能人在穷困潦倒的时候,特别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贾雨村就觉得这个丫头眼光不错,有意于他。这个丫头名叫娇杏,侥幸的多看了贾雨村一眼,也许并不是慧眼识英雄,但从此命运就侥幸的改变了。
之前一僧一道对甄士隐说的事情,开始应验了。元宵节时,士隐命家人霍启抱着女儿英莲去看社火花灯。看名字就知道没好事,“霍启”是“祸起”的谐音;“英莲”是“应怜”,被一个叫祸起的人抱着,确实应该怜惜。果然这个霍启就把英莲给丢了,甄家半世就这么一个女儿,难过得不得了,可祸不单行,之后灾难接二连三。房子也被烧了,只得投靠到妻子的娘家,岳父叫封肃,“风俗”的谐音。看名字就知道了,虽然岳父不是一个坏人,但风俗中人,尤其在那个时代,看到落难的女婿,觉得窝囊死了,有钱的时候还勉强忍者,等把钱骗完了,当然不待见了。
这时候一僧一道又来了,唱了一首《好了歌》,甄士隐经历了这么大的家族劫难之后,忽然有了感悟,注解完了《好了歌》之后,便出家了。
甄士隐跟女儿只有三年的缘分,这女儿是来度化他的吗?有人说《红楼梦》用一本书告诉我们一个“空”字,但我不觉得这是一部让人领悟空幻的小说,即使一秒钟的缘分,如果珍惜,它就是很深的缘分。
红楼梦第一回读后感 篇2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是说甄士隐那天白日做梦时看见并认识了通灵宝玉,这就是贾宝玉生时嘴里含的那块玉,生后一直挂在脖子上。“甄士隐”是“真事隐”的谐音。“作者自云: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说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也有以“真事”做“引子”,又把真事隐去虚构故事、说些“假话”的意思。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是说贾雨村在穷困潦倒的时候,竟有闺中女子看上他,赏识他,他非常感动,也动了情心。“贾雨村”,是“假语存”的谐音,或“假语村言”、“村中假语”,意指《红楼梦》这部书隐去了真事,故事是虚构的,说的话也是“村中假语”。“风尘怀闺秀”,不仅仅是说贾雨村想着娇杏,大约也有暗喻作者自己在风尘碌碌之时,怀念曾经爱过自己的闺秀和自己曾经刻骨铭心爱过的人,无以为报,就想用小说为她们作传。

红楼梦1到120回读后感收集80条


这里的“甄士隐”,和“贾雨村”,又是“真士隐”和“假儒存”的谐音。意思大概是说,真正的君子才士,只能隐居起来。而能够呼风唤雨的只能是贾雨村这样的“假儒”,这样的贪官污吏。这就揭示了那个专制时代的腐败和黑暗。
另外,“葫芦庙”名,也非作者顺手取来或真有其庙,作者大约是取了“看你葫芦里卖的什么药”的意思,用意在于:一是调侃贾雨村——看你“卖出什么药”出来;一是自我调侃——看你这部书“卖的什么药”。
总括
《红楼梦》第二回开首脂批有“未写荣府正人,先写外戚,是由远及近,由小至大也。”那么,我们从这“由远及近,由小至大”中,就可知道写甄士隐家的破败就喻示了贾家的破败,甄家是贾家的缩影;写甄士隐就是写贾宝玉,甄士隐的生活道路就是贾宝玉的生活道路,甄士隐就是贾宝玉的缩影。因此,《红楼梦》所要反映的不仅仅是一家一户的破败和一个人的命运,而是整个社会的破败和许许多多人的命运,这是全书之纲要。这样,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作者要将“真事隐去”,而用“假语村言”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