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文库精选

李白一生故事读后感收集

2022-07-08 来源:百合文库

李白一生故事读后感收集66句



李白是一位大诗人,我们学过很多李白的诗句,最近我读了李白的故事,给了我很多的感触。
李白小时候学习很不用功,他看见别人出去玩,就也想出去。父亲看他学习不好还要出去玩,就不让他出去玩,让他在家里学习。李白在父亲的督促下,就去读书了。但是李白读了一会儿书,就觉得枯燥无味。他趁父亲不在,就偷偷地溜出去了。他跑到小溪边,看见鱼儿很活泼地在水里游来游去,他想:“它们多么自由啊!我每天读那么多的书,一点自由都没有。”这时候,他看见一位老奶奶在磨一根很粗的铁杵,李白很奇怪,就上前去问老奶奶:“老奶奶,您为什么要磨这么粗的.铁杵呢?”老奶奶就说:“我这是在磨绣花针呢!”李白说:“老奶奶!你可真会哄小孩!”老奶奶说:“你可别看这个铁杵粗,只要我每天都磨,肯定会被我磨成绣花针的!”听了老奶奶的话,李白想:“是啊,只要我努力读书,以后肯定会成为一代文章大师的!”从此以后,李白发奋读书,最后李白成了一个大诗人,人们都叫他“诗仙”。
李白的诗流传到现在,有900多首呢!李白的故事告诉我们的是: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绣花针!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李白简介】
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著名浪漫主义诗人,汉族,祖籍陇西成纪。生于碎叶城(当时属安西都护府),后迁居四川。天宝初,入长安,荐于唐玄宗,待诏翰林。后漫游江湖间,永王李
李白所作词,宋人已有传说(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证以崔令钦《教坊记》及今所传敦煌卷子,唐开元间已有词调。然今传篇章是否果出于太白,甚难断定。今仍录《菩萨蛮》、《忆秦娥》各一首。[1]李白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诗歌总体风格清新俊逸,既反映了时代的
李白读后感1
我最近看了一本书,名叫《李白》。
如果大家能被几首唐诗,里面肯定有李白写的诗。在我眼里,李白又是个朋友满天下的人。他一生就是在饮酒、作诗、交朋友中度过的。在朋友有困难的时候,他总是慷慨解囊,伸出援助的手去帮助别人。

李白一生故事读后感收集66句


李白又被人们称为诗仙、诗豪,写的诗十分有名。他和杜甫被称为大李杜。他通常作诗的时候喜欢喝酒,写出来的诗栩栩如生,所以人们喜欢他写的诗。
这本书中《思亲还家》这个小故事让我深有感触,这个故事主要写了李白思念家乡了想回家。他为了回家,连自己的官都不要了。看出了李白喜欢家乡,我也是和李白一样。
李白读后感2
在我眼里,李白是个很聪明的人。他10岁就会背四书五经;别人要背一天的文章他一小时就会背了。可他却很贪玩。有一天,他看到一个老奶奶在用一根很粗的铁棒磨绣花针,在老奶奶的点化下,他领悟到了“只要功夫深,铁棒也能磨成绣花针”的道理。从此,他就刻苦努力,终于成为了一代诗仙。
在我眼里,李白是个剑客。他出生在胡地,父亲是个商人,在经商途中经常会遇到强盗,所以从小父亲就教他练剑,以后又拜师学艺,练就了一身好剑术。后来,郭子仪因打抱不平被关进大牢时,李白仗义将他救了出来。
在我眼里,李白又是个朋友满天下的人。他一生就是在饮酒、作诗、交朋友中度过的。在朋友有困难的时候,他总是慷慨解囊,伸出援助的手去帮助别人。
李白的一生是具有传奇色彩的一生。李白的一生又是浪漫的一生。李白不仅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诗篇,还给我们留下了他那传奇的故事。
李白读后感3
李白自由解放的思想情操和具有平民倾向的个性,还使他能更深入地开掘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人情美。这里有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如《子夜吴歌》其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有对劳动生活的赞美之情,如《秋浦歌》十四:“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所有这些诗篇,都无不是以理想的光轮使日常生活题材焕发出诗意的丰采。
李白实在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这位伟大的漂泊者用他的双脚和诗笔丰富了大唐的山水他的大笔横扫,狂飙突进,于是,洞庭烟波、赤壁风云、蜀道猿啼、浩荡江河,全都一下子飞扬起来。在诗中,诗人灵动飞扬,豪气纵横,像天上的云气;他神游八极,自由驰骋,像原野上的奔驰的骏马。在诗里,诗人一扫世俗的尘埃,完全恢复了他仙人的姿态:上穷碧落下黄泉。他的浪漫、癫狂、爱恨情仇,寂寞与痛苦、梦与醒,他的豪气义气,他的漂泊,全都达于极端。

李白一生故事读后感收集66句


他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事物和具体时间做细致的描述。洒脱不羁的气质、傲视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易爆发的强烈情感,形成了李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他往往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的奔涌而出,宛若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他的想象奇特,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
李白读后感4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你知道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是谁写的吗?他就是唐朝大诗人李白所作。今天,我读了一篇《李白》的故事,知道了许多李白小时候的趣事。
李白小时候是一个性情活波、好动,经常坐不住的人。有一天,他趁先生不注意的时候,偷偷的跑回家了。在回家的路上,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婆婆,手里拿着一根铁杵用力地来回磨。李白好奇的问:“老婆婆,您磨这个干什么?”老婆婆说:“我要把它磨成针。”李白说:“铁杵磨成针,那得磨到什么时候啊?”老婆婆回答到:“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总有一天会摸成针的。”李白一听,恍然大悟,这和读书不是一样的吗。只要天天认真地读,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总有一天会把天下的好书读完的。他对这几天来自己的行动扪心自省,他决定要加倍努力学习,再也不偷偷跑掉了。由于李白的勤奋努力,终于使他成为一位著名的大诗人。
现在,正是我们读书的好时光,要像李白一样具有铁杵磨成针的毅力。从现在开始,我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只有这样,才能终成大器。
李白传读后感1
一千年前的大唐国境里,大匡山上微弱的灯光,那正是李白读书的影像,那时的他已经心系天下。
《李白传》这本书讲述了李白的一生。从他的出生,到他的离世,每一个细节都令人感到悲哀啊,没有人会想到,他们眼中那个才高八斗出口成章的诗仙,原来也是一个命运悲惨的人。李白的一生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挫折。从他小的时候,他在大匡山上挑灯读书,这让他有了一个梦想:成为宰相,匡扶天下,为大唐打造一个太平盛世。之后,便在森林或湖边隐居,于是他苦练剑术,希望有朝一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但他对朝廷有很大的误解,许多人都说地痞流氓令唾弃。但他们不知道朝廷官员比他们更令人厌恶,在那里你要像韩信一样能屈能伸。也要像许多人一样对官大的人低声咽气。但李白做不到,他的性格直爽想与人平辈而交,但这样只会让人对他憎恨,说他狂妄自大,他不惧强权,就算皇帝也不给面子。这让他四处碰壁,安史之乱的爆发使他有了希望,但因为自己的狂妄,背叛和逆反的罪名在他的身上出现,他只好流放在外,当他归来之际,事情才就此了结,但李白最终还是一事无成,他只好含恨而亡。

李白一生故事读后感收集66句


诗仙的一生中,他渴望建功立业,渴望匡扶天下,但他不是治世之才,因为他天生只是一个诗人。
李白传读后感2
暑假,于琐事之余,闲暇之时,有心出游,不如读书。余读李白传,感其宏伟,叹其狂傲,哀其孤寂,仰其光辉,千载即逝唯李白一人。他是唐代诗人中最耀眼的一颗明星,给后世留下了数不清的文化宝藏。他本身也为世人所探究:他的生世,他的籍贯,他的一生……都是一个令后人困惑不解的迷。虽然不能完全解开,但我们还能,在这位伟大的诗人身上发现珍宝。自古以来,凡有志气之士,有理想之士,皆有成为侠客的梦想。仗剑天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为兄弟二肋插刀。可叹,许多人都被残酷的现实困扰后击败。李白也是一位豪杰。他出生于中亚碎叶城五岁时牵至蜀地彰明县青莲乡。幼时李白和小伙伴们在桃树下舞动桃木剑厮杀,行侠仗义,除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无一不体现了李白的侠客精神。实际上李白的一生漫游都在拜师访道学艺练剑,而且剑术有极深的造化。
所以李白最可爱的地方莫过于他的侠客性。侠客的高洁孤寂让他写下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侠客的洒脱,让他畅意挥毫写下了“人在世间不顺意,明月散发弄扁舟”。侠客的自信让他写下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千古名句,涌现了一个侠客的不凡洒脱之气。其次是李白的家庭性。如果单从家庭本生上看,李白是失败的甚至是极不负责的人。从第一任妻子许氏开始说起。许氏可谓是名门之秀,但是李白拜师出游,游览名胜,一去就半个月一年多,照顾孩子操持家事全归许氏一个人操管。再加上堂兄欺人太甚,最后一病不起,撒手离世,直到临终也没等到丈夫的归来。第二任鲁女虽无名分,但甘愿为李白照顾孩子,可最后等来的却是李白与宗氏结婚。好在李白的三任妻子都非常理解李白,通情达理。
呜呼!如果非要找个理由的话,或许伟大的人物总要牺牲家庭来换得成就。哀哉!最后是李白的政治性。李白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入仕为官,清除天下的恶人恶事,扫除大唐的乱臣贼子,精忠报国。可是无奈“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偌大的大唐帝国竟没有李白的容身之所,或许是生世使然,或许是造化所为,最后几经周折弄了个翰林待诏之职。虽受人羡慕,礼遇,但李白是思想主义者,希望把理想框架搬到现实中来,又怎么可能不碰壁呢?他总是认为自己是诸葛亮、管仲这类贤才,所以总是觉得自己怀才不遇。李白感到,纵使宫深似海,也容不下李白一人,于是主动请辞。李白终究是孤寂的,只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最后在湖中捞月溺水而亡,“相期邈云汉”了。李白死后,他的诗句为世人世代传诵,成为千古绝句。李白也被世人誉为诗仙。也许这是对李白和他的家人最大的眷慰。

李白一生故事读后感收集66句


李白传读后感3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本着对诗仙李白的敬仰,我研读了《李白传》一书,感慨颇丰。
李白生于有“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唐代,其诗歌情绪高昂,境界开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充分反映了美学家艳称的盛唐气象。唐初形成了了宽松的空气,有助于种族之间的交流,很多反映异族风光与异族兴味的文艺作品,与华夏文化交相融会,呈现出璀璨多姿的风貌。这时唐代文坛上多姿多态的文学艺术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极为丰厚的沃土。悟得人不能改变环境,但环境可以改变人。
正如荀子在《劝学》中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有防邪僻而近中正也。”如果在一个积极向上的群体里,受到周围的人的感染,他也会努力勤奋起来,并且做得到自己的最好,成功的人或许成了这个群体的领导者,或者开创了他自己的新事业,或者在某一方面成为专家,是权威,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但如果呆在一个散漫懒惰的群体里,同样也会让一个优秀的人变成懒汉。如果他不能改变这个群体,那么就要被这个群体给同化。人总是有惰性的,当周围的人都不思进取沉迷于安乐,对工作得过且过,没有计划性,没有长远性,没有良好的执行力,组织框架松散无序,在这种环境感染下,再有天赋的人也会庸碌无为。
唐代环境造就了唐诗,也造就了李白。而李白自身的经历也十分重要。李白“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又至尚道术,为神仙可致,不求小官,以当世之务自负。”他不屑于走一般的仕宦道路,一步一步地求得升迁。他要像诸葛亮,陶弘景那样,以隐士起家而立抵卿相;像管仲,乐毅一样,干一番旋乾转坤的大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