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文库精选

咬文嚼字杂志读后感收集

2022-07-09 来源:百合文库

咬文嚼字杂志读后感收集66条



咬文嚼字读后感500字1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觉得这个刊名怪怪的,读者有点“麻辣汤”风味的文章,我顿时有想见恨晚之感。
人们一说到“咬文嚼字”,就会认为是无聊文人的玩弄的雕虫小技,烦锁无聊,但一读文章,果然铜牙铁齿,名不虚传。从此便深深喜欢上了这“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可以说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它是随时代发展应远而生的产儿,它远应满足了在国家独立和民族发展中人们重视爱护语言的心愿和渴求。其有丰富多彩的内容和生动活泼的形式。文章短小精悍,语言生动,内容和风格多样。
“咬文嚼字”采取平等待人的态度,让人感到亲切,愿意相互交流;它的说理既让我增长了知识,又明白了道理,还学会了一些做人处事的方法。
“苔痕是阶绿,草色入帘青。”《咬文嚼字》依旧是一棵小草,在阳光下摇 ,在春风中歌唱。让我们以自己的生命的绿色,装点语文规范化的春天的园地。
让我们一起咀嚼。回味它的过去,品尝,期待它的未来!
咬文嚼字读后感500字2
《咬文嚼字》是一份严肃、严谨而可读性强的杂志,本人虽然已经较长时间不再从事文字工作,但是仍然爱看这一类杂志和文章。最近一期(20XX年第4期)的《咬文嚼字》,有四篇文章各有一处说法不确,现特提出不同看法,愿与四位作者商榷。
第十六页《应是“奈河桥”》说:
“奈河”是佛教所传地狱中的河名,河上有桥名奈河桥。
谢按:关于奈河桥引用较多的是《宣室志》的记载:
董观,太原人,善阴阳占候之术。唐元和中,与僧灵习善……行十余里,一水广不数尺,流而西南。观问习,习曰:“此俗所谓奈河。其源出于地府耶。”观即视其水,皆血,而腥秽不可近。
观其语文,近乎道教;但是道教经典中也难以找到有关奈河桥或奈何桥的记载(或者有记载但本人未曾见到)。迄今并无佛教三藏记载奈河桥或奈何桥的发现,灵习也说奈河是“俗所谓”的,因此,说“奈河是佛教所传地狱中的河名”没有依据。

咬文嚼字杂志读后感收集66条


《错把“行拘”当“刑拘”》一文(第二十一页)认为:
被行拘者是影响治安管理的人,有错误行为,但其行为并不构成犯罪。
根据有关教材:
行政拘留是指法定的行政机关(专指公安机关)依法对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人,在短期内限制人身自由的一种行政处罚。行政拘留是最严厉的一种行政处罚,通常适用于严重违反治安管理但不构成犯罪,而警告、罚款处罚不足以惩戒的情况。
因此被行拘者不只是影响治安管理的人,其行为性质更不是社会规范意义上的“错误”,而是法律规范意义上的“违法(一般违法)”。
在第二十九页,作者先引了一段他认为有语病的文字:
宋黄庭坚《戏咏蜡梅二首》宋任渊注:“峪书此诗后云京、洛间……(中略)蜡梅”
然后作者说:
宋人任渊注释黄庭坚《戏咏蜡梅二首》,用的是黄庭坚的诗后语,可见这段注释是黄庭坚自己的话。“峪”下加了人名线,表明黄庭坚自称“峪”。
谢按:宋人任渊注释黄庭坚《戏咏蜡梅二首》,的确“用”了黄庭坚自己写的诗后语,但这段诗后语是从“京、洛间”开始,到“蜡梅”结束的,《汉语大字典》的编写者已经用引号标明了。而“峪书此诗后云”这几个字,却是注释者任渊的话。所以应该说“这段注释是任渊引用了黄庭坚自己的话”,而不能说“这段注释是黄庭坚自己的话”,这样,“峪”也就不是黄庭坚自称,而是任渊对他的称呼。至于作者说“峪下加了人名线,表明黄庭坚自称峪”,也是没有依据的,因为人名线并不表明这个人名是用于自称的。当然,《汉语大字典》的编写者没有检查出“山谷”两个字被印成“峪”字,其失误已经被作者指出,这里不再重复。
最后来谈谈《伯夷与子牙无干》一文(第三十五页)。作者说:
子牙即姜子牙,是小说《封神演义》中的人物,名尚。曾在昆仑山跟元始天尊学道,后奉师命下山辅佐周室……
谢按:姜尚是历史人物,关于其事迹,正史多有记载,《伯夷与子牙无干》一文也正是想伯夷和姜尚之间的关系才阐述起姜尚的生平的,但不知道为什么竟然说姜尚“是小说《封神演义》中的"人物”,还拿那些荒诞不经的小说情节来介绍他的身份。

咬文嚼字杂志读后感收集66条


以上是本人的几点浅陋见解,不敢说都没有穿凿和谬误之处。标题《咬咬〈咬文嚼字〉》有点狂妄,其实只是想显得好玩一点,编者、作者、读者或将原谅我乎?
咬文嚼字读后感500字3
这是一篇散文,很普通很平常的散文,但它却有着不寻常的意义。
首先,我们讲一讲关于名字的事。现在人的名字,为了摆脱男女不平等的条列,女性的名字越来越使人接受不了。尤其是美国,什么“思黛儿”“阿娇儿”……越来越变得庸俗。
其次再讲一讲关于词牌的事。北京的词牌名,高雅而又悦耳。可谁了解它的原名呢?像“贵人关”,如此高雅的名字,原名竟是摄取人魂魄的“鬼门关”!
而化学元素的“锡”原名竟是“错”!这又作何解释?不是我们笨,而是我们不懂得使用词语。难道,现在所有的词语,只是为了高雅吗?难道不会出现一些含义深刻的吗?什么“阔佬儿”“美眉”……这有什么好?而又好在哪?
这在批判什么?中国文字?中国文字的寓意?还是中国人的智慧?这都不是!这是在说我们的用字方法!虽然词牌名变了,可意思依然如此。那还有何说法?其实,大家都明白,写作时的技巧,可谁又记牢了呢?譬如用词,这是一个很现成的例子,竟然在写作时,一个同学描写小的句子竟然是“含笑九泉”!
朋友,这是多磨显示我们攀比心的词!难道,生活再是上就是为了攀比?这太使人感到羞耻了。
咬咬文,嚼嚼字,这比什么都好。往往笑到最后的人,都是不比攀比的人。这至少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往往就因为“字”“词”而失败。
朋友们,三思后再下笔吧。
咬文嚼字读后感500字4
《咬文嚼字》是我国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的一篇文艺随笔,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不仅能够领略朱光潜先生精妙的思想,更能领略此文独到的写作特色。
一、结构简洁明了,思路新颖别致。
一般的议论文在文章的开篇马上就会树立观点,然后作者再根据自己树立的观点进行演绎论证。而本文的结构虽简洁明了,但思路新颖别致。首先作者在文章开头例举四个事例,从不同角角说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关系,然后得出结论: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用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接着作者从正面援引实例,证明善用字的联想意义,就会使文章意蕴丰富;紧接着又从反面援引实例证明误用字的联想意义就会产生“套板反应”这一流弊。最后作者才在文后点明主旨,指出了“咬文嚼字”的目标、要求和条件:要想使阅读与写作达到最高目标——艺术的完美,就必须养成良好的习惯——以谨严的精神,刻苦自励,留心玩索,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互相吻合。

咬文嚼字杂志读后感收集66条


二、事例充分典型,说理精譬透彻。
对于议论性的文章,如果文中不举事例,道理就会显得抽象晦涩;而事例如果不典型,道理就不能使人信服;而事例如果解说不好,道理也就讲不透彻。本文的最大的写作特点,就在于作者所举事例充分典型,并且分析非常入扣。例如:作者为了剖析“是”与“这”两字的区别,先后选取了《水浒》和《红楼梦》的例子,强调“是”与“这”不单是文字之争,而且涉及到“思想感情”的意味。又如为了说明简洁必须以准确表达情味为前提,简单的追求“简洁”是文学创作中必须反对的这一观点,作者将《史记》李广射虎一段文字和王若虚《史记辨惑》的改文进行对比,从比较分析中,不难看出改文虽然“似乎简洁些”,但“惊讶的意味”和“斩截的意味”却已存无多,因而令人觉得“索然无味”,这就是因为“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造成的,从而很好的论证了上述这一观点。
三、见解新颖独特,语言准确精当。
作者以其深厚的人文素养、纤细的文字敏感力,在课文中择用若干精当的语言实例,深入浅出地将运用文字应有的谨严精神,以及必须在创作和阅读中养成随时留心玩索的好习惯等观点表达出来。作者认为,郭沫若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还认为韩愈之“敲”是否优于贾岛之“推”也值得商榷。因为文字的微小改动与调整都影响到思想感情的表达。另外,作者对“套板反应”很是反感,认为“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而“套板反应”正是当代大部分学生的通病,因此这种观点的提出是值得我们共同学习的,同时作者的这种独立思考、求真务实的创新精神,正是我们当今推行素质教育的精义所在,更是值得我们共同借鉴的。
总之,本文虽是一篇畅谈文学创作的随笔,但它更以其不同凡响的写作特色吸引了读者,使人受益匪浅。
篇一:燃荻读书心得
本篇文章从三个案例入手,围绕课堂改革,进行了逐步深层的剖析。作为一名新教师,读完本片文章我也获益良多,下面是我的一些体会:

咬文嚼字杂志读后感收集66条


每次听完一些优秀教师的公开课后,再把他们的课与自己上的课进行比较,就会发现自己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高明的老师往往能够通过核心知识与方法的简明的“学习设计”来促成具有本质意义的学习的发生。他们教学的目标,重难点往往来源于课堂,通过观察,记录整理从而能找出难点,突破难点,换言之就是以学生为本。在突破难点的过程中,教师只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己研究。这样在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下,在课堂上生成更加清晰、更加系统、更加有深度和广度的知识与技能。也就是文章中的“促成”具有本质意义的发展。
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让我深有感触,据了解,美国的高中教师通常每周授课有15-20节,每天给那些选修自己课程的学生上一节课,每天面对3-4批不同的孩子。如果在国内,如此繁重的教学工作量是无法想象的。每周20节课,我们的老师一定会上到嗓子“冒烟”。因为我们的老师总以“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来上课,而美国的老师呢,他们一般不站在讲台上,而是站在学生的身后。我们一直以来对于教师主导作用的理解是狭隘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教师对学习活动的策划、组织与指挥,在于他对课程的整体把握。
这样的课堂,交流和讨论是任何时候也避免不了的,那就显得倾听更加重要的。文章中“当某位学生展示时,其他学生安静地倾听或作记录,期间老师没有插话。”教师没有传授给学生创意写作的具体技法,只看到在学生们热烈交流过程中的记录和思考。
老师的角色被认为是向导和学习的傍样。课堂上老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的作答,并给学生以及时的反馈。在课堂上,当学生的注意力被转移时,老师应当分析原因。通过改变教学方式,增加一些师生互动的话题,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回到课堂教学中来。因为课堂上,老师并不是单纯扮演讲授者的角色,随着教学活动的开展,尤其是课堂上随时出现的不同状况,他被要求扮演不同的角色。当介绍新内容时,老师是解释者和示范者;在练习语言的过程中,老师不只是组织者,而且是指导者;在复习和巩固过程中,老师是学生的帮助者。

咬文嚼字杂志读后感收集66条


篇二:读燃狄心得体会
假期浏览了《燃荻》杂志,收获颇丰。其中尤以《甚么样的课才是好课》一文,给我留下了深入的印象,引发了自己教学方面的一些思考。
上学年,备课组也曾展开了好课标准大讨论的活动,会上,教师们讨论热烈,各有见地,作为青年教师的我,仿佛能领会些甚么,却又总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我知道好课要高效,要激趣,要设疑,要有亮点;好课有互动,有合作,有延展,应兴味盎然。大凡说到标准的东西,总会被条条框框所束缚,为了到达这个好的标准,我们千方百计,想方想法地使用各种手段,因而收获了热烈,却失去了思考领悟的进程;显现了静美的课堂,又遗失了学生的.热情,显得烦闷。作为
一、简化教学环节。将语文学习变成简单快乐的事。我们没有必要设置过量的障碍与圈套让学生往里面钻,将语文弄成玄妙的东西。比如:你是怎样体会到的?孰不知体会的进程本身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学生却因这类追根究底而感到恐惧,渐渐丧失了自己本应具有的探究精神。公道设计题目,让学生有话可说,鼓励学生勇于分享感受,显现最本真的语文课堂。
二、品悟语文味。一堂好的语文课,首先得有语文味。语文味越浓,课就越好。语文课的最大题目,不是怎样教的题目,而是教甚么的题目。语文课的最大悲痛是语文本体的淡化和失落。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的本体是甚么?明显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甚么。而是用甚么样的语言情势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样写的。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语文味所指的就是这个味。具体来讲,语文味表现在动情朗诵、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
三、体现人情味。这里的人情味有着三层意味:一是指语文课要有情趣,枯燥乏味、机械呆板的语文课注定不受学生的欢迎,不受学生欢迎的课能称为好课吗?二是指语文课要重视情感熏陶、价值引领;三是指语文课要以人为本,布满人文关怀,对学生要尊重其人格、理解其要求、欣赏其个性、鼓励其潜能,真正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咬文嚼字杂志读后感收集66条


天地有大美,人间有大爱,这才是身为语文老师应当引领学生在语文世界中寻觅并发现的。作为青年教师的我,应当不断学习改善,让自己的课堂向这样的境地更靠近一些。
梁文蔷追忆父亲--梁实秋
梁实秋(1903年1月6日-1987年11月3日),号均默,原名梁治华,字实秋,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华人世界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祖籍中国浙江杭县(今余杭),出生于北京。
代表作有《雅舍小品》(从1949年起20多年共出4辑)、《雅舍谈吃》、《看云集》、《偏见集》、《秋室
文学主张
他是国家社会党党员,否认文学有阶级性。早期梁实秋专注于文学批评,坚持将描写与表达抽象的永恒不变的人性作为文学艺术的文学观,批评
文艺思想
在美国哈佛大学留学时,曾选修美国新古典主义大师白璧德的《十六世纪以后之文艺批评》课程,在文艺思想上深受白璧德的影响。因此30年代他的文艺思想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学根基于人性。
2:文学家必须保持自由的人格。
3:提倡文学的节制与理性,用理性和节制作为衡量
梁实秋的人性论
梁实秋的文艺思想中,人性是一个关键的概念。梁实秋的人性论思想,与周作人等五四文学先行者的人文主义思想相类,但对如何表现人性的看法上,又有不同。他一再强调:“文学发于人性,基于人性,亦止于人性”,以人性作为文学的核心与唯一标准。梁实秋认为,人性是超阶级的,资本家与工人“他们的人性并没有什么两样,他们都感到生老病死的无常,他们都有爱的要求,他们都有伦常的观念,他们都企求身心的愉快,文学就是表现这最基本地人性的艺术。”
梁实秋的人性概念本质上是一个伦理概念,他在《文学的纪律》一书中陈述自己的人生观:“人性是很复杂的,(谁能说清楚人性包括的是几样成分)。为其因复杂,所以才有条理可说,情感与想象都要向理性低首,在理性指导下的人生是健康的,常态的,普遍的。在这种状态下表现出的人性亦是最标准的。”

咬文嚼字杂志读后感收集66条


他的人性是二元的,一是以想象情感为代表的,“需要被控制的自我”;一是以理性为代表的“施加控制的自我”,他认为后者是健康的,前者是病态的。因此他主张文艺上的“合于理性的束缚”。理性是人性的中心,“人性之所以是固定的普遍的,正以其理性的纪律为基础”。他对五四时期流行的人道主义学说不能接受,把它看作情感泛滥的结果。梁实秋的人性论,是以理智欲的人性论。
生平概况
1915年秋考入清华学校。在该校高等科求学期间开始写作。第一篇翻译
1920年9月发表于《清华周刊》增刊第6期。第一篇散文诗《荷水池畔》发表于1921年5月28日《晨报》第7版。
1923年8月毕业后赴美留学。
1924年到上海编缉《时事新报》副刊《青光》,同时与张禹九合编《苦茶》杂志。不久任暨南大学教授。
1926年回国任教于南京东南大学。
1930年在当年7月南京政府教育部决定改国立青岛大学为国立山东大学,并于1930年9月30日正式任命杨振声为国立山东大学(原国立青岛大学)校长。杨振声便邀请梁实秋(包括闻一多、梁实秋、张煦、洪深、李达、
1934年应聘任北京大学研究教授兼外文系主任。
1935年秋创办《自由评论》,先后主编过《世界日报》副刊《学文》和《北平晨报》副刊《文艺》。
七七事变,离家独身到后方。
1938年抗战开始,梁实秋在重庆主持《中央日报·平明副刊》。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国民政府教育部小学教科书组主任,国立编译馆翻译委员会主任委员。抗战后回任北平师大教授。
1949年到台湾,任台湾师范学院(后改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后兼系主任,再后又兼文学院长。
1961年起专任师大英语研究所教授。 1966年退休。曾携妻子游美,在美台两地轮流居住,其妻辞世后重返台湾。
1975年同韩菁清结婚。
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台北。
主要成就
梁实秋40岁以后着力较多的是散文和翻译。散文代表作《雅舍小品》从1949年起20多年共出4辑。30年代开始翻译莎士比亚作品,持续40载,到1970年完成《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计剧本37册,诗3册。晚年用7年时间完成百万言著作《英国文学史》。

咬文嚼字杂志读后感收集66条


婚姻家庭情况
美满的包办婚姻
原配夫人程季淑(1901年 ——1974年4月30日),祖籍安徽绩溪,1927年2月与梁实秋结婚。育有三女一 子。1973年夫妇二人移居西雅图省亲,程夫人不幸因意外去世。梁实秋悲痛不已,写下《槐园梦忆》纪念。
梁实秋与程季淑的子女:长女 梁文茜;次女(夭折);三子 梁文骐;四女 梁文蔷。
1921年秋的一个周末,正在清华学校高等科读书的梁实秋回到家中,在父亲书房桌上发现一张红纸条,上面写着“程季淑,安徽绩溪人,年二十岁,1901年2月17日寅时生”,他马上意识到这是父母为自己选的未婚妻。当时的新潮青年是闻“包办”色变,但梁实秋对此并无抵触情绪,而充满了好奇和期待。
程季淑出身名门,但遭际坎坷。她的祖父曾官至直隶省大名府知府,父亲是家中长子,在北京经营笔墨店。 1921年冬,梁实秋与程季淑初次约会。在不长的时间里,他们已深深为对方吸引,北平的一些优雅场所几乎都印下了两人的`足迹。1923年,梁实秋结束了8年的清华生活,按照学校的要求打点行李准备赴美留学。这一去对两人将意味着几年的离别。
程季淑是一个温柔、贤惠、识大体的女性,在他们一生相守的每一道坎上,她总能理智地掂出轻重缓急,总能在关键时刻帮梁实秋做出正确的选择。她的这种美好品质,使梁实秋终生受益,也是他始终对她敬爱有加的重要原因。当时她与梁实秋立下了三年后结婚的誓言。清华的官费留学期限是五年,但满三年也可回国。
1927年2月11日,学成回国的梁实秋与程季淑在北京南河沿欧美同学会举行了婚礼。婚后十几天,北伐的国民革命军逐步逼近南京,两人仓促赴南京,后又在战乱中被迫转赴上海。程季淑这时已怀孕,梁实秋便不让她出去工作。从此,程季淑从一个新式的职业女性退回家庭,开始了一生相夫教子的家庭主妇生活。 他们的小家庭模式,是过去的才子佳人们所梦寐以求的,丈夫在外谋生养家,妻子在家掌管家事,夜晚在灯影里,或红袖添香夜读书,或互相依偎喁喁细谈,共同分享各自的乐趣与苦恼。

咬文嚼字杂志读后感收集66条


1937年7月28日,北平陷落,梁实秋觉得自己早先的政论很可能招致灾祸,而且有朋友暗示他已经上了日军的“黑名单”,上上之策是逃离北平。可岳母已是年老体衰,不堪奔波之苦。他和程季淑权衡几日,决定他一人先走,待局势稍缓,再作打算。他们无论如何也不曾想到这一别竟长达六年。 1943年春天,程季淑的母亲病故,当她和孩子们带着大堆行李站在梁实秋面前时,两人均泪流不止。程季淑时年43岁,眼角已见皱纹,耳旁已有白发。梁实秋既以一个知识分子的热忱为国事奔走,又不忘著译耕耘,眉宇间也露沧桑。
正因为这一次的分别,自那以后的三十余年,无论天涯海角,两人始终相偕相行。1974年,美国西雅图,梁实秋和程季淑幸福地安度晚年,谁知一件祸事猝然降临到他们头上。4月30日,梁实秋和妻子到市场购物,临街的一个梯子突然倒下,不偏不倚正落在程季淑身上。她被送到医院急救,终因伤势过重,程季淑先走了。老伴的死,对梁实秋是个沉重打击,他写下了《槐园梦忆》一书,寄托对亡妻的悼念之情。台湾远东图书出版公司接到书稿后,立即发排,并邀梁实秋到台湾小住。
古稀突发忘年恋
续弦韩菁清(1931 - 1994),原籍湖北黄陂,20世纪40年代中期出道成为影星歌星。1974年与丧偶不久的梁实秋相识,并于翌年结婚,引发争议。晚年热心于两岸交流事业。
连梁实秋自己也不敢相信,这次的台湾之行,竟让他在71岁时再次萌动爱火……
韩菁清生于1931年10月,祖籍湖北,父亲是一位巨贾,后移居上海。7岁时,她便在上海的儿童歌唱比赛中一举夺魁,14岁荣登“歌星皇后”宝座,成为上海滩光彩夺目的新星。1949年,韩菁清随父去了香港,埋头读书。由于人长得美丽端庄,很快有
说起来,梁实秋与韩菁清的结识应归功于一本书———梁实秋主编的《远东英汉大辞典》。
韩菁清女士谈到这个问题时说:“事情得从前一天说起。1974年11月27日,那天,我的姨父谢仁钊要写一封英文信给一位美国议员朋友。姨父是国际关系法教授。写信时,有几个名词的英文不知该怎么写,我当时正巧买了一本梁实秋主编的《远东英汉大辞典》,姨父借用我的辞典。吃晚饭时,他把辞典放在餐桌上,一边吃饭一边翻阅。我说:"谢伯伯,吃完饭再看吧,饭桌上有油,会弄脏辞典的。这是我用一千多元买来的书。’"一本辞典有什么了不起的?’姨父不以为然地继续说:"远东图书公司的老板,当年还是我送他出去留洋的呢。这种辞典,我去远东要多少本他就会给多少本。明天,我带你去远东,叫老板送你一本新的!’我的姨父说完,依然在餐桌上翻阅着辞典。”韩菁清的姨父谢仁钊说话果真算数。第二天,他带着韩菁清到了远东图书公司。老板浦家麟当即奉上一册崭新的《远东英汉大辞典》,并告诉谢先生一个好消息:

咬文嚼字杂志读后感收集66条


“梁先生在华美大厦呢,你想见一见他吗?他这次来台北,是我们"远东’请来的。” “行,我去看他。”谢仁钊便带着韩菁清一起到了华美大厦。
见面之后,谢仁钊和梁实秋聊了一会儿,便请梁搭他的车去林森路统一饭店喝咖啡。韩菁清此时只是跟在姨父身边,抱着那本崭新的大辞典,没有说什么话。
到了统一饭店,偶然遇见了美国教授饶大卫。因大卫教授也是研究政治的,和谢仁钊教授有共同的话题。两人越谈越投机,便把梁实秋和韩菁清撂在了一边,给他们交谈创造了机会。
梁实秋见韩菁清手里拿着自己编的大辞典,就跟她闲谈起来。
“哦,你就是韩菁清小姐,我听过你唱的歌呢。”梁教授继续说:“我第一次在台湾电视节目中看到你的名字,就觉得很别扭!”
“别扭?”韩菁清感到奇怪。
“你想想,菁念"精’,这"菁清’多么拗口?要么叫菁菁,要么叫清清,才顺口。这名字是谁取的?”梁实秋咬文嚼字地问。
“我的本名叫韩德荣。韩菁清是我的艺名,是我自己取的。”韩菁清当时把梁实秋视为长辈,便一五一十地从实道来。
“像是男孩子的名字,这名字也取得不好!”梁实秋笑道。
那边,中外教授论政治、谈笑风生。
这边,白发红颜遇知己,情投意合。
“我小时候在上海,喜欢唱歌。登台唱歌用韩德荣这男孩子一样的名字,当然不行。我就从《
梁实秋听了韩菁清就自己取名的介绍后,津津有味,赞道:“你真不简单啊,小小年纪之时,就知道《诗经》,知道“其叶菁菁”。”
自从相识,梁实秋每天都与韩菁清在一起,或者谈文学艺术,或者道国事家常,或者一起吃饭、散步……仅一个星期时间,感情的潮水在两人心中一寸寸涨起。 梁实秋率先向韩菁清表白心意,韩菁清内心既激动又纷乱。经历过爱情的风风雨雨,爱情于她,是个甜蜜且又痛苦的字眼。平心而论,她承认梁实秋确实很有魅力,是可托付终身之人。然而,她已过了满脑子幻想的年龄,不能不考虑很多,横亘在她面前的最大障碍,是梁实秋已71岁了。她明白爱是没有年龄限制的,如果梁实秋五十岁或者六十岁,她也许不会犹豫,可他已到了古稀之年,戴着助听器才能听到声音,又患了严重的糖尿病……

咬文嚼字杂志读后感收集66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