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文库精选

张爱玲自传第一章读后感合计

2022-07-10 来源:百合文库

张爱玲自传第一章读后感合计86句



引导语:张爱玲是一个兰心惠质,感觉敏锐,心理细腻的人,所以,她认识到了更加美丽的生命,把生命比作华美的袍,但同时有因为他敏锐的感觉,使得她是以个孤独的人,不善于交际,也使她认识到世界的丑陋和生活的艰辛。下面是有关写她的《张爱玲传》第一章,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至少现在提到张爱玲,我们不必像十几年前那样,从最起码的ABC的介绍开始了。那时一般的读者固然不知张爱玲何许人也,即使研究现代文学的人,对这位作家也多半是知其名,而未见其书。如今说张爱玲在祖国大陆家喻户晓,肯定是夸张,但若说她在今天的读者中是最有号召力的现代作家之一,则不算过分。知名度可以来自学术界的肯定,更可来自传媒的作用,张爱玲于二者都沾点边,同时沾光沾得都不算大:与许多新文学作家相比,她在文学史上被给予的地位不算高,得到评价介绍的机会也不算多。此外,她的作品甚少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之类,即或有改作,也影响甚微。所以她的名声日高,靠的还是一种“原始积累”——她的小说散文渐渐俘虏越来越多的读者,多半还是仗着三五人的谈论,口口相传的推荐、介绍。也许这样慢慢建立起来的名声比起传媒造成的轰动效应是更靠得住的。
喜欢张爱玲的读者对她的书真是喜欢,阅读的本身即能给他们莫大的快感。乐趣还可以来自其他,是关于张爱玲的一切,那就是非同一般地喜欢,可以为这“不同一般地喜欢”作证的是,由港台那边传过来的“张迷”一词,在祖国大陆是越来越有市场了。怎么个“迷”法?寻觅她的书是一端,市面上换了各种名目出版的张氏作品多相重复,只要有一篇未见过,必要不避多数地重复买了来;搜罗有关张爱玲其人的种种又是一端,张爱玲的一言一动,不管是现在的还是过去的,再扩大一点,但凡与张有关系的人的情形,都想知道,知道并不满足,还要各就自己对张的判断,说长道短一番。而大多数人此类举动,并无功利的目的,既无当作家的宏愿,也无做研究的打算,这就是“迷”的境界了。祖国大陆的“张迷”资历尚浅,还可看看海峡的那一边。几年前台湾《联合文学》曾举办过一个活动——“谁最像张爱玲?

张爱玲自传第一章读后感合计86句


”一是看长相,参加者将自己的照片寄了去;一是看文章,谁人所作最像出自张的手笔。此举是有组织的“迷张”,由一家纯文学杂志搞这样的活动,极是少见,从中也可看出张在港台的号召力,足以使她被当做——至少是在一个不算小的"圈子里——一个明星式的公众人物来对待。
近年来张爱玲风靡祖国大陆的原委,可以有多种解释。现代文学史得到修正,一些一度不见“经传”,未云禁毁而形同禁毁的作家——如周作人、钱钟书、张爱玲、林语堂、梁实秋等人,其作品重新得到与祖国大陆读者见面的机缘,一读之下喜出望外,这是其一;意识形态的喧嚣平息下来,张爱玲入世近俗的态度,她执著于饮食男女、吃穿用度、身边琐事等人生之常的内容令读者油然生出返朴归真的亲切感,这是其二。此外更有属于她而别的作家没有的独特韵味,等等。不管怎么说,在祖国大陆,“张迷”的队伍是日渐壮大了。
然则许多人崇拜鲁迅,并不称做“鲁迷”;不少人服膺周作人,并不称做“周迷”,何以嗜张的人称做“张迷”?以文学而论,我们知道有“金庸迷”、“琼瑶迷”,却很少听说有人以之称呼喜欢严肃作家的人。张爱玲的作品恰好有通俗的一面。有一类作家,为人为文极富英雄气概和悲剧的崇高感,在读者心中激起的,更多是高山仰止的崇敬之情,像鲁迅;有一类作家,学识渊博,所作出经入史,旁征博引,普通读者难入堂奥,知者亦唯有叹服,像周作人、钱钟书;有些作家所写虽是身边事,然而游戏三昧,生活被过于经意地“艺术”化,如林语堂、梁实秋,也还是雅人深致。不论为斗士,为隐士,为名士,为饱学之士,有一共同点——那不是常人或曰“俗人”的境界。张爱玲之“通”俗,不仅在于她写过《十八春》这样的通俗小说,亦不仅在于她的某些小说的可读性、趣味性,更在于她对人生的关怀是近于常人的,由此而在阅读中无形产生的亲近感无疑是众多读者可以对其人其书入“迷”的重要原因。
另一个解释是,张爱玲是个女作家。尽管她对将女作家“特别分作一栏加以评论”心有不甘,可是一般读者对女作家另眼相看,更怀有普遍的好奇心,看来却是不可免的事实。而且,阅读女作家的作品,读者更容易做人、文合一之观,迅速越过其作品而寻求对作者本人的了解,甚至往往对本人的兴趣超过了作品,这也是“迷”之为“迷”的一端。翻翻现代文学史,女作家的生平经历、个人生活显然要比男作家更能挑起普通读者张看的欲望,也更容易被涂染上传奇色彩。有的作家,像白薇,其作品时过境迁,不大有人读了,其传记倒不乏读者,即如丁玲、萧红,读者对其传记的兴趣也绝不在其作品之下。

张爱玲自传第一章读后感合计86句


对于读者大众,女作家似乎天生就带着神秘感和传奇性。张爱玲其人在“张迷”眼中是更带传奇色彩的。她的几篇自传性散文道出了她早年生活中的不幸与她内心的孤独,她与汪伪政府高官、长她十五岁的胡兰成的一段没有结果的婚恋更是一段不寻常的经历。假如说她的生平与萧红、丁玲、白薇诸人的经历相比尚不够浪漫或富于戏剧性的话,那她奇特的出身背景,她的衡之以常理常情可称冷漠怪僻的性情,对读者的好“奇”心是一种大大的补偿。她的性格中聚集了一大堆矛盾:她是一个善于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享乐主义者,又是一个对人生充满悲剧感的人;她是名门之后,贵府千金,却骄傲地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悲天悯人,时时洞见芸芸众生“可笑”后面的“可怜”,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显得冷漠寡情;她通达人情世故,但她自己行来却是从衣着打扮到待人接物,均是我行我素,独标孤高;
她在文章里同读者套近乎、拉家常,但始终保持着距离,不让外人窥测她的内心;她在40年代的上海大红大紫,风头出尽,几乎得到电影明星般的风光,然而几十年后,她在美国又深居简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以致有人说:“只有张爱玲才可以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及极度的孤寂。”凡此种种,均使张爱玲成为一个谜一样的人物,而谜,往往更使人入“迷”。
然而,如果要在传奇上做文章,我们最好还是去寻思张爱玲作为一个作家的传奇——她的有异于众的创作历程。张爱玲名作《传奇》、《流言》中的全部作品均写于二十五岁以前,那时她对人性已有独到的、稳定的把握,技巧已相当圆熟,文字则更臻于化境,这样的早熟早慧,求诸现代文学史,再无第二人;现代女作家中有以机智聪慧见长者,有以抒发情感著称者,但是能将才与情打成一片,在作品中既深深进入又保持超脱的,张爱玲之外,再无第二人;张爱玲既写纯文艺作品,也写言情小说,《金锁记》、《秧歌》等令行家击节称赏,《十八春》、《不了情》则能让读者大众如醉如痴,这样身跨两界、亦雅亦俗的作家,一时无两;她的中学、大学教育均在西式学堂里完成,但她却钟情于中国的小说艺术,在创作中自觉地师承《红楼梦》、《金瓶梅》的传统,新文学作家中,走这条路子的人,少而又少。

张爱玲自传第一章读后感合计86句


归根结底,张爱玲是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作家,而不是作为一个怪人、异人而存在的。也许她将不仅仅属于现代文学史。遥想几十年、几百年后,她会像她欣赏的李清照一样,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一个稳定的位置也说不定,而我们知道,那时候今天为我们所熟知的许多现代作家肯定都将被忽略不计了。还可以肯定的是,那时候的人们如被张吸引,重要的将不是她的传奇经历,而是她的作品散发的独特的芬芳。假如张爱玲真像她在《天才梦》中戏称的那样,“除了天才的梦之外一无所有——有的只是天才的怪僻缺点”,那我们不必如此认真地对待她,虽然仔细想来,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作为个案都有分析的必要,但也只是“必要”,不大可能。另一方面,即使是一个天才,他的怪僻、逸闻之类,也只配充当茶余饭后的谈资,单纯的称奇足以造谜而无助于解惑。如果我们追求的是一种理解,是对张爱玲的完整的认识,那么我们对待这位作家,最好还是采取她本人看人看世的态度:
“在传奇中寻找普通人”——将“传奇”归于不奇,倾听她所乐道的“通常的人生的回响”。
张爱玲传读后感
张爱玲这位作家的内心世界和常人太不一样了,显赫家世她有,写作奇才她有,乱世情缘她有,但在这背后却是很多人意想不到的父母离异,遭父虐待出走,香港大学求学,深爱着的丈夫背叛,出走大陆到香港,最后美国定居的人生经历。她追寻单纯的爱情,可以完全不顾世俗,胡兰成有家有室,但她爱也就全然不顾世俗的眼光了,投入的彻底,却也因为受到背叛决绝的彻底。这样的女性生在20世纪40年代的上海只能说是那个年代的产物,有这样的经历、背景、无所畏惧的性格造就了这样一位让人感慨其人生、赞叹其才情的女性。
胭脂红,美人泪。旷世奇才,才艺倾天下。生花妙笔真性情,临水自怜,谁解其中意?
情已了,泪难收。梦回千里,惆怅还依旧。多情女子空牵挂,轻叹红尘,误落凡世花。
上个世纪的旧上海,撩拨起一段段往事,拂去了岁月的尘埃,翻阅那一段泛黄的历史,一个身影伴着熠熠的光芒渐渐清晰,带着些历尽沧桑的落寞,带着些照花自怜的孤傲,穿过那一片摇曳的,绚丽的旗袍,经过那一段动荡时局下的流光溢彩,跨越了岁月的间隔,徐徐走出。张爱玲,一个拥有着旷世之才的奇女子,一个拥有过铭心之恋的痴女子,一个历经磨难而又隐退于现实之中的不平凡的女子,一朵误谪凡尘的花。

张爱玲自传第一章读后感合计86句


旧上海的洋房里,华丽的装饰蒙上了陈旧的色彩,像是岁月雕刻过的痕迹,出生在这样一个落魄的家族,她没有赶上这个家族的热闹,她来的太晚了,家族的显赫繁华已成为过去,她只看到一个灰暗的,巨大而又虚浮的王朝的背影,带着没落贵族的陈腐味。父母激烈的争吵,经济的压力,母亲远赴法国的离去,父亲不由分说的打骂,继母刻薄狠毒的恶言恶语,使她过早的体会到了心灵的创痛,积累了最初的人生悲剧意识,也正是这些经历使她在日后的作品中,以"入世挑剔者"的眼光无情剖析着人情世事的阴暗丑恶。
才华横溢,这是张爱玲不幸中的万幸。家族的没落,动荡社会的沉落,没能摧毁她的前程,却成就了一个奇才的诞生,圆了一个乱世天才之梦。
《张爱玲传》读后感1
默默地蹲在沉旧的地板上,那一刻的她,心中充满着惊惶和恐惧。她低着头,悄悄地啜泣着,是那样无依无靠,又是那样地楚楚动人,泪,顺着瘦削的脸庞,滴落在冰凉的地中,微微张着双眼,望着落日悄然而下,竟是如此凄美啊!余辉依然洒着大地,衬着她那张高傲的脸。
是的,她要强,不会向命运低下她那孤傲的头。但今天,她却被他重重地打了,像阳光割锋利的玻璃般尖锐,耀眼的光芒四处飞溅,没有留下一点残照。她知道,是因为她,所以她恨她﹗或许有一天,她会轻轻地离开,离开这个昏暗的家!
终于,她离开了,是那么的毫无牵挂呀!孤身一人,徘徊在车水马龙的街头,身穿奇装异服,昂首阔步地走着。是寂寞,还是孤单?可她却仍然有着如同曾经的高傲,不拘于世俗!只因她成了上海最受欢迎的女作家。
她高傲,执笔淡淡地描绘着画,不辞辛苦地为自己的作品配着,不给予人。
她高傲,爱呆在爱丁顿公寓中,却不轻易见人。
她高傲,只爱胡兰成一人,直到最后被抛弃,也如初,尽管他无意于她常相厮守了。
对,她被抛弃了,却仍至死不渝地爱着他,没有停止。在《半生缘》中,她说:我永远和你在一起,我们一生一世都别离开!看看吧,这是一个多么疯狂的呐喊!但是,也很凄凉,因为她爱得太苦了!

张爱玲自传第一章读后感合计86句


最后,她没有了他轰轰烈烈的爱,失去了她惊世骇俗的才,更是不能自拔。她依就无怨无悔,虽然“曲中人散尽了”,她只说了一句微不足道的话:我将只是萎谢了。
她也很爱《红楼梦》,可能是爱那千古佳句吧“一曲红楼多愁梦,情天情海幻情身”,也可能是爱林黛玉和贾宝玉一见钟情的爱!不过,当黛玉红颜已逝,他们阴阳相隔时,她却只是凄怆地笑,我知道,那种笑叫苦笑,是情非得已,更是爱!
我曾细细想过,她若没遇上胡兰成,也许就不再会拥有这“天涯海角有我在牵你招你”了。她会似曾经,慢慢地写着,写完她的成名作《第三炉香》、《第四炉香》、《第五炉香》……她会再成为上海最受欢迎的女作家,更不会不能自拔了。
我看见她缓缓走了,仿佛只有她那若有若无的倩影,细长的指尖佛拭着脸,凄然泪下,只为说;什么都失去了,什么都没了。
她真的什么都不再拥有了,她太高傲了。
《张爱玲传》读后感2
终于读完了手头的这本《张爱玲传》。说终于是因为断断续续读了有一段时间了,每天下午休息的时候会读几页,但是其实读得很认真,因为我一直希望能有一个机会看她的生平,而不只是她创作盛年时的作品和人们眼中她的作派。
我算不上她多么铁杆的迷,因为性格里浅薄的一面让我本能地不太愿意看悱恻凄迷的故事,如果是故事,我更喜欢喜剧的结局,如果是散文,那另当别论。最近可以看一点情节曲折复杂或者一些从开始注定结局无奈的故事了,但也只是浅尝辄止,以前是更加囫囵吞枣地匆匆略过很多不愿意看到的关于人性恶的细节的。但是我对她有些好奇,可能是因为不太了解她去国离家之后的境遇,以前所有看到的都是关于她在上海出名出得辉煌灿烂以及这些年再次卷起的热潮,可我知道,那短暂的几年肯定不可能是一个人的一生。
我不太喜欢斩钉截铁地评价一本书或者一个人,因为觉得自己可能不完全了解背后的故事。从这本书我得到我想要的信息,这大概就够了。作者体会得比较细腻,对张爱玲的描述多引自张爱玲自己的散文集子里的原话,这大概是因为,对张爱玲这样一个人生平的描述得到第一手的资料有一定的难度。有一点恼人的是,偶尔有错别字,还有就是有些大约是比较经典的话在不同段落里重复很多次的引用,使整个文章的气息也跟着压抑起来,也可能是因为在写张爱玲的缘故,而她的很多故事是那样一种调调。不过,我还是很勇敢地把它给看完了。关于她在美国三十多年的生活只占整本书的很小的一部分,想来一是因为资料有限,二则她最出名的作品都是在上海的日子里写就的,但这一小部分我仍然看得仔细,因为觉得,人生被隐去的大部分的岁月其实是平淡和挣扎。

张爱玲自传第一章读后感合计86句


看的过程里,时常会停下来,想一想,总觉得是有很多话要说的。看完后,又在心里沉淀了几天,却突然觉得,说什么好像也都是花架子,再重复或者引用原文也没有意义。只感叹,人生,是一件很真实的事。
《张爱玲传》读后感3
最近心血来潮,又开始读人物传记。其实我个人总觉得,读人物传记总有那么点光明正大的窥探隐私和比对生活的人性弱点在里面。读到张爱玲,完全是在蜗牛上随机而为之的行为,但读完之后,居然觉得这本是我看过所有版本中最好的一版,有一种捡到宝的感觉。
第一次读张爱玲的传记是在大学,完全出于伪文艺青年的需要;第二次读张爱玲是在工作最为忙碌和无聊的时候,因为要去跟片做后期,这是绝对无聊但耗时的工作,当时香港后期公司工作室的茶水间摆着一本张爱玲传,还是繁体,于是成了打发时间的好物。
两本的作者我都不记得了,但读罢,绝对可以肯定两位的立场和生活境遇绝对不同,尽管传记的素材都是一定的,但用不一样的语言和立场去描述,自然结果是不同的,依稀记得,特别能分辨出一种是社会主义情怀,一种是资本主义视角。
而这一版,却少了些立场性的东西,让我很喜欢。因为活到现在这个年纪,我们也是在努力从非黑即白的价值观中慢慢挣脱出来,个人认为平和和真正辩证的开始看待问题,是人成熟的.标志,而可能有些人一辈子都没有成熟,始终处于黑白分明的挣扎阶段。
首先文章的语言真的好细腻,而且有一股子张爱玲文章的语言意境,不知作者是故意而为之,还是本身就习惯于这样的笔触。因为我google了一下作者的资料,实在不多,便无从知晓了。
第二就是在描述张爱玲的童年,她的父母,她的爱情,她的写作,始终想秉持着更加中立的视角,我觉得这个尤其难得吧,毕竟我们写文章,总是希望最终表达自己的观点,当然,其中的仰慕之情还是完全可见的。
如此一来,传记给了读者更多自我想象的空间,诸如张爱玲对母亲的情愫,张爱玲和胡兰成的爱情,张爱玲对自己作品一定要自己翻译的坚持,张爱玲对红楼梦的痴迷,张爱玲晚年始终不想回访上海的决绝。

张爱玲自传第一章读后感合计86句


当然,同一本书,不同的人读,或者同一个人不同时期去读,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观感,在当下这个阶段,我觉得是我读过最舒服的一版《张爱玲传》。
默默地蹲在沉旧的地板上,那一刻的她,心中充满着惊惶和恐惧。她低着头,悄悄地啜泣着,是那样无依无靠,又是那样地楚楚动人,泪,顺着瘦削的脸庞,滴落在冰凉的地中,微微张着双眼,望着落日悄然而下,竟是如此凄美啊!余辉依然洒着大地,衬着她那张高傲的脸。
是的,她要强,不会向命运低下她那孤傲的头。但今天,她却被他重重地打了,像阳光割锋利的玻璃般尖锐,耀眼的光芒四处飞溅,没有留下一点残照。她知道,是因为她,所以她恨她﹗或许有一天,她会轻轻地离开,离开这个昏暗的家!
终于,她离开了,是那么的`毫无牵挂呀!孤身一人,徘徊在车水马龙的街头,身穿奇装异服,昂首阔步地走着。是寂寞,还是孤单?可她却仍然有着如同曾经的高傲,不拘于世俗!只因她成了上海最受欢迎的女作家。
她高傲,执笔淡淡地描绘着画,不辞辛苦地为自己的作品配着,不给予人。
她高傲,爱呆在爱丁顿公寓中,却不轻易见人。
她高傲,只爱胡兰成一人,直到最后被抛弃,也如初,尽管他无意于她常相厮守了。
对,她被抛弃了,却仍至死不渝地爱着他,没有停止。在《半生缘》中,她说:我永远和你在一起,我们一生一世都别离开!看看吧,这是一个多么疯狂的呐喊!但是,也很凄凉,因为她爱得太苦了!
最后,她没有了他轰轰烈烈的爱,失去了她惊世骇俗的才,更是不能自拔。她依就无怨无悔,虽然“曲中人散尽了”,她只说了一句微不足道的话:我将只是萎谢了。
她也很爱《红楼梦》,可能是爱那千古佳句吧“一曲红楼多愁梦,情天情海幻情身”,也可能是爱林黛玉和贾宝玉一见钟情的爱!不过,当黛玉红颜已逝,他们阴阳相隔时,她却只是凄怆地笑,我知道,那种笑叫苦笑,是情非得已,更是爱!
我曾细细想过,她若没遇上胡兰成,也许就不再会拥有这“天涯海角有我在牵你招你”了。她会似曾经,慢慢地写着,写完她的成名作《第三炉香》、《第四炉香》、《第五炉香》……她会再成为上海最受欢迎的女作家,更不会不能自拔了。

张爱玲自传第一章读后感合计86句


我看见她缓缓走了,仿佛只有她那若有若无的倩影,细长的指尖佛拭着脸,凄然泪下,只为说;什么都失去了,什么都没了。
她真的什么都不再拥有了,她太高傲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