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文库精选

阿西莫夫短篇小说的读后感细选

2022-07-10 来源:百合文库

阿西莫夫短篇小说的读后感细选70条



阿西莫夫的基地读书笔记1
当初一开始能够将《基地》听下去,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一开篇介绍的“心理史学”。这是一个什么鬼呢?这是一套统计学理论,就像是统计物理,只不过它的应用对象不再是大量的微观粒子,而是大量的人。换句话说,心理史学可以抓住大量人类进行互动的宏观规律。这听起来好像非常不靠谱,但是书中却假设,他的发现者哈里.谢顿不仅为心理史学建立了精确的数学方程,而且还利用理论构造了一个庞大的谢顿计划,即在银河系的边缘——端点星建立了一个基地以抵抗银河帝国不可避免的灭亡命运,并以此为原点,蓬勃发展出一个全新的帝国。于是,所有的历史演进全部按照谢顿计划运行下去。
作为系统科学的从业者,我当然知道心理史学是什么玩意儿。这不就是我们现在的人类行为动力学吗?现在,随着大数据的累积,人们已然可以做到为人类群体行为写出精确的方程了。例如Barabasi的辐射模型可以精确预测两地的通勤人流量。但是,要知道阿西莫夫是从1940年开始写《基地》小说的,我不得不佩服他超前的洞察力。
小说的第一部花费了大量的篇幅描述基地人是如何一点点建立起一个全新国家的。然而,在大国构建过程中,每隔几十年就会出现一次谢顿危机,于是端点星的人类就开始聚集在谢顿穹窿聆听谢顿在上百年前录制的教导。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谢顿本人死后将近好几百年了,人类还是按照谢顿计划发展,谢顿的每一个预言竟然全部正确。这不得不让我产生了两个问题:即使这是科幻小说,心理史学的预测也太准了吧,超级离谱了;二、谢顿到底是何许人也?竟能这样牛B哄哄地预测那么久的未来?
阿西莫夫的基地读书笔记2
作者艾萨克.阿西莫夫。美国著名科幻小说大师,世界三大科幻小说大师之一,机器人小说大师,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著名的“机器人三大定律”的提出者,等等,说不完。
我这人也不是什么疯狂的科幻迷,只是幼稚地以为我这种理工科学生如果喜欢文学的话,首先必然是科幻作品。看过的科幻并不多,《基地》三部曲却看了两遍。第一遍在美国,借了图书馆的英文版本,当时就看得很爽。当时以为自己完全看懂了,可当我第二次看中文版本的时候才发现当初的很多印象并没有在书中找到。语言啊,还是限制我们欣赏世界优秀作品的一大障碍。

阿西莫夫短篇小说的读后感细选70条


回到小说本身,我不想说太多,几点印象。
一,阿西莫夫的代表作,科幻经典里的经典,经典到已经超越了科幻的范畴,成为一部描述人类历史向未来的投射的巨著。所有经典的文学作品的共性是超越文学形式的限制而成功的描述人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基地》值得任何品位、任何对人有兴趣的人阅读,而且一定会被其一针见血的睿智所折服。
二,《基地》三部曲并不是特别长篇的小说,三本加起来也不比一本很厚的长篇小说更多。可作者却能够极其精辟地又全面地向我们展示了人类一段一千年(其实只有四百多年)的宏伟的发展史。没有多余的废话,只有精炼、简洁却到位的描写。尽量精简对科技部分的描写,没有任何卖弄炫耀的地方。所以读起来非常顺畅,即便是英文的版本我也是花了几天时间一口气读完的。读完后大呼过瘾。
三,学术大师哈里.谢顿的心理史学(这是中文译本的翻译,我倒觉得翻译成历史心理学更准确一点)是作者一个极其精彩的创造。It is so amazing! 太喜欢这个概念了。用高深的数学和统计的方法描述并预测一个由很多人构成的群体的心理和行为。有点类似与社会心理学,却又完全不一样,因为是建立在一个非常严谨的数学理论基础之上的。
a,要想成功的实现预测,对象必须是一个由很多人构成的群体,该学科不能预测一个随机性极高的个人的行为,而只能针对群体。人的数目越多,准确性越高。如果有超过一个星球上的人的群体的话,则可以极精确的预测,比如谢顿就可以预测整个银河系在未来超过3万年的时间内发展的进程,准确度大道90%以上。
b,被预测的群体不可以知道心理史学对他们的预测是什么内容,否则就会因此而产生对应的心理变化,历史的进程就会出现偏差。而实际上正是利用这一点,谢顿通过对全部人类的心理的小而微妙的影响,实现了彻底改变人类命运的伟大理想——在他死后一千年的"历史。
c,心理史学理论最基本的假设之一就是人类对于各种刺激的反应恒定不变。换句话说,人性是永远不变的。所以人类的历史是一个一遍一遍不断重复的历史,尽管形式、方式上会有变化,尽管技术不断更新迭代,但是人性永远不变,人类的进程无法阻挡。

阿西莫夫短篇小说的读后感细选70条


也许这些概念对很多人来说都太无聊了,可我却觉得这是值得为之兴奋的东西。这和我从事的投资职业也有关系。交易行为正是一个亏损和赚钱不断重复,人性不断重复的地方;是一个个体行为高度随机而群体行为非常具有预测性的场所;也是一个存在无穷正负反馈的地方,就是说任何已知的预测都会高效地作用于交易群体的心理,而导致预测结果必然不能完整实现。所以如果谢顿能把他的理论应用在证券市场的话,他可以成为藐视一切股神的股神!想想这个idea就让人兴奋啊,这也是我一直梦想的理想境界。虽然是几乎不可能实现的,但是即便只是能够粗略的懂掌握心理史学的一点皮毛,就已经能够笑傲江湖了。
四,《基地》三部曲之后,作者又前前后后写了8部相关作品,完成了一个11册了系列。我顿时感到无语了。新增的内容估计是基于《基地》的成功之后应多多少少有“应读者要求”补充的意思吧,还引入了和机器人的感情故事,总之和原三部曲有所不同。8本,是一个很有分量的阅读量。等我酝酿好了情绪再开始新的探索吧。
阿西莫夫的基地读书笔记3
《基地》故事背景设定在人类发展到无数年之后,科技高度发达,星际航行普及,人类遍布银河系, 横跨银河系的庞大帝国屹立千年, 社会空前繁荣。一位名为Hari Seldon的数学家建立了心理历史学,根据人类对于社会变化的普遍反应建立数学模型实现了对未来的统计性预测。Hari Seldon预测银河帝国必将走向衰亡,如果任其发展,人类将会经历三万年的战乱和倒退才能重新建立其第二帝国。因此Hari计划在银河系两端建立起两个基地用于保存人类的科技和文明火种,然后在适当的时机发展壮大,最终在第一帝国瓦解1000年后建立第二帝国,这一计划史称Seldon计划。《基地》第一部介绍了Seldon计划的秘密筹备,第一基地的建立,Seldon计划的真正目的的揭开以及第一基地早期严格符合Seldon预测的发展历程。第二部《基地与帝国》前半部分讲述了基地建立以来最大的危机,即基地与残存帝国最后的战争,帝国有很大的机会获胜,然而却隐晦的历史规律作用下失败,Seldon计划再次胜利;

阿西莫夫短篇小说的读后感细选70条


后半部分讲述了具有强大精神力量的基因突变人“骡”的出现,“骡”的突变特性使Seldon预测的基本假设失效,导致现实严格偏离了Seldon预测,Seldon计划濒临破产。第三部讲述“骡”对一直不曾出现的第二基地的寻找。第二基地是Seldon为整个计划留的后手,作用更加深远,隐藏更加神秘,骡与第二基地人(继承Hari Seldon知识的心理史学家们)斗志斗勇,最终第二基地战胜骡并将Seldon计划重新拉回正轨。整个《基地》前三部曲可以看作一个整体讲述了基地的三百余年的发展历程。而后续的4至9部可以分别理解为基地前传和基地后传。
阿西莫夫的基地读书笔记4
理工科出身的阿西莫夫的作品中无处不透露着成熟的科学思维,其中表现最为显著的是贯穿《基地》始终的心理历史学。心理史学的构思非常符合科学研究的思维:合理的假设,大量的数据支撑,以及统计的分析方法,让预测未来这样一个虚无缥缈的命题变得颇有说服力。在现实中,正是基于类似的基本思想,人类实现了在量子力学、气体动力学、通信科学以及人工智能的巨大突破。实际上我们做的预测未来的事并不少,金融市场分析,工业无损检测,天气预报等等,只不过预测的准确性可能还远远不够。然而前段时间AlphaGo以4:1战胜韩国棋手李世石告诉我们一切皆有可能。因此有理由相信也许某一天人类真的可以预测社会层面的未来。
这样的结论是有些恐怖的,如果未来可以精准预测,那么人类个体的意义何在?每个人的言行都被看不见的规律摆布而且永远不可能挣脱。阿西莫夫似乎也思考过了这一点,因此在《基地2》中描绘了Seldon计划成功运行百年后所引起的社会变化,人们相信Seldon计划必然成功,因此丧失了开拓进取的精神。就好像《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太变态了,其他人只需要依计行事,导致蜀国后期人才凋零(个人愚见)。不过,“骡”的出现对Seldon计划的扭曲以及第二基地心理史学家的修正告诉我们,规律仍然是可以挑战的。挑战的条件是:一,像“骡”一样的“突变”让规律的基本假设失效。二,像“心理史学家”一样掌握规律可以从上层控制规律。

阿西莫夫短篇小说的读后感细选70条


因此,对于AlphaGo引起的新一波关于“当机器超越了人类,人类该怎么办?”的讨论,我认为还不用担心。一来,人类有“突变”的可能,当然不单止基因的突变,还包括意想不到科学进步和方法创新。二来,机器的创造也是基于人的智慧,只要人类还能够在更高的层次掌握规律,就不怕机器能“造反”。说到这里需要回去重提一句,第一银河帝国衰亡的主要原因正是因为科技和文明高度发展,人们丧失了继续进步的欲望和能力。所以,机器超越人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类忘记了机器如何超越了人类。
我很庆幸能生在这个人工智能方兴未艾的时代,迎接着新的挑战。我相信无论科技如何发展,决定性要素的仍然是人。怀揣野望,我们依旧可以凭借着个人的才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套用一句最近很6的话,“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基地作者艾萨克.阿西莫夫。美国著名科幻小说大师,世界三大科幻小说大师之一,机器人小说大师,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著名的“机器人三大定律”的提出者,等等,说不完,一起看看下面的基地阿西莫夫
基地阿西莫夫读书笔记【1】
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1920—1992),是美籍犹太人,儿童时代离开故土俄罗斯去了美国.青年时代攻读生物化学,此后他投身写作,并成为世界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闻名遐迩,为本世纪最顶尖的科幻小说家之一,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以他的名字为号召的“阿西莫夫科幻杂志”,是美国当今数一数二的科幻文学畅销杂志.
早在本世纪50年代就以创作撰写科幻小说和科普读物而蜚声文坛.他那非凡的驾驭语言和概念的能力,不断对虚构世界和真实世界的新探索,以及他所取得的成就和名望,为他的作品赢得了广大的读者.他的著作题材广泛,涉及科学、历史、语言学理论和科幻小说.他异乎寻常的想象力同时赢得了成年人和儿童的尊敬和佩服.阿西莫夫的作品之所以受到欢迎,原因之一就是他的书通俗易懂,妙趣横生.在他的书中,科学不再是深奥的、难以理解的东西,只有你静下心来,认真读下去,就能一步一步地进入科学的殿堂,领略科学的迷人魅力.《基地》、《机器人》 等系列是阿西莫夫最脍炙人口的代表作.

阿西莫夫短篇小说的读后感细选70条


这些看似各自独立的故事,相互贯串起来,竟是一部俯仰两万年的长篇史诗!阿西莫夫特意将科幻场景巨幅拉大,在全银河的背景下架构他独有的科幻世界、由银河帝国的兴亡史来讨论人性与政冶、经济、军事等文明要素产生的互动影响.这种宏观视野使他的作品处处闪动着关怀人类未来的笔触,超越一般科幻作品的局限.
在他刚开始写机器人小说时,机器人学尚未发展出来;等到这门科技发展得相当有成果时,几乎每一本有关机器人学发展史的书籍都提到他、他的小说与他发明的“机器人三定律”.这定律几乎成了以后科幻作家创作有关机器人的作品时必须遵循的法则.
阿西莫夫不仅是哥伦比亚大学的化学博士,更是世界闻名的全能作家,一生著述多达百七十余本,内容广及科学类的数理化、天文、生物、医学,还涉及文学、宗教、史地等.如此渊博的学识使他的笔下世界具备了奇幻的想像与高度的预言性,阿西莫夫以真确的物质科学及人文现象演绎出他的科幻世界,又杂进侦探与推理的小说技法,使得他的作品情节生动,扣人心弦,让人不忍释卷.
基地阿西莫夫读书笔记【2】
我这人也不是什么疯狂的科幻迷,只是幼稚地以为我这种理工科学生如果喜欢文学的话,首先必然是科幻作品。看过的科幻并不多,《基地》三部曲却看了两遍。第一遍在美国,借了图书馆的英文版本,当时就看得很爽。当时以为自己完全看懂了,可当我第二次看中文版本的时候才发现当初的很多印象并没有在书中找到。语言啊,还是限制我们欣赏世界优秀作品的一大障碍。
回到小说本身,我不想说太多,几点印象。
一,阿西莫夫的代表作,科幻经典里的经典,经典到已经超越了科幻的范畴,成为一部描述人类历史向未来的投射的巨著。所有经典的文学作品的共性是超越文学形式的限制而成功的描述人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基地》值得任何品位、任何对人有兴趣的人阅读,而且一定会被其一针见血的睿智所折服。
二,《基地》三部曲并不是特别长篇的小说,三本加起来也不比一本很厚的长篇小说更多。可作者却能够极其精辟地又全面地向我们展示了人类一段一千年(其实只有四百多年)的宏伟的发展史。没有多余的废话,只有精炼、简洁却到位的描写。尽量精简对科技部分的描写,没有任何卖弄炫耀的地方。所以读起来非常顺畅,即便是英文的版本我也是花了几天时间一口气读完的。读完后大呼过瘾。

阿西莫夫短篇小说的读后感细选70条


三,学术大师哈里.谢顿的心理史学(这是中文译本的翻译,我倒觉得翻译成历史心理学更准确一点)是作者一个极其精彩的创造。It is so amazing! 太喜欢这个概念了。用高深的数学和统计的方法描述并预测一个由很多人构成的群体的心理和行为。有点类似与社会心理学,却又完全不一样,因为是建立在一个非常严谨的数学理论基础之上的。
a,要想成功的实现预测,对象必须是一个由很多人构成的群体,该学科不能预测一个随机性极高的个人的行为,而只能针对群体。人的数目越多,准确性越高。如果有超过一个星球上的人的群体的话,则可以极精确的预测,比如谢顿就可以预测整个银河系在未来超过3万年的时间内发展的进程,准确度大道90%以上。
b,被预测的群体不可以知道心理史学对他们的预测是什么内容,否则就会因此而产生对应的`心理变化,历史的进程就会出现偏差。而实际上正是利用这一点,谢顿通过对全部人类的心理的小而微妙的影响,实现了彻底改变人类命运的伟大理想——在他死后一千年的历史。
c,心理史学理论最基本的假设之一就是人类对于各种刺激的反应恒定不变。换句话说,人性是永远不变的。所以人类的历史是一个一遍一遍不断重复的历史,尽管形式、方式上会有变化,尽管技术不断更新迭代,但是人性永远不变,人类的进程无法阻挡。
也许这些概念对很多人来说都太无聊了,可我却觉得这是值得为之兴奋的东西。这和我从事的投资职业也有关系。交易行为正是一个亏损和赚钱不断重复,人性不断重复的地方;是一个个体行为高度随机而群体行为非常具有预测性的场所;也是一个存在无穷正负反馈的地方,就是说任何已知的预测都会高效地作用于交易群体的心理,而导致预测结果必然不能完整实现。所以如果谢顿能把他的理论应用在证券市场的话,他可以成为藐视一切股神的股神!想想这个idea就让人兴奋啊,这也是我一直梦想的理想境界。虽然是几乎不可能实现的,但是即便只是能够粗略的懂掌握心理史学的一点皮毛,就已经能够笑傲江湖了。

阿西莫夫短篇小说的读后感细选70条


四,《基地》三部曲之后,作者又前前后后写了8部相关作品,完成了一个11册了系列。我顿时感到无语了。新增的内容估计是基于《基地》的成功之后应多多少少有“应读者要求”补充的意思吧,还引入了和机器人的感情故事,总之和原三部曲有所不同。8本,是一个很有分量的阅读量。等我酝酿好了情绪再开始新的探索吧。
银河帝国读后感1
银河帝国系列被誉为人类历史上不容错过的系列小说。在整个系列中又可以分为三部曲,分别为“基地”,“银河帝国”以及“机器人”。这三部曲既可以单独拉开来看,又可以看成整一个系列,其中充满脑洞的科学幻想以及高超的描写手法,让整个系列被称为科幻圣经。我谈一下我读《银河帝国:繁星若尘》的感受。
在《银河帝国:繁星若尘》当中,讲述的是主人公拜伦法瑞尔在临近毕业的一天晚上,惨遭灾祸。他迫不得已逃踏上星际逃亡之旅,一路上克服千辛万苦,只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而父亲一直拖他寻找的一份神秘文件,又何去何从?阴谋与谎言暗涌的银河帝国中,夹杂着权力与斗争,信念与爱情的亡命之旅,就此展开。
关于此书的具体内容,我也不做过多的赘述,但是看完后的感觉还是值得一说。在整个宇宙这么大的篇幅,这么宏伟的世界观当中,人类显得既渺小但又伟大。作者创造了一个科技极其发达的世界,但即便是如此发达的时代,依然充斥着人类的愚昧,贪婪。他们依旧会因为利益争个头破血流,你死我亡。依旧会凭着一己之意,去凭空捏造。我们可以想一想,我们所向往的大同社会,真的可以实现吗?
看一本书不仅仅是看一本书,还要对一本书的内容进行深度的思考,以及反复的理解。只有自己能把这本书搞懂,才叫真正的读完了一本书!
银河帝国读后感2
写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银河帝国》系列,于今看来,更像是探讨生命形态与社会结构的书。从大的方面而言,在银河系两千五百万个住人行星间曾经存在或可能建成的社会模式,大致有三:

阿西莫夫短篇小说的读后感细选70条


一是以皇帝世袭专制来统御银河,但在书的开篇这旧日帝国就已走向没落衰亡了。
第二是谢顿计划所设立联合帝国,由第一基地创建的市长议会制来引领科技文明,由第二基地微控心灵来确保人类的和平,但在谢顿计划开启五百年后第一基地的自尊心已不容许第二基地的控制与影响,两个基地的冲突不可避免。
第三则是由机器人丹尼尔所创造的盖娅文明,人类将与万物融合成生命共同体,共享生命的智慧与愉悦,只不过山川大地分享到的意识少一些,而草木虫鱼次之,最高级的分享者与主导者依旧是人类,但彼此和谐共存,达到生态的最大优化。而来自基地的崔维兹依然怀疑和抗拒这种生命共享方式,因为共同体的介入会破坏个体的意志独立与精神自由。就这样,人类创造机器人,而机器人又创造了新的人类文明。
从小的社会形态讲,仅仅帝都川陀作为一个独立的行星也存在不同的社会模式:如麦曲生地区的宗教统治,恪守男尊女卑等级制度以及各种严苛的戒律;达尔则贫富分化并疏离敌视,底层贫民窟野蛮无序;川陀南极的卫荷区历代旁系继承人对帝国皇权的觊觎;而九九派以追求平等为号召,暗中破坏帝国设施和秩序,推动民众的不满情绪,利用民意来谋求私权……这些社会形态的原型,在地球当下历史中都能找到对应。不过和阅读《三体》不同的经验感受,就是三体的黑暗森林法则是建立在人性自私极恶的基础上,对未来绝望。而在《帝国》中虽然时有危机,却始终对人类发展保有信心;科幻的触须无论如何延展,但核心的价值依然稳健。
只是,这七本书,前三部干练简洁,到第五部和第六部则繁复拖沓,人物情绪也显得无甚必要。大概开始写作的六十年代,只是为自己兴趣而创作,到八十年代应出版社邀约规定字数而作,就难免有应时之虚了。说到盖娅星系共同体的设想时,初觉不可思议,但细想也未必没有依据。
每次爬山的时候,我总是会将手按住某处岩壁,敛息屏气,仿佛能感应山之呼吸,能洞察太古时代的黑暗与沉寂。这自然只是我一厢情愿的臆想,但那种仿佛能融入混沌之中的刹那忘我,确是一种很澄宁的享受。或者世人就是基于这样一种感受,而有瑜伽有禅定有坐忘,而求与万化冥合。再有,如古人对于书籍的迷恋,今人对于网络的依赖,都好像是要寻求文化的认同与共享,而盖亚的生命共同体,只不过是将它活化罢了。我们在同一个星球上呼吸生存,化干戈为玉帛,是人类群体的共同追求;只是作为个体,我们如何能敞开胸怀,与世界分享自己最私密的感受呢?

阿西莫夫短篇小说的读后感细选70条


昨日夜半,看完银河七部。某种意义上,这个暑假,也随之结束了。许久没有这样废寝忘食,虽然不务正业。可是,白日的困意就是浓茶也打发不了了。到底不是年轻时候,夜读金庸古龙二三点,早起一样精神抖擞,岁月不饶人,一戒。
银河帝国读后感3
起初,拿到《银河帝国》这书时,眼中放光,立马就拆了包装,细细品读……
书页一张张翻去,心情是渐复杂。
这书讲了哈里·谢顿因预言被驱逐,带领科学家用编百科全书的幌子,建立基地。在端点星上,塞佛·哈定当市长,用宗教领基地崛起……
翻回封面,在浩瀚无限的宇宙中,所有的色彩汇成了一只大眼,蓝色的深瞳里透露了一切,看到了那个时代……
那个时代科技发达,有了会思考的机器人,有了改造外星球的技术。
那个时代,人类开始了殖民运动,各国的土地越来越大,人类像蝗虫一般繁衍扩张,银河被统一。
那个时代,人类开始冷漠,带着他们永不磨灭的贪婪和愚昧,登上一个又一个荒凉的星球。
这一切的一切仿佛就要发生。
不知几时,人们有了4G流量,个个成为了低头族,不在与人交往,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不知几时,人们开始阴谋,见一辆汽车开始来,就横躺地上当“碰瓷”,不曾想过安全,眼里只有钱;不知几时,人们坐公交,见了老人,儿童也不让座,若无其事的坐着……
这是科技带来的冷漠,自私,这是谢顿的预言,这是我不希望的,不想见到的。
银河帝国读后感4
我很爱看书,暑假里的一大乐事,就是可以随心所欲地沉浸于书海中。妈妈说要给我买套书当做我的生日礼物,让我在品味书香的必读书目中挑选。在众多的书目中,我一眼就相中了《银河帝国》。银河帝国?难道是银河里的帝国?我迫不及待地想看这本书。
《银河帝国》是一套系列书,分为基地七部曲、机器人五部曲及帝国三部曲。我刚看完基地第一本,其中跌宕起伏的情节和那些“英雄”人物的智慧、魄力都让人回味无穷。

阿西莫夫短篇小说的读后感细选70条


故事从盖尔多尼克到川陀为著名的心理史学家哈里·谢顿工作开始。由于哈里·谢顿预言了银河帝国将在三个世纪之后灭亡,他骇人听闻的言论让公共安全委员会的委员们忌惮。在审判及谈判后,哈里·谢顿带着他的手下到一颗银河边缘与世隔绝的小星球——端点星上去完成他拯救人类的计划:编写《银河百科全书》。端点星就是基地。而基地与各星球间又发生着许多故事。
这本书中有许多人物令人钦佩。哈里·谢顿,这位数学家开创了“心理史学”,这门学科能用数学公式推演未来。他预测出银河帝国将在三个世纪后完全灭亡,并招来三万名科学家编写百科全书,以端点星为基地,开始了拯救银河帝国的实验。候伯·马洛是一位商业王侯,他曾经打败了科瑞尔共和国,成为人民心中的第二英雄。他掌管着控制行商的权利,他帮助基地扩张,给予基地经济资源。还有我最喜欢的塞佛·哈定,他机智又冷静,打败了安那克里昂的温尼斯,统治着四王国,成为了人民心中的第一英雄。他们有担当,敢于尝试,在他们的努力下,银河帝国有所好转。
其实《银河帝国》还是挺深奥的,我才拜读完基地系列的第一册,其中的奥妙需要我慢慢研读。
银河帝国读后感5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叫做——《银河帝国·基地》虽然有点儿乱,但是我还是对这本书中的三个不可缺少的人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哈里·谢顿是一个非常有预见的、愿意为了事业来奉献所有的人。而且是他和一大群科学家在端点星建立起这个基地的,他用强大的科技让基地生存下去。
塞佛·哈定是这些科学家之一。他让这个基地崛起了,还用宗教来让基地更加神秘,同样,他也有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
侯伯·马洛也十分厉害,他不但利用自己的能力来让基地扩张,而且更可贵的是他还有自己的独立的想法。
通过这三个人的故事以及他们三个人的性格特点我觉得这是现代非常缺少的一些性格。
现在有许多许多的人不像塞佛·哈定一样感于击挑战权威当然,这也包括我,而要一味地认为权威说的话一定是对的,不敢有句否认。可是,权威也是人啊,谁不会有出错的时候呢?人人都有出错的时候,所以,我们应该要有敢于去挑战权威的勇气(可是不能胡说八道or不事找事)。这样,总是会尴尬的,毕竟“阳光总在风雨后”嘛。

阿西莫夫短篇小说的读后感细选70条


同时,我们也要有自己的想法,不然,慢慢地“软饭”(指只听人家的想法而自己不去想)吃多了就会有成为一个没有自个儿主见的人了。这是最可怕的事儿了。听家长们说:如果一直不思考的话大脑就会生锈掉,到后来不能再运转了。所以,我们要多去独立思考,要像鸟儿一样,努力冲破鸟笼的拘束,飞向蓝天的怀抱。
银河帝国读后感6
自从美国埃隆马斯克把一辆红色的特斯拉跑车用火箭送上了太空之后,关于跑车上的一切都备受关注。跑车上携带的一套《银河帝国》在各大书店和网站大卖,自媒体上热闹的宣传和群友们的大力推荐,我也把这套书放入了自己的书架上。
阿西莫夫的这套《银河帝国》让埃隆对太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他移民火星的计划埋下种子。现在很多家长为孩子买了这套书,学校也提倡阅读此类的科幻小说,从而激发小孩子探索宇宙的兴趣。也许下一个世纪会有很多埃隆这样的科学家,毕生致力于开拓外太空,让子孙后代在银河的另一端找到怡居的美丽星球。
如果不是这套书被送到太空去,如果不是太多的人推荐这套书,在看了第一章之后,这本书就会被我扔了。看了太多现代争霸宇宙的网络小说,这本书的构思对我来说谈不上新颖。
银河帝国的腐朽,一群谢顿的信仰者在银河的一端建立了一个基地。基地如同一棵小树,经历风吹雨打,茁壮的成长。总共经历了三次谢顿危机,第一次政权危机,第二次宗教危机,第三次贸易危机。
与现在网络小说一个的区别是,精神领袖谢顿已经死了。而现代小说当中,往往都是一个苦哈哈的少年,从小奋斗,踩着各种狗屎运,带领着自己的基地壮大,称霸银河,称霸宇宙乃至平行宇宙。
与现代网络小说最大的区别是,基地这本书好短啊。我只花了两天,竟然看完了。也许是因为我只看了其中的一本,而整个银河帝国有几十本。总觉得基地的情节发展太快了,30年50年75年一晃就过去了。一本书看下来,没有代入感,像快进的胶卷在播放一个基地的发展。若中间的具体过程再写10万字多好啊。

阿西莫夫短篇小说的读后感细选70条


银河帝国读后感7
作为科幻小说家排行第一的阿西莫夫,他在作品中制定的《机器人三大定律》(现已修订为四大定律)至今仍为科学界所用。他笔下的作品归为三个系列,其中以银河帝国系列最为科幻迷熟知。此次再版,必须收藏!
话说,刚一入手此书我就迫不及待开读,在阅读中体会着跌宕起伏的情节和柳暗花明的转机,在千钧一发、绝处逢生时所彰显的个人英雄主义的智慧及魄力,都不由得让你欲罢不能,大有一气读完地欲望。从宗教统治到贸易行商统治,每一个发展阶段都预示着现实中人类社会集团的演变过程。
掩卷回味,偷笑中惊觉此书乃是披着科幻外衣的一部政治小说呀,书中提到的那些政治手腕和外交手段时至今日依旧可圈可点!忽然间,我很期待银河帝国系列能够拍成电影,那绝对是不亚于星战系列和星际系列的荡气回肠的大作。
银河帝国读后感8
终于在奔波中看完了这一系列的7本书,回味无穷。在看书的时候就在考虑怎么样来书写自己的感受,却发现犹如陷入银河的浩瀚中,四处都在闪亮,却难以理出头绪。今天回看了自己在看完《银河帝国基地》时候的读后感,重温了初读书时的感受,也解答了之前自己的一些困惑,不如就着上一篇提到的问题,一并谈谈自己的思考。
首先是哈里谢顿创立心理史学和建立基地的动机。这部分内容在第4、5部(即《基地前奏》《迈向基地》)中有详细的过程,讲述哈里谢顿是如何从一篇论文开始,一步步走向创立心理史学以及建立基的过程。据说这两本书是阿西莫夫在生命中最后五年完成的,通过这两本书为他最爱的主角哈里谢顿立传。我在阅读的时候,也采用了作者书写的顺序:1—2—3—6—7—4—5,最后阅读的这两本书,让整个系列的情感得到了极大的升华。当你从端点星的第一次危机开始,在经历了基地—骡—第二基地—盖亚星系—回到地球的整个历程之后,回看恍若神明般的哈里谢顿是如何创立出他那惊世骇俗的心理史学,颇有有一番滋味。

阿西莫夫短篇小说的读后感细选70条


不得不说,小说对人物的塑造太成功了,读者不仅仅跟着人物经历了历险般的奇遇,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从32岁到82岁这期间人物的成长,相比之下《三体》中的人物经历乏味的可怜。哈里谢顿在夫铭的期望下,在铎丝的保护下不断逃亡,不断思考,终于找到了建立心理史学的可行方式,也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自称是记者的夫铭,不仅仅是帝国的首相丹莫刺尔,而且是传说中的机仆丹尼尔,而一直保护他的铎丝竟然也是机器人。
然而他已经深深的爱上了她,并愿意携手相伴,即使她是个机器人,无法生育。为了保护谢顿,铎丝遭人暗算而停摆,在临终前,她对谢顿说:谢谢你,谢谢你对我的爱,让我成为了真正的人类。铎丝的离去成为了谢顿心中难以愈合的伤口,而对铎丝的爱正是是他研究创立心理史学的动机之一。并不是为了拯救什么,得到什么,只是因为能够和她在一起。
银河帝国读后感9
这是《银河帝国》系列的第一本书,开头便描述了神一样的哈利。谢顿博士正在同一位数学家探讨以川坨为首都,涵盖了整个银河系的庞大帝国-银河帝国的未来发展趋势。通过谢顿博士自创的一门可以用数学工具计算未来的“心理史学”式,那位数学家惊奇地发现:整个帝国居然会在第三个世纪后全面瓦解!
当今,川坨上的高级人员早已知晓这个预言,于是自作聪明地把谢顿流放到了博士早就预料到的地点:端点星。在那儿,人们将进行一项为复兴帝国而编写的《银河百科全书》的计划:谢顿计划。然而,这一切都只是假象。
这本书由著名科幻作家阿西莫夫所著,他的文笔十分简练,却又处处埋着伏笔,使后文更加精彩、逼真。他以“谢顿计划”中的谢顿危机为线索,将读者拉入这美妙的意境之中。而且自己发现书中看似无解问题的破绽,用巧妙的笔法勾出几位“智者”,由他们带你解释真正的答案。作者构思新颖,想象力超群,给读者徐徐展开银河帝国的画卷。
我不禁想,如此强大的银河帝国存活了几万年之久,却由于人们的忘我娱乐与君王的腐败而土崩瓦解,那么我们的当今社会则绝对是无比幸福的啊。在庞杂繁复的政治中心里,没有明显的腐化不是非常难得吗?我们要好好珍惜这美好的“黄金岁月”啊。同时,我们不能像基地开始建设的五十年里一样无比封建、专注于过去,而要向发动革命的赛佛。哈定市长学习他,学习他与时俱进的超前思维。

阿西莫夫短篇小说的读后感细选70条


微风钻进卧室,悄悄地平复我好动的心灵。“武力是弱者的最后手段。”我一遍遍地想着哈定市长的名言,默默地告诫自己、警示自己。
阿西莫夫的作品无比宏大,令我叹为观止,但我认为他最杰出的作品,还属《银河帝国》系列小说。
银河帝国读后感10
我对科普书籍一直很感兴趣,凑巧老师让我们阅读一本科普读物,让我兴奋不已。像刘慈欣、保罗·巴奇加卢皮的作品早已熟悉不过,读了许多科幻小说,偶然发现了一部科幻小说——阿西莫夫《银河帝国》,立刻吊起了我的胃口,如饿虎扑食般地读了起来。
哈里·谢顿出生于繁华的银河帝国。他是一名数学家,预测出银河帝国将在三个世纪后完全灭亡且准确度为98.4%!可公共安全委员却认为哈利·谢顿在诅咒银河帝国,便将他流放于端点星。谢顿早已以百科全书编书招来十万名数学家,以端点星为基础,开始了拯救银河帝国的实验。在基地即将破裂时,塞佛·哈定建立了宗教,使人们相信基地,崛起基地。侯伯·马洛帮助基地扩张并给予基地经济资源。在他们的努力下,银河帝国终于有所好转。
这三位的人物形象鲜明的树立在我的面前,他们都有担当,敢于尝试,为了后人造福。正是因为这样,他们最后才能成为领头人,一直改变银河帝国的未来。
想想我们,让我们也拥有他们三人这么优秀的品质,还会做不出那些让人头疼的奥数题吗?还会放弃自己唯一的一次机会吗?
前几天,我做奥数题,怎么做也做不出答案,最后我一气之下把笔扔了,不再理会那道题,现在想想,我没有从其他角度去想想,并且不坚持着一直钻研它,怎么可能会做出来这道题呢?于是我静下心来又仔细想了好久,最后居然做了出来并且完全正确,我高兴坏了!
艾萨克·阿西莫夫写出的《银河帝国1:基地》仅仅只是讲述了一件银河帝国由富到衰的故事吗?它不仅反映出科技与数学渐渐的发达、进步,同时还告诉我只有你敢于尝试,坚持不懈地努力做、争取,就会有反转,甚至是成功!

阿西莫夫短篇小说的读后感细选70条


银河帝国读后感11
心理史学家哈里·谢顿,通过严密的数学模型,计算出银河帝国将在未来遭遇毁灭。既然帝国的毁灭势不可挡,谢顿打算将毁灭后进入的蛮荒时期尽可能缩短,让新的文明在一千年之内孕育,接替成为下一个银河帝国。虽然领导人们对帝国的毁灭有所感知,因为文明实际上在近些年来没有大的发展,甚至在退步,但是考虑到社会政治因素,他们对此秘而不宣。为了不让谢顿预言产生不良社会影响,他们让谢顿带领十万科学家,迁移到银河帝国的一个边缘星球——端点星,去编纂银河帝国百科全书,美其名曰寻找拯救银河帝国的方法,并确定能找到,以此来安抚民心,实则是流放,使其远离权力中心。
三十年过去了,端子星(基地)上的科学家们矜矜业业地执行谢顿的计划,即编纂银河帝国百科全书,将科技记录下来。端子星附近的四星球却是完全不同的局面,他们不断地发生军事冲突,想要成为当地的强者,而他们的文明已经退化到失去了核能。其中的较强者——安纳克里昂星球——则对端子星上的高科技虎视眈眈。但基地上的科学家却对这种威胁视而不见,他们依仗银河帝国的保护,觉得安纳克里昂星不敢对他们如何。但是强龙压不过地头蛇,身处帝国边缘的基地显然对于自顾不暇的银河帝国来说,已经脱离了他们的管辖范围。时任市长哈定看出基地来到了生死存亡的第一个危机点,基地需要从编纂图书的老本行中解放出来,进入下一个阶段,但这种主张遭到了星球上的科学家们的强烈反对。
基地的奠基人谢顿,修建了穹窿。他曾跟后来者有过一个约定,三十年后,他将以影像的方式出现在穹窿上,揭示他的预言,或战略部署。谢顿在危机时刻出现了,他说已经预料到这将是基地面临的第一次危机,危机的出现让基地目前只有一条路可走,这条路是显而易见的,必然按照他的预计进行下去。而当初编纂百科全书的任务,不过是掩人耳目的手段,现在基地需要正式进入一千年建造下一个银河帝国的计划中。谢顿的影像结束之后,哈里成为无可争议的当权者,即便没有谢顿的话,他也做好了武装夺取政权的准备,按照谢顿预计的那般,未来势不可挡地进行下去。

阿西莫夫短篇小说的读后感细选70条


哈定利用四星球之间对于端子星的技术野心,通过星球间的游说,让四星球进入了一种互相制衡,谁也不敢擅自占有端子星的状态。端子星在这种平衡中获得了生存空间。而且他们利用科技差距,创造了科技宗教,即以一种宗教的方式,向四星球输出科技,让星球上的居民对科技宗教的神秘力量深信不疑,端子星与谢顿对他们来说,分别是天堂与上帝一般的存在。端子星对四星球的教育,建立在错误的科学基础上,即以一种混乱的方式掌握最终的结果,却始终无法参悟科技真正的原理。
又三十年后,端子星迎来了第二次危机。安纳克里昂领导者的野心一直未曾泯灭,他想要将端子星占为己有。一次安纳克里昂星收获了一支装载高科技但受损严重的银河帝国星舰,他们想让端子星来修星舰。假若基地不肯修,他们便发起战争;假若基地修了,他们便借助这艘强大的星舰向端子星发起战争。哈定已然年迈,他同意给他们修星舰。但这一行为引起了国内某些势力的不满,怀疑哈定已经倒戈向了安纳克里昂星,打算从他手里夺取政权。在内外夹击下,一场战争似乎不可避免,修星舰不过是延缓了战争开始的时间。
星舰修完后,哈定奔赴安纳克里昂星祝贺其国王成年。在安纳克里昂星,哈定被星球上的当权者软禁了,而侵略的星舰已经开赴端子星。哈定利用之前埋下的科技宗教的力量,让安纳克里昂星国内民众对当权者充满不满,认为此举是忤逆神权。而操控星舰的都是曾被派向端子星学习的传教士,他们对端子星天赋神权的意识更加强烈,星舰被控制在了宗教掌有者的手中,安纳克里昂星也被掌控在信教的民众手中,而宗教的掌有者就是端子星的当权者——哈定,一场不流血的战争结束了。谢顿的影像在这次危机结束之后再次出现,大概就是说,地基在每次危机出现时,都会按那条唯一的路走下去,直到千年计划实现,建立新的帝国。
哈定的年纪已经等不到第三次危机了,下一任出现的基地英雄是马洛。当时,基地已经发展出了行商的行业,即向其他星球兜售技术。马洛是行商长。基地一直沿袭的是哈定的科技宗教控制的方式,控制其他星球。等到了马洛这一代,他决定摒弃宗教控制的方式,将本来以赚钱为目的的行商,转变成用经济贸易来控制其他星球。(文明的进化史?)新事物在一开始出现的时候,总是容易遭受质疑的。果然,马洛的主张受到了政治对手的反对。

阿西莫夫短篇小说的读后感细选70条


这时候,第三次危机也悄悄到来了。科瑞尔星球是一颗跟端子星存在众多冲突的星球,他们严格限制行商活动,甚至严禁传教士入境。但在行商的不断努力下,端子星还是将核能销售给了科瑞尔,用核能包装了他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得科瑞尔星球的居民们过上了更便捷的生活,端子星也在贸易中赚得盆满钵满。
但是科瑞尔跟基地的矛盾始终是存在的,他们在银河帝国的军事援助下,发动了对端子星的攻击。此时利用各种手段已经成为了基地领导人的马洛,对科瑞尔的攻击一直采取了退避的策略,目的是不想正面迎战引起银河帝国的注意。当然这种消极应战的方式引起国内的不满,反对的声音越来越强。当然,马洛对结果早已胸有成竹。因为前几年对科瑞尔的贸易输出,早已宣告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在战争期间,端子星停止了对科瑞尔的技术支持,科瑞尔星球上的居民刚开始能够为了战争忍受各种不方便。但随着战争的持续,科瑞尔国内的反对声音将越来越强,最终本国民众将会施压,今早结束战争。这场战争结束之后,马洛的领导地位已然稳固非常了。
至此,谢顿、哈定、马洛,成为了基地人民的三位英雄。
听说阿西莫夫在写基地系列时,借鉴了《罗马帝国衰亡史》。读这本书,似乎能瞥见世界文明的发展史,那些各国利益的角逐、社会的变革、经济的演变,读来感觉跟生活都很贴近。架构是虚空的,发生的事件又是“真实”的。诶,读完只觉得任重而道远啊。
最后是摘录。
“观看繁星闪耀的光辉,欣赏星团展现出难以置信的朦胧,好像一大群萤火虫永远禁锢在一处。”“帝国的覆亡是一件牵连甚广的大事,可没有那么容易对付。它的原因包括官僚的兴起、阶级流动的停滞、进取心的衰退、好奇心的锐减,以及其他上百种因素。”“我们见到的只是表面的强盛,仿佛帝国会延续千秋万世。然而检察长大人,腐朽的树干在被暴风吹成两截之前,看起来也仍旧保有昔日的坚稳。此时此刻,暴风已在帝国的枝干呼啸。我们利用心理史学来倾听,就能听见树枝间的叽嘎声。”

阿西莫夫短篇小说的读后感细选70条


“每个人学到的都仅仅是极零碎的片断知识,无用又无益。知识的碎片起不了作用,也不可能再传递下去,它们将遗失在世代交替的过程中。”“为什么科学家都是九流的行政人员。或许只因为他们惯于处理弹性较少的自然现象,而不懂得如何应付善变的人心。”“从头到尾,你们不是依赖权威就是仰仗古人——从来没有自立自强。”“这无异于一种病态——一种条件反射,遇到需要向权威挑战时,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就完全关闭。”“光明磊落总有好处,尤其对那些以卖弄玄虚著称的人。”
“每次遇到危机时,我们的行动自由便会受限,只剩下唯一的一条路可走。”“只要在战略性的地点,实施战略性的销售,就能在宫廷里建立起拥核的派系。”“任何宗教,出发点都是诉诸信仰和感情。
如果将宗教当成武器,那是非常危险的一件事——因为谁也不敢保证这种武器不会反过来伤到自己。”
银河帝国读后感12
作为科幻小说家排行第一的阿西莫夫,他在作品中制定的《机器人三大定律》(现已修订为四大定律)至今仍为科学界所用。他笔下的作品归为三个系列,其中以银河帝国系列最为科幻迷熟知。此次再版,必须收藏!
话说,刚一入手此书我就迫不及待开读,在阅读中体会着跌宕起伏的情节和柳暗花明的转机,在千钧一发、绝处逢生时所彰显的个人英雄主义的智慧及魄力,都不由得让你欲罢不能,大有一气读完地欲望。从宗教统治到贸易行商统治,每一个发展阶段都预示着现实中人类社会集团的演变过程。
掩卷回味,偷笑中惊觉此书乃是披着科幻外衣的一部政治小说呀,书中提到的那些政治手腕和外交手段时至今日依旧可圈可点!忽然间,我很期待银河帝国系列能够拍成电影,那绝对是不亚于星战系列和星际系列的荡气回肠的大作。
银河帝国读后感13
《银河帝国:基地》讲了一个敲冰求火的问题:如何通过银河系百千亿颗星球中的一颗位于银河边缘荒凉地带的微不足道的小星球,来改变整个银河未来的走势?

阿西莫夫短篇小说的读后感细选70条


人类在小小行星上(他们称"地球")生活了十多万年久,建立两百多个行政区域(他们称"国家")。在地球上第一个会思考的机器人的帮助下,掌握改造外星球的技术,开启星际殖民运动。人类在银河系如蝗虫般繁衍,带着愚昧与智慧、贪婪与良知,将银河系卷入星际战国时代。直至银河统一为统治超过2500万个住人行星、疆域横跨十万光年、总计数兆亿人口的帝国——银河帝国。在银河帝国建国后12020年,哈里·谢顿32岁的数学家,开创了"心理史学"。这门学科用数学公式推演人类的未来。在帝国走向衰亡期间,谢顿预见银河将经历三万年黑暗。他集合最优秀的科学家建立"基地",期望它成为人类的希望。然而帝国衰微,基地被强邻包围。人类面临抉择:受控制?还是奋战?
前三次谢顿危机都是由某位领导而解决。我不禁产生疑问,如果当时获得端点星控制权的不是哈定,而是百科全书委员会。如果马洛的行商没有出现,而是继续哈定政策的接班人上位。那历史是否改变?历史到底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历史上那些充满偶然性的小事件,如果偏差,是否会将历史导向截然不同的结果?
当然,阿西莫夫的"心理史学"对此是有解释的。心理史学预测的是宏观历史的发展,而不是微观个体的动作。因此,阿西莫夫的假设是,即使哈定、马洛由于种种不确定的原因而没有掌握端点星的权力,也会有其他"英雄"出现,让基地度过危机。用书中的话来说:"我们盲目信仰谢顿的心理史学——它最重要的前提之一,就是个人行为绝对不算数,绝不足以创造历史。因为复杂的社会和经济巨流会将他淹没,使他成为历史的傀儡。""这些尝试,就像是你在水面上拍击出的涟漪,而谢顿的巨浪则继续向前推进,虽悄无声息,却势不可挡。"
人类的自由意志,在历史中竟如此一文不值?千万人的努力奋斗,只是一场被历史操控的戏剧?那我们人类的个体,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
银河帝国读后感14
仰望星空,天外那浩瀚的银河曾引起无数人的遐想;仰望未来,人类那未知的前途唤起许多人的猜测。而艾萨克?阿西莫夫所著的“银河帝国”系列便是其中最明亮的结晶之一。

阿西莫夫短篇小说的读后感细选70条


虽然我只读了其中的一本——《基地》,但已经被它那宏大的世界观和层层推进的剧情所吸引:这本书讲述的是人类开启了星际殖民运动进而统一了银河系,建立了银河帝国。一万年后,哈理·谢顿开创了能够精准推演未来的“心理史学”,从而预言出帝国即将覆灭。为了让覆灭后的文明尽快获得新生,他在帝国流放自己的“端点星”上建立起基地,正式启动了一个伟大的拯救计划。
实际上,我一开始读时是有点失望的,因为这本书虽美其名曰“银河帝国”,但作者对帝国和宇宙的宏观描写着墨其实很少,而更多是以许多个人的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作支撑来讲解帝国的政治和科技。我习惯了《三体》这种通过猎奇想象震撼心灵的硬科幻,《银河帝国》这样主要讲述人文世故的软科幻确实有些不合胃口,但是,当我深入阅读进去,发现了它的超凡魅力。
《基地》通篇是以基地的起源和经历的三次危机为线索,串联起许多中短篇小故事。每篇都是从一个人物的`视角讲述他的事迹和思想,和其他小说常用的“上帝视角”相比,这种方法表达的内容很有限,也让我初读时倍感困难。但每当里面的人物以个人的口吻、平淡的语气讲解那令人赞叹的计划,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负时,这种“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荡气回肠,却让我领悟到一种与上帝视角截然不同的感受。
这本书主要的剧情就是基地与周边王国产生冲突,以及基地的几位英雄力挽狂澜。第一次危机起因是周边四王国对基地的科技虎视眈眈,而基地军事上的弱小而难以反抗。基地的一位英雄塞弗哈定游说各国,使得他们相互猜忌进而相互制衡,谁都不敢将基地占为己有。基地又将科技以一种宗教的形式教育王国国民,于是在第二次危机,其中一个王国的执政者试图发动战争,结果尚未开战就被疯狂的教徒们瓦解。第三次危机时,一个禁止传教、售卖技术的科瑞尔星球向基地宣战,但此前基地一直与其进行科技贸易,贸易的中断使得科瑞尔星球民不聊生,于是只得结束战争。
威慑平衡、宗教统治、经济制约,仔细一想,这些危机的解决方案都影射着现实世界,且每一个都印证了塞弗哈定的一句话:“武力是无能者的最后手段”。确实,在联系了现实中两国之间的碰撞,我明白了有时动用武力的确未必是最佳的选择,这也让我坚信《银河帝国》是一本披着科幻外衣的社会作品。

阿西莫夫短篇小说的读后感细选70条


虽然目前我仅仅读了《银河帝国?基地》,即便它的世界观和主旨还未完全展现,但是其中幽默的语言风格和绝妙的剧情发展已经深深吸引了我,这软中有硬的科幻小说也让我体会到不同凡响的快感。
我期待着去看这一系列的其他十四本书。
银河帝国读后感15
人类在地球上生活了十万年之间,但这种情识一直持续到他们建立了一个会思考的机器人为止。在这种机器人的帮助下,入类最终统一了银河,建立了银河帝国。
在这个帝国建立后的12xx年,一位名叫“哈里。谢顿"的年轻数学家,预言到这个庞大的帝国将在300年内衰落。在银河帝国的质疑下,谢顿带领科学家们在银河边缘的端点上建立了“基地”。诚如谢顿所言,在一个多世纪后,银河帝国的边缘就开始叛乱发生战争,其中也包括端点星。但是,继哈里。谢顿之后,端点星后来的两位市长塞费。哈定与侯伯。马洛却带领基地人民度过了三次危机,成为基地人民心目中的英雄。而每当危机来临时,哈里。谢顿总是会在穹窟中出现,为基地人民指清一条道路,让基地平安度过难关
在这本书中,有许多故事。有哈里谢顿面对法定的审判从客不迫,有银河帝国的皇帝的昏庸愚昧,有基地人民潜入敌人内部趁机发动政变的机智,也各位端点星市长面对帝国威助时的临危不惧。
这本书不是告诉我们一个确切的道理,而是有几十种道理穿插其中,互相牵制。不得不说,作者阿西莫夫真是一位伟大的天才科幻作家,就像他笔下的哈里。谢顿一样伟大。
银河帝国读后感16
刚刚合上这本书,我就心里回想里面的所有内容,时而让我提心吊胆,时而让我惊讶不已时,时而让我疑惑不解,时而让我恍然大悟,心想这本书咋就这么有意思呢?
让我心理变化最复杂的地方就是——基地人民心中第二位英雄,也就是出口成章的塞佛哈定,在94页上说:“四王国的历史中最有趣的局面,无疑是塞佛哈定的执政期间。”有趣的地方就在哈定和温尼斯见面后,在137页时,两人就你一口唾沫星子,我一口唾沫星子吵了起来,吵到139页时,温尼斯说出了他的野心,但哈定却像在玩过家家一样说到:“殿下,我自己正是这么想的。”

阿西莫夫短篇小说的读后感细选70条


140页哈定用12008年的“牛皮”吹起了“气球”,152页,温文斯把自己的头轰得一点不剩,哈定的“气球”里有反击时刻定在午夜零时,再加上尼温斯的儿子被折磨的不像样,他明白一切都中了哈定的计谋,在这十几页子里哈顶都十分稳定,所以说遇事不能心乱,要镇定,而且遇事之前要安排好一切,要是我是哈定,可能都被害了上百回了,哈定的镇定和他那双嘴巴不得不让人佩服。
这本书十分让人欢喜,而且语句幽默,这本书真的很有趣。
银河帝国读后感17
不同于《银河帝国》的前两部,这部书是第一次看,只能说,非常的精彩,推翻了很多我在第一第二部中的猜测。
在第二部《银河帝国﹒基地与帝国》中,我猜测谢顿所指的第二帝国应该是一个更加民主更加坚强的政治体系。而在这第三部中,证明了我的猜测是错误的。第二基地的第一发言者解释,所谓的第二帝国将会由心理学家来执掌整个帝国的领导权,这样的帝国才会更加的和平而长久。然而,就算这是第二基地的第一发言者的解释,我现在也不敢确定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谢顿计划中的第二帝国。毕竟,全书的反转太多了,保不准这也是其中的一个反转。
文中有两个无关紧要的小细节,我觉得挺有意思的。其一,艾嘉蒂娅在逃往川陀的时候在售票机上买票,阿西莫夫对这段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其买票的过程与今天火车站的售票机买票别无二致。科幻小说的描述在现实生活中得以重现,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不敢说在全世界,但就全中国来说,已经进入了一个无纸化的社会。书中所描绘的售票机自主买票那都算是过时的操作了,现在绝大多数的人出行都是网络购票,身份证直接进站乘车。其二,书中提到的艾嘉蒂娅使用的听写机,这个我们今天移动端的语音输入的功能是高度一致的。小说情节与现实交互,这是一种非常奇妙的阅读体验。
本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将骡对第二基地的寻找,第二部分将的则是第一基地对第二基地的寻找。不论是骡还是第一基地,其实都是想要摧毁第二基地。骡想摧毁第二基地是因为第二基地会阻挡他的霸权扩张,这个非常好理解;而第一基地想摧毁第二基地,这个就有一点复杂了。其实,大部分第一基地的人都非常依赖第二基地的存在,他们视第二基地为实现谢顿计划的底牌,这种依赖之强,以至于让他们丧失了进取奋斗之心。但与此同时,第一基地的另外一部分人是非常抗拒第二基地的,他们觉得第二基地的存在使得他们的行为宛若提线木偶,没有半分身而为人的自尊。而在本书的最后,他们似乎也达成所愿了,端点星上不再有第二基地的人,第一基地依旧还是达成谢顿计划的核心力量,殊不知,这也是第二基地想要达成的。

阿西莫夫短篇小说的读后感细选70条


对于第二基地位置的探索,从第二部就已经开始了,在第三部的结局中,终于是露出了庐山真面目。在已知结果的前提下反推,其实,无论是物理学还是社会学,甚至是第一发言者所说的“诗意”的角度来解读,第二基地的位置都指向一个地方——昔日帝国的中枢,川陀。这真的是即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再联系一下第二部中艾布林和第三部中拜耳﹒程尼斯在得知第二基地所在地时的反映,一切早有伏笔。
现在,第一基地自觉摧毁了第二基地,而这也恰好是第二基地的目的所在,他们再次隐身于幕后,作为谢顿的幽灵之手把控全局。第一基地已经有了自己的心理学家和精神杂讯仪,已有的东西真的会如同第二基地猜测的一样被时间洪流所遗忘吗?第一基地和第二基地是否终有一战?迄今为止,仍有众多未解之谜等着读者继续翻阅下文。
银河帝国读后感18
银河纪元12020年,哈里·谢顿,这个年仅32岁的数学家开创了一门全新的学科——“心理史学”,这门学科并不像它的名字,它既不是心理学,也不是史学,它能用数学公式准确推演全人类的未来。
谢顿的第一个预言是:虽然毫无征兆,但已存在一万两千年之久的银河帝国即将灭亡。虽心理史学能够拯救,但一切都太晚了。谢顿为了把帝国毁灭后三万年的黑暗时代压缩成一个仟年,他在端点星——一个位于银河旋臂的最前端的荒凉的行星上安排了十万人编著《银河百科全书》,这就是第一基地,他们在以后的一个仟年中拥有最尖端的科技,甚至超过帝国。
得益于谢顿,以后的300多年第一基地顺利地度过,但“骡”的出现差点让整个谢顿计划崩溃。第二基地——一个以精神力量突出的团体,是谢顿计划的核心——对第一基地的帮助暴露他们自己的存在。此后的200都多年里,第一基地都潜心铲除第二基地,以他们最顶尖的科技与智慧,在他们自以为成功时第二基地早已遍布他们的生活。
基地纪元498年,银河未来的命运决定于某人一念之间,这个就是葛兰·崔维兹。他必须在第一基地,第二基地与盖娅之间做出银河未来由谁主导的决定:由第一基地创建的新帝国将会逞领银河进入科技昌明的世纪,却会像第一帝国那样摧毁在战争之中;由第二基地指导的新帝国将能确保人类的永久和平,却因此成为了一个父权制帝国;而以盖娅为蓝图的盖娅星系则会是个心灵共同体,所有人类将与万物融合成一个良善的整体。崔维兹直觉地做出了选择,但却无法确定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他怀疑宇宙中还藏有更强大的操纵力量。崔维兹相信地球是解开所有谜团的关键,因为地球是人类的起源母星。奇怪的是,银河中有关地球的资料全都神秘消失。

阿西莫夫短篇小说的读后感细选70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