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文库精选

一代神医扁鹊的读后感集锦

2022-08-10 来源:百合文库

一代神医扁鹊的读后感集锦100句



扁鹊,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关于扁鹊的故事相信大家多少有所耳闻,下面为大家分享几篇《神医扁鹊》
《神医扁鹊》观后感
医生的天职是救死扶伤。
医生又有一个白衣天使的称号,因为他们其中的一群人,奇迹般地给了有些人第二次生命,他们减轻了病人的痛苦,他们在人们心中有着无比崇高的地位。
古代神医扁鹊他就是这么一个人,不求报酬,只为让人们活的更健康,更快乐。
在电视中曾播道,王爷请来扁鹊为太子治病。扁鹊一把脉就知道太子得了什么病,用银针把太子救活,王爷就封扁鹊为太医。
一次,扁鹊来到了一个国,发现国王有病,可却显的很健就对国王说:“你已病入皮肤。”国王不信。
第二次,扁鹊说:“你已病入全身。国王还是不信。”]
第三次,扁鹊说:“你已病入骨髓。”国王还是不信。
扁鹊走了,当即国王病发,国王立即派人去请扁鹊,可扁鹊已走,国王发病身亡。
在扁鹊这一漫长人生中,长期实践总结出望、闻观、切的四诊法,用毕生的心血写出了“内外经”,对我国中医学做出极大贡献。
扁鹊有着一股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神医扁鹊》观后感
前日,偶尔在网上发现了经典老电影【神医扁鹊】,很感兴趣,看了一遍。即为扁鹊的高超医术所折服,又对庸医的行为感到愤怒。
扁鹊(前407—前310),汉族,姬姓,秦氏,名越人,又号卢医,魏国三川郡(今河南省汤阴县)人,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
因他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所以当时的人们借用了上古神话的`黄帝时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少时学医于长桑君,尽传其医术禁方,擅长各科。在赵为妇科,在周为五官科,在秦为儿科,名闻天下。秦太医李醯术不如而嫉之,乃使人刺杀之。
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相传有名的中医典籍《难经》为扁鹊所着。河北省《博野县志》载:其墓在博野芦村,毁于大跃进时期。

一代神医扁鹊的读后感集锦100句


别看秦越人被人们尊称为神医扁鹊,其实扁鹊就是一位乡野郎中,并不被中医界所认可,甚至遭到了几乎所有正统医界的‘羡慕嫉妒恨’,遭到了御医【过去叫太医】、巫医的一致排挤和打击,最后在秦国被太医雇佣的杀手暗害了,其著名的医学经典着作《内经》和《外经》,也被太医焚毁了。真是可恶之极!
扁鹊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行医故事,被老百姓广泛流传,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韩非子的【扁鹊见蔡桓公】,记载了扁鹊四见蔡桓公的故事: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读音cou)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子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中医用布包热药敷患处)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中医用针或石针刺穴位)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中医汤药名,火齐汤)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矣。”
居五日,桓公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现在许多中医都会拿御医说事,用来影射自己是御医的传人,医术是多么的高超。
其实,御医和庸医是划等号的。
首先,真正的名医都来自于民间,如扁鹊、华佗等,还有金元四大家中的刘守真、张从政、李东垣、朱丹溪,一直到清代康熙年间的名医叶天士无一例外均是在民间行医的神医。
这样一个怪异的现象,人们为啥没有反省过呢?
我说御医等于或基本等于庸医。
首先,相当御医的人都是想走仕途的,都是想升官发财的,都是想混日子的。
御医或太医可能医书读得并不少,一些医学知识懂得也很多,但是,那都是死知识,他们大都是闭门造车的书呆子。即便其中有那么几个有些才华的,在官场打磨了几十年,也都变得圆滑了,没有了科学的棱角。

一代神医扁鹊的读后感集锦100句


再者,给黄帝看病,那可不是小时,一旦出岔,可是要掉脑袋的。所以,这些御医变得谨小慎微,不敢越雷池半步下药时,能给一钱就不给一两,保命要紧,医道却放在了脑后。年轻时仅有的一点才华也消失殆尽,一辈子恪守中庸之道,中规中矩,忘记了中医是需要思想的,是需要辩证法的。
神医喜来乐进宫行医,还有宫女苏麻喇姑用简单的中草药就治好了康熙的绝症,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御医等于庸医的说法。因为每到黄帝濒死的关键时刻,那些个御医都不知道钻到哪个地缝里去了。
御医往往只会锦上添花,而不会雪中送炭。日常保健还凑合,一到要紧处就掉链子了。要不怎么那么多短命的黄帝呀。
但凡御医,总会拿康熙、乾隆、慈禧老佛爷说事,为啥?因为这三人都长寿。其实,他们是因为长寿才长寿的,是自身的正气足;而不是因为御医的医术高超才长寿的。
没有哪个御医的传人说自己的祖上是御医,是给咸丰皇帝看病的‘神医’。这会辱没了自己的祖先的。因为咸丰在位11年就归天了,年仅31岁。谁叫他碰上了倒霉的御医了呢。
和慈禧老佛爷同年代的光绪也是个短命的皇帝,才活了37岁。慈禧却活了73岁。难道这御医也看人下菜碟儿?其实不是。那是因为慈禧本身会保健,而不是御医的功劳。至于传说慈禧的长寿是源于其爱吃什么药膳,爱吃什么保健品,其实不然,我看慈禧长寿的秘诀就是吸烟,不单是一般的吸烟,慈禧还酷爱吸大烟,只是专家们都不愿意提罢了。
扁鹊最最厌恶的就是巫医了。虽然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医还是在打基础阶段,巫医,巫医,也就是说,巫和医是不分家的,在社会整体认知上,巫和医是一个概念,但是睿智的扁鹊却早已认识到了巫医的危害。巫医打着鬼神的旗号,散播着迷信的理念。虽然有时候巫医也能‘显灵’,但是大多是心理暗示的结果。人们往往在正确的认知上不能解释一些事物时,就会与鬼神挂上钩,这也成了众多百姓的宿病。即使是科学非常先进的现代,仍有大量的人群迷恋鬼神的力量,这恐怕也算是遗传吧。巫医文化也给后世的许许多多邪教提供了理论基础。

一代神医扁鹊的读后感集锦100句


巫、医分开,也就是科学与迷信的分道扬镳。扁鹊在那个还处于愚昧混沌的社会大声疾呼:巫、医必须分开!是扁鹊得道的体现,是他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使然。道法自然才是中医的精髓所在。
医生的天职是救死扶伤。
医生又有一个白衣天使的`称号,因为他们其中的一群人,奇迹般地给了有些人第二次生命,他们减轻了病人的痛苦,他们在人们心中有着无比崇高的地位。
古代神医扁鹊他就是这么一个人,不求报酬,只为让人们活的更健康,更快乐。
在电视中曾播道,王爷请来扁鹊为太子治病。扁鹊一把脉就知道太子得了什么病,用银针把太子救活,王爷就封扁鹊为太医。
一次,扁鹊来到了一个国,发现国王有病,可却显的很健就对国王说:“你已病入皮肤。”国王不信。
第二次,扁鹊说:“你已病入全身。国王还是不信。”
第三次,扁鹊说:“你已病入骨髓。”国王还是不信。
扁鹊走了,当即国王病发,国王立即派人去请扁鹊,可扁鹊已走,国王发病身亡。
在扁鹊这一漫长人生中,长期实践总结出望、闻观、切的四诊法,用毕生的心血写出了“内外经”,对我国中医学做出极大贡献。
扁鹊有着一股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扁鹊见蔡桓公读后感1
《韩非子。喻老》中记叙了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扁鹊几次拜见蔡桓公,发现其病情不断恶化,并屡屡劝其医治,都遭到对方傲慢拒绝,蔡桓公从而病入膏肓,不可救药。
读了这则寓言故事,恐怕谁都认为蔡桓公太蠢,蠢得可笑。殊不知,在我们的生活中,像蔡桓公一样对自己的言行、品德中的小病不能及时“医治”者可谓多矣。对待缺点和错误,应防微杜渐,及早改正,否则将酿成大祸,后果不堪设想,后悔莫及?
历史上诸如此类固执冥顽之人可谓举不胜举。商纣王刚愎自用,无耻,不听忠谏,陷害忠良,最后不仅毁了自己,也毁了商朝。三国时袁绍倚仗自己军队强大,而不听部下忠告,在官渡之战中一败涂地,前功尽弃。马谡因不听诸葛亮之劝阻、王平之美言而痛失街亭,最后被推出辕门斩首示众。

一代神医扁鹊的读后感集锦100句


我们有些同学生性好强,对老师的教育不屑一顾,对家长的劝告置之不理,对同学的批评横眉怒对。他们以损人利己为小事,以不拘小节为潇洒,以不求上进为荣耀,最后陷入错误泥沼而不能自拔。要知道,“漏洞虽小,也能沉没一艘大船”,积少成多,小错铸成大错。
我们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和错误,问题的关键是能不能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当然,一个人的缺点并非可以立即改正过来,这首先需要有顽强的毅力;其次要善于听取别人的忠告。有些缺点可能你自己都发觉不到,如别人发现并劝告,就要认真听取并迅速改正。还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闪光点对照自己的缺点,并引以为借鉴。
人生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发现、不断奋进的过程。刚愎自用者,执迷不悟者,固执己见者,其结果都会落得个与蔡桓公同样的下场。但愿生活中的人们都能翻然醒悟:“千里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扁鹊见蔡桓公读后感2
最近我们学了一篇课文叫做《扁鹊见蔡桓公》,觉得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很有意思而有令人深思的故事。
《扁鹊见蔡桓公》讲述的是扁鹊给蔡桓公治病的故事,围绕这个中心,文章主要写了扁鹊连续四次为蔡桓公治病,但蔡桓公却一直拒绝扁鹊,觉得医生都是给没有病的人治病,结果蔡桓公因耽搁了治病的最佳时间最后病死了。
读了《扁鹊见蔡桓公》这篇文章,我不明白蔡桓公为什么不听扁鹊所说的话,而总是一意孤行,不理睬扁鹊,扁鹊难道不是一位神医么?这些对我来说都是很不了解,蔡桓公这样做就是自作自受,要不是因为他拒绝扁鹊为他治病,他也不会一直到这样下场。
《扁鹊见蔡桓公》这篇文章教给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人们不要学习蔡桓公,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假如我是蔡桓公,一定会让扁鹊为我治病,而绝不会拒绝他。
扁鹊见蔡桓公读后感3

一代神医扁鹊的读后感集锦100句


“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护疾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这出自《周子通书·过》。它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不能一味坚持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在《扁鹊见蔡桓公》一文中,蔡桓公讳疾忌医,不听扁鹊多次的劝告从而死亡。由此可见,蔡桓公——一个讳疾忌医的人是多么的可鄙,可悲。
但是,如果一个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听取了别人的意见,那么你就能从这次错误中吸取经验,逐渐获得成功。我们上学期学的《孙权劝学》中,吕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吕蒙之所以能够成功,就是因为他听取了孙权对自己的建议,发奋读书,从而由一介武夫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刮目相看,与之深交。试想,如果吕蒙没有听取孙权之劝告,那么将会怎么样呢?吕蒙只会仍然我行我素,永远都只能作为一介武夫,鲁肃当然也不愿与他深交,因为吕蒙没有学问,甚至会看不起他。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一旦有了缺点与错误,就要及时听取大家的批评,认认真真地改过。否则,一误再误,那么错误将会越来越严重,以至于发展到无法挽救的地步。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作为一名学生,错误就更在所难免了。如果你犯了错,有人指出了,那么这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但是,如果你拒绝了别人的帮助,不肯面对错误,只越陷越深,错误也会慢慢变大,以致于无法挽救,后果十分可怕。
有时,错误也许只是一个不经意的动作;有时,错误也许是一句不经意间吐露的话语;有时,错误也许是解题时的粗心大意。错误是以不同形式存在于你身边的。也许,没有人会发现它,但大多数,会有生活中的“孙权”来提出你的错误、缺点和不足。他们不是想要来为难你,只是想让你及时发现并纠正,不想让你继续坠入错误的深渊。
每个人都会犯错误,关键在于你怎样来看待它。是让它变得无法挽救,还是转换为你成功的又一个“垫脚石”,完完全全取决于你对它的态度。
犯过错的人不一定成功,但是成功的人肯定犯过错,然而,他们会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作为衡量自己的一个标杆,使自己成功。

一代神医扁鹊的读后感集锦100句


一个讳疾忌医的人是不会成功的,他们离成功总有一段距离,倘若不及时纠正,只会使自己继续停留在失败中。想要成功,听取别人的批评建议,认真弥补自己的不足是最重要的。
闻过则喜,知错就改。朋友,你做到了吗?
扁鹊见蔡桓公读后感4
读完《扁鹊见蔡桓公》这篇文言课文以后我很有感触,从中也受到了启发。
《扁鹊见蔡桓公》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扁鹊在进见蔡桓公的时候就发现了蔡桓公身上存在的一些小病,当时蔡桓公身上的小病尚且轻微可以医治。扁鹊就直言进谏,可是蔡桓公认为是扁鹊喜欢没病给人找病,就不理睬扁鹊。就这样,在蔡桓公身上病症还有机会治愈的情况下,扁鹊两三回前去进见蔡桓公,希望治愈蔡桓公的病。可是直到蔡桓公的病已经深入骨髓以后,扁鹊也已经无能为力,扁鹊就逃到了秦国,而蔡桓公最后就病发而死了。
从这篇文言文当中我受到了很大启发,告诉我们一切祸患可能在刚开始的时候很轻微,也不容易引起人的觉察。可是这些不觉察的祸患可能逐步在发展,直至最后一发不可收拾,导致了最终无法挽回的局面。
总的来说,我们应该从《扁鹊见蔡桓公》当中受到启迪,凡是要注重听取他人意见,不可刚愎自用,要善于观察,知道从危险事物刚开始萌芽的时候就加以防范。
扁鹊见蔡桓公读后感5
疾病既然存在,就应该正视它,然后治疗它。只有这样,才能减轻疾病造成的痛苦或者根除疾病。而像蔡桓公那样讳疾忌医只会延误治疗,最后一命呜呼。其实岂止是蔡桓公,我们周围有许多人不也是如此?只不过他们的病不在身体上,而在心里。他们的疾病是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而别人的批评就好像是扁鹊关于病情的诊断。从这则“寓言”里不难看出,对待别人的批评是应该虚心接受的,讳疾忌医只会给自己造成危害,丝毫不利于“疾病"的治疗。
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错误是无法掩盖的,它存在着,你不承认并不能对它有丝毫改变。畏惧错误只会阻碍进步。错误其实也有其益处,那就是暴露出工作中的缺点。认清了错误就能发现那些不足,而不断的改进就可以实现一种螺旋式上升。刚愎自用是无法发现错误和不足的,因为当局者往往会陷人对成功的憧憬和幻想中,眼睛所注意的几乎全部都是优点和长处。忠言逆耳,大多数人都是喜欢听“顺言”而不是逆言的。只不过“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被忽略的意见背后往往隐藏着忧患,就如同蔡桓公的“隐疾"一样。其实,只要多听“扁鹊’’们的意见,就可以尽量避免错误了。

一代神医扁鹊的读后感集锦100句


如果错误已经带来了损失,也不要灰心失望。失败是如何才能够成为成功之母呢?首先就需要承认错误、纠正错误,从失败所犯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你的错误别人看得更清楚,他们的意见最珍贵,何不敞开胸怀,去吸纳别人的意见呢?如果在错误之后依然固执地坚持,就会陷人这样的境地:由一个错误滑向更为严重的错误。而改正起码可以给自己一个重新奋起的机会。
愿天下人不要再犯讳疾忌医的错误,不要再让后人觉得他们的行为是多么的可悲。
一定要防微杜渐,我是一个小毛病很多的人,做事总有点儿心不在焉,丢三落四,所以经常会惹下一些不大不小的麻烦,多费了不知多少的工夫。父母因此不知说了我多少次,我总是那么满不在乎地回上一句:“小错不断、大错不犯嘛,又不是什么原则性的问题。’直到遇上一个大大的教训。
家门口便是一条车水马龙的主干道。我常常不看红绿灯,只要觉得两边的车子离得还比较远,就飞快地跑着穿过去。有时站到马路对面的"时候,回头看到擦身而过的汽车,我心里还会十分得意于自己的机灵和迅速。
一个冬天的傍晚,妈妈让我到对面的菜市场买块豆腐回来。我拿着小盆,和往常一样准备冲过马路。天色已经昏黑了,我向两边扫了一下眼,看到近20米内没有汽车,便箭一样向对面跑去。六车道的路很宽,就在我接近路对面的刹那,一辆从前面路口拐出的车已到了身边!当时“轰"的一声,所有的血液都冲向头顶,但脑子里成了一片空白,那种突然间铺天盖地袭来的死亡的恐惧使我整个人都僵住了,呆在那里一动不动!接着是刺耳的刹车声和碰撞声。不知多久以后,我才回过神来。我仍旧僵立在那儿,毫发未损,可那辆汽车已经斜冲入隔离带的花坛,后面是浓黑的刹车的痕迹;我手里的小盆,奠名其妙地远远地躺在马路中央。
在这一次的经历后,我不再用父母去唠唠叨叨地提醒。对于过去满不在乎的那些细节,也开始变得严肃审慎,尤其在事关安全的地方。我开始明白,“小错不断”非但不能代表大错不发生,反而正是诱发大错的根源。有一个成语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小小的一个疏忽,就可能导致全局的失败。我想这里面的原因可能是两方面的:一方面,任何的大事情都不是一个简单的个体,它中间包含着许许多多的小事情,就好像一座摩天大楼也必须是由一砖一瓦盖起来的。

一代神医扁鹊的读后感集锦100句


如果组成大事情的小事情出了问题,并且问题越来越多,最终大事情也会出问题。用劣制的砖瓦盖大楼,在风雨之下,大楼是支撑不了多久的;另一方面。一蝼小错一直没有诱发大错也许是出于某种偶然,但决不能因此存有侥幸心理,就比如我过马路的教训一样。
所以,我们做事不能够疏忽那些细小的错误,而应该常常保持着一种警觉的态度,经常进行反省和检查。既自查,更要注意听取别人的批评意见,严格地做到防微杜渐。绝不可以像蔡桓公那样。自欺欺人,讳疾忌医,最后弄得难以补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