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文库精选

企业创业书籍读后感细选

2022-08-11 来源:百合文库

企业创业书籍读后感细选100条



创新创业书籍读后感1
阅读这本书在我来说并不容易,因为作者观点让我极不舒服,书中所讲应对危机的方法与我所理解的商业伦理规则相悖,在我出差半个月的时间里,此书让我反复读了三遍,这是一个和作者较劲的过程,我没法以一种空的状态去接纳他的观点。我深深认同一句话: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在我看来,作者应该是一个典型的功利主义者,他的很多决策是非常自私、独断专行,并且对下属员工是不负责任的,他最被业界称道的危机处理方式,无非是融资和转卖而已。
本·霍洛维茨不管从管理的角度,还是从创业的角度,他似乎并不是乔布斯那样的技术和营销天才,也不是Facebook的扎克伯格那样成功的运营和管理专家。
让我们先来看看本·霍洛维兹的经历:他创业的第一家公司loudcloud,成立刚九个月,正准备大展宏图的时候,互联网泡沫在全球范围内破灭,从2000年3月10日到4月这一个月时间内,纳斯达克指数从峰值5048点跌破1200点以下,跌幅达到80%,公司虽然完成了1.2亿美元的C轮投资,但是在如此不景气的大环境下,公司的销售额极其糟糕却同时又在极速膨胀,在短短不到18个月的时间内从十几人的小公司膨胀到600人,资金链断裂,因此不得不通过尴尬的上市凑集到1.625亿美元,暂时度过难关,因为公司运营的持续低迷,作者把该公司以6350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了EDS公司,并创建第二家公司opsware,该公司持续经营五年,在经历数次危机后以16.5亿美元现金卖给惠普公司。
以上就是本·霍洛维兹创建实体公司的全部履历,目前他的角色是风险投资人和企业管理导师。
严格的说,作者本·霍洛维兹只是前后创建了两家并不太成功的公司(loudcloud、opsware),而且公司的结局都是以匆匆转手卖出了事,那么,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为什么让Facebook的扎克伯格推崇为“硅谷年轻企业家的管理导师、乃至全球知识经济中最重要的领导人之一”?
这事儿得反过来思考,如何把一个危机重重、濒临破产的公司包装得前景无限美好,去说服并吸引那些在资本市场上身经百战、慧眼如炬的投资者和买家,这就需要真功夫了,所以,在唱多和抛仓的时机和节奏把握上,本·霍洛维兹简直就是一个狡黠的战略大师,恰恰是我所抵触的这些决策,彰显了他作为领导者的杰出能力,即在越来越艰难被动的环境中,通过系列运作,能让公司的"估值反而逆势上涨,从某种程度上也能够使公司脱困——至少把烫手山芋扔出去了。他似乎深谙麦克阿瑟在太平洋岛屿作战时的“蛙跳”战术,即绝不苛求企业运营的基本面平稳,绕开绩效评价和盈利目标,唯一的战略目标就是企业的价值最大化:通过融资不断扩大企业规模以期做高估值。

企业创业书籍读后感细选100条


正是这种简单粗暴而且快捷有效的盈利模式能够让投资者和买家马上看到增值变现的愿景,让他像一个攀岩者那样,踩踏着自己创建的公司,经过几个惊险的跳跃,登上了硅谷的顶峰,成就了他的江湖地位。
但也恰恰是这本书吸引我们的地方,本·霍洛维茨就像金庸笔下的韦小宝:每次都在企业几乎无路可走的时候又刚刚好的起死回生,他似乎没有经营一个伟大的企业,但他带领他们团队度过了一场又一场的真正危机。
此书在中国热销,是因为中西方创业理念、经营方式及对企业创始人的认知差异而引起的反思,理由如下:
第一,不再抱守做百年老店的创业理念,当马云还在为阿里巴巴距离102年的目标还差多少年而计算的时候,硅谷的企业家似乎缺少所谓“情怀”,他们像炒股一样,融资创业,等炒到高位的时候把公司卖出,目前百年老店已不是创业者的第一选择,在新新人类中,他所掌控的企业只是一个成就其个人职业梦想的工具和载体,只要能卖到足够的价钱,他可以毫不犹豫地把自己创立的公司卖掉变现,以实现个人价值的利益最大化。
第二,与中国传统的商业道德相违背,本·霍洛维茨的经营诀窍似乎是不断以新的问题来掩盖旧的问题,资金链断裂就融资,融资失败就上市,上市后濒临破产就做大估值,寻找下家卖出去,在经营不下去loudcloud公司时,他几乎瞒着所有人,偷偷剥离原loudcloud公司的优良资产opsware,这虽然没有违背商业法则,但也绝不光明正大。
第三,经营理念是唯目的论,在本的职业生涯中,有令人感到温情的一面,比如他对所收购的tangram公司的cfo约翰内利支付了不菲的医药费,虽然这个费用他的公司是没有必要负担的,但大部分时间,本的工作都是在冷冰冰的增减核算中,目的就是为了公司能够可持续发展,对大可能地保证绝大多数员工利益,如哈耶克所言,商业才是最大的公益,所以本解雇员工裁减高管毫不留情,在商言商,在商业法则中,理性、契约和感性、义气是背道而驰的。这与中国“先做人,再做事”的从商理念完全不同。

企业创业书籍读后感细选100条


第四,企业领袖的角色定位就仅仅是台前操盘者,本书中,本·霍洛维兹虽然是一个领导者,但他所讲述个人意志和独立决策的内容很少,书中绝大篇幅是在讲述他与团队沟通和协作的过程,这跟中国的企业领导人不同,在中国,大众往往是把企业和领导人划等号,比如阿里巴巴代表马云,腾讯就是马化腾,一提联想马上就能联想到柳传志……在我看来,本·霍洛维兹成功的最关键之处,在于他一直维系着一个精英团队——这也说明了他跟对人和选对人的水平有多高:他有一位好的股东——比尔·坎贝尔,在每一个重大决策中承担了他精神教父的角色;他有一位好的合伙人——马克·安德森,没有这位网景公司的缔造者,根本就没有他后来的一切;他有一位好的销售主管——马克·克兰尼,这位营销天才就像艾森豪威尔手下的巴顿,本只需给他一个简单明确的指令,他就能够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攻城拔寨,所向无敌。
通观全书,我认为作者还不能算作一个能与安迪·格鲁夫或杰克·韦尔奇比肩的管理学专家,遑论像德鲁克那样的大师了,伟大的企业领袖一定会用一个伟大的企业为其背书证明,但本·霍洛维兹他没有!他只是一个手段高超灵活的公司操盘手而已。
最后说一下,The Hard Thing About Hard Things,这书名真是太赞了,让我不由自主反复琢磨,本的聪明,从他玩弄语言的逻辑游戏中也可见一斑。
创新创业书籍读后感2
这是一本给创业者,特别是创业CEO读的书,作者本·霍洛维茨将自己在创业的一些经验分享给后来者。
我还不是创业者,所以书中大部分的内容我是没有体会的,只有三个问题引发了我的思考。
一、“一对一沟通”。
一对一沟通是指管理人员和员工定期的面对面进行单独沟通。沟通应该以员工为中心,谈论的话题可以涵盖很多方面,包括工作上的困难,精彩绝伦的想法,郁结已久的焦虑等等。这些都会通过这种交流形式传达到能够解决它们的人那里。
二、好公司和坏公司的区别。
在工作环境好的公司,员工可以专心工作,相信只要工作出色,公司和他们个人都会受益。在这样的公司里工作才会有真正的快乐。每个人早上一睁开眼就知道自己自己所做的工作高效有用,会使公司和自己都发生改变,这会令他们在工作中既动力十足,又有满足感。

企业创业书籍读后感细选100条


而在工作环境差的公司,人们会把大量的精力花在捍卫自己的利益、阻止明争暗斗,以及改善不完善的工作流程上。他们甚至不清楚自己的职责是什么,因此就不可能知道他们到底有没有完成工作。荒唐的是,即使他们用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超长时间完成了工作却不知道这对公司或他们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什么意义。更不幸的是,当他们终于鼓起勇气告诉管理者自己的境遇有多么糟糕时,那些管理者首先会否认问题的存在,接着为现状进行辩护,然后就将问题搁置一边。
三、企业文化的作用。
我一直以为企业文化似乎是一个很玄又很虚的东西,就像我们从小喊的口号一样,没法落在实地。但是本书中给了我不一样的看法。用一句话来概括企业文化,就是一种工作方式和价值观。它能:
让企业独树一帜。
保证重要的生产标准得以贯彻。
挑选出有助于实行公司目标的员工。
凭借充满人文关怀的企业文化,可以让员工们心甘情愿的为公司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心血于汗水。而创新的企业文化,可以鼓励员工快速行动,打破常规。
如果有机会成为CEO或者管理者,再来看这本书,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从0到1》读后感一:
这本书是关于经商的一本书,是一本心灵鸡汤。
从0到1啥意思?它指的是如果要做大企业,那么需要从事的应该是开创性的产业,而非同质化当前的商业模式。比如前几年特别红火的团购,当时我们号称百团大战。这就是书中提到的从1到N的现象,就是说这个社会上已经存在的相关的公司开展这项业务,而后来者只是瓜分原来的利润,是一个零和游戏,这是利益的重新划分而非增值。
书中的观点认为任何大公司都是靠垄断发展的,虽然这个和我们社会提倡的公平竞争违背。这个论断放在当下的中国是成立的。石油、电信、能源领域,大国企的垄断带来了巨额的利润。私企方面就BAT而言,腾讯在社交领域、阿里在电子商务领域、百度的搜索领域构建了自己的围墙从而维持了高额的利润。这就要求我们一旦创业,那么选择的领域竟然避开现在已有的,理应预测未来所需的那么只是一个很小的领域,我们需要在小市场占有大份额然后逐步扩展。与其在白菜价的利润行业拼杀,选择一个前言的领域杀入确实是很好的开始。

企业创业书籍读后感细选100条


在工作中,我们需要遵循幂次法则。这个法则讲的是80%的财富集中在20%的事情。虽然这几乎成了我们的口头禅,但是这个道理告诉我们不能做投机者,而是做决策者。我们的最主要的精力应该放在最重要的几件事情上面,而不是每个事情都去做,这样的结果就是就几件事情能够产生的价值比其他N多事情的总和还要多。书上说他们有一个实验,在农场里面20%的豌豆占据了80%的重要,虽然这个实验我还是持有怀疑态度但是我觉得这个道理确实需要好好执行。
还有,一个大公司的爆发很多时候是跟领导人相关的。苹果、微软、特斯拉这些大企业,都是在创始人魅力四射的时候壮大的,而在职业经理人手中走向平庸,当然平庸与否和股价不一定完全挂钩。亚洲四小龙的壮大,都是跟当时的领导人采用强权政治,或者称之为铁腕政治有关。所以,虽然我们的经济学、管理学试图让我们的企业变成职业化管理,但是我觉得这只适用于守业而非创业。
创业应该清晰明白:
(1)我所从事的是现在缺失,但是未来必需的
(2)专利保护自己
(3)我们是一个团队,彼此了解透彻
《从0到1》读后感二:
前些日子出差较多,在忙碌的行程中,我随手阅读了Paypal创始人彼得.蒂尔写的《从0到1》,当今的发展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水平进步从1到N广泛复制;另一种是垂直进步,从0到1探索创新。经济学家们所倡导的完全竞争,看似能够促进企业的发展,但残酷的竞争却吞噬了企业的利润,有些公司不得不破产倒闭。而与之相反的垄断,却让企业以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例如:2012年,全美飞机票价平均178美元,每次飞行航空公司只能从乘客身上挣取37美分。同年的google,利润率是当年航空业的100多倍。
世界是动态的,富有创意的垄断者创造崭新的事物,有创意的垄断企业不仅对外界社会没有坏影响,反而使社会更美好。苹果的iOS系统赶跑了微软wince,而在那之前,微软的软件垄断取代了IBM上世纪60年代的硬件垄断。
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以下面这段文字作为开头:“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在商业中,恰好相反,企业成功各有不同:每个垄断企业都靠解决独一无二的问题获得垄断地位;而失败企业原因却相同:它们都无法逃脱竞争。

企业创业书籍读后感细选100条


我们当下的任务是找到创新的独特方式,从0到1。最重要的第一步是独立思考,重新认识世界,我们才能重构世界,守护未来。
《从0到1》读后感三:
昨天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看完了中文版的从0到1,其实作为一个没有任何社会实践
相信打开这本书的人一定都会被peter的第一个问题所吸引、产生困惑、渴望得到解答。
问题是:“在什么重要问题上,你与其他人有不同看法?”
我认为在整本书的都始终贯穿这个问题的精髓,你需要和别人不同,展现自己的独特性,
哪怕是疯狂的、神经质的想法,那些独特性不要随着社会规范化的教育被消磨殆尽。
peter指出,做企业和做人是一样的,只有保持自己的与众不同才会有从0到1的可能性,平庸的、大众的、普遍化的思维即使创造了企业,取得了利润,也始终在0到N之间徘徊,仅仅是为全球化做了贡献,并没有推动人类的进步。
这本书有两个点给我启发,第一个是对未来的态度。第二个是初创公司和人生的类比。
先说第一个,peter将人对未来的态度分为对未来不明确的悲观主义、对未来明确的悲观主义、对未来不明确的乐观主义和对未来明确的乐观主义。
这四个维度恰好涵盖了大部分人对于自己人生的态度,只不过很多人没有想那么多,只是走一步算一步,你属于哪一类呢?甚至说,根本对自己的未来没有概念,只是这么随时间活着而已。我们不想peter那么宏伟的,我们只谈自己的人生态度。
现在的我,属于未来明确的乐观主义者。我知道自己近五年的人生规划,我要走什么样的路,选择什么样的职业,而不是为了赚钱随便去找一份工作,但同时,没有迈向社会让我对自己的未来产生了一些盲目的乐观,往往是这种乐观激发了我拥有斗志、激情和必胜的信念。但这究竟会保持多久呢?说不定只是一两年而已,也许在计划失败后我陷入了悲观的情绪,但我会时时刻刻谨记,不论自己是悲观还是乐观,永远对未来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和态度,这样便知道自己顺应着怎样的轨迹向前,而不是盲目、被迫选择了一条自己并不理想的生活。

企业创业书籍读后感细选100条


也就是说,即使整个社会的大环境未来是无法明确的,但你一定要把握和明确自己人生的小方向。
第二个是peter在创业初期所说的风投组合概念,在投资的时候,我们都知道不要把鸡蛋放入同一个篮子,分化风险,但人生和风险投资恰恰相反。一个人不可能为了拥有多元化的人生同时留住十几种可能性差不多的职业。人生是赌所有家当,孤注一掷,不留后路。
然而peter说学校交给我们的是无差别一般知识,导致现在学生已经成为流水线上的作业,毫无特色,没有差异。我身边毕业的同学大多都进了银行,要么都是在考公务员,其余的等父母安排工作。特别好笑的是,有一个走关系进银行的同学在拿到offer那天请小学同学组织聚会,底气十足的好像自己已经是金融界娇子了。在一般大众看来的成功和出息其实并不是那么正确,也没有必要去羡慕或妒忌,你有属于自己的道路,关键的是,不要人云亦云。
同时,教育将许多人教育成“你做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做好。显然,这也是工作中领导的要求,但peter告诉我,做什么非常重要!你应该将你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自己擅长的事情上,而且在此之前要仔细想想是不是有意义有价值。
这两点告诉我一个道理,全能型人才也许是个骗局,多元化人生也基本属于迷茫状态。所以,不论你是否创业,都应该想想自己是不是应该找到自己明确的、为之努力的事情,哪怕是一个小计划、小目的。就像这本书中的“大学炸弹客”说的,我认为很有道理哎,那就是:
1、稍作努力即可达到的目标
2、不懈努力才能达到的目标
3、怎么努力都达不到的目标
好的人生不就是努力实现前两个,创造各种条件让未来,3成为2,再成为1么。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
创业史读书笔记1
作者柳青是一个真正了解农民、热爱农民的人。为什么会提到作者?因为我相信只有真正和农民生活在一起并且深入了解的人才能写出如此的小说。
主人公梁生宝,是中国50年代的农村社会主义创造者!会这样说是因为他的自强不息、勇于奋进和坚持不懈。生宝是一个世代贫农的儿子,他年幼丧父,后来在一个灾荒严重的年头随母亲流浪到渭河南侧的下堡村。缘份使该村村民梁三老汉成了他的继父,之后,他们父子二人在渭河平原上开始了他们艰苦的创业。

企业创业书籍读后感细选100条


人常说:古今中外成大事者必有远见,而梁生宝就是这么一个人。他十三岁就给吕二财主家打长工,两年后便用五块大洋买了吕老二家半死的牛犊,回家后他母亲和梁三老汉都责备他太冲动,可他却说:“爹,你那是个没出息的想法,今辈子也创不起业……”后来,小牛犊果然长成了壮牛,生宝也种出了好庄稼。
但真正让生宝站起来的是中国共产党。互助组、合作社那时候在广大刚刚解放的新农村是灯塔一样的新生事物,所以有很多人不认同,可是结果告诉大家是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可能性和历史必然性。路就在前方,所以生宝才能领导一大群农民进山砍竹子,才能推广新法育秧,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
柳青曾说:“要知道,好多历史事件,都是逼出来的,譬如,不搞五年计划,不一定会有粮食市场紧张;粮食商人不捣我们的乱,不一定在一九五三年实行统购统销;不实行统购统销,互助合作不一定会一下子结束逆水行舟的阶段而快马加鞭。历史巨人的脚步并不乱。没有上帝!是辩证法同志决定:旧势力在灭亡以前嚣张和疯狂,让它刺激我们,逼使我们很快地发动消灭旧势力的斗争,义无反顾!”就因为在困难无路可走时还相信前方有路,所以才会激起群众的愤怒,开辟新的道路。
我们是新时代的年轻人,有新思想,但仍不能忘前辈辛辛苦苦的努力。在困境中,不能忘记前方的路。人生的道路是漫长的,但关键处仅有几步,特别是人年轻的时候。
小说通过新旧社会的对比,描写了两代人的创业历史:小说第一部是描写梁三老汉的一生,旧社会给地主耕地,苦苦打熬养活一家三口,一辈子的梦想就是拥有自己的土地,能够住上三间瓦房。但是这个梦一直都没有实现。儿子梁生宝长大后终于碰上了新中国成立,农民斗倒了地主富农,分得了自己的土地,梁生宝也实现了老人的愿望。并且组织贫雇农成立了互助组和灯塔社,当上了社主任。
创业史读书笔记2
柳青的长篇小说《创业史》以梁三老汉父辈创业的故事开篇,又以梁三老汉解放后经历互助合作的风风雨雨终于走上集体化道路,遵循起承转合的路数。

企业创业书籍读后感细选100条


《创业史》描述了1953年春秋之间,陕西农村下保乡蛤蟆滩农民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经历。故事发生的背景正是农村所有制发生重大变革的历史时期,贫苦的农民在土改中分得土地,经过战后的休养生息,农村出现新的贫富分化的苗头,同时也出现了农业生产互助组形式。实际上,作为一个农村生产组织形式,互助组并不是解放后才有,历史上农民就有自发的互耕、共耕和犁牛互助等合作形式,共产党在根据地吸取这种来自民间的互助生产方式或经济组织形式,这是农民业合作化运动的最初阶段。《创业史》的叙述从这里开始,它讲述的不仅是一个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早期故事,还揭示了合作化的未来——将土地转向公有的集体化趋势,并由此构成作品矛盾的聚焦点。
梁三老汉一家三代人的创业经历,发生在20世纪农业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陕西渭河流域。梁三老汉的父亲是地主“最讲信用”的佃户,他凭着力气,在他们落脚的草棚屋旁盖起了三间房,给梁三娶了媳妇。父亲把创业的希望留给了儿子,但时运不济,梁三经几番创业未成。解放后,梁三老汉分得土地,创业的目标有可能实现了,但他也老了,只好把创业的希望寄托给儿子梁生宝身上,一心要有属于自己的“三合头”瓦房院。然而,在依旧生活在原有方寸之间的老农看来,生活的现实如此差强人意,创业的梦想不断的加剧他与儿子的矛盾。让梁三老汉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儿子为什么不和他一条心?难道这就是当年收养梁生宝母子的结果吗?
梁三老汉虽然不属于正面英雄形象之列,但却具有巨大的社会意义和特有的艺术价值。作品对土改后农村阶级斗争和生活面貌揭示的广度和深度,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这个形象的完成。而从艺术上来说,梁三老汉也正是第一部中充分地完成了的,具有完整独立意义的形象。
梁三老汉那些发家有望的农民,单门独院地坐着发家梦,毕竟底子太薄,很难逃脱破产命运。这就为小说中的合作化运动何以得到农民的支持埋下伏笔。由这些生活化的情景连缀下来,作品结局便显得水到渠成,顺理成章,而不像宣传手册一般枯燥无味。小说的描写与故事情节同时展开,梁生宝的互助与农村各种自发势力的矛盾构成小说的主要线索,这条线索连带出对不同人物和事件的描写。作品的结局也是邪不压正,大团圆式的,无论姚世杰的美人计,还是郭世富与互助组的公开竞争,他们在与梁生宝、欢喜等农村积极分子的较量中终于败北。经过将近一年的奋斗,梁生宝的互助组成功了,粮食平均亩产是单干户产量的一倍,除留足口粮外,还向国家出售余粮五十石,这是单干时人们无法想象的。在事实面前梁三老汉也不得不承认儿子的事业,积极支持他的工作。这时,梁生宝已成为全区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灯塔农业社的社长。

企业创业书籍读后感细选100条


作品结尾写道:“梁三老汉提了一斤豆油,庄严地走庄稼人群。一辈子生活的奴隶,现在终于带着生活主人的神气了。他知道蛤蟆滩以后的事儿不会少的,但最替儿子担心害怕时期已经过去了。”
世代受人欺辱的农民,终于在农业合作运动中感受到人的尊严。梁三老汉的命运给作品主题以最合乎人性化的证明。
创业史读书笔记3
《创业史》是当代著名文学家柳青所著的一部红色经典著作,是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史诗式巨著,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读完《创业史》,感触良多,合上书卷,一种难以言状的情愫在心头久久难以退去,是感动亦是激情澎湃。
这部经典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小说以梁生宝互助组的发展为线索,表现了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小说通过我国西北地区一个小村落蛤蟆滩的生活演变,广泛地概括了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初期的社会矛盾冲突,着重表现了在这场变私有制为公有制的革命中社会的、思想的和心理的变化过程。小说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小说在一开始叙述了梁三老汉一家三代创家立业的悲惨历史,而这部历史恰恰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走过的历史道路的典型概括。《创业史》结构宏伟,气势磅礴,充分显示了柳青雄浑而劲健的艺术风格。它的语言质朴而凝重,恰到好处的抒情段落,好似警句格言一般留在读者的记忆中,是一部现代文学中的精品之作。
主人公梁生宝,是中国50年代的农村社会主义创造者,这样说是因为他的自强不息、勇于奋进和坚持不懈。梁生宝是一个世代贫农的儿子,他年幼丧父,后来在一个灾荒严重的年头随母亲流浪到渭河南侧的下堡村。一系列机缘巧合使该村村民梁三老汉成了他的继父,之后,他们父子二人在渭河平原上开始了他们艰苦的创业。
人们常说:“古今中外成大事者必有远见”,而梁生宝就是这么一个人。他十三岁就给吕二财主家打长工,两年后便用五块大洋买下了吕老二家半死的牛犊,回家后他母亲和梁三老汉都责备他太冲动。而后来,小牛犊果然长成了壮牛,梁生宝也种出了好庄稼。但真正让生宝站起来的是中国共产党。互助组、合作社那时候在广大刚刚解放的新农村是灯塔一样的新生事物,所以有很多人不接受,可是结果告诉大家是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可能性和历史必然性。路就在前方,所以梁生宝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最终走出一条农村社会主义的路子。

企业创业书籍读后感细选100条


读完这本著作,其中两点给我的
一、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大无畏精神。
梁生宝组建了互助组,富农和一些党员都在看笑话,他们不相信一个老贫农捡来的儿子会办成这样的大事。梁生宝没有被困难吓倒,也没有去找这些富农借贷,甚至最后这些富农出组他都没有阻挡。他走了另外一条路,他组织这些贫雇农一起去终南山割竹子,虽然出了一点意外,一个人的脚被扎伤了,但是他们依然按期完成任务,挣了一大笔钱,最后办好了互助组,退组的人又都回来了。工作中,我们时时刻刻必须有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自力更生,克服困难,在各种各样的困难面前正确的态度是迎难而上,而不是寄希望在别人身上,所有问题都要自己去想办法解决,努力将工作做好。
二、胸怀宽大,态度诚恳的去处理人际关系。
我身边有很多人在工作中都性格鲜明,爱憎都表现在脸上,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他们的朋友圈子很狭窄,因此他们获取的资源和信息都有限,这些东西都把他们禁锢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无法长大。其实,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也可以学学梁生宝,与人相处的方法第一个要有诚恳的态度,第二个要有宽大的胸怀,这两点,无论工作还是生活都适用。
我们是新时代的年轻人,有新思想,但仍不能忘前辈辛辛苦苦的努力。在困境中,不能忘记前方的路。人生的道路是漫长的,但关键处仅有几步,特别是人年轻的时候,所以一定要走好这关键的几步路。读过《创业史》后我深受鼓舞,伟大的著作会跳过时代的束缚而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我就是其中之一。作为质监系统的新生力量,我们更应该深刻体会其所蕴含的真理,并为我们的工作,生活所用,真正成就一番事业。
创业史读书笔记4
在涉及人生道路选择的时候,我们都会提到这样一句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这句话就出自柳青的长篇小说《创业史》。
读完这本书,我知道了,这句话出现在这部小说的第15章,背景是,喜欢梁生宝(小说的主角)的改霞,准备离开蛤蟆滩,投身到大城市西安的工厂里,这样的一个选择,使得这两个情投意合的恋人最终没能结合到一起。 好多年前的初中语文里,也有一篇《梁生宝卖稻种》的文章,那时候知道,这篇文章选自柳青的长篇小说《创业史》,文章中对梁生宝去郭县卖稻种,在火车站过夜,省吃俭用的描写,让人过目难忘。读完了《创业史》,我也终于知道,这个情节出现在小说的第5章,可以说,这一情节,应该是《创业史》这部小说写的最精彩的章节之一了。 我是用了一个多月的零散时间,才断续读完这部35万5千字的长篇小说的。 作家柳青原名刘蕴华,陕西吴堡人,1936年发表处女作《待车》,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种谷记》《铜墙铁壁》(小时候,我看过这部小说的连环画),代表作就是我刚读过的《创业史》第一部。

企业创业书籍读后感细选100条


《创业史》第一部的故事,始于1953年的春天,止于这一年的冬天,写合作化的互助组时期,蛤蟆滩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和社会情况,小说塑造了梁三老汉、郭世富、郭振山、改霞、素芳、王二直杠、高增福、栓柱、欢喜、任老四、姚士杰、孙水嘴等一大批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读完这部小说,我印象最深的是,小说景物描写非常出色,这种细腻的景物描写随处可见。作家用细腻的笔触,深情地讴歌赞美自己所生活的时代,在写景的同时,不忘为烘托人物服务的宗旨,比如,在第21章,素芳被自己的堂姑父的时候,作家写道: “这时候,母马继续曳着磨子,很认真很严肃地在走着。榆树、椿树和楸树枝头的小鸟们,继续在歌唱着。在这崇高的世界上,二十三岁的素芳,不幸的女人,受到她出生以来第二次打击。她的`堂姑父,无论在神气上还是动作上,一下子变成另外一种人,他怎么还不如在场的禽兽呢?
”这一场景描写,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让人读后深受感染和教育。
总之,读完柳青的《创业史》,真的是受益匪浅,同时也终于了却读这部伟大作品的愿望了。
创业史读书笔记5
《创业史》在某种程度上,和《白鹿原》《红高粱》《平凡的世界》很像,是一部深深扎根于土地里的小说。但是在很多方面又不一样。《白鹿原》所反映的,是民国时代白鹿原上乡民,面对历史大潮,或随波逐流或逐梦浪尖的故事;《平凡的世界》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孙少安、孙少平等人,面对自然灾害、社会变迁,追求生活幸福和个人解放的故事。可以说《白鹿原》和《平凡的世界》都是大作,是历史画卷的展开。相比较而言,《创业史》和《红高粱》显得更为微观、更为具体、更为细节化。
《创业史》的时间设定,是在新中国刚刚成立的五十年代。作者柳青把视角放在了农村的土地改革、农村合作社创建的这一特定阶段。他通过对蛤蟆滩土地改革的进程描写,以小见大,重现了整个中国土改时期的写照。
应该说,《创业史》里人物性格相当鲜明,好就是好坏就是坏,不像《白鹿原》如此复杂。郭世富、姚士杰一心破坏土改;郭振山虽是共产党员却思想落后,只顾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生宝和有万则是一腔热血。人物的简单使得整部作品的线索相对清晰。所以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庄稼人在面对变革的时候,那种好奇、跃跃欲试却又害怕出头、害怕失败的态度。我们也能够看到,作者所说的“所有的庄稼人,对历史来说,都推动社会前进”的真实含义。

企业创业书籍读后感细选100条


非常可惜的是,柳青先生没有来得及写完《创业史》全篇,四卷只写完了两卷。所以我们并不知道后面生宝的互助组会遇到什么困难,最终会走向何方。但是就目前的两卷来看,似乎显得有些波澜不惊。梁生宝似乎没有鹿兆鹏、孙少平他们那样吸引读者的魅力和令人赞叹的魄力。当然这并不是说他不值得称赞,作为一个互助组的组织者,能够在那样一个历史时代担当起领路人,的确需要超前的眼光、全面的指挥力和领导力,但是真的缺乏了一点全面的思维。也许作者只是想写一部关于土地改革的历史作品,不想做到那么宏大。可是对于我来说,已经被《白鹿原》和《平凡的世界》那种宏观的视角所吸引,很难再被《创业史》的微观视角所折服。
总而言之,也许我把《创业史》与其他几部作品做比较是不太合适的,但是每当我想起梁生宝,我总是不由自主地想起鹿兆鹏和孙少平。我更喜欢后者的复杂性,总觉得梁生宝太过简单,不大具体。但这真的是一部研究新中国土地改革所绕不过去的作品,它对农村各类人物的描写,对土改中各环节的描写,对农村各种环境的描写,都具有极强的参考作用。
创业史读书笔记6
自从在初中学过课文《梁生宝买稻种》之后,我就被课文中那个时代特有的气氛吸引住了,说句实话,老朽虽然年逾不惑,但并没经历过那个年代,小的时候听奶奶说起那个热火朝天的年代还是非常令人向往的,心想有机会时一定要看看那个时代的书,看看我们伟大的国度所走过的路。然而世事难料,老朽我虽然上班二十多年了,但一直生活在浮躁和焦虑之中,难以静下心来读一些我想读的书,做一些我喜欢的事。现在,总算平静下来了,生活也有规律了,我准备在这段时间内集中精力读一些书,主要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包括创业史、暴风骤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李有才板话、苦菜花等等,重温一下那个年代的人和事。
粗略地读完创业史,我不禁哑然失笑,里面的人真是太憨厚了,太直率了,所谓的富农姚世杰郭士富都不过是平平常常的庄稼人,他们之所以比一般贫雇农过得好一些,并不是他们靠残酷的剥削,更不是做过什么伤天害理的事,而主要靠他们的聪明,他们的辛苦劳动,从书上可以看出,他们都是劳动的好把式,他们稍微有一点余钱,稍微多一点余粮,村里就让他们活跃贷款,这活跃贷款没有一分钱的利息,如果到时不还本,借粮的人比借出粮食的人还理直气壮,村里还让他们参加互组组,但是必须交出自己的好牲口,让谁都心里老大不乐意——追求富裕的有尊严的生活这是人类的共性,姚士杰郭世富何错之有?

企业创业书籍读后感细选100条


再来看看高增福任欢喜他们,我就不明白他们怎么对富农那么恨呢,你们办互组组,姚士杰郭世富他们只是不参加,既没有往你们的牲口放毒,也没有破坏你们种的地,他们只是在你们买稻种时很眼红,自己也去买了稻种,想跟你们比一比,这有什么不可以的,啊哈,太令人不可思议了。
看完这本书,我的心情更加沉重了,一点是:看看我们周边的人,怎么这么难相互融合呢,一边说团结就是力量,一边划清界限,人人之间相互提防,相互不信任,怎样才能拧成一股绳,怎样才能共同富裕,怎样才能奔向共产主义;另一点,互组组人民公社成立后,残酷的运动开始了,打击右派、高产浮夸风、四清运动、文革,一场一场的运动,使父子、夫妻、兄弟、师生、同事成仇,反目,使人没有尊严,没有人格,直接导致现在社会的道德没底线。对内实施专政,长期、无休止地开展党内政治斗争和全国性阶级斗争。导致全国人民在和平年代比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死的总人数还多,同时导致国民经济停滞不前,乃至陷入瘫痪状态。
我一直在想,我们这个国家,为什么喜欢瞎折腾呢,一有运动老百姓就要遭殃,人民就要跟着受罪,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我们傍边的那位近邻,十年九位首相,换过来换过去,但是人民该怎样幸福生活还是怎样幸福生活,虽然首相换了一个又一个,但哪一个首相也不敢把老百姓怎么着,他只要敢折腾,老百姓就对他有意见,老百姓就敢把他赶下台。所以说在那个国家,老百姓只能折腾他,而他们不敢折腾老百姓,一衣带水,就在眼前,我们怎么就不能学一学人家呢?
创业史读书笔记7
一向以为以自己这个年龄还不足以评价中国共产党,但是阅读了柳青的《创业史》以后才明白,虽然每个的文化水平不一样,但是只要坚信路在前方,每个人都是主角。
作者柳青是一个真正了解农民、热爱农民的人。为什么会提到作者?正因我坚信只有真正和农民生活在一齐并且深入了解的人才能写出如此的小说。
主人公梁生宝,是中国50年代的农村社会主义创造者!会这样说是正因他的自强不息、勇于奋进和坚持不懈。生宝是一个世代贫农的儿子,他年幼丧父,之后在一个灾荒严重的年头随母亲流浪到渭河南侧的下堡村。缘份使该村村民梁三老汉成了他的继父,之后,他们父子二人在渭河平原上开始了他们艰苦的创业。

企业创业书籍读后感细选100条


人常说:古今中外成大事者必有远见,而梁生宝就是这么一个人。他十三岁就给吕二财主家打长工,两年后便用五块大洋买了吕老二家半死的牛犊,回家后他母亲和梁三老汉都责备他太冲动,可他却说:“爹,你那是个没出息的想法,今辈子也创不起业……”之后,小牛犊果然长成了壮牛,生宝也种出了好庄稼。
但真正让生宝站起来的是中国共产党。互助组、合作社那时候在广大刚刚解放的新农村是灯塔一样的新生事物,因此有很多人不认同,但是结果告诉大家是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可能性和历史必然性。路就在前方,因此生宝才能领导一大群农民进山砍竹子,才能推广新法育秧,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
柳青曾说:“要知道,好多历史事件,都是逼出来的,譬如,不搞五年计划,不必须会有粮食市场紧张;粮食商人不捣我们的乱,不必须在一九五三年实行统购统销;不实行统购统销,互助合作不必须会一下子结束逆水行舟的阶段而快马加鞭。历史巨人的脚步并不乱。没有上帝!是辩证法同志决定:旧势力在灭亡以前嚣张和疯狂,让它刺激我们,逼使我们很快地发动消灭旧势力的斗争,义无反顾!”就正因在困难无路可走时还坚信前方有路,因此才会激起群众的愤怒,开辟新的道路。
我们是新时代的年轻人,有新思想,但仍不能忘前辈辛辛苦苦的发奋。在困境中,不能忘记前方的路。
人生的道路是漫长的,但关键处仅有几步,个性是人年轻的时候。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