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文库精选

请你记得唱歌的歌的读后感收集

2022-08-12 来源:百合文库

请你记得唱歌的歌的读后感收集60条



音乐书籍的读后感1
“古尔德很早就强调,巴赫的键盘作品主要并非为任何一种乐器而写,而是为好几种乐器而 写——管风琴、竖琴、钢琴等等,或者根本不是为乐器而写,例如《赋格的艺术》。所以,巴赫的音乐可以单独演奏,离开仪式、传统、时代精神的政治正确。 古尔德只要有机会,就强调这一点。第二,是巴赫在他自己那个时代的作曲家/演奏家名声,他是时代倒错之人——他返取古老 的教会形式和严格的对位法则,但他也大胆现代——在作曲程序和半音尝试上,他有时候要求过苛。古尔德郑重其事而增华, 刻意力抗正常的独奏惯例:他的台风绝不同俗从众,他的琴风返回浪漫时代以前的巴赫,而且,在他无缘饰、不合一般语法、 不为钢琴所拘的音色里,他以完全当代的方式尝试做出一种音乐的声音,不是商业主义的声音,而是严谨分析的声音。”
也许用现代美学里的一个词可以描述古尔德与巴赫的关系——异质同构,而且,以萨伊德所见,古尔德深味巴赫,以返回浪漫时代以前的方式去演奏巴赫,这与我的一贯感受有所偏差——就我目前的听感而言,古尔德是以现代的方式在演奏巴赫,甚至,我从他的录音里听出了金属味,工业时代的弹奏方式(当然并不意味着是工业化的,而恰恰相反)。其实并不矛盾,正如他在引文最后一句所说,古尔德用的是完全当代的方式,尝试严谨分析的声音。此外,我特别画出“不为乐器而写”一句,因为正如我们早就知道的,巴赫并未在乐谱上标明用什么乐器演奏《赋格的艺术》,以惯性思维,我以为他是没想好,或者,想完成以后再写,但萨伊德几乎是一语道破:它根本不是为乐器而写!!!巴赫真的是在玩纯粹音乐了,这几乎又为他的“神性”添上一笔。
紧接着,萨伊德颇具启发意义地提到了阿多诺,不出我所料的,阿多诺又在附会巴赫的音乐对于资本主义抵抗意义(这是他一贯思维方式,我已见怪不怪)。萨伊德说,他不知道古尔德是否看过阿多诺的文章,但在这一问题上,他俩达成了一致。正如通常所知,古尔德以退回录音室的方式抵抗资本主义的工业逻辑,但又再一次地进入这种逻辑之中。从影片“关于古尔德的三十二个短篇”当中,我看到古尔德几乎是一个非人一样的存在,几乎没有人味:他用药物、电话、收音机、旅馆、录音来武装自己,也许他对麦克卢汉的理论中毒过深——他把自己变成了媒介,用古代语言来说,就是通灵人,关于巴赫音乐的通灵人,所以他不需要有人味。

请你记得唱歌的歌的读后感收集60条


还有一篇文章,令我对萨伊德佩服得五体投地,什么文化帝国主义、东方学统统抛到一边,萨伊德,仅凭这篇文章足可以成为大师。这篇神文就是《抗怀宇宙(评沃尔夫〈巴赫:博学的音乐家〉》。
照贯常思维,巴赫是一位虔诚的新教音乐家,他的很多作品是为了荣耀上帝(事实确为如此),但是!但是,萨伊德几乎是小心翼翼地提出了另外一种可能:
“我认为巴赫不是只像奴才般称颂上帝及其事功,他潜意识里还有心与之分庭抗礼,这个心意在几部庞大作品里越来越明显,像《赋格的艺术》、B小调弥撒曲、以及《哥德堡变奏曲》。”
巴赫如炼金术士一般在音乐上努力探究,似乎是在跟那个至高无上的他对抗。这确实是一个有趣的思维方式:
“巴赫的狂热,的的确确有其魔性、吓人之处······你不得不想,巴赫在上帝面前那样百般虔诚和谦 卑,他是不是借此抵抗某种更黑暗——更洋溢勃发、更骄傲、濒临渎神的东西,那东西就在他内心里,他那 带着对位法魔术的音乐也传出各种消息。”
不夸张地说,这段话看得我直冒冷汗,巴赫虔诚的脸突然变得狡黠起来,原来他的身上也带着浮士德的影子。将来我该如何面对圣马太、B小调,如此总总他笔下的宗教音乐啊!当然,也许,萨义德只是过度诠释——只是为了思维的快感,但愿如此!
此外,他提到巴赫与贝多芬的音乐逻辑:
“巴赫的作品,质地经过细密、耐心、极力的策划和衍释,这一点,他和贝多芬正好相反······贝多芬 每一件作品都是一套不同的进击方法,无论是呈示部,发展部、再现部,经常透过一些小小的小主题为之,这 些小主题则只是分解三和弦,或者是以重复音符打造的主题样式。”
音乐书籍的读后感2
读完郭老师的《音乐教育书简》一书,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真是百感交集:有高兴、激动,有后悔、沮丧,还有感动……
我觉得这本书不应当只是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入职读的,而是在职的每一位音乐教师都应该好好看看。以前总觉得音乐教育的理论在大学走得太高深、太远了,大学的老师都高高在上,很难了解到我们一线老师的“窘况”,而我们一线老师又迫切需要一些学术型的专家给予我们现状的一些解读和帮助,因为你们的高度或者比我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请你记得唱歌的歌的读后感收集60条


读完,我才知道,原来还有像郭教授一样“关心”和“关注”我们一线老师的“学术型专家”,你们的理论也可以让我们不再“仰视”,也有轻松!我们一线老师没有被孤立,在迷惘之际有你们这样的专家及时地给出一些有助我们自我判断的建议,是我们的幸运,不止是书中的小米老师。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也明显感觉到似乎自己进入了职业生涯的倦怠期,我所在的学校也是农村学校,第五年了,每年都重复初一初二的教学,每个年级在10个班左右,除了音乐还有其他课程的兼职,课余时间紧张繁重的排练任务,这些都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有时候课到上完,有不安的感觉,好像又“欠”了学生什么!反思自己,最近好像没什么进步了,像一个机器在运转,而不是学生需要的老师!而我,不愿意自己成为机器。这也是最近看了一部电影《三个白痴》给我的警示:老师不是机器操作者,不是生产固定产品的操作工人。
之前在教学中困惑的地方,在书中得到了解答,谢谢郭老师您与我们分享了小米老师的成长,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不足:
一、师生平等
和小米一样,如何做到这一点,我到今天还在摸索着,看到郭老师的解答,我知道这样的课堂,不是美国才需要,美国才会有,我们也需要,我们也应该有,观念可以改变。社会体制、等皆观念可能我们变不了,可是小小的课堂,我们可以改变。明白这一点,就不难明白学生们为什么出现上课热情不高,回答不热烈,参与度不高的种种行为,反思自己,是我们老师与学生距离太远。要想让音乐走近学生心中,首先,放下高高的老师架子,放下教材冷冰冰的知识结构,在平等对话中了解学生需要,是我当务之急要补救的!
这里是农村中学,不是市区里的学生,首先,我对他们的学习要求是不是过多地建立也一个城市地区的学习要求上,要求太高了,我需要好好思考,重新定位。
二、教材主导教学
以前总觉得,教材如同圣旨,教研活动公开课的模式,专家的点评就是教旨,不加思辨地认为都对,就要按照那样。结果,慢慢地,我发现找不到自我了,工作的第一年,上课还很有激情,很多点子,现在发现被批判得连自己也找不着了,教材真的是不可推翻、不可质疑的吗?

请你记得唱歌的歌的读后感收集60条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麻木地生产产品时,也会厌倦的啊!为什么不能还原自己?为什么要做教材的“忠实拥护者”就不再敢质疑和拓展?
三、教学模式的单一
唱歌课就你一句,我一句,欣赏课就讲解背景,听全曲,分析结构,讲音乐要素,器乐课也是你一句我一句。说是传统课,其实现在自己的课堂也莫过于此,我在机械地操作。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走进这样的“旧”式的教学模式,只是走着走着,就感觉出不去找不着北了,回头一看,当初还雄心勃勃地要改变这种旧的音乐教学模式,可自己竟然成了它的“忠实拥护者”,看到有时侯自己的课堂竟然变成这样,心里也不是滋味,甚至很害怕,这是我一个年轻音乐教师应该有的课堂吗?
小米老师的创新,我看到了她的大胆创新和成功!这不是一两节的课堂可以早就出来的变化,是用心经营的课堂“感化”的学生,从学生不敢唱到爱唱到会唱,可能很漫长,可能就在老师观念的一次不经意的改变。我的学生这一届初三的学生,我从初一到初二下学期才看到他们的完整变化,小米的方法比我取得的成效更大!值得我学习!
四、通过课外文艺比赛提升音乐学科地位
以前,总觉得在这么繁重的教学任务下,还要一个班一个班帮助排练,指导,很不情愿,甚至一手扔,给班主任自己弄吧,班主任又像踢皮球,踢给我们,学生夹在中间,抱怨就自然出来,节目的质量不高,自然也会影响班级形象,更加影响班级对音乐科目的重视。现在看来,很有必要纠正自己以前一些“计较”的看法,视作自己的工作,也是为将来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打好基础,更是挖掘人才的一个机会。
五、合唱团的影响不容忽视
我们学校以前从来没有参加市级比赛取得三等奖以上的成绩,况且是这么多人组成的一个团队比赛,在今年的十一届合唱节,我们学校的合唱团却得了二等奖!这是我现在都为之骄傲的一支队伍,由于初三的离去,少了很多中间力量,需要重新选拔和培养,又得漫长的一段时间,在初三团员离去的那一次排练中,她们还是用动人的歌声传递她们的热情给我,作为指导老师,我再也忍不住流下了眼泪,我知道自己的付出值得!虽然现在看来,举步维艰,校长的重视还远远不够,我们得到展示的舞台还不够,可是,区领导、外校现在都知道我们镇龙二中虽然成绩不好,可有个合唱团,精神面貌不错!这也是我们努力的结果,不应该放弃。

请你记得唱歌的歌的读后感收集60条


做好这次比赛的总结和总结排练的记录是我应该好好做的,包括学生们的合唱团赛后感也可以让她们自己写写,这是我的财富!好好珍藏。
六、知识技能与德育教育的关系
平时上课,我一直很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感觉德育教育和情感教育慢慢忽略了,看了书,我汗颜,学生的“审美”,学生的“参与体验的乐趣”才是最重要的,“知识”不能跟随学生一辈子,可德育情感教育,个人参与的合作、体验却是能跟随他们成长,影响一辈子的。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是不是把艺术摆的位置太高了,不对了?艺术有层次之分吗?听众有等级之分吗?
没有!所以,我们给学生的音乐,不应是剥离情感的空洞知识,而是有生命的美妙旋律!
七、找到我们的学科价值
记得以前不了解的`科任老师还在笑话:“你这个音乐老师怎么总觉得累,那我们都不用活了!”每每听到这样的话,心里很不是滋味,正如许多人看到的:“音乐教师社会地位不高”这是普遍现象,我知道单凭我,不可能改变所有人的看法,可是,我也以每天自己的行动在默默工作,默默付出,以自己的姿态骄傲地告诉给同行们:“我骄傲我是一名音乐老师”!这是一个不可替代的学科,同样,我们的地位不可替代,我们的学科魅力如同我们音乐教师的人格魅力一样,音乐赋予我们多少灵魂,我们在传递多少!
一本好书能影响人的一生,不记得是哪位说过的话,在此借用一下,我庆幸自己在迷惘的时候读到了这本书,就像航海中的指路灯,照亮了孤寂的我,让我忽然感到:方向就在那里,身边不止是我,还有很多伙伴,通向彼岸,是幸福的归宿!
但愿每一位音乐老师,您都是幸福、快乐的!
音乐书籍的读后感3
利用暑假时间终于看了下郭声健老师的这本《音乐教育书简》,刚开始问同学有什么好书值得推荐时,她毫不犹豫地说了这本书,其实这本书在大学时期也听说过,但一直忙于其他没放在心上,也就一直没有阅读过,现在工作一年了再来阅读时能让我更好地回顾这一年的教学,从小米遇到的问题结合自己刚工作时遇到的种种问题,这本书给了我很好地答案。

请你记得唱歌的歌的读后感收集60条


这本书应该适合每一位刚任职或在职多年的中小学老师认真阅读,它涉及了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爱心,也涉及了教师的专业化问题和自主发展理念。这不仅关系到目前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也对我国教师教育现状进行得反思,使我们一线的音乐老师得到专家的一些解答和帮助。所以幸运的不只有小米老师还有我们阅读过的每一位音乐老师。
入职一年来,从学生到老师的角色转换,从第一次听到有人叫我老师,到现在很淡然地面对这份工作,从以为音乐老师就是教人唱唱歌,到现在才发现原来音乐老师不止只教几首歌,从以为当音乐老师没什么压力,到现在才发现原来音乐老师压力不小,这一年不管是从角色还是自身的心理方面都转变挺大,看到小米提出的问题和困惑,很多问题都是我遇到过的,感谢郭老师的解答,让我看到了我教学时的不足。
看着小米说她第一次上课发生的种种,我仿佛回到了我第一次登上讲台的那一天,激动、紧张、兴奋充斥我一天,幸运的是我没像小米那样跑错教室,第一堂课我也给他们说了些课堂常规,感觉能把这节课上完算是万事大吉了,没上课之前就听一些前辈跟我说,第一节课一定要凶一点,不然学生以为你好欺负以后就很难管下他们,所以第一节课我一直虎着脸,以命令的语气跟他们下达命令,所以看到郭老师说要和学生建立和谐平等,我发现我没做到,急于树立权威的心态适得其反,就像郭老师说的很多新老师以为教师威信的建立就是通过严格要求,特别是第一堂课给学生给学生“当头一棒”或来一个“下马威”而实现的。其实不然,教师的威信,主要是靠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职业道德、学识修养、教学水平与效果,以及与学生的密切关系等因素慢慢建立起来的,它需要一个过程,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
后面有相熟的老师跟我说你为什么第一节课在我们班很凶都不笑?这样会让学生觉得你一点都不好接触,所以真的会适得其反,学生没喜欢上你,你的威信也没有建立起来,看来还学要在以后的课堂上慢慢摸索。
很多人以为音乐课就是教唱模式,老师唱一句,学生唱一句,没什么可难的,这是传统的授课,刚开始我也是这样上课,没有一点新颖,以为只要这首歌学生学会了目的就达到了,当有人跟我说你落伍了,教学模式太单一了,你应该改变的教学模式,这其实就是在说你的课上的很差,当时心里很不好受,一个年轻的音乐老师上的课却一点不年轻啊,看来真的很没用心,音乐课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不是以为老师教了多少知识技能,学生就能掌握了多少技能,应该尝试各自方式调动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真正的喜欢音乐,喜欢上你的音乐课,千万不要让学生感觉的教学的枯燥,感到厌倦甚至畏惧心理,从而不喜欢上音乐课,这样就太不好了,有时候同样内容的一节课别的老师会很轻松的上完,学生也学的很起劲儿,为什么自己上时就感到特别吃力,开始阶段我会有空去别的音乐老师的课,模仿她上课风格,让我找到突破口知道音乐课到底是怎么回事,渐渐地我会根据班级情况来上课,用他们喜欢能接受的方式,这样学生觉得开心我上得也开心。

请你记得唱歌的歌的读后感收集60条


郭老师说小米说的“我害怕安静的课堂”对他触动很大,同样对我触动也很大,也经常在想音乐课是安静一点还是热闹一点?当然“安静”与音乐课是格格不入的,什么时候安静呢?第一次在聆听歌曲时我是特别强调安静聆听的,当然这个时间很短,最多也就一首歌的时间,学生的小躁动就会浮出来,作为老师又特别怕学生在课堂上吵闹,刚开始经验少需要花很多的精力去维持纪律,可一旦太安静,却又少了什么,反而让自己觉得不舒服,音乐课堂不需要太安静,安静得音乐课堂是最忌讳的,我们需要的是学生的参与和交流,每一个学生在音乐课上都是主角,都可以完全打开自己,真正的参与进来,音乐教学不止是教师教知识技能,必须要通过学生对音乐的亲身体验才能把老师所教的知识技能内画进自己的知识技能力结构之中,我们不光要教会学生开口唱,还要引导他们亲自去演奏、创作、聆听,这样慢慢的培养他们的兴趣,让他们觉得音乐课非常好玩、开心,期盼着你的课堂,这样才是最好的。
这本书还需要慢慢去体会慢慢去学习,相信会有所提高。
就我通俗的理解:巴赫的音乐通常以简单的主题出发,进而演绎为庞大的、丰富的音乐形态;而贝多芬呢,在将动机好不容易做成主题之后,便迫不及待地打碎它,如此反复,而到完成时,它可能还只是一个动机。(可能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我更愿意听巴赫,而不是疯子一样的贝多芬)进而,萨义德冒出惊天一语:
“巴赫是史诗;贝多芬是戏剧。巴赫最后一批作品,我觉得最喜欢吸引人之是,贝多芬第三阶段的作品撕碎类 型 而留下一堆破碎、未完成、断简残片式的形式;巴赫似乎专心一志,致力将每一个细微变化、每一个转折、每一 每一个和声和节奏受融于一个整体。”
史诗与戏剧,这样的词汇令我联想到古代美学大师,他们以文体名称作为风格类型进行概括——精准、有力。
最后,请允许我自鸣得意一下:没曾想我的音乐品味还能与萨义德先生有所交汇——我们都喜欢席夫。他说“席夫长相如天使······他的圆滑奏极好,力度变化微妙,脉冲也节制,不那么尖锐和严厉······但他那些技巧向来服从一种谦抑、可亲、内省的音乐性,而不是为炫耀和自我主义的展示来服务”。回到前面说的,古尔德的演奏带着浓重的工业时代气息,而席夫仿佛带领听众回到前工业时代,他的演绎是古典、雅致的,我称之为“逸品”。

请你记得唱歌的歌的读后感收集60条


会唱歌的猫读后感1
今年,杨红樱有出版了一本有趣又感人的书—《会唱歌的猫》。咦?猫怎么会唱歌,不是只有鹩哥或鹦鹉才会唱歌吗?我便翻开了这本书。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2个事情。一个在翠湖公园西门有一个卖报的聋哑老人。由于他不能吆喝,所以他一天下来只能卖掉几张报纸。善良的二丫见了,便想帮助那个卖报的聋哑老人。她就向小白主人家的鹩哥学说话,她不分昼夜的学习说“晚报—商报—西南都市报”,终于学会了吆喝每天她都会在老人身边帮他吆喝,老人的报纸很快就卖完了。另一件事是依依的妈妈由于车祸受了重伤,成了植物人。为了唤醒妈妈,依依每天都给妈妈唱《鲁冰花》。在圣诞节的晚上,圣诞老人来到了二丫的梦中,送给了她一份特别的礼物,一个机会,帮助依依的妈妈苏醒。从那以后,二丫每天都在练习唱那首凄美的《鲁宾花》,并在夜里唱给依依的妈妈听。终于依依的妈妈重见了光明的故事。
啊!二丫真是一只善良的小猫!为了帮助一个卖报的聋哑老人,她学会了吆喝;为了帮助依依的妈妈苏醒,她学会了《唱鲁宾花》。世界上什么奇迹都有可能发生,小猫也有感情。只要怀有信心,猫也可以像人了一样说话。有着一颗怀有真情的心,爱就可以感动天地!
会唱歌的猫读后感2
书,就像一朵郁金香,沁人心脾;书,就像一轮美丽的红日,拨开我心中的云雾;书,就像一只画笔,为我的生活锦上添花。这几天,我又看了杨红樱阿姨最新的笑猫日记:《会唱歌的猫》。
你还记得那只会笑的猫吗?这本书主要是写笑猫和虎皮猫的孩子——二丫,在它爸爸和妈妈的影响下,它有了悲天悯人的情怀,所以在片片黄叶飘落的时候,一个小小的梦想,在二丫的心里悄悄地生长,那就是—一帮助翠湖公园西门的聋哑老人卖报。为了这个小小的愿望,二丫拜会说人话的鹩哥为师,不分昼夜地练习说人话。可是有一天,二丫的嗓子哑了,是马小跳的裴帆哥哥治好了二丫的嗓子。终于有一天,人们惊喜地发现城市里出现了一只会叫卖报纸的猫。又为了帮助一个叫依依的女孩唤醒是植物人的妈妈,二丫学会了用心唱《鲁冰花》,在书中我认识了才华横溢的鹩哥,它会模仿许多声音,并且惟妙惟肖,还是个天才歌唱家,怪不得二丫会拜它为师。

请你记得唱歌的歌的读后感收集60条


这本书告诉我们只要心中有爱,就会创造奇迹,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就没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杨红樱阿姨的书是我温暖童年的“心灵鸡汤”,是陪伴我成长的“心情宝典”。
会唱歌的猫读后感3
在暑假里我看了好多书,其中让我深有感触、记忆犹新的一本书是笑猫日记中的《会唱歌的猫》,大致故事内容是这样的:笑猫的孩子二丫看到翠湖公园的东门和西门各分别有两个卖报的人,东门是声音响亮的人,他吆喝着“晚报——商报——西南都市报”,不一会儿他的报纸就全部都卖完了。在西门的老人又聋又哑,一天过去了,他的报纸才卖出去了几张。被二丫看见了,于是二丫决定帮助那个老人把报纸卖完,他跟鹩哥天天学着那句人话,练得都哑掉过,后来终于成功了,它在树上喊“晚报——商报——西南都市报”,老人的晚报马上就卖完了,一张也不剩。人们以为是老人用了隐形录音机。当人们知道老人是又聋又哑的,才发现是二丫说的,就这样二丫成了这城市中的名猫。
还有一次是依依的妈妈,在一场车祸中依依失去了爸爸,妈妈已重伤而成了植物人,为了唤醒自己的妈妈,他每天在妈妈的耳旁唱妈妈最喜欢的歌——《鲁冰花》。二丫为了帮依依的妈妈,去练人话唱歌,唱《鲁冰花》。后来也练得和依依唱得一样,护士还以为是依依在唱。二丫每天唱把依依的妈妈治好了。
读完了故事,我觉得二丫善于帮助别人,先是让老人买完了报纸,在是让依依的妈妈醒了过来。如果是我,我也会这样。
会唱歌的猫读后感4
虽然杨红樱阿姨的书很多,但是我却对《笑猫日记》情有独钟,特别是那本《会唱歌的猫》。
这本书主要是写笑猫和虎皮猫的孩子二丫,她为了帮助一个卖报纸的聋哑老人找到了会说人话的鹦鹉:鹩哥。在鹩哥的帮助下,小小的二丫开始天天不知疲倦的练习:“晚报——商报——西南都市报——”这句话。但是,在二丫还没学会这句话时,厄运突然降临:二丫把嗓子练哑了。笑猫赶紧找到马小跳,马小跳把二丫送到了宠物医院,第二天二丫不仅不哑了,还学会了:“晚报——商报——西南都市报——”这句话。她欣喜若狂,马上去帮助聋哑老人卖报纸。在圣诞节那天,二丫做了个奇怪的梦,梦里的圣诞老人带她走进了一个病房,病房里躺着一位美丽的女人。那个女人在车祸发生时抱住了自己的孩子依依,自己却变成了植物人。依依每天都给妈妈梳妆打扮,唱妈妈最喜欢听的《鲁冰花》。二丫对爸爸说:“圣诞老人应该是让我帮助这个女孩。”就这样二丫又开始练《鲁冰花》这首歌。

请你记得唱歌的歌的读后感收集60条


在二丫和依依的帮助下,“睡美人”在一天夜里终于醒了……
在这本书中,我觉得二丫是一只善良的猫。为帮助聋哑老人,都把嗓子练哑了,还不放弃。这一点是我非常感动,这也是我为什么喜欢《会唱歌的猫》这本书。
会唱歌的猫读后感5
今天,我看完了杨红樱阿姨写的催人泪下的《笑猫日记之会唱歌的猫》。觉得感触很大。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笑猫的二女儿二丫梦想的故事。二丫一直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可以说人话。为什么它想说人话,是因为在翠湖公园的东西门分别有两位卖报纸的老头儿。东门那位老头是个能说会道的人。卖报纸时就能大声吆喝:“晚报——商报——西南都市报——”,可西门那位老头是位聋哑老人。卖报纸吆喝不起来,就没人买。二丫看了很心酸,就想学人话帮那位老爷爷吆喝。但是,猫说人话,是不是有点太不可思议了呢?但一切皆有可能,只要努力用心做,没有什么做不好。二丫就去到贵妇犬小白住的那所别墅里拜著名的不仅能模仿人话,声音还美妙至极的鸟——鹩哥为师,想让它来教自己说人话。鹩哥十分惊讶,猫怎么能说人话呢?但是二丫坚持着要学,笑猫告诉鹩哥,我们家二丫不怕苦的。于是二丫跟着鹩哥没日没夜地练习,练到嗓子失声被送到宠物医院它都没有放弃过。
终于它可以喊出一句字正腔圆的人话了“晚报——商报——西南都市报——”。他天天站在西门的树上,帮助老爷爷吆喝着卖报纸。人们都非常惊讶,猫竟然会说人话。但老爷爷开心了,以前卖不掉的报纸今天在二丫的吆喝下,不一会儿就卖完了。二丫自己也非常的开心,曾经练声时的痛苦全抛到九霄云外去了。从中,我得到了一个道理——做一件事情,只要你用心做,坚持做,不放弃,不害怕挫折与困难,你就一定可以成功!而且帮助别人你自己也会感到快乐。俗话说的`好“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第二个故事时发生在圣诞节之后,平安夜的晚上,二丫的梦中一位圣诞老人带它走进了一所陌生的病房,病房的病床上躺着一位美丽的女人。后来二丫跟笑猫去了二丫梦中的那所医院——307房。才知道这位美丽的女人是一位小女孩的妈妈,由于在一次车祸中为救自己的女儿依依而变成了植物人。依依每天就伏在妈妈身边唱那首《鲁冰花》,妈妈最喜欢的歌曲,希望可以把妈妈唤醒。二丫看到这一幕,眼泪“唰唰”的流了下来、十分感人。于是二丫决定要学会这首歌曲。可它当初学一句话都这么难。要费很多的精力与时间。更别说一首歌曲了。我看到这里,又想哭又为二丫和依依的妈妈着急。希望依依的妈妈早点儿醒来。二丫还是没有放弃。坚持学了下去。他天天跟师傅鹩哥学习发音技巧和声调。有天天不分昼夜的去医院听依依唱那首《鲁冰花》。嗓子快哑了,嘴也快磨出了血泡,才学会。

请你记得唱歌的歌的读后感收集60条


便学着依依的童声给依依的妈妈唱歌。依依在新年夜许下的美好愿望:希望桌前的那株香水百合开的日子就是自己妈妈醒来的日子。看到这里,不觉发现,我的泪水滚落了下来。太感人了,。一位妈妈的母爱和小女孩的美好殷切希望。我这时多么希望依依的妈妈赶快醒来。我心急如焚,心情在跟着故事情节跌宕起伏。
到了故事结尾,依依的妈妈终于醒了过来。那株香水百合也奇迹般地在初春时就绽放了。看到这里,我情不自禁的笑了起来,为他们母女俩感到开心和幸福。只要有亲情和坚持的力量,任何困难都会不攻自破。二丫,你真是好样的!看到这里,我为二丫鼓起了掌。
是啊,只要一件事坚持去做,努力去做,不放弃不抛弃,不惧怕困难的拦路虎。你就有机会成功。梦想,不是去一味地做白日梦,去整天想入非非。梦想是需要通过自己实际行动来完成的。一切梦想不去做,只去想。再完美的梦想都是泡沫。
会唱歌的猫读后感6
今年的暑假我看了一本《笑猫日记之会唱歌的猫》。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片片黄叶飘落的时候,一个小小的愿望,开始在小猫二丫的心里悄悄生长。为了帮助一位卖报的聋哑老人,二丫拜鹩哥为师学说人话。从此以后,小猫二丫不分昼夜地练习学说人话,把嗓子都练哑了。终于有一天,人们惊喜的发现,着一座城市里出现了一只会叫卖报纸的猫。
圣诞节来临了。圣诞老人来到了小猫二丫的梦中,带着她走进了一间陌生又冷清的病房。里面躺着一个美丽的女人。这个睡美人是一个植物人,她的女儿依依天天去医院唱歌给她妈妈听,小猫二丫为了帮助依依和她的妈妈,就开始学唱《鲁冰花》。过了一段日子,二丫的心愿终于达成。她在依依妈妈的耳边一遍一遍的唱着《鲁冰花》。终于,唤醒了依依的妈妈!
这一个故事非常感人,给我留下了一个深刻的印象,让我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人有好、坏之分,有一种礼物叫做机会,还有,做任何事情,只要努力去做,去付出,那么,你就一定会取得成功,梦想就一定会实现!
会唱歌的猫读后感7

请你记得唱歌的歌的读后感收集60条


今天,我妈妈在网络上帮我购买了一本书,这本书是杨红樱阿姨写的,名字叫做《笑猫日记—会唱歌的猫》。
拿到书,我立马翻开,津津有味的看了起来。
原来,这本书讲了两件感人肺腑的故事。
在这一天,有一只叫二丫的小猫发现了在大街上卖报的老人,原来那位老人又聋又哑,无法吆喝,所以每天的报纸都剩下许许多多。二丫为了帮助这个卖报的聋哑老人,决心学说人说话。在不分昼夜的艰苦练习下,它终于学会了说人话,要知道,二丫差一点就再也说不出话来了!学会了说人话的二丫,每天都站在树上,或者站在三轮车上,帮助聋哑老人吆喝着:“晚报——商报——西南都市报——”在二丫的帮助下,聋哑老人顺利地卖出了许多的报纸。因此,会说人话的猫咪——二丫登上了报纸,让世界上的更多人知道了在这里,有一只会说人话的猫咪,它叫做二丫。
又是一天,那一天是一年一度的圣诞节。这一天,二丫听着它爸爸给它讲着圣诞老人的故事,它希望在今夜,圣诞老人会送她一份大礼。笑猫一家入睡了。圣诞老人并没有给二丫礼物,但是,圣诞老人在二丫的梦境带它进入了一个陌生的病房。在这个病房里,有一个美丽的女人躺在病床上。第二天,二丫和它的爸爸才知道,这位睡美人她遭遇了车祸。车祸发生时,她将自己的孩子抱在怀里,保护着她,但自己却变成了植物人。她的孩子依依每天下午都会来到病房,为她唱她最喜欢的歌:《鲁冰花》。小女孩依依的举动感动了二丫,二丫一天又一天地练习着这首歌,终于,它的努力没有白费,二丫学会了这首歌!在每个深夜里,这间病房中都回荡着这首凄美的《鲁冰花》。在百合花绽开的那一天,睡美人终于醒了过来……
在这本书中,最使我感动的就当然要数二丫了。二丫和它的妈妈虎皮猫一样,是一只高贵而又优雅的猫,同时,它也是一只非常有爱心的猫。在知道西门的卖报人是个聋哑人时,二丫就决心开始学人话。它每天都不分昼夜的练习,每天都要连上几千、几万遍,把嗓子都练哑了,但它仍然没有放弃,这点使我非常感动。我觉得,我们一定要学习二丫这种乐于助人,并且永不言败的精神!

请你记得唱歌的歌的读后感收集60条


会唱歌的猫读后感8
在书店里看到一本书——《笑猫日记——会唱歌的猫》,便好奇地买下了它。读一读,我从中明白了些道理。
有一天,二丫和她爸爸笑猫看到翠湖公园西门的卖报老人是个聋哑人,报纸怎么也卖不出去。二丫心生怜悯,决定学会讲话,帮老人卖报!于是,它们来到公园的东门听听东门的卖报人怎么吆喝的,而且请了鹩哥当二丫的老师,教她学说人话!
看到这儿,我不屑一顾:猫怎么可能学会说人话?我只记得有一天我在报纸上看到一只猫学会了说“你好”这一个词,就只会说这一个词哦,还是千辛万苦跟着主人学了很多遍才学会的。故事里的二丫也一样,跟着鹩哥学了千遍万遍,天天练,夜夜练,练得嗓子都流出了血,练得都发不出声音来了。终于,奇迹发生了——二丫学会了讲人话!
大家都很高兴,就连我也欢呼起来。从此以后,二丫都会在公园西门,每天帮着老人吆喝卖报。这件事轰动了全城。
偶然的一次,笑猫发现了每天的放学时间,女孩依依都会到医院里,给一直昏迷不醒的妈妈唱《鲁冰花》。笑猫和二丫很想帮助依依,此时,二丫又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学唱《鲁冰花》!
我的嘴巴张到了最大,心里也很疑惑:二丫好不容易学会了吆喝,唱《鲁冰花》她能不能坚持下来呢?
二丫仍然跟着老师鹩哥学唱歌。她唱的比老师还动听,因为这是从她心里流淌出来的。学会了唱《鲁冰花》,二丫天天都跑到依依的妈妈那件病房里,夜夜都在唱《鲁冰花》。不知过了多少天,依依的妈妈终于睁开了眼睛,依依哭了,二丫也哭了。
故事结束了。我现在终于相信“一切皆有可能”这句话了——因为只要付出努力,再不可能做到的事也能做到!所以,一切皆有可能。
会唱歌的猫读后感9
今天,我看了杨红樱阿姨写的《会唱歌的猫》。
这本书主要讲了:二丫为了帮聋哑的老爷爷卖报,努力的学习说话,练嗓子也练哑了。最后终于学会了说话,每天帮助老爷爷卖报。一个叫依依的女孩,她的妈妈出了车祸,变成了植物人,依依每天都给妈妈唱《鲁冰花》,希望妈妈能醒过来。二丫非常感动,为了帮依依,二丫每天都练习唱歌,终于学会了。它每天晚上都唱给依依的妈妈,终于,依依的妈妈醒了过来。

请你记得唱歌的歌的读后感收集60条


读了这本书,我非常感动。二丫是个非常善良的小猫,为了帮助别人,努力的学习,甚至把嗓子练哑了也不放弃,迎难而上,永不退缩,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读了这本书,我想起了我学钢琴的时候,因为是刚刚学,所以感觉很难,自己学不了。但是后来练习了好长时间,终于学会了,而且还背的滚瓜烂熟。
这本书让我懂得了万事功到自然成的道理。
会唱歌的猫读后感10
最近,我读了一本叫《会唱歌的猫》的书。这本书使我爱不释手。每当我看到那本书时就会更加努力的。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这本书吧。
一天夜里一个小小的梦想在小猫二丫心中慢慢诞生了。它决定要帮助有困难的所有人。比如帮街上的聋哑人卖报纸。于是就拜鹩哥为师。不分昼夜地练说人话。有一天,小猫二丫来到了一间病房,发现一位睡美人,就每天深夜为她唱歌,没过几天,那位睡美人就醒了。最终它通过努力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读着读着,我不禁想起坚持苦练钢琴的贝多芬,持之以恒的刘翔,做了上千次实验终于成功的爱迪生……
有一次,我得知要小提琴比赛了之后,我就决定一定要拿第一名。于是我天天练小提琴,一练就是一小时,中间从不休息。有时候练得手都抬不起来了,但我还在坚持练。直到比赛那天,我收回紧张,放开自信。经过勤学苦练,我终于获得了第一名。
后来我才明白,原来,只要有梦想,就可以成功。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啊!
【篇一:《大树在唱歌》
寒假里我读了《大树在唱歌》这本书,我觉得非常有趣,其中讲的是树爷爷竭尽全力保护花园的故事,说的是一座美丽的小花园里是一个非常和谐的大环境,树爷爷用那干枯的身体在那里默默地看着他们,时时的关心着他们。当有一天危险靠近这座美丽的花园的时候,树爷爷用那干枯的身体帮他们化解了一次次危机,这是树爷爷的魅力所在。
第二讲的是一颗会唱歌的大树。其中说到村民不开心的时候只要听到他唱歌心情就会变好,但后来人们私欲膨胀,乱砍乱伐导致大树没有了,没有歌声了,生活也不和谐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由于人们的贪念,最终伤害的是自己。所以我们要保护环境,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我们和谐的生活。

请你记得唱歌的歌的读后感收集60条


《大树在唱歌》这本书告诉我们,当今社会我们应该互相关心帮助,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和谐,正所谓有一首歌中所唱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
【篇二:《大树在唱歌》读后感】
“山丘上有一棵大树,只要风儿一吹,便开始唱歌。村里的人都会来聆听它的歌声。哭泣的孩子听了,会开心地笑起来,吵架的人听了,会平心静气、握手言和……”
只要我们生气时,就想我们为什么要生气,我们应该好好相处,再说了生气不但让你我们爱上生气,还会对身体有害。所以,请大家好相处,少生点气。所以不用听大树唱歌,我们也可以做到让自己不生气的。
【篇三:《大树在唱歌》读后感
今年的寒假我又一次读了意大利作者路易·达·辛写的《大树在唱歌》这本书。记得三年前我第一次接触这本,由于当时识字不多,理解能力有限,还不能有特别深刻的体会。
故事讲的是山丘上有棵大树,总是爱给人们歌唱。微风吹过,它就轻轻地哼唱;大风刮过,它就大声地歌唱。它的歌声总会让人们感到幸福与满足。突然有一天,村子里的人们不满意了,觉得老是要跑到山丘上而且只有刮风是才能听到它的声音。于是大家商量把它砍下来,搬回家放进火炉里燃烧着听它唱歌,这时大树悲泣唱着歌,声音越来越小,等大树烧完了,永远都听不到它的歌声了。
故事中的村民越来越自私,他们拥有了会唱歌的大树还不知足,甚至更贪心的砍下大树,只为了一己私欲,以至于没考虑他们的行为带来的严重后果。树枝烧光了,歌声停止了,美好的`环境也被破坏了。不仅我们需要大树,更多的生物也需要它们。这则故事让我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考虑产生的结果,在采取行动前要考虑所有可能的结果,再做出正确的决定。
身为新中国的一员,我们更有责任和义务保护自然环境,不让它们受到侵害,同时大自然也会赋予给我们美妙生活。大树在风中为我们歌唱,无时无刻都可以让我们享受着呢。
【篇四:《大树在唱歌》读后感】

请你记得唱歌的歌的读后感收集60条


《大树在唱歌》这个故事读罢,孩子听到了表面的故事,我们这些大人则体会到了它的内涵。
《大树在唱歌》讲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一棵会唱歌的大树给大家带来了欢乐,人们都来山上听歌声。可是后来人们想在家里也能听到歌声,发现把树枝放到火里烧,也能发出好听的歌声,就把大树砍了,树枝树叶分给大家带回去烧了。树烧完了,再也没有歌声了,大家开始后悔了。幸好一个小男孩还保存着一棵小树枝,大家把它种下,悉心养大,再也不砍树了……
蓉蓉问:“大树会唱歌吗?”我说:“是啊,风儿吹过来,树叶哗啦啦的响就是它们的歌声,等有机会我们就去寻找大树的歌声!”
蓉蓉又问:“大树被砍,会疼吗?”我说:“是啊,它们是有生命的,被砍当然会疼啦,就像踩到了小草,折下花儿,它们都会疼的,所以我们要爱护它们!”
而对于大人,这个故事其实讲述了一个广泛而现实的道理,那就是不能杀鸡取卵、涸泽而渔。所有的自私、所有的破坏、所有的急功近利,最后导致的是环境的恶化、生态的失衡。往往,我们教育孩子遵守交规、爱护环境,自己却在不自觉的闯红灯、乱丢垃圾,往大了讲,乱排乱放、污染环境、过度开采、破坏生态。所以,此书对大人的启示,较之孩子更大。
这是一本好书,爱护环境、保护生态这样的理论以这样的图文并茂娓娓道来,对孩子、对家长、对大家都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