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文库精选

金刚经灭罪经读后感精练

2022-08-12 来源:百合文库

金刚经灭罪经读后感精练76条



《金刚经》讲的四相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金刚经》既明真空又明妙有。
一颗火星 肉山消尽
唐时,孙咸,被抓捕到阴间,苏醒后说:“看见一人被考核善恶罪福,这人常念诵《金刚经》,但又喜欢吃肉。左边有经书数十轴,右边积肉成山,因肉多,将记重罪。不久,经堆中有一颗火星,飞向肉山,顷刻之间,肉山消尽,这人就升空离去了。”
—— 出自《续酉阳杂俎》
恭敬诵经 重见光明
明朝昆山人周少岳,五十岁忽然失明,瞳子反背,日夜黑暗一片,自谓这一世残废了。就一心皈依佛门,以消宿世怨业。
他每日清晨,恭恭敬敬诵金刚经三遍,诵时高声念诵,有客人来也不招待。如此十五年后,一天,忽然能够看到东西,一忽又看不到,心中又惊又奇,叫家属察看,见左眼眸摇动,露出一丝光线,日日增大。两月后反背的限球又转正,双眼重见光明,而且视力比年少时还好。少岳知道这是念金刚经的灵感,从此诵经更加虔诚,到八十岁无极而终。
——出自《金刚灵应》
般若功深 书经消业
李元宗,宋朝荆州江陵县人,他的女儿十三岁时,梦见一位梵僧告诉她说:「你很有善根,何不持念金刚经呢?世间善男子,善女人,每天如果能够净心诵一遍,现世中可以增加福寿,享世寿百年,命终即生天界。若能究竟般若,可以直登涅盘彼岸;如果未达经意,死后阴府也不能拘录,可以投生富贵之家,享人间福报。」她深信此话,从此每天诵金刚经三遍。
芳龄二十四岁,仍不愿出嫁。后来罹患伤寒,过了三天才死,死后进入冥府,冥王审问之后,知道她未尝造罪,看见她头顶上有佛相显现出祥光,于是就放她还阳。
临行时,冥王嘱咐她说:「你有般若功德,所以放你还阳,你的父亲所造的杀业极重,所以先减寿二纪,不久之后,就要追来对证,你父亲常常把活鱼切脍,现在已有七千余尾来诉冤索命,你回去问你父亲,是不是晚上梦见自身落入网中,白天醒来就觉得头痛?这就是鱼求报应的缘故。」
她苏醒以后,遂将此事禀告父亲,元宗大惊,答说确有其事,心里非常害怕,就偕同女儿前往天宁寺忏悔,以斋饭供养一百位僧众,并且断除荤酒,亲手敬书金刚经四十九卷。

金刚经灭罪经读后感精练76条


有一天晚上,元宗梦见数千青衣童子向他礼拜说:「我们被你所杀,已向冥府诉冤索命,现在蒙你写经的功德,藉此善力,已经超离苦趣,要投生善道去了,你我的仇冤已经化解。你因写经的功德,可以增寿。」
从此以后,元宗持诵金刚经更加虔诚,活到一百二十岁,无疾沐浴而逝。
——出自《金刚灵验》
圣人指点 长斋断荤
唐朝大历十一年,周伯玉在衡州衙门做官,每日念诵金刚般若波罗密经,以为功课,公私忙闲,都不间断。
一日,忽见一个僧人来前,伯玉问他:“是何尊者。”僧人答曰:“吾是般若会上须菩提也,你已诵经数年,可惜不断肉食,存心求佛道的人,必须长斋断荤。”伯玉听了以后就断肉吃长斋,更加精进诵念金刚经,不论寒暑都不停止。
——出自《金刚证果》
毁经哑口 悔罪复原
唐朝鄜(音夫)州郪(音妻)县有位名叫勾龙义的人,作劳工维持生活,为人粗鲁不信仰佛教。长庆年间,有一日他的朋友生病,前往探望。看见书桌上放着一本《金刚经》,他皱了一下眉,拿起经书撕毁并随手丢弃窗外。回到家中突然不能说话,焦急地向家人指着嘴巴。后来屡次请医治疗仍然无效,妻儿认为他是中邪气,无可救药,不再请医生为他治疗。勾龙义愚昧无知,不知此是因果报应,无悔过之心。
五六年之后,偶然听到邻居念诵《金刚经》的声音,恍然醒悟,惊惕自责:唉,从前我撕毁经卷,导致不能言语,假如现在忏悔,能不能再说话。此后,每当隔壁传来诵经的声音,勾龙义耳朵贴着墙合掌细细静听,默默地忏悔,祈祷佛菩萨加持,洗涤他的罪业。
过了一个多月,他偶尔走进寺庙,迎面见到一位慈祥庄严的和尚,心中非常欢喜,向和尚顶礼。老和尚问他有何事情?他指着嘴巴示意自己不能说话,只见和尚从袖中抽出一把刀,在其舌下一割,立刻能说话了,勾龙义摸摸嘴,没有出血,也无疼痛,泪水夺眶而出,如捣蒜般磕头致谢。和尚为念诵《金刚经》,声音却和邻居诵经声一样。
不久,勾龙义又来该寺,拜访这位慈祥的和尚,僧人都说没有此人。他疑惑不信,来到罗汉殿,看见须菩提尊者塑像与那位和尚面貌相仿,这才知道那位和尚是须菩提尊者示现。于是延请画匠在家中绘制一幅尊者圣像。至诚礼拜供养,亲自书写《金刚经》终身持诵。

金刚经灭罪经读后感精练76条


——出自《笔乘》
诵经一分 猎人免苦
宋朝有一名叫王将国的猎人,他的妻子纯朴贤善、敬信三宝,从没有间断念诵《金刚经》,夫妇过着和睦富足的.生活。
每次见王将国猎取很多动物高高兴兴地回到家,妻子总是愁眉不展,心中思忖:丈夫这样杀生,以后的果报很可怕。一天妻子劝告他另谋生计,不要再打猎了。王将国执意不听,一定要去打猎。妻子继续劝说:“这本经第十五分,主要讲金刚经的功德,经文很短念一遍也是很好的。”经过妻子以温和善巧的语言再三劝告,只好陪同妻子念了一遍功德品。
事隔五年,王将国身患重病,昏迷不醒中青衣鬼把他提到冥府。凄凉惊恐中,阎罗王严声厉色地说:“你生性凶暴,残杀生灵,罪如山丘,判入号叫地狱中感受油锅煎煮之苦。”此时鬼吏查了善恶薄说:“他生前曾与妻子念过《金刚经》的一分。”阎罗王稍解怒气说:“以此功德,当受一分的地狱之苦。”便命鬼卒把王将国带到油锅前,将少少的铁汁浇向他的后背。恐惧当中他惊醒了,感到背痛难忍,让妻子过来看,他后背确实有一块皮肉溃烂流浓,就象铁水烫伤一样。请了很多医生都无办法治疗。昼夜悲惨地号叫,他知道此是地狱铁汁浇淋所致,只有依靠佛法的威力才能脱离此苦。于是叫妻子沐浴、敬香,替他祈祷发愿:“从此断杀、慈悲众生,书写《金刚经》,终身持斋念诵。”妻子又将念《金刚经》的功德回向王将国,祈求三宝加持他的病马上好。晚上,王将国梦见一神僧手持宝瓶来到床前,将瓶中甘露水洒在背部说:
“你的妻子为你念《金刚经》,现在你的病好了。”弥勒菩萨曰:“刀割众生身上肉 自家面上要添肥 与你黄金千万两 谁肯将刀割自皮!”
——出自《金刚证果》
亵渎经书 屡试不第
明朝时,山阴的王泮(音判),他的伯父抱着小儿在父亲身边嬉戏,偶然发现丢失了手臂上的镯子,就怀疑父亲偷走了。父亲用神明赌咒,又取出《金刚经》用脚践踏。王泮是个秀才,屡次考试不第。一天,早晨出城外,看见两位白须老翁在说话:“秀才王泮,本应登第,因为他父亲亵渎《金刚经》,现在已经削去功名了。”王泮回家问父亲,知道了缘由,就到佛前忏悔,书写《金刚经》一部,后来考试登榜贤书。想再写一部,未能完成,去竞考春官(掌管朝廷礼节的官员),落选。后来继续写完全经,才成为进士。

金刚经灭罪经读后感精练76条


——出自《巾驭乘续集》
《金刚经》读后感1
从长假前开始,尽量与每天读一遍《金刚经》,我把这个事情分享给一些家人和朋友,认同的感觉现在开始注重自我修养提高,不认同的觉得开始有些迷信了。然而从本心来说,我每天读金刚经只是为了能够达到一种大的心量的境界,也就是不因为一些小的事情,而烦心。工作生活的很多事情,事情发生的时候可能会觉得很大,但是等到真的回过头了想想,却发觉其实有些太过于执迷这些细节的东西。
譬如一件事情没做好,常会去寻找原因而怪罪,然而其实从长期来看,这样的方法并没有带来什么好的结果,往往打击了参与者的积极性,或者让这个人越来越与你产生距离。当然我觉得也不是说就让很多事情敷衍过去。很多事情,就是如此的难解释,仿佛非A即B,但是我相信真正睿智的人,是能明白其中的无限可能性。而我感觉学习佛教的东西,可能让我超越这种非A即B的狭隘思维,找寻到更大的可能性。
佛经真的是一些及其玄妙的经典,对我来说它的玄妙在于每读一遍都会有不同的理解,而且无穷尽也。所以我突然想在每日读诵经典后,写一些小感。以记录自己的领悟,与人分享讨论,或许也有很多不太对的地方,以欢迎见者指出。
今日领悟:看待人事,从自己的心出发。
我们常常向外去寻求一些不切实际的东西,比如希望改变某人,或者希望事情按照你想的方式发生。然而这些事情,都已经过去,或者是无法改变和控制的。所以最终我们选择了怪罪,生气,沮丧等等情绪。把这些化为一种负能量,让周围
围着一圈低气压的磁场,让各种人、事控制在自己认为的一个安全范围内,然而最终发觉圈住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甚至是自己的前途,命运。
所以时常从内心出发来,净化自己的心灵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大家常说“心有多大,事业也就能有多大”,这以为这其中不仅是指要有远大的抱负,更重要的是一份无量的包容心。而这种包容心能够让你排除万难,成就你的事业和理想。
然而这份内心的大扫除怎么做?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就像佛教很多法师说佛教终究是要教大家“看得破,放得下”。然而真正能做到“看得破,放得下”的能有几人。然而这些看得破放得下,依靠外部的力量也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每天要花时间做内心的大扫除,去看破和放下。那是要看破放下什么呢?是所有的念头做到心无挂碍。保持这样的状态,生活才是真正的美好与快乐。

金刚经灭罪经读后感精练76条


《金刚经》读后感2
《金刚经》时,只觉得它神秘。在读完它时,感觉到了一种无物。金刚经只不过千余字,但它所含有的内容却很丰富,不然也不会有仅千字的经文,需五万字的讲解了。静下心好好看看,其实金刚经的篇幅短小,主题集中,并不难解。读经,个人的体会是勿将佛、菩萨、罗汉等看成神话,须把他们当作和你我一样的普通人看待。他们所说,所谈的“经典”、理论、主义等,虽然有深奥之处,但丝毫不比任何人类现存的其他理论更为复杂和难以理解。
而且,如果仅仅取金刚经这篇仅有数千字的“对话录”来看,其所包容的内容更是有限。在这部经典中没有谈论佛教常说的因果、轮回、五蕴、八识、等等,整篇经文用各种表述所反复强调的只是一个主题。当然可能这个主题比其他各种佛学概念更为接近佛学的核心地带,这个主题意译为“无上正等正觉菩提心”,音译为“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金刚经》中的禅学智慧很多,但主要宗旨是讲“空”的哲理。提出了“无相布施,无我度生,无住生活,无得而修。无相就是破除一切相,不住一切相,把虚妄的假相打破。才能不被外境所迷惑,认识到自心的本来面貌。无我就是打破我执,认识到”我“的空性,我本无我,四大假合无住就是于法无所住。无论善恶,一切事情都是过眼云烟,都不能放在心中,如果执著于色,身,香,味,触,法之上生意念,就要受到六尘所蒙蔽。金刚般若就是无所执,无所得的妙智慧。
而何为菩提心,佛经当中自然没有明确的定义。我心中所谓菩提心,是指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而起的布施之心。菩萨是大乘佛教特有的修行者的称谓,已经能够参透和理解佛法,并进一步践行和传播佛法的人,是从罗汉到佛的中间阶段。布施是菩萨践行和传播佛法的具体表现形式,如施舍财物,讲经传道都算布施。
禅宗以修心为主,而《金刚经》中修行的根本也在修心,一切问题都围绕”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展开,而且《金刚经》认为,众生自心本来是清净的,《金刚经》破除了诸相,把修行的根本落在”无所住而生其心“上,只要做到了,无住生心,无我度生,无住生活,无得而修,随缘自在,就可以扫除一切虚妄。达到触处皆春的境界。菩提心产生和维持的方法就是”不著相“,具体说就是不著”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等一切相。这里首先有必要解释”不著“和”相“两个概念,所谓”相“以哲学术语来说就是一切表象和观念(包括一切感觉经验和理性抽象),”著“则是各种态度的总和,对这些表象和观念的相信、怀疑、认可、反对、注意、排斥、肯定、否定等一切都是”著“的具体表现形式。其次有必要解释的是”寿者相“这个概念,老子的《道德经》有云:

金刚经灭罪经读后感精练76条


”死而不亡者寿“,可能就是”寿者相“的中文词源,死而不亡者可以理解为”灵魂“,在这里与”众生相“相对,我个人将其理解为是一种”鬼与神的表象与观念“。佛教是无神论也可以在这里找到依据,神的相也是相,不可著。
佛告诉须菩提,如果菩萨著了我、人、众生、寿者等相”即非菩萨“,更不用说有菩提心了。所以菩萨布施的时候应当不住相布施,无所住而生其菩提心。在这里佛只是给出了结论,并未论证”为什么著相了就不是菩萨“。佛在此处只留下两段意味深长的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又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佛的意思可能是讲,若著相就不是佛弟子,是入了邪道,根本理解不了佛法。所以我们只要知道著不著相是佛教和邪教的分水岭就可以了。佛祖同样在在金刚经中,直截了当点醒我们:对待有相,我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对待空相,我们也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里的应无所住破的是有相;而生其心,破的正是空相。一切都空了,无所住了,却生出心来,此心妙也不妙?换句话说,到了破得再无能破的境界后,想想看,千破万破,唯有破尽一切有相、一切空相的那个金刚不破。
破除万相,此金刚顿现眼前。此金刚何也?那便是真心,便是自性。露出这不破的金刚心来,何有敢有?何空敢有?何何敢有?谁敢不粉碎?谁敢不称臣?所以,金刚经,以顿悟金刚真心为归宿,为目标。金刚一出,十方粉碎,天下归焉。一部金刚经便是向众生宣告:天上天下,唯我金刚心独尊,惟我金刚如如不动。
佛祖说佛法,不靠论证来,靠的是实证来。佛祖也说法,但说的是自己证得的诸法实相。怕众生不解,不断举例说明,但说的还是自己亲自所证的境界,佛法不靠思得,不靠议得,只靠修行,在心上去实证而得。所以,佛法不可纸上谈兵,不可论证,只可心上实证。实证就是靠心上修行证得。未修成佛前,我们实证不了这一观点的正确性。这时,怎样做才如法呢?一方面,我们可相信老佛祖的判断。要信入。也即相信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佛祖说的佛法,不需向我们这些凡夫证明。事实上也不可能证明。佛法乃是心法。心之境界,如何向人证明?信入,可是大根器人才能做到的。另一方面,佛祖在此经结尾,教导我们,可观入。也就是把眼下当成梦、幻、泡、影、露、电去观。当成梦幻去观,当然便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了。这时,虽是以梦做比去当成,但能持之以恒,必起妙用。

金刚经灭罪经读后感精练76条


金刚经对我们提出的要求便是不住相。我们一定要明白,事实上,佛也好,众生也罢,任谁也是不能住相的。别以为众生真的住相,佛也没有住相的能力,何况众生?住相,是众生自以为住相,是众生错以为住相了,所以,佛祖说众生住相是妄想。修佛便是把这有相可住的妄想破掉,让众生明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事实。修佛,是让我们不住相,而去住性,即住真心,事实上,谁不住真心了?都住真心的,凡夫也住真心的,只是凡夫错认自己住相,错认不住真心而已。性相一如不二,真心妄想也是一如不二,只是凡夫错认它们是二不是一而已,这错认,便是妄想。
佛告诉我们,不著相就是不肯定也不否定的态度。佛的难处在于,什么都不肯定什么都不否定的态度所导致的悖论。因为当你说”什么都不能肯定,什么都不能否定“的时候,你恰恰在肯定和否定。所以佛只能告诉我们:”我所说的肯定和否定,不是真的肯定和否定,叫做肯定和否定而已。“
所以,佛祖反复强调,不要太介意佛法所说,否则也是著相;另一方面,也不要太不介意不是佛法所说的,否则也是著相。非法相不可取,法相也不可取,取法相是著相,取非法相也是著相。(”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所谓佛法,即非佛法。“”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一切有为法,如幻如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自古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每个人读经时,因所处层次不一样,感想与境界便不一样。就如看一幅画,一个农夫,一个学者,一个画家,感受不一样,是正常的。谁的感受都可说出来,那仅是说的自己感受,别以为谁都得这样想。千想万想,可画之本意是不变的。达画之本意才是目的。画家自己也明白,自己确实清楚自己在画什么,这便是本意。可让看画者去理解,当然便是万人万解。
我不是画家,我是个观者,谈的是自己想法,和画家的真实想法不一定吻合。但写出来时,在此时此地,我认为是吻合的,我便这样记下来。有一天,我又觉得不吻合,我还会改的。我不会以我的是非为是非,我不会忠于我自己。追求本心,何为有为,何为无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金刚经灭罪经读后感精练76条


[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在这花花世界中,繁荣冷落,欢颜悲泣,新旧交替,对于凡夫的我,早已感知和认可了。而水月道场,空花佛事,前尘来生,却是那么无明。
如果注意马路上每个人,不同的表情,各异的穿着和举止,还有车流如龙,树影婆娑,高高低低的建筑物和附着在上面的五彩霓虹,一切都确实地存在着。诚然逝者如斯,这一刻过去了,就不会再有,但是我仍可以站在不随这一刻消失的踏实的土地上。我想,任何宗教都是对未知奥秘的探索,都是从”人“的角度阐述处世的哲学,而佛学又是对中华民族影响广泛而深刻的一门,其中必然有精深的道理让历史的风尘未能将其煙灭吧。我可能是与佛有缘的人,但却不是颇具慧根的人,对于此经,在没有确实求证之前,只能做理性考量了。暂放下信与疑,道出诸多感想。一切都是迷幻,我所在的世界,有着自己的快乐。不曾迷恋,又怎会放下。又如何达到【凡有所相,皆是虚妄】。
《金刚经》读后感3
《金刚经》是一部无论你是否有佛教信仰都应该听过佛教经典,但我第一次听说这个名字是因为奶奶信佛,感觉它在佛教中的地位很高,但是对于奶奶的盲目崇拜,时常诚心的诵念却并不了解其中的经义,当时并未曾上心,可以说是完全不信,心里只有两个字"迷信"。然而成长中发现家里爱好国学的长辈也对该部经文很是推崇,甚至买了很多相关的书籍来参阅并逐句解读,但是年少的我并没有念想和心境去学习国学,更何况是这样艰深难懂的经文,同样觉得这是有一定宗教迷信的。直至读大学时期,因为专业的一些因素接触越来越多的国学,才了解"儒"、"释"、"道"并没有观念中一直存在的迂腐、迷信,反而越来越感受到其中的韵味与魅力,一种文化的.精华,一个民族的智慧,尽管三家的观点并不尽相同,但却有很多想通之处。想到这里,我感觉我放下了执着,放下了对中国古典文学一直以来被灌输的是糟粕的执着,心境阔然而开朗。
因为对佛学不是很了解,缺乏阅读原文的能力,因此选择了国学大师南怀瑾老师的《金刚经说什么》,从中感触最深的莫过于放下执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应该过多地停住在某一件事或某一个人上,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的还在明天,能把握的只有当下。这也让我了解到放下执念其实也有两个境界:其一是在没有悟道的前提下,对于事情过于执着,事情已经过去了,成为过去式的时候,我们还经常在纠结为什么会这样,但是其实我们是没有办法坐上时光机回到过去,再去改变这件事的结局,我们应该活在当下,总结这件事情发展成这样的原因,做有针对的调整,防止同类情况再次发生。这样才会在生活中变得更加坦然,才能真的做到失败是成功之母。

金刚经灭罪经读后感精练76条


其二是在悟道的前提下,对于当下的所悟所得,并不能针对于所有的事情,如果强行将顿悟的道理硬套在所有的事情中使用,那么这样的执着的道最终也只能变成歪理。"一花一世界",不同的时空就会有不同的适用的自然规律,立足点的不同看问题的思维角度也就产生了变化。就像"谦虚"这是一个很好的美德,但是过度的谦虚或责任面前的谦虚,就会把这样美德变成了矫情和显得不够担当。
这里的放下执着并不是消极的,不纠结事情的结果并不是说一开始就不确定目标,没有规划,然后随心所欲,达到或达不到期望的结果都无所谓。其实恰恰相反,不执着更重要的是强调把握过程,对于一件正确的事情,在整个过程中努力了,尽一切办法克服困难去完成,如果最终没有达成期望,那么因为已经尽力了,没有遗憾和后悔,就不需要再纠结,但可以有总结,从中更好的成长!
《金刚经》读后感4
《金刚经》是对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佛经之一,"金刚般若"象征般若智慧如同金刚,锐利无当,能够摧毁一切,它的特点在于破除。其破相破空破佛法,无住生心不染尘的大智慧、大境界,不仅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了活化因子,而且对现代人也有着诸多有益的启迪。佛法是愈病良药,但世人执药成病,故经文指出说法无法可说,得法而于法无得,以契证人现在的本来面目。《金刚经》具有破相破空破佛法,无住生心不染尘的大智慧、大境界的原因也在于此。《金刚经》破除"色声香味触法"这六种污染人心性的尘埃,主张保持心灵的空明,不可为其束缚,因此必须予以破除。"色、声、香、味、触、法"六种,佛语里称为"六境",六境本属物质或观念世界的构成,但从因果关系上讲属于人所把握的对象,故又称"六尘"。六尘的言外之意是人的感官被蒙蔽,使主体的心性向外索求,蒙染尘埃。
释迦牟尼佛在这里讲"不住色布施,不住声、色、香、味、触、法布施",是把心性的无所住与被尘俗世界污染的尴尬现实进行比较。
在佛看来,俗人无不在这三界里受苦受难,一生下来就染上诸因缘的业力,并继续蒙染现世的利欲,以致今生今世,甚至来世都无法偿还尽业报的苦恼。而造成人迷失真心真性的媒介就是人自己的感官和思维: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和能思能想之心。因此,六境是六根的染缸,人目之见色、耳之闻声、鼻之嗅味、身体之触觉事物、心官之把捉妄念,没有一样不是浊气滞重,置身其境,再返清归空就难了。

金刚经灭罪经读后感精练76条


《金刚经》认为"一切法无我",一切法没有固定不变的自性,我空法亦空。在粉碎我、法的基础上,金刚般若进一步破除佛相。即使如来的一切外在之相,也都是假象。如来以身象出现是为了顺应世人常情。为防世人"断灭"之见而权立虚名,所以"三十二相"皆是假象。除此之外,《金刚经》还破除一切物象。"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经文结束时的偈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释迦牟尼本人放弃王子的地位,一心走向佛的清净世界,我觉得他一定对他所处的时代的肮脏事物有非常刻骨铭心的认识体验,他对现世的角逐深恶痛绝的这些理论,一定也是他本人饱经人生磨难后才向世人奉献的厚爱。回过头来,看看当今现实中有多少人是在欲海中沉沦,在世俗的物质利害中失性迷本的,便会感受到佛氏之语中的真挚告诫。
金刚般若对外相、虚无、佛法毫不留情的破除,以睿智深邃的金刚慧目洞察大千世界的一切,虽然万象纷纭迁变不停,生活于其中的主体,却不失本心的宁静,因为他的心已不住于任何一际:"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表现了佛法的空明之境。佛起拈花指之手势,闭目合唇未言。而内外之清净,法度之澄明,昭然偈言。《金刚经》言:若诸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众生本有,何因缘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慧能的这首《见性偈》,在浩瀚的禅宗诗偈中,无疑是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一首了。慧能负薪,闻客诵《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有所感悟,而出家求法,经由五祖弘忍的点化,而成为衣钵传人。无住生心,便是自在解脱的人生,便能以开放的胸襟应宇宙自然自由自在的清纯之美,一如《金刚经》所说"一切法是佛法"。
《金刚经》关于空间的理论分析室非常独特的。释迦牟尼以十方上下虚空作比喻来形容人的福德。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里的空间概念是佛教无位法中最上位无为法中的概念,即非因缘和合而成的、元生灭变化的绝对存在的空间,它是无边无际、永无变易的,足以容纳一切物质现象的"空洞"式空间。广漠无极的虚空是具体物质的凭依。释迦牟尼连着用十个方向来表示人对虚空的方位感觉,它们是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和上下。人对虚空的感觉是模糊的,也是清晰的。因为理性早已把它规定好了,它就是物质的所在。但虚空本身并无助于众生的因缘和合,因为它"非有情",不具有主动性和受感性,它的容纳事物是"无为"的安排,自身并不会感觉到这个世界的什么。反过来讲,人对虚空的感觉也异于人对诸现象的感觉,因为虚空的无碍、无尽、无量特性,人所能感觉的只是它的永恒的象征,模糊而无任何标志的征象。

金刚经灭罪经读后感精练76条


相比之下,福德是一种"内虚空",是在人的"有为有情"的大前提下拓开的无边无际、永无变易、足以容纳三世的福瑞的妙有真无!所以,释迦牟尼告诉须菩提:如果众生按照我所说的去做,以不住事物的形相为安住心性的唯一途径,那么,他所拥有的福德就像无为虚空一样是不可思量的。
释迦牟尼指明了由菩萨到真佛在佛性之具体表征上的根本区别:菩萨是有佛性但非真佛,故须修正以达真境,而真佛则是与生俱来的福德,故无须修炼。在众生与菩萨之间,是淫濡于欲望、形相、思虑的苦海与超离于欲望、形相、思虑而得以用有情证元为之间的界限。因此,众生若有觉就可发有情之愿,进而得智慧般若的法门,修炼成无上正等正觉,使佛性真正归于自我,获得永恒自由的解脱。
通过对《金刚经》以及其他佛学知识的学习,我发现现在社会上存在很多对佛学的错误认识,有太多的人把佛学跟迷信连在一起,我觉得佛法恰恰是我们破除迷信的有力武器。从佛法中获得大智慧,然后让身边的人也能在这种智慧中得到宁静的解脱。
读《金刚经》心得体会1
从长假前开始,尽量与每天读一遍《金刚经》,我把这个事情分享给一些家人和朋友,认同的感觉现在开始注重自我修养提高,不认同的觉得开始有些迷信了。然而从本心来说,我每天读金刚经只是为了能够达到一种大的心量的境界,也就是不因为一些小的事情,而烦心。工作生活的很多事情,事情发生的时候可能会觉得很大,但是等到真的回过头了想想,却发觉其实有些太过于执迷这些细节的东西。
譬如一件事情没做好,常会去寻找原因而怪罪,然而其实从长期来看,这样的方法并没有带来什么好的结果,往往打击了参与者的积极性,或者让这个人越来越与你产生距离。当然我觉得也不是说就让很多事情敷衍过去。很多事情,就是如此的难解释,仿佛非A即B,但是我相信真正睿智的人,是能明白其中的无限可能性。而我感觉学习佛教的东西,可能让我超越这种非A即B的狭隘思维,找寻到更大的可能性。佛经真的是一些及其玄妙的经典,对我来说它的玄妙在于每读一遍都会有不同的理解,而且无穷尽也。

金刚经灭罪经读后感精练76条


我们常常向外去寻求一些不切实际的东西,比如希望改变某人,或者希望事情按照你想的方式发生。然而这些事情,都已经过去,或者是无法改变和控制的。所以最终我们选择了怪罪,生气,沮丧等等情绪。把这些化为一种负能量,让周围围着一圈低气压的磁场,让各种人、事控制在自己认为的一个安全范围内,然而最终发觉圈住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甚至是自己的"前途,命运。
所以时常从内心出发来,净化自己的心灵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大家常说“心有多大,事业也就能有多大”,这以为这其中不仅是指要有远大的抱负,更重要的是一份无量的包容心。而这种包容心能够让你排除万难,成就你的事业和理想。
然而这份内心的大扫除怎么做?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就像佛教很多法师说佛教终究是要教大家“看得破,放得下”。然而真正能做到“看得破,放得下”的能有几人。然而这些看得破放得下,依靠外部的力量也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每天要花时间做内心的大扫除,去看破和放下。那是要看破放下什么呢?是所有的念头做到心无挂碍。保持这样的状态,生活才是真正的美好与快乐。
读《金刚经》心得体会2
慧能大师与佛结缘是出于一次偶然的机会,慧能本来是一个不识字的砍柴樵夫。在一次给人送柴回家的路上,听人读诵《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意中触动了机缘,从此慧能与佛结下了不解之缘。
《金刚经》中的禅学智慧很多,但主要宗旨是讲“空”的哲理。提出了“无相布施,无我度生,无住生活,无得而修。
无相就是破除一切相,不住一切相,把虚妄的假相打破。才能不被外境所迷惑,认识到自心的本来面貌。
无我就是打破我执,认识到“我”的空性,我本无我,四大假合。
无住就是于法无所住,无论善恶,一切事情都是过眼云烟,都不能放在心中,如果执著于色,身,香,味,触,法之上生意念,就要受到六尘所蒙蔽。金刚般若就是无所执,无所得的妙智慧。
《金刚经》不但破除了文字和言教,“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所谓佛法,决不是能够用语言说出来的法,也并没有一个什么法是最上乘的法,因此,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金刚经》用“筏喻”来破除对法的执著;人渡河必须要靠舟筏,但渡到对岸以后,如果还舍不得扔下舟筏,那就是执著于法。

金刚经灭罪经读后感精练76条


禅宗以修心为主,而《金刚经》中修行的根本也在修心,一切问题都围绕“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展开,而且《金刚经》认为,众生自心本来是清净的,《金刚经》破除了诸相,把修行的根本落在“无所住而生其心”上,只要做到了,无住生心,无我度生,无住生活,无得而修,随缘自在,就可以扫除一切虚妄。达到触处皆春的境界。
读《金刚经》心得体会3
因某些机缘,抄录了一部金刚经,今日拿出读诵,有感略述如下特与同修分享。
我们凡夫和佛的差别就是一念之差,念头转过来就是佛,反之就是凡夫,就怎么简单。也就是常语说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怎么放下屠刀呢?就是金刚经说的我相、人相、寿者相、众生相。简单的说就是放下我们的分别心和执着(我执和法执)。我简单的说一个比喻,比如一尊金佛像,他在人们的眼里是一个佛像,而其实质是金子的。也许很多年后,这个金佛像,也许不在是佛像,而被熔化打成了戒指。其实质还是金子,它在人们的眼里就成了戒指了。金子比喻我们的真如自性,金子永远是金子是不生不灭的,金子由佛像变成戒指比喻我们众生的生死轮回。这个比喻也许不是十分的恰当,只有真正认识到了自己的本性,才能不被外境所转。
佛在金刚经中说,凡所有相,皆属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也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自性不能向外求,自性本来具足。跟刚才比喻一样本来就是金子。佛是一真法界,是没有分别的,也跟刚才的比喻一样不论怎么样变,它的本质是金子。佛像和戒指是本性金子变现出来的。佛也说了,不能以色相和音声见如来。佛在最后说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所有这一切都是一合相。我们应该转变我们的观念,就是放下屠刀,才能得解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