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文库精选

张爱玲散文弟弟读后感集锦

2022-08-12 来源:百合文库

张爱玲散文弟弟读后感集锦50条



一本书,一个梦。一段旅程,一次邂逅。
很喜欢你的散文和小说,近期又重读了你的《张爱玲散文》《张爱玲精选集》,读后总想再读,你的书,适合一个人独处时,在暗夜橘黄的灯光下阅读,这时手捧一本你的文集,我心会冰凉如水,泪分然而下,时间的箭,如水般飞逝而去……想着,第一次看你的文字是什么时候,是花季少女,心怀爱情与美好的.年纪?看什么都是美的,如今一转身年华已经如流水般逝去,真的像你书中那句台词:我们再也回不去了……读你的书重新在平淡的生活中挖掘生命的意义,在你略带忧伤的文字中探寻人性的根本和自然。
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也许是经历了太多事情,使你不禁感叹:“生活既是麻烦,不如死了好。麻烦刚刚完了,人也完了。”有时不免被你的字句所震惊“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哀伤中隐约带着点矜持。
穿梭时光,经历了一次洗礼。你像个老师,为我介绍一个个关于服装,舞蹈,画作的故事;你像个孩子,爱撒撒娇,童言无忌。更多的时候则把我当成知己,“夜深闻私语,月落如金盆”,你说美的东西不一定伟大,但伟大的东西总是美的,我静静地思索着,若有所悟。你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认为悲壮是一种完成,而苍凉则是一种启示,我回应似的笑了笑,也许是吧。你无数次谈起你的童年,它承载着你儿时美丽的幻想,同样也有被赶出家的委屈与辛酸。我聆听着你的童年,你多愁善感的母亲,体弱多病却又天真无暇的弟弟。还有你对后母的憎恶,对父亲的抵触。
你是这么的爱憎分明,让我不由得时而叹息,时而激动,时而欢喜,时而忧愁。我不喜欢你在战争是对病人的冷漠,事不关己的样子,而又不得不同情你当时的无助与无奈。如果换作是我,也许我会更加懦弱,也许……;当你看见街边一个小男孩被警察欺负而打抱不平时,我既敬佩又不由得为你担心,毕竟那世道,还是做个太平人来得太平。
你谦虚地说自己不过是一个文字的习作者,可我认为你是人生的引导者。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而且会一直影响下去……
我惭愧自己经验太少,资历太浅,不能和你聊的更多,你说对于我足够了。
有个哲人曾说过:“一本真正的巨著,在青年时期读,在成熟时期再读,还不够,该在年老时重读一遍,如一座美好的建筑物,须分别在晨曦,日午和月光下加以欣赏一般。”我想我也会永远停留于她的精神城堡,直到走完我人生的旅程。
夜营的喇叭
晚上十点钟,我在灯下看书,离家不远的军营里的喇叭吹起了熟悉的调子。几个简单的音阶,缓缓地上去又下来,在这鼎沸的大城市里难得有这样的简单的心。

张爱玲散文弟弟读后感集锦50条


我说:“又吹喇叭,姑姑可听见?”我姑姑说:“没留心。”
我怕听每天晚上的喇叭,因为只有我一个人听见。
我说:“哪,又吹起来。”可是这一次不知为什么,声音极低,绝细的一丝,几次断了又连上。这一次也不问我姑姑听得见听不见了。我疑心根本没有什么喇叭,只是我自己听觉上的回忆罢了。于凄凉之外还感到恐惧。
可是这时候,外面有人响亮地吹起口哨,信手
1944.12
随想 :
坚强的孤独者——读张爱玲的《夜营的喇叭》
散文是最能表达作者的心绪的一种文体,正因如此,很多评论者坚持把散文排除在文学作品之列。从这种争论中,可以看出散文跟其他的文体不一样的特点,它的文学性相对于小说、戏剧和诗歌来说要相对低,但对于表达作者的情感,这确实一种很好的渠道。所以,对于要了解作者的.情感,散文是必不可少的渠道。张爱玲的散文只有六十多篇,但也深刻地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内容,这篇《夜营的喇叭》对于探究张爱玲的生存哲学史很有意义的。整篇散文不过300字,却将张的情感流动刻画地细腻而又深刻。
张爱玲天生聪慧,虽说她的父母都是书香门第,也是饱读诗书,但对于人生的见地却未必如张看得那么透。张出生在一个家族没落的时代,家族从
作为同样是孤独者的鲁迅和张爱玲,他们对待孤独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在面对孤独的时候,鲁迅就像那战士一样,始终举着投枪,直至在“在无物之阵中老衰,寿终。”张爱玲在面对孤独的时候,她并不如鲁迅来得决绝,她选择了躲避这种孤独,甚至自我怀疑。在又一次听到喇叭响起的时候,喇叭的声音却不知道为什么变成“极低,绝细的一丝,几次断了又连上。”其实不难推断,其实不是喇叭的声音变了,是张的心态变了。她宁愿像别人一样相信是没有喇叭的,也不愿孤独地聆听喇叭的声音,于是她开始“疑心根本没有什么喇叭,只是我自己听觉上的回忆罢了。”这只是一种自我解脱,但在心底,她还是承认喇叭的存在的。就像她的生存哲学一样,在绝对的虚无主义的情绪下,她却对现实的日常生活有着极大的兴趣。这也并不能说明张成了一个世俗的附庸者,她只是不愿一个人孤独地面对虚无。
所以,“苍凉”“悲凉”等词就成了她最喜欢用的词语,而月亮,这种带有孤独、惨淡、阴森的意象也常常出现在她的作品中。
夏志清在他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中曾说:“张爱玲早年的生活并不快乐,亏得她毅力坚强,没有向环境屈服,后世读者能够读到她的作品,应该觉得幸运。一般青年女作家的作品,大多带些顾影自怜神经质的倾向,但在张爱玲的作品里却很少这种倾向。这原因是她能享受人生,对于人生小小的乐趣都不肯放过。”①可见,张爱玲将她的孤独转移到了她对现实生活的小小乐趣的享受上。我想张爱玲是期望能在情感上寻找到寄托的,但是父母亲的离异,母亲抛下他们独自离开,父亲对她的苛刻待遇,使她对亲情丧失了期待;在爱情上,胡兰成曾经给过她希望,最终却还是以离婚告终,以至她一世都没有原谅他。张爱玲对胡兰成的态度正是说明了她对于爱情的渴望。极度渴望下的失望才更痛彻心扉。可以说,在亲情、爱情上的失望,才使得张最终对日常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张爱玲散文弟弟读后感集锦50条


但我依然“于凄凉之外还感到恐惧。”这种恐惧不会是因为我真的听到了本该没有的声音,而是恐惧“我”竟然开始怀疑自己的判断。张并不是真的愿意就此埋没在世俗的洪流中,她为此感到凄凉而恐惧。可就是这个时候,“外面有人响亮地吹起口哨,信手
但是她并不就此而颓丧,依然紧紧抓住这不是知音的知音,来慰藉自己孤独的心灵。我“并不想知道那是谁,是公寓楼上或是楼下的住客, 还是街上过路的”,她不愿意去追究是不是这个人事真的听懂了这喇叭声,但是只要他听到了就好。这就跟张爱玲的处世哲学是一样的。虽然并不是所有人都懂张爱玲,但她却愿意大家都来读张爱玲。“文章是写给大家看的,单靠一两个知音,你看我的,我看你的,毕竟不行”。但是对于读者中,有多少是看情节有多少是看其本质的,张爱玲还是清楚的。如果她不了解,她就不会用“俗”的外表来包装其“雅”的内容了。她不在乎大家读张爱玲是看重“俗”还是看重“雅”,只要大家都愿意看就好。就像这夜营的喇叭,虽然别人听到的并不是张爱玲真正听到的,但她却也要抓住这“小小的乐趣”。正是在这样的层面上,我们才说张爱玲是一个坚强的孤独者。
她虽然看透世事,却也沉溺于“小小的乐趣”。
相对于张爱玲,作为孤独者的鲁迅,他是以勇士的姿态来反抗孤独,有着一种悲壮的凄凉。但作为张爱玲,她却更愿意以一种世俗的态度来面对孤独,这一份坚强,让人更多了一份怜悯和喜爱。
① 夏志清 《中国现代文学史》 P266-26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