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文库精选

中国现代戏剧史稿读后感锦集

2022-08-12 来源:百合文库

中国现代戏剧史稿读后感锦集70句



戏曲走进校园观后感一:
中国戏曲,对于年轻人的我们未必十分关注,但我对中国戏曲还是很关注的,从小受爷爷的影响,我对戏曲也有点兴趣了,在大学,没想到我可以选到这样的课,我根据我的爱好就选了,通过这个课程的学习我学到很多关于戏曲的知识,我通过查一些资料,自己写了一些对该课程的感悟。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它不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从盘古开天辟地,到如今的现代科技飞速发展,中华文化也从几千年前的单调,发展到现在的辉煌。戏剧,无疑是能够很好地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精神和特色的一项文化。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它的起源 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革新与发展,才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戏剧的发展可以说是随着文明的出现就出现了,虽然原始的戏剧很粗糙,也可能称不上是戏剧,但任何一项文明的发展都是要经历刚开始的粗糙,才能逐渐得趋于完善的。原始的戏剧为后来完美的戏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戏剧从原始社会发展代中国古代,经历了一个重大改革。中国古代戏剧因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所以称作“戏曲”。中国戏曲主要包括
宋元南戏、元明杂剧、传奇和明清传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戏和其他地方戏的传统剧目在内,它是中国民族戏剧文化的通称。
正是从古代的戏剧开始,到如今,戏剧已经成为了一个庞大的,完美的整体。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出现许多改编的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和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现代戏,都受广大观众热烈欢迎。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湘剧、粤剧、秦腔、川剧、河北梆子、安庆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等众多剧种,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不受地区所限。戏剧的发展可以说是相当的成功的,有众多老一辈的艺术家和群众们热衷戏剧,希望将戏剧,这项中华的璀璨文化发扬光大。

中国现代戏剧史稿读后感锦集70句


然而,戏剧在现在的发展中却面临着一个非常大的问题:现代文化的冲击。随着老一辈艺术家的渐渐衰老,新一代的年轻人逐渐崛起,现代文化正和传统文化商讨着一个问题:我们两个,到底哪一个才能站得住脚呢?我曾经看过一个电视节目,记者到街上进行随机采访,对象都是一些年轻人,记者一些老艺术家的名字,问他们知不知道,而大多数被采访者都表示没有听过。现在,新一代的文化如浪潮般席卷而来,新一代的偶像受到众多粉丝的追捧,新一代的歌曲、舞蹈在人群之间流传。有许许多多的现代偶像的粉丝对中华传统文化不屑一顾,认为那样的艺术、文化不适合喜欢追赶潮流的自己;对老一辈艺术家和传统节目一无所知,认为父母那一代人知道,并不等于他们也应该去知道。这是多么令人心寒啊!
戏曲走进校园观后感二:
戏曲源远流长,是我国的经典,不同地方的戏曲有不同的风格和特色,它让人赏心悦目,其情节有的催人泪下,有的振奋人心,多姿多彩,出神入化。
小的时候,看见自己的父母看戏曲时,我总认为他们实在太老土,赶不上潮流,无论如何我都不会去看那些老掉牙的玩意。
俗话说:”要知道梨子的味道,最好亲口尝尝。“不尝不知道,一尝吓一跳呀!今天的语文课上,当我仔细欣赏了中国别具一格的戏曲时,我真是为之。
震撼,原来我们中华民族的戏曲是那么的有艺术魅力,我真是井底之蛙呀!唉!这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外国人又怎么能比得上?难怪呀,老一辈的人都是那么的热衷于这些戏曲,那么喜爱戏曲。
我现在才感受到什么是”不看戏曲的人,枉做中国人“。不是吗?这些戏曲,就像我国的一部部历史,只有懂得欣赏它的人,只有懂得关注它的人,只有懂得挖掘它的人,才称得上是真正的中国人。因为他们深深地明白一个道理,戏曲是我们的国宝,戏曲是我们的国粹,戏曲是我们的国剧呀!
我们怎能忘记它们?如今的社会,我们这些青少年的视野,已经转移到流行音乐,影视和网络,我们似乎已经忘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其实,当我们细心的欣赏我们的戏曲时,我们就会发现它们犹如一个个精彩的历史>故事,将历史的画卷——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将我们带入了历史的隧道,让我们身临其境,让我们感慨不已。 戏曲的艺术魅力,我们怎可忘记?我们要多去欣赏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让它永远永远放光芒,让它世世代代流传下去!

中国现代戏剧史稿读后感锦集70句


戏曲走进校园观后感三:
零八年五月二十七日,民族艺术演走进了我校燕化附中,这是我们的荣幸,让我们领略了中华民族艺术的精湛之处,让我们看到了其中的绝,让我们明白了他永远是中国人的宝,并不会随时间的推移而脱落,它永远笼罩着中华大地,永世不休!
节目的一开始,是一位长得十分喜剧的哥们,演唱了一首弘扬中国的歌曲,虽然不是民族曲风,但其内容却唱出了中国人的精神,——中国龙!随后尽是些民族节目,展示了中国人的艺术。戏曲,先是一位穿着整齐的姑娘拿着一杆长枪,向大家传授如何使唤它,然后大声喊:有哪位同学愿意上来试试?接着有位身怀绝技的大哥哥上去耍了几下,但它展示的是武术,等姑娘教他的时候却显得十分笨拙。
我听到盼望的瑰宝——京剧了!我默默地说着。一出《红灯记》,道尽国粹艺。但绝大多数的人对其抱有极为不屑的态度,让我对这些人反感。因为他们这是对中国的不屑。
多么动听的唱腔!我高喊。那是一个旦角儿用高细的嗓音唱着:我家的表叔数不清…。令我给予了他我最响亮的掌声和呐喊声。
接着川剧神秘的变脸又前来助阵,看到那演员迅速地不露出任何破绽和变换着那一张张戏脸,我迷惑不已,迷惑其中的玄妙!但我无可奈何,只有用掌声和叫好声表示对他们的敬意之情。
看完了,回班了。同学们都淡忘了。 
戏曲进校园读后感600字(五篇)1
戏曲源远流长,是我国的经典,不同地方的戏曲有不同的风格和特色,它让人赏心悦目,其情节有的催人泪下,有的振奋人心,多姿多彩,出神入化。在这个星期四的上午,我们齐礼闫小学迎来了戏曲进校园的活动。同学们都一个个怀着激动之心来到了现场,在学校搭起来的舞台上,演员们一个甩袖犹如一道和煦的春风。今天我们观看了戏曲,一共有五个首先是家人把我请进来、接着是花木兰征途、见皇姑、痛说革命家史、辕门外三声炮。
我最喜欢的是花木兰征途,主要是对战斗过程的描写力求其简,十年生活,只用了几句话就交代完了。为什么要如此安排呢?作者不惜笔墨描绘的往往都是他所要着力突出的。这首诗所要突出的正是木兰的孝敬父母和勇于担当重任的性格,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够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则不惜笔墨。另外,这种繁简安排似乎还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一个女孩儿在战场上拼杀了十年之久,立下了赫赫战功,其勇武强悍可知。但是作者和广大读者喜爱的并不是一个没有女性特点的女超人,所以,战场上的厮杀作者几笔带过,而把“木兰是女郎”作为构思的核心,所以,着力写木兰作为女孩儿对父母的牵挂,写她的巧梳妆,写她打扮得娉娉袅袅光彩照人的风姿神韵。人们向来不稀罕雄赳赳武夫式的“顾大嫂”之流,中国也不缺娇滴滴莺声燕语般的“崔莺莺”这样标准的美人,但既有女儿的娇美又有男子的刚健的女性,在中国文学史上,却只有木兰这独特的一个!

中国现代戏剧史稿读后感锦集70句



我现在才感受到什么是”不看戏曲的人,枉做中国人“。不是吗?这些戏曲,就像我国的一部部历史,只有懂得欣赏它的人,只有懂得关注它的人,只有懂得挖掘它的人,才称得上是真正的中国人。因为他们深深地明白一个道理,戏曲是我们的国宝,戏曲是我们的国粹,戏曲是我们的国剧呀!
戏曲进校园读后感600字(五篇)2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这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底气。戏曲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
青少年是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树立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和自信感,是树立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础,“戏曲进校园”也是对文化传承的担当。中国的传统戏曲在表演形式上是一种程式化与虚拟化相结合的表演形式,“我手里的马鞭,大家看着就是一根棍,但是在舞台上它就可以代表马,几个龙套走几圈圆场便是千军万马行过了万里疆场。”戏曲大概有360多个剧种,评剧起源于河北,有着独特的表演特点:吐字清楚,语言通俗易懂,表演朴实生活气息浓厚,所以深受广大观众喜爱。针对评剧舞台上流传较广的唱腔流派,青年评剧团的老师们也为同学们一一进行了演示,带来了评剧的经典桥段,让孩子们零距离感受戏曲魅力,一招一式令孩子们频频叫好。老师们还用生动的语言、惟妙惟肖的肢体动作,释了生、旦、净、丑等戏剧角色的特征,介绍了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等四功五法基本功的要求。
随后老师们还邀请了台下的学生上基本功的要求。随后老师们还邀请了台下的学生上来一起进行学习和表演,台上的同学们学得认真,台下的同学们看得也认真。
戏曲进校园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们的学校生活,而且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了学生热爱传统文化,推动传统戏曲传承发展。同时也让广大学生充分了解戏曲文化、感受地方戏曲魅力,认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进一步加强戏曲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和发展。

中国现代戏剧史稿读后感锦集70句


戏曲进校园读后感600字(五篇)3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它不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从盘古开天辟地,到如今的现代科技飞速发展,中华文化也从几千年前的单调,发展到现在的辉煌。戏剧,无疑是能够很好地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精神和特色的一项文化。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它的起源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革新与发展,才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戏剧的发展可以说是随着文明的出现就出现了,虽然原始的戏剧很粗糙,也可能称不上是戏剧,但任何一项文明的发展都是要经历刚开始的粗糙,才能逐渐得趋于完善的。原始的戏剧为后来完美的戏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戏剧从原始社会发展代中国古代,经历了一个重大改革。中国古代戏剧因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所以称作“戏曲”。中国戏曲主要包括
宋元南戏、元明杂剧、传奇和明清传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戏和其他地方戏的传统剧目在内,它是中国民族戏剧文化的通称。
正是从古代的戏剧开始,到如今,戏剧已经成为了一个庞大的,完美的整体。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出现许多改编的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和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现代戏,都受广大观众热烈欢迎。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湘剧、粤剧、秦腔、川剧、河北梆子、安庆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等众多剧种,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不受地区所限。戏剧的发展可以说是相当的成功的,有众多老一辈的艺术家和群众们热衷戏剧,希望将戏剧,这项中华的璀璨文化发扬光大!
戏曲进校园读后感600字(五篇)4
今天,一个风和日丽的上午,我搬着椅子来到操场上等着观看今天的活动戏曲进校园。

中国现代戏剧史稿读后感锦集70句


活动刚刚开始,一个穿着白色纱裙的女人走上舞台,没错,它就是今天的主持人,他的衣服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她仿佛像一个仙女一样。第一个节目开始了,名字是《一家人欢欢喜喜把我请》虽然我坐在最后一排,但是我依然能看见台上表演的人们。听他们那些奏乐的人,把乐曲做的高低起伏,加上他们的表演真是精彩极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节目是《花木兰》花木兰刚刚开始,只见一个身穿淡蓝色服装,头戴金色发饰的人走了上来,我猜它一定就是花木兰,他在台上来回走动,时不时的抬下脚,表情非常投入,好像他真的就是当年那个花木兰,她仿佛让我看到了当年的花木兰非要上战场的决心,他不怕死。也不怕为国牺牲。
今天看了这个活动让我明白了许多,比如花木兰为什么非要上战场?因为他想证明与子不是不如男女子也可以像男人一样上战场打仗,而且是打胜仗。他去参军的路上遇到了一个和自己一样餐具的女人,可他们是不一样的,那个人知道这次如果去的话那就必须要上战场,上了战场就必死无疑,他说:“”咱们走慢点儿,万一可以迟到一下不去上战场呢?!”可花木兰坚决不后退,它反而加快了脚步,说:“”你怕死我可不怕,我要证明女人可以比男人活的更潇洒,可以和男人一样打仗,打胜仗可以得到世人的赞美!”花木兰抱着一颗不死不回归的决心,而这些决心被演员们演的绘声绘色,栩栩如生,真的让我看到了当年的花木兰这些演员们,他们真的很专业,我妈妈曾经说过一句话,因为专注所以专业,这些演员们专注学习豫剧,演出来的戏曲让人们看着特别开心。
今天让我见识到了这些演员的功夫,他们真的很厉害,让我真的很敬佩。
戏曲进校园读后感600字(五篇)5
今天,在我校开展了第一届“戏曲进校园”活动,我们怀着兴奋的心情去观看了戏曲表演。
小时候,看见自己的爷爷和奶奶看戏曲时,我总认为他们实在很老土,赶不上潮流,可今天我欣赏了戏曲后,我才被戏曲震撼了。我现在才感受到什么是“不看戏曲的人,枉做中国人”。不是吗?这些戏曲,就像我国的一部部历史,只有懂得欣赏它的人,只有懂得关注它的人,只有懂得挖掘它的人,才称得上是真正的中国人。因为他们深深地明白一个道理,戏曲是我们的国宝,戏曲是我们的国粹,戏曲是我们的国剧呀!我们怎能忘记它们?如今的社会,我们这些青少年们的视野,已经转移到流行音乐、影视和网络,我们似乎已经忘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其实,当我们细心的欣赏我们的戏曲时,我们就会发现它们犹如一个个精彩的历史故事,将历史的画卷一一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将我们带入了历史的隧道,让我们身临其境,让我们感慨不已。

中国现代戏剧史稿读后感锦集70句


戏剧进校园有感
我是一名高中生,来自郑州市第五十三中学。在参加活动中,我感受到戏曲是我国传统艺术的瑰宝,需要有人去延续传承。其中,最让我感兴趣的是黄梅戏。据了解,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也是与徽剧、庐剧、泗州戏并列的安徽四大优秀剧种。黄梅戏源于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处黄梅一带的采茶调,清末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生的戏曲剧种.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成为演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
在那天我们观赏了众多戏剧,还有戏剧大师亲自给我们讲解戏剧的知识,是同学们更深刻的了解到中华传统艺术的魅力,那天的天气晴朗,蓝天白云,映衬这戏剧的舞台,更显得自然和谐,赏心悦目,我也深深感受到了戏剧的魅力,我相信大家也一定有跟我相同的感受,至此,有感而发。
看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这时我们很有必要写一篇
八佰观后感1
现在有一个电影特别火,那就是《八佰》,暑假快结束时,这个电影上线,随后就掀起了热潮,人们无时无刻都在谈论这部电影,我也想看看这部电影,昨天晚上,写完作业,就去看了这部电影。
这部电影讲了抗日时期,上海被日军轰炸,只有上海租界没有被炸,日军想进入上海租界,可却被四行仓库里的四百名国军守着,四百对几万,多大的差距,人们说他们守不过半天,可是他们却守了四天,最后他们的长官下达命令,让他们进入上海租界,放弃坚守。
这是一部抗战剧,也是由真实的故事改编,不难想象那时有多困难,在第三天时,日本扬言要在三个小时内攻下四行仓库,日本立马发起猛攻,日本为了打破墙体,组成了一个铁皮阵,也就是日军头顶一个大铁皮,让国军枪打不进去,手榴弹扔不到。这时一位国军做出了自杀的举动,他身上拿着好几个手榴弹,跳了下去,成功炸到了日军,其他几个国军见到之后纷纷效仿,最后成功击退了日军的进攻。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好死不如赖活,能活为什么要死,可有这样一群人,不怕死,困难来临之时,冲杀在最前面,他们就是抗日军,如果不是他们,我们泱泱大国早已沦陷。

中国现代戏剧史稿读后感锦集70句


让我们铭记历史,从惨痛的历史中汲取教训,好好学习,报效中国。
八佰观后感2
最近一部叫《八佰》的爱国电影很火,于是我和爸爸约定好一定要去看。观影之后,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这部电影既感动又精彩,的确很值得一看。
电影讲的是淞沪会战后期,谢晋元所率524团第一营死守上海最后一块阵地,坚守闸北四行仓库。谢团长带领400余兵,掩护主力部队撤退的真实历史故事。“八百壮士”抱着为国捐躯的决心,誓死守卫。我很敬佩他们的坚定,更佩服谢团长,如果不是他把战士管理得好,应该就会有逃兵出现吧。
我最印象最深的是战士们在四行仓库上面护旗的场面,绝不让旗子倒下来。直到最后,护旗的战士全部牺牲的时候,也不忘把旗杆竖得笔直笔直的。
这部电影让我知道了一段保护上海不让日本人占领中国的历史。看完影片后,我真的是感慨万千,我们一定要牢记历史,勿忘国耻!爱我中华!
八佰观后感3
这部电影结束时,全场鸦雀无声,都在默默的离开,这样的场景绝无仅有。大家心情都很沉重,忍不住的默默流泪。值得肯定的这是一部好的历史题材电影,以历史为框架进行改编,刻画出在抗日时期军人民众的真实写照。我觉得一部好的历史题材电影,就是在大家观影结束后忍不住思考,并且去了解背后的历史。让我心生惭愧对这段历史知识的空白,这部影片是我重拾历史认知的契机。的确这样历史应该被人记住,更多的抗日英雄更应被人铭记。而“他们”的出现就是群像而非个人,“他们”没有决策的权利,或许姓名都没能载入历史,拼死战场,为抗日战争做最后的牺牲。
《八佰》全篇的战场群像是以一群小人物的心理刻画展现,在家国情怀、民族危难之际,小人物随之成长,以细腻的心理写实手法层层递进情感。在不同小人物的成长过程中,也反映着当时各种类型各种群体各种不同的内心活动。更是以一条河作为天堂和地狱的讽刺,在战争年代大多数民众由麻木转变为全民抗日的内心转变。这部影片中你记住的不是一个人、两个人,而是一个群体。他们向死而生的精神,全场有多个事件不断地有层次的烘托宣扬爱国情怀。整部影片的故事流畅性很细腻同时也很悲壮。电影的观感带入性很强,仿佛就在经历着这场殊死搏斗。“隔岸相顾,盼愿再无喧嚣。”“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震撼人心,牢记历史,勿忘国耻!

中国现代戏剧史稿读后感锦集70句


中华民抵御外侮民族气节未曾改变,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新中国的成立。珍惜和平年代!
无论大家以何种角度去解读这部电影,文明理性讨论。
八佰观后感4
今天,妈妈带着我来到了电影院,看了电影《八佰》。
这是一部抗日片,根据保护上海四行仓库的真实事件改编而成。电影刚开始的时候介绍了上海四行仓库,由420位官兵来守护。
刚开始日本兵来攻打的时候,中国士兵用伏击战把日本兵给打了回去,把尸体扔到楼房外的水里。为了锻炼新兵,长官让几个新兵近距离将日本的俘虏给击毙,新兵们吓得都不敢拿枪,战争的残酷,鲜血使他们心里崩溃,但是没有办法避免。日本人的武器比中国先进得多,开着防弹车和一个大型机器拆掉三个窗户,企图强攻,然后呢,中国士兵无奈之下,背着炸药包,然后从楼上跳下去,每跳一个人,都会高喊着:“我叫xxx”,随之与装甲车同归于尽。看到这个场面,观众们无不流泪,我们的战士,就是这样,用自己的身体和生命,对抗日军的先进武器,把日本军打得魂飞魄散。记住吧,每一位英灵的名字,每一个中国人,都不会忘记他们,那一个个名字写进了历史,刻在我们心上。
为了死守上海最后一块阵地,只有420人的第一营,号称“800”人,虽然失败了,但还是完成了任务,达到了预期吸引日军注意,掩护主力撤退的效果。升旗那个场面,同样让我们泪流满面,同时热血沸腾,在明知道升旗会引起日本人疯狂的报复和更激烈的攻击,为了唤醒每一个中国人,他们用血肉之躯,把旗子高高升起。一边流血奋战,一边却歌舞升平,当时的民众,还没有意识到战争的危险和民族的危机。
耳边至今还响起团长谢晋元说的话:“虽然我这场战斗注定是失败的,但是我要用自己的鲜血唤醒全国四万万同胞的觉醒。”英国租界同意说让中国士兵从租界撤离,本来是中国自己的土地,却变成英租界,冒着枪林弹雨过了桥,却被迫被解除了武装,这是多么耻辱!后来,撤离了的士兵们大多结局悲惨。

中国现代戏剧史稿读后感锦集70句


在电影里面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小湖北,小湖北还是个小孩,他很害怕战争,但是随着他在老兵的带领下,越来越不害怕了,奋勇杀敌,在战争中成长,在血的洗礼下勇敢。
看完这个电影后,我知道了,我们的今天来之不易,无数的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今天的中国,少年强则国强,我们应该努力向上,不能做平庸之辈,让中国强大,傲立于世界。
八佰观后感5
疫情以来,第一次走进电影院,为的`是管虎的《八佰》,我知道,管导不会让影迷们失望,无论是小人物题材的小制作,还在这样一部还原真实历史故事的大制作电影。
当那英演唱的片尾曲《苏州河》响起,迟迟不愿离开影院,只因想看看很多真实人物介绍,知道他们的名字和籍贯。
感谢管虎在和平年代给我们还原了这样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拍摄场景震撼,拍摄手法巧妙,镜头设计总是巧妙从租界记者的望远镜内转场到战场,强烈的对比感震慑着每一位观众,无论是彩色繁华的租界,灰黑破旧的四行仓库形成的对比,还是镜头的最后,高楼林立的现代大魔都依然挺立的满布弹孔的大楼旧址。
再一次看到管导作品常用的色彩突出手法,近乎黑白色的战场中,留着鲜血的白色不倒骏马,表现中国军人毅力不倒的献身精神和预示受尽欺辱的中华民族终将会屹立在世界之巅。
特别让人感动的是所有贴近人性的真实表达。没有人生来就是英雄,在成为英雄前他们都是普通人,很多角色思想转变非常贴近人性。害怕,想回家,最后无论是正规军,杂牌军,还是游击队,都是为了中华民族的荣誉而战斗,用谢晋元团长的那句话,是作为种子去叫醒另外的人。
个人建议是非常值得走进影院观看,因为,震撼,感动,真实!致敬那场战役中牺牲的以及幸存的人们,无论是留下姓名的,还是不知名的英雄,无论是军人还是平民!
和平年代,国人,需要被唤醒这种民族精神。
八佰观后感6
若不是观看了管虎导演的那场《八佰》,我的思绪怕是永远不会回到1937年,沪淞会战末期。

中国现代戏剧史稿读后感锦集70句


大多数人物的名字早已记不清楚。在国家生死关头觉醒的军人数不胜数。没有什么英雄是天生俱来的,然而就是这些芸芸众生中的小市民们,在看着自己身旁的战友一个个相继被枪淋弹雨击中,那眼神从惊慌转向了坚毅。每日晚上,对岸的英法租界莺歌燕舞,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而四行仓库的士兵们却正在悲壮地互立遗嘱。
四天的时间也许只是短短一会儿,而小小的四行仓库早已承受不住太多的苦难。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义无反顾地束上炸药包从楼上跃下,炸得血肉模糊。对岸的人们倾听着他们即将烧尽的生命做出的最后呐喊。不知那烧焦的气味是否犹如流星划过,给予中国一丝新的希望。枪眼无情,血淋淋的镜头反复上演,然而真实的历史只比眼前的更为残酷。
年仅十三岁的小湖北在四天之内,看着他的舅舅在对面的钟楼上被凌迟处死,目睹他的哥哥在护住国旗之后流血过多而活活死去。在这样的时刻,他只听到人们对他说:“活下去,替我们看看这个世界。”然而,这个世界又该是如何呢?在他夺过旁人的酒一饮而尽时,那一声“老子不怕”是迅速成长的标志。
外国人一字一顿地对谢晋元说,他们只不过是在演戏给西方列强们看罢了。那一刻,谢将军的脸庞上写满了茫然和失望。11月1日,国民革命军524团整建制退入租界退军。中国投降,并不是所有的努力与牺牲都会迎来一个童话式的结局。当我们的民族病了的时候,这些牺牲只能是无谓的牺牲。
他们说他们会微笑着死在霓虹之中。如今上海的东方明珠承载着国人的骄傲。灯光缤纷之下,国人的生活透露着幸福与安详。他们牺牲后化为的尘埃依旧游离在此。那一张张义无反顾的脸,永远、永远不会令人望却。
八佰观后感7
还记得半年前你看的什么影片嘛?记得大银幕开启的音乐声吗?记得光影中的那些笑和泪吗?180天后久别重逢,最难的时刻总会过去,大幕开启,疫情后的第一电影,约嘛?
如预期中的《八佰》中的不乏燃点泪点,某种程度上填补了我对四行仓库保卫战中壮怀激烈的想象,但是这种填补因为审慎而让我刚看完时甚至微微有点不满足,觉得导演在对这场战役的正面褒扬也即“热血”的叙事上稍显吝啬,让人看到了更多热血之外的多角度的审视。然而回头细想时,又恰好是这些多角度审视让战役更加真实和耐人回味。

中国现代戏剧史稿读后感锦集70句


《八佰》是根据真实的历史事件改编,这起历史事件,便是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的淞沪会战。1937年淞沪会战末期,国民革命军第88师524团留守上海四行仓库,与租借一河之隔,孤军奋战4昼夜,造就了罕见的被围观的战争。这部电影讲述的正是这一场被世界围观的死守,这些由团长谢晋元率领的四百将士,便是坚守在上海市区的最后一支中国部队,后人称其为“四行孤军”——为壮声势,四百人对外号称“八百人”。这支队伍年轻,也缺乏作战
影片最后,“八佰壮士”冒着敌人密集的火力、在枪林弹雨中冲桥撤入公共租界时,我已泣不成声,结束出来的观众大多带着久违的泪痕和激昂的情绪。影片最大的激发了悲壮的血性!一种舍我其谁的勇气,一种大义凛然的牺牲,一种慷慨激昂的斗志!一种久违的家国情怀和抗争意识,凝聚了中国军民齐心抵抗外辱的共同情绪,慷慨激昂。无论世事如何变迁,历史都不应被忘记,英雄更不应被遗忘。
八佰观后感8
管虎导演的《八佰》上映后,我一直密切关注着,近日有幸参加了公司组织的观影活动,也算圆了观看《八佰》的心愿。
电影讲述的是淞沪会战末期,中日双方激战已持续三个月,上海濒临沦陷。第88师262旅524团团附谢晋元率四百二十余人,孤军坚守最后的防线,留守在上海四行仓库。“五人为伍,百人为卒”,于是影名《八佰》。
伴随着灯光的关闭,电影开始:一支保安团穿梭在杂草丛生的荒原,几个人嘴里念叨着湖北方言,“迅速打扫战场,秋收前回家收庄稼”。怀着疑惑的想法随着镜头一拉,不远处便是黑烟滚滚、断壁残桓、满目苍夷的上海城,心里一窒,他们此去必凶多吉少。镜头一转,保安团被日军发现,没有组织起有效的反击,不得以以逃兵的身份误打误撞被编入了四行仓库的国民革命军第八十八师五二四团。
随着镜头一暗,一条苏州小河分隔了四行仓库与英法租界地,一面是天堂,一面是地狱,形成强烈对比,南岸灯红酒绿、车水马龙,北岸炮火连天、尸横遍野,给人印象深刻。

中国现代戏剧史稿读后感锦集70句


影片中战斗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我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尤其是日军组队扛着钢板阵冲到最薄弱的西墙下,爆破楼体,我方手榴弹又不起作用,在这最万分危急的时刻,一个从电影一开始就没出现的小角色却让我记住了他的名字—陈树生。
他脖子上挂上两捆手榴弹,冲向被日军炸开的墙口,拉开弦又身中数枪,毅然决然的纵身跳了下去。嘭!接着一个又一个战士捆着手榴弹跳了下去,听到那声“娘,孩儿不孝了!”我已经控制不住眼泪,握紧的的拳头一直没松开过,正所谓“我以我血荐轩辕”。
国难当头之际,看赌场的小刀哥、台上的戏子、女童子军、没了工作的老师,都成为了英雄的化身。恰恰是这样一群卑微的普通人克服了对死亡的恐惧顽强的抗战,宁死守护国旗不倒。
这部电影观看完,我迟迟不能从悲伤中缓解过来。可以说电影中的许多片段让我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生命的脆弱。还有来自民族苦难的同情,也来自同胞向死而生的勇气,小人物在家国大义面前的舍生取义。
电影之中的那匹大白马,在如此混乱的战争环境中,通体雪白、长鬃飞扬,它代表的是希望和未来,也是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无畏不屈精神的延续。历史虽然过去了,但是我们要牢记历史,要努力变得更加强大,才不会让历史重演。
向逝去的先烈们,致敬!
八佰观后感9
没有意向去观看这部电影,但耐不住身边好友各种对它的夸赞之词,鼓动我一定要去看看。我是排斥看战争片的,因为不想去直面那悲壮的历史。这次,冲着它21亿的票房,催生了我的好奇心,决定一睹“风采”。
果不其然,影片的开头就很摄人心魄,几次不忍看下去但又终究被心底强烈的愿望所打败。我想关注这英勇的壮士们,关注他们的命运。
“八一三”淞沪战役进行到最后阶段,因为宝山大场防线失守,国民党七十万人的军队全线西撤,守卫大场防线的中国军队第88师第524团420余人,在副团长谢晋元的带领下,奉命死守上海最后一块阵地——四行仓库。

中国现代戏剧史稿读后感锦集70句


区区400余人,谢晋元为了鼓舞士气,迷惑敌人,对外仍用团的番号号称有800人,这就是影片名的由来。什么叫“隔岸观火”,它的最新释义我想就是岸的这边血肉横飞,岸的那边却歌舞升平!区区租界,就是天堂与地狱的代言!
那坚守的四天四夜,孤立无援,他们有的只是对万万百姓的责任,对民族振兴的期许,更为了百家团圆的梦想。有的只是满腔热忱,是那“舍身为大义”精神,是那绑着炸药包英勇就义的大无畏,是为了作为中国人的无限自豪!
这些就足够了,足够一个又一个的勇士,甘愿抛头颅,洒热血,即使他们中还有孩子,他们的年龄本应在父母身边尽情玩耍,在残酷的战争年代,却直面死亡。
当战争进入尾声,四行仓库所在的闸北已被日军占领,到处挂满血腥的太阳旗。当中国童子军女队员冒着生命危险为八百壮士送去了国旗,当看到谢晋元向全体战士传达“死守四行仓库,与最后阵地共存亡”的命令,当看到他带领战士们一起,将那边鲜红的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四行仓库的楼顶时,两岸观战的民众激动万分,无不欢欣鼓舞。而在影片之外,我听到了影院里不少人的强忍泪水的抽泣声,眼泪就这么在眼眶打转,这一刻,是身为中国人的自豪!当看到敌机对着护旗队伍疯狂轰炸,我们的壮士按组按列,前仆后继,就为了不让五星红旗倒下去……影片外的我们也握紧了拳头,暗暗喊着“加油!加油!”敌机最终被打跑了,我们的壮士却也付出了几十条鲜活的生命……
完成了掩护的使命后,他们奉命撤出四行仓库,撤退到公共租界。租界与四行仓库仅一河之隔,那段桥却是掌握着他们生死之桥,他们知道活着过桥都只能是奢侈,谢晋元沉重地说“人死了,也要干干净净的。”大家依次排队洗澡,给自己垒好了衣冠冢,等待第二天的“生”或“死”。
日军怎会放过这八百壮士,机枪的扫射,多少人在即将踏到租界旗帜距离的时候,倒了下去。谢晋元亲眼看着他的战士们倒在了自己的面前,无能为力的又焦急万分的眼神除了命令大家“全部冲桥”,孤注一掷为自己性命一搏,竟然毫无办法,如果可以,他恨不得变身超级战士,将鬼子杀个精光来保自己的战士们性命无虞吧!

中国现代戏剧史稿读后感锦集70句


“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斗守战场”。这段历史是另一种我们无法想象的人生,唯有铭记。
八佰观后感10
如果不是《八佰》这部电影,四行仓库这个地点不会勾起我那么多的思绪。因为四行仓库就在上海,在这里生活这些年多多少少也听闻过它的故事。但它在我脑海中的印象,仍然只是“一个抗战遗址”而已,不会是我想专程前去参观的地方。
毕竟,我的家乡是革命老区,处处皆是抗战遗址,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井冈山,确立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三湾……都是历史教科书上须重点记忆的内容。四行仓库,大概只能在历史教科书上小字部分里出现。
参加这场保卫战的中国军人,共四百多人,对抗日军四天四夜。和整个淞沪会战100万人的规模相比,终究还是太小。而且,它的输赢对于当权者来说,不太重要。因为它只是为了在国际社会上博取同情的一场表演。但,这场战争注定意义非凡。因为,它为掩护主力、工厂与物资内迁赢得了时间。因为,它为中日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画上了一个光彩的句点。因为,它与别的战争不一样,不仅仅有激烈的交战双方,还有隔岸观火的各国民众。
所以,在那四天四夜里:四行仓库身处地狱,对岸的租界歌舞升平。四行仓库里,衣衫褴褛枪林弹雨;隔岸的租界内,旗袍洋装觥筹交错。
四天四夜里,每一天的会战中,都有生命极其悲壮地逝去。影片中每一次交战的场景,都紧张激烈,加上快节奏悲壮的音响效果,让人不由得为每一个战士的命运揪心。四天四夜里,每一个角色的离去,都让人唏嘘不已。为阻止日军用钢板阵爆破楼体那一幕,最催人泪下。一个个无名之辈身绑手榴弹,排着队一跃而下,从容赴死难。他们每一个人都那么卑微,互相都不知道对方的名字,所以,临行前还自报家门。他们每一个人又都那么真实,选择舍生取义,临了又有放不下的家人,嘴里喊着:孩儿不孝,来生再见。
从整个战局来看,他们的抵抗如飞蛾扑火。因为上海没有守住,南京也沦陷了,接着全国各地被战火燃遍。那他们义无反顾地去死,有意义吗?

中国现代戏剧史稿读后感锦集70句


我想,他们的父母一定不会认为他们的死是“有意义的”,没有一位父母愿意自己的孩子去经历血雨腥风,离世时又是以如此痛苦的方式。即便再大的荣誉加身,于父母而言都没有任何意义。
从这群守军的结局来看,幸存下来的那批人,并没有因为他们英勇的举动,得到英雄的礼遇。他们成为了沦陷区的孤军,后又被当做苦力派赴各地,受尽各种折磨。他们回顾自己过往时,会替自己不值吗?这个答案无从揭晓,而且,生于乱世,他们也别无选择。如今,四行仓库仍在,当年抗战时留下的弹印如此清晰。影片最后的镜头,拍摄了四行仓库遗址,镜头拉大,它的周边就是那群闻名遐迩的高楼:东方明珠、金茂大厦、上海中心……
四行仓库,一直矗立在苏州河边,看着这座城市的变化。从满是废墟,到高楼林立。从哀鸿遍野,到光鲜亮丽。那些为了这座城市、这个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人,看不到如今的场景。四行仓库,替他们见证着这一切。很感谢这样的作品,让曾经的故事可以被看见,让付出过的人们不要被遗忘。就像影片中说到的那样:这个民族承受了太多的苦难。
我想,终有一天,外滩高楼的金领,会优雅地自嘲道:“我们也就是表面上的光鲜,金领看起来工资高,但远不如对面工地上的蓝领呢。”那一天,每一个职业都为人所敬重,每一个人都很有话语权,每一个鲜活的生命都活得酣畅淋漓。
到那一天,四行仓库仍然矗立在苏州河边,它一定会想办法告诉那些年为他人作嫁衣裳、为国殉难的大小青年们,你们的后代和你们一样棒,把这片土地建成了乐土。虽然你们当年把我整成了如今这副破烂样,但看着这一切,替我自己值了,也替你们值了。
八佰观后感11
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题记
上映的第三天,我去看了《八佰》。在看电影之前我就已经看过了书,四行仓库的故事早在那时就沁入了我的心里。从我的角度来看,《八佰》这部电影,虽然也有不足之处,但总体来讲,算是成功的。
先说优点。

中国现代戏剧史稿读后感锦集70句


首先是表演。演员的演技自是没话说的,欧豪、张译一如既往地好,李晨看起来也不算尴尬,其他演员的演技也相对自然。其次是拍摄与制作,夸张点,《八佰》的拍摄和制作可以算是近几年战争片的顶峰了,从运镜手法到色调搭配,逼真地展现出悲壮与绝望,让观众身临其境,仿佛置身战场。如何评价一个战争片的镜头质量?是真实。在我看来,《八佰》做得相当不错。
还有情节,镜头下的故事也应当有真实的维度。虽说戏剧化现象必不可少,但本质是不可以改变的。无论是与“天堂”相隔一河的人间地狱,还是说顶楼飘扬的青天白日旗,是有夸张,但也恰如其分地还原了当时的景象。至于人物牺牲方面,在我看来这是整部影片做得最好的地方。回顾以往,似乎百分之八十的战争片,在主人公死之前为了达到某种催泪的“效果”,都会让主人公交代一段感人肺腑的遗言,然后井然有地的死去。但真正的战场,又怎么会是这样的呢?在《八佰》里,人物死去时没有过多的煽情部分,战场不再是井然有序。前一秒还在插科打诨的战友后一秒就死在了你的面前,血汩汩地流在地上,硝烟四起的是混乱的战场。
最后是特殊镜头。一个是影片的开头战争过后的惨烈场面,不是百分百还原,但也足以令人动容,充分地把当时中华民族的悲壮与绝望淋漓尽致地从屏幕里渗透出来。另一个是欧豪饰演的角色“端午”身穿赵子龙戏服眺望远方的镜头,与无奈的现实形成对比。“微小”的端午与战无不胜的赵子龙合成一体,映射出了对中国的无限希望。最令我动容的是存在于炮火中那只跑出去的白马,当夜幕降临,世界有了片刻安宁的时候,它奔跑在了灯红酒绿的“天堂”,当战争结束的号角吹响时分,它从弥漫的硝烟中跃来。白马似乎象征了拼命奔向太阳的民族,它肩上承载着战士们的无数企盼。
如果说情节的还原是带给观众战场的残酷,那这些镜头便是从绝望中寻求希望。
优点说完了,再说缺点。煽情太过。这是我认为此片最大的缺点。
先说说我认为还可以接受的两个地方,一个是那个开赌场的小伙子按血指印拼死送电线的地方。从情感方面来讲,这是本片我最喜欢的地方,甚至胜过一直令我热泪盈眶的升旗。但是理智来讲,程度有点过了。另一个就是升旗,如果说送电线是我电影中最喜爱的地方,那升旗就是我书中最感动的地方。黎明时分,国旗徐徐上升,飘扬于风中,租界中的中国人行着注目礼,在那一刻中华儿女心中燃起了斗志。这是原本的内容,很感人。电影中加入了战士们冒死守护国旗用肉体接战斗机子弹的画面,更感人了,可也不真实了。我不认为谢团长会使用那么多兵力守护国旗。精神是重要,可他们原本就只有四百多人,都去守护国旗壮烈牺牲了,这仗,怎么打?

中国现代戏剧史稿读后感锦集70句


如果说前两个场景我还可以接受,那么接下来就是在我心中足以拉低对这部影片评价的缺陷了。
影片的最后,存活的人在枪林弹雨下冲桥了,一颗颗子弹在烈士们的胸膛绽放出一个个血骨朵,他们轰然倒下。非常感人,但是没有必要。现实中谈判后日军没有再次大力开火,仅仅是摆摆样子,也没有赴死过桥,也只是受伤了几个士兵。尽管最终被困于租界,但他们安全过去了。此段煽情严重不符合史实,有种强行告诉你“这段非常感人,快哭吧”的感觉。这并不是我所欣赏的电影结尾,略显牵强。
其实与其安排赴死过桥的场面,还不如像冯小刚的《集结号》那样处理:谢团长在桥上,蓦然回首,留下无限深意。
总体来说,《八佰》作为一部2020年上映的中国战争电影,已经做得很好了。我曾在张玮的书中看到这样一句话:“我们总幻想着英雄们有一个圆满的终场,或者以为至少是一个悲壮的结局,但真实的历史,就是会让你无言以对。”作为又一部商业爱国片,起码《八佰》做到了打破“抗日神剧”带来的负面影响,努力还原史实,把那些在我们被讥笑为“东亚病夫”的年代中抱着必死决心,唱着“同胞们,起来”的英雄们,带到了大众的面前。
历史就是历史,历史永远不会被忘记。铭记历史,才能坦面未来。愿勿忘国耻,愿永世太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