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文库精选

赵振开波动读后感合计

2022-08-13 来源:百合文库

赵振开波动读后感合计90条



《北岛选编》这本书就是北岛亲自选的诗编成集,专门给青少年孩子读的,其中的诗大多蕴含哲理,读了这本书之后,会给人以恍然大悟,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感觉。在所有诗歌中,令我感触最深的莫过于金子美玲的《积雪》原诗是这样的“上层的雪,很冷吧,冰冷的月光照着它。下层的雪,很重的,上百的人压着它。中层的雪很孤单吧!看不见天也看不见地。”诗很简短,却寓意丰富,营造了一幅清幽的雪景。在诗中,积雪其实象征的是这个社会。“上层的雪”即上层贵族,中层的雪即中产阶级,在都市中工作的人们,而下层的雪比喻的是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作者从三个角度看待社会,却又对他们都表达出发自内心的怜悯与同情。社会顶层的人们,有权、有钱,衣食无忧,但他们不快活,他们要为他们庞大的家业负责任,他们不能停下一刻,因而他们是孤独寂寞的。“下层的雪”即最常见的就是环卫工人,他们的工资可能刚好养家糊口,而且稍不留神就要被领导批评,那这个月的伙食费可能就不够了,他们不得不承受生活的压力。
“中层的雪”即比如说现在很多的“愤青”,他们没有退路,后方是社会底层压迫的`深渊,他们也希望渺茫,因为巨大的贫富差距和令人堪忧的就业率,他们需要度过无数个黑暗的夜晚,白天才会来到。
作者敏锐地观察到了所有人的痛苦,然而用一种接近上帝的视角去安慰、关心他们。这大概就是佛教中怜惜众生的境界吧!作者自身已经不在这个世界上了。在那一刻她的灵魂已成为了上帝。令我深思的还有顾城的《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他在诗中写道:“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户,让所有习惯了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这是多么天马行空的想象啊!我们从中可以深深的体会到他对正义与光明的追求与渴望。但令人叹息的是在诗的结尾却说:“我是一个被幻想妈妈宠坏的人,我任性。”这告诉了我们,他的无奈与面对残酷现实的无力。此外,书中还收录许多著名的中国诗、外国诗。诗中不仅有人生百态,还有诗人们对他们心中理想世界的追寻,使我受益良多。
《迷途》
沿着鸽子的哨音
我寻找着你
高高的森林挡住了天空
小路上
一棵迷途的蒲公英
把我引向蓝灰色的湖泊
在微微摇晃的倒影中
我找到了你
那深不可测的眼睛
七十年代末直至八十年代中,中国诗坛出现了一股名之为“朦胧诗”的风潮,习惯了新中国政治诗歌样式的读者多用此来指责这一批作者的晦涩难懂,因为他们在一首诗中找不到一个简洁明了的“中心思想”,也看不到曾经熟知的昂仰气派。在阅读“朦胧诗”的过程中,读者遭遇的一片“象征的森林”,众多意象枝繁叶茂地伸展着,昏暗了原本应该笔直宽阔的道路,读者在“小路上”时刻面临“迷途”的威胁,又随时有着柳暗花明的惊喜。这种阅读经验打击了当时人的期待视野,但似乎更切合诗歌本身的要求。北岛是“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之一,这首《迷途》不仅完整地体现了朦胧诗的特征,而且由于内容的关系,它几乎也成了我们阅读诗歌的一个寓言。

赵振开波动读后感合计90条


“朦胧诗”之所以朦胧,主要在于两方面的原因。其一,这批诗人重新发现了诗歌意象的繁复性和多意性,用形象思维的跳跃、逆转和矛盾共存修正了以往诗歌的单意性和线性思维模式。如在这首诗中,“鸽子的哨音”常规应是光明和美好的召唤,而且也的确导致了诗中“我”的“寻找”。但它指引的.却是 “挡住了天空”的森林中的小路以及随后的“迷途”,光明与幽暗在矛盾中共存。这一矛盾现象又重现在寻找的结果中,“蓝灰色的湖泊”、“微微摇晃的倒影”、 “深不可测”都充满了虚幻色彩,似乎正合“迷途”中不真实与错误的暗示;但第二人称直呼的“你”,以及那双“眼睛”,无疑是真实的,至少对诗人的心理期待而言是如此。这种亦真亦幻、光暗闪烁的色彩正源自对意象中多意性的展示。第二个原因是,诗作者有明显的怀疑与自省意识,从而更强化了诗歌涵义的暧昧。
这首诗中,诗人显然在置疑常规的寻找—克服障碍—找到模式,而是自觉接受了“迷途”,正是在这一次“理性”的放弃与自我意识的故意沉睡中,寻找的目标出现了。但诗人并不能无条件地相信这个目标,因为它只是水中的“倒影”,只是一双寓意无穷而又空洞的“眼睛”。这“眼睛”,也许是进一步迷途的诱惑,但也是对于下一次寻找的召唤,一如诗歌开首处“鸽子的哨音”。
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也是一次寻找。我们受诗人的召唤走上征途,但目标并不明确,一如那双眼睛,只能闪烁在森林深处幽暗的湖泊中。但寻找的过程是充满意味的,它在时刻的迷途、转向和顿悟中摸索前进,于矛盾和迷惑中寻得个人的理解。因此,这首诗又恍似一篇阅读的寓言,提醒着我们诗歌阅读中的微妙之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