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文库精选

蒋勋讲唐诗杜甫读后感集合

2022-08-13 来源:百合文库

蒋勋讲唐诗杜甫读后感集合66条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一
在这本书中蒋勋老师以一种特别的视角来解说唐诗的繁华,使人耳目一新的同时也增添了对唐诗的另一种理解。
蒋勋老师认为从魏晋南北朝开始的三百多年一直是琢磨“唐诗”这颗珍珠的过程。唐诗是诗歌到唐代一个水到渠成的阶段。前人语言的积累和唐朝开放性使得唐代的诗人也有一种生命的开放性,所以才出现了那么多大气的诗歌,像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充满了自负、骄傲,同时又充满了孤独感。唐代的诗人都是可以同时表达孤独和自负,像李白,李白骄傲到极点,是喝酒都只跟月亮喝的那种人,“举杯邀明月”同时又好大的自恋与孤单。唐代的诗人不断的往高山的高峰上走,把自己放到最孤独的巅峰上。像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充满了孤独感,正因为这种孤独,使得诗人开始与宇宙对话。唐代的文人也随着大唐帝国的开拓来到塞外,所以才会有“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只在书斋里是写不出这样的诗句的。
蒋勋老师从时代的特点来说唐诗出现的必然性,使我们更能理解唐诗。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二
在读《蒋勋说唐诗》之前,我以为这本书是一本非常严肃的文学研究作品,本已做好了“坚持”的准备,却不想一打开此书后,就被简洁直白,旁征博引的评论,风趣幽默的语言吸引,甚至舍不得合上,一口气看完了才罢休。
这本书通过介绍唐朝各个时期的六位诗人,讲述了唐朝的兴衰与唐诗文化随之的发展和变化。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被誉为“以孤篇压倒全唐之作”,而蒋勋先生对其中所蕴含的唐的精神的剖析,对唐诗格式的解说,令我对这首本以为已耳熟能详的诗的理解又更进了一步。而李白又是另一种风格。《将进酒》的.狂放不羁,《蜀道难》的大胆想象,李白作诗不受格律束缚,反而善加运用,在作者的带领下,我感受着《蜀道难》多变的韵律节奏,体会着李白用多变复杂的节奏韵律所表现出的蜀道崎岖难行,地形陡峭险峻的特点。安史之乱时期的诗圣杜甫,关心百姓疾苦的白居易,他们二人有很多描写战乱,兵役重压下百姓的苦难和无奈。杜甫的《石壕吏》,白居易的《新丰折臂翁》,《卖炭翁》的解读,令我更深入地了解诗人心里的悲哀和愤慨。而作者以两首诗对比白居易写《长恨歌》,表现出诗人的心境变化,令人感叹。

蒋勋讲唐诗杜甫读后感集合66条


李商隐的时代已是晚唐,昔日繁华只似大梦一场,在李商隐的诗中见到“向晚”,“凋碧树”,“夕阳”等意象,总让人感到一丝感伤。而有时,又有一种对生命的感悟。有人说晚唐时的诗词藻华丽,但我读了这本书后,却感到自己明白了那个时代的诗人们那难言的情感。
在课堂上,我通过学习诗的形式,格律,平仄,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法来学习一首诗,而在这本书中,我随着作者细细感受每一首诗的精神,全然没有课堂上把诗一个字一个字地分析的全无意境,而仿佛有种沉浸在文学的氛围中的愉悦和轻松。书中不仅介绍唐诗,也详细地介绍了唐朝不同时期不同的风气,政治,大众的思想习惯,从而也使我很多以前有不理解或认为诗人写的奇怪的地方有了正确的认识,有盛唐的歌舞升平,思想开放,才有了李白的随意潇洒;有了安史之乱这样的战乱时期,才有了杜甫这般的忧愁悲愤;有晚唐繁华落尽,才有了李商隐的感伤嗟叹。不同的环境造就了不同的伟大,而作者则带领我们去真正理解,感受这份伟大。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三
很久很久以前,有人在文学的土壤上播下了一粒种子——一粒诗的种子。后来,经过一千多年地汲取营养,努力成长,终于开花。
这朵花,叫唐诗!唐代是诗的盛世,也是诗作成就的巅峰。
去年暑假,我读了《蒋勋说宋词》,今年暑假,我看了《蒋勋说唐诗》。让我触摸到了安静的王维、狂傲的李白、朴实的杜甫和正直的白居易等,而我偏爱李白,颇与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志同道合呢。
吾爱李,爱他的大胆创作,爱他的孤独。李诗中无不透露着他那种骄傲的孤独。
李白,他大胆创作。如《蜀道难》开头三字:噫吁嚱!据说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啊啊啊!我见过用一个啊,用两个啊,就是没见过连用三个啊的。我想李清照连用六七个叠词,该是李白三个的延续吧,李白好一个开创先锋。
李白,我认为他也很孤独。很少人能理解他的老庄思想,多时,他的伙伴只有大自然,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样的千古绝句就是他孤独的最好例证。
世界那么大,读着他的诗,我有一点怅惘,也带一丝虚无。暑假中,我也常常会关上门呆个半天,只在妈妈叫我吃饭时,我才打开房门与外界接触。当然这些行为,引起了爸妈强烈的不满,但是,我却依然我行我素。当我把自己拘囿于仅有的几平方米的空间时,我的内心感到无比的踏实,在这里,我不受任何打扰,尽情做着我想做的事情。在自我拘禁的这段日子里,我写下了我的宝塔诗——浮萍

蒋勋讲唐诗杜甫读后感集合66条


萍随风,飘零。
片片飞,张张落。
不知何时,根定风止。
随与水瓢泊,早忘是何年。
淡看春夏秋季,眼观长茂凋之。
无尽无穷甚了期,不知归日是何年。
初尝写诗,才发现千难万难,押韵、平仄、字数、内容形式,而我不及诗人的一星半点儿,更别说如李白这样的大诗人了。突然间明白了,李白骄傲的孤独是因为他的登峰造极无人能企及,而自己给自己营造的孤独是多么片面、多么狭隘,这种孤独只有把自己逼近死胡同。
花开终有花落时,在唐朝,这朵花曾娇艳无比地绽放过,可最终凋谢了。我们能做的,只有仰慕古人的光辉,去欣赏、去模仿。我想,再过几百年,也许又会开出那充满智慧的花瓣吧!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1
在这本书中蒋勋教员以一种特别的视角来讲解唐诗的繁华,使人耳目一新的同时也增添了对唐诗的另一种理解。
蒋勋教员认为从魏晋南北朝起头的三百多年一直是琢磨“唐诗”这颗珍珠的过程。唐诗是诗歌到唐代一个水到渠成的阶段。前人语言的积累和唐朝开放性使得唐代的诗人也有一种生命的开放性,所以才出现了那么多大气的诗歌,像陈子昂的“前不见前人,后不见来者”充满了自负、骄傲,同时又充满了孤独感。唐代的诗人都是可以同时表达孤独和自负,像李白,李白骄傲到极点,是喝酒都只跟月亮喝的那种人,“碰杯邀明月”同时又好大的自恋与孤独。唐代的诗人不断的往高山的高峰上走,把自己放到最孤独的巅峰上。像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夕照圆”充满了孤独感,正因为这种孤独,使得诗人起头与宇宙对话。唐代的文人也随着大唐帝国的开拓来到塞外,所以才会有“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只在书斋里是写不出如许的诗句的。
蒋勋教员从时代的特点来说唐诗出现的必然性,使我们更能理解唐诗。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2
在读《蒋勋说唐诗》之前,我认为这本书是一本很是严肃的文学研究作品,本已做好了“坚持”的准备,却不想一打开此书后,就被简练直白,引经据典的评论,滑稽幽默的语言吸引,甚至舍不得合上,一口气看完了才罢休。
这本书通过介绍唐朝各个期间的六位诗人,讲述了唐朝的兴衰与唐诗文化随之的发展和变化。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被誉为“以孤篇压服全唐之作”,而蒋勋先生对其中所蕴含的唐的精神的剖析,对唐诗格式的讲解,令我对这首本认为已耳熟能详的诗的理解又更进了一步。而李白又是另一种气概。《将进酒》的狂放不羁,《蜀道难》的"大胆想象,李白作诗不受格律束缚,反而善加运用,在作者的率领下,我感受着《蜀道难》多变的韵律节奏,体味着李白用多变复杂的节奏韵律所表现出的蜀道崎岖难行,地形陡峭险峻的特点。安史之乱期间的诗圣杜甫,关心百姓疾苦的`白居易,他们二人有良多描写战乱,兵役重压下百姓的磨难和无奈。杜甫的《石壕吏》,白居易的《新丰折臂翁》,《卖炭翁》的解读,令我更深切地领会诗人心里的悲哀和愤慨。而作者以两首诗对比白居易写《长恨歌》,表现出诗人的心境变化,令人感叹。

蒋勋讲唐诗杜甫读后感集合66条


李商隐的时代已是晚唐,旧日繁华只似大梦一场,在李商隐的诗中见到“向晚”,“凋碧树”,“落日”等意象,总让人感到一丝感伤。而有时,又有一种对生命的感悟。有人说晚唐时的诗词藻华丽,但我读了这本书后,却感到自己明白了那个时代的诗人们那难言的情感。
在讲堂上,我通过学习诗的形式,格律,平仄,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法来学习一首诗,而在这本书中,我随着作者细细感受每一首诗的精神,全然没有讲堂上把诗一个字一个字地分析的全无意境,而仿佛有种沉浸在文学的空气中的愉悦和轻松。书中不仅介绍唐诗,也详细地介绍了唐朝不同期间不同的风气,政治,公共的思惟习惯,从而也使我良多以前有不理解或认为诗人写的奇异的地方有了正确的认识,有盛唐的歌舞升平,思惟开放,才有了李白的随意潇洒;有了安史之乱如许的战乱期间,才有了杜甫这般的忧愁悲愤;有晚唐繁华落尽,才有了李商隐的感伤嗟叹。不同的环境造就了不同的伟大,而作者则率领我们去真正理解,感受这份伟大。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3
好久好久以前,有人在文学的土壤上播下了一粒种子——一粒诗的种子。后来,经过一千多年地汲取营养,努力成长,终于开花。
这朵花,叫唐诗!唐代是诗的盛世,也是诗作成就的巅峰。
旧年暑假,我读了《蒋勋说宋词》,今年暑假,我看了《蒋勋说唐诗》。让我触摸到了恬静的王维、狂傲的李白、简朴的杜甫和正直的白居易等,而我偏心李白,颇与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志同志合呢。
吾爱李,爱他的大胆创作,爱他的孤独。李诗中无不透露着他那种骄傲的孤独。
李白,他大胆创作。如《蜀道难》开首三字:噫吁嚱!据说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啊啊啊!我见过用一个啊,用两个啊,就是没见过连用三个啊的。我想李清照连用六七个叠词,该是李白三个的延续吧,李白好一个开创前锋。
李白,我认为他也很孤独。很少人能理解他的老庄思惟,多时,他的伙伴只有大自然,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如许的千古绝句就是他孤独的最好例证。
世界那么大,读着他的诗,我有一点怅惘,也带一丝虚无。暑假中,我也常常会关上门呆个半天,只在妈妈叫我吃饭时,我才打开房门与外界接触。当然这些行为,引起了爸妈强烈的不满,可是,我却依然我行我素。当我把自己拘囿于仅有的几平方米的空间时,我的心里感到无比的结壮,在这里,我不受任何打扰,尽情做着我想做的工作。在自我拘禁的这段日子里,我写下了我的宝塔诗——浮萍

蒋勋讲唐诗杜甫读后感集合66条


萍随风,漂荡。
片片飞,张张落。
不知何时,根定风止。
随与水瓢泊,早忘是何年。
淡看春夏秋季,眼观长茂凋之。
无尽无限甚了期,不知归日是何年。
初尝写诗,才发现千难万难,押韵、平仄、字数、内容形式,而我不及诗人的一星半点儿,更别说如李白如许的大诗人了。突然间明白了,李白骄傲的孤独是因为他的登峰造极无人能企及,而自己给自己营造的孤独是何等片面、何等狭隘,这种孤独只有把自己迫近死胡同。
花开终有花落时,在唐朝,这朵花曾娇艳无比地绽放过,可最终凋谢了。我们能做的,只有仰慕前人的辉煌,去赏识、去模仿。我想,再过几百年,也许又会开出那充满智慧的花瓣吧!
《蒋勋说唐诗》中,蒋勋用十个章节来讲述他心中的最精彩的一百首唐诗,他心中最好的唐朝诗人,从魏晋到晚唐,从文学到美学,从张若虚到李商隐,充满诗意,充满禅机,娓娓道来,好看,好读,好美。
读《蒋勋说唐诗》有感一
大学之前,鸡汤我只喝林清玄和毕淑敏,后来游荡在图书馆里偶遇了林青霞心目中的男神--蒋勋,才知道,还有一种鸡汤,叫蒋勋说。
最开始是浩浩荡荡十来本的蒋勋说红楼梦系列,虽然没有耐心仔细看完过《红楼梦》,但这个解说系列却是读的津津有味。后来抱着对男神毫无保留的信赖,购入时不看书评,不加犹豫。《蒋勋说唐诗》就是这样轻易的加入购物车,进入结算页面,然后到了我的手上。
蒋勋的格局可以很大,从唐代是诗的盛世铺开,讲到文学的形式与内容,到诗人的孤独感,侠的精神;蒋勋的触角也 很细微,聚焦诗里的每一个意象,揣摩每个字用法的精妙,更是不放过文字背后隐含的种种不明情愫。无论“孤篇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还是似乎熟悉的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他都可以大气磅礴,细腻隽永的讲述,娓娓道来一首唐诗,一种人生,一份修为。仿佛跟着男神以唐诗这一维度的认知,畅游了一遍唐朝,且旅途舒心,意犹未尽。
记得小时候都被要求背唐诗,于是我们死背、硬背、不带感情的背。前几日和伙伴们去湿地公园拍荷花,一走进“荷花森林”中,“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便蹦出脑海。才感叹,面对美景,面对困境,可以脱口而出应景诗句,可见儿时植入些许文化内涵还是很有必要的,不然就只能是本能的去叫嚷,那样全然没有含蓄、诗意的成分,就十分的可悲了。

蒋勋讲唐诗杜甫读后感集合66条


读《蒋勋说唐诗》有感二
《蒋勋说唐诗》这本书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对唐诗的解说令我感到耳目一新,深切地感受到了唐诗的别样的魅力,也增添了对唐诗的另一种理解。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被誉为“以孤篇压倒全唐之作”,而作者对其中蕴含的唐的精神的剖析,对唐诗格式的解读,令我对已耳熟能详的诗的理解又更进了一步。书中通过介绍唐朝各个时期的六位诗人,讲述了唐朝的兴衰与唐诗文化的发展和变化。作者认为从魏晋南北朝开始的三百多年一直是琢磨“唐诗”这颗珍珠的过程。前人语言的积累和唐朝的开放性原因等使得唐代的诗人也有一种生命的开放性,所以才出现了那么多大气的诗歌。像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充满了自负和骄傲,同时也充满了沉重的孤独感。唐代的诗人是可以同时表达孤独和自负的,李白永远是“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他要喝酒就跟月亮喝,还从不低头喝,还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是何等的霸气和洒脱。《将敬酒》的狂放不羁,《蜀道难》的大胆想象,在作者的带领下,我感受着《蜀道难》多变的韵律节奏所表现出的蜀道崎岖难行,地形陡峭险峻的特点。
唐代的诗人不断地往高峰上走,把自己放到最孤独的巅峰上。像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充满了孤独感,正因为这种孤独,使得诗人开始与宇宙对话。唐代的文人也随着大唐帝国的开拓来到塞外,所以才会有“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书中的第一首诗讲的是《春江花月夜》。在这首诗中,作者认为应将题目中的五个汉字分解开来,即春天不必用来形容江水、花朵、月亮不必形容夜晚,“春、江、花、月、夜 ”是知己,也是陌路,偶然相逢,又各自离去。在分析了每句诗的含义后,作者说,这首诗从“用字、用句到哲学思想与文字的优美,都到达了完美的境地”,这其实不全是张若虚个人才气的表现,而是时代的水到渠成。宇宙意识在唐代被诗人凸显出来,因此唐诗显出宏大的格局。唐代诗人总是跟月亮、山川对话,他们的生命都被放到了巨大的空间中,于是就有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千古之问,有了“反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彩翠时分明,夕兰无所处”等诗句的.出现。

蒋勋讲唐诗杜甫读后感集合66条


读完这本书,我对唐诗由有了一些新的感触,仿佛是第一次“读”它们,而像王维、白居易、杜甫••••••他们的形象也在我心里重新勾勒了一番,让我对唐诗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不禁感到原来唐诗还可以这样品读,从新的角度去看它总会感受到它新的独特魅力。
读《蒋勋说唐诗》有感三
最近我在读《蒋勋说唐诗》一书,在读之前,我以为这本书是一本非常严肃的文学研究作品,却不想一打开此书后,就被简洁直白,旁征博引的评论,风趣幽默的语言吸引。
这本书通过介绍唐朝各个时期的六位诗人,讲述了唐朝的兴衰与唐诗文化随之的发展和变化。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被誉为“以孤篇压倒全唐之作”,而蒋勋先生对其中所蕴含的唐的精神的剖析,对唐诗格式的解说,令我对这首本以为已耳熟能详的诗的理解又更进了一步。而李白又是另一种风格。《将进酒》的狂放不羁,《蜀道难》的大胆想象,李白作诗不受格律束缚,反而善加运用,在作者的带领下,我感受着《蜀道难》多变的韵律节奏,体会着李白用多变复杂的节奏韵律所表现出的蜀道崎岖难行,地形陡峭险峻的特点。安史之乱时期的诗圣杜甫,关心百姓疾苦的白居易,他们二人有很多描写战乱,兵役重压下百姓的苦难和无奈。杜甫的《石壕吏》,白居易的《新丰折臂翁》,《卖炭翁》的解读,令我更深入地了解诗人心里的悲哀和愤慨。而作者以两首诗对比白居易写《长恨歌》,表现出诗人的心境变化,令人感叹。
李商隐的时代已是晚唐,昔日繁华只似大梦一场,在李商隐的诗中见到“向晚”,“凋碧树”,“夕阳”等意象,总让人感到一丝感伤。而有时,又有一种对生命的感悟。有人说晚唐时的诗词藻华丽,但我读了这本书后,却感到自己明白了那个时代的诗人们那难言的情感。
书中不仅介绍唐诗,也详细地介绍了唐朝不同时期不同的风气,政治,大众的思想习惯,从而也使我很多以前有不理解或认为诗人写的奇怪的地方有了正确的认识,有盛唐的歌舞升平,思想开放,才有了李白的随意潇洒;有了安史之乱这样的战乱时期,才有了杜甫这般的忧愁悲愤;有晚唐繁华落尽,才有了李商隐的感伤嗟叹。不同的环境造就了不同的伟大,而作者则带领我们去真正理解,感受这份伟大。

蒋勋讲唐诗杜甫读后感集合66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