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文库精选

蓝海金刚第1章读后感精练

2022-08-13 来源:百合文库

蓝海金刚第1章读后感精练86句



《蓝海战略》读后感1
来陇东站有四月之余了,四月间忙着实习,忙着熟悉站里站外的各项实践工作,已然忘了书香的味道。作为一个读了十八年书的学生来说,这是很不可理解的,所以在工作之余从资料室翻来了几本书来填补一下大脑的空白。这几本书,一本是蓝海战略,一本是标杆员工,还有一本是中国式团队管理,比起教科书来说,这样的书籍比较容易理解,也比较有趣味性,毕竟是大众读本。蓝海战略现已略知一二,现将读后感记录一下。
在读书的时候,尤其是读带有战略色彩的书籍的时候,我习惯于把中国的古老哲学融合到里面去考虑问题。就拿《蓝海战略》这本书来说,仅战略观念,可以用老子的一句话来总结:就是无为而有为,无为而无不为。在市场竞争中相互比拼就会深陷红海。蓝海说的是另辟蹊径。说白也可以理解为就是换一种态度去考虑问题。
有所不同的是中国的古老哲学灰色难懂,有很多的东西说了和没说一样,当然这也是中庸之道的一种具体体现吧。而蓝海战略运用了一整套的现代分析工具来具体指导实践。
十几年的学生生涯,我所学理论分析工具,大多数可以说都是进口产品从数学,到物理,化学再到后来的经济学基本都是如此,所以这样的分析方法是可以接受的。
大学期间有曾学习了解过我国自己的数理分析工具,主要是从河图洛书再到易经的初步了解与学习,所以在同学中间我有个“古代人”的外号。我发现这些东西和现代分析工具很少有人去联系着研究。比我们年长的不去研究,作为后学的这些后辈就更是无从下手了。
所以读完蓝海战略之后我不知所措,书是要读的,理解也罢,不理解也好。只要头脑里有东西了,答案总还是会有的。
《蓝海战略》读后感2
读完《蓝海战略》一书之后,受益良多,对固有的思维方式冲击很大。
“红海”“蓝海”在战略上进行区分,让我们的眼光不再仅仅停留在原先认为务必攻克占领的堡垒上,我们能够“无中生有”,透过一系列创新、炒作,引导、开发消费者新的需求,开辟新的市场空间。实际上,我们已在运用《蓝海战略》,比如我们推出塔扇系列。资本的本质是追求利润,随着“蓝海”的发现、占领,竞争者的跟进,“蓝海”也会变成“红海”,而原先的“红海”也有可能转化为“蓝海”。消费者的需求是多元化的,能够引导的,市场空间无限大,总会存在“蓝海”,只是缺少“发现”。

蓝海金刚第1章读后感精练86句


企业文化,产品的核心竞争力这是我们冲锋陷阵的枪弹,才是企业的根本。在“红海”中取得领先份额,才是真正的王者,提升核心竞争力,不逃避、直面竞争,并最终取得竞争者的尊重,才是用兵的正道、王道。个人认为“蓝海”是剑走偏锋,是“奇”道。奇正结合,方能百战不殆!
《蓝海战略》读后感3
蓝海战略这个题目取得非常有意思,乍一看,不知道这本书讲的是什么,看了前言的介绍,就会觉得很形象:蓝海是区别于传统的血腥竞争所形成的红海,其实质是新颖的非竞争性的市场空间。
在现实中,不存在任何能够永久保持卓越的企业或行业,然而,在各个成功的企业和行业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创造和占领蓝海的战略行动。很多企业认为市场就是战场,市场竞争就是军事竞争,但这就陷入了红海战略的思想。在传统的红海市场中,为了争夺有限的市场份额和共同的客户群,企业之间的竞争最后都会停留在价格战上,导致各自的利润空间不断缩小。但实际上市场竞争不同于战争的地方在于:战争是争夺有限而既定的阵地,而市场空间永远都不是有限的,随着时间和科技的发展,市场空间也是持续扩张的。因此,要想在现代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唯一的办法就是另辟蹊径,避开有限空间的红海竞争,创造新的蓝海市场空间。作者通过对108家新开办企业(当时)的实证研究,发现虽然这其中蓝海企业只占14%,但是他们创造了38%的总收益和61%的总利润,相比于红海企业在传统市场,提供成本,压缩利润的头破血流竞争相比,蓝海企业的收益率更高。
因此,实行蓝海战略对于企业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蓝海战略的基石:价值创新。价值创新的立足点:寻找差异化与低成本。蓝海战略的分析工具和框架:要在一个看似饱和的行业开辟一个无人争抢的蓝海市场空间,首先要明确在这一个行业内竞争和投资所注重的各项因素有哪些,画出一个战略布局图,标出一些成功的企业在这些因素上的战略定位。随后,如果只是比照竞争对手,在相同元素上给予顾客多一点或少一点,其实还是在既定的市场空间和规则下艰难的生存。同样只是进行市场研究也不能通向蓝海之路,因为消费者想要多点的往往是这些行业已有的产品和服务的因素。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行业的战略布局图,必须将战略重点从竞争者转向其他可选择的市场,从客户转向非客户。

蓝海金刚第1章读后感精练86句


为了重新构建战略布局图,创造新的产品或服务价值曲线,有四个问题对挑战行业现有的战略逻辑和商业模式是至关重要的——四部动作框架:
1.哪些行业中被认为理所当然的因素可以被提出剔除?这个问题剔除产业中企业竞争攀比的元素,这些元素经常被认为理所当然,虽然他们不再具有价值;
2.哪些因素的含量应该减少到行业标准之下?现有产品或服务是否在功能上设计过头,只为竞比和打败竞争对手,企业所给超过顾客所需并徒然增加成本;
3.哪些因素的含量应该增加到行业标准之上?发掘产业中消费者不得不作出的妥协;
4.哪些行业内从未提供过的因素应该被创造?发现买方价值的全新源泉,以创造新需求改变产业战略定价标准。根据企业对这四个问题的回答,创造出新的价值曲线和战略规划。
而一个良好的战略需要具备三个方面的特征:重点突出、与众不同、以及令人信服的宣传主题。
案例1:太阳马戏团:形成了一种有别于传统马戏和剧场演出的全新娱乐方式,它不仅继续使用帐篷作为表演场地,而且还对帐篷进行了古典式的内部豪华设计,使人们不禁联想到马戏团昔日的辉煌;太阳马戏团也保留了杂技和其他惊险节目,但表演时间缩短了,并且还通过艺术表现和技术包装使其更加高雅,同时还添加了非马戏因素,例如加入了故事主线,有着更加有趣的情节、富于艺术性的歌舞表演,以及其他多元化的艺术成份。
案例2:澳大利亚葡萄酒制造商卡塞拉(Casella):卡塞拉酒业不是把黄尾作为一种葡萄酒推出,而是创造了老少咸宜的大众饮品。
案例3:西南航空:提供了高速航运服务,起飞班次频繁而灵活,而票价对大众也具有吸引力。
《蓝海战略》读后感4
一直以来,价格战一直是我国市场竞争的主旋律,这种竞争模式体现在行业的演变中,就是行业的波浪式发展,面对市场商机,大家一拥而上,经过一段时间的粗放经营之后,行业很快成熟在一个较低的水平,朝阳产业转眼之间就变成夕阳产业,市场上到处都是低迷不振的景象,赔本赚吆喝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事。企业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一方面感到这种模式难以为继,另一方面为求生存还要加速向这个方向前进。在这个时候,《蓝海战略》将一种全新的理念带到中国企业界,这对于在漆黑茫茫苦海中挣扎的企业来说,无异于发现了一盏明灯。虽然大家对它的褒贬不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争论的本身就证明了它价值的存在。我想无论如何,它从某种角度为我们开启了一扇通向成功之路的大门,路就在我们脚下。

蓝海金刚第1章读后感精练86句


《蓝海战略》这本书把绝大多数在激烈竞争中苦苦挣扎的企业定义为“红海”企业,而那些经过模式创新、与众不同的企业定义为“蓝海”企业。一个典型的案例是咖啡连锁店星巴克(Starbucks Coffee),原来麦氏、雀巢这些厂商都是采取低成本战略,在价格上竞争,使咖啡零售业已经被极度商品化,似乎已无利可图。但星巴克一出现就击倒所有对手,独到的经营方式和高价策略反而造就出一大批忠实的客户,在原有红海中开辟了蓝海,几乎达到垄断地位的高度。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美国西南航空公司在竞争近乎惨烈的航空业里独辟蹊径,去掉比较昂贵的服务(如供餐、饮料等),以低价和便捷的服务取得了成功;在IT领域,充斥着众多的小型影音类产品,最终iPod独领风骚,由于它的大容量、使用方便、版权保护等优点,使它在市场销售上遥遥领先。
由此可见,蓝海战略关键在于开创新的需求,开创新的市场空间,通过价值创新来获得新的空间。
诞生第一台个人计算机的是MITS,而不是微软、苹果、IBM;录像机是美国AMPEX(安培)公司发明的,而不是索尼、松下和飞利浦。为什么大家不记得当初的发明者呢?因为这些企业都没有赚钱,发明了这些产品后,都亏本甚至破产了。我们能记住的只能是那些赚了钱、赢得市场的企业。由此可见,技术创新者是发明了这些创意的企业,但价值创新者恰恰是发现了新价值并赢得市场、赚了钱的企业。
《蓝海战略》可以在很多方面给我们一些启迪。就我社所处的出版行业而言,目前图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图书品种急剧上升,平均印数急剧下降;成本持续上升,利润率持续走低;发行折扣越打越大,退货率不断上升;库存直线上升,资金周转明显放缓等等这些问题时常困扰着出版企业。蓝海战略恰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战略转变的方向,即在现有即将饱和的市场外,独辟蹊径,在现有市场中杀开一条血路,开辟、培育一个崭新的,可以维持较长时间优势地位的消费市场,从而摆脱“红海”的血腥竞争,开创“蓝海”新市场空间。

蓝海金刚第1章读后感精练86句


《瑞丽》成功的秘诀在哪儿呢?我认为其关键是敏锐觉察社会阶层变动对消费群体文化的影响,抓住社会发展变动的契机,充分利用这些变动对“目标受众群”心理的影响,通过符合社会需求发展的操作,推动这些趋势的发展,从而迅速开辟自己的蓝海,培养了一大批品牌忠诚度很高的消费者。
《瑞丽》在抓住整体大的发展趋势的同时,运用自己独到的眼光发掘自身优势,从文化走向、服务类别、受众定位和风格塑造上,形成了极具优势的个性特点,使自己脱颖而出。它的成功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只有遵循文化发展的规律,善于把握市场契机,在激烈竞争中努力价值创新,才能成为行业的领跑者。
迈克尔?波特的传统竞争理论认为产业结构是既定的,企业是在这个既定的结构下制定战略的,结果就是企业在已知的市场下竞争。而蓝海战略的重点就是如何建立新的市场空间,通过对现有产业的重新组合来开辟市场空间。我觉得这两个理论是互补的,是不同的两个方面,并没有什么高低之分。但是我们相信,当市场供大于求时,蓝海战略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而不是继续在红海里挣扎。
这本书使我对竞争又有了更新的理解。以前我们可能过于重视竞争对手,总是想尽办法对抗,而忽视了创造,从而陷入了“红海”战略中。我们为了市场份额而和竞争对手拼价格,使自己的利润大大的下降,总是幻想占领市场后再提高价格,但真正有多少企业能做到这样呢?我们投入大量的资金来研究开发新的品种,想以此来占据市场,姑且不论新产品是否能被市场接受,即使市场很广阔,但对手的同类产品马上就会出来,同样又将陷入了新一轮的拼杀。我们希望用服务来弥补产品的不足,但你的服务再好也赶不上用户需求的不断提高。现在几乎所有的厂家和商家都在服务上大做文章,可真正有几家靠高投入的服务战胜竞争对手呢?
所以,“蓝海战略”的一个核心观点就是不要抱怨生不逢时,没有机会,只要动脑筋,下功夫,就能在一片似乎无望的“红海”中开辟出光明的“蓝海”。对企业来说,只有审时度势,不断认识快速变化的世界,不断创新(特别是模式创新),选择一条最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才是硬道理。

蓝海金刚第1章读后感精练86句


两个我们身边广为人知的案例可以鲜明地证实这一点。湖南卫视的“超级女生”之前,各种电视类歌咏比赛可以说已经不胜枚举,可就是在这个已经很“滥”的领域,“超级女生”以其清新的模式,创造了一个奇迹,实现了赞助商、电视台、唱片公司、演艺公司甚至包括歌迷在内的多赢局面。由首都旅游国际酒店集团和携程旅行服务公司共同投资组建的如家酒店连锁公司(Homeinn)借鉴欧美完善成熟的经济型酒店模式,定位在2~3星,去掉所有奢华部分(比如豪华大堂、餐厅、桑拿等),但是非常干净、舒适、温馨。如家连锁酒店倡导“适度生活,自然自在”的生活理念,一举在竞争白热化的中国酒店业占领了一席之地,并于今年10月26日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成为中国酒店行业海外上市第一股。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当前我社正处于转企改制的攻坚阶段,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迎难而上,勇于创新,打造全新的价值链,才有出路,才能实现我社的宏伟蓝图。相信在社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全社员工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电力出版社一定会拥有一个辉煌的明天。
《蓝海战略》读后感5
进入21世纪的当今市场,竞争更是越演越烈,产品、市场的竞争日趋白热化,无数市场中的竞争个体——企业,大有感到苟延残喘之痛楚。然而,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却有部分企业异军突出,屹立于群雄而不倒。故此,企业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寻找到自己的那一部分“蓝海”才是生存的道理,如美国西南航空公司、太阳马戏团等。
《蓝海战略》一书中提及讨论的“蓝海”,决不仅仅是差异于“红海”或差异于竞争对手的市场,差异化竞争是需要突入成本的,。《而蓝海战略》一书所讨论的不仅仅是差异化,在成本控制方面不升反降。而欲达到这一目标,就需要用到书中提供的分析框架和分析工具,如常用的“剔除——减少——增加——创造”类似的工具。这这里可以借鉴最近的一个例子,中国最大的订房携程网最近向媒体宣布——携程将推出旅游服务公司,辅助其预订系统。试想,携程推出旅游服务,只需要对现有的预订员加上一段话的培训,就是在客人订房的时候推介其旅游服务,分析一下其投入和产出,能让人感觉到一片蓝海的诞生。

蓝海金刚第1章读后感精练86句


属于自己的蓝海,对于竞争对手来说是难于模仿的,或者就是模仿成本极高,因为企业在开辟自己蓝海的时候,一步步地设置了进入壁垒,更大程度地拥有了资源位优势。
在读《蓝海战略》的过程中一直让我感觉到两个字——创新,企业在开辟自己蓝海的时候,无不是“创新”在引导和提供源动力;敢想竞争对手之不敢想,敢为当前市场所无之行为;在竞争对手面前思考,在市场之处女地行为。同时我感觉到,我们开辟的“蓝海”在不断地引导消费者、教育消费者选择我们、习惯我们、进而忠诚于我们。当然我们在开辟“蓝海”的过程中也是在不断提升买方价值。如太阳马戏团,剔除了传统马戏团的多台演出,减少了动物表演,却增加和创造了观众对艺术的欣赏和享受。同时看看我们7天,我们剔除了传统酒店的康体娱乐豪华大堂,减少了客房物品附属配备创造了健康自在的睡眠环境,增加了顾客的购买价值。将客人的核心需求给予了充分的满足。
蓝海战略具有可持续发展性及不断更新的能力,我们不排除现在具有的“蓝海”被对手模仿的可能。然而,蓝海战略具有强劲的可持续生命力及更新能力,当一片现成的“蓝海”被对手模仿或侵占,同时新的“蓝海”又在不断地诞生;在蓝海战略中,企业不再惧怕竞争,因为竞争无处不在,同时竞争是优胜劣汰,促使市场甚至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企业也抽离了“红海”的残酷竞争中,创新的力量使自己总是能鹤立鸡群。
回到咱们7天,我想目前我们正在运用蓝海战略的分析框架及工具在开辟那一片片的“蓝海”,或许“蓝海”尚未被完全开发而呈现出来,但请坚信,曙光已经出现。经济型酒店行业,如家快捷、锦江之星、岭南佳园以及数不胜数的外资如莫泰、宜必思等等的品牌,会让人嗅到那种“红海”厮杀的烟味。然而7天要做的不仅仅是加入这场厮杀,杀出一条血路;我们有更高的使命,开辟属于自己的蓝海,在行业中引领行业标准。
在读完《蓝海战略》之后,我有这样的一种感觉。蓝海战略所研究和讨论的对象绝不仅限于企业的经营层面,我感到此书在把企业引向一种哲学的境界,把自己抽离,把对象抽象。就像教育一个人不止限于知识的层面,而是深入到了精神层面。使联想到武侠故事里面,一名剑客手中无剑,剑存心中,却是绝顶的武林高手。

蓝海金刚第1章读后感精练86句


《蓝海战略》读至此,但我尚会再次拜读,我相信会有更深的体会和认识对自身的提高。
《蓝海战略》读后感6
快速翻阅了一下《蓝海战略》,知道它的内容梗概,现说说我对它的初浅认识及其对我工作的指导意义。
何谓“蓝海”?它是相对于“红海”——已知的市场空间而创建的新的市场空间。”蓝海战略”本书简为三个步骤:开创蓝海——制定蓝海战略—执行蓝海战略。
本书点明,没有永恒朝阳的产业,也没有永恒卓越的企业,企业保持卓越有多久?取决于它的创新能力,取决于它不断开创蓝海。因为在红海,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迁,竞争会日益激烈,企业发展空间必定越来越小。所以,“摆脱红海,跳入蓝海”——企业的卓越之路。
开创蓝海,就是企业通过对市场、产品或服务的深入认识和分析,跨越现有的竞争边界以及筛选与重新排序不同市场的买方价值元素,增加和创造现有产业未提供的某些价值元素,剔除和减少产业现有的某些价值元素,塑造一个新的市场——蓝海。为便于开创蓝海的系统且易行,本书提供几个分析工具和框架:战略布局图、四部动作框架、“剔除—减少—增加—创造”坐标格、价值曲线、良好战略特点。
制定蓝海战略,本书给出四项原则:重建市场边界、注重全局而非数字、超越现有需求、遵循合理的战略顺序。为了开创蓝海,首先是重建市场边界,本书给出六种途径。根据各种途径闯意开创蓝海,需要协调好战略规划过程,本书明确需要绘制出战略布局图,尽量使战略视觉化(清晰),遵循“注重全局非数字”原则。之后是拓展蓝海的空间,追求更大范围的顾客群。为使企业的蓝海创意切实可行,本书又引出“遵循合理战略顺序”原则,合理的战略顺序:效用测试—战略定价—目标成本控制—接受。
执行蓝海战略,蓝海战略已制定出,下面就是去执行它,如何执行?本书给出两条原则:克服关键组织障碍、将战略执行建成战略的一部分。找出关键组织、关键人员、关键问题,克服处理,建立一个公平、信任、战略旨意通畅的制度,保证战略贯彻执行。

蓝海金刚第1章读后感精练86句


以上就是我对《蓝海战略》的肤浅认识,蓝海战略本质上就是创新,一个市场的开创。本书对我工作的最大指导也是“创新”,不应固步自封、仅遵循常识,可以大胆创新,工作成效虽然不会取得一片“蓝海”,但也会提高很多,当然自己先得尽快熟悉自己的工作业务。
如果有兴趣的朋友或看过这本书的朋友可以一起来加以评论!相互探讨学习!谢谢支持!
《蓝海战略》读后感7
利用课余时间,花了一个月时间,认真学习了由[韩]W·钱·金和[美]勒妮·莫博涅共同出版、吉宓翻译的《蓝海战略》一书。通过阅读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在过度拥挤的行业同竞争对手硬碰硬的“死磕”,只能让企业陷入血腥的“红海”,导致双方都陷入困境。要赢得明天,应建立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为客户创造最大价值为目标的“蓝海”市场竞争模式,赢得客户青睐,栽种共同乘凉的“梧桐树”,构建蓝海产业生态圈,同对手开展差异化竞争,提升自身竞争实力,筑牢企业基业长青的发展基石。
首先,《蓝海战略》让我对创新有了新的理解。创新不只是技术创新,更重要的是价值创新。创新的目标,不仅是为开发新产品,而且还要能更好的满足客户的需要。因此,作为一名技术研发人员,在做产品研发或技术攻关前,务必要站在客户角度反复思考技术需求和价值创造。新技术是价值创新的基础,但不是价值创新的全部。以用户需求为依托,以技术为基石,推出新产品,开拓新市场,才是我们技术研发人员创新的职责。
其次,《蓝海战略》让我对竞争有了更新的理解。竞争,不仅仅仅包括和竞争对手在红海中的搏杀,还应及时捕捉、挖掘客户潜在需求,追其所好,赢得商机,开拓蓝海领域。以前,企业领导者太重视竞争对手,总是按照对手游戏规则“出牌”,导致自身优势不能得到充分发挥,甚至还时不时被对手敲打“软肋”。一个公司务必坚持探索蓝海,跨越现有的竞争边界看市场,将不同市场的买方价值元素筛选、重新排序,重建市场和产业边界,开启巨大的潜在需求,从而摆脱红海血腥竞争,开创蓝海,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蓝海金刚第1章读后感精练86句


最后,《蓝海战略》让我对价值创新有了更新的理解。开创蓝海成功和失败之间的分水岭,不在于尖端技术,也不在于进入市场的时机,而在于价值创新。只有企业把创新与效用、价格、成本整合一体时,才有价值创新。如果创新不能如此植根于价值之中,那么技术创新者和市场先驱者往往会落到为他人做嫁衣下场。只重价值,不重创新,就容易使企业把精力放在小步递增的价值创造上,这种做法也能改善价值,却不足以使你在市场中出类拔萃。只重创新,不重价值,则易使创新仅为技术突破所驱动,或只注重市场先行,或一味追求新奇怪诞,结果是常常超过买方的心理理解潜力和购买力。因此,在蓝海领域成功遨游的关键就在于把价值创新、技术创新及市场融为一体,最大程度为客户创造价值。
面对日益复杂的竞争环境,作为石油工程技术服务行业,要尽快改变在同一区域开展你死我活、“零和博弈”式的红海竞争模式,要以油气公司价值需求为导向,重整市场边界与竞争规则,开辟蓝海市场。同时,统筹运作研发、技术、管理等各方面优势,最大程度提高勘探成功率和油气采收率,优化工程费用,为油气公司创造最大价值,赢得蓝海市场。
首先,通过技术研发创新提高勘探成功率和油气采收率,为油气公司创造价值。通过研发和集成应用物探、钻井、测井、录井、测试等关键技术,实现多专业联合攻关,做到及时、精准发现、评价油气层,提高勘探成功。利用水平井井眼轨迹精细控制技术、分段压裂等技术提高储层钻遇率,最大程度增大泄油面积,提高油气采收率,为油气公司创造价值。
其次,通过技术管理创新降低油气开发综合工程费用,为油气公司创造价值。全面优化工程技术方案,提高机械钻速,降低井下复杂故障,降低工程技术费用,为油气公司创造价值。同一区域采用一化技术管理,统一优选使用效果最好的钻头、螺杆、钻井液助剂等关键物资,并通过集中采购提高议价能力,降低材料采购成本,进而降低工程费用,为油气公司创造价值。
最后,通过商业模式创新栽种甲乙双方共同乘凉的“梧桐树”,实现甲乙双方“正和博弈”。采取EPC大包模式,开展钻井、测井、录井、固井、测试等一体化技术服务,最大程度统筹协调不同专业作业,提高施工效率,为油气公司创造价值,同时服务方也最大程度获得市场份额,实现甲乙双方共赢。对于难动用、边际油藏等低效储量,采取服务方参股、区域总包等模式,实现甲乙双方风险共担、效益共享,将部分无效储量转化为经济储量,为油气公司创造最大价值。为甲方创造价值,为自身赢得市场,实现双赢。

蓝海金刚第1章读后感精练86句


通过《蓝海战略》这本书,让我对技术创新、市场竞争和价值导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为公司优化竞争模式、为油气公司创造最大价值、构建蓝海生态圈提供了方法与工具。作为一名技术研发和管理人员,今后要以油气公司价值需求为导向,针对市场需求迫切、创效潜力巨大、制约生产突出等关键问题,集中优势资源持续开展科技攻关与成果转化,强化新技术与成熟技术集成应用,不断完善区域一体化技术管理,为公司打造一流技术“金刚钻”,引领公司承揽世界一流“瓷器活”,构建良好的蓝海生态圈,在中国石化打造世界一流的征程中,担当大责任,作出新贡献。
《蓝海战略》读后感8
当时戴姐提出成立个读书会以便大家定期交流心得、共同进步,当时我觉得这个想法挺好的,也非常赞同。但后来想想这个读书会我好像没经历过,而且对这块不知道如何表述。现在,只能是暂且把自己夸下的nb给坚持下去的。个人认为应该从两方面出发:一是书中你觉得有益的点,二是对书中的有些观点进行评判或者有哪些问题你觉得需要深入探究的。围绕上述两方面个人浅谈下读完“蓝海战略”后的感想:
一、借鉴之处
1、工具
(1)战略布局图:能直观的表述出某一企业的战略重点/关注,且与同类企业比较凸显出最核心要素。对于今后不论是做战略咨询项目还是其他组织或人力的项目,我觉得都可以试着用战略布局图画出客户业务与标杆企业见战略的差异,如有可能进一步深入一线市场了解在某一方面客户真正关注的需求点,以此为客户提供一定战略方向参考。
(2)pms方位图(安于现状—迁移者—先驱者):表明企业各项业务未来的增长潜力,能否提供新的业务增长点。二者间相互融合,通过战略布局图的挖掘排布去公司现有业务的pms方位图。
(3)蓝海战略商业可研性(买方效用、价格、成本、接受):梳理了方案可行性的关注点,亦作为评判蓝海可行的标准。
(4)买方效用六阶段:作为了解客户需求的重要工具,是个比较不错的市调工具。

蓝海金刚第1章读后感精练86句


(5)引爆点领导法:之前我们在做咨询项目上就一直强调任何一个项目都有其引爆点,通过与客户大量的沟通和行业经验的了解去挖掘出引爆点(实际“热点”),而本篇提出了引爆点几个方面的障碍,并从热点、冷点等方面去强有力推进,为今后在做咨询中如何寻找引爆点,如何利用热点和冷点明确方向。
2、理念
1)客户第一:我愈加觉得你只要把握住客户或用户的真实需求/困惑,你就能创造出不一样的未来。原先在做地产项目时候特别是万科项目,万科之所以成功有一点在于对客户需求进行全方位的把握,真正基于客户的需求出发进行探索,而其他公司也说是基于客户需求出发进行开发的,但是实际上他们的客户调研都是外包给第三方的,你说这能算是对客户需求的重视吗。文中,我特别注意到,客户需求把握是公司的眼睛,咋能外包给第三方。我特别认同这句话。
2)开放公正:通篇下来,我感觉不管是在蓝海战略的制定还是战略执行,都需要有开放公正的心态,积极引导全员参与,否则,不论是发现再好的蓝海也注定会走向失败。特别现在对于咨询项目来说,不论你是在做战略,还是人力,都要在前期和过程中积极融入到与客户公司全员工作中,发动他们,引导他们,特别在与员工交流时需遵循公正过程的“3e”原则。或许有时候特别是做战略的项目,不论是作为咨询师还是作为客户领导都觉得下面基层员工没必要参加,战略嘛,更多的是高层或中高层的事情,员工只要做好执行就行。现在想想一旦按这种前提去做项目,不论你做出来的项目得到客户领导的多高肯定,注定是失败的战略。
二、困惑或疑虑
1、如何提炼战略布局图要素?通篇虽说在利用战略布局图进行战略蓝海的选择,但看下来我还是不知道如何去画,而且我总觉得战略布局图的坐标要素是因人而异进行理解提炼,那这种因人而异会不会造成战略布局图绘制的偏差,那到底该如何去提取要素,如何规避偏差?我觉得下一期可以拿某一产业的例子一起练练手,从实践中总结提炼画法。

蓝海金刚第1章读后感精练86句


2、蓝海战略是基于企业所处红海的前提下寻找新空间的战略选择,而产业整合是在红海基础上从产业链视角去推进的战略选择。那对于什么样类型企业应该优先选择蓝海战略,对于什么样情况优先选择产业整合?
3、成功发展蓝海的领域,或者说最容易在哪些领域出现蓝海?文本提到蓝海是要有红海为前提,那么在当前(按产业属性划分)如地产、电梯、汽车等竞争非常激烈的情境下为何产业的蓝海未能出现,且搅动市场?
《蓝海战略》读后感9
这是一本历时多年的经管畅销书,得到包括尼桑前总裁、纽约前警察局局长等众多重量级人物的认可与赞誉。这是一本与众不同的书,看后会使很多固有的观念得以改变。这是一本战略新颖独特,而且切时可行的书,可以为企业赢得未来描绘一条果敢之路。这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籍,例举了跨度达100多年,涉及30多个产业的150个战略行动的研究,总结出这些优秀企业均有一个共性:总是以比芸芸众生胜出一筹的思维方式去经营企业,从而在自身取得成绩的同时,还使得与之相关的买方、社会均能从这种创新的价值创造中获得收益,成为受人拥戴的值得尊敬的企业。
而这些思维方式大多又是基于原有的红海竞争领域中的一份子,是在红海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超越原有产业竞争力,开创出的新的经营模式。以笔者从事国资国企工作二十多年之见,当今企业的蓝海战略之一就是走上市之路,企业如果有条件的话尽量让自己成为一家公众企业,可以更规范的经营,也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才,让自己避免红海竞争,赢得更多的先机与商机。
下面我就根据无锡市市属国有上市公司的一些情况对这些企业在上市这样的蓝海战略中得益之处作一些回顾与探讨。
无锡地处江南富庶之地,自古就有鱼米之乡之称,工商业一直较发达,春秋时期的范蠡号称商业鼻祖,功成名就后就是退隐于无锡,民国时期,无锡又有小上海之称,涌现出荣氏家族,唐氏家庭等民族工商业资本家,改革开放后,神州第一县,华夏第一郊的苏南模式乡镇企业又如雨后春笋般涌起,所以无锡是一个有商业基因的城市,一度成为外资、民资、国资三分天下的商业格局。这与当时盛行的温州模式与苏州模式一起成为学者们研究的课题。而大多数学者是更认可无锡这种三分天下的均衡模式的。

蓝海金刚第1章读后感精练86句


在上一轮国企改革过程中,无锡国有企业成功的推出过小天鹅股份、庆丰股份、威孚高科、法尔胜、大厦股份、太极实业、华光股份等企业,二十年过去了,这些国有上市企业虽然也经历了股权的更迭,也面临了许多困难与阻碍,但都能化险为夷,依然存在,而同期的许多相同规模相似行业的非上市国有企业则是命运多舛,在上一轮台改革改制过程中或成为改制企业,或破产灭失,所剩无几。80年代到90年代,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国民消费需求旺盛,家电行业异常火爆之际,无锡出现过小天鹅洗衣机,菊花电扇,红梅彩电等红火一时的家电企业,当时还有计划经济的烙印,均是一票难求的紧俏商品,但是在蓝海的时候没有居安思危,又重新陷入红海,在红海的惨烈竞争中,均以破产而告终。大厦股份是位于无锡市最繁华的中山路与人民路十字路口的一家商场,当时四个角落里分别有四座商场,均是无锡最有实力的,另外三家分别是新世界百货,三阳百盛,太平洋百货,大厦股份抓住了上市的蓝海战略,之后又引进了均瑶集团,这些年一直稳健经营,三阳百盛就专门走小清新路线,深受二三十岁白领的青睐,错位经营比较成功,而太平洋百货因为没有特色,所以没有维持多久就关闭了,而新世界百货又因为理念太超前,用一线城市的高端定位到二线城市的无锡来经营,最后也是难以维继,关门大吉。
庆丰股份脱胎于无锡二棉,曾经是全国学习的榜样,后来因为大规模扩张,资金链差点断裂,但是因为上市公司的金字招牌起死回生,用一个非常合理的价格卖壳,而老的庆丰则重组至一家国资集团公司。
之所以举以上例子,也是想和现在国企改革中提倡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以及国有资产资本化相联系,国有资本或是国有企业若是想发展状大,又要有相当的抗风险能力的话,就必须走资本运作之路,或者说是上市之路。随着新股的密集发行,特别是政策上对国有企业的相对倾斜,在这一轮国企改革中国有企业要抓住机遇。而太极实业无疑开响了无锡国企重组的第一炮,与十一科技的强强联合,使公司的经营发生了质变,从传统的纺织行业一跃成为太阳能行业。而十一科技在太阳能领域的设计地位无人能撼,这一华丽转身也是蓝海的一种运用。华光股份也是无锡国资现存的四家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之一,这次也不负重望,对华光股份所在的国联环保集团进行重组,将集团的其他优质资产装进上市公司,并率先实行股权激励,调动员工积极性,这又是蓝海的典型。国联证券也在积极从香港回归国内上市进行中。

蓝海金刚第1章读后感精练86句


威孚高科保持着稳健的增长。这四家上市公司的营收和利润占到整个无锡国资的大半壁江山。正是在上市这条蓝海之路上才使得这些优秀的企业保持优势,甩脱竞争,不断进行扩展,加长,拓宽,深化,让蓝海提升价值的基因深植企业文化,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其实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如果囿于世俗意义的红海竞争中,只是为了房子,车子,票子,而为这些外物所役使,岂不也是处于不断的竞争中,如果竞争失败还会觉得人生惨淡而无价值。只有另辟蹊径,重点突出,挑战现状,建立自己幸福的规则才是人生的蓝海,让自己在动态与可持续中得到长久的幸福与安康,从而成为人生的赢家。
《蓝海战略》读后感10
想大家最想明白的是何为蓝海战略吧?其实如果把它翻译为:另辟蹊径,可能就没有一个中国人会有理解困难了,但也许那样它就抄不热了吧——这个市场好象很奇怪,一个创新且有智慧的概念不必须会被抄热(如陈祥星博士的著作《股东、经理、人力资本——有限公司治理的永恒主题》中提出的“管理利润”概念,我个人认为是相当独到的见解和创新),但一个古老的概念翻个新花样,进行一下名词创新,能够很快被抄的很热很热(如蓝海战略,六顶思维帽,此刻又进行了名词创新了,叫“水平思考”)。
言归正传,继续读后交流:书中引入的蓝海概念是与红海对应的,所谓红海就是现今存在的市场空间,在这个市场上,企业进行着血腥竞争,企业流的血把海染红了,所以叫红海;而蓝海是现今还不存在的产业,是未知的市场空间,等待人们去另辟,因为还没有人开辟过这片海洋,所以它是原色:蓝色。你可能会想,哪里还有蹊径等我另辟啊?作者指了个方向:从和对手竞争现有客户,转向开垦“非客户”这块处女地——别总盯着现有市场争的你死我活,要满足现有客户的唯一办法就是让他们付更少的钱,取得更大的效用,这种客户把许多企业的血都快放干了,海都染红了。
谁都想开发非客户啊,怎样做呢?该书教你四步动作:
1、找出现有产业供需要双方都认为理所应当的元素,看看需要剔除些什么(这样做的目的是放下现有市场或降低成本);

蓝海金刚第1章读后感精练86句


2、看看哪些元素能够降低标准;
3、看看哪些元素需要增加标准(另辟蹊径,吸引非客户);
4、看看要增加哪些新元素。——说起来好象挺容易——然后把这四步动作画在一张称为战略布局图的二维坐标图上。图画起来挺费劲的,就请同志们翻一下书吧,我不画给大家看了。但在那里,我有一个特强烈的感觉,那就是人家善于包装概念和构成工具,这个图,其实就是拉成直线的雷达图。洋咨询使用了一下雷达书,把许多企业整的一愣一愣,连写年终总结和同事比较优劣都用雷达图呢;而该书把雷达圈拉成一条直线(直线有利于增、减相关点,就是前面说的增加、或剔除元素),就又把咱全国人民搞的一愣一愣,真牛啊!——这种牛咱们真要学——纵使百年陈酒香,怎敌十米曲巷深,多冤啊!
以上是读第一章的感想,第一章是介绍蓝海战略;第二、三章分别是制定和执行蓝海战略。看来看去,就是一些企业另辟蹊径,创造成功的案例,和一些企业没辟成功的案例。其中成功者另辟蹊径的奇思妙想的确让人赞叹,让人称奇,但是我想,他们没有一个是遵照蓝海战略想出这些好主意的,而是蓝海战略作者研究了他们的案例,总结了他们的成功经验——另辟蹊径,放下别人做烂了的,做别人没做的——如此而已。这是一个前后顺序的问题,如果这些成功者是遵照蓝海步骤想出好主意,另辟蹊径成功的,那这一战略工具应很有说服力了;但如果该工具只是总结了一些前人成功的经验,那就需要在心里多嘀咕两句了。我嘀咕一阵后得出的想法是:不明白当下的企业家们遵照蓝海战略教的四步动作是不是真的能开辟蓝海,只明白想另辟蹊径者千千万,成功者鲜,而把成功者的经验归功于另辟蹊径,似乎逻辑上似乎不那么成立。
《蓝海战略》读后感11
利用近一个月的时间,读了《蓝海战略》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学到了很多东西,思想方式上也有了较大的转变。
首先,《蓝海战略》让我对创新有了新的理解。创新不只是技术创新,更重要的是价值创新。创新的目标,不是去创新新奇的东西,而是更好的满足客户的需要,而往往很多创新成果都是因先有需要才有的。在历史上有很多企业都是获得了技术创新而最后都亏本了,像著名的摩托罗拉铱星计划最终失败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技术上的创新和价值的创新脱节。那么问题就是如何让用先进的技术去赚钱?这恐怕是每一个技术人员在做技术的时候,必须要反复考虑的事情。新技术是价值创新的基础,但不是价值创新的全部。以用户需求为依托,以技术为基石,推出新产品,开拓新业务,才是我们创新的责任。

蓝海金刚第1章读后感精练86句


其次,《蓝海战略》使我对竞争的概念又有了更新的理解。竞争,不仅仅包括和竞争对手在“红海”中的搏杀,还应包括新产品,新市场领域的占领上。通信领域不仅仅是话费价格的竞争,更重要的是新产品,新业务的竞争,这也是这次培训课上老师讲的,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我们以前太重视竞争对手,总是想尽办法对抗,而忽视了创造,从而陷入了"红海"(已知市场空间)战略中。我们为了市场份额而和竞争对手拼价格,使自己的利润大大的下降,总是幻想占领市场后再提价格,但真正有多少人能做到这样呢?我们投入大量的资金来研究开发新的品种,想以此来占据市场,姑且不论新产品能否被市场真的接受,即使市场很广阔,但对手的同类产品马上就会出来,同样又将陷入了新一轮的拼杀。我们希望用服务来弥补产品的不足,但你的服务再好也赶不上用户需求的不断提高。
客户的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变化,蓝海战略要求企业把目光从市场的供给一方转移需求一方,也就是与其与竞争对手死拼,不如推出更能满足客户需要的产品。跨越现有的竞争边界看市场,将不同市场的买方价值元素筛选、重新排序,企业就有可能重建市场和产业边界,开启巨大的潜在需求,从而摆脱“红海”这一已知市场空间的血腥竞争,开创“蓝海”,新的市场空间,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样岂不更好?
一个公司必须坚持探索蓝海,因为只有不断发现蓝海才能保证公司是满足客户的要求,才能不会被市场淘汰。只考虑红海是不行的。假如诺基亚一直抱守红海的话,可能它还是在做木材加工,美的一直抱守红海的活,它只能做当初的酒瓶盖,甚至不可能有今天的美的品牌。但红海是必须的,有了一套红海的竞争能使你在发现蓝海并迅速在蓝海里确立你的地位,如果没有红海我想即使你找到拉蓝海你也不能迅速占领。蓝海代表着亟待开发的市场空间,代表着创造新需求,代表着高利润增长的机会。尽管有些蓝海完全是在已有产业边界以外创建的,但大多数蓝海则是通过在红海内部扩展已有产业边界而开拓出来的。

蓝海金刚第1章读后感精练86句


如果说家用空调市场是红海,那变频空调、家用中央空调就是为了进一步满足人们的需求而从家用空调这个红海中创造出来的蓝海。家电行业就是这样不断地在红海的基础上创造蓝海,从而拓宽市场。当然其他的行业也是如此。
《蓝海战略》还阐述了另一个观点:开创蓝海的成功者和失败者之间的分水岭,不在于尖端技术,也不在于“进入市场的时机”。这些因素有时候会存在,但更多时候,它们并不存在。只有当企业把创新与效用、价格、成本整合一体时,才有价值创新。如果创新不能如此植根于价值之中,那么技术创新者和市场先驱者往往会落到为他人做嫁衣的下场。只重价值,不重创新,就容易使企业把精力放在小步递增的“价值创造”上。这种做法,也能改善价值,却不足以使你在市场中出类拔萃。只重创新,不重价值,则易使创新仅为技术突破所驱动,或只注重市场先行,或一味追求新奇怪诞,结果是常常超过买方的心理接受能力和购买力。因此,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价值创新与技术创新及市场先行区分开。
最后,《蓝海战略》论证了“差异化”和“低成本”的辩证关系:即价值和成本间的权衡取舍关系。常规看法认为,一家企业要么以较高成本为顾客创造更高的价值,要么用较低的成本创造还算不错的价值。这样,战略也就被看作在“差异化”和“低成本”间作出选择。与之相反,志在开创蓝海者则会同时追求“差异化”和“低成本”。
《蓝海战略》启发我们,目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联系本行业现状说,各家电厂商纷纷以拼命降低生产成本的方式来维持惨烈价格战中的生存空间,这简直是一个恶性循环,就像空调钣金改薄,它总有个限度,只能维持一段时间的竞争力。企业发展壮大可以通过研究广义市场的方式,在现有即将饱和的市场外,独辟溪径,就有可能在现有市场中杀开一条血路,开辟一个崭新,至少是可以维持一段时间清静的消费市场,从而摆脱"红海"的血腥竞争,开创"蓝海"新市场空间,现在美的推出的变频空调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通过读这本书深刻体会到了公司领导的市场洞察力和远见性,使我确定我们公司是一个有序发展的公司,使我更加坚定了和公司共同发展的决心。通过读这本书我也改变以往的思路看清了现在的发展方向,准备好迎接我公司历史新篇章的到来!

蓝海金刚第1章读后感精练86句


【篇一:金刚经读后感】
慧能大师与佛结缘是出于一次偶然的机会,慧能本来是一个不识字的砍柴樵夫。在一次给人送柴回家的路上,听人读诵《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意中触动了机缘,从此慧能与佛结下了不解之缘。
《金刚经》中的禅学智慧很多,但主要宗旨是讲“空”的哲理。提出了“无相布施,无我度生,无住生活,无得而修。
无相就是破除一切相,不住一切相,把虚妄的假相打破。才能不被外境所迷惑,认识到自心的本来面貌。
无我就是打破我执,认识到“我”的空性,我本无我,四大假合。
无住就是于法无所住,无论善恶,一切事情都是过眼云烟,都不能放在心中,如果执著于色,身,香,味,触,法之上生意念,就要受到六尘所蒙蔽。金刚般若就是无所执,无所得的妙智慧。
《金刚经》不但破除了文字和言教,“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所谓佛法,决不是能够用语言说出来的法,也并没有一个什么法是最上乘的法,因此,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金刚经》用“筏喻”来破除对法的执著;人渡河必须要靠舟筏,但渡到对岸以后,如果还舍不得扔下舟筏,那就是执著于法。
禅宗以修心为主,而《金刚经》中修行的根本也在修心,一切问题都围绕“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展开,而且《金刚经》认为,众生自心本来是清净的,《金刚经》破除了诸相,把修行的根本落在“无所住而生其心”上,只要做到了,无住生心,无我度生,无住生活,无得而修,随缘自在,就可以扫除一切虚妄。达到触处皆春的境界。
【篇二:金刚经读后感】
我记得有人说:中国人最可怕的是谁也不信,就信自己。我赞同,我个人觉的人总有晕的时候,如果这个时候还相信自己的行为想法是正确的,那不就容易犯错吗?我觉得有点信仰挺好的,但是不是邪教啊。生命的长河,清澈透明,流淌的地方多了偶尔也会受染,能保持一颗清澈的心灵,力争清澈不是一件坏事,《金刚经》教人修行,修行,通常很容易让人想到诵经、坐禅、礼拜等,总有一定的固定形式。诚然,我们不能否定这是修行,但如果从“修行”二字的意义去看,修行不只是局限在这上面。行是指身、口、意三业之行,我们的意业因为有贪嗔痴的关系,使得我们不断地造作杀盗淫妄等业。修行就是修正行为,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修正错误的思想、语言、行为,使之符合道德规范,使之与道相应。

蓝海金刚第1章读后感精练86句


佛法是解决心的问题。当机者须菩提就向佛陀提出:“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是发菩提心,为修习菩萨道的根本;降伏其心则又是发菩提心所要达以的目的。《金刚经》就是围绕着这样一个前提而展开的。降伏其心,是《金刚经》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整个佛法要解决的。从这个意义上看,佛法也不妨称为心性之学了。
我又想到前两天说到了“心静”在日常生活中,生活在这个繁杂的大社会里,总是会遇到烦心琐事,做到“吾将三省吾身”,看你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就想剩了半瓶好酒,悲观主义者会说:唉,就剩半瓶了。相反,乐观主义者说:还有半瓶那!所以,心才是根源。所以当你选择用什么样的心态看待事情,就决定了你的心情,所以有悲伤与喜悦,消极与积极,美丽与丑陋等等
假如我们的心充满着贪婪、嗔恨、愚痴、我慢、嫉妒,那这个世界一定到处是战争、谋杀、偷盗、抢劫、强暴、欺骗。你想这将是一个多么险恶的世界;相反的,我们如果拥有惭愧、慈悲、道德、智慧,世界就会出现光明、和谐、安定的局面。一切惟心造,人们拥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出现什么样的世界。
修行三省吾身,修善每日必行。
【篇三:金刚经读后感作文】
世间并没有一个叫做极乐世界的地方,但极乐世界却无处不在;世间并没有地狱,但地狱却无所不在。万物并非真有,缘起的那一刻名有,但也并非真无,缘灭那一刻名无,但有无相生,无论生是有或是无,其性本空,都是虚相,相同的东西,不同的缘法,会出现完全不同的认知,世间没有任何一样恒定不变的东西,这就验证了“凡所有相,皆本虚妄”。
我们通过眼耳鼻身意来感知这个世间,来摄取外相,一般人认为是六根控制我们的心,要六根清静了,心才能清静,其实不然,心清净六根自然就清静了,修行的初期我们需要持戒,持戒是辅导,为的是能更好的回观自己的心,心才是主导,可以说,心外无物又无法,要成正果,所有相都要破,即使是佛相和法相,所有我们能感知的东西都是众缘和合的结果。

蓝海金刚第1章读后感精练86句


我们住在舒适的房子里,不过是要符合世俗的要求,面积要够大,通风够好,视线要够远,装修够富丽等等,所有的这些都是对人类文明的一种继承,说到底还是对知识的执着。要想求得解脱,一方面我们不要有任何执着,执着是痛苦的根,执着金钱就会被金钱所奴役,执着美食就会被美食所奴役,执着身体就会被身体所奴役,世事无常,任何缘都可能离我们而去或从不曾到来,所以执着会使人不自在,不自在就是痛苦,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要想真正的离苦得乐就得远离所有相,做到无所住而生其心。世间万物并无自性实体,自身并无好与坏,美和丑,由此产生的苦和乐是一种心理感受,是心念,地狱对佛来讲也是极乐世界,极乐世界对地狱众生来讲仍是地狱,所以沉沦了了就易堕落,清静了才能超越。
我想到了本人的境遇,我在40岁以前性子很急,心浮气躁,同时工作也比较繁忙,所以40岁以前我几乎没有见过花开,也没有闻过花香,其实,年年岁岁花相似,本人六根健全,怎么可能没有见过花开,是因心中无花,即使花入眼帘仍无缘相见,更别提花香了,其它万物何尝不是如此,只有心清净了,才能感知一切,其实花一直都在心中,要等你觉悟到这就是花,这时候才能称之为心中有花,不止是花,所有的善恶美丑等等等等都在我们心中,人活着觉悟是没有终点的,觉悟就是要以法为准则来学习来训练发心,否则就是愚痴了,所谓一切善法皆为佛法,所以佛法并不狭隘。心中有花业果一旦成熟就能见花,获得的这种快乐是内在的,花的存在与否不重要,花是妄相,是心的印射,快乐的源泉是心中有花即能见花,此时的快乐是真实的,因为她不依赖任何外在条件而存在,我们要尝试着学会欣赏万物,这样心会慢慢远离嗔恨变得细腻柔软,慈悲宽容,这就是离苦得乐的开端,并不虚幻,人生的各种际遇不过如此。
现在的社会,像我这样被现代忙碌生活而蒙蔽了心智的还大有人在。所以学佛讲起心动念,缘起是在心里,外在的条件不过是助因。明白这个道理就知道应该怎么做了,修法就是要让自己有一颗纯善的心,无时不刻都能心存善念,我给世间以至善,世间还我以至美,这是基本的因果,禅曰明心见性,拥有一颗明心就能散发出无穷的力量,不会被错误的导向,更不会迷惑,才能让我们的生活自在圆满,体会什么是真正的幸福。

蓝海金刚第1章读后感精练86句


既然万物皆本虚妄,那何必要执着一个个根本不存在的外相,我们此生为人甚是难得,因为人最容易开启自性的大门,在六道中人离佛最近,每个人心中都有纯正的佛性,佛就在那一念之间,但人的身体终究也只是妄相,必将逝去,所以要懂得珍惜。所谓佛就是彻底的觉悟者,因没有执着,分别和妄想,所以每一念都是快乐的,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快乐都不曾增减,其曰极乐。其实快乐已经在我们心中,就等着我们去觉悟,等着缘分去触发,但无明遮蔽了我们的智慧,让快乐渐行渐远,更多的人只能在痛苦中轮回。世间的人们对外在的事物太过关注,要学习怎样把焦点从外部转移到内部来,正本清源,灭去无明,追求真实的自我,让我们随缘的同时更加惜缘,让我们更加精进努力,净土在我心中,红尘就是净土,善念在我心中,当下就是极乐世界,我在我心中,此岸即是彼岸,那是多么美妙的境界呀。
【篇四:金刚经读后感】
“万法本空”第一次接触这四个字的时间在初中。那是绽开在莲花之上的,由上慧下律法师所提的悟道之法。百般思索,终不能解。”万法本空”。既空,何来法?无法,怎传道?若万般佛法缘本是空,那诵经为何?持咒为何?诵经,持咒皆无表意,那学佛为何?
相传,有一次大梵天王在灵鹫山上请佛祖释迦摩尼说法。大梵天王率众人把一朵金婆罗花献给佛祖,隆礼之后大家退坐一旁。佛祖拈起金婆罗花,意态安详,却不发一语。大家面面相觑,不解其意。唯有摩诃迦叶破颜一笑。佛祖当即宣布:“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然后把平素所用的金缕袈裟和钵盂授与迦叶。这就是禅宗“拈花一笑”和“衣钵真传”的典故。中国禅宗把摩诃迦叶列为‘西天第一代祖师’。
“涅槃妙心,实相无相。”禅宗作为佛教中最重要的一支流派。以顿悟为特色,用以心传心为法门,不立文字,无迹可寻。故万法本空,非空,非非空。这是一种境界。空,非空,非空亦空。如何理解?“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万法因缘生因缘灭,究其本质,当体即空,无所有。但法就是法,真空不碍妙有。孤明历历,如镜中幻影。事求则应,事去则灭。谓之真空。不是不知道,而是不贪执。如禅宗公案所说,铜镜执与此相,那此镜是不空彼相,铜镜也就失去了能照的本性。

蓝海金刚第1章读后感精练86句


究其本相,为不空之空。世人贪执我慢,故佛陀告诫大众要万般放下,破除我执我慢,又因其人身有六根,六尘。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对应色身香味触法六尘。六尘是外境,六根是内境。外境加内境产生身心现象,心为外境所转,也就是被六尘所动,就会以六根造作善恶,好坏等行为,即造业。故《金刚经》把六根、六尘形容为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宣称若人能够彻悟六尘世界的虚幻不实,当下就是解脱自在。
与“万法本空”相对的还有另外一句话,叫做“诸法无我”。”诸法无我是佛教对主体的独特意识,本义为轨持,即‘轨生物解,任持自性。’诸法无我认为一切存在都没有独立不变的主体或主宰者,一切事物都没有起着主宰作用的自我或灵魂,世界上没有单一独立、自我存在的、自我决定的永恒事物,一切事物都是因缘而生,都是相对的、暂时的。”简单地说,就是指一切事物,都是特定条件的因缘和合,是可分的,是多体的。任何一个物质,有其组成成分,每个组成成分又有其组成,可以无限推演下去,这样找不到一个不可分的实体存在,一切是缘起性空,是没有不可分粒子的大空性,没有固定不变的实体从过去到现在到未来,人是这样,其他一切事物也是这样,是无基无根的空,这就是诸法无我!
与“诸法无我”相对应的也有一句话,叫做“诸行无常”。《涅盘经》偈云:“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所有事物的运行都是无常变化的,有生就有死,有死就有生。而只有有了生与死的概念,才会感到所有事物的无常生灭;如果没有生与死的分别,就不会感到诸行无常了。运动是绝对的,一切事物都是瞬间变化,没有丝毫静止。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看见种种的`物质和东西都一刹那不停的流逝着,迁流变化。世界的一切事物没有一样是永恒的。任何东西都有它形成的时候,形成过后会保持一定的相貌。过了一个时期,它慢慢的坏掉,最后消失的无影无踪。故而称之为“空”。我们所认识的这个世间,世界上的物质,我们的身体和生命,以及心念。没有一物不是生灭变化的。故说“无常”

蓝海金刚第1章读后感精练86句


众生的身心是众多因缘聚合的结果,即是我们过去有种种的业因缘,它们凑合形成我们现在的身心,所以它是一个聚合体,以佛法来说,即是五蕴。五蕴就是因缘和合的结果。当中并没有一个实体是“我”。我是谁?是我们把这副皮囊叫做“我”。是“假名我”。我们众生给每样东西名称后,就认为它是实在的。但佛陀说不是,是假的,是一个名称而已,“假名我”亦复如是。在这个名称里面,并没有一个实体存在。但是我们凡夫将这些假名我执著以为真,佛教称之为“我执”。而《金刚经》破的就是我执。故而:万法本空,非空,非非空。是则为解。
【篇五:金刚经读后感】
还是要把自己读经的感受随手记录下来,这是对自己的时间一个交代。
佛陀的思想有一个支点,这个支点佛陀称为"实相","法相","如来","阿寥多罗三藐三菩提","遍无上正觉",这些词语说得都非常不适合我们现代人理解,我给这个支点取个现代名字,叫"宇宙心灵",佛陀的思想就十分容易懂,也能被推理出来了。
首先人为什么要利他才能成就菩萨道?这是因为"宇宙心灵"第一特性就是利他。我们假设一下,原初有个宇宙心灵,这个宇宙心灵如果不首先具备利他之心,如何能诞生出宇宙万物?
人如何才能利他?当然就是要无我,破除对我的执着。假设宇宙心灵本身是我,它必须诞生出他,宇宙心灵本身就存在在宇宙万物之间。
这种无我利他性就是大悲心,其实也就是宇宙本身具备的第一性--创造性。这也是所有宗教关于造物主的思想,佛陀没有创造一个造物主,如上帝。
佛陀应该算得上人类第一个完美阐述创造精神的哲学家。向佛陀学习创造哲学。
宇宙心灵与人合一的时候,人就达到了究竟涅槃的境界。其实佛说涅槃也就是人死了。佛陀的想法是人由于在生前获得了对宇宙心灵的体悟,死后就成为了宇宙心灵。没有说宇宙心灵附身这样的命题,佛陀是个彻底无神论者,虽然佛陀这个宇宙心灵仍然具备人无法理智思考的特征,但是佛陀一直是个坚定而彻底的无神论者,他就是要把人从神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对生死的思考是一切哲学的终极问题之一,佛陀也不例外。

蓝海金刚第1章读后感精练86句


人如何才能获得与宇宙心灵合而为一的体会?佛陀有一个方法是观照。专注地观照,人就可以获得这种体会。这里其实有个对时间体验问题。观照,譬如观照自己的呼吸,一出一入,其实是把时间在细分,随着呼吸的均匀,呼吸越来越细微,人通过体验这个细微的呼吸,刹那間获得了时间的细微感受,和时间重合的感受。时间和宇宙心灵是一致,如果说宇宙心灵创造出来的第一物是什么?那一定是时间,然后是空间,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就思考过道生出来的这个一是什么?其实就是时间。这种无我的感觉在中国叫做天人合一。人可以通过专注获得天人合一的感受的。天是什么?就是一个世界,一个空间。人就是自己。天人合一必然是自己在那个世界之间。这个世界我们不能用物质世界来看,而是用大脑的触点制造出来的空间看,脑科学家说大脑制造出来的触点形成的虚拟脑空间比我们已知的宇宙空间要大得多。
我们以人专注于自己的呼吸这种观照形式来阐述这个现象。呼吸刺激大脑空间产生一个虚拟世界,人专注于这个世界,融于这个世界,于是获得了天人何以这种心灵感受。
佛陀的思想都可以从这个支点推理出来,当然我学习佛学才开始,也许后面还有很多想不通的地方。这样简单的思想为什么在佛陀的学说里显得那么辉煌壮大?就是因为佛陀把他的学说建立在自己练习瑜珈产生的心灵幻觉解除上。佛陀练习瑜珈多年,产生了无数幻觉,佛陀把自己关于宇宙心灵的哲学思想和这些幻觉结合了起来,所以佛学就显得非常辉煌壮大。
【篇六:金刚经读后感】
金刚经是佛教大乘经典,近日拜读。此经文字晦涩,涵义丰富,耐人寻味。古今中外,注解无数,然无一服众。佛曰,不可说。即从此出。既不可说,何来说之?
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部难念的经,一中难说的义。
有人说,此经精要均已题中点出。即点出,何来此经?说点出,即非点出,乃名点出耳。
有人说,此经最后几句乃经中点睛之笔?菩提萨埵,通身为眼,何来点睛?说为睛,即非睛,乃名睛耳。

蓝海金刚第1章读后感精练86句


般若部的大经,对此经之意,后人却无人能全部深刻领会,语言只是一个载体,它记录下来的只不过是一个个的符号罢了,真正的含义,不是文字之中。后人却以更多的文字,来解释此经。金刚经,无非千把字,然而后人注解却达上万乃至几十万字。文字是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但是,又有几人,能解其中味?我并不是说注解的各位有什么错误,因为注解仅仅是代表个人对它的理解,只能说是片面的。要理解此经之意,只有自己去品味才可以。就如同美食家说的菜肴,非得自己尝尝才能知道它的味道是什么样的。
看金刚经的时候,最明显的感触就是,说万物,即非万物,名万物耳。我个人觉得,就好像看数学定义一样,说连续,那么连续到底是什么呢?OK,有连续的定义,这些定义又是什么呢?于是又有更多的解释,到最后,什么是什么呢?……谁能解释?于是,连续,也就是连续了,那么不连续也可以说成是连续的呀,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代号而已。
所以,人就生活在一个代号的世界里了,爱?什么是爱?爱什么?为什么爱?说是爱,那爱的定义是什么?那含义又是什么?只是爱仅仅是一个代号而已。(代号又是什么?)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果不其然。
个人感觉是,整个一部金刚经,教会人的是怎么看待“全空间”。每个人都是“全空间”的元素,而每个人所处“空间”是全空间的一个子集。每个人看到的空间有限,从而执着于“相”。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金刚经》读后感1
从长假前开始,尽量与每天读一遍《金刚经》,我把这个事情分享给一些家人和朋友,认同的感觉现在开始注重自我修养提高,不认同的觉得开始有些迷信了。然而从本心来说,我每天读金刚经只是为了能够达到一种大的心量的境界,也就是不因为一些小的事情,而烦心。工作生活的很多事情,事情发生的时候可能会觉得很大,但是等到真的回过头了想想,却发觉其实有些太过于执迷这些细节的东西。

蓝海金刚第1章读后感精练86句


譬如一件事情没做好,常会去寻找原因而怪罪,然而其实从长期来看,这样的方法并没有带来什么好的结果,往往打击了参与者的积极性,或者让这个人越来越与你产生距离。当然我觉得也不是说就让很多事情敷衍过去。很多事情,就是如此的难解释,仿佛非A即B,但是我相信真正睿智的人,是能明白其中的无限可能性。而我感觉学习佛教的东西,可能让我超越这种非A即B的狭隘思维,找寻到更大的可能性。
佛经真的是一些及其玄妙的经典,对我来说它的玄妙在于每读一遍都会有不同的理解,而且无穷尽也。所以我突然想在每日读诵经典后,写一些小感。以记录自己的领悟,与人分享讨论,或许也有很多不太对的地方,以欢迎见者指出。
今日领悟:看待人事,从自己的心出发。
我们常常向外去寻求一些不切实际的东西,比如希望改变某人,或者希望事情按照你想的方式发生。然而这些事情,都已经过去,或者是无法改变和控制的。所以最终我们选择了怪罪,生气,沮丧等等情绪。把这些化为一种负能量,让周围
围着一圈低气压的磁场,让各种人、事控制在自己认为的一个安全范围内,然而最终发觉圈住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甚至是自己的前途,命运。
所以时常从内心出发来,净化自己的心灵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大家常说“心有多大,事业也就能有多大”,这以为这其中不仅是指要有远大的抱负,更重要的是一份无量的包容心。而这种包容心能够让你排除万难,成就你的事业和理想。
然而这份内心的大扫除怎么做?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就像佛教很多法师说佛教终究是要教大家“看得破,放得下”。然而真正能做到“看得破,放得下”的能有几人。然而这些看得破放得下,依靠外部的力量也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每天要花时间做内心的大扫除,去看破和放下。那是要看破放下什么呢?是所有的念头做到心无挂碍。保持这样的状态,生活才是真正的美好与快乐。
《金刚经》读后感2
《金刚经》时,只觉得它神秘。在读完它时,感觉到了一种无物。金刚经只不过千余字,但它所含有的内容却很丰富,不然也不会有仅千字的经文,需五万字的讲解了。静下心好好看看,其实金刚经的篇幅短小,主题集中,并不难解。读经,个人的体会是勿将佛、菩萨、罗汉等看成神话,须把他们当作和你我一样的普通人看待。他们所说,所谈的“经典”、理论、主义等,虽然有深奥之处,但丝毫不比任何人类现存的其他理论更为复杂和难以理解。

蓝海金刚第1章读后感精练86句


而且,如果仅仅取金刚经这篇仅有数千字的“对话录”来看,其所包容的内容更是有限。在这部经典中没有谈论佛教常说的因果、轮回、五蕴、八识、等等,整篇经文用各种表述所反复强调的只是一个主题。当然可能这个主题比其他各种佛学概念更为接近佛学的核心地带,这个主题意译为“无上正等正觉菩提心”,音译为“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金刚经》中的禅学智慧很多,但主要宗旨是讲“空”的哲理。提出了“无相布施,无我度生,无住生活,无得而修。无相就是破除一切相,不住一切相,把虚妄的假相打破。才能不被外境所迷惑,认识到自心的本来面貌。无我就是打破我执,认识到”我“的空性,我本无我,四大假合无住就是于法无所住。无论善恶,一切事情都是过眼云烟,都不能放在心中,如果执著于色,身,香,味,触,法之上生意念,就要受到六尘所蒙蔽。金刚般若就是无所执,无所得的妙智慧。
而何为菩提心,佛经当中自然没有明确的定义。我心中所谓菩提心,是指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而起的布施之心。菩萨是大乘佛教特有的修行者的称谓,已经能够参透和理解佛法,并进一步践行和传播佛法的人,是从罗汉到佛的中间阶段。布施是菩萨践行和传播佛法的具体表现形式,如施舍财物,讲经传道都算布施。
禅宗以修心为主,而《金刚经》中修行的根本也在修心,一切问题都围绕”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展开,而且《金刚经》认为,众生自心本来是清净的,《金刚经》破除了诸相,把修行的根本落在”无所住而生其心“上,只要做到了,无住生心,无我度生,无住生活,无得而修,随缘自在,就可以扫除一切虚妄。达到触处皆春的境界。菩提心产生和维持的方法就是”不著相“,具体说就是不著”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等一切相。这里首先有必要解释”不著“和”相“两个概念,所谓”相“以哲学术语来说就是一切表象和观念(包括一切感觉经验和理性抽象),”著“则是各种态度的总和,对这些表象和观念的相信、怀疑、认可、反对、注意、排斥、肯定、否定等一切都是”著“的具体表现形式。其次有必要解释的是”寿者相“这个概念,老子的《道德经》有云:

蓝海金刚第1章读后感精练86句


”死而不亡者寿“,可能就是”寿者相“的中文词源,死而不亡者可以理解为”灵魂“,在这里与”众生相“相对,我个人将其理解为是一种”鬼与神的表象与观念“。佛教是无神论也可以在这里找到依据,神的相也是相,不可著。
佛告诉须菩提,如果菩萨著了我、人、众生、寿者等相”即非菩萨“,更不用说有菩提心了。所以菩萨布施的时候应当不住相布施,无所住而生其菩提心。在这里佛只是给出了结论,并未论证”为什么著相了就不是菩萨“。佛在此处只留下两段意味深长的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又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佛的意思可能是讲,若著相就不是佛弟子,是入了邪道,根本理解不了佛法。所以我们只要知道著不著相是佛教和邪教的分水岭就可以了。佛祖同样在在金刚经中,直截了当点醒我们:对待有相,我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对待空相,我们也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里的应无所住破的是有相;而生其心,破的正是空相。一切都空了,无所住了,却生出心来,此心妙也不妙?换句话说,到了破得再无能破的境界后,想想看,千破万破,唯有破尽一切有相、一切空相的那个金刚不破。
破除万相,此金刚顿现眼前。此金刚何也?那便是真心,便是自性。露出这不破的金刚心来,何有敢有?何空敢有?何何敢有?谁敢不粉碎?谁敢不称臣?所以,金刚经,以顿悟金刚真心为归宿,为目标。金刚一出,十方粉碎,天下归焉。一部金刚经便是向众生宣告:天上天下,唯我金刚心独尊,惟我金刚如如不动。
佛祖说佛法,不靠论证来,靠的是实证来。佛祖也说法,但说的是自己证得的诸法实相。怕众生不解,不断举例说明,但说的还是自己亲自所证的境界,佛法不靠思得,不靠议得,只靠修行,在心上去实证而得。所以,佛法不可纸上谈兵,不可论证,只可心上实证。实证就是靠心上修行证得。未修成佛前,我们实证不了这一观点的正确性。这时,怎样做才如法呢?一方面,我们可相信老佛祖的判断。要信入。也即相信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佛祖说的佛法,不需向我们这些凡夫证明。事实上也不可能证明。佛法乃是心法。心之境界,如何向人证明?信入,可是大根器人才能做到的。另一方面,佛祖在此经结尾,教导我们,可观入。也就是把眼下当成梦、幻、泡、影、露、电去观。当成梦幻去观,当然便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了。这时,虽是以梦做比去当成,但能持之以恒,必起妙用。

蓝海金刚第1章读后感精练86句


金刚经对我们提出的要求便是不住相。我们一定要明白,事实上,佛也好,众生也罢,任谁也是不能住相的。别以为众生真的住相,佛也没有住相的能力,何况众生?住相,是众生自以为住相,是众生错以为住相了,所以,佛祖说众生住相是妄想。修佛便是把这有相可住的妄想破掉,让众生明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事实。修佛,是让我们不住相,而去住性,即住真心,事实上,谁不住真心了?都住真心的,凡夫也住真心的,只是凡夫错认自己住相,错认不住真心而已。性相一如不二,真心妄想也是一如不二,只是凡夫错认它们是二不是一而已,这错认,便是妄想。
佛告诉我们,不著相就是不肯定也不否定的态度。佛的难处在于,什么都不肯定什么都不否定的态度所导致的悖论。因为当你说”什么都不能肯定,什么都不能否定“的时候,你恰恰在肯定和否定。所以佛只能告诉我们:”我所说的肯定和否定,不是真的肯定和否定,叫做肯定和否定而已。“
所以,佛祖反复强调,不要太介意佛法所说,否则也是著相;另一方面,也不要太不介意不是佛法所说的,否则也是著相。非法相不可取,法相也不可取,取法相是著相,取非法相也是著相。(”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所谓佛法,即非佛法。“”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一切有为法,如幻如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自古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每个人读经时,因所处层次不一样,感想与境界便不一样。就如看一幅画,一个农夫,一个学者,一个画家,感受不一样,是正常的。谁的感受都可说出来,那仅是说的自己感受,别以为谁都得这样想。千想万想,可画之本意是不变的。达画之本意才是目的。画家自己也明白,自己确实清楚自己在画什么,这便是本意。可让看画者去理解,当然便是万人万解。
我不是画家,我是个观者,谈的是自己想法,和画家的真实想法不一定吻合。但写出来时,在此时此地,我认为是吻合的,我便这样记下来。有一天,我又觉得不吻合,我还会改的。我不会以我的是非为是非,我不会忠于我自己。追求本心,何为有为,何为无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蓝海金刚第1章读后感精练86句


[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在这花花世界中,繁荣冷落,欢颜悲泣,新旧交替,对于凡夫的我,早已感知和认可了。而水月道场,空花佛事,前尘来生,却是那么无明。
如果注意马路上每个人,不同的表情,各异的穿着和举止,还有车流如龙,树影婆娑,高高低低的建筑物和附着在上面的五彩霓虹,一切都确实地存在着。诚然逝者如斯,这一刻过去了,就不会再有,但是我仍可以站在不随这一刻消失的踏实的土地上。我想,任何宗教都是对未知奥秘的探索,都是从”人“的角度阐述处世的哲学,而佛学又是对中华民族影响广泛而深刻的一门,其中必然有精深的道理让历史的风尘未能将其煙灭吧。我可能是与佛有缘的人,但却不是颇具慧根的人,对于此经,在没有确实求证之前,只能做理性考量了。暂放下信与疑,道出诸多感想。一切都是迷幻,我所在的世界,有着自己的快乐。不曾迷恋,又怎会放下。又如何达到【凡有所相,皆是虚妄】。
《金刚经》读后感3
《金刚经》是一部无论你是否有佛教信仰都应该听过佛教经典,但我第一次听说这个名字是因为奶奶信佛,感觉它在佛教中的地位很高,但是对于奶奶的盲目崇拜,时常诚心的诵念却并不了解其中的经义,当时并未曾上心,可以说是完全不信,心里只有两个字"迷信"。然而成长中发现家里爱好国学的长辈也对该部经文很是推崇,甚至买了很多相关的书籍来参阅并逐句解读,但是年少的我并没有念想和心境去学习国学,更何况是这样艰深难懂的经文,同样觉得这是有一定宗教迷信的。直至读大学时期,因为专业的一些因素接触越来越多的国学,才了解"儒"、"释"、"道"并没有观念中一直存在的迂腐、迷信,反而越来越感受到其中的韵味与魅力,一种文化的.精华,一个民族的智慧,尽管三家的观点并不尽相同,但却有很多想通之处。想到这里,我感觉我放下了执着,放下了对中国古典文学一直以来被灌输的是糟粕的执着,心境阔然而开朗。
因为对佛学不是很了解,缺乏阅读原文的能力,因此选择了国学大师南怀瑾老师的《金刚经说什么》,从中感触最深的莫过于放下执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应该过多地停住在某一件事或某一个人上,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的还在明天,能把握的只有当下。这也让我了解到放下执念其实也有两个境界:其一是在没有悟道的前提下,对于事情过于执着,事情已经过去了,成为过去式的时候,我们还经常在纠结为什么会这样,但是其实我们是没有办法坐上时光机回到过去,再去改变这件事的结局,我们应该活在当下,总结这件事情发展成这样的原因,做有针对的调整,防止同类情况再次发生。这样才会在生活中变得更加坦然,才能真的做到失败是成功之母。

蓝海金刚第1章读后感精练86句


其二是在悟道的前提下,对于当下的所悟所得,并不能针对于所有的事情,如果强行将顿悟的道理硬套在所有的事情中使用,那么这样的执着的道最终也只能变成歪理。"一花一世界",不同的时空就会有不同的适用的自然规律,立足点的不同看问题的思维角度也就产生了变化。就像"谦虚"这是一个很好的美德,但是过度的谦虚或责任面前的谦虚,就会把这样美德变成了矫情和显得不够担当。
这里的放下执着并不是消极的,不纠结事情的结果并不是说一开始就不确定目标,没有规划,然后随心所欲,达到或达不到期望的结果都无所谓。其实恰恰相反,不执着更重要的是强调把握过程,对于一件正确的事情,在整个过程中努力了,尽一切办法克服困难去完成,如果最终没有达成期望,那么因为已经尽力了,没有遗憾和后悔,就不需要再纠结,但可以有总结,从中更好的成长!
《金刚经》读后感4
《金刚经》是对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佛经之一,"金刚般若"象征般若智慧如同金刚,锐利无当,能够摧毁一切,它的特点在于破除。其破相破空破佛法,无住生心不染尘的大智慧、大境界,不仅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了活化因子,而且对现代人也有着诸多有益的启迪。佛法是愈病良药,但世人执药成病,故经文指出说法无法可说,得法而于法无得,以契证人现在的本来面目。《金刚经》具有破相破空破佛法,无住生心不染尘的大智慧、大境界的原因也在于此。《金刚经》破除"色声香味触法"这六种污染人心性的尘埃,主张保持心灵的空明,不可为其束缚,因此必须予以破除。"色、声、香、味、触、法"六种,佛语里称为"六境",六境本属物质或观念世界的构成,但从因果关系上讲属于人所把握的对象,故又称"六尘"。六尘的言外之意是人的感官被蒙蔽,使主体的心性向外索求,蒙染尘埃。
释迦牟尼佛在这里讲"不住色布施,不住声、色、香、味、触、法布施",是把心性的无所住与被尘俗世界污染的尴尬现实进行比较。
在佛看来,俗人无不在这三界里受苦受难,一生下来就染上诸因缘的业力,并继续蒙染现世的利欲,以致今生今世,甚至来世都无法偿还尽业报的苦恼。而造成人迷失真心真性的媒介就是人自己的感官和思维: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和能思能想之心。因此,六境是六根的染缸,人目之见色、耳之闻声、鼻之嗅味、身体之触觉事物、心官之把捉妄念,没有一样不是浊气滞重,置身其境,再返清归空就难了。

蓝海金刚第1章读后感精练86句


《金刚经》认为"一切法无我",一切法没有固定不变的自性,我空法亦空。在粉碎我、法的基础上,金刚般若进一步破除佛相。即使如来的一切外在之相,也都是假象。如来以身象出现是为了顺应世人常情。为防世人"断灭"之见而权立虚名,所以"三十二相"皆是假象。除此之外,《金刚经》还破除一切物象。"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经文结束时的偈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释迦牟尼本人放弃王子的地位,一心走向佛的清净世界,我觉得他一定对他所处的时代的肮脏事物有非常刻骨铭心的认识体验,他对现世的角逐深恶痛绝的这些理论,一定也是他本人饱经人生磨难后才向世人奉献的厚爱。回过头来,看看当今现实中有多少人是在欲海中沉沦,在世俗的物质利害中失性迷本的,便会感受到佛氏之语中的真挚告诫。
金刚般若对外相、虚无、佛法毫不留情的破除,以睿智深邃的金刚慧目洞察大千世界的一切,虽然万象纷纭迁变不停,生活于其中的主体,却不失本心的宁静,因为他的心已不住于任何一际:"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表现了佛法的空明之境。佛起拈花指之手势,闭目合唇未言。而内外之清净,法度之澄明,昭然偈言。《金刚经》言:若诸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众生本有,何因缘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慧能的这首《见性偈》,在浩瀚的禅宗诗偈中,无疑是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一首了。慧能负薪,闻客诵《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有所感悟,而出家求法,经由五祖弘忍的点化,而成为衣钵传人。无住生心,便是自在解脱的人生,便能以开放的胸襟应宇宙自然自由自在的清纯之美,一如《金刚经》所说"一切法是佛法"。
《金刚经》关于空间的理论分析室非常独特的。释迦牟尼以十方上下虚空作比喻来形容人的福德。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里的空间概念是佛教无位法中最上位无为法中的概念,即非因缘和合而成的、元生灭变化的绝对存在的空间,它是无边无际、永无变易的,足以容纳一切物质现象的"空洞"式空间。广漠无极的虚空是具体物质的凭依。释迦牟尼连着用十个方向来表示人对虚空的方位感觉,它们是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和上下。人对虚空的感觉是模糊的,也是清晰的。因为理性早已把它规定好了,它就是物质的所在。但虚空本身并无助于众生的因缘和合,因为它"非有情",不具有主动性和受感性,它的容纳事物是"无为"的安排,自身并不会感觉到这个世界的什么。反过来讲,人对虚空的感觉也异于人对诸现象的感觉,因为虚空的无碍、无尽、无量特性,人所能感觉的只是它的永恒的象征,模糊而无任何标志的征象。

蓝海金刚第1章读后感精练86句


相比之下,福德是一种"内虚空",是在人的"有为有情"的大前提下拓开的无边无际、永无变易、足以容纳三世的福瑞的妙有真无!所以,释迦牟尼告诉须菩提:如果众生按照我所说的去做,以不住事物的形相为安住心性的唯一途径,那么,他所拥有的福德就像无为虚空一样是不可思量的。
释迦牟尼指明了由菩萨到真佛在佛性之具体表征上的根本区别:菩萨是有佛性但非真佛,故须修正以达真境,而真佛则是与生俱来的福德,故无须修炼。在众生与菩萨之间,是淫濡于欲望、形相、思虑的苦海与超离于欲望、形相、思虑而得以用有情证元为之间的界限。因此,众生若有觉就可发有情之愿,进而得智慧般若的法门,修炼成无上正等正觉,使佛性真正归于自我,获得永恒自由的解脱。
通过对《金刚经》以及其他佛学知识的学习,我发现现在社会上存在很多对佛学的错误认识,有太多的人把佛学跟迷信连在一起,我觉得佛法恰恰是我们破除迷信的有力武器。从佛法中获得大智慧,然后让身边的人也能在这种智慧中得到宁静的解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