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文库精选

邓云乡北京胡同读后感汇合

2022-08-13 来源:百合文库

邓云乡北京胡同读后感汇合66条



北京的胡同,星罗棋布,早就听说北京有名的胡同三六千,无名的胡同似牛毛.
想象中的北京胡同,是静谧、整洁、和谐和安详的。当我进入胡同区,坐在人力三轮车上,伴随着清脆的铃声,穿梭在齐整的四合院中却少了这种感觉。
北京胡同之旅是从北京最早的胡同烟袋斜街开始,除了古旧的凸凹不平且积满泥水的青石板证明着它的历史,两边的房屋则丝毫看不出岁月的沧桑。房屋虽极力想保持古朴的风格,但看起来格外别扭。家住与店铺混杂着,嗡嗡的苍蝇肆无忌惮地戏虐着墙角的垃圾。
穿过了烟袋斜街进入胡同区,才慢慢地找回了一点感觉。午后的阳光照在胡同里几棵稀疏的杨树上,又从叶隙间漏下来,在地上形成斑驳的光影,鸟儿、蝉儿似乎也不忍打破这份宁静,默默地不做声。远离闹市的胡同,有种清幽,仿佛隔市般。没有地图,只知道所有的胡同都“透气儿”,也就不管那么多了,瞎走。也正因这样,才令胡同之旅惊喜不断,充满趣味。
北京的胡同宽狭不一,宽的敞亮,狭的幽深.最狭的胡同数前市胡同,最狭处仅有40厘米,仅能容一个苗条的人通过.北京的胡同大来都只来知去,但也有弯曲迂徊的,有个叫九道湾的"胡同,共有二十多个湾呢.我们参观的胡同,整个儿透出一股幽静、古朴的气息,为繁华的都市平添了许多古色香而又温馨、安静的韵味。有些胡同的地面用锓青砖或石块铺就,方方正正,像一块被削平的豆腐块,赤脚踩在上面冰冰凉凉的,让人心旷神怡。路边有的石板上布满了青苔,显得格外陈旧,充斥着岁月的痕迹.
傍晚的胡同则更有一番滋味。夕阳西下,天边的最后一抹霞光,照在各家各户的四合院里。人们纷纷搬出藤椅,拿着蒲扇到胡同里来纳凉,老人们闲谈着,儿童们嬉闹着,还真有些‘小桥、流水、人家’的味道。
北京胡同虽然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沧桑,但是当我们走出胡同时,许多北京人还是不由地感叹到,北京的美都在胡同里了。
北京胡同的民俗风情作文(一)
“大胡同三千六,小胡同如牛毛”,这句话真说出了咱北京的一大特点。我家就住在城东的一个名叫东营房的小胡同里。当然,这条胡同只能算九牛之一毛了。

邓云乡北京胡同读后感汇合66条


咱北京胡同的名字也叫绝。什么耳朵眼胡同,小半截胡同,笔管胡同,九道弯胡同……多么形象!用不着身临其境,就能知道这些胡同的样子。火药局,白纸坊,弓匠营……说的是老辈子这地方干哪一行的多,像我所住的东营房,当年一定是驻扎军队的地方,我们可以从好多胡同的名字里知道一些北京的历史知识。
我爱这些胡同言它们虽不宽敞,但车辆不多,来来往往的人都看着眼熟,再加上胡同口“站岗”的那些戴红箍儿的老奶奶们,给人一种强烈的安全感。在胡同里生活,用不着担心重大交通事故,失窃的可能也很少。你想,胡同里要是进来一个生人,谁不去多打量几眼、问个明白呢?街坊胜过最牢固的防盗门。我爱这些胡同。它们是我们的乐园。放学后,摆上两个书包当“大门”,就可以举行一场男孩间的小足球比赛。女孩子用石块画几个方格,就可以“跳间”,画一条横线,就可以夹包。不管是跳绳还是踢毽,都占不了太大的空间。只要完成了当天的作业,就可以兴高采烈地玩到天黑,家长从来不会千步。我爱这些胡同。同学间有什么事,交流起来特别方便。这道题不会做了,上隔壁同学家去问问,用不着让人家从“猫眼儿”里把你看个够,换上施鞋才放你进去。今天他病了,我就能及时把假条带到学校,用不着麻烦家长。
同学们放学后聚在一起,在胡同里老槐树下天南地北地海聊一会儿,便觉得这一天过得有收获,有意义。
我爱这些胡同。胡同里头故事多。电影电视里好多吸引人的作品,背景都是北京的胡同。什么《城南旧事》、《四世同堂》、《夕照街》、《渴望》……离开了咱这胡同,作家们就少了一半生活。我写的作文,几乎每次都没离开胡同,是胡同给了我用不尽的生动的作文材料。
我在胡同里生、在胡同里长大。我爱北京的胡同。就算可后我搬进新建的楼房,我依恋胡同的心也不会改变。
北京胡同的民俗风情作文(二)
北京的胡同,星罗棋布,早就听说北京有名的胡同三六千,无名的胡同似牛毛.
想象中的北京胡同,是静谧、整洁、和谐和安详的。当我进入胡同区,坐在人力三轮车上,伴随着清脆的铃声,穿梭在齐整的四合院中却少了这种感觉。

邓云乡北京胡同读后感汇合66条


北京胡同之旅是从北京最早的胡同烟袋斜街开始,除了古旧的"凸凹不平且积满泥水的青石板证明着它的历史,两边的房屋则丝毫看不出岁月的沧桑。房屋虽极力想保持古朴的风格,但看起来格外别扭。家住与店铺混杂着,嗡嗡的苍蝇肆无忌惮地戏虐着墙角的垃圾。
穿过了烟袋斜街进入胡同区,才慢慢地找回了一点感觉。午后的阳光照在胡同里几棵稀疏的杨树上,又从叶隙间漏下来,在地上形成斑驳的光影,鸟儿、蝉儿似乎也不忍打破这份宁静,默默地不做声。远离闹市的胡同,有种清幽,仿佛隔市般。没有地图,只知道所有的胡同都“透气儿”,也就不管那么多了,瞎走。也正因这样,才令胡同之旅惊喜不断,充满趣味。
北京的胡同宽狭不一,宽的敞亮,狭的幽深.最狭的胡同数前市胡同,最狭处仅有40厘米,仅能容一个苗条的人通过.北京的胡同大来都只来知去,但也有弯曲迂徊的,有个叫九道湾的胡同,共有二十多个湾呢.我们参观的胡同,整个儿透出一股幽静、古朴的气息,为繁华的都市平添了许多古色香而又温馨、安静的韵味。有些胡同的地面用锓青砖或石块铺就,方方正正,像一块被削平的豆腐块,赤脚踩在上面冰冰凉凉的,让人心旷神怡。路边有的石板上布满了青苔,显得格外陈旧,充斥着岁月的痕迹.
傍晚的胡同则更有一番滋味。夕阳西下,天边的最后一抹霞光,照在各家各户的四合院里。人们纷纷搬出藤椅,拿着蒲扇到胡同里来纳凉,老人们闲谈着,儿童们嬉闹着,还真有些‘小桥、流水、人家’的味道。
北京胡同虽然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沧桑,但是当我们走出胡同时,许多北京人还是不由地感叹到,北京的美都在胡同里了。
北京胡同的民俗风情作文(三)
看惯了小家碧玉的苏州园林,眼前兀地现出气势磅礴的宫殿城门;听惯了温婉如玉的吴侬软语,一下子转为字正腔圆的气贯长虹;吃惯了江南小镇的家常菜,这次却端上来一碟热气腾腾的饺子。如此大的转变,如飞流直下三千尺般的跌宕起伏,让我有些适应不过来,但我知道自己的的确确地站在了皇城脚下。
一直想去领略紫禁城给人的震撼,走走孟姜女曾经哭倒过的长城,游览处于北方的南方园林——颐和园,逛一逛八大胡同,尝一尝冰糖葫芦,走一走长安街,看一看天安门,驻足在宋庆龄的故居前,停留在郭沫若的宅邸中,感受我们的首都,触摸它的文化脉搏。

邓云乡北京胡同读后感汇合66条


来到北京的第一印象就是路宽。四通八达的,不似苏州巷子的九曲回肠,也不像上海高架的纵横交错,它是直的、通的、畅的,看了就让人心里舒适。北京的人也像北京的路,心胸也是宽的,不论走到哪边,只要你稍稍皱皱眉头,就会有北京人热情地指引你,让你丝毫没有在异乡的感觉。去的那天是大年初二,我们来到亲戚家,年味儿还是那么足,桌上摆着瓜果糖仁,茶水总是温的,暖气使家里暖和得甚至忘了外面是零下的严冬。听他们讲昨儿个守岁,大家都等着凌晨的梆子声,然后一家人其乐融融地煮饺子、放鞭炮,庆祝着“炮竹声中一岁除”。
和亲戚一起走在北京的胡同里,没有目的地,只是沐浴着胡同里的阳光,听着老北京的吆喝声。不远处传来花甲老人清脆而又响亮的京剧声。渐渐地,人声消匿了。这儿也许是住宅区吧,不似前面一段店铺林立的热闹,安安静静的。我走着,看着,拥拥挤挤的青瓦白房,老式的四合院,院中有一两棵古槐,靠近门口停着一辆破败不堪却未曾丢弃的自行车。我觉得自己好像走进了北京最真实、最古朴的一面,我想,也是有北京人不愿去承受京城王气的,于是,他们便躲在胡同里,品品茶、翻翻报纸、听听收音机里的戏曲,偶尔哼上一两句,如此平淡过一生。
北京胡同的民俗风情作文(四)
想象中的北京胡同,是静谧、整洁、和谐和安详的。当我进入胡同区,坐在人力三轮车上,伴随着清脆的铃声,穿梭在齐整的四合院中却少了这种感觉。
我的北京胡同之旅是从北京最早的胡同烟袋斜街开始,却全然没有印象中的影子。除了古旧的凸凹不平且积满泥水的青石板证明着它的历史,两边的房屋则丝毫看不出岁月的沧桑。房屋虽极力想保持古朴的风格,但看起来格外别扭。家住与店铺混杂着,内衣毫无遮掩地晾在街边,嗡嗡的苍蝇肆无忌惮地戏谑着墙角的垃圾。
穿过了烟袋斜街进入胡同区,才慢慢地找回了一点儿感觉。午后的阳光照在胡同里几棵稀疏的杨树上,又从叶隙间漏下来,在地上形成斑驳的光影,鸟儿、蝉儿似乎也不忍打破这份宁静,默默地不做声。远离闹市的胡同,有种清幽,仿佛隔市般。没有地图,只知道所有的胡同都“透气儿”,也就不管那么多了,瞎走。也正因这样,才令胡同之旅惊喜不断,充满趣味。比方说,拐两个弯儿,碰到了钟鼓楼,再走一段,摇曳风骚的柳荫后竟是恭亲王府,也就是大贪官和珅家的后花园。还有北京市第十三中学,竟是贝勒爷王府。嘿!坐在百年的老式建筑里学习现代的科学文化知识,大概别有洞天。这所学校,将古典与现代完美地结合了起来。七拐八拐,撞到梅兰芳先生的故居。这是个标准的四合院,是有钱人家才住得起的宽敞房子。而今在电视上看到的四合院,也是几家合住,很少有独门独院了。

邓云乡北京胡同读后感汇合66条


徜徉在胡同里,看路两旁的房子都刷上了青漆,有些地方青漆脱落了,露出了斑驳的墙壁。买一叠胡同明信片净是些残垣断壁,房顶上长了杂草,门口停辆破自行车;小贩担着担子,剃头师傅挑着挑子,磨刀的扛着板凳吆喝着走街串巷。夏日胡同里倒还凉快,冬天呢?寒风从胡同中穿过,雪阻住了路,卖炭的吃力地拉着三轮车艰难地前行……
是的,北京的胡同正在衰败。一部凝固的历史,百年京城的人文缩影,就这样一点点地被高楼大厦蚕食着。许多人总在呼吁、呐喊:“把胡同留下一些给后代。”这想法固然好,可对那些三代同堂老少一室的小市民和普通老百姓来说,为了保留胡同而挤在斗室里,未免不公平。现在的胡同,还有早已模糊的石墩,失去了棱角的棋盘和参天的古树记录着胡同昔日的繁华。而这一切,是必然要被现代化的东西所替代的,因为,事物是不断发展的。
我的胡同之旅将要结束时,我走进了一家清真北京小吃店,选了临街的座位坐下,嗅着炸糕、包子的香气,透过落地玻璃望着街上。华灯初上,胡同里的各个院落升起了袅袅炊烟,玩耍的孩子被母亲喊回家吃饭。我又环顾店内,八仙桌边的食客正大快朵颐。从人们脸上,我看不出对高楼的向往,也读不到对胡同的深情留恋,或许在胡同里生活已成为一种历史的惯性,也或许,他们从心底悄悄期待变化……
“夕阳西下,一抹淡淡的阳光柔和地洒在京城那些幽深的小胡同里。精致的四合院,黝黑的宅门,锃亮的门钹,老槐树下扯闲篇儿的老人,追逐顽戏的孩子,还有那由远而近、略带沙哑的‘磨剪子来镪菜刀’的吆喝声……”
这是北京电视台《这里是北京》栏目里描述的老北京四合院的情景。
“暖日暄晴,春云浮荡,站在小小的四合院中,背抄着手,仰头眺望鸽子起盘,飞到东,看到东,飞到南,看到南……鸽群绕着四合院上空飞,一派葫芦声在晴空中响着,主人悠闲地四面看着……”
“如果用极少的词语来概括四合院的四时,我苦心孤诣地想了这样四句:冬情素淡而和暖,春梦浑沌而明丽,夏景爽洁而幽远,秋心绚烂而雅韵。”
这是邓云乡先生在《老北京的四合院》里描绘的四合院的情状和生活。

邓云乡北京胡同读后感汇合66条


“四合院是一个盒子。北京人理想的住家是‘独门独院’。”
这是汪曾祺《胡同文化》里的北京四合院。
还有老舍的小说《骆驼祥子》和话剧《茶馆》、曹禺先的话剧《北京人》里的那些胡同、巷子、四合院,还有那些字里行间渗透出来的老北京的风土人情,对我产生了巨大的诱惑。
北京的四合院究竟什么样子?很想去实地逛逛那些胡同、院落,去体会和品味一下那些从书上读来的从媒体上听到和看到的北京四合院那种人与天地自然交融和合的文化内涵。
难得来北京一趟,游游老北京的四合院自然列入行程之中。
在恭王府外的柳荫巷,与一个蹬人力三轮车的小伙儿讲好价,缴了钱,坐上他的车子,就开始了这次盼望已久的旅行。
红色绒布顶子罩着黑亮的三轮车,伴随着“叮当!”“叮当!”的清脆铃铛,行进在什刹海旁边古老的巷子里。穿着褚黄背心的蹬车师傅,红衣黑裤白鞋子,十分精神,一边蹬车一边用带有山西口音的普通话讲解。
或大或小的四合院一座接一座,灰砖砌成的围墙把这些落院连接成巷子,石头铺成的街面透着悠远的历史印记。游人和车辆在小巷穿行,不时与另一辆拉着游客的三轮车和操着不同口音的游客擦肩而过,清脆的铃铛在小巷里悠长地回响。小巷里的院子大多关门闭户,那一道道砖砌的门楼、雕花的墙饰、从院子里伸出来的古树、房顶上随风摇曳的衰草,像家乡坐在老槐树下抽着叶子烟缺牙齿的老汉,满面春风地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絮絮叨叨地述说着苍海桑田的故事。
这里的一街一巷、一砖一瓦、一木一石背后都有无尽的话题和深厚的意味。坐在三轮车上慢慢在小巷里行进,听着三轮车师傅指着一座座门楼讲述那些古老故事里蕴藏的古老文化。
三轮车师傅说:北京是皇城,很多东西都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北京四合院建筑,从构造到装饰,更是处处表现和反映出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院门,是四合院的主要入口,北京人习惯叫它“街门”。即使这些街门关闭着,熟悉北京的`人一眼就能看出住在里面的主人的身份。
门墩是街门中比较有特色的一个组成部件,它在建筑上起着稳固院门的功能,门墩上雕刻着图案,又有装饰作用,门墩的形状可以分辨居住者身份,北京话说“文官武官看门墩”。门墩通常有箱形和抱鼓形两种,门墩是方形的,像读书人装文房四宝的箱子,表明这个四合院里住的是文官。门墩是园形的像古代打仗时擂的战鼓,表明此院中住的是武官,取至过去将军打仗时擂鼓助阵、鸣金收兵之意。

邓云乡北京胡同读后感汇合66条


门上有门簪,“官大官小看门簪”。四个户簪代表大官,一到四品,两个门簪代表小官,五到七品。过去北京最小的官是七品,到了京外才有八品、九品官。官职的大小还可以从门的深度来看。如果门往后退三尺就是三品官,门往后退六尺就是二品官,门往后退十二尺就是一品宰相。过去有“豪门深似海,宰相肚里能撑船”之说,说的是宰相府门的深度刚好能放下一只小船。门不能往里退九尺,九是阳数之极,是阳数里最大的,象征帝王最高的地位,九这个数字只能皇帝用。过去婚姻讲究门当户对,门簪一样多的两个家庭联姻、文官的后代与文官的后代或者武将的后代与武将的后代联姻,就算门当户对,是最美满的姻缘;两个门簪家庭的子女与四个门簪家庭的子女结姻是高攀,四个门簪家庭的子女与两个门簪的家庭子女结姻是下嫁,两个门簪或四个门簪家庭的子女与十二个门簪家庭的子女结姻叫攀龙附凤。
再下来是门钹。门钹上的动物是传说中的龙的六太子,嘴里衔着一个环,是守护神。官宦之家的门钹是铜的,老百姓和商人家的门钹是铁的。在敲门的时候,门钹会发出金属声,传到院里,里面的人听到就会出来开门。门钹的外形有圆形、方形、八角形等形状,根据宅第之分,造型、尺寸大小各不相同,王府、公侯、一品、二品府第大门可用兽面和摆锡环,三品至五品官员大门只许用摆锡环,六品至九品官员大门只许用铁环。
门钉也是等级的标志。门是由一块一块木板拼起来的,这些木板的背后横着穿一块木板,再在门板上钉上门钉,起加固的作用。后来逐渐演变成一种等级标志。皇宫城门上的门钉,每扇门九排,一排九个,九九八十一个;王府大门上钉七路,七九六十三个,公侯四十九个,官员二十五个,普通老百姓家,一个门钉都没有,所以又管平民百姓叫“白丁儿”。
门的颜色,只有官宦之家的门能漆成红色或朱红色,老百姓和商人只能漆黑色,杜甫有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朱门指的就是官宦之家的门。
门槛也是很有讲究的。门槛越高官位越大。门槛只能跨只能迈不能踩不能坐,因为门槛代表主人的肩,踩门槛坐门槛是对主人的不尊敬。跨门槛的时候,男的跨左腿,女的跨右腿。门槛也是一道风水线,有了这道门槛里面的家财露不出来,外面的小鬼蹦不进去。故宫的门槛原来是1尺5,现在是1尺,末代皇帝溥仪为了骑自行车方便,把故宫的门槛锯掉了,有人说这一锯就把大清的江山锯掉了。

邓云乡北京胡同读后感汇合66条


看着那一道道旧式街门,流连于灰墙灰瓦的街巷,听着师傅津津乐道滔滔不绝的讲解,就像翻阅一本陈年的老书,沉浸在久远的故事里。
终于看见一座开着院门的四合院。听见三轮车的铃铛声从院门里走出一位妙龄女孩,双手交叉着放在胸前,面含微笑地等在门口。
三轮车在四合院门口停下,师傅指着站在门口的美女说:“这位是四合院的专职讲解员。”我便下了车,在美女引导下进入四合院内游览。
三级台阶、两个门簪,可见这个院子曾是位小官的宅第。院门开在东南角,微窄而古旧的木门上没有门钉,却透露出威严、厚重的意味。北京的四合院是按金木水火土来建造的,而且很讲究风水。四合院大多是座北朝南,院门是北京四合院与外界沟通的通道,除了是皇亲国戚家的院门开在中央的外,一般都开在院落的东南角。东南方是八卦中的吉位,是风水最好的地方,紫气东来,顺风顺水,大吉大利,家人出入平安。进了院门迎面是一道影壁。影壁做工很精细,由特制的砖砌成,磨砖对缝,边框镶嵌着一些动物形状的雕塑,有镇宅避邪的作用。影壁正中是一个大大的“福”字。影壁的作用保护隐私,进入大门时,只能看到影壁,里面在干什么,就看不见了。我觉得影壁也有装饰的作用,精致的建筑工艺加上影壁上雕刻的图案和文字,给院落平添了许多文化因素。影壁前摆放着一口青花陶瓷的鱼缸,鱼缸里种着荷花,水里有红身黄尾的金鱼在荷叶间游动。
院子中有木头搭的葡萄架,院子的北角生长着两株高大的石榴树。“天棚鱼缸石榴树”是典型的四合院的生活,很多文章中都有描写,今天终于眼见为实了。这些东西,表现了居住在四合院的人们生活情趣,又有美好的寓意。影壁上大写的“福”有开门见福的意思。“福”字前摆放的种着荷花的大缸,象征“阖家团圆”的意思。石榴和葡萄都是皮薄子多水果,象征多子多孙,人丁兴旺。鱼缸里有水,水是招财的,金鱼代表金玉满堂。鱼缸积水防火,有消防功能,又被称为太平缸。四合院门楼前多种槐树,院子里大多种石榴、海棠、核桃、枣树等,夏季花香四溢,树叶茂盛;秋季硕果累累,既能欣赏又能摘下来食用。之所以选择这些树木来栽种,也是人们渴望多子多孙、人财两旺的意愿的反映。

邓云乡北京胡同读后感汇合66条


小院东西南北四面都有房。北面是三间正房,是父母长辈住的。北房坐北朝南,通风采光最好,有五级台阶,其他三面房只有三级台阶。北房台阶高表示长辈高于晚辈,尊卑有序;同时也有隐晦的意思,北屋的人可以看见院子里的人在干什么,而院子里的人却看不见北屋里人的活动。风水中北是属水的,水招财,父母长辈住在北方能镇守家中财气。东西厢房是给儿女住的。左手边的是西厢,给女孩住,风水里西属金,女孩为“千金”,金枝玉叶。右手边是东厢,是给男孩住的,太阳从东方升起,代表阳,代表希望,男孩住东边,所以称男孩为“少东家”、“东宫太子”。东边属木,木加东是“栋”字,希望男孩长大后能干一番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事,成为家庭和国家的栋梁。南边的房屋称为南下房,冬天会刮偏北风特别冷,夏天又很闷热,冬不暖夏不凉,用来作客厅或书房。南边又属火,表示宾客往来,家业红红火火,大户人家因为南方又和大门相连,作为门房,是看家护院的人住的。
在正房和厢房之间建有走廊,可以供人行走和休息。
我在各个房间到处看了看,从屋子里的摆放和陈设来判断,不像是有人居住的样子。问了讲解员果然如此,主人早不住这儿了。目前这个四合院只是一个景点,供游客参观而已。
游览完东、南、西、北四面的房子后,站在院落中间,对这个四合院认真琢磨了一番。四合院的典型特征是外观规矩,中线对称。导游说北京城就是由若干个这样的四合院形成的,这样的院子往大了扩展就是皇宫、王府,往小了缩就是平民百姓的住宅,辉煌的紫禁城与郊外的普通农民家都是四合院。其次,四合院的院落宽绰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又有游廊连接彼此,起居十分方便;封闭式的住宅使四合院具有很强的私密性,关起门来自成天地。院内,四面房门都开向院落,一家人和美相亲,其乐融融。宽敞的院落中可以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迭景,居住者尽享大自然的美好。此外,四合院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出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如以蝙蝠、寿字组成的图案,寓意“福寿双全”,以花瓶内安插月季花的图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于门簪、门头上的吉辞祥语,附在抱柱上的楹联,以及悬挂在室内的书画佳作,更是集贤哲之古训,采古今之名句,或颂山川之美,或铭处世之学,或咏鸿鹄之志,风雅备至,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有如一座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

邓云乡北京胡同读后感汇合66条


看到这儿,我便又记起邓云乡先生《老北京的四合院》里的句子来:“四合院之好,在于它有房子、有院子、有大门、有房门。关上大门,自成一统;走出房门,顶天立地;四顾环绕,中间舒展;廊栏曲折,有露有藏。”
游览了北京的四合院,还得去老北京的胡同逛逛。去哪儿呢?在游行社打听了一下,导游指点我最好去南锣鼓巷。因为南锣鼓巷建于元大都时期,是北京古建筑的代表,,完整了保存了过去的风格,作为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列入了北京市旧城保护区之中。
于是乘换地铁在南锣鼓巷站下车,步行游览了这条名气很大的古巷。南锣鼓巷北起鼓楼东大街,南至地安门东大街,仅短短786米。这条老胡同里的临街的房子“改造”成了大同小异的商铺、各式各样的酒吧、食品店、咖啡屋,卖着琳琅满目的商品,流淌着乱七八糟的音乐,空气里弥漫着各种诱惑食欲的食品气味。除了巷子狭窄拥挤、深灰色砖块的墙壁、房顶上黑色的瓦片外,似乎没有多少老街的感觉了。当然也有个别房子的墙上贴着“私人住宅,请勿参观”的提醒,表明在这些斑驳大门的屋子里仍有人居住。在街头的宣传栏里有介绍:“南锣鼓巷是我国唯一完整保存着元代胡同院落肌理、规模最大、品级最高、资源最丰富的棋盘式传统民居区”,看完后,不知其然。
短短一个上午的时间,游了老北京的四合院、胡同,与我在书本上读到的那些四合院、胡同有太大的差距,走在老北京的胡同、四合院里,就像走进了一间文物仓库,那里的每件东西都很珍贵,它们从漫长的岁月里走来,为我们保存了都城的记忆与遗存。但令人惋惜的是,他们大多没有了生气和灵性,或者说生气和灵性正在丧失。那一座座院落大多人去屋空,巷子里除了操着不同口音的游客外,很少听到真正的京腔京韵了,一条条古街古巷要么落寞沉闷,要么像南锣鼓巷那样充斥着商业的气息。其实这些房子已经不再简单地承载供人居住的功能,它所托负的是作为六朝古都的北京城,有着3000年建城史的厚重文化沉积,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保护它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