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文库精选

我的节烈观读后感精选

2022-08-14 来源:百合文库

我的节烈观读后感精选90句



③陈独秀(1880—1942)字仲甫,安徽怀宁人。原为北京大学教授,《新青年》杂志的创办人,“五四”时期提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人物。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任党的总书记。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推行右倾投降主义路线,使革命遭到失败;以后他成了取消主义者,又和托洛茨基分子相勾结,成立反党小组织,于一九二九年十一月被开除出党。一九一八年三月,他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三号发表《驳康有为共和平议》一文,驳斥“虚君共和”的论调。
④灵学派一九一七年十年,俞复、陆费逵等人在上海设盛德坛扶乩,组织灵学会,一九一八年一月刊行《灵学丛志》,提倡迷信与复古。在盛德坛成立的当天扶乩中,称“圣贤仙佛同降”,“推定”孟轲“主坛”;“谕示”有“如此主坛者归孟圣矣乎”等语。一九一八年五月《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曾刊载陈百年的《辟灵学》,钱玄同、刘半农的《斥灵学丛志》等文章,驳斥他们的荒谬。陈百年,名大齐,浙江海盐人,曾任北京大学教授。钱玄同(1887—1939),名夏,浙江吴兴人,曾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半农(1891—1934),名复,江苏江阴人,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后两人都曾积极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
⑤《新青年》综合性月刊,“五四”时期倡导新文化运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刊物。一九一五年九月创刊于上海,由陈独秀主编。第一卷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一九一六年底迁至北京。从一九一八年一月起,李大钊等参加编辑工作。一九二二年休刊,共出九卷,每卷六期。鲁迅在“五四”时期同该刊有密切联系,是它的重要撰稿人,曾参加该刊编辑会议。
⑥“表彰节烈”一九一四年三月,袁世凯颁布旨在维护封建礼教的《褒扬条例》,规定“妇女节烈贞操,可以风世者”,给予匾额、题字、褒章等奖励;直到“五四”前后,报刊上还常登有颂扬“节妇”、“烈女”的纪事和诗文。
⑦君政复古时代指袁世凯阴谋称帝时期。当时袁世凯御用的筹安会“六君子”之一刘师培曾在《中国学报》第一、二期(一九一六年一、二月)发表《君政复古论》一文,鼓吹恢复帝制。

我的节烈观读后感精选90句


⑧《贞操论》日本女作家与谢野晶子作,译文刊登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一九一八年五月)。文中列举了在贞操问题上的种种相互矛盾的观点与态度,同时指出了男女在这方面的不平等现象,认为贞操不应该作为一种道德标准。
⑨“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宋代道学家程颐的话,见《河南程氏遗书》卷二十二:“又问‘或有孤孀贫穷无托者,可再嫁否?’曰:‘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是说。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业儒”,以儒为业,指那些崇奉孔孟学说,提倡封建礼教的道学家。
⑩“重适”即再嫁。
⑾“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是元代白话文,当时皇帝在谕旨前必用此语,“上天眷命”的意思;有时只用“长生天气力里”,即“上天”的意思。元朝皇帝都有蒙古语的称号:“薛禅”是元世祖忽必烈的称号,“聪明天纵”的意思;“完泽笃”是元成宗铁穆耳的称号,“有寿”的意思;“曲律”是元武宗海山的称号,“杰出”的意思。
⑿斥革功名科举时代,应试取中称为得功名;有功名者如犯罪,必先革去功名,才能审判处刑。
⒀“双烈合传”合叙两个烈女事迹的传记,常见于旧时各省的府县志中。“七姬墓志”,元末明初张士诚的女婿潘元绍被徐达打败,怕他的七个妾被夺,即逼令她们一齐自缢,七人死后合葬于苏州,明代张羽为作墓志,称为《七姬权厝志》。
⒁钱谦益(1582—1664)字受之,号牧斋,常熟(今属江苏)人。明崇祯时任礼部侍郎,南明弘光时又任礼部尚书;清军占领南京,他首先迎降,因此为人所不齿。清乾隆时将他列入《贰臣传》中。著有《初学集》、《有学集》等。
⒂“妇者服也”语见《说文解字》卷十二:“妇,服也。”
⒃这里所说的女人再嫁后遭遇惨苦的
⒄“儒者柔也”语见《说文解字》卷八:“儒,柔也。”
⒅《论语·述而》记有孔丘“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话。根据朱熹的`注释,述即传旧,作是创始的意思。这原是孔丘自述的话,说他从事整理《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工作,都只是传旧,自己并未有所创造。后来“述而不作”便成为一种古训,认为只应该遵从传统的道德、思想和制度,不应该立异或有所创造。因此,不述而作,也就是违背古训。

我的节烈观读后感精选90句


⒆对于室女守志殉死的封建道德,明清间有些较开明的文人曾表示过非议,如明代归有光的《贞女论》、清代汪中《女子许嫁而婿死从死及守志议》,都曾指出它的不合理;后来俞正燮作《贞女说》,更表示了鲜明的反对的态度:“未同衾而同穴,谓之无害,则又何必亲迎,何必庙见,何必为酒食以召乡党僚友,世又何必有男女之别乎?此盖贤者未思之过……呜呼,男儿以忠义自责则可耳,妇女贞烈,岂是男子荣耀也。”室女,即未嫁的女子。
鲁迅《我之节烈观》读后感
多年以后重读鲁迅《我之节烈观》,真正的体会出了鲁迅的伟大,这篇作品写自1918年,在那个年代,中国人男尊女卑的观念还根深蒂固,而鲁迅先生就已经为之鸣不平了。把节烈之事抛析的淋漓尽致。 鲁迅先生通过几个疑问,把节烈与不节烈女子的道德与价值分析的即精辟又透彻。首先的疑问:不节烈女子如何害了国家?其次疑问:何以救世的责任,全在女子?表彰之后有何效果? 然后将所有活着的女子,分类起来,大约不外三种:一种是已经守节,应该表彰的人(烈者非死不可,所以除出);一种是不节烈的人;一种是尚为出嫁,或丈夫还在,又未遇见强暴,节烈与否未可知的人。第一种已经很好,正在表彰,不必说了。第二种已经不好,中国从来不许忏悔,女子做事一错,补过无及,只好任其羞杀,也不值得说了。最要紧的,只在第三种,现在一经感化,他们便打定主意道:
“倘若将来丈夫死了,绝不再嫁;遇着强暴,赶紧自裁!”假如第三种的人,虽然立志极高,万一丈夫长寿,天下太平,他便只好饮恨吞声,做一世次等的人物。
一问节烈是否道德?道德这事,必须普遍,人人应做,人人能行,又于自他两利,才有存在的价值。现在所谓节烈,不特除开男子,绝不相干;就是女子也不能全体都遇着这名誉的机会。所以绝不能认为道德,当作法式。…… 二问多妻主义的男子,有无表彰节烈的资格?替以前的道德家说话,一定是理应表彰。因为凡是男子,便有点与众不同,社会上只配有他的意思。一面又靠着阴阳内外的古典,在女子面前逞能。然而一到现在,人类的眼里,不免见到光明,晓得阴阳内外之说,荒谬绝伦;就令如此,也证不出阳比阴尊贵,外比内崇高的道理。况且社会国家,又非单是男子造成。所以只好相信真理,说是一律平等。既然平等,男女便都有一律应守的契约。男子绝不能将自己不守的事,向女子特别要求。若是买卖欺骗贡献的婚姻,则要求生时的贞操,尚且毫无理由。何况多妻主义的男子,来表彰女子的节烈。

我的节烈观读后感精选90句


…… 其次还有疑问:节烈难吗?答道,很难。男子都知道极难,所以要表彰他。
社会的公益,向来以为贞淫与否,全在女性。男子虽然诱惑了女人,却不负责任。…… 节烈苦吗?答道,很苦。男子都知道很苦,所以要表彰他。凡人都想活;烈是必死,不必说了。节妇还要活着。精神上的惨苦也姑且弗论。…… 女子自己愿意节烈吗?答道,不愿。… 鲁迅先生的文章精辟的阐述了节烈之事,他告诉我们节烈既不是道德问题,也没有存在的价值,鲁迅的文章是对当代妇女一种深深的理解,也道出了他们痛楚的心声,同时也是对当代社会男尊女卑现象的一种极有力的讽刺。 读鲁迅的文章,体会到当今妇女地位的提高,鲁迅先生早在1918年就已经为之做出了巨大贡献。 我很喜欢鲁迅的文章,他的文章言辞犀利,语言简练,问题一针见血,让人有一种特别痛快的感觉。鲁迅先生不愧为中国伟大的
鲁迅先生的许多作品,我已经看过很多遍了。
但有时在寂静的深夜里,还愿意与鲁迅先生的作品为伴。他的文字是深刻的,从他的文字里,我仿佛听到一个呐喊的声音,看到一个彷徨的身影。鲁迅先生的外表和蔼,文字却极富杀伤力;身躯瘦弱,喊声却振聋发聩。
鲁迅是一个文人,却为了挽救国人而奋斗,他的呐喊是微弱的,却撼动了华夏大地,唤醒了无数迷茫的心。读鲁迅的文章,常常泛起一阵感动。他笔下的人物都如此真实而鲜明地呈现在眼前,孔乙己、阿Q、祥林嫂……他的文章没有风花雪月的浪漫,没有纸醉金迷的"放荡,没有金戈铁马的雄浑,也没有借酒消愁的洒脱。但他的文章是现实的、平凡的、充满讽刺意味。读鲁迅先生常有一种不可捉摸的朴实与厚重。仿佛文字之间充满了古老的墨香,沉稳的笔杆中蕴藏着力量。他总像一个深刻而智慧的老者,清醒的笔调洞悉一切。
纵观鲁迅的一生,他一直都在为挽救国民而奋斗。学生时代,他发现身体的救治无法改变根本的思想,于是弃医从文,志在对国民于根本的疗效,“改变他们的精神”。在新文化运动中,他是革命的旗手。在生命的最后,他依然不断的创作,用手中的笔推动着中国人思想的进步。

我的节烈观读后感精选90句


我合上书,翻开扉页。纸页微微泛黄,封冻着氤氲千年的凝重。序言里,笔者对鲁迅作了如是的评价:“鲁迅是现代中国的民族魂”。我总觉得,以此来评价这位文化伟人显然不够。我信手在纸上涂写我心中所暗诵的句子:“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尽管后人对鲁迅评价不一,但值得肯定的是,他是时代的先驱,手中坚硬的笔杆是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
隐隐约约中,我常常看到一个瘦弱的老人,从宁静的夜幕中跳出来。他的头发根根直竖,留着隶体一字的胡须,抽着一根发黄的烟,大叫道:“救救孩子!”苍老的声音有些颤抖,手上的青筋分明。
猛的向窗外看,又什么都没有,也是宁静的。窗外的寒风吹进来,吹进一缕月光。灯下,我又看到鲁迅的文字,眼泪禁不住流了下来。
鲁迅先生一生写作600万字,其中著作500万字,辑校和书信100万字;鲁迅在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收录于《呐喊》)。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鲁迅先生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社戏》这篇课文被选入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的语文书第十课。小说《祝福》(选自《彷徨》)《阿Q正传》(收录于《呐喊》)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北京、上海、广州、厦门、浙江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法等50多种文字。其中朝花夕
《而已集》文选
《鲁迅传略》
《伪自由书》文选
《野草》
《朝花夕
《呐喊》文集
《二心集》文选
《阿Q正传》
《白光》
《端午节》
《风波》
《故乡》
《孔乙己》
《狂人日记》
《明天》
《社戏》
《头发的故事》
《兔和猫》
《一件小事》
《鸭的喜剧》
《药》
《彷徨》文集
《祝福》
《兄弟》

我的节烈观读后感精选90句


《在酒楼上》
《伤逝》
《离婚》
《孤独者》
《高老夫子》
《示众》
《长明灯》
《肥皂》
《幸福的家庭》
《坟》文集
《题记》
《我之节烈观》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娜拉走后怎样》
《未有天才之前》
《论雷峰塔的倒掉》
《再论雷峰塔的倒掉》
《说胡须》
《论照相之类》
《看镜有感》
《灯下漫笔》
《春末闲谈》
《论“他妈的!”》
《杂忆》
《从胡须说到牙齿》
《寡妇主义》
《坚壁清野主义》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写在‘坟’后面》
《呐喊》(短篇小说集)1923,新潮社
《中国小说史略》(上下卷)1923一1924,新潮社
《热风》(杂文集)1925,北新
《彷徨》(短篇小说集)1926,北新
《华盖集》(杂文集)1926,北新
《华盖集续编》(杂文集)1927,北新
《坟》(论文、杂文集)1927,未名社
《野草》(散文诗集)t927.北新
《朝花夕
《而已集》(杂文集)1928,北新
《三闲集》(杂文集)1932,北新
《二心集》(杂文集)1932,合众书店
《鲁迅自选集》1933,天马
《两地书》(书信集)与景宋合著,1933,青光书局
《伪自由书》(杂文集)1933,青光书局
《鲁迅杂感选集》
《南腔北调集》(杂文集)1934,同文书局

《准风月谈》(杂文集)1934,兴中书局
《集外集》杨霁云编,鲁迅校订,1935,群众图书公司
《门外文谈》(论文)1935,天马
《故事新编》(小说集)1936,文生
《花边文学》(杂文集)1936,联华书局

我的节烈观读后感精选90句


《且介亭杂文》(杂文集)1936,三闲书屋
《夜记》(杂文集,后编入《且介亭杂文末编》)1937,文生
《且介亭杂文二集》(杂文集)1937,三闲书屋
《且介亭杂文末编》(杂文集)1937,三闲书屋
《鲁迅书简》(影印本)许广平编定,1937,三闲书屋
《鲁迅全集》(1一20卷,收著作、译文和辑录的古籍)1938,鲁迅全集出版社
《集外集
《汉文学史纲要》(文学史)1941,鲁迅全集出版社
《鲁迅全集补遗》唐韬编,1946,上海出版公司
《鲁迅书简》许广平编,1946,鲁迅全集出版社
《鲁迅日记》(影印本)1951,上海出版公司;铅印本,1959,人文
《鲁迅选集》1952,开明
《鲁迅小说集》1952,人文
《鲁迅全集补遗续编》唐韬编,1952,上海出版公司
《鲁迅书简补遗》吴元坎辑,1952、上海出版公司
《鲁迅全集》(1-lO卷)1956-1958,人文
《鲁迅选集。(1一2卷)1956-1958,中青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