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文库精选

常礼举要聚餐读后感选录

2022-08-14 来源:百合文库

常礼举要聚餐读后感选录76条



缘起
礼节这件事,在人群中,是决不能少的;就是极野蛮的民族,亦有他们的一套礼节。人与人交通感情,事与事维持秩序,国与国保持常态,皆是礼节从中周旋的力量。
自从一般人,不察实际,好奇务怪,起来反对礼教,硬说礼教是吃人的猛兽,主张把他打椡以后,大家就对礼节,存了轻视的心理,自己不去做,也不肯再去教导子弟。这个问题,并不简单,决不是中国人单独的问题。行得通,行不通,却也不敢断定了!但是现在还是行不通。
请看今天客来了,明天访客去,这里来馈赠,那里请聚餐,东街庆吊,西街开会。仔细一考查,还是把那些礼节,一套跟著一套的排演。有人说这些事没有学过,谁能晓得。
那怕你不晓得,你只管不去做,过后请去听吧!七言八语,讪笑讥诮,丝毫不客气的,都发表出来了。什么某人岂有此理,未曾受过教育、没有常识、粗卑不堪、不近人情、没见过场面、真讨厌、极可笑、远著他、少来往,一连串的`这些名词,就都给你加在头上。你的前途,一切一切,也怕因此受到影响!
再看那些反对礼教的人,见了比他地位高的人,他也是脱帽鞠躬;见了外国人,也是去拉手;不经通报,你直跑进他的房里去,他也是不高兴;他送你东西,你不说谢谢,他也是不痛快。这真矛盾,为什么他嘴里反对礼教,他还去拘泥这些形迹呢?可见他们是空倡怪论,自己也不能实行,专去欺骗他人,尤其是欺骗天真烂漫的青年人。深刻一点说,简直是损害青年人的社会事业发展!
我是在社会里碰过壁的人,也是吃过无限亏的人。知道没有礼节,万事行不通。我深恐青年同胞,不懂礼节,也免不了到处碰壁吃亏,特意检出通常用的几条来,贡献给大家,做个参考。要知礼节是不妨人的美德,是恭敬人的善行,也是自己一种光荣的徽章,是必要通达的!
(一)居家
一、为人子不晏起,衣被自己整理,晨昏必定省。
二、为人子坐不中席,行不中道。
三、为人子出必告,反必面。

常礼举要聚餐读后感选录76条


四、长者与物,须两手奉接。
五、徐行后长,不疾行先长。
六、长者立不可坐,长者来必起立。
七、不在长者座前踱来踱去。
八、立不中门,过门不践门限。
九、立不一足跛,坐勿展脚如箕,睡眠不仰不伏,右卧如弓。
十、同桌吃饭不另备美食独啖。
十一、不挑剔食之美恶。
十二、食时不叹,不训斥子弟。
(二)在校
一、升降国旗及唱国歌、校歌时,肃立示敬。
二、师长上下课时,起立致敬。
三、向师长质疑问难,必起立。
四、路遇师长,肃立道旁致敬。
五、听讲时,应端坐或直立;不支颐交股,弯腰,翘足。
六、考试时,不交头接耳,或左顾右盼。
七、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
(三)处世
一、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
二、家庭之事,不可向外人言。
三、口为祸福之门,话要经一番考虑再说。捣见失意人,不说得意语;见老年人,不说衰丧话。
四、交浅不可言深,绝交不出恶声。
五、不侮辱人,不向人开玩笑。
六、与残疾人会面,须格外恭敬。
七、于肩挑小贩苦力,莫讨便宜。
八、施恩求忘,受恩必报;开罪于人须求解,开罪于我应加恕。
九、善人自当亲近,须要久敬;恶人自当敬而远之。
十、遇事要镇静,做不到的事,莫妄逞能。
十一、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十二、凡事要合理智,不可偏重感情。
十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十四、凡求教他人的事,必须造门请问。
(四)聚餐
一、座有次序,上座必让长者。
二、入座后不横肱,不伸足。
三、主先举杯敬客,客致谢辞。
四、主人亲自烹调,须向主人礼谢后食。
五、主人敬酒毕,正客须回敬主人。
六、举箸匙,必请大家同举。

常礼举要聚餐读后感选录76条


七、用箸夹菜,只取向己之一方者,不立起向他角器中取菜。
八、箸匙不向碗盘顶心取菜取汤。
九、公食之器,不用己箸翻搅。
十、匙有余沥必倾尽,方再入公食器中。
十一、自己碗中之肴菜,不可反回公器中。
十二、箸匙所取肴菜,不倍于他人。
十三、食勿响舌,咽勿鸣喉。
十四、公食以不言为原则,须言亦应避免唾沫入公器中。
十五、咳嗽必转身向后。
十六、勿叱狗,不投骨于狗。
十七、碗中不留饭粒。
十八、不对人剔牙齿。
十九、客食未毕,主人不先起。
二十、起席,主逊言慢待,客称谢。
二一、宴毕,主人进巾进茶。
(五)出门
一、衣冠不求华美,惟须整洁。
二、见长者,必趋致敬。
三、登高不呼,不指,不招呼。
四、路上不吸烟,不嚼食物,不歌唱。
五、乘车见长者必下,见幼者亦须与之颔首为礼。
六、夜必归家,因事不能归时,必先告家人。
七、车马繁杂冲区,不招呼敬礼。
八、不立在路上久谈。
九、不走马路中间,越路须先向左右看清,不可与汽车争路。
十、行走时,步履宜稳重,并宜张胸闭口,目向前视。
十一、遇妇女老弱,应尽先让路让座。
十二、途次有人问路,须详为指示;问路于人,须随即称谢。
十三、一人不入古庙,两人不看深井。
十四、逢桥先下马,过渡莫争船。
十五、在舟车上或飞机上,不探首或伸手出窗,并不得随便涕痰。
(六)访人
一、先立外轻轻扣门,主人让入方入。
二、入内有他客,主人为介绍,须一一为礼,辞出时亦如之。
三、入内见有他客,不可久坐;有事,须请主人另至他所述说。
四、坐谈时见有他客来,即辞出。
五、坐立必正,不倾听,不哗笑。

常礼举要聚餐读后感选录76条


六、不携一切动物上堂。
七、主人室内之信件文书,概不取看。
八、谈话应答必顾望。
九、将上堂,声必扬。
十、户开亦开,户阖亦阖;有后入者,阖而勿遂。
十一、主人欠伸,或看钟表,即须辞出。
十二、饭及眠时不访客。
十三、晋谒长官尊长,应先鞠躬敬礼,然后就座;及退,亦然。
十四、与长官尊长,及妇女行握手礼时,应俟其先行伸手,然后敬谨与握。
十五、访公教人员,必先问明其上班钟点,不可久坐闲谈。
十六、访客不遇,或留片,或写字登留言牌。
(七)会客
一、见先致敬,熟客道寒暄,生客请姓字住址。
二、及门先趋,为客启阖。
三、每门必让客先行。
四、入门必为客安座。
五、室内有他客,应与介绍,先介幼于长,介卑于尊,介近于远,同伦则介前于后。
六、敬茶果先长后幼,先生后熟。
七、主人必下座,举杯让茶。
八、客去必送致敬,远方客必送至村外或路口。
九、远方客专来,须备饮食寝室,导厕所,导沐浴。
十、远方客去,必送至驿站,望车开远,始返。
(八)旅行
一、将远行,必辞亲友,祭祖辞亲。
二、远到目的地,必先拜访有关人士。
三、归来必谒亲友,或略送土物。
四、远行之亲友辞行,必往送行,事前或赠物,或宴饯。
五、远方客来拜访,须往答拜,或设宴接风。
六、旅人归来拜,须诣回拜,或设宴洗尘。
七、受人之送行及饯别,达到所在地,须一一函谢。
八、人之接风或洗尘毕,须还席。
九、入境问禁,入国问俗,入门问讳。
十、入国不驰,入村里必下车马。
(九)对众
一、他人正谈话,不在中间插言。
二、两人对谈,不向中间穿走。
三、不高声喧哗扰乱他人视听。

常礼举要聚餐读后感选录76条


四、不横坐,不横腿,不扪脚。
五、不隔席谈话。
六、坐不掀起椅凳之后方。
七、衣帽不加于他人之衣帽上。
八、不向人喷水吐痰。
九、不向人呵欠,舒伸,嚏喷。
(十)馈赠
一、礼尚往来,来而不往,往而不来,皆非礼也。
二、赐人不曰来取,与人不问所欲。
三、赠人物品,必谦必敬。
四、赠人物品,外必用包裹,婚丧庆寿例外。
五、平素赠物,座有他客,须避观听,远来及初晤,可不避。
六、受赠先略谦辞后受,称谢,逾日须往拜。
七、长者赐,不敢辞。
(十一)庆吊
一、参加吉礼,不谈衰丧话,不戚容,不啼泣。
二、居丧不参加吉礼,只送仪物。
三、丧服不入公门,不观吉礼。
四、贺婚在众宾前,辞不谐谑。
五、临丧不笑。
六、里有殡,不巷歌。
七、饭于丧家,酒不赭颜。
八、佩会葬徽章者,礼终即卸去,不佩带他往。
(十二)称呼
一、初见面之人问姓,曰贵姓,问名,曰台甫。自说姓曰敝姓某,说名曰草字某某。
二、有亲戚世交者,应各以其名分彼此相称。普通称人曰先生或某兄,自称曰弟。老者长者,称曰老先生,自称曰后学,或称自名。
三、称人之父曰令尊,母曰令堂。向人称自父母,曰家严,曰家慈。见朋友之父,称老伯,母称伯母,自称晚或侄。
四、称人之祖,曰令祖公,祖母曰令祖太夫人。向人称自祖曰家祖。祖母曰家祖母。见人之祖父祖母,称太老伯,太伯母。自称己名即可。
五、称人之兄弟,曰令兄,曰令弟。向人称自兄弟,曰家兄舍弟。称人之姊妹,曰令姊令妹。向人称自姊妹,曰家姊舍妹。见人之兄弟,称几先生,或几兄,自称小弟。见人之姊妹,统称几姐,称自曰小弟。(书款则称侍)
六、称人之妻,曰令正或尊夫人,向人称自妻,曰拙荆或贱内。见人之妻称嫂,自称己名。(女子可自称妹)

常礼举要聚餐读后感选录76条


七、女子称人之夫,曰尊府某先生,向人称自夫,曰外子。见人之夫称某先生,自以避免称呼为佳,如必要时,只称本人即可。
八、称人之子,曰令郎或公子,称人女曰令爱,或女公子。向人称自子,曰小儿,女曰小女。见人子称世兄,自称弟,称女曰世姐,自不称。
九、称人之孙及孙女,曰令孙曰令女孙。向人称自孙,及女孙,曰小孙,曰小女孙。见人之孙及女孙,称几公子几小姐。
十、称人或称自之已故上辈,统加一先字。如称人之故父母,曰令先尊令太夫人;称自之故父母,曰先严先慈之类。称人已故下辈不必另加字,只云‘以前某兄’即可,称自故下辈,但加一亡字,或云‘以前某某’亦可。
十一、称人之姑丈姑母,曰令姑丈令姑母。向人称自姑丈姑母,曰家姑丈姑母。见人之姑丈姑母,称老先生老太太;交厚者,可称老伯及老伯母。
十二、称人之舅父舅母,曰令母舅令舅母。向人称自舅父舅母,曰家母舅家舅母。见人之舅父舅母,称谓仿前。
十三、称人之岳父岳母,曰令岳令岳母。向人称岳父母,曰家岳家岳母。见人之岳父母,称谓仿前。
十四、称人之内侄,曰令内侄。称人之甥,曰令甥。称人之婿,曰令婿。向人称自内侄,甥,婿,曰敝内侄,曰舍甥,曰小婿。
十五、称人之亲友,曰令亲曰贵友。向人称自亲友,曰舍亲敝友。
十六、称人之师,曰令师,生曰令高足。向人称自师,曰敝业师。称自生曰敝徒。自称师,曰夫子或吾师。称自曰受业,或曰门生。
十七、称人之长官,曰贵某长(院部厅局等)。称人之属员,曰贵部下或贵属。向人称自长官,曰敝某长,称自属员,曰敝同事或敝属,称其某姓某职亦可。
十八、称人之主人,曰贵上,称人之仆,曰尊纪。向人称自主人,曰敝上;称自仆,曰小价。
(附说)
一、称呼一事,本甚繁杂,各地习惯,直接见面之称,尤多不同,故难备载。本编仅录其对外交际通常用者。
二、亲戚之间,称呼甚为微细,每有错一字而贻笑者。兹编本为举要,专为常用,故不详载。

常礼举要聚餐读后感选录76条


每一周一课时
篇三:小学弟子规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
1、学习《弟子规》“谨、信”两部分的经文。
2、培养学生立身处世谨言慎行、言而有信,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实施方法:
经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对《弟子规》的“孝、悌”有了一定的认识,部分同学能学以致用。本学期将继续践行“孝、悌”部分的内容,开始学习“谨、信”部分,并学习《常礼举要》的部分内容。把《弟子规》的学习与《常礼举要》的学习结合在一起,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把《弟子规》的学习与《常礼举要》的学习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起到规范学生日常行为的作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按照学校的教育内容计划,第一周着重让学生汇报寒假在行孝尽悌方面的表现,重温“孝、悌”部分的经文。第二周至第十五周,按每周一条,学习《弟子规》第十三至二十四条。《常礼举要》的“居家、在校、处世、聚餐、出门”五部分的内容穿插在每周的学习内容中。
2、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弄懂经文的意思,将进行一系列的模拟情景教学,把课堂模拟成家、公园、餐桌、公共场所等地方,让学生通过角色的扮演明白礼仪的要求,让文明礼仪更好地在生活中践行。
3、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多以故事形式进行讲解经文的意思,老师的语言要显浅易懂,让学生通过听故事受到启发教育,弄明道理。
4、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让学生收集有关事例说明展开讨论、辩论,从中感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反省自己的行为,达到自己教育自己的目的。
5、利用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清明节、五一节、六一节等节日,抓住契机进行教育,让学生通过对长辈、父母表达自己的心意,对我们今天幸福生活的歌颂,学习感恩,感谢长辈、父母、辛勤工作的广大劳动人民以及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烈士,让学生更懂得珍惜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常礼举要聚餐读后感选录76条


6、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离不开家庭氛围、家长的配合。在教育的过程中要争取家长的配合,让家长起到示范、树榜样作用,督促孩子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形成良好的习惯。家长通过《弟子规 长智慧》联系手册反馈学生的践行情况,让老师及时掌握学生的情况,对学生的行为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以达到更好地把《弟子规》的学习落实到行动中的教育作用。
7、坚持写好《弟子规 长智慧》的联系手册,让学生写出自己的理解、感悟、想法、收获,老师多以表扬、鼓励、激发学习兴趣为主。让联系手册成为学生、家长、老师之间沟通的桥梁。
8、一年级的学生模仿性很强,作为老师更要规范自己的行为,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联系实际,不断完善教学计划,写好课堂实录和教学反思。
篇四:小学弟子规教学计划
弟子规一些相关历史,我想大家都有所了解,这里也不一一介绍了。本校因为新办少年宫经典诵读,所以在所学科目中加入《弟子规》学习计划,定于每周授课。
教学目的:
1、加强儿童的理解力与记忆力。
2、增强儿童的阅读及背诵能力,加强
3、培养孩子对基本伦常应有的
4、让孩子知道为人处事的一些正确态度,学会一些做事的方法。
5、帮助学生立下志向,做个人格好、有担当的好人。
6、熟读并背诵《弟子规》,逐步落实到生活中。
具体落实要求:
(一)教导学生习惯修养。
1.要求学生必须做到:
(1)四正:心正、身正、椅正、书正
要求上课专注、座椅平正、姿态挺正、课本摆正。在家里也应如此,因为精神散漫就容易意志不集中,学习效果降低。
(2)精神抖
精神抖
「凡道字,重且舒」,读诵要求字正腔圆,首先自己要做到。与孩子对话时,也要观察孩子的吐字是否清晰、语速是否过快,如果能从小注意音声的高低控制、速度快慢的调节,则孩子将来的言谈也会温文儒雅,气度翩翩。

常礼举要聚餐读后感选录76条


(3)落实每天读诵
要求每天朗诵固定遍数,例如十遍、二十遍、三十遍……一周下来就可累积百遍以上,自然就能背诵下来。背诵得越熟越好,可以终身牢记不忘。而且对于已经背过的经典也要经常令其复习,诚如《论语》所言:「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背诵的遍数也是越多越好,因为「读书百遍,其意自见」。
2.能够联系实际谈感想。
许多学生虽然书读得不错,但与人相处的能力非常差,难以面对挫折,胆小懦弱,心胸狭隘,因此,主动引导学生,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落实《弟子规》。例如:对长辈礼敬的应对、与同学友爱的相处、公共场合的行仪,个人优秀品格的培养,这些在课堂上都要详细地教育。利用丰富的美德故事资源,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八德故事,历代传颂的圣贤、伟人的事迹,结合孩子经
(二)家长与学生
俗话讲得好:教儿教女,先教自己。教育不是孤立的,如果家长与老师在理念上能达成共识,在教育上紧密配合,就非常有利于孩子向既定的目标发展,能起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老师一种要求,家长又另行一套,孩子会不知所从,教育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另外,亲师经常地沟通,也有助于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双管齐下,对孩子加强督导,就可以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特别要重视的是,把握学生犯错的「第一次」,是老师和家长教育他的关键时期。为人师长、家长者,此刻尤要相互密切配合,谨慎地教育引导,纠其偏差,补救不足,扶正心性,以奠定孩子初始的根基。
国学弟子规教学计划1
一、教材分析:
针对小学生实际教材主要从校园礼仪、家庭礼仪、学校礼仪、社会礼仪进行具体的述说,全面介绍了小学生应该具备的礼仪知识。通过老师讲解、组织开展活动、文明礼仪调查问卷等,进行个人家庭、社会实践,对学生进行礼仪方面的训练和培养。书中附录,对礼仪教育教学的方法和活动方案进行简单介绍。为增加可读性又收集了一些有关礼仪的图片和儿歌。希望能对学校礼仪教育有所裨益,不当之处请同行不悋赐教。

常礼举要聚餐读后感选录76条


二、教学目的:
1、教育学生孝敬父母、体谅父母。
2、培养学生的爱心,爱长辈,爱老师,爱同学,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3、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4、教育学生诚实、守信。
5、指导学生的生活习惯,行为规范。
三、教学内容:
校园礼仪、家庭礼仪、学校礼仪、社会礼仪进行具体的述说,全面介绍了小学生应该具备的礼仪知识。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流利背诵。
难点:理解含义,并能在生活实践中应用。
五、学习时间:
每周安排一节诵读时间,平均每节课学一课内容。利用校本课前预备时间复习巩固。
六、方法措施:
1、借用生动的故事来打动学生的心。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讨论中真正理解含义。
3、举例子,让学生深入理解含义。
4、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实践。
国学弟子规教学计划2
一、 指导思想
多年来,我国的中小学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往往紧跟形势,德育教育中常常灌输大而空的道理,教育成果不明显。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缺乏贴近学生生活,可以规范学生行为的读本。根据至圣先师孔子关于生活规范的教诲编写而成的《弟子规》,具体阐述了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行为守则规范。该书全面讲解了孝敬父母、关爱兄弟、尊敬长辈、修身养性、为人处事等方面的基础,三字一句,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是启蒙养正、防邪存诚的最佳读物。
我校开展学习《弟子规》活动,与国家倡导“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理念相一致,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有利于学生养成教育。
二、 活动目的
学校作为一种特殊的育人场所,师生不能仅仅拥有“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文化”。诵读《弟子规》是熏陶学生思想、规范学生行为的一种好方法。通过引导师生诵读《弟子规》,能够使师生弘扬国学文化,传承国学精髓,接受圣贤智慧的教育。《弟子规》是中华传统经典文化,是一把构建幸福和谐人生的钥匙。诵读《弟子规》可以使师生在思想和行为上都得到教育,有助于拥有健康美好的人生,从而有助于和谐校园、和谐班级的构建。

常礼举要聚餐读后感选录76条


三、 活动计划
(一) 加强领导,制定计划。
为了使学习《弟子规》活动能扎扎实实地开展,我们成立了以席占京校长为组长,以德育副校长为副组长,以教导主任、政教主任、各年级组长为成员的领导组。经过领导组的讨论,制定本计划。
(二) 学习对象
全体学生、教师以及家长。
(三) 宣传动员
为了使师生充分认识学习《弟子规》活动的意义,学校首先召开教师会、班主任和语文教师会,使有关教师重视起来。其次,学校利用国旗下的讲话、黑板报、班级学习园地、校讯通、家长会等平台,向学生和家长宣传动员,积极营造学习《弟子规》的良好氛围。
(四)学习方式
1、教师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作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教师,正已才能正人。因此,在学习《弟子规》的活动中,教师不仅要率先学习,而且还要将其落实到行动中,从教育教学及生活的细节、小事做起,本着“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做人理念,做好学生的表率,做到“教学相长”。学校对教师的学习,不限具体的时间,不限定内容,不限定进度,但从学生对教师评教方面对教师进行反馈。
2、学生
对于学生的学习,我们坚持激发兴趣,贵在引导,以生为本,力求做到以下几方面:
① 读:每天上午、下午、晚上预备前集体诵读《弟子规》。
② 背:要真正使学习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弟子规》必须熟读会背。“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③ 写:这里的写有两种方式,一是与学生的书法练习结合起来,二是让学生写学习《弟子规》的读书笔记和读后感。
④ 行:既然《弟子规》是启蒙养生的好读本,那么学习《弟子规》就不能“纸上谈兵”,而必须落实在具体的行为行动中。通过教师率先垂范,让学生认真践行《弟子规》,落实日常行为规范和养成教育。
⑤ 评:通过形式多样的评比活动,使学生保持学习活动的兴趣,使学习活动开展得更广泛,更深入、更持久。我们拟开展的活动有:手抄报、展览、朗读比赛、背诵比赛,主题班会等。我们还要把学生学习《弟子规》的情况作为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定的一项重要内容。

常礼举要聚餐读后感选录76条


3、家长
一方面,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离不开家长的教育引导,另一方面,家长的行为举止和理念对学生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① 我们要求班主任通过家访、家长会、校讯通等途径,指导家长用高尚的人格、良好的言行做好孩子的表率,做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② 我们要求家长及时将孩子学习《弟子规》的情况,以及孩子学习《弟子规》后的行为变化情况及时向班主任进行反馈。
学习《弟子规》任重而道远,我们将不断总结经验,努力积淀书香校园,努力构建和谐校园。
国学弟子规教学计划3
教学目标:
1、学习《弟子规》“谨、信”两部分的经文。
2、培养学生立身处世谨言慎行、言而有信,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实施方法:
经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对《弟子规》的“孝、悌”有了一定的认识,部分同学能学以致用。本学期将继续践行“孝、悌”部分的内容,开始学习“谨、信”部分,并学习《常礼举要》的部分内容。把《弟子规》的学习与《常礼举要》的学习结合在一起,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把《弟子规》的`学习与《常礼举要》的学习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起到规范学生日常行为的作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按照学校的教育内容计划,第一周着重让学生汇报寒假在行孝尽悌方面的表现,重温“孝、悌”部分的经文。第二周至第十五周,按每周一条,学习《弟子规》第十三至二十四条。《常礼举要》的“居家、在校、处世、聚餐、出门”五部分的内容穿插在每周的学习内容中。
2、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弄懂经文的意思,将进行一系列的模拟情景教学,把课堂模拟成家、公园、餐桌、公共场所等地方,让学生通过角色的扮演明白礼仪的要求,让文明礼仪更好地在生活中践行。
3、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多以故事形式进行讲解经文的意思,老师的语言要显浅易懂,让学生通过听故事受到启发教育,弄明道理。

常礼举要聚餐读后感选录76条


4、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让学生收集有关事例说明展开讨论、辩论,从中感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反省自己的行为,达到自己教育自己的目的。
5、利用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清明节、五一节、六一节等节日,抓住契机进行教育,让学生通过对长辈、父母表达自己的心意,对我们今天幸福生活的歌颂,学习感恩,感谢长辈、父母、辛勤工作的广大劳动人民以及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烈士,让学生更懂得珍惜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6、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离不开家庭氛围、家长的配合。在教育的过程中要争取家长的配合,让家长起到示范、树榜样作用,督促孩子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形成良好的习惯。家长通过《弟子规 长智慧》联系手册反馈学生的践行情况,让老师及时掌握学生的情况,对学生的行为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以达到更好地把《弟子规》的学习落实到行动中的教育作用。
7、坚持写好《弟子规 长智慧》的联系手册,让学生写出自己的理解、感悟、想法、收获,老师多以表扬、鼓励、激发学习兴趣为主。让联系手册成为学生、家长、老师之间沟通的桥梁。
8、一年级的学生模仿性很强,作为老师更要规范自己的行为,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联系实际,不断完善教学计划,写好课堂实录和教学反思。
国学弟子规教学计划4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人生世界,会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会知道古代先人的的教诲,领略到中国流传几千年文化的艺术。
二、教学目标:
1、在完成原有的学科课程,保证学习质量的基础上,突现“国学课”的特色。
2、学习《弟子规》进行童蒙养正教育。
3、学习《千家诗》扩大学生识字量
三、教学重点:
4、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开阔学生的视野。
5、培养思维活跃、心境平和、有自信、会自省、能自学、敢大胆展示自己的学生。

常礼举要聚餐读后感选录76条


四、进度安排:
第一学期
三月——五月上旬:学生熟读1-8课文,拼音能读会写;《声律启蒙》熟读于心并落实于实际生活当中。
五中旬——七月底:学生熟读9-17课文,精讲课文,完成相应的习题;温习《弟子规》,继续监督其落实情况;学习《神童诗。卷首语》。
《弟子规》《千家诗》熟记于心,继续监督《弟子规》在生活中的落实情况。
(注:在第二学期期间,老师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同时进行观察能力、自学能力、交际能力、看图说话。)
五、辅助活动:
1、开学初进行学生识字能力、阅读兴趣、品德行为的摸底调查。
2、学期末进行学生识字能力、阅读兴趣、品德行为的对比调查。
3、每周对学生落实《弟子规》情况进行评价、表扬,表彰优秀的同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