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文库精选

认识自我的五种方法读后感汇编

2022-08-14 来源:百合文库

认识自我的五种方法读后感汇编66条



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读后感1
物转星移,时光飞逝。在人生那匆匆数十年光阴里,复制成功不易,认识自己最重。
在《认识自己,接纳自己》中说到:每个人其本身都有自己的所长,也有所短。短跑的高手,不见得就能长跑。马拉松健将如果参加百米竞赛,八成也会不堪一击。上天把人生得不一样,就是要你以不一样的方法去利用自己的长处,而成功的关键在于明白自己、认识自己,在合适的时间与地点创造那些属于自己的成就。
时间其实人人都拥有,这便是上天赐予我们每一个人的那份平凡却又十足珍贵的礼物,然而每个人拥有的时间却各不相同,无论它的长短还是价值,其实都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时间是公平的,她不知道丢弃了多少人,也不知挽救了多少人,但是能在正确的时间内去做正确之事的人又会有几个呢?认识自己,就像是剥开石榴之际往外撒落的透明结晶,落在你最不留意的脚边,被阳光晒得褪色却始终青涩,重拾起劲,生命却温暖如昔。
正值青春年少的我们,总是感叹岁月如歌,人们在不知不觉当中,最为宝贵的时光已经悄无声息地飘然而去。总是听闻各种名人轶事的成功与传记,总是羡慕成功人士的光鲜亮丽,却不知其实我们与他们本拥有同样的财富。总是对自己说道,下定决心从明天开始要发愤图强,却不知古人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便是指责自己日复一日的消磨时光不断推脱,总给自己去寻找那么不切实际的飘渺幻想,从而酿造的悲剧。人的一生中不可能一帆风顺,事事皆如人意,如果不顺心的事便用逃避消沉或麻醉自己的方式来逃避现状,只是适得其反,沉沦消极,这便是不可为之的事。因为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客观事实的存在,需要克服必然需要发挥我们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寻找矛盾的突出问题,去解决它、去消灭它,遇到问题绕道而行、避而不谈,那么只能使问题加重,而问题却是永远都存在的。
毛主席曾说过,“扫帚不倒,灰尘不会自己跑掉。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探索,扬长避短,才能解决我们在工作及生活的矛盾。”回首而言,聆听自己内心所想,考量自己能力所及。为自己制定一个目标,为自己争取一个位置。处变不惊,遇事不怕,给自己一个机会,还别人一个期待,无论高大或弱小,无论贫贱或富贵,人总会找到最为适合的位置与存在,并在合适的时间里,绽放出自己无边的魅力。

认识自我的五种方法读后感汇编66条


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读后感2
很长时间没有静下来好好看一下书了,部门举行了这个读书活动非常不错,这是一本能够让人静下来思考,以便重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
经过了1个月左右的时间读《认识自己 接纳自己》这本书和集体讨论学习后,让我从这本书中看到自己那些方面可以改变的,而那些方面却无法改变,是自己必须接受的,而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在那些能够改变的特性上,并在此基础上找到一条自我提升的最有效途经。让我们做出最明智的改变。
《认识自己 接纳自己》此书一共分为4个部分:
第一部分“识时务,尽人事

在此章节中,我们学习到了,什么能改变,什么不能改变,人的一生中,“认识自己”对任何人来说都很重要的,这不仅是一种自我认识或自我意识的能力,其实我们最需要了解的"就是自己,最难了解的也是自己,这本书教会我们如何更好地认识自己,每一个人都是一样,想要取得成功,除了付出加倍的努力以外,还要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当你清楚自己以后,才能扬长避短,认准目标,抓紧时间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在事业上取得好的成绩。
第二部分“如何与坏情绪相处”
在此章节中,让我们了解到什么是“焦虑”,如何减少生活中的焦虑,还可以测测自己有多焦虑,我测试出来16分,焦虑也是比较明显的,但是我们可以用书中提到了“渐进式放松训练”和“冥想”,来减少焦虑,学习后,我也尝试着每天抽20分钟时间来做一做“冥想”,让自己放松下来。相信坚持下去,一定会有好的效果。
第三部分“如何善待坏习惯”
通过“无休无止的减肥”及“让人欲罢不能的酒精”的案例,让我们看到我们在生活中的不好的坏习惯,其实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坏习惯,但“善待”坏习惯,并不是说让“坏习惯”进行下去,而是我们可以从这些坏习惯中看到自己可以去改进的,比如节食减肥,并不健康,体重会反弹,为了我们的健康,我们可以选择运动,虽然体重没有明显的改变,但身体感觉更轻松,精神也会更好,运作对身体也是非常有益的。常识一些改变,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认识自我的五种方法读后感汇编66条


第四部分“勇敢改变,坦然接受”
通过案例告诉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不可能事事顺心如意,总会有很多残酷的事实,我们无法回避,无法选择改变的,所以,我们应该有勇气改变你能改变的,平静地接受你改变不了的。就像现在我们岗位是班组长,天天跟员工打交到,每一个员工也有优点和缺点,而有些是我们永远无法改变的,那我们可以换一个方法去接受她,欣赏她,不要总是看到她的不足,在这次劳动竞赛中,我们班有一位员工平时产量很高,绩效也不错,但刚开始劳动竞赛时不愿意去营销,觉得怕影响产量,怕用户不订,怕影响解决率满意率,怕失败,我处跟员工好好沟通,让员工向班止的标杆员工学习,每天订目标,记录办理量,告诉员工公司今后的方向,这个是我们无法改变,只有自己先去适应,让会做得更好,不要怕失败,又给员工算了一下账,员工如一个月有4500个产量,每个用户推9要优惠,成功一半,就可以达到1125元,再加其它的一个下来应该随便上1500,当7月营销数据发出后,她营销了1600多元,达到到目标值,员工也非常高兴,不仅没影响指标,还挣了奖金,之前员工没有认清自己,认为自己不行,那么我们作为班长,就要给员工帮助,也要给员工方法,给员工信心,让员工认清自己后,勇敢去完目标值,勇敢迈出第一步。
读完这四个章节,让我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看到了自己的优点,同时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我们都想改变自己,使自己变得更好,而且还希望感染到我们身边的人,不光是努力,就可以做好,还需要先认识自己,认清自己,并且勇敢的接受自己,接下来的时间我还要继续学习其它的3本书,相信读完后,会有一个全新的开始。
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读后感3
看完《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这本书后,其中有一个观点让我记忆犹新:人定胜天只是传说吗?平时我们会不自觉的去影响周围的人和事,但同样的道理,周围的人和事也在影响着我们。
曾几何时,人定胜天这句话对于我来说,太空洞、太遥远,说到人定胜天,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抗洪救灾、人定胜天;抗击非典、人定胜天;抗震救灾、人定胜天;等等等等......

认识自我的五种方法读后感汇编66条


通过对这本书的学习后,我的思维我的潜意识在逐渐的转变,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是一个崇尚自我的社会,我们要相信自我能够改变,甚至自我的思维方式也能改变。同时,我相信人时可以提升自我的`,人同时能够创造更多的奇迹。
人会越来越像上帝一样,掌控我们自己,我们的命运不在上帝的手上,而是在我们自己的手上。
最大的自我相信,自己能改变和完善自己,这个信心就足以让他们心想事成。现在的自我充满了各种意见、决定和偏好。
人定胜天这句用在我自己身上的时候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现代的自我不再是往昔的农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当社会向我们现在一样把自我推到最高潮的时候,最大的自我的想法会变成科学研究以及治疗和自我提升的主题。提升自我其实不是什么洪水猛兽,也不是什么畸形怪胎。
自我提升和治疗通常都是很有效的,因为深埋在这些策略下的信念就是人的可塑性。最大的自我相信,自己能改变和完善自己,这个信心就足以让他们心想事成。
事实上,自我提升和治疗通常都是很有效的,因为深埋在这些策略下的信念就是人的可塑性。
通过对《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这本书的学习,我对自己充满了自信,任何的事情不再是看运气,看上帝,看上天的安排,看命运。我们应该看的是我们自己,我们要相信自己,坚信通过我们的付出与努力,能改变命运,要始终把命运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我们要坚信人定胜天。
重新认识你自己优秀读后感1
我们如何认识自己?
克里希那穆提:你认识你的脸孔,因为你经常从镜子里看到它。现在有一面镜子,在其中你可以看到完整的自己,看到自己心里所有的事情,所有的感觉、动机、嗜好、冲动及恐惧。这面镜子就是关系的镜子:你与父母之间的镜子,你与老师之间的镜子,你与河流、树木、地球之间的镜子,你与自己思想之间的镜子。
在其中,不是看到你希望的形象,而是看到你真实的情况。我可以观察自己如何和别人说话,我对能够给我东西的人特别礼貌,而对那些不能给我东西的人却粗鲁又轻蔑。我对那些令我畏惧的人特别用心。重要人物进来时,我赶忙站起来,但是佣人进来时,我却毫不在意。所以观察我自己在关系中的表现,我会发现自己是如何错误地表达对别人的尊敬。同时我也能从我与树木、鸟儿、观念及书本等的关系中,发现自己的真相。你也许拥有世界上所有的学位,但是如果你不认识自己,你就是最愚笨的人。认识自己是所有教育的真正目的。缺少了自知之明,只是收集资料或记笔记,然后通过考试。那只是愚笨的生存方式。

认识自我的五种方法读后感汇编66条


你也许可以从任何自认为无比重要的书中引经据典,但是除非你认识自己,否则你只是一只重复别人话语的鹦鹉。然而你一旦开始了解自己,不论自己多么渺小,富创造力的非凡行动已经开始进行了。突然看到真实的自己是一种新发现,包括看到自己的贪婪、好辩、忿怒、羡妒、愚笨。从这一步开始,你就能愈来愈深入,无穷无尽,因为自我认知是没有终点的。
自知之明是智慧的开端,在其中含藏着整个宇宙,也包含了人性所有的挣扎。
克里希那穆提是一位著名精神导师,拥有神奇而又自认为平凡的人生经历,在西方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克里希那穆提以为,只有通过每个个体内心心灵的变化,才会有一个根本的变革,世界才会走向真正的和平;这种心灵的变化并不是一个逐渐的过程,而是在于片刻间所发生的觉悟;它的前提乃是智慧的获得;而这种智慧的获得则根本依赖于对自我的怀疑、批判与认识,因为在他看来,“你也许能漫步于整个世界,但最终必须回到你自身。”
心理学家曾经说过,迄今为止,人类社会除了存在许多自然与人本身的难题以外,尚有大量社会的以及心理的不解之谜,令人们困惑与不安,人类中有不少人还无法完全把握自己。
社会学家也曾经说过,人类在了解许多宏观与微观世界之后,人类在创造了原子弹、生化武器、地球物理武器、微波武器、激光武器、电磁脉冲武器、电脑、基因理论以及纳米技术以后,人类在使用激光、走向太空、甚至制造出宇宙黑洞炸弹以及掌握超新科技及其聚能新子信息以后,特别是人类在建立起一整套全新的文明系统以后,如军队和国家联盟等,有不少狂人就开始妄自尊大,以这个世界主人自居,自以为能永远主宰整个世界了。
科学证明,这类人其实太急功太近利。
实践证明,这类人其实自大太骄傲。
社会发展与今天科技的进步,使我们人类所了解的世界只是极小的一部分。人若与自身未认识到的宇宙相比,就显得微不足道了,太渺小了,甚至会输给一枚细菌、一个病毒或一个新兴病毒的耐性和阴谋。所以,很多很多的问题需要摆在我们人类面前;所以,很多很多的问题促使着人们重新认识自己。

认识自我的五种方法读后感汇编66条


现代人都在奔赴现代化,不少奔赴现代化的人们却不知道祸从何来,不少沾沾自喜的现代人还在洋洋得意地享受而在不知不觉中制造着祸害。这不是偏激语言,这是有觉悟的人在提醒执迷不悟的人:改变急功近利的人生态度,关注从自身产生的污染,弘扬地球道德,提高自身素质,这才是人类追求生存与发展的科学文明出路。
重新认识你自己优秀读后感2
重新认识你自己作者克里希那穆提,阅读这本书大多数都是在临睡前进行的,或许这种心灵类的书籍需要我们静下心来慢慢体会,也许现在的我还不是很能够理解这本书部分的精华,但也行未来的某一天可以理解,这是一本可以反复被阅读的作品。通过书名可以传达一个信息,如何来重新认识你自己,而不是存在于脑海中的旧版的自己,理想中的自己。认识自己需要排除内心的不安与恐惧,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书中的第一篇就说到没有任何向导,我不能依赖任何人,事实上也没有向导,没有老师,没有权威,只有靠你自己—我和他人,以及和世界的关系。曾经没有接触这些灵性书籍的时候如果看到前面这段文字的时候,我会害怕,会担忧,如果我向往寻求不到帮助的话,我肯定不行。于是一次次不断地向外寻求安全感,可是有所谓永恒吗?有所谓的永久的安全感吗?显然没有,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变化,正是这些变化让我们不断地变强大。
节选部分喜欢的文字:
每天都大死一番,脑细胞才会变得清新、年轻而单纯。
以自由的心去看,一切都是新的。
我们的心智由出生到死亡,一直在不断地接受某种文化的定型,然后形成一个狭隘的自我。
你必须正视当下,才能面对事产,如果你不断逃避当下,不容许它出现在眼前,我怎么能面对它?
想要认识自己,只有在每一个当下整体地审视,而不受时间的限制。只要你的心不再支离破损,你就能看见整个自我。你所见到的这个整体就是真相。
找出个人特有的恐惧模式,然后面对它。
看清真相就是行动,也就是自由。

认识自我的五种方法读后感汇编66条


如果你真得想要彻底活出崭新美好的一天,就必须死于昨日的种种,否则只能像机器一般运转度日。死亡就是彻底让心智空掉,把每天的渴望、快感以及痛苦完全空掉。死亡就是更新,一种突变。在其中思想完全不活动的。因为思想是过去的产物。有了死亡就有完全崭新的东西。从已知中解脱便是死亡,然后你才能真正地生活。
重新认识你自己优秀读后感3
用了大概九个月的零碎时间慢慢地把这书给磨完了。
然而看完这书之后,我很用力地去思考克老师说的空寂到底是为什么。但我这么用力的这个状态似乎本身就错了。
如果每一个人都达到了这样的空寂的状态,世界会变成怎么样?没有冲突,没有矛盾,没有斗争的世界。也许就没有了各种各样的艺术,音乐,科技,各种各样的多姿多彩都没有了。因为那都是快感带来的产物。
人们总是沉浸于快感中不能自拔,所以我们制造了现在这个充满了斗争和冲突的世界。但是,反对这些斗争和冲突不也同样是一种矛盾么?
我比较喜欢的理念还是克老师所说的,不加判断地去观察自己头脑里面各种各样的想法,然后觉察到自己的身体,语言和行为,重要的是觉察自己头脑中想法的方向。
但在最后一章里面所说的空寂都彻底把我给搞懵了。这个只能巧遇的空寂,似乎只有通过顿悟才能够体验得到,但当我说我体验到了的时候,那又不是空寂。搞得我自己都有点儿神经质了。
好吧,这篇纯粹是提些问题,反正书中的很多的矛盾,我就不能一一细数了。不加任何判断和思考去看这本书本身就是修炼了吧!
重新认识你自己优秀读后感4
早前一直想读一些灵修方面的书籍,印象中这是第一次正式读印度哲学家的书,因为阅读量非常少,读起来有些困难,充满虚无感,似懂非懂。
翻开书本之前,看着书名问自己三个问题:
1、怎么重新认识自己
2、怎么与自己和谐相处
3、爱是什么?
花费6个小时读完之后,我非但没有找到答案,还否定了过去许多自认为正确的“自问自答”,提出更多的疑问和矛盾。

认识自我的五种方法读后感汇编66条


“你无法邀请微风入室,你能做的只是把窗子找开而已。开窗不表示你在等待,一有等待之心就会形成另一种形式的自欺。”
或许,我可以这样理解,我打开一扇窗,我并没有等待,风也许会进来,也许不会,因为我已然是那一阵风。我向自己发问,答案正是问题的本身。
关于第1个问题的疑问:被翻译的书名误导,原书名是《Freedomfromtheknown》,不知道译者为何命名为《重新认识你自己》。发现我从未真正认识自己,所以谈不上重新。
“想要认识自己,只有在每一个当下整体地审视,而不受时间限制。只要你的心不再支离破碎,你就能看见整个“自我”。你所见到的这个整体就是真相。”
“你一旦认清自己就是恐惧,和恐惧无二无别,自然会停止所有的斗争,然后恐惧就会完全止息下来。”
“想要时时刻刻活得圆满自在,就应该活在事实真相中,不加谴责或辩护,然后你才能彻底认清问题所在,然后问题得以解决。”
如何做到作者所说的正视自己的内心?怎样才能觉察到自己的快感、欲望、痛苦、恐惧、内暴力?我的局限在哪里?
关于第2个问题的疑问:一直认为觉得一个人,只有学会与自己和谐独处,才能更好与他人相处。作者提出让心自由。
“以自由的心去看,一切都是新的。”
“自由乃是一种心智状态,它不是从某中东西挣脱的自由,而是一种自由的意识,一种可以怀疑和追问一切的自由,它强烈、活跃而富有生气,因此能清除各式各样的依赖、奴役、臣服及逆来顺受的阴影。”
“不是先有锻炼而后有自由;自由应该放在起点,而非终点。”
“先死于昨日种种,才可能独处。如果你不再隶属于任何家庭、国家、文化或特定的一洲,你就会有一种局外人的超脱感。如果一个人能如此彻底独处,就能产生赤子之心,也只有赤子之心才能合人从悲伤中解脱。”
“你必须每天都死于一切已知的创伤、荣辱以及自制的意象和所有的经验,你才能从已知中解脱。每天都大死一番,脑细胞才会变得清新、年轻而单纯。”

认识自我的五种方法读后感汇编66条


如何死于昨日的种种,专注此刻,活在当下?保持一颗赤子之心,所所畏,无所惧,无所求,甚至无我的境界。
关于第3个问题的疑问:爱。当然我所指的是爱情。我企图更深刻的了解什么是爱,以为这样便能找到两性的相处之道,找到爱情,找到归属。我对作者所说的爱的理解,更多的是指大爱,对世界的爱。这种在冥想中产生。
“练习某种爱的技巧,也许能合你变得聪明伶俐、更加仁厚、或造就“非暴力”的人格,不过那跟爱仍然是两回事。”
“热情是相当可怕的东西,因为你拥有了它以后,你真的不知道它会把你带到哪里去。”
“放下便是最高不形式的热情,通过彻底的放下,那个被称为爱的东西就会出现了。”
“如果有了爱与美,不论你做什么都是对的,都会带来秩序与和谐。只要你知道如何去爱,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你就能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了”
“一个人如果能真正地爱,必然享有自由,它不是从对方那里掠夺而来,而是自然由内心生起的”
“隶属他人、心理上依赖他人滋养的状态,时常会带来焦虑、恐惧、嫉妒和罪恶感,只要有恐惧,就不可能有爱”
“如果你了解爱,你就不会再追随任何人。爱不是臣服,当你爱的时候,根本没有可敬或不可敬的分别”
“如果你因为责任的缘故,不得不做某件事,你无法爱你所做的事了”
“爱是否包含了义务和责任?它需要使用这些字眼吗?如果你因为责任而去做一件事,那还有爱吗?”这正是我的疑问。爱的所到之外,是否既无责任也无义务可言?是不是,当我已经不再寻找、不再渴望、不再追求,中心点一消失,爱就会出现了呢?
最后我用思维导图做整理的时候,我才发现这本书,通篇都是“如果...就...”的句式,正如扉页所写,克里希那穆提主张真理纯属个人了悟,一定要用自己的光来照亮自己。我这个实用主义者修炼不够,有一个非常肤浅的了悟,书中观点都比较主观自我。我想认识自己的出路还是心理学。

认识自我的五种方法读后感汇编66条


最后一个疑问:如何在一个无我的世界里看到自我?不久将来,我应该还会带着这个问题重新认识这本书。
重新认识你自己优秀读后感5
1、我们总是满足于他人的描绘,这表示我们其实是活在别人的言论中,活得既肤浅又空虚,因此我们充其量只是“二手货”人类;
2、自我探索并不是将自我从世界中孤立出来的病态表现;
3、探索自我丝毫不会使我们变得神经质,因为个人与人类本来就是同一回事;
4、观察我与外在人、事及内心种种活动的关系,我才开始认识自己;
5、如果我们能时时刻刻都在学习,从观察、聆听、注视和行动中学习,那么你会发现,学习是不断进展的,永无过去;
6、只有当你生活中的快乐中断了,或是想要逃避痛苦时,你才会亲眼看到自己的局限;
7、如果一个人已经习惯于波动不安,那表示这个人的心已经迟钝,就好比一个人对身旁的美景视若无睹般;
8、只有当你觉察到自己的限制时,你才会明白自己所有层面的意识;
9、喜悦不是想出来的,而是当下直接的感受,你一去想它,它立刻转为快感;
10、“活在当下”,就是在刹那间领会其中的美及喜悦,而不眷恋它所带来的快感;
11、寻求快感,不断滋养、维系它,乃是生活的基本需求,缺少了它,生活就变得极其枯燥、愚蠢、孤独,而且毫无意义;
12、快感是经由四个阶段产生的,也就是知觉、感觉、接触及欲望;
13、一个不被记忆麻痹的心,才能享有真正的自由;
14、这种想重复快感的需求,才不断带给人挣扎及痛苦;
15、我所害怕的就是过去和未来;
16、该为恐惧负责的就是念头;
17、思想一旦变成一种瞻前思后的心理反射以后,就会造成恐惧及快感,心智便因此而迟钝下来,于是怠惰就难免了;
18、观察者本身就是恐惧;
19、总想和某人或与理想中的自己一样,是形成矛盾、困惑与冲突的主因之一。一个困惑的心,不论做任何事、在任何一种层次上,都是一团混乱的;

认识自我的五种方法读后感汇编66条


20、只有停止比较,才能使自性呈现,能够活在自性中,才能有真正的平安;
21、我们把生命与死亡分开,生死之间的距离就是恐惧,而恐惧制造了间隔生死的那一段时间;
22、死亡就是彻底让心智空掉,把每天的渴望、快感以及痛苦完全空掉;
23、从已知中解脱便是死亡,然后你才能真正地生活;
24、性交能使你在高潮的那一刻完全忘却自我,可是不久你又落回到原来的混乱中,所以你才会渴望不断重复那种没有忧虑、没有问题、没有自我的境界;
25、多愁善感和爱根本没有任何关系;
26、爱不是恨的另外一面,正如谦卑不是虚荣的反面一样;
27、不认识热情为何物的人永远无法了解爱,因为只有在彻底舍弃自我中,爱才能出现;
28、始终在寻觅的心是无法热情奔放的。你停止寻找它,反而可能邂逅它;
29、不再寻找、不再渴望、不再追求了,中心点一消失,爱就出现了;
30、我们只看到由那些词汇所制造出来的意象罢了;
31、一旦体会到他就是那个东西,也就没有什么喜欢或不喜欢的,于是内在的冲突就停止了;
32、没有记忆就没有思想;
33、你必须每天都能死于一切已知的创伤、荣辱以及自制的意象和所有的经验,你才能从已知中解脱;
34、内心享有独处的空间是十分重要的,因为那意味着存在的自由、行动的自由以及任意翱翔的自由;
35、一个人如果总想获取或达成什么,这种拼命奋斗的态度,对我来说就是人生最大的绊脚石;
36、从心理角度来看,没有一件事情是永恒不变的,因此,没有任何关系能带给人安全感;
37、冥想也许可以算是生活中最伟大的艺术了,没有人可以从别人那里学会它,它的美就在于此;
38、冥想就是觉察每个念头和每个感受,绝不加以是非判断,而只是观察,随着它律动,从这份觉察中你会认清思想及感受所有的活动,寂静就会在这份觉察中出现;

认识自我的五种方法读后感汇编66条


39、心智必须先彻底了解自己的念头及感受的整个活动,才可能静的下来;
40、心怀理想是一件很残忍的事,只要你把持着任何理想、信仰或原则不放,你就根本不可能直接看清楚自己了;
41、这份热情的背后是一种没有任何需求的狂热。
重新认识你自己优秀读后感6
第一次看克氏是那本《最初和最终的自由》,至今印象颇深的是两点第一点是他说,听取他的谈话或者想了解某个人,必须先全心去接受、警觉而被动–刚看时还想,怎么是一上来全被动接受呢,不应该批判的去看问题么。渐渐的我才明白,如果一开始便带着评判的眼光,这评判就是基于过往的经验,就是偏见和执着,而直到最近工作变动后,我才意识到,自己确实可能也是部分因了过往学业事业的顺畅,总是没有学会去放下和忘记过往的经验,心便没能对全部、整体敏感,如同只会盯着脚底的路走,便忽略了四周的春光第二点,权威会妨碍对自我的了解–那时隐约明白了,说的是听从权威太容易了,然而每个人都是孤独的、都有自己的路要走,一直跟着权威,可能走的更轻松些,但就找不出那条属于自己的路了。当然,道理其实并没有进心里,证据便是自己还是期望着别人,无论生活还是工作可以来强有力的指导自己。
再直到去年,在事业上真正没有了人可以引领时,我才更懂得,只有自己才能引领自己读完这本《重新认识自己》,依旧有收获满满之感,再码下上面文字时匆匆翻回《最初》前几页,果然还是发现书里早有这次收获的内容,自己还划了标注。书是要日日读、日日新,当然这日日新的前提,通常是因为日日有新的经历感悟果然是,知行合一回到本书,论述不成一个体系,观点散落在各篇。翻到最后果然说的是克氏各个演讲的整理,但串起来,对我启发较大的也有两点:
第一、关于我一直过于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书中写到“对地位权势的追求,希望某方面被社会视为卓越的心里,都不过是一种驾驭他人的欲望。这种欲望本身就是某种形式的侵略性”,而造成这种侵略性的原因,“不就是内心的恐惧么”?再进一步,恐惧是什么,“我所害怕的,就是过去和未来”。反思自己一直太关注别人的看法,一是这次春节回家,体会到原来整个家庭如此注重“面子”,可能这便是从小的习惯;二是如果仔细思索,我是在害怕别人不把我当“优秀”的人吧?可是这有什么好怕的呢?这样别人就不爱我么?仔细想想,一方面、我需要那些人的正面评价乃至爱么?这大概就是书里提到的“依赖”吧,我依赖着别人的肯定来证明自己。而我之所以会依赖,是因为“内在肤浅而空虚,还没有在内心里找到那圆满、丰富、变化无穷而又活生生的源头,因此,我向外寻求,形成依赖”。

认识自我的五种方法读后感汇编66条


所以我应该做的,是让自己内心成为自己生命力的源头。另一方面、“在我安坐于此的当下,我并不害怕”,“我所害怕的就是过去和未来”。“问题都来自时间,换句话说,我们没有全神贯注”。我的症结也源于还未能做到活在当下。过去对自己的赞赏,我并未放下,于是反倒有些行为多少为了继续获得好评,而有些纠结也害怕之后别人的评价。所以全神贯注与当下,才是最重要的,只要关注“此刻”,一切并没什么好纠结的。
第二、关于冲突意识情绪的管理粗看前面部分满是问号,不知说的什么,比如“清理房间为例,房间整洁有序确实有必要,但不能为你打开门窗,为你打开门窗的,绝对不是你的意志力和欲望”“我们以为只要思考暴力、嫉妒、凶恶的反面,有助于去除那个东西本身,却不直到这种心态正主张了内心的对立”“总想和某人或理想中的自己一样,是形成矛盾、困惑与冲突的主因之一”而正确的是“你能看清楚暴力的真相吗?…如果你能,那表示你已经完全从暴力中解脱”“如果我深深了解了这个事实…我就不会再困境的心境下作任何反应,变成了完美的反应”“看清真相就是行动,也就是自由”.......
直到第十二章谈起观察者与被观察者,我才大致理解了。所谓冲突,是自己作为观察者,与被观察者–无论是他人、还是自己内心对抗的情绪–的冲突。观察者其实只是“各式各样的意向集合成的一个意向中心”“一堆记忆、经验、时间、影响、传统和各种痛苦的组合”,而被观察者,其实又是观察者“观念、判断和结论的统合”的一个意象而已,所以“观察者就是被观察者”,这个冲突中的“我”,和我所冲突的、讨厌的、意图反抗的人或者情绪,本质上就是同一的。那么当这个不在当下的“我”一消失,冲突也就消失了。而想着如何去改进,想着对立面,其实更强调了这个“我”的存在,所以说只有“不再找寻,不再渴望,不再追求,自我的中心点一消失,爱就出现了”这么说来,总结一下,是两点,一个是不要去执着于过去或未来,专注于“当下”,一个是不要去执着于他人或自己的冲突,专注于内心,或者说内心还不够准确,容易误解为“我”,应该说已经是“无我”不过实际操作层面怎么做呢,“当下”似乎好理解些,当然好理解的不是真正的现在,而是一刹那的时间,而“无我”就是一个我还不懂如何去感受的状态,唯一能想到的是“忘我”的状态,但这又是专注于外在的一种状态。

认识自我的五种方法读后感汇编66条


而又或者像哈佛的幸福课老师说的那样,要没有未来的目标太难了,不如还是设个小目标,借着这个目标去感受”现在”。如同瑜伽时平衡,如果怎么都不稳,不如将注意力先集中于眼前所见的某一点,来帮助专注。那么我们还是设一个目标点,之后再把这个点转移到“无我”和“当下”?或者说,这本书提到了还有“冥想”,可惜并不深入。莫不是最终是在所谓的“内观”?好,决定去仔细研究一下葛印卡的书和课程。
重新认识你自己优秀读后感7
这是一本关于自我修炼的书。作者娓娓道来,一颗纯净的赤子之心是那么的让人心动赞叹。书中并未讲述具体操作,如何重新认识自己,因为作者认为任何能说出来的规则都是一种限制,心灵便不再自由。作者告诉我们要保持内心空寂,不受限于过去、经验,对自己的内心诚实;关注问题本身,才是正确解决问题之道。作者更强调问题本身及来源和行路,并不考虑如何去解决问题,因为作者认为“是什么”尚未清晰,“为什么”只会增加混乱。不要去不断想着解决问题,因为这本身便是在逃避问题。静下来,停止忙碌,问题是什么,从关怀心灵开始....
是的,关于内心探讨的书,多少都有相通之处。这本书不易理解,读起来有空浮之感,似道,难以名说,却又极其重要。但作者的思想我们只能领悟,却难以应用实践,而同时我们又不得不佩服他内心的纯净和超然。给我的感觉是作者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虽食人间烟火,却能看得清并保持内心纯净。
书中对哎的探讨超越了《少有人走的路I》,不给爱下定义。爱只能领悟,一旦有定义,便受限制了。保持内心平寂便是爱了。
书中所说的问题以及对待问题的态度也和《少有人走的路I》不谋而合,也更强调我们要关怀内心。当遇到烦恼时,停下来关怀自己的内心,问问自己的心灵,烦恼也便渐渐消除。我们烦恼时,便是心灵需要关怀之时。时时关怀心灵,让她在呵护中渐渐长大。
整本书读起来,我能深刻感受到克氏思想的纯净博大,必须需慢慢领悟才能略晓一二。

认识自我的五种方法读后感汇编66条


重新认识你自己优秀读后感8
人出生的时候带着自己的人生功课存在于现实里,有所缺失,有所执迷,没有人是完美的,缺失产生需求,执迷产生异调。
人看镜子中的自己,尚会补完不足之处,用大脑的能力,但镜中的自己亦不是真正的自我。
自我到底是什么?找自己,问问题,寻真理,这些行动的本身导致了另一条不归路,把自身的欲求放在另一种意识上,终究产生依赖,有所依赖,反衬了缺失的本身,恶性循环。
书籍,权威,法制等等告诉人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带着其本身的欲求,尽信臣服之徒会沉醉在这些理念里,完成其一生。
书中的观点代表了作者的思言,然而个人的人生,需个人的觉悟,无评判的观察,止水般的心境,通透这个看似残酷的世界。
其实到最后,世界残酷本身,是否又是另一种错觉呢?
重新认识你自己优秀读后感9
关于如何认识你自己,读着克氏的《重新认识你自己》,心中一直有一个很大的疑惑,或许我们一面可以总结出一大堆的方法和途径,而另一方面也正如克氏在书中强调的那样,我的话只是一面镜子,供你观察使用。我尝试着对这句话解读,却也只能用他的另一番话来解答,你不能依赖任何人,事实上你并没有向导,没有老师,也没有权威,只有靠你自己——你和他人,以及你和世界的关系。因为生活是由关系构成的,所以坐在一个角落里冥想是无济于事的。只有通过观察我与外在人、事及内心种种活动的关系,我才开始认识自己。你是无法透过空想、文字障、期望或恐惧而得到它的。
可是这本身不就是一种矛盾吗?我们读着克氏的文字,可是他又告诉我们是不能通过文字障来得到的,那么克氏为什么还要为我们描绘出这些文字呢?这不就是在设置一种文字的障碍吗?如果不能了解这个问题,那么我只是透过文字才知道这个自己充其量只是“二手货”人类中的一员的事实,知道自己处于一个并不能靠通过战争、革命、改造、法律、意识形态这些外在形式而带来改变的恐怖混乱的社会,而需要心灵的革新才能让我们获得转变,以及所获得的那些所谓的认识自己的方法也只是他口中所说的我们一直信奉的别人口中的言论而已。

认识自我的五种方法读后感汇编66条


很长时间以来我或许都是在把克氏的话语仅仅当成言论,比如在阅读克氏的过程中,当他提出一个问题的时候,我的念头总是在迫不及待地希望马上看到他给出的解答,而不关心自己头脑中如何去形成对于问题的思索。或许这就是大多数时候让人苦恼的问题所在,对于问题丝毫的不关心,却一味地寻求着问题的结果。克氏说,如果我们的心不能全神贯注,而是支离破碎,甚至存心逃避,问题便产生了。只要我们继续心不在焉,继续把问题拖延到将来,问题永远都会存在。试想一下如果“二手货”在自己的眼里和平时的语言一样的一个词汇,却对于它的言辞背后一点也不关心,那么现在的我俨然成了一个崭新的却自以为是的“二手货”,如果我对于心灵的突变也不会深究其原因以及怀着极大的热情,那么我今后只会怀着一颗对现实毫不关心、麻木不仁的心却对于心灵的变革夸夸其谈。在读克氏之前的那个我和之后的我在心灵深处其实并没有实现什么真正的转变,心灵转变的问题依然会成为永久的一个问题。
《重新认识你自己》或许和平时所浏览过的书籍一样,读完一遍之后,我也依然不为所动,就如同克氏所说的那样,我所说的话并不算什么,等你合上书的时候,可能你已经把它们忘了。但你就是不愿意面对自己的生活。你的生活、你自己、你的琐碎、你的残忍、你的暴力、你的贪婪、你的野心、你每天的痛苦和无尽的哀伤,这才是你该了解的。我们从不质疑,只希望别人告诉我们如何去做。我们的心理结构中有一种奇怪的东西,就是喜欢听别人的指使,这是上万年以来的结果。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先认识自己,但不是根据我或其他分析家,哲学家的观点。如果我们还是根据别人的标准来认识自己,那么所认识的就只是“他们”,而不是“我们”,因此我们应该认识的就是自己的真相。
真相?自己内心的空虚、迟钝、愚蠢、丑陋、内疚和焦虑不安,以及我们从出生到死亡就接受的某种文化而被限制、被不断干扰而形成的狭隘的、逃避的、分裂的自我。大多数人只是照着成长教给我们的那一套,不假思索地反应着,心智和生活被扭曲着却不以为然,就像大多数人都反对暴君式的政体,内心却接受了别人的权威和专断。原来克氏让我们透过语言和关系的这面镜子来觉察自己的本来面目,认出我只为我,而非理想的我,让我们面对事物的本身,去觉察它。

认识自我的五种方法读后感汇编66条


可是,是否也有过这样的时刻,我们会本能地害怕面对自己的真相,大脑一片空白,什么也不想干,于是去关注一些无聊的人事,就像为什么我们总让生活被一些蹩脚的电视剧、一些八卦的新闻,被表面上的风平浪静充斥着,如果不去依赖任何东西,发现自己根本无处可逃。
克氏说,我们害怕面对自己的真相,我们会想尽办法逃避,服用药、参加政治团体去怒吼示威、看一场球赛、拜访寺庙或教堂,或是找些其他的娱乐。让自己的脑袋装满东西,因为我们害怕看到自己的恐惧。面对恐惧本身,正视它,观察它;不逃避,不压抑,不去设法解决或克服。与恐惧共存,人心存活于当下,恐惧才无从生起。
然而,真相是什么,别忘了那只是克氏告诉我们的,被无处不在的谎言和恐惧包围着又如何能够发现自己的真相,记得老师曾经说过:“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找不到自己真实的表情了,为了各种虚假的表达与对真实的遮掩,面具代替了真实的表情,我们已经越来越不知道真实为何物了。”我当时觉得这句话与自己是无关的,顿时映入我脑海的却是别人的虚假,却没有想到自己的虚假,正如我总是能看到别人的无知,却看不到自己的无知,看到别人的丑陋,却看不到自己的丑陋一样。我知道自己的脑海中有太多先入为主的观念了,而真实存在着,自己却从来不去看,为什么真实离我们越来越远呢,或许丑陋也是真实的一部分,而我们却把它化为了真实的敌人,所以我们太久不敢面对自己内心的丑陋,以至于真实到最后就没有存在的空间可言了。
克氏说,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理想的或想象的自我,就是那个自我形象彻底蒙蔽了我们的真面目。人一开始塑造形象,人与人之间的真实关系也就结束了。生活是非常真实的。它绝不是抽象的概念,如果你靠那些印象而活,生活一定会产生问题。就像平时我们大多数人都活在一种自身投射的假象里,我们把自身的安全感建立在靠对外物的寻求上,就像车子、房子上,父母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而我们又把自己对于生活的全部期望寄托在自己的信仰和理想上。难道我们就活得很快乐吗?这些难道不都是思想想出来的吗。克氏说,在思想的领域里根本就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因为都逃不出思想的范畴。没有一件事情是永恒不变的,因此没有任何关系能带给人安全感。你可能在幻觉中享受一段美好的时光,你也可能在局限中看到一些幻像,例如基督、佛陀或任何你所信仰的对象。信得越诚,那信心所投射出来的幻觉就愈为清晰,这些都只不过是你自己内在的需求和冲动的外向投射。

认识自我的五种方法读后感汇编66条


可是尽管有些东西在继续阻碍我们看清真相,也并不妨碍我们去看清真相。就像克氏说的,要想超越暴力,既不能压抑它,也不该拒绝它。可是我们时常会忍不住谴责辩护,我们必须认出你的谴责和辩护,原来就是构成社会的要素;构成了你的种种限制的观念,逐渐钝化你的心智。我们必须懂得如何去分析,分析的过程会使我们的心智变得极为敏锐,这份敏锐、专注与认真,将有助于我们透视真相。人尚无一目了然的能力,要想看清真相,必须先认清细节,然后才能跃进。就像冥想一样,觉察每个念头和每个感受,绝不加以是非判断,而只是观察。随着它律动,从这份觉察中你会认清思想及它感受的所有活动,寂静就会在这份觉察中出现。实相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也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你无法邀请微风入室你所能做的只是把窗户打开而已。
可是仅仅只是觉察,而不责难,又是多么难的一件事啊,大多数人一边好像在寻求着什么,一边又开始失去什么。又在我们一方面在寻求物质生活,可是又在忍不住感慨着自己精神上的空虚,为什么这个世界如此的让人困惑,为什么我们的心灵充满了支离破碎?面对这个混乱的社会,我们人类有望让这颗经历了上万年与备受时间折磨的心灵能够从不是受制于自己的个性和倾向,便是受制于外在的情况和环境当中,从社会的心理结构中一下子有解脱出来的时刻吗?
克氏说,我们必须自己先改变,必须认清我与外在世界的关系的本质和结构。这份洞悉力就是行动,有了这份洞悉力,身为人类一员的我,就能为这个世界带来另一种品质。大多数人不愿意真正的改变,我们正在期待一个可靠的权威为自己带来内心的秩序。实际上,从外在强制下得到的秩序,反而助长了内心的不安。没有任何人,而只有你才能为这个世界、为自己的想法、感觉行为负起责任。我们每天都在不断地助长社会的斗争、分歧、丑恶、残暴、贪婪,因此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混乱和不幸都有一份责任。除非我们能够明白这一点,就像明白自己正在挨饿和受苦一样,我们才会开始采取行动。然而,幸运的是,作为在物质的襁褓中成长起来的一代,我们从未真正体验过饥饿的匮乏的我们,然而同样不幸的是,我们的内心却也正在经历着情感的匮乏,智慧的匮乏。

认识自我的五种方法读后感汇编66条


可是,面对这个伤痕累累的世界,我们虽然暂时无法去改变什么,可是却可以成为我们自身。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存在的意义,一直记得老师说过的一句话,最重要的一点是你自己究竟想干什么,当你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时候,你就不会被随便催眠了。你内心的声音,你内心的热情很重要。
当忘记自己声音的时候,当失去生命的热情的瞬间。试着想想你自己,这个身为人的你究竟是什么?
重新认识你自己优秀读后感10
克里希那穆提:
印度注明哲学家。他主张真理纯属个人了悟,一定要用自己的光来照亮自己。他的六十多部著作都是由空性流露的演讲和讲话集结而成。
反对的声音:
克氏思想的局限有很多。比如说胡老师说的,他是假定人的身心健康为基础。他只讲绝对真理,但如何身心健康他并没有有多少阐述。解脱到达真理是不需要方法的,但我们维系生命,正常工作却是绝对需要方法的。我们还是要吃饭的。不像他,我们是没有人供养的。更关键的是,他讲的是无和有,而且解构后的重建是非常有限的。不断地观察身心是对我们有益的,但对于例如如何开车还是要努力学习和实践的。不断观察身心或许对于要对绝对真理的有洞见那是够了,但对于多层次需求的生活和复杂的社会来说,这是远远不够的。
克氏是最彻底的孤家寡人,他唯一的亲人就是实相。克氏否定了一切组织,否定了一切通灵经验,这属于“大破”但是,一切组织,一切经验境界其本质与实相没有障碍。相反可能给更多“与其有缘的人”带来接近实相的路径与克氏完全否定个人崇拜的反面是密宗的上师相应法。如今的事实是,从克氏那里能了悟实相的人,廖廖无几。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元吾氏身上所以这类人传道的更大意义在于1,为没有宗教缘分的人提供接近、了解实相的文字渠道。2,为一些没有师承独修自悟的人提供经验上的印证。所有证悟实相的大师,他们所诉说的`都是同一个东西,没有例外但是这一样东西,通过学习是学不会的为什么呢?因为意识思维即是障碍了悟实相的根源之一。一切意识思维亦是实相本身,乃至于眼见耳闻所到之处,即是实相现前无隔无碍。

认识自我的五种方法读后感汇编66条


在各种焦虑、恐惧、不安、快乐的背后,我们到底有没有可能解脱?解脱的办法是什么?是信仰宗教、服用毒品、放荡生活、离开所有困扰你的一切吗?这本书里集结了克里希那穆提的演讲和谈话录,归结为一句话就是:除了你自己,天底下没有任何力量能把你拯救出来。你要觉察真实地自己。他没有要我们逃离开生活的一切,我理解是要用一颗觉察的心去面对一切,去了解真相和自我,而不是一味地听从外在的声音。
《重新认识你自己》
第一章没有任何向导
你不能依赖任何人,事实上没有向导,没有老师,也没有权威,只有靠你自己你和他人,以及你和世界的关系除此以外,一无所恃。
生命到底有没有任何意义?所谓的人生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多少世纪以来,我们被我们的老师、尊长、书本和圣人用汤匙喂大。我们总是满足于他人的描绘,这表示我们其实活在别人的言论中,活得既肤浅又空虚,因此我们充其量只是“二手货”人类。
究竟有没有上帝、真理或者某种超越的存在(不论你如何称呼它)?这问题是无法从书本、神职人员、哲学家或救世主那儿寻得答案的。没有任何人或任何东西可以为你解答这个问题,因此你必须先认识你自己。由于完全不认识你自己,人格才不成熟,所以认识自己便是智慧的开端。
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先认识你自己,但不是根据我或者其他分析家、哲学家的观点。如果我们还是根据别人的标准来认识自己,那么所认识的就只是“他们”,而不是“我们”,因此我们应该认识的就是自己的真相。
第二章认识自我
如果我们能时时刻刻都在学习,从观察、聆听、注视和行动中学习,那么你会发现,学习是不断进展的,永无过去。
所有的权威,尤其是思想及领悟方面的权威,可能是最具毁灭性、最邪恶的。领导者会糟蹋了追随者,追随者也会毁了领导者。你必须成为你自己的导师和自己的徒弟。凡是人们视为必然而重要的事,你都该提出质疑。
事实上,生活完全是由关系构成的,我只能在关系的网络中观察自己,坐在一个角落里冥想是无济于事的。除此之外,任何形式的了解,都只是抽象思考罢了。“我”并不是一个抽象的存在,“我”无法透过思考来认识自己,“我”必须在我的具体存在中,认出我之为我,而非理想的我。

认识自我的五种方法读后感汇编66条


你注意到自己的局限了吗?这是你应该问自己的第一个问题,而不是急着问要如何从局限中解脱出来。如果你怀着“我必须解脱”之心,你也许永远都无法解脱,因为你可能又陷入另一种形式的限制。你想接近一棵树,必须用手去触摸它,因为文字并不能帮你触摸到它。
如果一个人习惯于波动不安,那表示这个人的心已经迟钝了,就好比一个人对身旁的美景视若无睹般。如果我们变得冷漠、顽强和无情,我们的心也会愈来愈迟钝。参加政治团体去怒吼示威、看一场球赛、拜访寺庙或教堂,或者找其他一些娱乐。
我们为什么总想逃避现实?譬如我们怕死,于是发明各种学说、希望和信仰来遮掩死亡的事实,然后死亡的事实并未消失。要想认清事实,我们就必须正视它,而不能逃避。我们大多数的人既怕死也怕活,我们担心家庭、担心流言,害怕失去工作保障等数不清的事实。我们不只怕这怕那,我们根本就活在恐惧之中,这是不容否认的事实。然而,为什么我们就不能面对这个事实?
你必须全神贯注于自己受限制的情况,才能从过去的历史中完全解脱,而那些束缚和限制才会自然从你身上消失。
第三章觉察力
只有先具备了观察之心才能全神贯注。换句话说,你必须由衷地想去了解一件事物,才会付出全部的心力去觉察它。
我们大部分的人生只占据了意识的一个小角落,而其余的被我们称为潜意识的领域,里面充满了各种动机、恐惧和种族遗留下来的特质,这些我们连如何进入都还不知道。
想要认识自己,只有在每一个当下整体地审视,而不受时间的限制。只要你的心不再支离破碎,你就能看见整个“自我”。你所见到的这个整体就是真相。
全观和专注是不一样的。后者是排他的,而前者是整体性的觉察,它能包容一切。
如此地觉察,好比与一条蛇同居,你自然会注意它的每个动作,它所发出的每个轻微的声响,都会令你心生警觉。这种全观的状态就能激发所有的能量,在这份觉察之下,你的自我整体就会在刹那间显露出来。

认识自我的五种方法读后感汇编66条


不论你已经多么深入地观察自己,你还能不断地深入其中。
如果我一天到晚拿自己和你相比,努力模仿你的长处,那么我就否定了我之为我,因此我就是在制造一个假象。任何形式的比较,都会导致幻觉及痛苦,而且愈陷愈深、难以自拔。我们或者分析自己,像一点一滴地增加对自己的认识;或者不断强迫自己向某种境界、某个救主或观念等外在的存在认同这种种努力,不外是勉强自己顺从外在的权威罢了,因为带来更大的挣扎。
如果我能亲眼识破其中的原委,我就已经从这种束缚中解脱了。我的心不再向外寻求,这就是关键所在。
若想开启那扇门,我们必须每天都保持全观而且充满觉察力,觉察自己的每一个思想和言行。如果以清理房间为例,使房间整洁有序,从某个角度来看是很重要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可能一点也不重要。房间的整洁有序确实有必要,但并不能为你打开门窗。为你打开门窗的,绝不是你的意志力和欲望,“那个东西”是邀请不来的。你所能做的,只是保持整洁而已,换句话说,就是没有任何目的地为了整洁的自身而保持整洁。如果你一只能保持健康、理性和井然有序,运气好的话,也许有一天窗子会自动打开,吹进习习的凉风,也许不会,这全凭你的心智状态而定,也只有你才能了解自己的心智状态。尽量观察它,不要为它定型设限,也不要设定立场,既不反对,也不同意,更不要批评谴责。总之,就是观察而不带任何拣择之心。在没有拣择的心智状态下,也许大门会在刹那间开启,让你一睹那既无挣扎又超越时间的境界。
第四章什么是快感
喜悦不是想出来的,而是当下直接的感受,你一去想它,它立刻转为快感。所谓“活在当下”,就是在刹那间领会其中的美及喜悦,而不是眷恋它所带来的快感。
快感是由四个阶段产生的,也就是知觉、感觉、接触及欲望。
如果你能观看所有的事物一张脸庞、一件印度纱丽彩衣、在阳光下闪烁的水面或任何使你愉悦的事物,而能不让快感深入,也就是说,如果你能欣赏它们,而不期望重复这个经验,那么痛苦及恐惧便无从生气,而只剩下了无可言喻的喜乐。

认识自我的五种方法读后感汇编66条


好好观察你自己,你会发现,就是这种想重复快感的需求,才不断带给人挣扎及痛苦,因为它绝不可能和昨天的感受一样。不只是你的美感需求,甚至在心灵本质上,你都拼命想重复同样的愉悦经验,结果却因为没有得到满足而伤心失望。
你既然已经明白只要一开始追逐快感,就有痛苦相随,而你还是甘心如此,那倒也无妨,只要你不是迷迷糊糊地陷在里面就好。如果你想要停止对快感的追逐,你就必须全神贯注于快感的形成,但是不必效法出家人或苦行僧的禁欲,你应该正视快感的整体意识及其价值,然后才能享有生活的喜悦。
喜悦不是想出来的,而是当下的直接感受,你一去想它,它立刻转为快感。所谓“活在当下”,就是在刹那间领会其中的美及喜悦,而不眷恋它所带来的快感。
第五章告别恐惧
我们现在必须要问自己:人心可不可能完全地、彻底地存活于当下?只有在这种心智状态下,恐惧才无从生起。若想深入了解这种状态,就必须先了解念头、记忆及时间的结构才行。
恐惧时生活中最大的问题之一。陷入恐惧的心,通常是困惑而矛盾的,因此必定会变得凶暴、扭曲而充满攻击性,但是它又没有勇气挣脱旧有的思维模式,于是就变得极其虚伪。除非我们从恐惧中彻底解脱,否则我们只有继续追逐最高的目标,制造出各种神祗来解救我么脱离黑暗。
形成恐惧的主因之一,就是我们不愿意面对真相。现在就找出你个人特有的恐惧模式,然胡面对它。
我们现在必须要问自己,人心可不可能完全地、彻底地存活于当下?
恐惧只是一种心理活动,却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展现自己。我们会发现,只有思想停止活动,我们的心智才能看见恐惧的完整面貌。
如果想喝恐惧这样活生生地东西共存,需要一颗极其细微的心,它不下任何定论,因此才能随时盯住恐惧的行踪。你只要观察它,和它共处。要想了解恐惧的本质,连一天的时间都不需要,在分秒之间你就能看清楚了。
第六章暴力与愤怒
我们要了解的是暴力这个实际的东西,而不仅仅是一种概念罢了,因为它确实存在于人性中。我们既然身为人类,就必须彻底坦诚,不怕面对自己的弱点,必须对自己开诚布公,准备追究到底,绝不中途停止。

认识自我的五种方法读后感汇编66条


让我们来思考一下,究竟我们可不可能根除内心各种形态的暴力,同时还能继续生存于这个凶残的世界中。我认为是有可能的,我不愿意内心存在一丝仇恨、嫉妒、焦虑或恐惧,我要生活在完全的平静中。这并不表示我在等死,我像活在这个丰富、美好而又圆满的地球上,一边欣赏花草树木、江河平畴,同时又能平安地和自己以及世界共处。那么,我该怎么办?
不只是杀人才算暴力,刻薄的言词、排斥他人的姿态,或因为恐惧而不得不低声下气,这些都属于暴力。
当房子着火时,你还会在意那提水相救的人的发色吗?
第七章人际冲突的真相
总想和某人或与理想中的自己一样,是形成矛盾、困惑与冲突的主因之一。一个困惑的心,不论做任何事、在任何一种层次上,都是一团混乱的。
人际关系时常是建立在塑造的假象与防卫机制上。其实,人们一开始塑造形象,人与人之间的真实关系就结束了。
如果我们好好检视自己日常的念头、思想、感受及行为,我们就会发现,只要我们顺从社会的模式,生活必然变成战场。如果我们不接受它(真正有宗教情怀的人,没有一个能接受这样的社会),我们才能彻底从社会的心理结构中解脱出来。
当今世界各种教都在宣扬简朴的美德,出家人披上僧袍、改名换姓、踢掉头发、身居斗室,发誓奉行清贫及简朴的生活;在东方更是严格一块腰布、一件袍子以及一日一餐。我们都很佩服这种简朴的生活。但是披上清贫外衣的人,在心理上仍然充满了世俗的产物,因为他们仍然渴望地位及名望。他们隶属于这个修会或那个修会,这个宗派或那个宗派,他们仍然活在某种文化或传统的区分中,根本够不上神贫。老天啊,谁会在乎这些微不足道的事!不幸得很,大多数的人都热衷这种自我展示的生活。
当人新真的从社会的心理结构中解脱出来时,清贫才能变成一件美好的事。一个人应该先致力于内在的简朴,不再追寻,不再要求,也不再渴望,也就是一无所求了。拥有这种内心的简朴才能看见生命的真相,因为所有的冲突都已经烟消云散。这种生活能受到祝福,它是在教堂或寺庙中找不到的。

认识自我的五种方法读后感汇编66条


要认清和解决任何一个问题,我们都需要极大的热情及毅力,不只是身体或智识的能量,而是一种不依赖任何动机、心理的刺激或药物的能量。因此,不论是来自教会、酒精、药或是书籍言论,都会使人产生依赖心,阻碍我们看清真相,也剥夺了我们的生命力。
如果你不再和别人比较,你就会接纳自己。一经过比较,你就开始希望自己更加进步、成长,变得更聪明、更漂亮。但是你能做到吗?你本来的自我才是事实,一经比较,你就把这个整体肢解了,于是造成了能量的耗损。能够看到自己的本来面目而不与人相比,就能产生巨大的能量去观察一切。如果你能够观察自己而不带比较,你就已经超越了比较,这并不意味你的心因为自满而停滞不前。因此,认出自心是如何在耗费能量,就是了解整体真相不可或缺的要素。
欲望本身就是一种矛盾,我们时常想要的,总是与事实相反的东西。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毁掉欲望,或者压抑、控制、升华它,我们只需要单纯地正视欲望的本质,而不是它的对象。我们必须先认识欲望的本质,才能认清冲突与矛盾。我们的内心就是因为这些追逐快感和逃避痛苦的欲望,才不断陷入矛盾之中。
第八章与真实的自我相处
如果你不再隶属于任何家族、国家、文化或特定的一洲,你就会有一种局外人的超脱感。如果一个人能如此彻底独处,就能产生赤子之心,也只有赤子之心才能从悲伤中解脱。
自由乃是一种心智状态,它不是从某种东西挣脱的自由,而是一种自由的意识,一种可以怀疑和追问一切的自由,它强烈、活跃而富有生气,因此能清除各式各样的依赖、奴役、臣服或逆来顺受的阴影。这种自由意味着彻底的孤独,但是一向依赖着环境以及自己性格长大的人,真能找到完全孤独的自由吗?
你从来不曾真正孤独过,因为你充满了记忆、限制、昨日的怨言和牢骚,你的心从未好好清理过这些垃圾,也唯有先死于昨日的种种,才可能独处。
根据孤独的经验,你开始了解你必须与真实的自我和平共存,而不是和那个你认为应该的或过去的你。你能都正视自己,而没有恐惧,没有假造的谦虚、辩解或谴责,只是单纯地与真实的你共处,你可曾尝试过?

认识自我的五种方法读后感汇编66条


你必须照顾它,既不谴责也不辩护,渐渐你会爱上它。我并不是要你喜欢嫉妒或焦虑,而只是要你细心照料它。
如何你认清自己是如此乏味,充满嫉妒、恐惧,自以为情感丰富,实则相当无情,又这么容易受到伤害,容易得意也容易感到无聊,我们能够与这样的自我相处吗?我们能不能既不接受它,也不排斥它,既不消沉,也不得意,而只是如实地关照?
第九章时间与烦恼
我们总认为自己将来会有所改变,我们内心所向往的和谐境界也会一点一点、一天一天地实现。事实上,时间并不会带来任何的和谐或平安,我们必须停止这种渐进的想法。这意味着使我们平安的明天是根本不存在的,我们必须在当下这一刻找到和谐。
好好地观察一下自己的内心,你会发现,你早已拥有是非对错的观念,对自己及社会也形成了某种意识形态,你就是根据那些观念而非针对事实真相行动,因此,行动便迁就观念,尽量符合观念,所以才冲突不断。观念与行动之间形成的空隙即是时间,它自成一种领域,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你的思想中。
我们总认为生活属于现在,死亡则在遥远的未来等候着我们,但是我们从不质问这种犹如战场的生活究竟算不算是生活。我们只想知道心理学的研究报告,可是我们从不探究如何生活,如何生活得愉快而美好。我们似乎已经接纳现实中的痛苦与绝望,将其视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却反而把死亡当作应该极力避免的东西。如果我们知道如何生活,死亡就和生活一样具有非凡的意义;没有死亡,就没有生活可言。如果你不能时时刻刻经验心理活动的死亡,就不可能真实地生活,这绝不是智性上的诡辩,因为如果你真的想要彻底活出崭新美好的一天,就必须死于昨日的种种,否则你只能像机器一样运转度日。这种像机器一般的心智,是永远无法了解“爱”和“自由”的。
我们大多数人都都害怕死亡,只因我们不知道什么是生活。我们不知道如何去活,所以也不知道如何去死。只要我们害怕生活,我们自然也会害怕死亡。不害怕面对生活的人,也不会害怕完全失去安全感,因为他深深地了解根本没有所谓的安全感这回事。只要对于安全感的需求一解除,无始无终的活动就会产生,那么生活和死亡就没有什么差别了。一个人如果能活得平安和谐,充满了美与爱,必然不会恐惧死亡,因为爱本身即是死亡。

认识自我的五种方法读后感汇编66条


死亡就是彻底让心智空掉,把每天的渴望、快感以及痛苦完全忘掉。死亡就是更新,一种突变,在其中,思想是完全不活动的。因为思想是过去的产物。有了死亡,就有完全崭新的东西。从已知中解脱便是死亡,然后你才能真正地生活。
第十章懂得爱
如果有了爱与美,不论你做什么都是对的,都会带来秩序与和谐。只要你知道如何去爱,一切问题都将迎刃而解,你就能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了。
一心追求安全而稳固的人际关系,必然会引发哀伤和恐惧;愈追求安全感,愈会招致不安全的感觉。
如果要深入“什么是爱”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先去除几个世纪以来加诸其上的粉饰,抛开一切理想或是它该如何及不该如何这类观念。常把事情划分为该与不该,实在是最为自欺欺人的生活态度了。
先清除你自己的迷惑,然后你也许能从什么不是爱之中看出它是什么来。
一个人如果能真正地爱,必然享有自由,它不是从对方那里掠夺来的,而是自然由内心升起的。
爱所到之处,既无责任,也无义务可言。
真正的关怀好比关心一颗植物那样,为它浇水,认清它的需要,给它肥沃的土壤,温柔亲切地照料它。
始终在寻觅的心是无法热情奔放的。你停止寻找它,反而可能邂逅它,这不能靠努力或经验而达到,只能在毫无心机的情况下,才能巧遇它。你会发现这种爱超越了时间的范畴,属于个人,也超乎个人,可以专一,也可以遍布,就像一朵花的芬芳,你能闻到它,也可能毫无知觉地擦身而过,那朵花为每一个人绽放,包括那个在它面前深吸一口气而且愉快地注视着它的人。不论人们站在花园内还是花园外,对那朵花都毫无影响,它只是自然地让所有的人都能分享它。
爱是新鲜、活泼而充满着生命力的,它没有昨日,也没有明天,更不受杂念的干扰。
第十一章时空隔阂
只有当你忘我时,偶尔会有短暂的体会。只要有个中心点在周遭制造时空的间隙,爱与美就无法存在;反之,如果中心点与外围一并消失,爱就出现了。

认识自我的五种方法读后感汇编66条


如果你的心能注视一棵树、天上的星星或闪耀的河水直到忘我的地步,你就能体会什么是美了。在我们真正看见的那一刹那,我们就沉浸在爱中了。
美存在于完全忘却观者与所观之物的境界中,惟有彻底的苦修才能达到这种忘我的地步。我所说的苦修是那种完全单纯而谦虚的心境,其中没有任何对于成就的追求欲望,也没有攀缘的阶梯,只有第一步,而这第一步实在是永恒的一步。
我们心中不再存有先入为主的观念或意象,才能直触生活。
我们必须在日常生活中确实认识自己是如何形成对妻子、丈夫、邻居、孩子、国家、领袖、政客以及上帝的印象,然后你就会发现,你所拥有的知识一大堆意象罢了。
现在你赋予这个问题的专注力,正视你解决这个问题的能量。如果你能全神贯注于一件事情,观察者就消失了,只剩下了那股专注力,也就是最高形式的智慧。这不是言辞所能描绘的,因为一化为文字,就脱离了事实本身。你必须亲自去经历、寻获它。
第十二章观察者与被观察者
观察者如果突然了悟他所应付的这种被动反应所产生的问题原来就是他自己,那么他和那些意象之间的冲突就消失了。
我看到一位穿红衬衫的人,我就会立即生气喜欢或不喜欢的反应。这好恶的情绪,主要来自于我的文化、素养、社交、是好以及我先天和后天的性格。我一向是透过这样的一个中心点来观察和判断事情的。因此,观察者和他的所观之物就分裂为二了。
观察者的本身也是由他对各种意象的反应所形成的另一套意象。
透过非常细心而谨慎的觉察,这一切真相都被揭发了!然后你才发现:原来观察者就是被观察之物。
如果那个东西就是你,你会怎么办?你既无法抗拒,也无法逃避,甚至连接受都没有必要,因为它就在那儿。于是那个受好恶之心所驱使的反应作用,便到此结束。
然后你会发现,你的觉知突然变得极为活泼,它不受制于任何事件或意象。从这种强烈的觉知中就会产生不同品质的专注力,这种专注力就会造成全然不同的心智状态。因为心智就是觉知的本身,它会因此而变得极度敏锐,而且有高度的智慧。

认识自我的五种方法读后感汇编66条


第十三章思想的起源
我们一向把观念和行动分开,观念永远属于过去,而行动却属于现在,生活也是属于现在的。只因为我们害怕面对生活,因此,陈旧的观念对我们变得如此重要。
思想不过是一些观念,它是积存在脑细胞中的记忆的一种反应。
我们内心的暴力时常带给我们快感,我们另一方面却又渴望平静、仁慈与温柔,这是我们的生活最常见的状态。
你有没有注意到,当你完全而彻底专注时,这个观察者、思想者、中心点和自我感觉都会一并消失,在那份关注中,连思想也无影无踪了。
一个人如果想看清楚一件事,他的心必须十分宁静,没有任何偏见、唠叨、对话、意象和画面,这一切都得抛得开。
只有在这份寂静中,你才能看见意念的生气,如果你仍在追寻、质问和期待答案,你就无法办到。一旦彻底平静下来,你就可以从存在的根源来问思想的起底到底是什么,然后你就会开始通过这份寂静去认清思想是如何形成的。
你一旦觉察到思想是如何形成的,就不需要再去控制它了。
第十四章昨日的重担
你必须每天都能死于一切已知的创伤、荣辱以及自制的意象和所有的经验,你才能从已知中解脱。每天都大死一番,脑细胞才会变得清新、年轻而单纯。
内心享有独处的空间是十分重要的,因为那意味着存在的自由、行动的自由以及任意翱翔的自由。
惟有懂得独处,不受外界影响,也不被修炼束缚,才能巧遇崭新的真相。
我们很快就会发现,只有内心平静时才能保持清明,东方的止观禅定就是为了成就这样的心智状态。控制念头或持咒不外是为了使内心安静下来,然后才能看清楚问题所在,可是除非一个人实现奠定好基础,能从恐惧、悲伤、焦虑及种种自设的陷阱中摆脱出来,否则我看不出他如何使内心安静下来。
真正的自由乃是从锻炼的强制中解脱出来,能认识这份自由便是极深的修炼。学习的本身就是修炼,而修炼这个字的根本意思就是学习研究,所以学习研究本身就能带来清晰的思想。

认识自我的五种方法读后感汇编66条


这无限的心才是惟一的真理,也是惟一的实相。
第十五章冥想
冥想是用所有的注意力,整体而非局部地觉察每一件事,没有任何人能叫人如何这般全神贯注。冥想也迅速可以算是生活中最伟大的艺术了,没有人可以从别人那里学会它,它的美也就在于此。其中毫无技巧可言,因此也就产生不了权威。
我们每一个人都渴望某种经验神秘经验、宗教经验、性经验以及致富、权势、地位和统御的经验。等到年长以后,我们的肉体需求已经得到满足,我们就开始要求更广、更深和更有意义的经验。我们以为可以借助这些经验来逃避自我,却不知道这些经验仍然在我们的局限中。
真正的默观冥想是无法循环的,也不是反复诵念及模仿。念头跑来跑去并不是问题,让自己觉每个念头的动向,才是关键所在。冥想就是觉察每个念头和每个感受,绝不加以是非判断,而只是观察,随着它律动,从这份觉察中你会认清思想及感受的所有活动,寂静就会在这份觉察中出现。
冥想就是觉察每个念头和每个感受,绝不加以是非判断,而只是观察,随着它律动,从这份觉察中你会认清思想及感受的活动,寂静就会在这份觉察中出现。
如果你用一个小时全神贯注地读这本书,就是在冥想了。冥想是用所有的注意力,整体而局部地觉察每一件事。
第十六章彻底革新
任何有意义的运动或影响深远的行动,都必须从我们每一个人开始。
我们自己必须先改变,必须先认清我与外在世界的关系的本质和结构。这份洞悉力就是行动,有了这份洞悉力,身为人类一员的我,就能为这个世界带来另一种品质。这种品质,对我而言就是道心。
道心和信仰宗教的心是截然不同的。你不可能一边自视为印度教徒、基督教徒或佛教徒,然后一边同时拥有道心。
道心之中就是空寂,它不是来自思想,而是来自觉察,它是没有冥想者的真正冥想。
除了你自己,天底下没有任何力量能把你拯救出来。
重新认识你自己优秀读后感11

认识自我的五种方法读后感汇编66条


克里希那穆提的《重新认识你自己》至少有如下两点缺陷:
1.或许因为此书是演说合集,所以某些地方的条理不是很清晰明了。有时长篇累牍在重复同一个话题,推进很慢;有时却又语焉不详,不甚了了。甚至还有跑题、替换概念之处,例如,讨论生理死亡带给人的困扰,最后却在谈心理的死亡(清空)。
2.克氏对现代心理学,尤其是精神分析的潜意识理论有明显的误解与偏见。
然而,瑕不掩瑜,此书依然为“认识自我”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观点。
人生的真理、实相在哪里?(既无挣扎又超越时间的境界)
不在宗教里!不在传统、权威里!
在认识自己里!能认清自己的本来面目,就了解真理了。认识自己是智慧的开端。
途径:
只有靠你自己——你和他人,以及你和世界的关系。
因为生活是由关系构成的,所以坐在一个角落里冥想是无济于事的。只有通过观察我与外在人、事及内心种种活动的关系,我才开始认识自己。你是无法透过空想、文字障、期望或恐惧而得到它的。
方法:
观察,极大的觉察力,对自己内心活动的觉察力
觉察整体意识,全观(attention)而不是专注(concentration)
注视着它
单纯地、如实地去看,谦卑
若想开启那扇门,我们必须每天都保持全观而且充满觉察力,觉察自己的每一个思想和言行。
正视你的恐惧、暴力、愤怒、欲望……
惟有这种观察才能看到真相,当心智看到全貌时,自由就来到了。
与真实的自我相处,既不接受它,也不排斥它。既不消沉,也不得意,而只是如实地观照。
你只是觉察,不去纠正,也不指示它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不要逃避
不比较
尽量观察它,不要为它定型设限,也不要设定立场。既不反对,也不同意,更不批评谴责。观察而不带任何拣择之心。
毫不逃避、辩解、谴责、或压抑地正视它(恐惧)。既不加以判断,也不干预。不去设法解决它,或提起勇气克服它。

认识自我的五种方法读后感汇编66条


不要思考,只是单纯地观察
不加好恶地正视它,既不想去除它,也无意从中解脱,只是观察而已。
大部分人的现状与真相:
我们大多数人都反对暴君式的专制政体,内心却接受了别人的权威或专断,允许他们来扭曲我们的心智和生活。
空虚、迟钝、愚蠢、丑陋、内疚、焦虑不安、二手货
局限的、自我受限制的、被干扰的(表现在对问题、挑战的不当反应)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想象的或理想的自我,就是那个自我形象彻底蒙蔽了我们的真面目。
逃避(eg.药、参加政治示威、球赛、寺庙、教堂、娱乐……)
只照着成长的环境教给我们的那一套,不假思索地反应着。
分裂:你某一部分的看法和作风跟另一部分好似各自为政。自以为情感丰富,实则相当无情。容易得意,也容易感到无聊。
痛苦、贪婪、嫉妒、怨恨、挣扎、绝望
快感(而不是喜悦、喜乐):
快感是形成社会的基本结构。寻求快感乃是生活的基本需求。然而,快感必定带来痛苦、沮丧、忧伤及恐惧,并由恐惧而滋生暴力。(理解:快感与喜悦、喜乐的区别在于执着,执着会带来不可避免的痛苦。而执着来自于念头、记忆,即思想。所以获得喜悦而不是快感的方法是“当下直接的感受”,不要去思考。你一去想它,喜悦就转为快感了。在这里,思想是有害的!)所谓“活在当下”,就是在刹那间领会其中的美及喜悦,而不眷恋它所带来的快感。
恐惧:
是生活中最大的问题之一。恐惧是由念头(思想)引发的。(作者的重点是:思想既造成了快感,又造成了恐惧。)只有思想停止活动,我们的心智才能看见恐惧(快感)的完整面貌。面对恐惧本身,正视它,观察它;不逃避,不压抑,不去设法解决或克服。与恐惧共存,人心存活于当下,恐惧才无从生起。
暴力、愤怒:
要想超越暴力,既不能压抑它,也不该拒绝它。我必须正视它,研究它,跟它亲近——观察、觉察。如果你正视它,深入它,它就会消失。

认识自我的五种方法读后感汇编66条


(补充:葛印卡的内观开示对此有更细致、实用的阐述。有些智者的教导是,在愤怒的时候观察“愤怒”,这样它会自然消失。这个方法没错,但很难真正做到。原因在于,愤怒是无色无味无形的,它只是一种情绪。当你在观察愤怒的时候,你只会观察到让你愤怒的对象(某某人、某某事),然后你甚至会更加愤怒!那么应该怎么做?不要观察愤怒,取而代之的是观察你的呼吸和身上的感受。因为愤怒与你的呼吸、身上感受的变化是一个硬币的正反面,是密切相关,直接联系的。而正因为呼吸、身体的感受是可以直接观察到的,所以更加直接有效。这就是内观的基本原理。)
恐惧、快感、悲伤、思想及暴力,全都是密切相关的。
人际冲突:人际关系时常是建立在塑造的假象(image)与防卫机制上的。
比较:这种不断与某人或某事较量的习惯,是冲突的主要原因。尽管你早有应该成为怎样的人以及应该如何待人处事的概念,事实上,你却活得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总想与理想中的自己一样,是形成矛盾、困惑与冲突的主因之一。
另一个原因是欲望:欲望本身就是一种矛盾,我们时常想要的,总是与事实相反的东西。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毁掉欲望,或者压抑、控制、升华它。我们只需要单纯地正视欲望的本质,而不是它的对象。我们的内心就是因为这些追逐快感和逃避痛苦的欲望,才不断陷入矛盾之中。
与真实的自我相处:
彻底的自由:如果你说,你已经从某个东西中解脱了,那也只是一种反应而已,其实它根本与自由无关。反抗也并不是自由,而只是一种反应(reactive,已经受制于对方,而不是主动、自发、自主的)。因为你跳出这个模式,又会陷入那个模式之中。自由乃是一种心智状态,它不是从某种东西挣脱的自由,而是一种自由的意识,一种可以怀疑和追问一切的自由。它强烈、活跃而富有生气,因而能清除依赖、奴役、臣服、逆来顺受的阴影。这种自由意味着彻底的孤独。
孤独是清理记忆、限制、昨日的怨言和牢骚这种种垃圾,孤独是丢开别人的看法,与真实的自我和平共存。

认识自我的五种方法读后感汇编66条


如实观照自己的内心感受(焦虑、嫉妒……),而不要习以为常。我们能不能既不接受它,也不排斥它,既不消沉,也不得意,而只是如实地观照?
时间:
心理上的时间,它就是观念(思想)与行动之间的空隙。
(理解:所谓的时间其实是不存在的,没有实体,只是一个概念。真正存在的仅仅是当下这一刻。时间并不是像水那样的实物,一点一滴地在流失。只有当下这一刻和行动,才是实相。行动是当下直接的表现,既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它必定属于现在。但由于行动常常带来吉凶难卜的后果,于是我们常去设想(思考过去、盘算未来),期待它能带给我们一些安全感。思想是永远不会安于当下的,它要么在过去,要么在未来。于是思想就这样创造出时间这个空隙,而引发悲伤、痛苦、希望、懊悔、恐惧……如果思想能安住于当下,或者思想完全不活动,这些困扰便可消除——对死亡的恐惧,也同样来源于思想。)
心理上的死亡:
如果你不能时时刻刻经验心理活动的死亡,就不可能真实地生活。如果你真的想要彻底活出崭新美好的一天,就必须死于昨日的种种,否则你只能像机器一般运转度日。这种像机器一般的心智,是永远无法了解“爱”和“自由”的。
爱不是:崇拜(上帝)、依赖他人滋养、快感、欲望、臣服、干涉对方、占有控制、比较、义务、责任、悲伤、恐惧、嫉妒、自叹自怜。爱不是思想的产物。练习无法得到爱。
遇见爱:
没有任何动机的热情。
只有在彻底舍弃自我中,爱才能出现。
不再寻找、不再渴望、不再追求了。中心点一消失,爱就出现了。
如果你的心能注视一棵树、天上的星星或闪耀的河水直到完全忘我的地步,你就能体会什么是美了。在我们真正看见的那一刹那,我们就浸淫在爱中了。
时空隔阂:
如果你能全神贯注于一件事情,观察者就消失了,只剩下那股专注力,也就是最高形式的智慧。问题都来自时间,换句话说,我们没有全神贯注。(理解:观察者,我,所拥有的记忆、观念、印象、概念……所有的心理活动,因为都是来自于过去的累积,所以在当下成为了障碍。这种先入为主的印象,阻隔了我去体会了解真正的美,真正的爱!)

认识自我的五种方法读后感汇编66条


思想:
在日常生活中,思想非常重要。在另一种层次上,它却一点价值也没有。
思想维系和延续着昨日的快感,同时也维系着快感的反面(恐惧和痛苦)。
思想不但引发了内心的矛盾与对立,它还将数不尽的快感及痛苦的记忆累积下来,再从这些记忆中复活。
当你完全而彻底专注时,这个观察者、思想者、中心点和自我感觉都会一并消失,在那份专注中,连思想也无影无踪了。
根本就没有安全感这种东西存在。因为没有一件事情是永恒不变的,因此,没有任何关系能带给人安全感。
你可能在幻觉中享受一段美好时光,你也难免在自己的局限中看到一些幻象,例如基督、佛陀或任何你所信仰的对象。信得愈诚,那信心所投射出来的幻觉就愈为清晰,这些都不过是你自己内在的需求和冲动的向外投射。
冥想:
对于实相或真相,一旦我们声称认出它,就表示我们早已从心中投射了一个假象,所以它仍然是思想及时间的产物,而不是真相。凡是思想所能想出来的实相,绝不可能是真的实相。
冥想和专心是两回事。念头跑来跑去并不是问题,让自己觉察每个念头的动向,才是关键所在。
冥想不是控制思想,因为思想一旦受制,就会引发内心的冲突。
冥想就是觉察每个念头和每个感受,绝不加以是非判断,而只是观察。随着它律动,从这份觉察中你会认清思想及感受的所有活动,寂静就会在这份觉察中出现。
如果你学着观察自己,观察自己走路的姿态,吃东西的方式,谈话的内容,如何闲聊、憎恨、嫉妒等,如果你能觉察这所有的一切,而不加拣择,那就是冥想了。(冥想=觉察,而不加判断)
彻底革新:
道心之中就是空寂,它不是来自思想,而是来自觉察。
已经不能再奋斗力争的心,就是道心。在这种心智状态中,你才可能巧遇所谓的真理、实相、大乐、美或爱。
重新认识你自己读后感1
我们如何认识自己?克里希那穆提:你认识你的脸孔,因为你经常从镜子里看到它。现在有一面镜子,在其中你可以看到完整的自己,看到自己心里所有的事情,所有的感觉、动机、嗜好、冲动及恐惧。这面镜子就是关系的镜子:你与父母之间的镜子,你与老师之间的镜子,你与河流、树木、地球之间的镜子,你与自己思想之间的镜子。

认识自我的五种方法读后感汇编66条


在作者看来,一个人的成功,必须依靠自己不断学习,不断通过实践来重新认识自己,他在“觉察力”、“什么是快感”、“告别恐惧”、“暴力与愤怒”、“人际冲突的真相”、“与真实的自然相处”、“时间与烦恼”等章节中,剖析了自己的弱点,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常常过高地估量自己的能力与成绩,一个伟大的人也会有莫名的恐惧,对付愤怒的办法并不是暴力,一个人认识别人不是容易的,而认识真实的自我,则更为困难。再烦恼的事情也会由时间来磨平心灵的创伤。这些话说来容易,行之颇难。但一个人要愉快地生活,必须面对。
书的第二章:认识自我。教了我们如何认识自己。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自己!如果你认为认识自己是很重要的事,理由是因为我或某人如此告诉你,那么我们之间的沟通就到此结束了。如果我们都彼此同意---彻底认识自己是生死攸关的事,那么我们之间的关系就截然不同了。然后我们就能喜悦地、谨慎而明智地一块儿从事生命的探索,
然而,我们要从何处开始认识自己?譬如我现在坐在这里,我该如何认识自己、观察自己,看看自己的内心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事实上,生活完全是由关系构成的,我只能在关系的网络中观察自己,坐在一个角落冥想是无济于事的。我无法独自生存,我只能活在与外在人、事及概念的关系之中,因此我与外在人、事及内心种种活动的关系,我才开始认识自己。除此之外,任何形式的了解,都只是抽象思考罢了。“我”并不是一个抽象的存在,“我”无法透过抽象思考来认识自己,“我”必须在我的具体存在中,认出我之为我,而非理想的我。
同时,我们还需要相当程度的谦卑才能认识自己。如果你一开始就说“我已经了解我自己了”,你的自我学习便到此为止;或者你说“我不过是一堆记忆、观念、经验及传统的组合,还有什么好学的”,这表明你仍然是在停止认识自己。只要你一有完成的心,便失去了那份纯朴及谦卑的气质。你一旦下了结论或用知识来评断,你就已经盖棺定论了,因为你正在以老旧的历史来诠释每件活生生的事物。如果你没有立足点,不坚持某种定论,也没有想要完成什么的心,你才能拥有去看、去完成的自由。以自由的心去看,一切都是新的。一个过于自信的人已经和死人无异。

认识自我的五种方法读后感汇编66条


读完这书,我得到很大的启迪,让我思考,重新认识自己。
重新认识你自己读后感2
今天在朋友圈看到一句话“学识影响眼界,眼界决定格局,而格局影响一生”,让我突然想起前不久刚看过的一本书《重新认识你自己》。
人的生命就像机器一样,如果长期放置在一边就会生锈,久而久之就转不动了,只有长期的使用,定期的进行保养和维修,才能让他发挥应有的价值。
作为人类的我们,随着时代的进步,竞争力的增强,人们都觉得时间就在指间溜走了,每天感觉到的是疲惫不堪,有时还埋怨自己也没做出多大成绩,甚至觉得自己过稀里糊涂,如何看待自己的成功,就需要重新认识自己,这本身就是一个多元的、动态的问题,它体现了一个人自我感受与满足感。
比如,一个普通员工,一生虽收入不丰,生活平淡,但衣食无忧、家庭和谐;而有人腰缠万贯,却妻离子散、毫无真心朋友。从这里看,谁是人生的成功者?比结果,是前者,比财富,是后者。
又比如,一个博士应聘到某公司任高级研究人员,老板是一个只有初中文凭的企业主,他们两人相比,谁是人生的成功者?从文凭看,是前者;从业绩看,是后者。
用一种简单的思维方式评论人生成功,恐怕难以明确界定。
所以,我认为,一个人只要立足于自身的生存环境,对家庭有供养能力,自食其力,获得社会的认可,就是一个成功者。
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就像幸福的感觉一样,关键是看自己如何看待。同时这也决定了自己的生活态度。
当下,我们就应该有责任、有意识重新认识自己,最需要的"就是我们要不断的读书,不断的学习,因为读书是一生的事,不是什么时候要用到,我们才去学什么。
这个世界就是,一些人总在昼夜不停的运转,而例外一些人,起床就发现世界已经变化。
社会的多彩决定了人生存状态的多样性。
缺少了精英式的领导人物,社会发展建设要减缓。
尽管这些人令人瞩目,但他们的个人幸福未必是完美的;但是,没有大量普通劳动者,社会发展也是不可能的,在这个群体中,多数人是幸福充实的。

认识自我的五种方法读后感汇编66条


下面的故事,也许会对你有所启发。
一个近乎于文盲的船夫划船送一位很有学问的学者过河;学者问船夫,从此岸到彼岸大约需要多少时间。
船夫支支吾吾,说了半天,也没有回答好学者的提问。
于是学者深有感触、语重心长地说道:你长这么大,连一句符合语法逻辑的话都说不清楚,你这半辈子就算完蛋了。
船到河心,突然狂风大起,波浪滔天,眼看就要翻船。
这时船夫问学者:你会游泳吗?学者已经被眼前的情状吓得魂不附体,摇头表示不会。
船夫便遗憾地说:你这一辈子可真就完蛋了。
综上所述,无论是精英、伟人,还是普通的员工,都离不开学习,离不开读书,更需要时不时的回头展望自己所走过的路。
重新认识自己,找准自己的位置,时刻提醒自己,天生我才必有用,活出最充实的自己,展现最精彩的自己,不断给自己充实正能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