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文库精选

好课堂科学课读后感收集

2022-08-15 来源:百合文库

好课堂科学课读后感收集100句



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从小培养其良好的科学素养是非常必要的。通过科学课的学习逐步让学生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能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身边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要做到这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作为一个科学课教师如何上好每一堂课,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通过教学实践总结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1、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是必要的,但一定要不断的反思教学中的不足,改善教学摸式探究更合适自己教学的方法。做到教师教的轻松,而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而乐于探究学习。
2、“知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着”学生只有乐于学习,才能自主探索,才能学好科学课。科学是什么,科学是指提出问题并想办法寻找答案的过程。‘要想让学生乐于探索,就要提出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而不是提一些偏离生活不符合这个年龄段孩子特点的问题,只有那样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们对解决问题的浓厚兴趣,乐于自主探索,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教学不是教师唱独角戏,所有问题的探索过程中,要探究的问题要出自学生本身,让学生讨论并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使学习过程变得轻松而事半功倍。4、深入领会学习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三要素。速度学习时间。
收益单位时间的学习质量。安全学习体验。
“学习的结果是关键,学习的体验是灵魂。”好的教育工作者应注重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学习的质量,才是关键。恰到好处的利用好课堂四十分钟,让学生即有所学,又知所用。教学内容要有层次性,照顾个体之间的差异,这样才能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学,都能学到有用的知识。
5、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方法目标。”三者在课堂上完整体现才是一堂好课,三者缺一不可。学到课本上的知识就是实现了知识和技能目标,但不掌握过程和方法就是纸上谈兵,科学课的学习,只有亲身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经历每一次提出问题,寻求答案的过程,才能使知识和技能成为自己的一部分,为日常生活所用。还要培养他们互相帮助团结合作的品格,激发其对学习的浓厚兴趣不断增进其自信心和进取心,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生机的课堂。

好课堂科学课读后感收集100句


总之,课堂是学生的课堂,要让他们在这个舞台上做一个“乐知者”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做为一个科学课教师更应不断探索,用科学的眼光看待教学,科学合理的上好每一节课,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快乐长大。
科学高效课堂心得体会篇【一】
通过一些学习,我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展开了思索,在此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高效课堂重视课前的备课
(1)认真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新《标准》针对学生不同年龄段的身心特点,对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作出了科学而具体的规定。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研读《标准》,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严格按照《标准》的要求对照执行。首先,教学目标的定位要难易适中。就跟打篮球一样,篮筐太高了学生再怎么努力也投不进,自然就丧失了信心;而篮筐太低了,学生就会轻而易举地灌进篮筐,当然也就没有战胜困难的喜悦。
其次,教者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三维目标的统一。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这三个方面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再次,教学目标的制定也要兼顾好、中、差三个层次。根据因材施教原则,教学目标的制定也要因人而异,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达到的目标也各不相同,要避免一概而论。要保证课堂上80%以上的学生掌握80%以上的课堂教学内容。对于优等生我们可以在课外延伸一些略带挑战性的练习;而对于那些后进生,我们也可以为他们制定一些浅层次的要求,让他们循序渐进。
(2)教学设计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那么备课“备”什么?教师备课的重要指导思想不是备教师怎样“教”,而是备学生怎样“学”。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状态,精心设计学生学习的过程。要充分预设学生对哪部分内容学习困难大,应该如何实施,对哪部分内容学生容易产生分歧或独特见解,如何应对等。
(3)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师们都认识到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变“死教”教材为“活用”教材,使课堂教学生动而有效。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之一。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首先应当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能根据学情和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其次是教师要勇于创新,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教材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好课堂科学课读后感收集100句


二、高效课堂重视课中教学行为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行为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边互动的过程。课改思想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学生的这些学习方式都是在教师组织、指导等“教”的行为下发生的。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重在提高教师“教”的行为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具体行为都应当精心地思考、精巧地设计。如何提高教师高效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呢?我认为:
(1)教师要着力打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放下传统观念中“师道尊严”的架子,要“俯下身子”与学生交流。只有在和谐、平等、其乐融融的师生关系中,才有师生全身心的投入,教者神采飞扬,学者兴致高涨。这就需要教师树立以发展学生为本的观点,坚持教学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教师更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即自己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此外,教师还要时刻铭记学生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他们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积极地建构知识。
(2)教师要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联系学生的实际,从生活或具体情境中引入数学新知,让学生在有效的情境中产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的学情,结合教学内容,努力创设各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教师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新知的动机,积极投入到探索新知的活动中。
(3)高效课堂来自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设置。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
三、高效课堂重视课后的教学反思
“教无定法,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一堂课不会十全十美。我们自己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吻合、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在不断“反思”中学习。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也一定会更好。

好课堂科学课读后感收集100句


四、高效课堂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1、课前预习的习惯
预习不止是把书本看看,还要思考一些基本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行吗?跟以前的知识有什么联系?等等。这样,听课就有的放矢,会抓重点,攻难点,课堂自然就有效了。
2、课堂学习的习惯
上课要做到“声声入耳,字字入目,动手动脑、用心学习”。要端坐在凳子上,起立时要站直;听课时目视老师,重点内容课本上有的要勾画,没有的要记在课本的空白处或笔记本上;老师板书是要目视黑板;老师提问题时积极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明白的问题要及时问老师;回答课本上的问题时将书捧在胸前,声音要洪亮;书写时执笔要正确,要认真,书写解答过程要规范,写在规定的位置,不屑错字、别字,要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讨论问题时要主动参与,积极发言。要集中精力仅仅围绕老师的讲课思路用心学习。
3、课后巩固习惯
坚持先复习后做题,复习时巩固和消化学习内容的重要环节,吧所学知识认真复习一遍,该记忆的记住了,该理解的理解了,然后再做作业,假如每次作业都能够做到先复习,然后像对待考试一样对待作业的话,那就等于一天几次考试,就不会出现平时作业100分,正式考试不及格的情况了。
改革教师的教学方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追求课堂的优质高效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入推进课程改革,不断加快教育均衡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是我们的重要任务。
科学高效课堂心得体会篇【二】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没有迈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对他来说,这是一堂无益的课。无效的劳动是每个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的最大的潜在危险”。“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育实践者的不懈追求。通过一些学习,我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展开了思索,在此谈谈自己的体会。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通过在课改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实践与反思,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尝试。
首先,重视课前的备课:

好课堂科学课读后感收集100句


(1)认真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教师在备课前,应当认真阅读教材、教师用书,对所教授内容的三维目标、教材编写特点等要了然于胸,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目标。所拟定的教学目标要具体、可操作,如果目标过高或过低,都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而应当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跳一跳能摘到果子”。
(2)教学设计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那么备课“备”什么?教师备课的重要指导思想不是备教师怎样“教”,而是备学生怎样“学”。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状态,精心设计学生学习的过程。要充分预设学生对哪部分内容学习困难大,应该如何实施,对哪部分内容学生容易产生分歧或独特见解,如何应对等。
(3)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师们都认识到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变“死教”教材为“活用”教材,使课堂教学生动而有效。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之一。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首先应当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能根据学情和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其次是教师要勇于创新,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教材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其次,重视课中教学行为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行为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边互动的过程。课改思想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学生的这些学习方式都是在教师组织、指导等“教”的行为下发生的。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重在提高教师“教”的行为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具体行为都应当精心地思考、精巧地设计。如何提高教师高效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呢?我认为:
(1)教师要着力打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放下传统观念中“师道尊严”的架子,要“俯下身子”与学生交流。只有在和谐、平等、其乐融融的师生关系中,才有师生全身心的投入,教者神采飞扬,学者兴致高涨。这就需要教师树立以发展学生为本的观点,坚持教学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教师更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即自己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此外,教师还要时刻铭记学生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他们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积极地建构知识。

好课堂科学课读后感收集100句


(2)教师要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联系学生的实际,从生活或具体情境中引入数学新知,让学生在有效的情境中产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的学情,结合教学内容,努力创设各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教师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新知的动机,积极投入到探索新知的活动中。
(3)教师在课堂中要善于倾听。我们经常要
《科学究竟是什么》读后感(一)
假期看了张红霞的《科学究竟是什么》这本书,读过以后,我问自己:科学究竟是什么?我没有从书里找到一个标准的答案,可是我却有了新的理解:科学就是用真理来熏陶学生,科学教育就是用思想和方法去武装学生,科学教学就是用我们的每一个40分钟给学生亲近科学、走进科学、体悟科学的空间。在科学课堂上,观察和实验是科学探究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张红霞老师说,观察是任何科学研究的基础。在一次的培训会上也听到一位老师引用这句话,当时并不能很好的理解它。读了这一章内容后,我发现自己在平时教学中,对科学观察做的很肤浅。
在课堂中,我们常常会非常习惯的问:“为什么?”明明学生没有什么理由可以说的,我们还是追问下去,让学生说出最后的答案。学生说不出来,答不上来,不能对实验中的问题进行解释,有时会让教师没有了耐性,有时干脆就自己说出来了。在科学探究中,观察是最常用得一个术语。正如书中说的那样,实验也是一种观察,只不过是“借助于仪器得观察”。三四年级的科学课上着重训练的就是学生的观察能力。
从中我明白了,观察就是为了寻找证据。观察的目的就是要发现蕴涵在其内部的实质性的规律。学生没有进行深入的观察,和有效的思考时,是很难进行科学解释的,或者只会进行推想或想象学生进行观察的目的是什么非常重要。这既是让学生学会观察,提高证据意识,是学生科学素养养成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让学生更好的描述世界,解释世界。
在本章中对观察教学应注意的问题中指出,“讨论是获得正确的观察结果的重要步骤”。同时兰本达也建议,讨论要在充分的观察、实验活动之后。学生在细致的观察之后势必会有许多发现,在与他人交流的时候,可以取长补短,从同伴中学习自己所未观察到的发现,也能引发学生的思维,从而互动起来,质疑问难,达到重复观察的效果。

好课堂科学课读后感收集100句


重复实验或多次观察是科学的方法,是科学探究过程中证伪的一种方式。但科学课堂的时间非常有限,这种重复实验或多次观察是很难在课堂中开展的,而在课外进行,又需要教师及学生付出更多的精力、注意力,学生本身的思维可能就根本不能参与。从这里可以看到一种较好的方法,就是讨论。
在教学中,我们的讨论有时仅仅只是将观察到的进行汇报,有时仅仅只是个别学生的展示活动,而没有引导其他学生参与,让其他孩子认真倾听,提出学生观察到的现象是否真实,是否正确,是否和你观察到一样,使学生学会从观察中质疑,也让学生学会提问题,学会提有价值的问题。
探究首先从问题开始。对于问题,老师熟悉,学生也司空见惯。可是问题和问题还是不同的。有真科学问题和假科学问题之分,有开放性问题和封闭性问题之分。而这些在我看到这本书之前是根本没有的概念,我就觉得学生提了问题,能解决的就给解决掉,不能解决的,课后再想办法解决。而实际上课时也遇到了很多让我困惑的问题。有的学生的问题不着边际,有的根本不值一提。如何对待这些问题让我很伤脑筋。现在我知道了,有的问题是需要避免的,有的问题还需要进行老师的“编辑”。一堂课往往是由问题开启,也往往是由一个问题结尾。问题对一节课来说真的太重要了。
虽然看了张老师的指导,可是真的面对学生问题的时候,还是不太自信啊!有了问题以后,就开始就问题进行研究了。在书的第三章特地提到了假说在科学探究中的地位。我也觉得假说在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过程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假说就像是一个作家在创作之前打的腹稿,也像一个工程师在设计图纸前的一个粗略规划。假说对后面的实验研究验证有着明确的指引作用。而一个科学素养高的人提出的假说也一定具有更加合理可行的成分。假说是有一定的现实依据的,没有根据的推断只能是“胡说”。
在课堂教学中我也曾听到一些课上,有老师觉得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应该包含假说这个环节,于是在他的课上假说成了必不可少的一步。其实这大可不必。假说应该根据学生的思维特征来确定它的位置。在很多时候干脆就没有假说的必要,因为事实就很明显地摆在眼前,由不得去怀疑,用不着去验证。所以还是“不要为假说而假说”!

好课堂科学课读后感收集100句


《科学究竟是什么》读后感(二)
在学校,自己虽然是科学专职教师,对于科学教学上的一些问题,学校的同事都是在第一时间内来找我。可是说来惭愧,对于科学的认识,对于科学教学的认识,对我来说也是比较模糊的,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
因此,在看到《科学究竟是什么》一书后,我就毫不犹豫的买了下来。通过对该书阅读,使我认识到:科学教育,应该从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开始。之所以有这样的认识,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一、从科学教育的价值上来体现:
科学的独特教育价值是什么呢?科学是培养学生崇尚事实、强调证据、追求创新、严谨和规范的最佳学科。这里的事实、证据就必须通过学生的观察、实验才能得到。
二、从科学研究的目的上来体现:
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描述世界和解释世界。而描述世界和解释世界的途径便是观察和实验,因此,观察是任何科学研究的基础。观察就是为了寻找证据。科学不相信权威,只相信事实。当然,这里不是怀疑一切。不是胡乱怀疑,而必须借助于实证和逻辑的`标准。科学研究的主要目标应放在最基础的“观察”环节上,即收集
以上这段话很清楚的说明了观察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可以说,没有观察和实验,便没有人们对这个世界的正确的描述和解释。
三、从科学教育的核心内容来体现:
过程与方法是今天科学教育的核心内容,因为探究离不开过程与方法。它在基础教育层次上的价值不仅在于让孩子们学会进行科学研究或用科学的方法处理问题,不犯像渔民那样的错误,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让孩子们学习科学对事实的尊重、科学对观察的依赖、科学对结论的谨慎、科学对错误的勇于修正等这些科学教育特有的内容,提高孩子们的科学素养,为21世纪培养更具科学理性的公民。
科学研究“过程”的特有价值首先是客观精神。要回答一个问题或对一个问题做出判断,必须要有证据。要掌握事实性的证据,就必须去观察或实验,而不能凭感觉……因此,我们要培养孩子们勤于观察的习惯,而且对孩子们的观察数据的解释要认真、谨慎,杜绝脱离孩子们的数据、教师直接给出标准答案的做法,因为那样完全失去了方法学习的意义。

好课堂科学课读后感收集100句


这段话也清楚的说明了观察、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一方面我们要让学生在观察实验中获得事实性的证据,另一方面我们要让学生明白所获得的数据不能任意的修改。因为在我们平时的课堂上经常会出现部分学生不是充分的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而是被其余小组的实验结果所左右,随意修改数据的现象经常发生。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让学生实事求是的汇报自己的观察、实验结果,哪怕自己的结果和别的小组相去很远。
四、从学生自主建构的特点来体现:
学生自主建构的特点:
第一,孩子们没有科学证据的概念,难以区分什么是证据、什么是想象,更小的孩子甚至对梦与现实都难以区分。第二,孩子们的探究是浪漫的。他们描述自然现象的语言常常拟人化。
学生自主建构中的这两个特点促使我们必须重视对学生观察、实验能力的培养。以免学生把想象中的事物当作观察、实验的结果来说明、解释。要让学生明白,观察、实验的结果必须客观、实际。
总之,“进行正确的观察与记录,应该是小学科学教育的重点。”我们在小学科学教育过程中,一定要从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开始。
《科学究竟是什么》读后感(三)
我在教学之余阅读了《科学究竟是什么》一书。刚开始,只是粗粗的看了一遍,所以感受不深,这段时间又仔细研读了这本书,我发现联系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张红霞教授在书中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科学究竟是什么?张红霞老师谈得很具体,在讲解理论的同时,还列举了大量的实例来说明。本书围绕“什么是科学问题”“科学的过程究竟是什么”“观察和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地位”等诸多问题进行了分析。本书强调了教学中的诸多需要注意的问题,并列举了教学中的比较优秀的课例,为学习者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综合起来,大约有以下几点:
一、科学教学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书中讲到,科学问题宜小不宜大,宜少不宜多,要让学生自己从活动中提出问题,这样学生对探究的问题才能更明确。课堂讨论的内容也要反映探究的过程,在探究中,老师要少说话,让学生自己思考和动手,看重动手的主动性。学生探究与科学家探究有很多共通点,比如疑问、尝试解释、证据、交流等。探究时要防止千篇一律,探究与接受相结合。科学探究既是学习目标又是学习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好课堂科学课读后感收集100句


二、教师要系统设计科学探究。
由于教师对科学探究的实质把握不准,理论与实践脱节,科学课堂教学中存在很多低效甚至无效的科学探究。例如:科学探究没有目标导向;探究过程中学生只动手,不动脑,教师放任自流;小组合作流于形式;探究过程与探究结果把握失衡等。这就是教师课前准备不充分,没有对科学探究的整个过程进行系统设计与把握。
作为一名科学课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真正的科学探究。善于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大自然,养成正确的理论来自于实践的教育,一切理论来自于实践,来自于事物自身的发展规律。科学教师就要让学生接触事物的本身。因为自然界随处都有新奇的东西,随处都蕴藏着科学的道理,只有至身于大自然中,学生才有认识事物的机会,才有想象的空间,才有科学的灵感。
三、科学课要重视集体讨论,强调可重复性。
共同讨论可以发展孩子们的思维和语言,在科学学习中,不正确的、幼稚的语言和思维是不能通过背诵得到有效纠正的,只能是在感觉器官、思维和情感同时并用的基础上,通过与同伴互动发展来完成。用成人的语言与孩子们交流,有时不及孩子们之间的互动更有效。科学实验要让孩子重复观察,重复实验,只有这样才能消除科学的神秘性。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很精彩:一个实验如果不能让别人用通常的操作方法重复的话,便不是科学实验。
这本书读过以后,我问自己:科学究竟是什么?我没有从书里找到一个标准的答案,可是我却有了新的理解:科学就是用真理来熏陶学生,科学教育就是用思想和方法去武装学生,科学教学就是用我们的每一个40分钟给学生亲近科学、走进科学、体悟科学的空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