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文库
首页 > 文库精选

腾讯转读后感3000字精选

2022-08-16 来源:百合文库

腾讯转读后感3000字精选76条



时势造英雄,英雄筑时势
1997年,从深圳大学毕业4年后,26岁的马化腾在筹划创办公司之事时,我从遥远的县城,拖着大箱小箱的行李,在家人一路护送下,来到了省会城市武汉,毫无任何准备的,投入到了大城市的炫目生活。那时候一个人在外,和家里的联系主要是通过书信,有时候看着楼下门房电话机旁边一字排开等待打电话的同学,眼神里也都是羡慕,什么时候我家也会装个电话呢?公用电话、磁卡电话是那时候的热门通讯工具。“311,李倩,你家里给你打电话了……”宿管大妈在楼下冲着楼上的呼喊声,是那个时候寝室文化的标配。
1999年,马化腾团队的OICQ正式发布之时,当他执着于寻呼机业务时,旁边宿舍最豪的室友,她带着爱华的单放机,腰里别上了一个开眼界的新玩意,BP机。有人找她时,就会滴滴滴滴的响个不停,BP机上会显示电话号码,她就去找公用电话回过去。后来又发展成了中文机,上面会显示留言:你妈妈叫你中午到小四川吃饭,类似这种留言。公用电话是学校周边小摊贩的必备家业,并且家家生意兴隆。远方的亲人、异地的恋人、外地的朋友就在那样的大庭广众之下,在后面一排人的期待中聊着自己的知心话。
2000年上半年,突然一下,同学中就流行起了OICQ,在同学们的鼓动下,花了一天的生活费10元钱,在网吧玩通宵,白天可是3元一个小时。第一次有了QQ号码,整晚眼睛直直的盯着屏幕,满怀期待,等待屏幕上每一个字符的出现。还用蹩脚的英文在ICQ上注册了号码,和电脑那边澳洲的朋友聊中国的长城。第一次和千里之外的人,通过电脑时时联系,兴奋的整夜没有一点倦意。也有开玩笑的同学在QQ上假装陌生人,和你聊了一晚上,你才发现他就坐在旁边的电脑上。这一年,第一次体验在电脑上即时聊天的乐趣,它可以跨过山和大海,还可以穿过人海;这一年我有了一个8位数的号码;这一年宿舍有了201电话。
2001年,我的家里装上了电话。同学们在卖给了中国人的校友录上,注册下了我们的班级。考研的同学早出晚归,我和其他同学一头扎进了找工作的大军中,我在

腾讯转读后感3000字精选76条


我们渴望与家人与恋人的紧密联系,我们渴望相似的人能随时交流;我们随波逐流的加入了QQ大军,加入了校友录大军,加入了QQ群,我们想做的只是随时联系到对方。于是,2011年,所有的大学同学在QQ群上聚齐。
伴随着我们分离与团聚的是马化腾即时通讯的梦,他的梦为我们架起了沟通的桥。那个曾经听到滴滴作响的声音就有害怕的腾讯团队,曾经不知路在何方的马化腾,曾经吸粉无数却又无人投资的小企鹅,曾经被告上法庭斥之为抄袭的OICQ,一路狂奔的创造了超过一亿人同时在线的纪录。还在微信聊天和微信支付的道路上阔步向前。低调的理工男们就这样在一个个微小技术改进中,在一次次用户的细致体验中,从吸粉赚吆喝走上了一条免费用户为基础的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让对手望尘莫及。
我是读完这部文学作品之后立刻写这篇读后感的,真是太精彩了,抑制不住自己内心的激动。特别是读到最后两三章的时候,原先迷茫如大雾般的情节慢慢地似受到初生的阳光而将迷雾驱散后的天空一般明朗起来。怪不得作者狄更斯自述,这部小说使他“深受感动,无比兴奋”,并且渴望能亲自在舞台上扮演西德尼·卡顿;在我看来,西德尼·卡顿确实是一个能让人“深受感动,无比兴奋”的人物,虽然我一开始对他的出场没十分感兴趣,只是一个放荡君子而已;最后兄妹两人相继奔赴断头台的那个场景真的让我泪如雨下。尤其是最后的留言,包含了小说的结局,又显示了西德尼·卡顿的性格,以及让我们再次看到了人性的善良之处。“我所做的,是我一生做过的最好、最最好的事情;我即将得到的,将是我一生最安详、最最安详的休息。”,确实是五段催人泪下的“临终告别词”。
首先,对于人物,稍微做一点个人见解。
就按人物的出场顺序,第一个就是贾维斯·洛瑞。从后面的描写来看,他是一位兢兢业业的为银行工作的职员,极度忠实于银行以及后文中遇到的朋友亚历山大·马奈特。他起码在银行里待了几十年吧,从作者风趣的描写“在台尔森银行各式各样的幽暗大橱小柜之间,一些年迈老头郑重其事地在办公。每当雇用一个年轻人进伦敦台尔森银行,他们总是把他藏起来一直放到老,像块干酪似的把他藏在一个阴暗的角落里,直到他浑身有了十足的台尔森味,长满斑斑青霉。”中就可以看出。而对于他极其重要的工作都可以置之不理的就是对老朋友的关心与帮助。我记得在文中确实写过一处,为了老友他可以连工作都放在一旁。还有在露西结婚后她父亲的发病,也使洛瑞先生很不安:“洛瑞先生度日如年,希望越来越渺茫,心情也越来越重。”、“洛瑞先生由于焦急不安地日夜守护,弄得精疲力竭,竟在值班时睡着了。

腾讯转读后感3000字精选76条


”、“不过这时他突然犯起疑来,怀疑自己是不是仍在梦中。”都到了这种身心疲惫的程度了,可以看出他对朋友一家子的友谊有多深。还有,最后要不是有洛瑞为他们准备行程,较坦然地通过各个验收,光凭后面一个惊恐的女人,一个昏厥的男人,一个弱小的小孩,一个神志不清的老人,再怎么逃也逃不出所谓“人民”的魔爪的。
再一个人物就是露西了。她本人的出场就已经敲定了她是一个富有同情心的弱小而又坚强的女子。对于被囚禁了十八年的老父,她用自己的爱帮助他走过一个个难关。她先找回了自己的父亲,帮他脱离的肉体上的束缚,而对于父亲那深刻入脑海中的不定期的苦难的回忆,只有她才能最快、最轻柔地安慰住父亲那不定的心,这一点是连老友洛瑞都束手无策的。还有的就是在法庭上的作证,她相当地用情,“面对着这样的同情,这样动人的青春和美貌,被告此时的心情,比面对所有看热闹的人群要难受多了。”等等描写的句子都显得露西极有同情心;最终吻别丈夫的时候,她还是坚持下来了,和所有面对悲剧的"人一样,坚强地面对;虽然后来还是有些力不从心,但她还是爱的化身。
说道女儿不免要提到她的父亲。亚历山大·马奈特的身世很值得人去琢磨,到底受到多大的冤屈,多大的经历,多大的思想创伤,都令我们去思考。他受到女儿的关心后,同样地力所能及地回报他的女儿。他最终展现的,是一位作为父亲,用爱关心自己的女儿的情节。同样的,本人认为他也有他的极大的不幸。这号人物的身世十分坎坷,而最终并为实实在在地为女儿带来幸福,旧病复发,满屋子寻他的活计,就是这时,他才显得苍老又无依无靠。一个悲剧导致另一个悲剧的发生。
对于达内,这个人一般般,追寻着母亲的理念而“引发一系列的事端”(这里并不是对他的否定)。他其实也是内心善良的人,由于这个使他因小小的求救就回去致使自己与一家人都陷入了困境。这也是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原因导致的结果。
其中最富有传奇色彩、最令人落泪的要数西得尼·卡顿了。出场时的情况“一直看着天花板”显出他的放荡不羁,而后来我们发现他实在是一个被湮没的才子,有才而在无法溶入当时的社会。内在的情感也很高尚,最终是成全了情敌(姑且这么说,但是还没有觉得他俩的关系真的像以往故事中说的那种斗得你死我活的,恩,这里也看出他的心平气和了,或许是装的?如果是装的,那么就说明他很有才干了。真是一个够令人钦佩的人物。)。在帮助达内越狱的时候,他还是那么一幅什么都不在乎的样子,但只有他在那时心里是最清楚的,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昏死的达内和他的妻子,纪念他的死是天经地义的事!最后的他于他的妹妹的相遇,上刑场,安慰、鼓励他妹妹,真是一种看尽人生的超脱,小说也写了“那天晚上,巴黎城里人谈起他,说是历年上吉萝亭最平静的一个。不少人还说他表情神圣,像是先知的预言家。

腾讯转读后感3000字精选76条


”这个人物的设订还是很扣人心弦的,比如在要去监狱帮达内越狱之前和洛瑞先生交代之后,“卡顿走进院子,在那儿独自呆了一会儿,仰望着她屋里的灯光。他轻声地向它祝福,道一声‘永别了’,边消失在茫茫的黑夜里。”我在看这句的时候,心里隐隐地觉得有些不对,但是又因为前文交代了卡顿要洛瑞等他的,也想不出有什么会变动的。这句就有些淡淡的伤感,想让人哭但又不让人哭出来的味道。这个就是卡顿内心的描写,轻浮浪荡的表面下藏着一颗对他人的爱而不顾献身的人的心。
反派人物特别是德发日太太,可以说是以人民的利为幌子而复仇的一个深谋老算的人物。她最平常的动作就是编织,一句话都不说,但是样样事都记在心里,记在她的毛线上;像这种人都会使人对她有一种惧怕的感觉,冰冷、毫无人情的化身。他们身边的雅克三号,复仇女等等都属于一种瞎起哄的,只觉得能从砍别人的头中得到一种快感。他们根本没有像德发日太太的那种觉悟,只是对生命的亵渎,从他们凌乱的外貌和败坏的礼仪就可以看出。对于德发日,他虽然想推翻国王,但是对于自己以前服侍过的老主人,还是有一定的隐恻之心的。他妻子也说了,要她自己动手,他丈夫“老实想救那医生一家”,可见德发日还可以算得上中立派,但事实强迫他对主人一家动手,他就是活在矛盾之中的,可能受他复仇心强烈的妻子的影响。
这本小说悬念很多,铺垫很充实,是那种越看越明白的,就像一条条小溪逐一地汇聚,最后成了奔腾的大江,使人越看越激动,越想看下去。举例,最突出的就是第二部第六章《成百的人》和第七章《侯爵老爷在城里》毫无关系,如果把第七章单独拉出来,也可以成为一本小说。直到后面才看出他是关系到达内的身世,再后来看出了关系到露西,再后来看出了他关系到老医生,最后伴随着医生的信件,复杂的人物关系一览无余,对阐述人物关系,有很好的辅助作用。无疑,最后两章是高潮,最令人激动的部分。最后兄妹的相认是超乎我想象的,作者这样安排无疑突出了卡顿,他是一种正义的象征。现在冷静下来,觉得要思考一下为何兄妹会全部关在里面的。我觉得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这场大革命在作者眼力本身就是混乱的,无人权可言,疯狂的民众只按自己的意愿办事,那终究导致悲剧。

腾讯转读后感3000字精选76条


这部作品终究还是善与恶的对抗,善的胜利,令人激动地收场了。让我们深思的,复仇到底是否值得人们去做,但是德发日太太的复仇之心不是那么一日造就的,是对死去的哥哥,姐姐,父亲的回应;是阶级斗争的烙印,无可避免地形成复仇的观念,造就她冷冰冰的性格。说到底造成这种结果,各方面都要负一定的责任,社会环境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因素。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很不错的小说。
腾讯传读后感800字 篇1
看这本书之前,我一直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当时早期版本比微信好用的米聊会被微信抢走市场,为什么当年甚嚣尘上的易信会打不过微信?
虽然商业史的书籍无法囊括所有的细节,甚至会与事实不符,但是我们仍可以从宏观上了解一个企业的历史——它从哪里来,它现在为什么是这样,未来它会做什么?
早期的历史解释了腾讯当今的繁荣,腾讯五个初始创业人决定了这家企业的气质:专业化、分工明确和务实。
而他们成功的关键是敢于尝试,用户体验第一和拥抱资本,在此基础上他们做对了大多数事情,一步步稳健地走了过来。
创业初期看好的无线网络寻呼系统却因寻呼机的式微毫无起色,无心插柳的OICQ项目成为公司的立命之本。这只是幸运女神的垂青?我不这么认为。仔细分析整个过程就会发现,他们的决策和执行都是有效的,这是一部调试好的机器,及时当初没选择OICQ,发力其他产品,他们也仍能殊途同归。
首先,他们较早地察觉到新技术的发展;如果他们只是埋头寻呼系统,不对市场上的新事物保持好奇心,他们就发现不了新大陆;
其次,他们充分的讨论并由一个人拿主意,“先养起来”,而且即使非主营业务,即使是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即使他们的力量并非那么足够,但他们非常认真地对待,他们做产品之初就充分考虑市场的不同和用户的痛点,可以说他们重新定义了即时聊天;
最后,他们及时地调整方向,并未因一时的不赚钱而放弃未来,充满了冒险主义色彩。在看不到盈利可能的情况下,他们坚持把路走了下去。
在做第一个产品的时候,他们就了解了互联网服务的真正玩法,“快速迭代,小步快跑”。这是完全区别于制造业的方式。在制造业,一个残缺的产品设计造成的是低迷的销量和灾难性的废品率和返修率。

腾讯转读后感3000字精选76条


对早期的创始人,印象比较深的是两件事,一是在设计腾讯LOGO——企鹅的时候,设计人员问曾李青:“企鹅不怕冷,为什么要带条围巾?”曾的回答很智慧:“问得好,如果每个人都这么问一下,大家就记住它了。”二是在弹尽粮绝IDG要投资时,王树问马化腾你们未来怎么赢利,马化腾思考良久说我不知道,于是王树觉得马化腾是一个很实在的人,决心合作。
因为坚持用户体验第一,腾讯完成了从0到1的蜕变;由于及时地获得投资,腾讯有了试错的资本;由于不断调整思路,调整架构,腾讯完成了从1到100的转换。
回到当初的问题,为什么米聊会败给微信?因为它没有足够的用户基数,为什么易信各方面都比微信好,还是败了,因为它时间切入迟了,微信已从工具过渡到生态。
腾讯传读后感800字 篇2
财经作家吴晓波新写的这本《腾讯传》竟然让我读出了江湖武侠的感觉。马化腾率领下的腾讯,犹如一个武林高手率领下的武术门派,从1998年创立门户,到如今成为武林至尊,其间经历的血雨腥风,坎坷磨难,读之,让人惊心动魄,荡气回肠。白面书生一样的马化腾是怎么一步步成长的呢?合上书,我第一时间想到了八个字:直指人心,唯快不破。
马化腾从创业伊始到现在,都以“产品经理”自居。他内心认定,只要把产品做到极致,赢得客户芳心,其他一切都是浮云。他的一个主管曾说到,有一次,他收到一份邮件,马化腾指出两个字之间的间距好像有问题。
作者问马化腾,那么多的产品,你是如何做到了了如指掌的.?他的回答只是两点:一、像普通用户一样,每天轮着使用每一个产品。二、经常到各个产品论坛去“潜水”,听到不同的声音和反馈。
这有点出乎意料。大家眼中,这样级别的领导,好像高屋建瓴,整天考虑的应该是战略。应该抓大放小才是。没想到还关注这样的细节。但是,认真想想,马同学实在厉害,他的时间和精力肯定不会考虑所有的细节,但是他考虑的细节都和用户体验相关。在核心的竞争力上,没有丝毫马虎。而我们平常人,可能连生活中的主要次要都分不清楚,所以每天忙忙碌碌,但却一事无成。

腾讯转读后感3000字精选76条


腾讯有一个“https://simgs.baihewenku.com/upload/10/100/1000法则”:产品经理每个月必须做10个用户调查,关注100个用户博客,收集反馈1000个用户体验。
直指人心,在别的人还在研究技术时,他却是从用户的需求和体验去推动他的产品创新。
正是用户不断的需求,才能使他不断地“小步,迭代,试错,快跑”。一件事不能出来就是完美的,但是必须快,快速的研究,快色的应用,有错也没事,敢于试错,不断创新,永远比对手快一步,唯快不破!
他下面的一个从金山软件进入腾讯的负责人唐沐,描绘金山和腾讯的不同时说:软件开发常常以年为单位。但2003年进入腾讯之初,我就被这家公司的敏捷震惊了——一个月一个版本!
在早期的OICQ阶段,产品一周就可更新三代。而更新速度的背后是,马化腾的勤奋。2007年,张小龙主刀QQ邮箱的改版,这在当时的腾讯体系内是一个非常边缘化的产品,而马化腾在一年半的时间里,与他的团队来往了1300多份邮件。
吴晓波善于描述经典生动的细节,但正通过这些细节,我看到了伟大背后的东西。直指人心,唯快不破是腾讯和马化腾成功的主要因素,从这个意义上看,马化腾就足以让我们敬畏了。
腾讯传读后感800字 篇3
年前被《腾讯传》这本书炒得沸沸扬扬,我没有买到,春节回家的火车上遇到一个男生,手捧腾讯传勾勾画画。那会我为轻装简行背着一个大背包,连衣服也没多带,包里装满了我工作第一年为家人买的礼物,此外就是手机里一连串的电影电视,眼睁睁看着别人捧完一本又一本书,应和着火车的长鸣声,昏昏欲睡。
读《腾讯传》之前与朋友说起,朋友手贱给我搜索了连篇书评,书评褒贬极端得厉害,朋友说:这样不好,没看书先看了书评,这就先入为主了。但看书还是有趣,通常我看书喜欢边看边吐槽,看完吐槽完也就全忘了。
对书评的思考
尖锐的读者们对这本书批评最多的一点,就是虎头蛇尾。这本书前三分之一的好,大家都是公认的,后半部分却说成了一种堆积,名言警句、事实片段,以及大片大片演讲稿的引用,干巴巴的信息罗列,与前半部分小说形式的语言风格和煽情模式形成鲜明对比。对时下最热门、发展现状一片叫好、发展势头也最猛的微信的一笔带过,也为人所诟病。

腾讯转读后感3000字精选76条


不过看完全书,我想了想自觉或许明白了些:《腾讯传》是从2011年开始准备、采访、着手的,一直准备了5年,原定2013年出版一直推迟到2016年年底,才算“勉强完成”。而微信是从2011年才推出的,这期间微信发展迅猛,作者根本来不及采访、应对、整理、构思。并且对于本书后半部分正在发生、发展的事、物,作者也根本无法用如今看10年前一样,用历史的眼光,系统地分析、阐释。
它成长得太快了
此外,看完本书最大的感悟有两点,一是科技发展的速度。
18年,腾讯从一个活不下来的公司,成长到如今的参天大树,只用了18年。互联网从无到有,我国从寻呼机遍地,到如今人手一部智能机,腾讯从对寻呼机的开端创业,到如今的互联互通平台,只用18年!然而回首往昔,寻呼机的年代,仿佛是一个世纪前一样朦胧而遥远。
这真可怕,世界从互联网诞生以来,发展得太过迅猛,互联网自身发展得太过迅猛。这一二十年,如同他人走不完的一生。18年后,又会是怎样一番盛况。
如今可以说已经没有一项确定的技能或知识不会被淘汰,就像人类一直担心着自己发明的人工智能会不会将自己推向灭亡,古时候可能会种地、会织布、会打铁就能保证一生不饿死,可现在谁能确定的说所学的技术在18年后还能用得上。
多少学科是近年来才刚刚兴起,多少技术在这些年已被淘汰。算了算,18年后我42岁,重新学好像太晚,安于坟墓,好像又太早,着实尴尬得紧。
腾讯传读后感800字 篇4
简单回忆三点:
第一,这本书详细介绍了腾讯从1998年创业到成为世界级互联网巨头的崛起经历,案例非常非常有意思。
比如网上评价的腾讯哲学:①内部赛马制②自下而上现象,在书中都有体现。
什么是内部赛马制?自己白话版理解就是大方向集权,具体执行时分权,谁提议谁负责,小团队作战,失败了就打散团队,到下一个项目再重组团队。因为这种模式比较真实地还原了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原则,所以说这本书也可以说是中国互联网的进化史。
反思团队管理,这种模式可不可借鉴,怎么借鉴?

腾讯转读后感3000字精选76条


什么是自下而上现象?之前看到网上的一个评价比较贴切,就是说腾讯的很多如今看来是创世之举的创意,当初都不是马化腾等领导人想到的,反而是来自于一线员工提出来的。比如微信最初是由一个十来个人的小团队做出来,所以腾讯传这本书不是马化腾的个人英雄主义展现,更多的是可以看到腾讯很多独当一面的传奇人物的事迹,印象比较深刻的比如微信张小龙,最初不介意放弃高年薪到腾讯“低就”坚信腾讯市值有前途的刘炽平,技术天才张志东,市场天才口才非常好的曾李青等等。
为什么会有这么强大的团队?除了这些牛人本身技术过硬之外,可能也和腾讯管理哲学有关系。除了一些比较重大事关企业发展战略方向的决策,马化腾几乎很少干扰团队成员的决定,内部赛马制谁提出谁负责,给了员工非常大的自主权,英雄有了用武之地,公司作为后盾又给了强大的支持,这种管理模式比较像之前学过的一种管理理论:解三流的企业人管人,二流的企业制度管人,一流的企业文化管人。
如果自己是管理层,又会怎么管理团队?
比如腾讯通过模仿、改进、创新的后发制人模式,颇受争议,“一直在模仿,从未创新”。在最开始没有创意的时候,学习最快的方式就是先去找最好的模仿,然后去改进创新,形成自己的东西。
还有3Q大战赢了官司,输了人心。
这些都需要细细品味,而且觉得不同角度,不同阶段去思考,会有不同的收获。总之这本书很有意思也很有深度,需细细品读,琢磨更多的精髓。
第二,这本书作者是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
网上评论,他写的《激荡三十年》畅销十年销量200万册,以严肃的商业写作模式跻身畅销行列作品《大败局》被评为“影响中国商业界的20本书”之一,还著有《跌荡一百年》、《浩荡两千年》等多部作品。他的新书《激荡十年》也已经出版销售,看了他的新书《激荡十年·水大鱼大》。之前我们也做了这个新书分享人,当时我以观众身份分享了自己的读后感,如今在理解作者的更多信息之后,忽然想重新阅读这本书,再阅读他的其他作品。
他还有一个身份是“蓝狮子”财经图书出版人,是一个企业家!两种职业身份竟然都做得如此成功,此人非常厉害,值得我辈读书人学习。而且他的自媒体是国内数一数二财经付费自媒体,里面内容非常有深度,每天有空就要看一下他的公众号,提高自己的认知。

腾讯转读后感3000字精选76条


第三,如果对腾讯重大事件发展顺序不熟悉的读者,建议网上了解结合书中内容来看,以免感觉混乱,影响阅读感。


猜你喜欢